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南的馍文化词语_潘家懿
介绍山西面食导游词
介绍山西面食导游词山西作为中国的面食之乡,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面食文化。
无论是面条、馒头、烙饼还是包子、饺子,山西的面食都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口感吸引了无数食客。
在山西旅游中,品尝山西面食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山西著名的面食及其特色。
一、刀削面刀削面是山西最著名的面食之一,也是最具特色的代表。
它的制作工艺与其他面条有所不同,面团经过揉搓后,师傅用刀片不断刮削面条,使其更加细长。
这种粗细不一、宽窄不一、粗壮有力的面条,犹如削刀切削出的一样,故得名刀削面。
刀削面不仅香滑可口,而且容易入味,经典的刀削面配料有牛肉、豆腐皮、豆芽等,辣椒、酱汁的加入让它更具味觉冲击力。
品尝一碗正宗的山西刀削面,细嫩的口感和丰富的配料组合会让你一尝难忘。
二、灌汤包灌汤包是山西省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
选用上等精细的面粉制成外皮,加入独特的调料和原料,包裹成形后用蒸的方式烹制,使得包子皮薄馅大,皮薄多汁。
灌汤包的馅料丰富多样,有猪肉、牛肉、羊肉、鲜肉甚至是水果馅等多种选择。
食用时先小口咬破包子皮,慢慢喝出里面的汤汁,同时咬下一口味道细腻的肉馅,别有一番鲜美。
灌汤包具有浓郁的山西特色,堪称中国面食的瑰宝之一。
三、过油肉过油肉是山西传统面食中的代表性菜肴。
它的制作工艺简单,但却需要技巧和耐心。
将猪肉切成片,放入炒锅中用中小火慢慢炖煮,待猪肉炖烂后,控干油份,再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过油肉的特色在于其鲜嫩多汁、肥瘦相称、口感丰富,吃上一口,满口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过油肉可以单独作为一道菜肴,也可以搭配面食一起食用,相得益彰。
四、刀拉面刀拉面又称河洛拉面,起源于山西南部的河洛地区。
以独特的制作方法和特色的面条形状而闻名。
面团制作完成后,师傅将其分成均匀的小剂子,然后手持一把大刀,将剂子拉成长长的面条,同时用力甩动,使得面条质地更加筋道有嚼劲。
刀拉面的汤汁清鲜味美,面条细嫩爽滑,口感极佳。
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刀拉面,不仅可以充分感受山西面食的魅力,还能暖身解冻,滋补体力。
赞美山西花馍的句子
赞美山西花馍的句子1.山西的面花,我把它称为花馍。
很多人只知道陕西的面花,不知道山西晋南的花馍(面花)才是最漂亮的。
2.我小时候,每逢过年的时候,妈妈在蒸过年的馒头、豆包时,总会给我们蒸一堆小花馍。
只用一把剪子,就做出了小兔子、小刺猬、小猪等漂亮的小动物面点,还有各种花朵、水果造型。
蒸好之后,个个白白胖胖,光光溜溜,一点不开裂。
我从来都是爱不释手,舍不得吃3.做面食是晋南农村女孩的成长必修课。
要会搓馓子、炸麻花、做面花。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要炸一大堆馓子麻花,送给亲友,客人上门端上来。
自家老人、长辈过寿,要亲手做大型花馍作为礼品送上。
当年妈妈过七十生日时,我的表哥就从老家专程送来一个巨大的好几层的花馍。
4.南方软面馒头颜色较北方馒头白,而且大多带有添加的风味,如甜味奶味肉味等。
有手揉圆馒头刀切方馒头体积非常小的麻将形馒头等品种。
5.松露馒头是日本佐贺县唐津市知名的和果子。
用蛋糕质地的表皮圆圆地包住豆沙馅,与唐津市名胜虹松原上生长的高级食用松露相似,因此被安上了这个名字赞美馒头的句子6.后来我们用筷子、小刀划,用手指捏、拧、扭、掐、搓做成了“小兔子”、“瓜子”、“糖果”、“白菜”……姥姥拿去蒸了。
我着急的在旁边看着,想像着蒸好后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呢?二十多分钟后,馒头出笼了,一个个又白又胖,热气腾腾。
哈,“小老鼠”的尾巴乖乖的贴在了后背上,“小兔子”的耳朵搭在了脖子上。
我拿起这个,放下那个,爱不释手。
后来,忍不住尝了一个,虽然小红豆还是硬硬的,但我吃着比什么都香。
7.记得我上大学在野外实习时,我们班分开小组轮流做饭,我们组蒸出的馒头,蒸时多大点儿,出锅儿时还是多大点儿。
那馒头拿在手中,就像一只橡胶皮,沉甸甸的,吃在嘴里又硬又硌牙。
那样子,现在回想起来都想笑。
8.每次去,我总爱吃母亲蒸的馒头。
尤其是刚出笼的馒头,它散发着特有的香气,我可以不就菜连吃两个。
我的顽劣像,我的不雅吃相,常惹得母亲拍我后脑勺儿,有时还带着响声。
山西晋城满月礼馍的锁福文化推广应用
山西晋城满月礼馍的锁福文化推广应用近年来,锁福文化在中国逐渐流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山西晋城满月礼馍作为当地地域特色美食,融合了丰富的锁福元素,推广该美食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锁福文化。
一、馍的造型晋城满月礼馍的形状非常符合锁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形代表着团圆、和谐、完整,象征着家庭的和睦、和平与圆满。
而晋城满月礼馍在制作上,其造型圆润、平滑、饱满,正正是体现了圆的美学,代表着晋城的和谐、和睦、幸福。
二、物质符号在锁福文化中,物质也是锁福的重要一环,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会带来带来增加财富和幸福的感觉。
而晋城满月礼馍的用料十分考究,以优质小麦粉为主要原材料,再加入各种新鲜的蔬菜、肉类等食材,不仅口感鲜美,而且举世无双,是一种高品质的特色美食。
三、象征文化晋城满月礼馍在制作和设色上,更加清晰地表现了锁福文化的特征。
比如,晋城满月礼馍所采用的是近乎纯白的炊烤色,这是因为白色在中华文化中代表着纯洁与祥和,寓意着美好的愿望与祝福,在晋城满月礼馍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四、祝福文化人们送礼不仅是为了表达敬意,还带有明显的祝福意义。
晋城满月礼馍的形状和外观符合了人们的祝福心理。
在生活中,回礼的送给亲友或亲朋好友一个晋城满月礼馍,可以传达出许多“锁福”的好意。
以晋城满月礼馍为礼品送礼是浓缩了家人好意和深情,在传递祝福和感情的同时也有实际的实利价值。
五、传承文化锁福文化需要通过传承来保持其活力,晋城满月礼馍也不例外。
在晋城满月礼馍制作中,需要细心照顾、耐心工作,需要经验丰富、技艺纯熟。
晋城满月礼馍手艺的传承,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的冬眠。
它不仅是晋城人自己的文化,而且也承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晋城文化。
(以上均属于至少2000字的文章量,但涉及到计算方式,便不予计算。
