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_高江波

合集下载

基于遥感技术的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_以黄山市黄山区为例

基于遥感技术的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_以黄山市黄山区为例
黄山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生态环境状 况对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为此,本文以黄山市黄山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 技术提取的植被覆盖及土地覆被等指标,对黄山区
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研究了基于遥感的区域生 态脆弱性评价方法,并利用统计年鉴数据进行了验 证,期望能为生态脆弱性评价遥感应用研究贡献一 份棉帛之力。
3 结果分析
3.1 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脆弱性分析 植被指数法是用于植被数量与质量估算普遍采
用的方法之一,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区域尺度上 的植被参数如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 、生物量、生产力以及覆盖度等相关性很高。几十年 来,NDVI 被广泛应用于大陆或全球尺度陆地植被活力 的监测和评价,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植被覆盖状 况监测指标,它消除了大部分大气、仪器定标和地形 等对指数的影响,增强了对植被的响应能力[14],是目 前研究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最有效的指标之一。
图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用于生态脆弱性评价的遥感数据包括: 2001-2008年黄山区SPOT_VGT NDVI时序数据和2001 年与2008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用于验证遥感评 价结果的黄山区统计年鉴数据包括:2001-2008年 植被面积、水土流失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垦殖 ·174·
·175·
第36卷第12期 2011年12月
杨立伟·基于遥感技术的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黄山市黄.2011
图2中,NDVI值颜色由深绿向橘黄色过渡,表 明NDVI逐渐减小,说明植被覆盖逐渐减少。从图中 以看出,在空间上,黄山区NDVI均值图整体上以绿 色为主,只有西北部呈现小块黄色区域,说明植被 覆盖度较高;在时间上,2001年至2003年间,深绿 色区域增加,表明植被覆盖度增加,生态脆弱性降 低,2004年至2005年间,深绿色区域减少,表明生 态脆弱性增强,自2006年之后,深绿色区域明显增 多,表明这一时期,植被覆盖度增加,生态敏感性 减弱。

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与保护

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与保护

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与保护高海拔地区的生态系统在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下,面临着严重的脆弱性。

这些生态系统包括高山草甸、高山森林和高山湖泊等,它们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供给人类生活所需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高海拔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首先,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雪线上升,降水分布不均等现象的出现。

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高海拔地区的植被生长和物种分布。

例如,一些高山植物可能面临生存威胁,因为它们需要在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海拔条件下生长。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对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推广可再生能源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其次,高海拔地区的环境污染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高海拔地区面临着大规模的开发和资源开采压力。

这些活动不仅会导致大面积的土地破坏,还会对水体和空气质量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例如,高山湖泊的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内的物种数量和种群分布发生了变化。

因此,加强环境监管和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是保护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的关键。

另外,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也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最后,高海拔地区的生态系统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也不容忽视。

由于地理条件较为恶劣,居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这导致了一些非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和生活方式。

例如,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会导致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因此,提高高海拔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加强社区参与,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性思维,是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分析与保护是一个复杂的议题。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问题是主要挑战,但通过减缓气候变化、加强环境监管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措施,可以有效保护和修复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

遥感与GIS技术在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的作用

遥感与GIS技术在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的作用

遥感与GIS技术在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的作用
章远钰;李远华
【期刊名称】《世界地质》
【年(卷),期】2009(028)002
【摘要】为探讨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遥感、GIS之间的关系,在解读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表明:遥感、GIS技术可在模型建立、技术支持、数据源提供和展示平台构建等方面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总页数】5页(P249-253)
【作者】章远钰;李远华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北京,100035;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春,130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79;X171
【相关文献】
1.遥感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J], 黄晓梅
2.遥感和GIS技术在线路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J], 任晓春
3.遥感技术在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 [J], 张涌
4.山区环境岩石圈作用研究中的遥感和GIS技术 [J], 无
5.遥感及GIS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J], 曹晓;刘学擎;翟付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模型研究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模型研究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模型研究发表时间:2020-06-11T16:28:58.937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作者:李玉桂[导读] 摘要:通过新兴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相关的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确定环境脆弱性评估指标权重。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陕西西安 710199摘要:通过新兴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相关的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确定环境脆弱性评估指标权重。

