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1-3-15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卷)
贵州省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4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贵州省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4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3题;共46分)1. (2分)(2020·合肥模拟) 如图为反映20世纪60年代的漫画《自己组队》。
漫画所示国家“自己组队”的原因是()A . 东西方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B . 区域经济合作的日益发展C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D . 成员国内政外交趋于一致2. (2分)有人将法德的关系作如下比喻: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法国采取了“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了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
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
这里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指()A . 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 . 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C . 欧洲的经济一体化D . 法德关系的和解3. (2分)如图,以下两个常见的图片反映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是A .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B . 经济区域化和信息网络化C . 经济区域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D . 知识经济化和信息网络化4. (2分)(2017·湖南模拟) 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1969—1974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
这表明()A . 东西欧国家间经济政治联系加强B . 世界总体形势趋向和平与缓和C . 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消除D .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出现分化5. (2分)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阿登纳主张欧洲联合的目的在于A . 恢复欧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B . 增强欧洲对抗苏联的力量C . 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D . 增强欧洲力量以此摆脱美国控制6. (2分) (2016高二上·武邑月考) “两极格局”就是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世界权力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2020年【历史】真题和引申: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分项汇编-普高校招全国统一考试(教师版)

专题13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考点一:两极世界的形成考点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一:两极世界的形成1.(2020年山东卷,15,3分)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
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A.同苏联关系缓和B.与西欧竞争加剧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答案】D【解析】根据“1969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逐渐失灵,在和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整体国家实力相对衰落,因此美国迫切希望改善国际环境,所以此时美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故选D;此时美国同苏联的关系依然紧张,排除A;同西欧竞争加剧和陷入侵越战争泥潭都是导致美国国家实力相对衰落的部分因素,不能全面涵盖题意,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BC。
故选D。
2.(2020届宁夏宁川高三下学期模考)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
这表明美国A.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D.国家政策受到国际形势影响【答案】D【解析】1961年处于美苏争霸时期,肯尼迪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说明国家政策符合美苏争霸国际形势的需要,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看出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美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材料正是分权制衡原则的体现,排除C。
3.(2020年河南省郑州市高考考前最后一卷)下图为1958年1月我国《人民日报》发表的时政漫画。
该漫画反映了当时A.美苏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B.美苏已结成主宰世界的军事联盟C.中苏关系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D.和平与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的主题【答案】C【解析】从漫画信息可知,中国对美国裁军持批评态度,对苏联持表扬态度,这反映出当时中苏关系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故答案为C项。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课件:第1部分 现代篇 专题12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 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 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 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 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 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下面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A [题干中的地图反映了 1945~1949 年被占领的德国,D 项可以直接排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9 年,在美国 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 主共和国,德国分裂。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美苏“冷战”对峙。当时 围绕德国领土问题,美苏两国没有出现热战,排除 B 项。华约建立于 1955 年,排除 C 项。故答案为 A 项。]
D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由战时 联合走向分裂对峙的根本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故选 D 项。]
4.(2016·江苏高考)1946 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 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 8 000 字的“长电报”。 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 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 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 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2020高考历史二轮提分广西等课标3卷专用课件:专题11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13-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例题1(2017课标全国Ⅰ,34)右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
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命题分析:①能力:本题以图片材料作为命题载体,考查调动和运
-19-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2)日本的崛起 ①原因: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美国的大力扶 植;重视科技和教育;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计划。 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③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 面;日本开始推行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24-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 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力,就必须联合起来。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西欧 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受到美国 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5.地域因素:欧洲国家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这为欧 洲走向联合提供了可能。