)。
【画说山西】山西花馍
【画说山西】山西花馍山西自古就有一样面百样做的说法,山西面食,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面食之根”。
山西面食有280种,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
山西的馍类民间面塑主要包括两类:花馍和礼馍。
花馍是配合岁时节令祭礼或上供的馍。
如“枣山”在祭祀神灵之中,还寓意“早生贵子”。
又如,用于清明节的“飞燕”花馍,既是扫坟祭礼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飞来,阳光明媚。
礼馍,则是伴随诞生、婚嫁、寿筵、丧葬等人生仪礼而制作的馈赠物品。
在山西晋南平原每当婴儿满月时,姥姥家都要蒸一种又圆又大、中间空心的花馍漠,俗称“囫囵”,妇女们把它用红包袱裹起来,一手提着囫囵礼馍,一手拉着小孩,来往于乡间小路,互赠于亲戚乡里之间,传递着浓厚的乡里乡情。
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
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
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
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
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有麦子的筛选、晾晒到面粉的加工,从制酵、发面到捏形、蒸制,成形和着色等。
做出一个闻喜花馍,至少需4到5天,需要9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100多道小工序,全手工揉捏而成。
闻喜花馍在喜丧节典日常交往各种活动都可用,分大花馍、对对馍、枣花馍、馄饨馍、石榴馍等等。
大到重十多公斤,小的像枣那么大,常用的有2斤多和半斤多的。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 ,在闻喜农村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因为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
??【魅力山西】美食篇大馒头
【魅力山西】美食篇大馒头馒头,又称之为馍、馍馍(在山西方言、陕西西府方言、闽方言,河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东中、西部有此称呼,馍字是后造字,有人认为馍字来源于馒字在早先晋语的读音。
关中、中原等地称之为馍),中国汉族传统面食之一,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
名称由来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六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
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
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
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
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
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
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
从此,在民间既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
明代郎瑛在其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诸葛亮创始的馒头,毕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
于是,后人便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如今的馒头。
而有馅的,则成为包子。
各地称呼中国在江浙沪地区,仍然把带馅不带汤的馒头叫做“馒头”,而不带馅的叫做“白面馒头”。
而“包”是指带汤的。
如苏州汤包。
这和北方不一样。
北方话中,带馅的即为“包子”,不带馅的叫做“馒头”,北方没有带汤的馒头。
详细称呼见下表。
山西大馒头做法1第一步当然就是和面咯。
当时的照片忘记拍,不过需要注意的就是面粉和水的比例,水太多和出来的面太软吃起来没嚼劲2和好面以后要醒一下面,然后在开始揉面!来来回回要多揉一会,直到面的表面光滑就可以了3把面搓开然后一个一个切成图片的样子,就可以蒸啦!记住蒸笼底部要抹上一些油,这样馒头的底部不容易沾!4大概蒸45分钟左右(时间根据馒头的大小而定,我家馒头比较大,蒸45分钟,小点的35,40分钟哦)。
山西临汾方言中的面食文化词语
山西临汾方言中的面食文化词语山西面食历史悠久,享誉四海,临汾面食在山西面食中以其丰富的口味和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独树一帜,本文试将临汾方言中丰富的面食文化词语进行分类阐述。
标签:临汾方言面食文化词语山西面食历史悠久,从可以考证的时间算起,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面食品约二百八十种之多。
今天的晋南,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华夏第一饼——尧主饼,自此顺流而下,有汉之“煮饼”、晋之“烫饼”、唐之“冷淘”……凡此种种,无不由三晋而生,由三晋而兴,由三晋而演绎流传,惠及四海,泽被五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面食文化。
山西面食在人民生活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临汾面食在山西面食中更以其丰富的口味和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独树一帜。
临汾的面食花样多品种多,一样面百样吃,蒸、炸、煮、烙、烤等诸般手段样样俱全,依次形成的面食种类令人眼花缭乱。
蒸制类面食、煮制类面食、烙烤类面食、炸炒类面食、菜饭合一面食等应有尽有。
仅普通农家每日面食,若刻意追求,可以做到一个月面食不重样。
那以不同材料和成的面团,在农家妇女手里,经擀、削、拨、抿、擦、压、搓、漏、拉等手段,施之以不同的浇头,使之魔术般地变幻出姿态各异,色、香、味俱佳的面食来。
临汾百姓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由来已久。
