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华,传统美德,其他论文文档]对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1.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我国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这种形式在给我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思想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人群,容易受到一些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在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发生着改变,有些高校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有些高校却忽视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有效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盲目夸大社会功利,而缺失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诚信意识。
2.紧迫劳动力形势的影响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和经济发展规模的速度不相适应,导致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
有数据显示,年全国普通高校有应届毕业生余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实际数量有余万人。
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另一方面也与高校的教育观念和技能培养等原因分不开。
当前高校片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导致部分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不能承受社会压力,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甚至出现对就业缺乏信心的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衔接,更没有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网络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更多的大学生愿意从网络中获取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获取的途径。
网络传播对当代大学生在教学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不良网络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负面作用。
部分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便利性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养成了对网络依赖的习惯,导致不愿意思考、不愿意深入学习和研究问题。
有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耽误了学业;有些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分辨,被错误信息所误导;有些大学生被错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所影响,改变了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
精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心得(5篇)

精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心得(5篇)精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心得篇1最近,我学习了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长李成泉专家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之学校方略》的讲座视频,我很受鼓舞,收获很大。
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目前学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当今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家受亲人宠爱,俨然是家中的“小太阳”、“小公主”,因而他们身上毛病很多,缺少合作、奉献精神,缺少“谦让”、“友善”等品质,为人很自私。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应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教育学生,促其成长,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
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二、孔子教育思想理应走进现代学校,生根,开花,结果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
中国现代的教育理应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风格和色彩。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局,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一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启发、指导意义。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学校中的运用孔子曾言“有教无类”,并将此言落在实处。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贵族垄断学校教育的特权,使普通大众有了学习的机会。
今天,我国教育均衡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目前教育上还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如城乡差异,东西差异,沿海与内地的差异等。
孔子说:“仁者爱人”。
教师应用“仁”去热爱学生,感化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从而受到好的启示。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今天的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要明白:只有弥漫着儒雅文化气息的校园才能造就温文尔雅的一代君子。
教师要从孔子思想等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我国现代的“四有”新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孔子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言论,启示我们: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传统美德论文(5篇)

传统美德论文(5篇)传统美德论文(5篇)传统美德论文范文第1篇学校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同学学会做人,因此,从当今新的历史时代动身仔细总结、讨论中国古代道德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推动学校思想品德课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传统美德?今日我们应当继承哪些美德?这是我们在争论此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
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为我们供应了很多可借鉴的东西,就道德内容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
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
其中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柔、友爱、忠厚、和善。
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
另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
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
这种谦和、和善的人伦思想,正是我们今日待人处世、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其次,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
对己严、对人宽始终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做人要虚心、谨慎,不能傲慢自满。
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缘由。
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苛求于人。
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
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
今日,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要敢于表现自己参加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它特别的意义。
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敞,能与人合作。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传数千载,是德育工作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自身的繁衍、兴衰、发展中所形成的带有跨时代性的诸中美好情操和品德的统称。
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强不息”的思想。
《老子三十三章》说“自胜者强”。
自强是支持着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境界。
自强的规范要求自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充分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
自信的人才能自主,才不对别人抱有幻想,往往是缺乏自信的人。
信心就是力量,力量来源于信心。
人因为失去信心而自我委缩,人也因怀有信心而自立自强。
怀有自信心的人,才会坚持自主意见,坚持对自身潜力的开发。
自强规范依赖自信心的支持,自信心是自强规范的必备要素。
自强规范必然要求自勉,自己勉励自己,自己鼓舞自己。
也就是凝发自己的积极性,自己作为自己的动力源,自己开动自己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2阳春三月,春风和煦,万木吐绿,百花盛开,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个季节的我们,也特别的活泼好动。
然而,我们在活泼好动之余,有没有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言谈举止,文明了吗?礼貌了吗?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文明礼貌也无处不在,它像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像阵阵微风,吹进人们的心田。
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尊敬师长,文明之花常开放在我们美丽的校园。
但是在我们的校园中还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
譬如,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与我们美丽校园极不和谐的白色垃圾,总能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总能目睹到同学之间不该发生的指责与大骂的“唇枪舌战”。
有关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