-12-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2.美国的对外政策 (1)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2)对中国:战后初期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封锁孤立。 (3)对西欧:战后初期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和西 欧逐渐走向政治同盟关系。 (4)对日本:战后初期独占和扶持日本,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谋求平等的政治军事同 盟关系。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专题限时训练(十三)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武汉调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受货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A.重建世界经济秩序B.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C.扶植德国对抗苏联D.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C[据材料“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受货国”可知,主张加强同德国的经济联系,西方盟国主要目的在于冷战的需要,故A项错误;此举有利于化解法德之间的固有矛盾,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扶植德国对抗苏联,故C项正确;这一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2.(石家庄模拟)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
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
这种做法()A.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B.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C.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D.应对“滞胀”而采取的举措B[“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可知其目的是保证对国内劳动力就业不会产生冲击,故A项错误;根据“《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可知冷战背景是其很重要的一个参照因素,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与苏联的对抗,故C项错误;“滞胀”经济出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
] 3.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问美国,对时任总统里根表示,美日两国是命运共同体,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日本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
2020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突破训

(4)结合材料说明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以上大国关系的变化对当时(中俄则是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时间二战结束后结合史实可知是美苏两极对峙时期,故两大核心国家是指美国和苏联;第二小问回答两国关系的变化,结合史实回答,即二战后同盟关系破裂,由合作走向对峙;举出两国关系变化后的例子,根据所学可知有冷战的开始,北约组织、华约组织成立,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欧洲最大的两个国家,宿怨深厚的邻居容易分析出两国是指法国和德国;第二小问回答两国关系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国由千年之敌转变为合作关系;第三小问举出两国关系变化后的例子,结合所学可知有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欧共体形成等。第(3)问要求回答中国支持俄罗斯的原因,可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方面进行分析。外交政策方面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干涉他国内政;国家利益方面,俄国是中国近邻,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资源和市场,中国台湾问题和边疆问题需要俄罗斯的支持。第(4)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提供的案例容易发现大国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第二小问注意设问要从美苏对峙、法德和解、中俄接近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即可。
11.(20xx·陕西咸阳质检)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作者旨在强调( )
A.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
答案:(1)核心:苏联和美国。
变化: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
高考历史-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1.(2016·扬州四模)迈克尔·郝德森在《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认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
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外交家的会议室里。
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胜出的原因不包括())A.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B.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C.通过关贸总协定,主导国际贸易D.建立北约组织,发动针对苏联的“冷战”2.(2016·南京、盐城一模)右图是1949年捷克斯洛伐克画家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为对象创作的漫画。
(注:图中人物手中和墙上挂着的绳圈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等国家名称)由此,你得出的正确认识应是()A.马歇尔计划直接损害捷克斯洛伐克利益B.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旨在复兴西欧经济C.漫画客观全面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D.漫画虽是艺术作品,但仍有一定史料价值3.(2016·南通一模)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4.(2016·苏锡常镇一模)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
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
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
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
这一情形反映出()A.美苏实际上放弃争夺世界霸权B.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C.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D.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5.(2016·南京、盐城二模)学者在剖析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时,说“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复兴计划。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训练(十五)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限时训练(十五)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提出: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该论断的依据是()A.使欧洲在美国协助之下恢复发展以抗衡苏联B.该计划将东欧国家排除在外C.标志着美国与欧洲结成了军事同盟D.欧洲的政治局势从此得到稳定2.史学家甲:“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
”史学家乙:“‘冷战’应归咎于美苏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
”以下选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A.史学家甲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历史B.史学家乙从整体史观诠释历史C.两位史学家分别代表不同国家的利益D.两位史学家分析视角有较大不同3.(2014·潍坊模拟)“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
”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B.战时同盟解体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D.国家实力变化4.20世纪7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阐述他的新东方政策时说道:“……德国政府的政策是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
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
”材料表明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政治目的是()A.摆脱北约对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控制B.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欧洲政治一体C.消除民族隔阂,谋求德国统一D.谋求联邦德国在欧共体的主导地位5.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保护下,对外推行所谓的“经济外交”,使日本成为经济强国。