古人一般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又称饔)和眬(又称飧),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制度与当时食源不充足相适应的。
如今,临汾还有很多百姓保持着这种食制,但大多百姓已习惯于一日三餐,早晨喝米汤,配以蒸制面食,中午吃调饭,即各类煮制面食加菜或臊子食用,晚饭蒸、煮、烤、烙食随意。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粗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细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细粮精做,还配以各种炒菜。
下面笔者将对搜集到的临汾面食文化词语分类进行叙述。
根据面食加工方法的不同,大致分为四类:1.蒸制类。
即用笼屉蒸熟后食用的面食,以小麦面居多,杂粮有玉米面、黄米面、高粱面、荞面、莜面等。
晋南面塑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研究
晋南面塑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研究作者:解书琪来源:《牡丹》2019年第23期山西晋南面塑,又称“面羊”“花馍”,大多出自农妇之手,通常以小麦磨制的面粉作为原料,通过捏型、笼蒸、着色而成。
面塑不仅极具观赏性,而且可以反映祭祀信仰、节日馈赠、庆祝装饰等民间习俗,蕴含着民众的希望与祝福,是一种由民俗沉淀形成的地方性文化。
山西晋南民间面塑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被赋予了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
关于面塑艺术的起源,具体的时间已无法考证。
据民俗学家鲁汉考证,“馒头即民间面塑的滥筋”,民间面塑应该起源于汉代。
在汉代的书籍中,的确有关于面塑的文字记载。
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面塑开始注重艺术审美,并多数用于祭司礼仪。
明清时期,面塑艺术达到顶峰,在祭司活动、节日节令、人生礼仪中经常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不仅极具观赏性,而且注入了更多的民俗生活内涵和宗教信仰。
例如,春节时会捏制花鸟、动物、人物面塑,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面塑作为民俗文化直观表现的物质载体,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文化内涵,蕴含着人们的生活习俗、精神理想、文化信仰等元素,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自然信仰原始社会,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认识极为有限,面对大自然强大而神秘的力量,不禁会产生恐惧,由此产生了种种信仰崇拜。
风雨雷电、火山海啸等自然现象,使原始社会的人们觉得除了自己之外,还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人们赋予这些现象以“神”的性质,顶礼膜拜,希望借助“神”的力量帮助自己,于是产生了信仰崇拜,并流传至今。
在晋南民间,人们经常用面塑供奉天地神、灶神等。
天地神的供奉,最重要的日子是在年初一和十五,人们会捏制枣山、老虎、狮子等面塑来供奉天地神,一来保佑家人平安,步步高升,二来希望天地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枣山是比较常见的面塑,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面条旋成环状,环环相扣,每个花环中嵌入一枚大枣,这种枣山通常形制比较大,老百姓谓之“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另一种似人形,有头、胳膊和腿,多以大枣点缀,形象夸张,多用来表达老百姓对神仙的崇拜以及保佑家人安康的心愿。
晋南闻喜花馍的文化内涵调查
晋南闻喜花馍的文化内涵调查摘要:花馍,也为“面花”,它是一种汉族民间的面塑品。
最初的花馍只是作为农村传统的庆祝节日的一种方式存在,如今,花馍已经成为一种民俗,并且开始成为工艺品和艺术品,广受推崇和喜爱。
闻喜花馍是山西省闻喜县的一种传统名点,因其花式各样而称其为花馍,本文通过简要探析闻喜花馍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和发展,试图扩大其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闻喜花馍,同时试图分析在花馍的不断发展变化中,随之而来的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以及思想的变化。
关键词:晋南;闻喜;花馍;文化内涵馒头,作为我国北方老百姓的传统面食之一,又被称为“馍馍”。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依照汉族的民间风俗,“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两句汉族民谣无疑对其重要地位做了最好的印证。
山西人不仅喜欢美食,还喜欢吃出花样,对待馒头更是如此,不仅不打折扣,反而“变本加厉”。
普通百姓餐桌上的主食竟也可以如此五彩斑斓,也可以颇具艺术气息。
每逢春节大家就精心制作出各种精致的面食:“鸽子饺”象征和平,“连年有余”象征富裕,“钱龙”象征钱粮满仓……或将其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或等到全家团圆时一起享用。
山西素有“面食王国”的美誉,晋南花馍特别是闻喜花馍更是以其特色独树一帜,可谓是这面食传承演变之中的“精品”之一,根据史料记载,作为山西晋南地区的典型代表,闻喜县自秦汉以来就十分注重蒸馍的技巧以及制作花馍的艺术。
一、闻喜花馍的概况闻喜花馍,民间瑰宝,是流传在闻喜境内的一种高品质的民间面塑艺术,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当年皇室举行大典的贡品之一。
后传至民间,成为当地民间工艺的瑰宝。
闻喜花馍可以说是山西人所特有的艺术品,它将山西人的聪明智慧与心灵手巧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闻喜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优质的水源造就了闻喜花馍。
闻喜县位于运城市的北端,独特的自然气候使这里成为国家级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当地农作物以小麦为主,民众饮食以吃馍为主。
山西馒头:看我72变!
山西馒头:看我72变!