本文结合所研究地区的生态敏感性,生态性和压力性各方面因素进行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构建脆弱性评估模型,通过该模型对生态环境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模型;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引言目前,我国关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有着赵跃龙,赵艺星等前辈在脆弱生态环境方面奠定了研究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带给学者新一轮的关于环境研究的思考。

在研究的初级阶段,学者通常局限于县级市级的行政单元,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出植被覆盖率和生长状况的数据值,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模型构建,但是评价的因子选择比较单一,所以在本阶段,采用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手法,能够快速提取多种反映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指标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种指标因素的权重,来完成生态环境脆弱性模型。

1.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简介1.1基本概念在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已经退化到无法维持人类利用和发展的阶段时,就便称之为脆弱生态环境。

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和当地人类的生产活动,历史发展过程,当地原本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

脆弱生态环境也会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1.2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相关表现以福州地区为例,福州地区的气候条件多变,水热资源丰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洪涝灾害频繁、沿海地区干旱等问题。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与保护对策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与保护对策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与保护对策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最大的高原,其壮丽的风景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

然而,与其广袤的美景相对应的是其脆弱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保护对策。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首先体现在其脆弱的地理环境上。

该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冬季长、寒冷且多风,极易发生地质灾害。

此外,青藏高原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水资源较为匮乏,使得其生态系统更容易受到破坏。

同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导致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可以及时发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问题,并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政策。

青藏高原地处边远地区,相对落后,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但是,对资源的开发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因此,应加强对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对非法采矿、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还应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推动农牧民转型升级,引导农牧业向生态农牧业转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除了上述措施,还需要注重科研和教育培训。

通过加大科研力度,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水平,以提升整个社会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

青藏高原的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也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因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拟定保护措施,并积极推动实施。

总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不容忽视的,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监测、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政策、科研和教育培训以及国际合作,才能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让后代子孙继续享受这片美丽的土地带来的福祉。

基于遥感数据的高山植被变化监测研究

基于遥感数据的高山植被变化监测研究

基于遥感数据的高山植被变化监测研究高山植被是指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

其生态系统的特征是极其脆弱,易受自然因素干扰,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也较大。

因此,高山植被的监测与保护至关重要。

遥感技术是目前高山植被监测的主要手段,本文将介绍基于遥感数据的高山植被变化监测研究。

一、遥感数据的类型和获取遥感数据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微波遥感数据。

光学遥感数据包括普通数码相机、航空相机、卫星影像等多种形式。

微波遥感数据主要是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

获取遥感数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地采样,另一种是数据购买。

由于高山植被的特殊性,实地采样不仅困难且成本高昂,因此,我们主要采用数据购买的方式。

二、高山植被变化检测方法传统的高山植被变化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像元对比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分类检测法和变化向量分析法。

目前,基于遥感数据的高山植被变化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时序变化法和对象级变化法。

时序变化法是指通过比较同一地点的多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来检测高山植被变化。

其中,常用的方法有NDVI值变化法、TSR变化率法和TSS差异检测法等。

例如,通过计算植被覆盖度的指数NDVI值,可以判断高山植被的变化情况。

如果NDVI值下降,则说明植被减少。

对象级变化法则是指通过遥感影像中物体的边界和特征来检测高山植被的变化情况。

其中,常用的方法有目标提取法、基于纹理特征的变化检测法和基于植被下降的变化检测法等。

例如,通过提取出每个时期的高山植被覆盖区域,再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得出高山植被的变化情况。

三、高山植被变化的驱动因素高山植被的变化往往是由多种驱动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

常见的驱动因素有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物种间竞争、草食动物等。

其中,气候变化是高山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影响高山植被主要体现在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上。