有关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十分丰富,是我国精神财富的结晶,因此我们要弘扬优良的中华传统美德。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供大家参考。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篇一:《对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深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的总和。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博大精深,一般包含以下内容,如仁爱精神、律己精神、诚信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克己奉公精神、见利思义的观念、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
中华传统美德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民族、为国家的未来和前途舍生取义、克己奉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曲民族精神的赞歌,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一、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在高校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
但是,也有的大学生表现出自私自利、思想狭隘、对他人对社会漠不关心;有的大学生表现出过分追求享乐、盲目攀比、慵懒懈怠等现象。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否高尚,是否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修养,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
因此,为了将大学生都培养成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必要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二、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孝道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起点。
传统美德教育心得体会(2篇)

传统美德教育心得体会传统美德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和塑造人们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推崇和传承社会传统美德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快速推进,传统美德教育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在我个人的教育经历和体验中,传统美德教育给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体会。
首先,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
在传统美德教育中,强调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是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的基础。
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我学到了诚实、守信、勇敢、谦虚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这些美德不仅让我做人有底线和原则,更让我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够体现出尊重、宽容和善良的品质。
曾经有一次,我在考试中发现了一位同学作弊,虽然我和他关系不错,但我还是选择了向老师举报他。
这是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诚实和正直是我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也是我们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
通过传统美德教育的熏陶,我明白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对自己的成长和他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往往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传统美德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努力承担这些责任和义务。
在我的学校中,开展了许多志愿者活动,比如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进行义教活动、参加环保行动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公民,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关心他人,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传统美德教育让我明白了自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和影响周围的人和事。
另外,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培养个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传统美德教育倡导人们热爱祖国,珍视历史文化传统。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知识,我逐渐培养起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我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和根基。
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些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也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重要精神财富。
论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拥有丰富的传统美德的大国。
无论是何时何地,中国传统美德对我们影响至深。
中国传统美德是当代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素材,也是培养人民增强道德素质的基石。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将中国传统美德发扬下去。
更加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我们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的大国中生活,首先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也就是所谓的我们要“修身”。
我们只有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才可以做到“治国”“齐家”。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志向高远,胸怀大志,理想明确,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律己律身。
随时要想到自己是名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那么我们就要做好自己,做对自己。
我们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齐家”。
大学生风化正茂,展示的是国家的活力,那么我们在修身的同时也需要关注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爱护环境,爱护公务,维护和谐等这是我们必须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社会是一个大家,靠的是我们的维护,我们不能自扫门前雪,我们在更多时候应该以大家的利益为重要。
随时也不可以将自己在这个家庭脱离。
我们在做好“修身”“齐家”同时也不要忘记了“治国”,国家是我们大家的,国家和谐了我们才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治国”是我们处世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美德。
国家将我们培养成人才,那么我们不能忘记。
我们要随时铭记“我是中国人”。
中国的大任就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先天下之忧而忧”,随时不忘身上的使命。
我们要精忠报国,见义勇为,秉公执法,勤劳敬业,尊师重教,公平交易,礼貌谦让,助人为乐等。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诺千金的故事,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
”这是通过诚信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诚信意识越来越缺乏,越来越淡薄。
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三鹿奶粉的“三氯氰胺”事件,造成了多少大头娃娃,上海的“染色馒头”,江西的“爆炸西瓜”,都是因为诚信意识的缺失,双汇集团的火腿肠中加入了“瘦肉精”被网友称为黑心肠,牛肉成本太高就在猪肉中放牛肉膏做成“假牛肉”,食用油成本价格高就在炒菜的时候加一些“地沟油”,面粉不够白就加“面粉增白剂”。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论美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青年一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一、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在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其中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
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
因此,我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必须进行科学分析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不断综合创新。
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结合学生实际,我们从众多的中华传统美德中选择了最具代表性、最有针对性。
最富时代性的三个方面。
即“爱国、勤俭、礼仪、宽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历来都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爱国传统的民族,谱写了无数爱国主义的颂歌。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浅议传统美德的大一思修论文(2)