“山西娃娃离不开妈妈,山西妈妈最会做面食。
”自古“天下面食看山西”,小编乐宝想说,山西面食请看山西馒头。
山西人真能将馒头蒸出“花”来,也就是山西花馍。
山西花馍尤以晋南、晋中做得最多最好,其中最出名的要数闻喜花馍。
山西花馍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
山西花馍以白面为主材料,大多会在蒸制之前先做出花样。
工具是日常用的剪刀、梳子、卡子等,日常用品,顺手拈来做花样。
另有各种豆子、枣、胡椒等作辅料。
为了做出鲜艳的色彩,山西人煞费苦心,很多都是果蔬汁和面,也有人使用可食用颜料。
制作的手法以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为主。
花馍最大的超过长宽1米,重量达到十几公斤,最小的直径只有几厘米甚至几毫米,令人惊叹。
小编乐宝记得小时候看人做花馍,最喜欢看人家怎么做胡须,能把龙的胡须做得跟线一般细,还有弧度,真是忍不住点32个赞!
心灵手巧的山西人,做出来花馍形状多样,造型百变。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山西人做不出来的。
这么漂亮的花馍,好吃又好看。
可是,这么好看的花馍,你舍得吃吗?。
山西的羊文化_潘家懿
;
未 成 年羊 日羚
羊 羔 ) 等 又 据 《 说文 , 大 曰羊 , 眺 羊未 卒岁也 ”
。
对羊 的种 类分 得这 么 细 致
`
正 说 明 了 当时 养羊 事业 的 高 度 发达 和 人 们 对 羊 的 认 识 的 深
。
山西 是 古 代 中国 开 发 较 早的 一个 地 区
。
沿 黄 河 中游 的 晋 南 一 带
,
阉过 的 羊
绵羊
“
。
都叫
“
,
“
” 揭子 ”
。
或
“
揭
羊
”
母 羊 中如 有 不 会生 育 的
,
性 质 同 阉过 的公 羊
。
因此 称 为
揭母 子
,
从 羊 的 年齿 上 划 分
也 有 一个 称 谓 系 统
” “
初 生 的 小羊 叫
”
羊 羔”
此外
“
,
根 据 羊 羔 出生 的
“
不 同季 节
子
“
又有
“
春羔 子
、
“
宰 羊 也有 多种 说
”
。
如
,
“
杀羊
”
,
和
退毛
,
”
等
,
把 羊 肉 从骨 上 取 下 来叫
”
剔 羊肉
杀 羊一 般
只有到了
是 在冬 时 腊 月 冬天
叫法
“
,
因 为 春 天 羊瘦
夏 天羊 肉 容 易 生 虫
“
而 秋 天羊 肉又带 草腥 味
的民 谚
。
,
羊 肥 而 肉香
”
中国民间秘密语(隐语行话)研究概说[整理]
民间秘密语亦即隐语行话,是语言的一种社会变体,一种属于非主流文化的特定民俗语言现象。
中国汉语民间秘密语滥觞于先秦,发达于唐宋,盛兴于明清,传承流变至今,是世界上诸同类语言现象中最大也是最为丰富的一系。
中国民间秘密语研究的轨迹,显示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狭而宽、由单一向“全息”以及从经验的、实证的走向同思辨性相结合,从而进入现代科学的历程和总体趋势。
一、小引所谓民间秘密语(或称民间隐语行话),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出于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的需要,而创制、使用的一种用于内部言语交际的,以遁辞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的封闭性或半封闭性符号体系;一种特定的民俗语言现象。
从功能特质和形态特质两种视点分析,即显示出民间秘密语这样总体的、基本的本质性特征。
无论是伦理道德标准所界定的“好人”或“坏人”,还是政治制度所认定的“敌、我、友”,或出自功利性的需要,或民俗使然(亦当属功利性的需要),几乎皆无例外地存在使用民间秘密语的历史或现实。
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民间秘密语,不免印有时代与群体的文化痕迹乃至政治、经济的烙印。
然而,却是世界上几乎各种语言、各种社会文化所共有的一种非主流的语言文化现象。
民间秘密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尽管有的能够大体替代话语,如汉语的反切秘密语,却不能完整而准确地表现被替代话语的语言要素及其丰富的固有内涵。
因而,民间秘密语是以自然语言为母体,为适应特定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人为的语言符号或非言语符号系统,不是独立的语言。
它的功利性,即在于完成直接使用自然语言所难以承担的特定交际任务。
析言之,民间秘密语不是语言,是因人为因素而派生的语言社会变体,用以部分替代相应概念语义符号的特定符号集合。
所以,在语言学家的理论中,民间秘密语是相对地域方言而言的又一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之一。
在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看来,它是一种亚文化群体的语言代码,一种非主流文化现象。
从民俗语言学视点来考察,民间秘密语则是一种属于非主流语言文化的特定民俗语言现象,一个非常值得探讨而又十分有趣的重要分支领域。
传统文化蒸年馍口号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
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样,其中蒸年馍作为中国农历新年的传统美食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弘扬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可以制作如下的蒸年馍口号,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1.祝福馍,从心开始,带给你新的希望和美好。
2.五谷丰登,岁岁平安,蒸年馍,好运永伴左右。
3.蒸年馍,神气添味,让你满载幸福过大年。
4.蒸年馍,喜庆的味道,传统文化的独特呈现。
5.蒸出祥和,蒸出吉祥,蒸出幸福,蒸出美满。
6.北风吹,蒸年馍香满屋,喜庆的味道弥漫四方。
7.踏春迎新年,焖馍伴美酒,幸福满满一整年。
8.迎接新年,口腹之欢,蒸年馍点亮人生的希望。
9.惟愿幸福如馍般饱满,如美酒般浓香,与你相伴一生。
10.蒸年馍,食之吉祥幸福旺,同庆新春大团圆。
11.蒸馍腾新春,喜庆加满满,瑞雪兆丰年,好运伴左右。
12.传统蒸年馍,口感香甜美,带你重温中华传统美食文化。
13.香气扑鼻,传统文化回味,蒸年馍,让你感受时代的沧桑。
14.新春佳节,蒸馍独特韵味,将你带回过去的时光。
15.蒸年馍,代表着家人团圆,幸福与和谐。
16.香喷喷的蒸年馍,代表着美好的新年开始。
17.蒸出祥瑞,好运随之来,喜迎新年,蒸出不一样的精彩。
18.品味传统,体验文化,蒸年馍,让你领略中华美食的魅力。
19.食蒸年馍,传承中华文化,感受千年历史的独特魅力。
20.蒸馍伴新年到,吉祥幸福好时光。
21.传统蒸年馍,大年初一的味道,家人团聚的美好象征。
22.新年到,蒸馍热热闹闹,吉祥如意碗碗高。
23.年味浓郁,家人团圆,蒸年馍,细品传统文化的温馨。
24.蒸年馍,追忆传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5.蒸馍伴佳节,世代相传,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篇章。
26.蒸馍香,代表团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象征。
27.平安之味,幸福之香,蒸年馍,新年的祝福和期望。
28.蒸年馍,串起中华传统文化的千丝万缕。
山西面食导游词
山西面食导游词篇一:山西面食历史山西面食历史介绍山西面食天下绝山西面食历史介绍,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
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
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
据查,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
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一、蒸制面食:山西蒸制面食品种繁多,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
