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振动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振动平板的传热性能实验

振动平板的传热性能实验
第4 3卷
第 6期






Vl . N O6 o 43 1 .
2 1 年 6月 00
J u n l f ini nvri o r a o ajnU ies y T t
J n 2 l u . 00
振 动 平 板 的传 热性 能 实验
王 一平 ,卢艳 华 ,朱 丽 ,王 启 ,冯 娜
关键 词:振动 ;强化传 热 ;新风传热器 ;板式传热器
中 图分 类 号 :T 2 K14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0 9 —17 2 1) 60 4 .4 4 32 3 (00 0 —5 90
Ex rm e n H e tTr nse ro m a eo br tngPl t pe i nto a a f rPe f r nc fVi a i a e
(. 1 天津大学化工学 院 ,天津 3 07 ;2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3 0 7) 002 . 0 0 2 摘 要 :通风热 回收技 术利 用排风 处理新风 , 能够有 效解决改善室 内空气品质和 实现节能的矛盾. 为此 , 实验研 究了
流体 低速错 流流 过振动 平板 的传热特 性 , 定量 考察 了在不 同的冷 热流体 流量 和温 差下平板 振幅 、 频率 对传热 的影
Ab t a t Ve tlto t e t e o r n t wh c a d e e h arwi x a se i , c n s l e t e c n r d c sr c : n i i n wi h a c vey u i, a h r ih h n lsf s i l t e h u t d ar h a o v h o ta i . t n b t e mp o i g i d o i u l y a d s v n n r y e e tv l . p rme t a e b e o d c e n h a i e we n i r v n n o r a q a i n a i g e e g f c i e y Ex e i n s h v e n c n u t d o e t o r t ta s e e f r a c f t e v b a i g p a e i h r s o c a n l n h fe to mp i e a d fe u n y o r n f r p r o m n e o i r t l t n t e c o s f w h n e s a d t e e c f a lud n q e c f h n l t r t e v b a i g p a e o e tta se n e a i u o r t s a d t mp r t r i e e c s b t e n t e i lta r f ws h i r tn l t n h a r n f r u d r v ro s f w ae n e e a e d f r n e e l u w e h n e i o l h sbe n s d e . x e i n e u t s o t a i r t n o e p a e c n i r v e tta s e fe t e y Co a e a e t i d E p rme t s l h w h t b ai ft l t a mp o eh a r n f re c i l. mp r d u r s v o h v wi o — i r t n o e p a e v ra i n o e tta s e f c e c e d o s o h d wn wi n r a e o e t r — t n n v b a i ft l t , a t fh a n f r e h o h i o r i i n y t n st mo t o t i c e s ft e h h n p r t r i e e c e e n t e i l t i o n e i r t n c n i o . n c mp rs n wi e u n y, a l u e o e a u ed f r n e b t e e rf wsu d rv b a i o d t n I o a io t f q e c w h n a l o i hr mp i d f t

平板荷载检测报告

平板荷载检测报告

平板荷载检测报告一、引言二、检测目的本次检测旨在验证平板结构在设计荷载下的承载能力,并评估其是否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规范要求。

通过该检测,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确保平板结构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可靠性。

三、检测方法本次检测采用了静载和动载两种方法。

静载测试通过向平板结构加压,逐渐增加荷载,记录荷载变形数据。

动载测试则通过给平板施加动力激励,并观测振动响应来评估其疲劳性能。

同时,测试过程中还对结构进行了外观检查,以发现任何可能的缺陷或破损。

四、测试结果1.静载测试结果在静载测试中,平板结构的荷载-位移曲线呈现线性变化。

当荷载达到预定设计荷载时,平板结构的最大位移为X,远小于其设计允许位移X0,说明平板结构在设计荷载下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

并且,荷载测试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变形、破裂或塌陷等安全隐患。

2.动载测试结果动载测试中,在施加指定频率和幅值的激励下,平板结构出现了振动响应。

通过对振幅和频率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平板结构的共振频率和振幅响应。

测试结果显示,平板结构在实际使用条件下没有出现明显的共振现象,并且振幅响应较低,符合相关的安全要求。

五、评估和分析通过本次荷载检测,可以得出以下评估和分析结果:1.平板结构在预定设计荷载下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要求。