浅议传统美德的大一思修论文(2)浅议传统美德的大一思修论文篇二《浅议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摘要】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体系中传承至今的最基本的合理内核。
仁爱、诚信守义、修己慎独、精忠爱国、谦和好礼等传统美德是现代中国伦理道德的源流,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美德;仁爱信义;谦和好礼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体系中传承至今的最基本的合理内核。
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为基础,第一个构建了完整的道德体系;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母德,将其扩展为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的“五伦十教”;此后儒者,有“四维”、“六行”、“八德”、“三纲五常”之说等等。
除儒家一系列完备的道德体系而外,道家的贵生、法家的理性、墨家的节用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内容,形成了中华道德伦理的丰富多样和博大精深。
在此,本文旨在浅议与今天道德建设密切相关的五大传统美德。
一、仁爱仁的核心是“爱人”。
孔子认为仁者应该同情、关心、爱护、尊重、帮助他人,时时处处以己推人,为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主张由亲爱亲人进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推,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孟子·梁惠王上》)的境界。
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把“仁”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他们还往往希望把“仁”的精神渗透于政治运作过程之中。
在先秦时期,孟子曾大力提倡“仁政”,提出了一整套仁政的方案。
《礼记·礼运篇》中更设计了一个洋溢着仁爱精神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传统美德教育的心得体会2023

传统美德教育的心得体会2023传统美德教育的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
尽管现代教育在科技、信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传统美德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对传统美德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传统美德教育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美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传统美德教育,我们可以教导学生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有纪律的人。
在现代社会,虽然知识技能的发展,但丧失了一些道德观念和操守。
传统美德教育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规划。
其次,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代社会,个人主义盛行,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淡薄。
传统美德教育强调奉献和责任感,通过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公众事务。
只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才能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传统美德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合作。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事情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
传统美德教育可以教导学生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相互尊重和理解,以及如何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从中学到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最后,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美德教育中,学生不仅要学会遵守规则和秩序,还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现代社会需要有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他们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统美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出色的个人特质和竞争力。
总之,传统美德教育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传统美德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
浅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考

浅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
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忽视和边缘化。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考变得尤为重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孝道尊重、核心价值观等,这些价值观的培养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校园中倡导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是中国文化的骨干。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弘扬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使外国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流。
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考,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校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功利化,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养。
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二,校园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实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考的关键。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教师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形成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为学校提供相关资源和资金支持。
家长和社会组织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传统美德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2023

传统美德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2023传统美德教育的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逐渐被忽视和淡忘。
然而,传统美德教育却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多次尝试用传统美德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此分享一篇心得体会。
一、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了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信仰。
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传统美德涵盖了许多方面,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勤俭节约、诚信守信等。
这些美德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价值观念,有助于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1.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榜样,要求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品德,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什么样的品质。
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行为榜样。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尽量做到言传身教。
例如,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成长情况等。
通过这些实际行动,我引导学生懂得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并且懂得尊重他人、尊重师长,从而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传统美德故事教育传统美德故事是培养和传承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讲述和讨论传统美德故事来开展教育活动。
这些故事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例如,我讲述了《学礼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我讲述了《孝顺父母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孝顺的道理和行为方式。
通过这些故事的引导,学生能够从中汲取正能量,明确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出优良的品德。
3.传统美德体验活动除了讲故事,我还通过组织和开展传统美德体验活动来进行教育。
例如,我组织了“课堂晨读”活动,让学生在晨读时读一些传统美德故事,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美德的力量。
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对他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未来。
首先,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把握其精髓,把握其精神,把握其价值观,把握其文化内涵,把握其文化特色,把握其文化传承。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最后,要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让他们更加自觉地维护传统文化,更加自觉地发扬传统文化,更加自觉地传承传统文化。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使命。
只有把握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潜能,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高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