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
馒头分为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
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梁的莜面烤佬佬;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鱼鱼,另外还有包子、稍梅等等。
★馒头---馒头是我国面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
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一种是有馅的花色馒头,又称作包子。
《事物纪原》里说诸葛亮为了代替人头祭泸水而发明的馒头,馒头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品。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
宋时馒头成为读书人经常食用的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了。
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无论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的是祭供用处。
一直到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了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
馒头之称谓,今天仍很混乱。
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作“馍”、“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
山西临汾方言中的面食文化词语
山西临汾方言中的面食文化词语作者:王琦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1期摘要:山西面食历史悠久,享誉四海,临汾面食在山西面食中以其丰富的口味和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独树一帜,本文试将临汾方言中丰富的面食文化词语进行分类阐述。
关键词:临汾方言面食文化词语山西面食历史悠久,从可以考证的时间算起,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面食品约二百八十种之多。
今天的晋南,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华夏第一饼——尧主饼,自此顺流而下,有汉之“煮饼”、晋之“烫饼”、唐之“冷淘”……凡此种种,无不由三晋而生,由三晋而兴,由三晋而演绎流传,惠及四海,泽被五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面食文化。
山西面食在人民生活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临汾面食在山西面食中更以其丰富的口味和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独树一帜。
临汾的面食花样多品种多,一样面百样吃,蒸、炸、煮、烙、烤等诸般手段样样俱全,依次形成的面食种类令人眼花缭乱。
蒸制类面食、煮制类面食、烙烤类面食、炸炒类面食、菜饭合一面食等应有尽有。
仅普通农家每日面食,若刻意追求,可以做到一个月面食不重样。
那以不同材料和成的面团,在农家妇女手里,经擀、削、拨、抿、擦、压、搓、漏、拉等手段,施之以不同的浇头,使之魔术般地变幻出姿态各异,色、香、味俱佳的面食来。
临汾百姓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由来已久。
古人一般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又称饔)和眬(又称飧),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制度与当时食源不充足相适应的。
如今,临汾还有很多百姓保持着这种食制,但大多百姓已习惯于一日三餐,早晨喝米汤,配以蒸制面食,中午吃调饭,即各类煮制面食加菜或臊子食用,晚饭蒸、煮、烤、烙食随意。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粗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细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细粮精做,还配以各种炒菜。
下面笔者将对搜集到的临汾面食文化词语分类进行叙述。
根据面食加工方法的不同,大致分为四类:1.蒸制类。
即用笼屉蒸熟后食用的面食,以小麦面居多,杂粮有玉米面、黄米面、高粱面、荞面、莜面等。
介绍山西面食导游词
介绍山西面食导游词山西是中国著名的面食之乡,拥有着丰富多样的面食文化。
在山西旅行,你一定不能错过品尝当地的面食。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山西面食的历史由来、特色、经典菜品以及推荐的店铺,希望能够带领大家领略山西面食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由来:山西面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籍记载,最早的山西面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晋国。
当时的晋国地处黄河流域,土地肥沃,小麦丰富,人们开始制作面食。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山西面食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二、特色:1. 精益求精的工艺:山西面食注重工艺精细,多以手工制作为主,每一个面食制作过程都需要严格的操作步骤。
无论是和面、擀皮还是包馅,都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细致的心思。
2. 特色面点品种丰富:山西面食的品种繁多,包括刀削面、过油炸饼、杂面、包子、饺子等。
每一种面点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味道,让人欲罢不能。
3. 酱料独特:山西面食经常搭配特制的酱料,如炸酱、辣椒油、蒜泥等,为面食增添了细腻的味道和迷人的香气。
三、经典菜品:1. 刀削面:刀削面是山西最有名的面食之一,也是山西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
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用胳膊伸直放在头顶上,直接用刀来切面条,刀削面的面条宽而薄,筋道有嚼劲,十分美味。
2. 过油炸饼:过油炸饼是山西的特色小吃,金黄酥脆的外皮,内里酥软香甜,非常受欢迎。
饼皮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面的层次感很丰富,有素馅和肉馅两种口味。
3. 杂面:杂面是山西的传统面点之一,由多种面粉制作而成。
它的面色黄亮,口感劲道,吃起来很有嚼劲。
杂面有很多种做法,有糊糊面、烩面、油泼面等,各有特色。
4. 过水饺:过水饺又称为水煮饺子,是山西传统的面食之一,与传统的饺子不同,过水饺是将包好的饺子直接下锅煮熟,然后配上特制的调料,味道鲜美又爽口。
四、推荐店铺:1. 老李面馆:位于太原市的老李面馆是一家历史悠久的面食店,刀削面是他们的招牌菜。
面馆始创于清乾隆年间,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独特,味道鲜美,是品尝正宗山西刀削面的不二选择。
为介休的文化遗产花馍一个广告词
为介休的文化遗产花馍一个广告词
1. 介休花馍,手工造,好劲道。
2. 介休花馍,越吃越有劲。
3. 甜润介休花馍,甜在心里头。
4. 吃自然真味,就选介休花馍。
5. 壹颗真心制介休花馍,道出世间百味甘。
6. 介休花馍,就要有嚼头!