2.平板结构在动载下的振幅响应较低,没有出现明显的共振现象,说明其具备较高的疲劳强度和稳定性。

3.在检测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结构缺陷、破损或变形等安全隐患。

4.需要对平板结构的维护保养工作进行加强,以确保长期使用时的安全可靠性。

六、结论通过本次平板荷载检测,得出以下结论:1.平板结构在设计荷载下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平板结构在动载下的振幅响应较低,没有出现明显的共振现象,具备较高的疲劳强度。

3.在使用过程中需加强维护保养工作,确保结构长期安全可靠运行。

七、建议根据本次检测结果1.对平板结构进行定期巡检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局部破损或腐蚀。

振动测试实验报告范文(3篇)

振动测试实验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振动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振动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3. 学会分析振动测试结果,了解振动特性;4. 为振动测试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振动测试是研究物体在振动下的特性和行为的一种实验方法。

通过振动测试,可以了解物体的振动频率、振幅、相位等参数。

本实验采用加速度计和振动分析仪进行振动测试。

三、实验仪器1. 加速度计:用于测量振动加速度;2. 振动分析仪:用于分析振动信号,获取振动频率、振幅、相位等参数;3. 振动测试支架:用于固定加速度计和振动分析仪;4. 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振动信号;5. 激励装置:用于驱动振动测试支架。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加速度计和振动分析仪固定在振动测试支架上;2. 将加速度计安装在激励装置上,调整加速度计的测量方向;3. 连接信号发生器和激励装置,设置振动信号的频率和幅值;4. 启动激励装置,开始振动测试;5. 利用振动分析仪实时采集加速度信号,并进行分析;6. 记录振动测试结果,包括振动频率、振幅、相位等参数;7. 分析振动测试结果,了解振动特性;8. 对比不同振动条件下的测试结果,研究振动对物体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振动频率:通过振动分析仪实时采集到的加速度信号,可以计算出振动频率。

在本实验中,振动频率约为100Hz。

2. 振幅:振动分析仪实时采集到的加速度信号,可以计算出振动幅值。

在本实验中,振动幅值约为0.5g。

3. 相位:振动分析仪实时采集到的加速度信号,可以计算出振动相位。

在本实验中,振动相位约为-90°。

4. 振动特性分析:通过对振动测试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1)振动频率与激励信号的频率一致;(2)振动幅值随激励信号的幅值增大而增大;(3)振动相位与激励信号的相位差约为-90°。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验证了振动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振动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2. 通过振动测试,可以了解物体的振动特性,为振动测试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3. 振动测试结果与激励信号的频率、幅值、相位等参数密切相关。

平板电脑的跌落与运输中的振动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

平板电脑的跌落与运输中的振动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

平板电脑的跌落与运输中的振动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平板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子产品。

然而,平板电脑在运输过程中或者使用过程中不小心掉落,很容易导致电子元件、屏幕等零部件损坏,从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因此,平板电脑的抗跌落能力与运输中的振动问题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国内外研究这方面的论文已经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基于实验方法,其实验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且难以充分掌握产品的实际情况。

因此,本文计划基于有限元仿真技术,对平板电脑跌落与振动的敏感性进行研究,为生产厂家提供设计和生产建议,最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用户的满意度。

二、研究内容(一)平板电脑跌落仿真本文计划对平板电脑的跌落过程进行仿真,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平板电脑的有限元模型。

2.对平板电脑进行跌落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

3.在软件平台上,基于跌落实验数据和有限元模型,进行跌落仿真。

4.对不同跌落高度、角度、地面属性等因素对平板电脑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跌落条件下平板电脑的敏感性。

(二)平板电脑运输中振动仿真本文计划对平板电脑在运输过程中的振动进行仿真,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平板电脑所处的运输环境(如飞机、汽车、铁路等)进行振动仿真。

2.对平板电脑进行振动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

3.在软件平台上,基于振动实验数据和有限元模型,进行振动仿真。

4.对不同振动频率、振动强度、振动方向等因素对平板电脑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振动条件下平板电脑的敏感性。