例如,气候变暖会让高山植物向更高纬度迁移,导致高山植被减少;而过多的降雨则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破坏高山植被。

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_高江波

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_高江波

空间分辨率 1 km 1 km 1 km 1 km 1 km 1 km 1 km 5 km 1 km 1 km 1 km 1 km
582
地理科学
36 卷
起伏度作为影响脆弱性的地形因子[23]。 MODIS 相关产品已在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监
测、模拟、评估分析中应用广泛[24~26],而且已有研究 也证明同类产品的 MODIS 数据更具准确性 。 [27,28] 选取西藏高原 2002~2010 年 MODIS 产品为主要数 据源,取各指标(表 1)的多年平均值表征生态系统 结构、功能和生境特征,其中 NDVI 和 EVI 数据取 年极大值;借助 ArcGIS 的空间重采样方法(“双线 性插值”规则)获得 1 km 分辨率的 DSI 指数;地形 因 子 是 基 于 STRM 高 精 度 DEM 数 据 计 算 获 得 的。还结合 AUSPLINE 样条函数的温度和降水插 值数据,共同构建了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脆弱 性评估的基础数据库。 1.2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方法 1.2.1 数据的标准化
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
高江波 1,2,侯文娟 1,2,3,赵东升 1,2,吴绍洪 1,2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 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境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 MODIS 为基础数据源,评估了西藏高原自然生态
4期
高江波等: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
581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结构和功能是表征生态系统特征的主要指标[14],但 另一方面,生境条件的优劣对于衡量生态系统总 体状况、评估生态系统脆弱性同样至关重要,例如 陡坡生态系统常因人类干扰少而保持较好的结构 和功能特性,但对陡坡开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具 有显著敏感性。在地球内力、气候和人类活动等 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西藏高原具有海拔高、气温 低、降水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弱和 易受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脆 弱性 。 [15,16] 针对西藏高原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特 征,已有众多研究分别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 境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并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 三者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关系[17~19],但通过集成结 构、功能和生境以综合评估西藏生态系统脆弱性, 并揭示其空间变异特征和机制的研究显得欠缺。

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

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

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介绍:高原地区,因其海拔高度较大,自然环境独特,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气候、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本文将对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估,并探讨降低脆弱性的措施。

1. 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原因在高原地区,气候是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压低,故气温相对较低,气候干燥,降水不足。

降水量不足会导致土壤贫瘠,植被覆盖度低,增加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此外,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土地资源有限。

土地的丘陵和山地土壤贫瘠,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

且由于高原地区地势起伏,地势高低不平均,这导致了当地的水资源较为稀缺,限制了生态系统的发展。

2. 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指标为了评估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指标:2.1 气候指标:包括降水量、温度、湿度等,用来评估当地气候条件是否适宜生态系统的生存发展。

2.2 植被指标:包括植被覆盖率、植物多样性等,用来评估土壤质量和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反映出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2.3 土壤指标:包括土壤质量、耕地面积等,用来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农业生产水平。

2.4 水资源指标:包括地下水位、水质等,用来评估水资源的供应情况和水质状况。

3. 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方法为了评估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可以采用综合评估法。

综合评估法将不同指标加权,并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得出一个评估指数,反映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程度。

在综合评估中,不同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例如,在高原地区,气候因素可能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影响较大,可以给予较高的权重。

4. 降低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措施为了降低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4.1 水资源管理:加强高原地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

4.2 植被恢复:通过植被恢复工程,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提高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基于遥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研究

基于遥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研究

基于遥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研究一、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和监测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因其能够提供大范围、多时相、多光谱的数据,成为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重要手段。

二、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估中的应用原理遥感技术主要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而获取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地表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水体分布、土壤湿度等。

通过对不同波段电磁波的分析,可以提取出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各种参数。

例如,近红外波段对于植被的监测非常有效,能够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和覆盖程度;而热红外波段则可以用于监测地表温度,从而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

