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雁教学设计方案
《致大雁》教学设计及说课
![《致大雁》教学设计及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9f070bd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c.png)
《致大雁》教学设计及说课《致大雁》一、读一篇大家手里都有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致大雁》。
我先把它读一遍。
面对这么多老师,还真有点紧张,可能有读错的地方,请大家注意,划出老师读错的地方。
好不好?老师读得怎么样?文章写得好,还是老师读得好?正是因为文章写得好,老师才读得好。
二、理几片1、有哪些读错的地方?生:第2、1句读反了。
师:那我把第2句放到第1句前,不好吗?按什么顺序写的?生:排比句的顺序:晴——阴——风雨。
这里有个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师:我们齐读一遍。
2、还有什么地方读错了?生:“仰望”应是“凝视”。
凝视什么意思?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看,而且饱含深情。
感情色彩更丰富一些。
师:请你用这两个词各造一句句子。
3、生:“奇特”应是“奇妙”。
特是特别的意思,妙是巧妙的意思,和后面的“联想”一词相照应。
古人写文章,对选词是十分讲究的,不是说“斟酌两个字,拈断数根须”吗?“推敲”的故事大家不是耳熟能详吗?师:学文章第一个步骤要诵一遍,第二个步骤要理解,如为什么用这个词,讲讲道理。
下面看第二节。
4、师:画出具体描写严寒的词语。
你找几个字,代表的就是“严寒”,哪几个字?生:雪花飘落,师:“第一片雪花飘落”象征什么?冬天的到来,严寒的临近,有韵味,生动形象。
师:应该什么读这一句?(慢、轻)试着读一读。
师:还可以换成什么句子表明冬天将要来了?最后一片枫叶飘落之前;平静我湖面结冰之前;第一场严霜降临之前;呼啸的北风来到之前……师:这种写法叫做铺叙,不能简单地说“很冷很冷”。
本来可以写得简单些,这样写就写得比较形象,有诗意。
5、师:看看酷暑,看哪个句子是铺叙酷暑的?6、师:再看一看,哪些句子是铺叙“漫长而又曲折的征途”的?师:哪几句是对它的扩写?好,我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看着这几句话,师:写了哪些事物?师:这个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初中语文《大雁归来》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大雁归来》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6f628a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8.png)
初中语文《大雁归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1.2学习作者观察自然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1.3掌握生字词,积累优美语句。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3.2感受作者对大雁的关爱之情,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1.2学习作者观察自然的方法。
2.教学难点:1.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1.2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雁,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2.1圈出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义。
2.2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2.3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语句。
3.合作探究3.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表现在哪里?3.2作者是如何观察大雁的?3.3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有哪些?4.课堂讨论4.1分析象征手法:大雁象征团结、勇敢、坚强,作者通过观察大雁,表达了对这种精神的赞美。
4.2观察方法:作者通过长期观察,抓住了大雁的特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4.3情感表达:课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对大雁的关爱。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6.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6.2写一篇关于观察自然的小作文。
四、教学反思1.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观察大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学生回答:“讲述了大雁南飞的情景。
《致大雁》教学设计 及说课
![《致大雁》教学设计 及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843ae5cee518964bce847c59.png)
《致大雁》一、读一篇大家手里都有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致大雁》。
我先把它读一遍。
面对这么多老师,还真有点紧张,可能有读错的地方,请大家注意,划出老师读错的地方。
好不好?老师读得怎么样?文章写得好,还是老师读得好?正是因为文章写得好,老师才读得好。
二、理几片1、有哪些读错的地方?生:第2、1句读反了。
师:那我把第2句放到第1句前,不好吗?按什么顺序写的?生:排比句的顺序:晴——阴——风雨。
这里有个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师:我们齐读一遍。
2、还有什么地方读错了?生:“仰望”应是“凝视”。
凝视什么意思?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看,而且饱含深情。
感情色彩更丰富一些。
师:请你用这两个词各造一句句子。
3、生:“奇特”应是“奇妙”。
特是特别的意思,妙是巧妙的意思,和后面的“联想”一词相照应。
古人写文章,对选词是十分讲究的,不是说“斟酌两个字,拈断数根须”吗?“推敲”的故事大家不是耳熟能详吗?师:学文章第一个步骤要诵一遍,第二个步骤要理解,如为什么用这个词,讲讲道理。
下面看第二节。
4、师:画出具体描写严寒的词语。
你找几个字,代表的就是“严寒”,哪几个字?生:雪花飘落,师:“第一片雪花飘落”象征什么?冬天的到来,严寒的临近,有韵味,生动形象。
师:应该什么读这一句?(慢、轻)试着读一读。
师:还可以换成什么句子表明冬天将要来了?最后一片枫叶飘落之前;平静我湖面结冰之前;第一场严霜降临之前;呼啸的北风来到之前……师:这种写法叫做铺叙,不能简单地说“很冷很冷”。
本来可以写得简单些,这样写就写得比较形象,有诗意。
5、师:看看酷暑,看哪个句子是铺叙酷暑的?6、师:再看一看,哪些句子是铺叙“漫长而又曲折的征途”的?师:哪几句是对它的扩写?好,我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看着这几句话,师:写了哪些事物?师:这个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大雁归来》的教案设计
![课文《大雁归来》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733289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b.png)
《大雁归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大雁归来》。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大雁归来的意义。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大雁的生活习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2)树立环保意识,保护鸟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