三、预期研究结果通过对平板电脑的跌落和运输中振动仿真研究,本文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果:1.得出平板电脑在不同跌落高度、角度、地面属性、运输条件下的敏感性。

2.提出针对平板电脑跌落和振动敏感性的设计和生产建议。

3.优化产品的结构设计,提高产品的抗跌落能力与抗振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的满意度。

四、可行性分析本文所研究的平板电脑跌落与振动仿真技术已经在其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技术可行性得到证明。

振动试验报告模板

振动试验报告模板
结果-评述
判定
扫描下限:频率10HZ,振幅0.5mm
扫描上限:频率55HZ,振幅0.5mm
扫描时间:半个小时
将DSI单板插入KDV8000机箱中,进行X,Y轴方向振动试验,试验结果单板上元器件未松动,未脱落,加电运行正常,测试性能正常。
P1
三、试验说明
——受试设备满足要求P
1)在技术要求限值内的性能正常。
2)功能或性能暂时降低或丧失,但能自行恢复。
3)功能或性能暂时降低或丧失,但要求操作人员干预或系统恢复。
——受试设备不满足要求F
1)因设备(元件)或软件的损坏或数据的丢失而造成不能自行恢复至正常状态的功能降低或丧失。
——未测试N
四、测试结论:
测试通过。
五、备注:
测试:
日期:
批准:
日期:
振动试验报告
样品名称:样品型号:
样品商标:
样品数量:1
样品来源:开发部/硬件
测试申请单号:
申请部门:开发部/硬件
申请人:X测试依据标准:GB/T2423.10-1995
一、环境条件
温度:25℃相对湿度:一般湿度大气压力:一般压力
二、试验方法
要求-试验

振动模式研究实验报告(3篇)

振动模式研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材料的振动模式,通过实验验证理论计算结果,了解不同材料振动特性的差异,为材料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振动模式是指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各部分相对位移的分布规律。

振动模式的研究对于理解材料的动态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共振法研究不同材料的振动模式,通过测量材料的固有频率、振幅等参数,分析其振动特性。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振动测试仪、电脑、信号发生器、数据采集卡、频谱分析仪、万能试验机等。

2. 材料:钢、铝、塑料、橡胶等不同材料。

四、实验方法1. 将待测材料固定在振动台上,确保材料与振动台紧密接触。

2. 采用共振法,逐步增加振动台振动频率,直至材料发生共振。

3. 记录共振时的振动频率和振幅,通过频谱分析仪分析振动模式。

4. 改变材料形状、尺寸等参数,重复实验,比较不同参数对振动模式的影响。

5. 对比不同材料的振动特性,分析材料振动模式差异的原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钢材料振动模式实验结果表明,钢材料在共振频率为100Hz时发生共振,振幅为5mm。

通过频谱分析仪分析,发现钢材料存在多个振动模式,主要表现为弯曲、扭转和纵向振动。

2. 铝材料振动模式铝材料在共振频率为200Hz时发生共振,振幅为3mm。

频谱分析显示,铝材料振动模式与钢材料相似,但振幅和频率有所不同。

3. 塑料材料振动模式塑料材料在共振频率为300Hz时发生共振,振幅为1mm。

频谱分析表明,塑料材料振动模式以弯曲和纵向振动为主,扭转振动较弱。

4. 橡胶材料振动模式橡胶材料在共振频率为400Hz时发生共振,振幅为2mm。

频谱分析显示,橡胶材料振动模式以纵向振动为主,弯曲和扭转振动较弱。

六、实验结论1. 不同材料的振动模式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振动频率、振幅和振动模式的分布。

2. 材料的形状、尺寸等参数对振动模式有显著影响。

3. 钢、铝、塑料和橡胶等不同材料的振动特性可用于指导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振动趣味物理实验报告(3篇)

振动趣味物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振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之一,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振动的规律和特点,我们设计并完成了一项趣味物理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揭示了振动的有趣现象。

二、实验目的1. 观察振动现象,了解振动的传播和叠加规律。

2. 通过实验,验证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与振幅、周期之间的关系。

3. 探究不同振动系统在共振条件下的特点。

三、实验原理振动是指物体在某个特定值附近作往复变化的现象。

振动系统在受到周期性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受迫振动;在没有外力作用时,振动系统会保持原有的振动状态,即自由振动。