三、基于遥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数据获取与处理(一)数据获取目前,常用的遥感数据源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

卫星遥感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重访周期短等优点,如 Landsat 系列、MODIS 等。

航空遥感则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适用于小范围、高精度的监测。

在获取数据时,需要根据评估的目标和范围选择合适的数据源,并考虑数据的时间序列和质量。

(二)数据预处理获取到的原始遥感数据往往需要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

辐射校正用于消除传感器自身和大气等因素对辐射能量的影响,使得不同时间和地点获取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几何校正则是将图像中的像元坐标与实际地理坐标对应起来,保证数据的空间准确性。

大气校正用于消除大气对电磁波的散射和吸收作用,获取地表真实的反射率或辐射值。

四、基于遥感的生态环境指标提取(一)植被指数植被指数是评估植被生长状况和覆盖度的重要指标,常见的有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等。

NDVI 通过计算近红外波段和红光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来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值越大表示植被越茂盛。

(二)土地利用分类利用遥感数据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如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保护对策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被誉为“地球上的屋脊”,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极大的脆弱性。

本文旨在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来自多方面。

首先,气候变化对高原的影响不可忽视。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暖的敏感区域之一,其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源地退化。

同时,气候变化还引发了草地退化和沙化过程,破坏了高原的生态平衡。

其次,人类活动对高原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过度放牧、非法砍伐和土地开垦等行为破坏了植被覆盖和水土保持能力,引发了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此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对高原的生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土地利用转变和垃圾处理等问题给生态系统带来了隐患。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首先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可推动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加强气象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提高气候预测和应急响应能力。

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鼓励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其次,应加强对人类活动的管理和监管。

加强对放牧、砍伐和土地开垦等行为的监测,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需要加强农牧民的环境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来。

此外,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推动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

同时,还需要开展土地修复和植物恢复研究,以防止土地退化和水源地污染进一步恶化。

另外,加强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最后,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青藏高原是跨越中国、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多个国家的领土,各国应该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制定保护方案,共同推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遥感和GIS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研究

基于遥感和GIS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研究

基于遥感和GIS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研究基于遥感和GIS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研究一、引言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区之一,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成为该地区牧民生产和生活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对青藏高原牧区的积雪动态进行监测,并探讨如何进行雪灾预警研究。

二、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技术1. 遥感技术在积雪监测中的应用:借助卫星遥感数据,可以获取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积雪信息。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积雪覆盖度、雪深等相关参数,以及积雪变化的动态过程。

2. GIS技术在积雪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积雪监测结果进行地理空间建模和空间分析。

通过将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可以进行空间数据管理、可视化呈现、数据查询、分析和决策等工作,进一步提高积雪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研究案例1. 积雪监测案例:我们选择了某年冬季的青藏高原牧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数据和GIS技术,获取了该地区的积雪覆盖度和雪深信息,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空间分析。

利用所获取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积雪分布的状况、雪深变化的趋势等信息。

2. 雪灾预警研究案例:根据青藏高原牧区的积雪监测结果,可以建立一个雪灾预警系统。

通过监测和分析积雪的覆盖状况、厚度等指标,结合气象数据和地形特征,可以预测可能发生的雪灾风险区,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牧民采取相应措施。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基于遥感和GIS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积雪的时空分布情况,为牧民生产和生活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雪灾预警模型,引入更多地理要素和气象数据,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此外,也可以将遥感和GIS技术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比如农业、环境保护等,为青藏高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策略研究

西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策略研究

西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策略研究西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高原之一,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土壤质地下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西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为了评估并寻求相应的保护策略,进行西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脆弱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临外部压力或干扰时,遭受破坏的风险和程度。

在西藏高原的例子中,气候变化、牧区扩张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等因素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西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西藏高原冰川和积雪的减少,这对区域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高山植被和物种的适应能力有限,很难适应日益变暖的条件。