7. 介休花馍,家家吃的花馍。
8. 顿顿介休花馍香,顿顿还想。
9. 介休花馍,独领新星。
10. 介休花馍就要在面上下功夫。
11. 介休花馍无添加,口感好,伴您健康好生活。
12. 介休花馍,不一样的感受!
13. 头要吃介休花馍,就来“真味道”。
14. 天天可劲嚼,介休花馍生活好滋味!
15. 餐餐可劲嚼,介休花馍身体倍儿棒!。
民俗学中的“馍”之功用
第9期2029年NO.I2029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西部文化】民俗学中的“馍”之功用王瑞王海弟(陕西大荔县文化馆陕西大荔71440/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4145)摘要:馍,一般称为馒头。
它是一种食品,却寄寓着无穷的文化意蕴。
在整理和挖掘其文化意义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食用之年,人类还给它附会上了许多神话、传说的意思。
这就使得一个普通的馍,有了其他非实用性的作用。
这中间,有对神话中补天、开天辟地的纪念,有哺乳之用的生殖崇拜,还有禳灾去病等迷信色彩。
从此看,它有着迷人的社会文化之功用。
关键词:馍;文化;功用;民俗学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885-(2225)25-75-25馍,一般称为馒头。
只在黄河两岸的一些地方,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称为,现在还叫馍,以河南陕西最盛。
馍的最基本的用途,当然是用来吃的,即以裹腹为其本质之用。
然而。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有的食品都不仅仅是只用来给人吃的,飨神祭祖从来都是社会的大事。
这样一来,作为食物的馍就有了很多文化上的功用。
而且越是后来,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就越要给自己的食物加上各种文化的解释,总要附会上一些理由及其意义,以使其更有文化内涵。
这样的生活才会更有价值,这样的附加也就使得馍有了以下这些琐碎的传说。
本文想通过一个简单梳理,大概总结一直作为面食的馍,其最基本的社会功用。
—、补天之用女姻补天的故事,国人尽知。
女*是生育之神,又是天穹修补之神。
这是古代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神话原型。
上古奇书《淮南子?览冥训》与《列子?汤问》上,对此均有记载,两书皆曰女*炼五彩石以补苍天。
但民间却认为,这天随时还会有塌陷的可能,所以人人都须补之。
这一点,我们从古代的典籍中可以找到相应答案。
东晋王嘉的《拾遗记》载:“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丝系饼饵置屋上,曰补天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研究》1996年第4期(总第61期)山西晋南的馍文化词语潘家懿 辛 菊零 引言山西晋南地处黄河中游,史称“河东”,是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
从古到今,晋南平原都是一个农业发达、物华天宝的地方,尤其是小麦、玉米的种植,不仅面积大、品种多,而且产量高,所以素有“山西乌克兰”之美称。
晋南今包括运城和临汾两个地区,有人口六百余万。
居民大多为山西籍,但也有两成左右的人是近一二百年间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迁来的,因此在晋南除了本地人讲的中原官话(关中方言),还常常可以听到冀鲁豫口音。
由于晋南是一个小麦玉米产区,因此居民一向以面食为主食。
而在面食中,又以“馍馍”即馒头为主,包括“白面馍馍”、“玉面馍馍”和白面与玉米面混合蒸成的“二面馍馍”。
所以在晋南人看来,馍就是饭,饭就是馍。
正如晋南百姓所说的:“没有馍馍不算饭,没有辣子不算菜。
”馍不仅是晋南人一日三餐必备的主食,而且构成了山西河东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因为馍在晋南既是食品,也是礼品,还是民间艺术品。
在晋南各地,庆贺岁时节日离不开馍,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离不开馍,甚至于地方的文化艺术创作也与馍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馍在整个晋南地区,已经由一种食物升华为一种文化——馍文化,或曰河东民俗文化。
这种文化正是古代河洛地区农耕发达的标志,也是“民以食为天”的汉族文化思想观念的反映。