共振现象是指振动系统在特定频率下,振动幅度突然增大的现象。

本实验采用简单的振动系统,如弹簧振子、音叉等,通过改变振幅、周期等参数,观察振动系统的变化,并验证振动规律。

四、实验仪器与材料1. 弹簧振子:弹簧、悬挂钩、质量块等。

2. 音叉:钢制音叉、金属棒等。

3. 量角器:用于测量振动角度。

4. 秒表:用于测量振动周期。

5. 砝码:用于改变质量块的质量。

五、实验步骤1. 弹簧振子实验(1)将弹簧振子悬挂在固定钩上,调节质量块的质量,使弹簧振子处于静止状态。

(2)用手推动质量块,使弹簧振子产生振动。

(3)观察并记录振动幅度、周期等数据。

(4)改变质量块的质量,重复实验,观察振动系统的变化。

2. 音叉实验(1)将音叉放置在金属棒上,使音叉产生振动。

(2)用金属棒轻轻敲击音叉,观察并记录振动幅度、周期等数据。

(3)改变音叉的振动频率,重复实验,观察振动系统的变化。

(4)探究音叉在共振条件下的特点。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弹簧振子实验(1)当质量块质量较轻时,振动幅度较小,周期较长。

(2)当质量块质量增加时,振动幅度增大,周期缩短。

(3)当质量块质量达到一定值时,振动幅度突然增大,周期达到最小值,此时为共振现象。

2. 音叉实验(1)当音叉振动频率较低时,振动幅度较小,周期较长。

(2)当音叉振动频率较高时,振动幅度增大,周期缩短。

小学_感受震动实验报告(3篇)

小学_感受震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背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感受到震动,如地震、车辆行驶时的颠簸、机器运转时的振动等。

为了了解震动的基本原理,以及震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次感受震动的实验。

实验目的1. 了解震动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感受不同震动的强度和特点。

3. 探讨震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实验器材1. 震动器2. 震动平台3. 振动传感器4. 计时器5. 记录本6. 笔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将振动平台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

- 将振动传感器连接到振动平台,并确保连接牢固。

2. 实验阶段:- 打开震动器,调节震动力度,记录下不同震动力度下的振动数据。

- 让实验组成员分别站在振动平台上,感受不同震动力度下的震动,并记录下个人的感受。

- 使用计时器,记录震动平台在特定震动力度下持续震动的时间。

3. 数据分析阶段:- 分析不同震动力度下的振动数据,包括振动频率、振幅等。

- 对比实验组成员在不同震动力度下的感受,总结震动对人体的具体影响。

4. 实验总结阶段:- 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与分析1. 振动数据:- 在低震动力度下,振动频率较低,振幅较小。

- 随着震动力度的增加,振动频率和振幅逐渐增大。

2. 个人感受:- 在低震动力度下,实验组成员普遍感觉轻微的摇晃,但并不影响正常站立。

- 随着震动力度的增加,实验组成员开始感受到明显的摇晃,部分成员出现站立不稳的情况。

- 在高震动力度下,实验组成员普遍感觉不适,甚至出现眩晕、恶心等症状。

3. 数据分析:- 震动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平衡感和运动协调能力的下降。

- 震动强度越大,对人体的影响越明显。

实验结论1. 震动是一种物理现象,它可以通过振动平台等设备进行模拟和感受。

2. 震动对人体的平衡感和运动协调能力有显著影响。

3. 震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如地震预警、车辆减震等。

实验反思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小组深刻认识到震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实验室震动分析实验报告(3篇)

实验室震动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实验室震动分析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实验室振动台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震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实验室振动台的使用方法。

3. 通过实验,分析不同振动条件下的震动特性。

二、实验原理震动分析是研究物体在受到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外力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过程。

本实验通过实验室振动台对物体进行振动,利用传感器采集震动信号,通过分析信号,得到物体的振动特性。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室振动台2. 传感器3. 数据采集器4. 个人电脑5. 振动实验样品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振动实验样品放置在振动台上,确保样品与振动台接触良好。

2. 连接仪器:将传感器固定在样品上,将传感器输出端连接到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与个人电脑连接。