高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日益被西方文化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高校应当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发挥其在育人方面的独特功能。
本文将对高校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进行深入探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内容。
其核心价值观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家的随缘、自然等,佛家的慈悲、般若等,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这些价值观代代相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和塑造着我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三、高校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1. 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如我国哲学、我国文学、我国古代史等,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精髓。
也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各类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展览等方式,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师生交流和互动方面:高校可以组织传统文化讲座、论坛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传统文化爱好者来校交流,让师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4. 笔者认为,高校还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和研究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发挥其在当代社会的积极作用。
四、对高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和展望高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综合价值及其启示

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综合价值及其启示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近些年中备受关注。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体现,具有其独特的综合价值。
本文将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的综合价值,并提出相关启示。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优秀的中国文化代表,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传统文化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之中,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而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感,强化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国家层面上,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认知,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文化智慧。
同时,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
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从而创造更具有特色和差异性的文化。
这种文化创新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更多的支持。
在教育层面上,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益处。
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传统文化教育所具有的韵味和内涵,无疑能够影响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中逐渐被重视,但总体来说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当前,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专业性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中,往往缺少专业人才的支撑,只是重视了文化传承的表面现象,没有真正挖掘出其内在意义和价值。
因此,这种教育形式常常只是流于形式,缺乏深度。
(二)传统文化教育单一化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往往以文科专业为核心进行教学。
这种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往往会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的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一、引言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启示。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尊师重道、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当代高校教育紧密相连。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以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化。
二、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旨在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
这一理念与现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高度契合。
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教师应注重自身修养,并通过榜样引领来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三、尊师重道的价值观尊师重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价值观念,意味着对教师的尊重和对道德规范的遵守。
在现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扬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亲近学生、引导学生,并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只有尊师重道,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教育师生关系,推动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倡导德行修养德行修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项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强调个体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保持道德操守、遵纪守法、秉持公正。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有德之才。
五、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了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社会的引路人,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的重任。
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教师应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牢记民族使命,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中华传统文化对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通过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化。
尊师重道、德行修养、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与高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密切相关。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中华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是我国传统美德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的一种崇高精神和道德追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篇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
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1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
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以下几方面。
1.1 崇尚伦理道德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
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
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
1.2 注重人文理性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
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 强调和谐观念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
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
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
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 倡导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 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 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 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大学生思想教育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高校生思想训练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心得体会范文五篇高校生思想训练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心得体会1作为高校生,我们要懂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进步将产生重要作用。
它有利于改善当前社会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造就优良品德;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改善和建立起适应我们当前社会的人与人的思维和道德标准,建筑出一个团结友爱、与人为善、公道正派、恳切守信的和谐社会。
因此,它是人人都需要,人人都渴望拥有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
在五千年的进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宏大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富强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连续不断,生生不息,成为没有发生过断裂的社会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不断进步、自强不息、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缘由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源流长,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进展的宏大民族精神,作为团结统一的文化纽带与精神支柱。
而这种民族精神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传统美德和高尚品德,都是由众多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地用自己闪光的思想和行动来塑造和形成的,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得到丰富和进展。
当今的青少年是将来的开拓者,但开拓者首先必需是一个优良传统的继承者,没有继承作基础,在点)开拓进取就无从谈起。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美德训练,并让学生在训练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留意知行统一,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铸造了我们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进展壮大的精神源泉。
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抱负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宏大民族精神。