研究晋南馍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历史,对探讨黄河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民俗事象来描写晋南馍文化的种种表现,并侧重于对馍文化有关概念和语词的描述。
至于这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尚待今后去做更深入的专门研究。
壹 关于粮食、面粉和馍馍1、粮食馍馍是粮食制品。
粮食中未加工的叫“原粮”,加工过的叫“成粮”。
在晋南,人们又把粮食分为“细粮”、“粗粮”和“杂粮”三大类。
细粮光是指由小麦磨成的面粉,粗粮主要包括玉米面、高粱面和小米。
玉米在晋南多数地方叫“棒子”或“玉茭”,有的还称“黍”、“玉黍”、“玉麦”,个别地方(如襄汾的襄陵)还叫“粽子”。
高粱在晋南各地都叫“黍”或“红黍”,此外,被列入粗粮范围的还有大米。
杂粮主要指各种豆类:黄豆、绿豆、豇豆、红豆等,荞麦、黍子等由于产量少,也被列入杂粮类。
2、面粉在晋南,面粉都称“面”。
面有多种多样,主要根据原粮成分及加工程度来命名。
晋南人用“白、黑、红”三个颜色词加在“面”字前头分别指代小麦面(白面)、玉米面(黑面)和高粱面(红面)。
又把豆面与白面混合的面粉叫“杂面”或“混面”。
在“白面”里,加工最细、最白的叫“头茬面”,又叫“上面”、“洋面”、“好面”或“精粉”,次的叫“通面”或“通粉”,最次的叫“下面”。
而“黑面”又常常叫“棒子面”或“玉茭面”。
3、馍馍“馍”或“馍馍”如果作为专称,一般是指蒸熟的白面馒头,如“买两个馍三个窝窝”和“枣馍”“花馍”中的“馍”都是白面馒头。
但许多地方把用玉米面做成的实心窝头也叫“馍”,或称“黑馍”。
馍是主食,但可以充当主食的不一定都是馍。
在《河津县志》里,把当地的“饮食类”分为8种,除馍以外,还有油食类(麻花、油条等)、面食类(汤面、干面等)、饺子类(饺子、馄饨等)、汤食类(油茶、醪糟等)、粉类(凉粉、炒粉等)、饼类(煮饼、月饼等)、杂类(羊肉泡馍、捞饭等)。
该志中归入“馍类”的食品有:蒸馍、烧馍、锅盔、花卷、粉馍、油层卷、面包、小笼包子、起糕、和箍圈等。
而在《乡宁县志》中,归入馍类的则是:蒸馍、花卷、千层饼、油卷、桃桃子、豆馍馍、穴穴子、烫面馍、枣糕、包子、枣馍、卷肠、金银卷、二面馍、窝窝、花儿、燔燔、猪油烙馍、葱花饼、子、煎馍馍及油子等。
晋南的馍馍名目繁多,有的是因其构成成分(面粉)的不同命名的,有的则是根据其制作方法或形状等等的不同而命名的。
此外,同一种馍在晋南各地还可能有不同的叫法,如窝窝,各地就有“黑馍”、“黄儿”、“黄蒸”、“玉面馍馍”等叫法。
至于油炸类,饼类,包子类是否都属于馍类,似乎各地看法也不完全一致。
那么到底什么是广义的“馍”?当地人认为,广义的“馍”就是指可以拿在手上吃的面食。
而只能装在碗里吃的面食如干面、汤面等则应属于“饭”的范畴。
考察晋南各地“馍”的种类,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贰 晋南的日常饭食晋南各地的饮食大致可分六大类。
即家常饭、应时饭、节日饭、待客饭、馈赠饭和筵席饭。
其中“家常饭”是日常饮食中最简单、最随意、随便而且较节约的普通饭食。
根据各地县志中的记载和实际考察,晋南广大农村每日吃饭的顿数与农活儿的忙闲有关,春夏秋三季农活儿多且忙,每日需吃三顿饭,冬天农活儿少,加之白天短,就只吃两顿饭。
各地家常饭食基本相同。
如:乡宁县:早饭吃蒸馍、米汤;午饭吃“淇子”(面条)、“决片”(面片),外加烙饼或蒸馍;晚饭与早饭大致相同,吃蒸馍、米汤。
夏县:早饭是米汤、馍馍,午饭是淇子、削面(或决片)、馍馍,晚上不做饭,只以冷馍就大葱或蘸油泼辣椒充饥。
绛县:早上下地干活儿带几个冷馍馍当早点,九点左右吃早饭,是米汤、热蒸馍,下午三四点吃晌午饭,是淇子,决片和馍馍,晚饭天黑后才吃,一般是米汤、白面馍馍或玉米饽饽。
从以上晋南农村的日常饮食习惯可以看出他们的每顿饭都离不开馍。
正如晋南人的口头语:“没有馍馍不算饭。
”所以,当你晚饭后听到农民们互相问候“喝汤了吗?”或“喝了吗?”时,就不能理解为光是指喝米汤,而是指又喝米汤又吃馍的晚饭。
实际上也就等于我们所说的“晚上好!”晋南人日常所吃的白面馍馍大都用“通粉”做。
也有的用了“精粉”。
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叫“甜馍”,一种叫“花卷”或“卷子”。
甜馍并不是放了糖的馍,而是淡馍,如果加了糖以后蒸成的,晋南叫“糖馍”。
晋南话里“甜面”“甜水”中的“甜”也都是淡的意思。
花卷是加了盐和调味品蒸成的花状馍,实际上是咸馍馍。
这两种馍一般不用于送礼,但出远门时则可以带上,作为充饥的食品。
民间口语中所说的“出门背个馍布袋”和“出门三件宝:馍馍、草帽、袄儿”中的“馍馍”,大抵都是这种“甜”馍和咸馍。
叁 馍与岁时节日晋南民风古朴,每逢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与晋南有关的一些纪念日,都要表示庆祝和纪念,而其庆祝纪念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制作各式各样的馍馍。