日本学者福武直说:“日本越是在这条道路上迅跑,就越会被世人看做是‘经济动物’而唾弃。
”这一言论实质上反映了日本()A.想从经济强国变为政治大国B.想在科技实力方面超越美国C.右翼势力鼓吹对外扩张D.对美国保护的不满6.(2014·揭阳二模)阅读《20世纪50~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表》。
高考政治-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政治专题练习当今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易错雷区,步步为赢】1.观察下列图片,有关它们的描述正确的是()图1 图2①图1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是东西德共同修建的②图2发生在1961年,随后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③两图都是“冷战”格局下美苏对峙的重要体现④图2危机中,美国领导人表现了克制态度,相互妥协使危机逐步降温并解决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③④2.“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
”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A.同盟力量的差距B.意识形态的对立C.军事力量的失衡D.经济水平的差距3.“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和华约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为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这反映了在“冷战”时期()A.美苏的插手是地区冲突的根源B.和平的力量时常占据着上风C.军备竞赛造成各国财政的困难D.军事较量威胁到世界和平4.“冷战”期间世界平均每年爆发国际冲突7起,而1990~1992年三年间国际冲突总数为55起,平均每年18起。
此后,随着国际组织加强干预,在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冲突的频率大为降低。
据材料可见,“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特点有()①多极化趋势加强②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③和平与动荡并存④“一超多强”局面形成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美国副总统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
“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
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
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
”从拜登的话中我们可知美国()A.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B.承认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C.放弃了领导世界的愿望D.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6.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的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
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既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2020届二轮:模块3 专题15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卷)

2020届二轮:模块3 专题15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卷)(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对苏联的基本态度如下表所示A.积极推动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B.准备对苏实施强硬的遏制政策C.试图借助于战争手段遏制苏联D.对苏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折解析杜鲁门和凯南的态度说明当时美国准备对苏实施强硬的遏制政策,B 项正确;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在1955年,1946年不可能积极推动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排除A项;材料中看不出借助战争手段,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供1946年以前的外交政策,所以看不出发生了重大转折,排除D项。
答案 B2.(2019·江西上饶一模)下图是漫画《拒绝马歇尔计划的苏联,只能发挥制度优势来对抗》。
对该漫画理解正确的是()A.再现了当时苏联的农业实际状况B.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斗争下的产物C.推动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快速复苏D.揭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解析由马歇尔计划可知,美苏处于冷战时期,而漫画通过对美国和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的夸张对比来展示两国的差距,而且对苏联此时农业生产的反映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明该漫画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B项正确;1937年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农业在推行机械化耕作,漫画的描述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A 项;推动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只反映了漫画的部分信息,不完整,排除C项;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是控制西欧各国,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
答案 B3.(2019·山东德州一模)1969年,联邦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表示愿同苏联“互相谅解和信任”,“发展经济和文化联系”,并声称要同东欧对话。
同时,又强调该政策不会削弱联邦德国对北约承担的义务。
该政策() A.推动了欧洲局势的缓和B.表明了苏联逐步加强对欧洲的控制C.反映出两极格局开始解体D.意味着德国外交摆脱了美国影响解析根据材料“表示愿同苏联‘互相谅解和信任’,‘发展经济和文化联系’,并声称要同东欧对话”可知,联邦德国主动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搞好关系,有利于推动欧洲局势的缓和,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联邦德国的措施,而不是苏联的措施,排除B项;两极格局解体在90年代,排除C项;1969年冷战尚未结束,德国外交未摆脱美国影响,排除D项。
2020年三维+(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十五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下面是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两幅漫画比较两图,你得出的认识应该是()A.图一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B.图二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C.出于各自宣传目的,都不具有史料价值D.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选D图一中反映了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图二从苏联漫画中可看出美国援助的目的在于控制西欧,结合图一、二才能全面认识马歇尔计划,故D项正确;美国1947年实施马歇尔计划是因为战后西欧经济普遍衰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美国援助西欧的目的在于稳住资本主义秩序以反苏反共,图一只是描述马歇尔计划推行的原因,不是动机,A项错误;B项中的“全面”表述错误;尽管各自宣传目的不一样,但是也可以反映出部分历史信息,故C项错误。
2.下列德国历史地图的变化体现了()A.国家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B.法德关系由对抗仇视到和解合作C.政体由专制到立宪再到共和D.国际格局由“冷战”对峙到多极鼎立解析:选A由于美苏“冷战”,德国从统一的国家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德国重新走向统一,故A项正确。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银幕上美苏的文化较量B.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C.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D.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解析:选C银幕上美苏的文化较量是美苏冷战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美苏之间的冷战,故A项错误;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4.(2019·浙江台州9月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美国当局认为,共产主义“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
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次变动中——像章鱼那样身在莫斯科,触角则伸到世界最远的各个角落”。
2020年中考初中历史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选择题训练解析答案

2020年中考初中历史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选择题训练解析答案1.(2020·新课标I)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