(3)通过课文,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音乐,引出大雁归来的主题。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停顿等。
3. 学习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并进行练习。
4. 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5. 分析大雁的生活习性: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述大雁生活习性的句子,进行讨论。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 拓展作业:观察身边的鸟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对比。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近距离接触鸟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鸟类保护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开展鸟类保护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大雁归来教案设计
![大雁归来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60bef6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8.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大雁归来》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一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3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能够认识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学生能够理解大雁归来的原因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2)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词。
难点:理解大雁归来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大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雁的特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雁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词语。
(2)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大雁归来的意义。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生字词。
(2)简要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大雁归来的原因。
2. 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看法和感受。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大雁归来的情景。
(2)学生展示表演,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爱大自然。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作业: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了解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培养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八年级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八年级大雁归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94cbe5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7.png)
八年级大雁归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抒情性强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鸟儿,它们每年都会在春秋两季进行大规模的迁徙,它们成群结队,飞行时队列整齐,叫声嘹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鸟儿就是大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环保主义者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看看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独特之处。
(二)检查预习1、请学生介绍作者利奥波德。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四)深入探究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3、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
(五)品味语言1、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拓展延伸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2、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大雁归来》教学案例
![《大雁归来》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a37085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2.png)
《大雁归来》教学案例《《大雁归来》教学案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教学目的: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特点),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品味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理解作者爱鸟情怀;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内涵的句子,感悟主旨教学方法:启发、朗读、品味、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激趣导入,迎接大雁(2’)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③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师语:上课前,我们先来读一读古诗句。
这些诗句中都有哪种动物?(雁)。
你见过它吗?(没有)请看——这就是大雁。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美国的利奥波德,一起去迎接——大雁归来!(板书课题)二、走进雁群,了解特点(6’)师语:(扫视学生)我已经发现许多同学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大雁啦!好,让我们走进雁群,先去了解它的习性!(习性:由于长期习惯于某种条件而形成的特性)师语:请大家以四人为一个小组,速读课文,思考归纳:(点击PPT)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习性?归纳:(1)定期迁徙(三月归来,十一月迁徙);(2)笔直飞行(3)喜欢鸣叫(4)爱寻食玉米粒(5)常以6或6的倍数只组队(6)孤雁时常哀鸣(7)喜欢集会对以上内容进行板书欣赏大雁,体会情感(27’)过渡语:(手指板书)当我们了解了大雁的习性之后,我相信每位同学对大雁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作者对大雁的描写可以说非常细腻生动,让我们从文中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写的语句并细细地体会,更近距离地去欣赏大雁,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点击PPT)句式:我找到的是一句,此句写出了,表现了,表达了。