3. 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需求,设置振动台振动频率、振动幅度等参数。

4. 开始实验:启动振动台,使样品进行振动,同时启动数据采集器,记录震动信号。

5. 数据分析:将采集到的震动信号导入电脑,利用振动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6. 实验结束:关闭振动台,整理实验器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振动频率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样品在不同振动频率下的振动特性。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样品的振动幅度逐渐减小,振动速度逐渐增大。

2. 振动幅度分析:在相同振动频率下,分析样品在不同振动幅度下的振动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振动幅度的增加,样品的振动速度和加速度也随之增加。

3. 振动响应分析:分析样品在振动过程中的响应特性,包括振动速度、加速度和位移。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低频振动下,样品的振动响应较小;在高频振动下,样品的振动响应较大。

4. 振动稳定性分析:观察样品在振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包括振动幅度、频率和相位。

实验结果表明,在振动过程中,样品的振动幅度、频率和相位保持稳定。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实验室振动台的使用方法,了解了震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活动平板负荷实验报告(3篇)

活动平板负荷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活动平板负荷实验,评估受试者的心肺功能,特别是冠状动脉供血能力,以辅助诊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二、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了3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在20-60岁之间,其中男性18名,女性12名。

2. 实验方法:- 实验前准备:受试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排除禁忌症。

- 实验仪器:采用活动平板仪进行实验,配备心电图记录仪、血压计等。

- 实验步骤:1. 受试者静息状态下,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基础心电图。

2. 受试者穿上活动平板,调整好运动带,连接心电图和血压计。

3. 按照预先设定的运动方案,依次递增平板的速度和坡度,调节运动负荷量。

4. 在运动过程中,密切观察受试者的心率、血压、心电图变化,记录出现症状的时间、心率、血压、心电图特征等。

5. 当受试者出现终止指标或达到检查目的后,立即停止实验,进行恢复期观察。

三、实验结果1. 受试者基本情况:30名受试者中,男性18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为35岁。

2. 运动负荷量:实验过程中,受试者完成的最大运动负荷量为9.6METs。

3. 心电图变化:- 静息状态下,30名受试者中,有5名出现轻度ST段压低,考虑为生理性改变。

- 运动过程中,25名受试者出现ST段压低,其中10名达到阳性标准,考虑为冠心病可能。

- 5名受试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心绞痛,考虑为冠脉供血不足。

4. 血压变化:运动过程中,受试者血压波动较大,最高血压为180/110mmHg。

四、讨论与分析1. 活动平板负荷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方法,通过观察受试者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率、血压、心电图变化,可以评估冠状动脉供血能力。

2. 本实验结果显示,部分受试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ST段压低和心绞痛,提示可能存在冠心病。

对于这部分受试者,建议进一步检查,如冠脉造影等,以明确诊断。

3. 活动平板负荷实验具有一定的风险,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本实验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说明实验操作规范,受试者监护到位。

工厂震动测试实验报告(3篇)

工厂震动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设备在运输和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实验针对工厂内关键设备进行了震动测试,以评估其在不同环境下的震动响应和抗振能力。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工厂内关键设备在运输和运行过程中的震动情况。

2. 评估设备在不同环境下的抗振能力。

3. 为设备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实验设备:震动测试仪、数据采集器、传感器、测试平台等。

2. 实验材料:设备样品、测试平台、连接线等。

四、实验方法1. 测试环境:模拟实际工厂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震动等。

2. 测试设备:选取工厂内关键设备进行测试,如生产设备、输送设备等。

3. 测试方法:a. 震动测试:通过震动测试仪模拟不同震动环境,记录设备在不同环境下的震动数据。

b. 数据采集:使用数据采集器实时记录设备震动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如加速度、速度、位移等。

c. 分析评估:根据测试数据,分析设备在不同环境下的震动响应和抗振能力。

五、实验过程1.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a. 搭建测试平台,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b. 连接传感器和测试仪器,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c. 调整测试参数,如频率、幅度等。