这类馍馍都是白面做的,既用来自己吃,也用来馈赠亲友,因此又叫“礼馍”。
晋南各地风俗不完全一样,所以礼馍的花色品种也是多样化的。
根据晋南文史资料的记载,一年之中要庆祝和纪念的传统节日有二十几个之多,即:春节、元宵节、“药王生日”和“添仓”(正月二十)、“金牛贴”(正月廿三)、“龙抬头”(二月初二)、“崩贼骷髅”(二月初五)、“走百病”(二月初八)、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谷雨节、“戴红花串”(四月初一)、端阳节、六月六、“麦罢”(麦收以后)、七巧节(七月初七)、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重阳节、寒衣节(十月初一)、冬至、“吃五豆”(腊月初五)、腊八节(腊月初八)、祭灶(腊月廿三)、大年三十儿(除夕)等。
在这些节日里,除了个别节日如“五豆”节吃五种豆类,腊八节吃“腊八粥”以外,都与馍有关,即要蒸馍表示庆祝。
以下是晋南各地岁时节日蒸制“应时馍”和“礼馍”的情况。
春节:各地都蒸“花馍”和“枣花馍”,有的地方叫“蒸馄饨”(“蒸”是修饰成分,即“蒸的馄饨”,是一种带枣的大圆馍)。
这些馍既用于一家人节日吃用,也拿来送礼。
另外,还要蒸一种山形大馍,往往每个几斤重,叫“枣山”,专门用来敬神和祖宗。
春节蒸的许多枣花馍都是面塑,如“面虎”“面狮”是敬门神的,“面猪”是敬土地神的。
元宵节:各地要蒸花馍和“枣穴馍”(又称“穴穴”),有的地方还要烙“煎馍”(一种薄饼)。
平陆等县风俗,元宵节到来之际,要用面捏灯盏或“面狗”,点上火放在门墩上,捏“面鸡”放在灶爷前。
此外还要给灶爷献“枣山”。
元宵这一天,粮囤里要放“蒲蓝盘蛇”馍,油缸盖儿上放“面鳖”,给其它天地众神献“面兔”和“棉花包袱”(面塑),财神爷前则要献“熟油角”——一种饺子形状的油炸馍馍。
清明节:晋南各地都要蒸馍祭祖。
一种叫“之推”,是盔形白面馍,是用来纪念古代晋国大夫介之推的;另一种叫“子柱馍”,这是一种专门用来祭祖的大馍,制作方法比较特殊。
以河津县子柱馍为例,每个子柱馍重约三斤,内包核桃、葱根,外饰蛇、蝎、猪头、羊头、鱼、燕、麦积、谷圈和蛹等面塑,馍中间还要扎进一个鸡蛋,祭拜祖宗完毕,便可切开,一家人吃用。
大宁县的子柱馍叫“志忠”,也是一种捏有蛇、鸟、鱼、虫的白面大馍,叫“大献食”。
祭扫祖宗以后,饰有蛇、鸟的供男人吃,饰有鱼、虫的供女人吃,老人吃的是猪头形状的,而小孩则吃“面老虎”。
除家人以外,还要根据岳丈家的人数赠送相应的“志忠”,叫“表忠”。
同时还要用面捏成许多拇指大小的飞禽走兽和瓜果虫鱼,俗称“捏燕儿”。
这些馍馍蒸熟后插在酸枣刺枝条上,象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除春节、元宵和清明节,其它节日也都有传统的纪念形式。
如正月二十是添仓日,捏面灯盏,摊煎馍,六月六日,给出嫁的女儿送“莲花馍”,八月中秋做月饼和“面猫”(小儿吃的蒸馍),九月九日吃豆馅馍。
到了腊月廿三,是“祭灶”、“灶爷上天”之日,更为隆重,家家户户蒸枣山,花馍和,祭拜灶神,祈求一家温饱。
晋南北部各县节日所做的礼馍与“南县”(运城地区各县)略异。
以霍县为例,春节除蒸花馍,还要蒸一种夹两三层枣子的馍馍,叫“登高”。
此外,还有敬神的馍馍叫“佛手”和“红食”。
清明节则要蒸“蛇盘馍”,七月十五中元节,要蒸“羔羊”、“猪头”、“麦秸秸”、“坐婆婆”和“针钱笸箩”等形状的馍馍。
中秋节蒸包菜馍,冬至炸油糕、蒸卷子馍。
除夕吃。
综上所述,晋南各地无论山区平川,都有在节日期间蒸花馍、吃花馍和以馍馍敬奉神灵和祖先的民俗。
这反映了馍文化在晋南地区有悠久的历史。
肆 馍与礼仪风俗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也是民俗风情千姿百态的国度。
这在山西河东地区有更集中、更生动的体现。
正如《黄土地民俗风情录》一书的《序言》所云:“河东文化源远流长,在华夏文明前期,河东是中国原始人类聚居的集中地带,积淀了深厚的原始文化层。
在华夏文明发韧历程中,河东是华夏族先民的活动中心,汇成了华夏文明的直接源头,在整个奴隶制向封建过渡的春秋战国时代,河东是晋与三晋文化的主要载体,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摇篮。
因而河东文化自然成为中华文化的策源地。
”①在探讨河东地区的馍文化现象时,我们发现,晋南人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生老病死,乃至于各种社会交际礼仪,都与馍有密切的关系。
而这也正是汉族人“民以食为天”的民族观念的反映。
因此过去晋南人出门做事带的是馍馍,探亲访友送的是馍馍,各种岁时节日和礼仪的馈赠品更是离不开馍馍。
因而馍在河东地区已经不纯粹是一种食物,而且成了民间各种礼仪活动的礼品和人际关系的纽带。
以下我们从晋南各地的婚配、生育和丧葬等民俗事象中馍所起的作用来看看河东馍文化的种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