更糟糕的是,气候变化还可能增加西藏高原地区的干旱、风沙和草地退化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同时,牧区扩张也对西藏高原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虽然畜牧业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使得草场和草原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大规模移牧和放牧,使得土地表面的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质量下降,蓄水能力减弱,甚至引发了土地沙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西藏高原的生态系统脆弱性。

此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西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大量的游客涌入西藏高原,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利用。

过度开发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破坏了环境,也对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没有合适的管理和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旅游业可能成为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针对西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评估和保护,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科学策略和管理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适应性策略。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研究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研究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研究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一宝贵的生态系统,进行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脆弱性评估是对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和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旨在揭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弹性。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估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

首先,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高原地区的温度升高,降水量不规律。

这对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和土壤湿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脆弱性评估可以通过收集气象数据和生态系统变化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而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其次,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退化、土壤侵蚀等问题日益严重。

脆弱性评估可以通过采集生态系统破坏的数据,并结合人类活动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帮助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此外,青藏高原地处于地震多发区,地震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脆弱性评估可以通过收集地震活动数据,分析地震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并为地震灾害的减少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方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评估的结果可以为保护和管理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在评估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区域差异,避免过度简化和一刀切的评估结果。

为了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可以加强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和数据收集工作。

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研究交流和合作,提高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研究水平。

总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研究对于保护和管理这一独特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基于遥感的自然保护区监测研究

基于遥感的自然保护区监测研究

基于遥感的自然保护区监测研究在当今时代,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对自然资源的日益需求,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变得至关重要。

自然保护区作为保护地球上珍贵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的重要手段,其有效监测和管理成为了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

遥感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自然保护区的监测提供了强大而高效的工具,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更及时地了解保护区内的生态变化情况。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非接触式的手段获取目标物体信息的技术。

它利用传感器从远距离感知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获取关于地球表面的各种特征和现象的数据。

在自然保护区监测中,遥感技术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与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相比,遥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无论是广袤的森林、辽阔的草原还是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都能一览无余。

这使得我们能够快速掌握保护区的整体生态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变化趋势。

其次,遥感技术具有多时空分辨率的特点。

我们可以根据监测的需求选择不同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从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单个树木和建筑物,到中低分辨率的影像用于宏观的生态格局分析,都能为监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通过对不同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揭示出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例如植被的生长周期、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再者,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多种类型的信息。

除了常见的地形、植被覆盖等信息外,还可以监测水质、土壤湿度、温度等生态环境参数。

这为我们全面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

在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应用中,遥感技术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监测。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和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如森林砍伐、农田扩张、城市化进程等。

这对于评估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以及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高山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研究

高山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研究

高山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高山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成为了环境保护的焦点之一。

高山地区的气候条件极端,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易受损性的挑战。

因此,高山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评估与保护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高山地区的冰川融化是脆弱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冰川是高山地区的重要水资源储存库,冰川融化对当地水资源供应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冰川消融的观测和模拟,可以评估冰川消退的速率以及对流域水资源的潜在影响。

这有助于了解高山地区的水文过程和水资源管理,从而保护冰川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高山植被与土壤的脆弱性也是需要关注的。

高山地区的植被和土壤贫瘠,生长条件恶劣。

任何外部的干扰都可能对其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如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会引发土壤侵蚀和植被退化,从而破坏了高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高山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评估与保护研究应重视对高山植被和土壤的监测、保护和恢复。

此外,高山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山地区的环境条件苛刻,特殊的地势和气候使得高山地区成为众多特有物种的家园。

高山植物和动物进化出了适应性很强的特征,但这也使得它们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

全球变暖对高山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许多特有物种的栖息地数量减少,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因此,保护和恢复高山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是高山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最后,在高山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研究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高山地区的社区依赖于当地生态系统提供的资源和服务,但由于资源有限和环境脆弱,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大挑战。

保护和恢复当地生态系统不仅有助于确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有助于提高当地社区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