一个国家必需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才智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气和物质财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对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深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的总和。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博大精深,一般包含以下内容,如仁爱精神、律己精神、诚信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克己奉公精神、见利思义的观念、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
中华传统美德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民族、为国家的未来和前途舍生取义、克己奉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曲民族精神的赞歌,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一、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在高校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
但是,也有的大学生表现出自私自利、思想狭隘、对他人对社会漠不关心;有的大学生表现出过分追求享乐、盲目攀比、慵懒懈怠等现象。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否高尚,是否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修养,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
因此,为了将大学生都培养成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必要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二、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孝道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起点。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
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尊重师长,是每个人都应当身体力行的事情,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
羔羊尚能跪乳、乌鸦尚能反哺,何况我们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呢?当今社会上,啃老族、不孝敬父母者、打骂父母者、甚至杀害父母者有之,这都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背道而驰。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重师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
”这是中华民族孝道的体现。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对他们进行孝道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孝道是每个人首先要做到的事情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子女是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只有父慈子孝,才能做到家和万事兴,才能促进社会稳定、国家健康发展。
试想,一个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何谈爱师长、爱别人、爱祖国。
父母是源、是根,我国自古就有一句传统美德格言“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
”这就告诉我们,狗都知道爱家,何况人乎?第二,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
“夙夜在公”、“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等精神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大学生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与未来,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他们担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伟大祖国的强大重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
北宋范仲淹也提出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思想。
岳飞的精忠报国的崇高思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民族气节,无不是爱国主义的光辉血照。
当然,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还涌现过其他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
他们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强盛而努力奋斗。
当代大学生,要学习先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情愫。
今天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来进行。
今天的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当代大学生要担负起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美德弘扬光大,才能使我们的祖国在爱国主义推动下不断强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立志勤学、自强不息精神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落脚点。
孝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最终的落脚点是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培养四有新人,首先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立志勤学教育,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
志就是理想、志向的意思。
在我国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句名言“志当存高远”。
关于立志的名言还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大学生就需要具备高远的理想。
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实现人生的抱负。
但是,如果大学生不能将高远的理想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能将高远的理想与自身的特长、兴趣相结合,不能脚踏实地去努力实现它,无论多么高远的理想终究都会变成空想。
立志勤学、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
我国有许多关于立志勤学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生之计在于勤”、“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能补拙”等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尚志、勤学、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美德。
所以,教育学生立志勤学、自强不息,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才能成为他们人生不断进取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的不竭的精神源泉。
第四,诚信教育、见利思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伦理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最终要走出象牙塔,步入社会。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如果不能保持清楚的头脑,很可能会被社会上的一些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事情所蒙蔽,随波逐流,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见利思义教育。
“诚”即真实无妄,要求人应该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
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
诚实信用也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要恪守诚实信用原则,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法律要求人们做到的,正是道德对人们的基本要求。
所以说,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见利思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我国古代先哲孟子就说过“鱼,我欲也,熊掌,亦我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华民族的传统义利观正是告诉人们不要见利忘义,而是要见利思义,培养诚实信用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见利思义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成为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大学生只有做到诚实信用,见利思义,才能够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构建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除此以外,对大学生还需要进行诸如“团结友爱教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慎独”教育等等,不一一赘述。
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
三、高校教师必须率先垂范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一个个从小备受呵护,一部分大学生更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
面对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自私自利、不求上进、懒惰、贪图享乐、缺乏爱心、冷漠等等,高校教师如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高校教师要教书、更要育人,也就是说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谓。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场所。
高校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执行者。
高校教师无论是德育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德育课中还是在专业课上,都要千方百计地结合社会现实与学生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但是笔者认为,无论哪种方法的使用,都不如教师的率先垂范。
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坏典型的破坏力更是显然的。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
高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与教师的深厚情感,学生才会信服教师的教诲。
否则,如果高校教师在大学生面前表现出君子风范,道德楷模,而在其他场合却做有悖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事情,那么当学生看到或听到原来老师是这样的虚伪,纵然教师在课堂上多么义正词严,多么满口仁义道德之词,也不会被学生所信服。
最终不仅不会收到育人的效果,反倒树立了一个极坏的典型,一个反面教材。
岂不是与育人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离不开高校教师的率先垂范。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意思是说: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
所以,作为高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身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道德。
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塑造自身的完美人格,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修养。
高校教师只有通过自身高尚道德情操的示范作用,才能成为学生道德的楷模和身边的榜样。
所以说,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率先垂范。
在高校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对高校教师灵魂的洗礼。
高校教师要始终使自己远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拒绝骄奢淫逸、腐化堕落。
身教重于言传,高校教师只有甘于奉献,乐守清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抵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才能潜移默化地铸就学生的优良品格。
只有大学生具备了优良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