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作品原文:如梦令⑴常记溪亭日暮⑵,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⑶,误入藕花深处⑷。

争渡⑸,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⑹。

作品注释: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常记:长久记忆。

溪亭:临水的亭台。

⑶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⑷藕花:荷花。

⑸争:怎,怎么。

⑹鸥鹭:泛指水鸟。

作品译文: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创作背景: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作品鉴赏: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前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少女时代独有的游玩欢乐,可见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翻译】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分类: 初中作品赏析【今译】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注释]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为通假字,同“怎”,读作zěn,意思是怎么,怎样才能。

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简介】:李清照(约1084—1155年),自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居济南。

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少年时即以才藻见称。

18岁时与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俩酷好金石图书的搜求考据,收藏极富。

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陷汴京,他们避乱江南。

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逝。

绍兴二年(1132),再适张汝舟,不久离异。

晚年她便只身漂泊越州、杭州、台州和金华一带,境遇极为孤苦。

整理完成赵明诚所著《金石录》,上表于朝,卒年约七十余岁。

李清照的诗、词、散文都有很大的成就。

其散文构思精妙,辞采俊逸,文笔曲折生动,尤善于借叙事以状情,因而颇受推崇。

著有《李易安集》,已佚。

后人辑有《漱玉集》,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创作背景】: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赏析】:这首抒写溪亭荡舟野游的《如梦令》,究竟是作者哪一年的作品,迄今未有定论。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古诗词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古诗词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做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分析古诗词中所表现的形象、语言、技巧、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古诗词鉴赏的正确赏析步骤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古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句注释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常:一作“尝”。

溪亭:临水的亭台,溪边的亭子。

⑶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⑷藕花:荷花。

⑸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一说争与“怎”相通,如何、怎么的意思。

⑹鸥鹭:泛指水鸟。

白话译文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鸥鹭。

整体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讲解、简评及作者介绍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讲解、简评及作者介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讲解、简评及李清照介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我爱古诗词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我爱古诗词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日暮原文翻译、赏析

日暮原文翻译、赏析

日暮原文翻译、赏析日暮原文翻译、赏析日暮原文翻译、赏析篇1原文:日暮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译文: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各自关上了柴门。

风清月朗自是一个迷人的夜晚,可这优美的山川不是自己的家园。

泉水从石壁上潺潺流过,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

花白的头发与明亮的灯光辉映,灯花何必溅着斑斓的火花报什么喜讯。

注释:故园:故乡。

石泉流暗壁:即暗泉流石壁。

草露滴秋根:即秋露滴草根。

秋根:秋天的草根。

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赏析:作品赏析【注释】: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瀼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

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

首联从《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

“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

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

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

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

“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

“自”与“非”是句中关键有字眼,一拗一救,显得波澜有致,正是为了服从内容的需要,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

江山美丽,却非故园。

这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

《如梦令》李清照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如梦令》李清照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如梦令》李清照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背景】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主旨】
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

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

怎么出去,怎么出去,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

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

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品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赏析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7年级语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赏析

7年级语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赏析

这首《如梦令》也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原词】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溪边的亭子。

沉醉:大醉。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惊:惊动。

起:飞起来。

鸥鹭:鸥本指海鸥,鹭即鹭鸶,这里泛指水鸟。

【翻译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翻译二】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日暮时分,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过,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简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赏析】中国向称诗歌的王国。

在诗国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

才华横溢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在少年时代,便已侧身于这繁星之群,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赞李清照说:“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

”《如梦令》词,就是她早期的一首不可多得的名作之一。

这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图,描绘她一天去溪亭游览,饮酒观景,直至日暮才兴尽而归。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前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少女时代独有的游玩欢乐,可见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翻译)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如梦令》及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学习资料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学习资料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学习资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涵盖各学科分类和各类其它学习使用的资料,如:图书书籍,学习课件,视频教程,课后答案等,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学习资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遗忘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留神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爽特殊。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快乐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说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清照集校注》。

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解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解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解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原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赏析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全词共六句,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一、二两句写溪亭喝酒。

“常记溪亭日暮”,在野外溪边的亭子里喝酒,喝得时间太长了,喝得也稍多了,太阳西沉,天快了晚了,这种荒唐的事至今还记得。

开头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

“沉醉不知归路”,因为酒喝多了,人晕晕乎乎的,好像感到醉了。

沉醉,是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之意。

这时,连回家的路已经记不太清楚了。

酒喝到如此的程度让人担心哪!“沉醉”二字透露出了女词人心底的欢快。

“不知归路”,暗示了游兴沉酣、乐而忘返。

第二层,三、四两句写误入藕花丛中。

酒是喝得是尽兴,天却晚了,不能不回家呀,“尽兴晚回舟”,来时诗人是划着小船来的,回去也要小船划回去呀。

我们好像看到诗人踉踉跄跄从亭子上走下来,解开拴船的绳索,撑开小船向前去。

划呀,划呀,可是,酒喝多了,头脑似乎不太清醒,船到底划向哪里,诗人也许不太明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忆。

她遭受了重大变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
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名家评论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别见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卷四,误作无名氏词,注或作李易安。

(《词林万选》所注或作某某,殆为毛晋所加,非杨慎原文。

)又见《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卷一、《唐词纪》卷五、《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二引《古今词话》,俱误作吕洞宾词。

唐圭璋: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

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

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词》之误,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

纵观当代选本,凡选清照此词者无不作常记,试思常为经常,尝为曾经,作常必误无疑,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沿误作常。

以讹传讹,贻误来学,影响甚大。

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务必以《全芳备祖》为据,改常作尝。

吴小如《诗词札丛》:我以为争应作另一种解释,即怎的同义字。

这在中是屡见不鲜的。

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花丛中划出来,正如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

不料左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

这样一折腾,那些己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

检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争正作怎解,可谓先得我心。

林东海《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题作酒兴。

其实,酒兴二字并不怎么切题,看来是后人所加。

此词确切地说不是写酒兴,而是写游兴。

在这首词里,词人追忆往日游览溪亭的情景:曾记得(常记即尝记,《全芳备祖》诸本径作尝记)那一天天色将晚,在溪亭游玩饮酒,竟然沉醉不醒,自然也就不知该回去了。

(不知归路似应作不知归去解,即不知归。

路字连带而及,以便押韵。

)待到醒来兴尽,夜幕已经降临,急忙解缆回船。

仓促之间,误划入荷花丛中,船儿在荷花丛中打转。

糟糕!怎么办!(争渡或解为竞渡,未切原意,作怎渡解较胜。

)在彷徨之中,惊动了滩边的鸥鸟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暮色之中。

全词叙事写景交织成文,记录了女词人青年时期的一个生活片断。

这首《如梦令》最善于从各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断的一瞬间。

我们读了这首词后,仿佛看到她沉醉的瞬间神情,其醉也,既在酒,亦在水之间。

其情真,其兴逸,而且带点真趣和野味;仿佛看到回舟误人荷花丛中的瞬间动作。

之所以误,是酒意未尽?是游兴未尽?是幕色迷眼?是回归心急?这一切或者
是兼而有之,却都在偶然一误的动作中表现出来了;全词以悠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沉醉,急切回舟,误人藕花,最后惊起鸥鹭,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

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

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

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

讲解
作者:佚名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

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

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

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

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

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

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

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

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
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

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

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

藕花,即荷花。

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

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

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

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

这里的争,作怎么讲。

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

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

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

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

鸥鹭[ōul ] ,鸥和鹭都是水鸟。

小词写到这里,戛[ji ]然而止。

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

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

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
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

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简评
作者:佚名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65+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

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