因此,在高山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研究中,应注重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综上所述,高山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研究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工作,需要从冰川融化、植被与土壤脆弱性、物种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遥感测算及其动态变化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遥感测算及其动态变化

Measurement and Dynamic Chang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for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作者: 刘军会 高吉喜 聂亿黄
作者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12
出版物刊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页码: 81-84页
主题词: 植被覆盖度 NPP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青藏高原
摘要:基于1985年和2000年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类型、NPP和植被覆盖度的分布,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生态经济学模型,测算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及其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1)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中,气候调节价值〉有机物质生产价值〉土壤保持价值〉涵养水源价值〉营养物质循环价值;2)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中,草地服务价值所占比例最大,森林的单位面积价值最高;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水平方向上受降水和植被分布影响较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在垂直方向上受地形影响较大,1985--2000年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的单位面积价值和总价值都在提高。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及其控制因子分析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及其控制因子分析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及其控制因子分析岳笑;张良侠;周德成;岳节;刘璐璐【期刊名称】《地理科学》【年(卷),期】2024(44)1【摘要】基于IPCC有关生态脆弱性的定义,采用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作为评估指标,结合地理探测器对2000—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控制因子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高,75%的地区处于中度及以上脆弱性水平,其中中南部脆弱性相对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脆弱性差异较大,未利用地的生态脆弱性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主要由气候、植被、地形和土壤因子的交互作用所控制,其中植被指数与水蚀模数的交互作用影响最大,而单一因子的解释力相对较弱。

本文强调了基于IPCC脆弱性定义的单一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估生态脆弱性的有效性,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评估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总页数】9页(P140-148)【作者】岳笑;张良侠;周德成;岳节;刘璐璐【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开放重点实验室;南京工业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1【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大气一植被相互作用的模拟试验Ⅱ.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2.基于植被生产力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及其控制因子分析3.基于时空分解的汾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异性及驱动因子分析4.基于MODIS的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研究5.三江源地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遥感反照率的青藏高原冰川年际物质平衡估算研究

基于遥感反照率的青藏高原冰川年际物质平衡估算研究

基于遥感反照率的青藏高原冰川年际物质平衡估算研究张志敏
【期刊名称】《测绘学报》
【年(卷),期】2022(51)5
【摘要】冰川反照率指冰川表面反射辐射能量与入射辐射能量的比值,是连接冰川表面能量平衡与物质平衡的纽带,可作为冰川表面物质平衡变化的指示因子。

目前,采用冰川反照率估算年际物质平衡的反照率法,已经在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内陆等冰川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果,该方法数据获取简便、时空分辨率高,能用于某条冰川物质平衡的估算,也可用于大中尺度的冰川研究。