举例:老师提示点拨:从大雁的归来、大雁的觅食、大雁的飞行、孤雁的哀鸣、集会时的辩论等方面去欣赏。
老师表扬学生:会抓关键词进行赏析,想象的能力很强,表达很清楚,声音响亮。
致大雁导学案
![致大雁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6282bfe53a580216fcfebb.png)
汉语文导学案7.致大雁赵丽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笔下大雁的品格,以及作者对此所赋予的情感。
2、掌握作者在描写大雁时所用到的描写手法及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掌握本文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大雁的品格,从而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2、学习文中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本文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教学法。
一、导入新课1、关于作者赵丽宏,1952年出生于上海,作家、散文家、诗人。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等,散文集《生命草》《诗魂》《爱在人间》《岛人笔记》《人生韵味》《赵丽宏散文》等,报告文学集《心画》《牛顿传》等及《赵丽宏自选集》(四卷),共60余部。
另有文学评论、电影文学剧本多种。
《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作品另获上海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澄澈()凝视()怯懦()峻峭()喁喁()衷曲()聆听()湍急()栖息()风尘仆仆()湛蓝()雏()迁徙()诀别()自己整理的词语:3.词语解释澄澈:凝视:怯懦:峻峭;喁喁:衷曲:聆听:湍急:山盟海誓:倾吐:栖息:风尘仆仆:严阵以待:殊死:湛蓝:雏:嗷嗷待哺:迁徙:诀别:自己整理的词语:二、初读课文,把握各段内容。
本文按序号自然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三、作业:掌握课后生字词语2一、上节课我们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现在我们一起来具体分析课文内容:1、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大雁的精神2、文章中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二、文章品读、分析1、“有人说你们怯懦——是为了逃避严寒,你们才赶在第一片雪花飘落之前,迎着深秋的风,匆匆地离开北国,飞向南方;是为了躲开酷暑,你们才赶在夏日的炎阳烤焦大地之前,浴着暮春的雨,急急地离开南方,飞向北国……”从文章看,有人说大雁怯懦,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在扑面而来的狂风之中,你们是如何尖厉地呼号着,用小小的翅膀,搏击强大的风魔;在倾盆而下的急雨之后,你们是如何微笑着抖落满身水珠,重新窜入云空;在突然出现的秃鹫袭来之时,你们是如何严阵以待,殊死相搏……”把文章中加点词语“窜入”改成“飞上”,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当春风再度吹绿江南柳丝的时候,你们威严的阵容,便又会出现在辽阔的天幕上,向北,向北……”三、体会文中描述性语言和抒情性语言的作用。
9致大雁
![9致大雁](https://img.taocdn.com/s3/m/77b825e133d4b14e85246861.png)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汉语》(藏族地区使用)第二册第九课学案设计《致大雁》学校: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教师:聂佳丽班级:高一(7)班时间:2018年5月21日学习目标:(一)语言构建与运用:熟读课文,掌握课文重点生字词以及基本内容。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中描述性语言,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积极向上的情怀,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四)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文章,激发学生“勇敢”“不畏艰难”的品质,理解这些品质在学习成长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欲扬先抑的写法,鉴赏作者对大雁的描写,进而感知作者的情感。
一、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赵丽宏,上海人,1952年2月生于上海市区,当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
著有诗集《珊瑚》,散文集《诗魂》等。
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表达心中的志向或期望。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澄()澈怯()懦()蓊()郁秃鹫()湛()蓝雏()雁掸()落旅()程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澄澈:暴风骤雨:嗷嗷待哺:迁徙:严陈以待:二、探究案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各部分大意,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散文,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大雁怎样的思想感情?3、作者在第7段写“峻峭的高山,茫茫的森林,湍急的江河,暴风骤雨,惊雷闪电和艰难险阻”的目的是什么?4、什么是“欲扬先抑”?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三、训练案1、下列各项词语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澄(chéng)澈怯懦(nuò)湍(tuān)急畏(wěi)缩B.蓊(wěng)郁栖(qī)息掸(tǎn)落呼号(háo)C.飓(jù)风湛(zhàn)蓝雏(chú)雁迁徙(xǐ)D.哺(pǔ)乳聆(líng)听窜(cuàn)入屹(yì)立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为了躲开酷暑,你们才赶在夏日的娇阳烤焦大地之前,飞向北国。
《大雁归来》教学方案
![《大雁归来》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73c4a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3.png)
《大雁归来》教学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教案纸上,我开始构思这个教学方案。
思绪如同大雁般飞翔,从教案的整体框架,到每个环节的细节,一一在我脑海中浮现。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大雁归来》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学习借鉴作者的描绘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学习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大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雁的形态、特点。
(2)提问:你们知道大雁吗?大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什么象征意义?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大雁的赞美之情。