这些规定旨在A. 发展国家特色产业B. 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C.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D. 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答案】C【解析】墨西哥的一系列规定是限制外资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从而避免出现外资控制国家经济的状况,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故选C;限制外资不一定能够发展国家特色产业,排除A;墨西哥是在限制外资,不是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墨西哥国内的经济措施,没有涉及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内容,排除D。
故选C。
2.(2020·新课标Ⅱ)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
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
这表明A. 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 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D. 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两国关系由战时同盟走向了敌对,形成了战后两极对峙的格局。
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可以判断出美苏两国在战后对抗的格局下又存在交流,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双方之间的交流协议,并非是单纯的美国一方,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之间的交流,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排除;D说法明显不符合美苏之间对抗的史实,排除。
故选C。
3.(2020·新课标III)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
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教师

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考纲原文呈现]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线索1 二战后初期: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美苏全面“冷战”,最终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线索2 60-70年代:由于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两极格局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线索3 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
当前的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一超多强”的局面。
线索4 40-60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线索5 70年代至今:建立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考点一由两极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国际政治格局——明了考什么、怎么考1.(2016·高考全国甲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解析:选D。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史训练卷专题6《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附解析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卷世界史专题6《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1.1947年,苏联领导人指出,“应当同意这个建议(指马歇尔计划),可以去试一试”,并强调“苏联代表团都应当反对那些可能损害欧洲国家主权和破坏它们经济独立的援助条件”。
这反映出苏联( )A.希望与美国共同主导马歇尔计划B.对马歇尔计划持怀疑态度C.借助马歇尔计划与美国分割欧洲D.积极支持欧洲国家一体化2.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
法案规定:美国将拨款援助西欧各国作为战后复兴经济之用,凡是参加的受援国,都应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
该法案客观上( )A.遏制了共产主义力量壮大B.扶持和控制了西欧国家C.使“冷战”重心发生转移D.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3.(2018·北京高考)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4.(2018·黑龙江大庆二检)美国政府在1961年向尼日利亚政府提出了农业技术援助计划,批准使用23万美元的资金,用于与尼日利亚在农业扩展和培训领域内的技术合作项目。
它对刚果也有类似的技术援助项目。
美国政府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缓和东西方对峙状态B.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繁荣C.同苏联进行冷战对抗D.消除全球发展中贫富差距5.(2018·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的报告中指出,在核武器时代,必须显示出“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消除国家间不和的各种障碍的更大愿望”,同时应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
此报告( )A.说明苏联放弃争霸政策B.促成了核危机的成功解决C.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D.反映苏联转向了国内改革6.(2018·江苏高考)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训练(建议用时40分钟)1.(2019·甘青宁高三5月联考)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
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时殷弘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余伟民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徐蓝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A.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C.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答案:B解析:由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冷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共同结果,故选B;1947年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强调冷战的原因而非表现,也非影响,排除C、D两项。
2.(2019·广西桂林一模)下图是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画中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箱子上写着“核战争”),这反映出()A.美苏在核威胁下的理性外交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C.冷战时期美攻苏守态势形成D.美苏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答案:A解析:材料中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意图给“核战争”“加把锁”,说明两国在核威胁下意图防范核武战争的发生,故选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在冷战结束后,不符合材料中的“冷战时期”,排除B项;冷战时期美攻苏守态势的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不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执政的20世纪60年代,排除C 项;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执政的20世纪60年代,美苏依然存在强烈的意识形态对立,排除D项。
3.(2019·湖南永州三模)1948年1月,苏联以技术故障、技术困难为由,开始封锁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6月,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8月,公路、水路交通被彻底封锁,只留有空中走廊。
上述措施() A.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B.得到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C.削弱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影响力D.客观上推动了军事集团北约的建立答案:D解析:据材料“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结合所学可知,柏林危机的出现导致北约军事集团的成立,故选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导致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排除A项;材料强调苏联这一措施对于西欧国家的影响,与社会主义国家无关,排除B项;苏联对联邦德国的制裁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影响力,排除C项。
4.(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四次联合质量测评)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
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
这表明()A.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5年10个联合国安理会所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中亚洲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占7个,影响力增强,故选A;1965年西欧实现联合,实力已经恢复发展,排除B项;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并需要获得大会三分之二多数票赞同,排除C项;非洲国家属于非常任理事国,没有主导权席位,排除D项。