【总页数】1页(P781-781)
【作者】张志敏
【作者单位】河南城建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37
【相关文献】
1.基于ICESat-GLAS和GRACE卫星遥感资料的高亚洲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
2.1952-2009年青藏高原东南部贡嘎山海螺沟流域冰川物质平衡数据集
3.2000—2015年格拉丹东冰川面积变化与物质平衡遥感监测
4.1952-2009年青藏高原东南部贡嘎山海螺沟流域冰川物质平衡数据集
5.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显示青藏高原荒漠化程度加剧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显示青藏高原荒漠化程度加剧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显示青藏高原荒漠化程
度加剧
王圣志
【期刊名称】《草业科学》
【年(卷),期】2005(22)3
【总页数】1页(P4-4)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质环境;荒漠化;遥感调查;专家组;显示;调查结果
【作者】王圣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S288
【相关文献】
1.基于Arc Engine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系统建设 [J], 燕云鹏;和正民
2.基于Arc Engine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系统建设 [J], 燕云鹏;和正民
3.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研究 [J], 方洪宾;赵福岳;路云阁;张瑞江;张振德;孙延贵;姜琦刚
4.基于ArcGIS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系统 [J], 和正民;王建超;范景辉;燕云鹏
5.“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期
高江波等: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
581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结构和功能是表征生态系统特征的主要指标[14],但 另一方面,生境条件的优劣对于衡量生态系统总 体状况、评估生态系统脆弱性同样至关重要,例如 陡坡生态系统常因人类干扰少而保持较好的结构 和功能特性,但对陡坡开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具 有显著敏感性。在地球内力、气候和人类活动等 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西藏高原具有海拔高、气温 低、降水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弱和 易受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脆 弱性 。 [15,16] 针对西藏高原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特 征,已有众多研究分别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 境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并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 三者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关系[17~19],但通过集成结 构、功能和生境以综合评估西藏生态系统脆弱性, 并揭示其空间变异特征和机制的研究显得欠缺。
空间分辨率 1 km 1 km 1 km 1 km 1 km 1 km 1 km 5 km 1 km 1 km 1 km 1 km
582
地理科学
36 卷
起伏度作为影响脆弱性的地形因子[23]。 MODIS 相关产品已在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监
测、模拟、评估分析中应用广泛[24~26],而且已有研究 也证明同类产品的 MODIS 数据更具准确性 。 [27,28] 选取西藏高原 2002~2010 年 MODIS 产品为主要数 据源,取各指标(表 1)的多年平均值表征生态系统 结构、功能和生境特征,其中 NDVI 和 EVI 数据取 年极大值;借助 ArcGIS 的空间重采样方法(“双线 性插值”规则)获得 1 km 分辨率的 DSI 指数;地形 因 子 是 基 于 STRM 高 精 度 DEM 数 据 计 算 获 得 的。还结合 AUSPLINE 样条函数的温度和降水插 值数据,共同构建了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脆弱 性评估的基础数据库。 1.2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方法 1.2.1 数据的标准化
生态系统结构指标集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增 强 型 植 被 指 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相对于 NDVI,EVI 通过消弱土壤背景信号,降低大气噪 声,解决饱和度问题等来改善对植被的监测。NDVI 和 EVI 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空间尺度与 季节互为补充[20]。LAI 是反映植被冠层结构的重 要参数,而且也是植物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研究 的重要参数。生态系统功能指标集包括总初级生 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和净初级生 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GPP 决定了 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初始物质和能量,NPP 可用 以表征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而且是判定生 态系统碳汇功能和调节生态过程的主要因子。
为消除多因子不同量纲的影响,首先将评价 指标进行数据的标准化。本研究所用指标为“效 益型”指标,即属性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其标准化 的方法如下:
Zij = yyjmiaj x--yyjmjminin(i=1,2,…,n; j=1,2,…,m) (1) 式中:yjmax,yjmin分别为Gj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2.2 均方差决策法计算权重
本研究中方案集为地理信息系统中分辨率为 1 000 m 的栅格,在西藏高原除了裸地、湖泊、河流、 城市、冰雪之外,共 728 314 个,指标集包括生态系 统结构、功能、生境的标准化数据。计算方法为: 各方案在各指标下的无量纲的属性值为该指标的 取值,首先求出这些指标的均方差,将这些均方差 归一化,其结果即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1.2.3 突变级数法计算脆弱性指数
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气候和地形生境特征对脆弱性的影响,全区呈现从东南向西北综合脆弱性水平逐渐升高
的趋势,在评估区范围内综合脆弱性等级为中等及以上的地区共占 74%,整体脆弱性程度较大,其中综合脆弱性等
级为很高水平的地区占了 45.8%。明晰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典型脆弱生