(2)教师辅导阅读,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
(3)讨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大雁的敬畏之情?3.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讨论: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写作手法来描绘大雁?4.写作实践(1)以“大雁归来”为题,进行写作实践。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写作心得。
(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以“保护环境,关爱自然”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四、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题。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以“保护环境,关爱自然”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4.搜集有关大雁的资料,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等。
教学方案完成后,我仿佛看到了课堂上学生们专注的眼神、积极的讨论。
这个方案,不仅是对课文的解读,更是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的传递。
希望学生们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也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自然,珍惜生命。
注意事项一:课堂纪律管理在讨论环节,可能会出现学生过于兴奋,讨论声过大,影响课堂纪律的情况。
大雁归来 教案教学设计
![大雁归来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58221e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a.png)
大雁归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大雁归来背后的生态意义。
(2)学生能够掌握大雁的迁徙特点和生活习性。
(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大雁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大雁的迁徙习性。
(2)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大雁迁徙的意义。
(3)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学生养成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雁的迁徙特点及生态意义。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学生形成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 教学难点:(1)大雁迁徙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学生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大雁迁徙的生态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大雁的迁徙特点及生态意义。
(2)准备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准备:(1)关注周围的大雁生活,了解大雁的习性。
(2)提前学习观察和记录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大雁归来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雁的迁徙现象。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大雁生活习性。
2. 探究大雁的迁徙特点:(1)教师讲解大雁的迁徙特点及生态意义。
(2)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和图片,了解大雁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雁迁徙的意义。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了解大雁在校园周边的生活习性。
(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雁迁徙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3)学生分享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雁迁徙的特点及生态意义。
(2)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
大雁 教学设计
![大雁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03969a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2.png)
大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大雁教学目标:1. 了解大雁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和迁徙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课堂活动:引入活动:1. 使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大雁的图片和视频,介绍大雁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导入问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过大雁的飞行队形?它们为什么会排列成一字长队?活动一:观察和讨论1. 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份大雁观察记录表。
2. 学生观察大雁的外貌特征,并在记录表中进行记录。
3. 学生讨论和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活动二:迁徙规律学习1. 导入问题:为什么大雁会迁徙?它们为什么选择在秋天迁徙?2. 学生观看迁徙行为的视频,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3. 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了解大雁迁徙的原因和迁徙的路线。
活动三:团队协作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制作一幅大雁迁徙的展板。
2. 学生使用自己的观察记录和在活动二中学到的知识,设计展板并进行制作。
3.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展板,并进行讲解。
活动四:展示和总结1. 所有小组完成展板后,将它们展示在教室中。
2.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展板,并进行回顾和总结。
3. 学生总结他们在学习大雁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以及通过团队合作所取得的成果。
课堂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以大雁为主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2. 学生可以参观野生动物保护区或观鸟点,亲身观察大雁的飞行和迁徙行为。
评估方式:1. 学生的观察记录表和展板可以作为评估的依据。
2.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表现,并进行评估。
3.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完成一份关于大雁的小测验。