5.(2019·四川南充三模)部分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情况一览表A.苏联体育优势长期领先世界B.世界各国人民逐渐走向团结一致C.政治对体育的干涉越发明显D.世界局势缓和冷战阴影逐渐褪去答案:D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冷战时期因为意识形态和国家关系的对立,莫斯科、洛杉矶奥运会有些国家拒绝参加,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参加奥运会国家的数量增加,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出苏联体育优势长期领先世界,排除A项;图表信息中受冷战的影响,1976—1992年前有些国家拒绝参加奥运会,1992年冷战结束,参加奥运会的国家增多,材料与世界各国人民逐渐走向团结一致不符,排除B项;图表信息没有体现政治对体育的干涉更明显,排除C项。
6.(2019·四川内江二模)20世纪世界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次数统计20世纪80年代29场国与国之间:19场,占66% 国内冲突:10场,占34%1990—1994年18场国与国之间:3场,占17% 国内冲突:15场,占83%A.世界整体发展形势日趋缓和B.国际格局变动导致国内矛盾激化C.两极格局有效维护了世界和平D.军事大国不再是武装冲突的主角答案:B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知,20世纪80年代,国内冲突占34%,20世纪90年代,随着两极格局瓦解,国内冲突占83%,国际格局变动导致国内矛盾激化,故选B,从表格中可知20世纪世界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时有发生,说明世界并不太平,缓和与动荡并存,排除A项;按表格提供的时间,两极格局即将瓦解,排除C 项;材料并没有提供武装冲突的双方,排除D项。
7.(2019·山东菏泽一模)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下面的示意图。
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A.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B.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C.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D.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答案:D解析:从表中的信息可知,冷战结束后,出现了俄罗斯、西方、日本、中国、印度等多极与多种文明出现,故选D;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尚未形成,排除A项;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的“始终”太绝对,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美国,排除C项。
8.(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1943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过程中,美国人怀特提出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英国人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
怀特与凯恩斯的主张()A.加剧了战后欧洲的紧张局势B.体现了英美两国的利益诉求C.削弱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D.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强,美国提出按照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投票权,而英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下降,所以提出“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二者的主张体现了各自的利益诉求,故选B;材料中是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控制权问题的争议,并未加剧欧洲的局势紧张,排除A项;美国并未成为世界霸主,排除C项;材料反映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不是为其奠定基础,排除D项。
9.(2019·江苏苏锡常镇二模)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逐渐联合,但是英国拒绝参加;此后,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1973年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欧元推行后,英国不肯做第一批“欧元国”,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
英国与欧盟(共同体)关系的一波三折反映了()A.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受害者B.区域集团化更利于发展中国家C.民族国家的利益影响“一体化”D.欧洲分化促进多极化局面形成答案:C解析: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变化体现了英国以民族利益为重,影响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故选C;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排除A项;区域集团化更利于发达国家,排除B项;欧洲分化不利于反对单边主义,容易削弱多极化,排除D项。
10.(2019·广东汕尾二模)下图为反映20世纪60年代的漫画《自己组队》。
漫画所示国家“自己组队”的原因是()A.东西方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B.区域经济合作的日益发展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D.成员国内政外交趋于一致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可知,美苏之外的英法等国家试图摆脱美苏两极格局的控制,“自己组队”,结合所学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共体不断发展,实力增强,由此可知这是基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的结果,故选B;东西方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是19世纪50年代,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欧共体最初只是经济组织不是政治组织,排除D项。
11.(2019·河北保定二模)根据下表,可以推断出发展中国家()1973年—1995年发展中经济体的商品出口结构1973 1980 1985 1990 1995农产品30 15 17.5 14.5 14矿产品 5 65 47 34 22.5燃料39.5 61 43.5 29.5 19制成品22 19 34.5 50.5 62.5A.B.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D.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答案:A解析:表格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上升,故选A;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占主导,排除B项;出口多不能反映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更高,排除C项;表格没有反映进出口贸易差额,排除D项。
12.(2019·云南昆明二模)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
材料说明世界()A.文明发展的多样性B.现代化进程有先后C.经济发展水平失衡D.经济多极化的形成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中发达国家与最贫穷国家的差距由1965年的19倍扩大到1995年的38倍,说明了当今世界中,发达国家和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故选C;题干主要论述最发达国家与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问题,没有述及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问题,排除A项;题干没有论述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先后问题,主要强调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问题,排除B项;题干主要论述最发达国家与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而不是经济多极化,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3.(20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 殖民主义是西方列强使用侵略手段使落后国家变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的侵略政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班牙人劫掠阿兹特克帝国,劫掠印加帝国,劫掠他们所侵略的其他国家,这是最直接的攫取财富的手段……有些欧洲人的确知道西班牙新财富的来源,因此决定不再通过西班牙人之手,而由自己直接去夺取。
英国、荷兰、法国的商人,虽经官方授权组成商业公司,掠夺起来和做买卖一样毫不犹豫……这些冒险家摇身变成海盗,直接掠夺货物,烧毁城镇。
材料二在工业化时代,大部分国家致力于保护本国和殖民地市场,排除外国竞争,英国强大的海军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它为英国产品打开了全球市场,降低了产品运往远方市场的航运成本(有一部分是通过扫荡海盗实现)。
在某些情况下,它还防止外来者在英国殖民地与英国货竞争。
——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材料三1949年1月在杜鲁门总统的就职演说中提出了四点主要的行动原则,其中第四点谈到:“为了以我们先进的技术和进步的工业帮助改善和发展那些尚未发展起来的地区……提供我们所有的技术和知识给那些爱好和平的人们……促进对需要发展地区的资本的投入”……“该计划是我们对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国家援助的具体表现,是和我们保证这些国家在衣食住等条件方面得到适当改善,从而防止共产主义在自由世界扩张的政策相辅相成的,致力的不仅是为这些人民带来民主的理想,而且要通过合作为他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实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