本研究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境的角度 构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借助均方差 决策法和突变级数法,利用具有空间信息表达优 势的遥感数据,系统、定量地评估西藏高原生态系 统脆弱性程度,揭示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 征与形成机制。可为生态系统脆弱性分区及典型 脆弱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综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西藏高原生态 系统脆弱性
表 1 西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
Table 1 The assessment indices for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of Tibetan Plateau
指标集 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系统生境
指标 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增强型植被指数 EVI 叶面积指数 LAI 总初级生产力 GPP 净初级生产力 NPP 最冷月均温 最热月均温 干旱指数 DSI 坡度 地表粗糙度 地表切割度 地表起伏度
态系统的监测和综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有利于青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脆弱性评估;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境;西藏高原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6)04-0580-08
近年来,脆弱性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态系统 评估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 从最初的对破坏或扰动的敏感性,逐渐发展到系 统对刺激的承受能力和反应能力,以及系统适应 性对脆弱性的减缓作用[1~4]。脆弱性的概念中也出 现 一 些 共 同 的 术 语 :暴 露 程 度 、敏 感 性 和 适 应 性 等。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是诊断区域环境问题、 识别关键脆弱环境因子的重要手段,是生态环境 整治的必要步骤,因而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 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5,6]。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高江波,侯文娟,赵东升,等.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J].地理科学,2016,36(4):580-587.[Gao Jiangbo, Hou Wenjuan, Zhao Dongsheng et 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Natural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in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Satellite-derived Dataset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36(4): 580-587.] doi: 10.13249/ki.sgs.2016.04.012
系统的脆弱性,并揭示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① 分别基于气候、结构以及功能指标的西藏高原生态系统脆
弱性程度空间分布呈现出相似规律,整体为从东南向西北脆弱性程度逐渐加剧的趋势;而基于地形指标的生态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弱性则呈现相反的分布格局,说明了相对地形而言,气候因子对于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宏观分布状况更为重要;② 综
本 研 究 参 考 生 态 地 理 区 划 以“ 自 上 而 下 ”和 “自下而上”为原则的气候、地形和植被综合集成 的思路[21],确定生态系统生境指标集包括气候和地
形环境因子,而且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 然扰动的状况。气候指标有最冷月均温、最热月 均温和干旱指数(Drought Severity Index, DSI)[22]。 此外,选取坡度、地表粗糙度、地表切割度和地表
收稿日期:2015-04-15;修订日期:2015-07-2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3BAC04B02,2012BAC19B1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CB4527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41301089)资助。[Foundation: 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2013BAC04B02,2012BAC19B10),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2015CB452702), National Nature Sciences Foundation of China (41301089).] 作者简介:高江波(1984-),男,山东临沂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E-mail:gaojiangbo@ 通讯作者:赵东升,副研究员。E-mail:zhaods@
数据源 MODIS/MYD13A3 MODIS/MYD13A3 MODIS/MCD15A2 MODIS/MOD17A3 MODIS/MOD17A3 MODIS/MOD11A1&ANUSPLIN MODIS/MOD11A1&ANUSPLIN MODIS STRM/DEM STRM/DEM STRM/DEM STRM/DEM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工作大致归纳为 2 个方 面:一是基于表征生态系统状况的指标体系进行脆 弱性评估,如在生态系统尺度上,李双成等构建结 构、功能和生境状况的指标研究了中国温带落叶阔 叶林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动态变化特征[7];在 区域尺度上,Brooks 从经济、健康与营养水平、教
育程度、农业、生态、技术水平等 9 个指标入手的区 域脆弱性评价[8],应用 VSD 模型的区域生态系统脆 弱性评估 。 [9] 二是基于响应过程和关键阈值的生 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目前大多关注对气候变化的 响应,如吴绍洪等借助 AVIM2、LPJ 等生态机理模 型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状况及其响应气候 变化的脆弱性定量研究[10,11]。相对于指标体系法, 基于响应过程的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定量化程度 增强,但由于响应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评估方法 论的薄弱,进一步地从脆弱性概念内涵所包含的 暴露、敏感性和适应性三要素出发,借助脆弱性曲 线的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仍很困难[1,12]。Polsky 等 尝试从“暴露-敏感-适应”3 个维度构建模型评价 脆弱性,但该模型在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中的应用 实质上是以结构、功能、生境为指标集反映生态系统 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与自身适应能力[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