教学资料和资源:1. 大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大雁观察记录表。
3. 制作展板所需的材料。
总结: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和研究中了解大雁的特征和习性,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同时,通过了解大雁的迁徙规律,学生可以加深对动物迁徙现象的理解。
大雁归来课堂教学设计
![大雁归来课堂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a7a52e58fb770bf78a55f6.png)
大雁归来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能力目标: 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教学重点: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过程:一、导语:天高云淡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北雁南飞的景象,下面我们来欣赏有关大雁的优美诗句。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5.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今天我们学习利奥波德的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大雁归来》。
二、开展三个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之一:感悟课文,让我们了解大雁。
这节课我们设计三个学习活动,下面进行第一个学习活动:感悟课文,让我们了解大雁。
(出示课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大雁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大雁是一种具有灵性的鸟。
大雁是一种善远飞的鸟。
大雁是一种叫声响亮的鸟。
大雁是一种秋飞春回的鸟。
大雁是一种喜群居的鸟。
大雁是一种有联合观念的鸟。
……大家的思维很活跃,填得很好。
(出示课件)请大家看屏幕,这里是《辞海》对大雁的介绍,我们会更多的了解大雁。
生:(读课件上的文字)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
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
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
大雁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
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作物。
每年春分之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
雁群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
《大雁归来》教案教学设计
![《大雁归来》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0b4ea6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7.png)
《大雁归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2)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大自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大雁的行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互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2)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大自然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大雁迁徙过程中的生活习性变化;(2)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大自然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大雁的相关资料;(2)制定观察大雁的计划。
2. 学生准备:(1)观察过大雁,了解大雁的基本特点;(2)准备观察记录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雁的哪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大雁的哪些内容?2. 讲授新课:(1)介绍大雁的迁徙特点;(2)讲解大雁迁徙过程中的生活习性变化。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大雁迁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大雁,记录大雁的生活习性;五、作业布置:1. 观察作业:继续观察大雁,记录大雁的生活习性,为期一周;2. 写作作业:以“我眼中的大雁”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观察和记录大雁方面的进步。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学习,提高观察和记录大自然的能力。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观察和记录大雁方面的成果。
七、教学反思:2. 学生反思:学生在课后反思自己在观察和记录大雁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大雁,增加对大雁的了解;2. 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雁》教案2
![《雁》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73c5dcec83d049649a665838.png)
二十二雁教学目标1、品读描写大雁心理活动的言语,感受大雁在困厄中对自由、对尊严的渴求和宁死不屈服命运的可贵品质,体会爱情与自由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分析张家夫妇及村民们对大雁的态度,把握侧面烘托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说明: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文章叙述了一个两只大雁殉情而死的美丽而凄婉的故事。
小说对大雁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受伤大雁的不屈、悲哀、伤感与绝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大雁是群体活动性很强的动物,受伤的母雁离开大部队是无奈之举,那只孤雁离开雁阵,久久徘徊让读者深深感动,这是大雁之间生死相依的真情流露。
而张家夫妇作为人类的代表,他们并不了解大雁的情感和心灵,对私利的追求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核心,他们收留受伤的母雁只是因为能获得雁蛋,他们目睹孤雁在天空盘旋,想的只是可以吃大雁肉了。
最终两只雁一起倒在地上,死了头颈还向着天空,这一幕如同一个定格的镜头,让我们悲哀伤心之余,也受到了内心的强烈震撼。
小说的叙述与描写都很精彩,全文故事结构紧凑,叙述简练而生动,大雁的心理活动揭示得很生动,建议有重点地阅读这些内容,并分析大雁的心理变化过程和状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反复品读描写大雁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句,感受大雁在困厄中对自由、对尊严的渴求和宁死不屈服命运的可贵品质,体会爱情与自由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难点:分析张家夫妇及村民们对大雁的态度,把握侧面烘托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说明:描述雁对天空依恋、向往是本文的重点,而雁心向蓝天也就是对自由、对尊严的渴求,只有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描写大雁大量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句,才能感受到这一点,尤其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熟悉和了解,理解文章的结尾——两只大雁头颈相交,死死地缠在一起,殉情而死的这一举动的价值,更能激起心灵的震撼,只有感受大雁宁死不屈的精神,才能体会爱情与自由对于生命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对张家夫妇及村民们对大雁的态度是谴责的,但他们又是推进故事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这也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点,让学生在分析张家夫妇及村民们残酷而寡情中,与大雁珍惜彼此的情感互为反衬,把握侧面烘托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大雁归来》教学方案_教案教学设计
![《大雁归来》教学方案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a9a09150e2524de4187e07.png)
《大雁归来》教学方案《大雁归来》教学方案深圳市翠园初中部彭艳一.教学目标:知识: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能力: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图片,录象等五.教学安排:—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
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
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3.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三段?明确: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全球一体化,这是人类所不及的;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三.课堂讨论:提问:为什么说“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先知的坚定信念。
”?明确:本句的含义是:大雁经过迁徙,到达目的地之日,准是春回大地之时,而它们一旦迁徙,就没有退路了。
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方案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52e58f4693daef5ff73d71.png)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⑴朗读课文,归纳要点,把握文章,训练学生概括理解能力。
⑵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⑴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⑵体会本文生动描写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珍爱动物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1、理解说明对象和特点;2、理解作者的情怀;【教学难点】对文中一些表意含蓄的句子的理解感悟。
【教学方法】1、读、悟、赏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图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面前,就宣告春天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聚会,寂寞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美国著名论理学家利奥彼德对大雁情有独衷,他把大雁看作与自己平等的生命,看作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怀着对大雁喜爱、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的种钟活动情景。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大雁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大意:1、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感受文章主旨。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2、领悟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从大雁身上感受到了善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探究思考:1、作者笔下的大雁有那些特点?2、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3、朗读下面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⑴一只燕子的来临说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到了。
⑵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明确:1、⑴来的季节是三月天⑵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⑶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鸣叫⑷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⑸爱觅食玉米粒⑹常六只列队飞2、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等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趣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读一篇
二、理几片
三、寻一句
四、背一段
《致大雁》
一、读一篇
大家手里都有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致大雁》。
我先把它读一遍。
面对这么多老师,还真有点紧张,可能有读错的地方,请大家注意,划出老师读错的地方。
好不好?
老师读得怎么样?
文章写得好,还是老师读得好?
正是因为文章写得好,老师才读得好。
二、理几片
1、有哪些读错的地方?
生:第2、1句读反了。
师:那我把第2句放到第1句前,不好吗?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排比句的顺序:晴——阴——风雨。
这里有个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师:我们齐读一遍。
2、还有什么地方读错了?
生:“仰望”应是“凝视”。
凝视什么意思?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看,而且饱含深情。
感情色彩更丰富一些。
师:请你用这两个词各造一句句子。
3、生:“奇特”应是“奇妙”。
特是特别的意思,妙是巧妙的意思,和后面的“联想”一词相照应。
古人写文章,对选词是十分讲究的,不是说“斟酌两个字,拈断数根须”吗?“推敲”的故事大家不是耳熟能详吗?
师:学文章第一个步骤要诵一遍,第二个步骤要理解,如为什么用这个词,讲讲道理。
下面看第二节。
4、师:画出具体描写严寒的词语。
你找几个字,代表的就是“严寒”,哪几个字?
生:雪花飘落,
师:“第一片雪花飘落”象征什么?
冬天的到来,严寒的临近,有韵味,生动形象。
师:应该什么读这一句?(慢、轻)试着读一读。
师:还可以换成什么句子表明冬天将要来了?
最后一片枫叶飘落之前;平静我湖面结冰之前;第一场严霜降临之前;呼啸的北风来到之前……
师:这种写法叫做铺叙,不能简单地说“很冷很冷”。
本来可以写得简单些,这样写就写得比较形象,有诗意。
5、师:看看酷暑,看哪个句子是铺叙酷暑的?
6、师:再看一看,哪些句子是铺叙“漫长而又曲折的征途”的?
师:哪几句是对它的扩写?好,我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看着这几句话,师:写了哪些事物?
师:这个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先写高山,再写森林,
生:由高到底,再到高。
由具体的景物到抽象的事物。
7、师:接下来往下看,“然而你们起程了”看后面哪些是铺叙?再往后找,哪些又是对你们启程的铺写?齐读。
8、把“你们”改成“我们”,把“启程”改成“飞天”,就是“然而我们飞天了”。
怎么样?神州七号在2008年9月飞天了。
现在假如你是神州七号的宇航员,你就是聂海胜,你要飞天了,仿一仿写个三两句,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肩负着什么?听到了什么?尽可能写得形象一些,想想全国人民都在看着你们乘机起飞,一定要用心去写。
把启程展开,我们把飞天展开,写两句也没关系。
“我们飞天了,没有丝毫畏惧。
”
“载着华夏的希望,炎黄的等待”。
“我们冲入了云霄。
”
“没有半点犹豫”
怀着期待的心情。
------我们心中有期许,有骄傲。
“载十三亿人的希望,带着坚毅的眼神,------”
9、我们做一个作业,要做完整,不能浮躁,课下写在文章后面的空白处。
三、寻一句
师:标题下是什么?
生:是题记。
师:这个题记怎么还空着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句话作为这篇文章的题记,好不好?
题记往往是点明中心的句子,或富有哲理的句子。
同桌讨论一下,看哪一句比较好。
为什么?齐读一遍。
四、背一段
这么美的文章不背一两段,是有点可惜。
1、背诵课文第一部分,大家用心背一背,用个三五分钟试一试。
想出声就出声,不想出声就暂时不出声。
2、学生自由诵读。
3、背不熟也没有关系,时间短。
背过的举起手来。
老师要检查起来的,大庭广众之下,指名让你站起来可能有些紧张,我们一起来背吧,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熟练。
4、学生齐背。
看黑板,回顾一下学习思路。
第一段不会背的课下背。
我希望大家说:保证完成任务!下课。
说课:
第一,不想把本来可以在高中甚至在大学中文系讲的内容,放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
比如,讲赵丽宏的背景:他当过知青,受尽磨难,是个老三届,然后通过七七年、七八年高考回城,做了作家,现在又成了著名作家,主编〈萌芽杂志〉,“大雁”就是他个人,甚至有追求的老三届的一代人的写照和象征。
如果把这一点讲给初中的孩子,可能至少需要十分钟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孩子也不一定能理解。
再比如,讲象征的写法,大雁就是有追求、不怕磨难的人们的象征,如果讲这一点,我恐怕至少要需要四五分钟,孩子听了也可能一知半解,所以说这些我都大胆地删除了,没讲。
但是孩子是否感觉到了这篇文章那种不畏艰难、不畏险阻、不懈追求的那种象征意义呢?其实已经感觉到了,而且比较深入地感觉到了,甚至受到一种撞击。
怎么感觉到的呢?就是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感情投入的诵读,让孩子感觉到的。
所以讲课的时候要能删则删,能少则少,上课时候多做减法和除法,备课时多做加法和乘法。
不能在备课时备了些什么,就到课堂上全部讲出来,使得一堂课满满当当,叠床加屋,“多则无益”,对孩子学语文不一定就有多少好处。
尤其对孩子学最基础的语言文字不一定有多大的好处。
讲多了反而会冲击了初中孩子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
初中的孩子学语言文字是最基础的、最基本的。
捉住了这个基本和基础,就是语文教育的本然。
第二,我坚决反对把语文课上成哲理课、思想品德课、历史课、班会课。
现在有些语文课我感觉到就是哲理课、思想品德课、历史课、班会课这几种课,是四不像、是大杂荟。
语文老师成了哲理课老师、思想品德课老师、历史课教师、成了班主任,语文课上唯独少了语言文字,那么我们何必按排语文课呢?语文课的意义就是语言文字,尤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应该大胆地提出来,语文课上要姓“语”。
第三,教给学生方法。
我这堂课教给了学生四个学语文的方法,遇到比较美妙的文章,可以诵一遍、背几段、理几片、仿几言,学会了这些方法,孩子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学其他的文章,所以说我这堂课是方法第一,是教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
第四,每堂课讲一篇千字白话文。
一篇千字左右的白话文,千万不要讲两三课时。
如此算下来,一学期有95节语文课,大约就可以讲九十篇左右的文章,一节
课一篇千字白话文,是举一,那么95节语文课加起来就是举三了。
我们现在一学期只学30篇文章,而按照我这种主张,一学期可以学90篇左右的文章,换句话来说,一学期完全可以学三册语文课本(每册课本三十篇),孩子见多识广,也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这是语文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