2. 震动测试:a. 模拟不同震动环境,如垂直震动、水平震动、复合震动等。

b. 记录设备在不同环境下的震动数据。

3. 数据采集:a. 使用数据采集器实时记录设备震动过程中的各项参数。

b. 分析采集到的数据,评估设备在不同环境下的震动响应和抗振能力。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震动测试结果:a. 设备在垂直震动环境下,震动幅度较小,抗振能力较强。

b. 设备在水平震动环境下,震动幅度较大,抗振能力较弱。

c. 设备在复合震动环境下,震动幅度较大,抗振能力较弱。

2. 数据分析:a. 根据测试数据,分析设备在不同环境下的震动响应和抗振能力。

b. 对比不同设备在相同环境下的震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

平板振动实验报告

平板振动实验报告

平板振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平板振动测试,观察结构可能出现的非单构(重根)现象,理解结构对称可能带来的重频。

实验内容
选取适当的矩形板,通过实验,观察结构出现同频振动,理解特征值求解得到的重根,完成实验验证。

实验原理
如图1所示,试验系统包括激励系统:低频信号发生器、频率计、功放、电涡流激振器或力锤等设备;试件为矩形平板,可根据计算和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矩形平板结构,以便观察到所期望的实验结果;测试分析系统:加速度传感器、电荷放大器、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等。

平板






图1 实验简图
实验装置
矩形平板简单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也可以选择其它形式矩形平板,如自由悬挂式平板进行实验测试。

图2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将电涡流激振器放置在平板悬臂端正下方,并保持初始间隙4-5mm。

2:激振器接入正弦信号后,对系统产生正弦激振力,系统将发生振动,激振信号频率由低到高缓慢调节,采用“撒沙法”观察质平板的振型及系统的固有频率。

3:对比不同矩形板结构,测试其振动特性,观察结构可能出现的非单构(重根)现象。

实验数据记录和整理
通过由低到高改变激振频率,得到平板的前几阶固有频率和振型。

图3 XXX Hz对应的振型
图4 XXX Hz对应的振型。

振动测试实验报告(一)

振动测试实验报告(一)

振动测试实验报告(一)振动测试实验报告引言•介绍振动测试实验的背景和目的实验设备•列点介绍用于振动测试的设备和仪器实验过程•描述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流程•列出实验所使用的参数和测量方法实验结果•展示实验所得的振动数据和曲线图•列出实验的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实验讨论与分析•分析实验结果的差异和变化趋势•论述可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结果和分析的关键点•概括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实验改进和展望•提出对实验方法和设备的改进意见•展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潜在应用领域参考文献•列出引用的相关文献以上是一份基于Markdown格式的振动测试实验报告的标题副标题形式的文章。

注意文章内不应包含HTML字符、网址、图片和电话号码等内容。

实验设备振动测试仪•型号:XYZ-123•产商:ABC公司•主要功能:用于测量和分析物体的振动特性加速度传感器•型号:123-Accel•产商:DEF公司•主要功能:测量物体在振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变化数据采集系统•型号:DataLogger-456•产商:GHI公司•主要功能:用于实时采集和记录振动测试数据实验过程准备工作1.将振动测试仪和加速度传感器连接至数据采集系统。

2.确保设备之间的连接稳固可靠。

实验步骤1.将待测试物体放置在振动测试台上。

2.设置振动测试仪的参数,包括频率范围和振动幅值。

3.启动数据采集系统,开始记录振动测试数据。

4.逐步增加振动仪的频率,记录相应的加速度值。

5.按照设定的频率范围和步长进行振动测试,直至测试完成。

实验结果振动数据•频率(Hz) 加速度(m/s^2)•10 0.53•20 1.27•30 2.18•40 3.08•50 3.95振动曲线图振动曲线图振动曲线图实验讨论与分析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显示,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加速度值也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在低频段时,加速度值的增长幅度较小,但在高频段时,加速度值的增长幅度明显加大。

影响因素讨论•物体的质量和刚度对振动特性有影响,可能导致加速度值的变化。

动态平板实验报告

动态平板实验报告

动态平板实验报告实验简介本实验是为了研究平板在不同角度下的振动特性。

我们团队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可以将平板以不同角度进行振动,并通过传感器采集相关数据,最终得到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平板在不同条件下的振动特性,为未来的工程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实验步骤1. 设计实验装置我们设计了一个可以调节角度的平板支架,可以使平板的角度在0至90之间进行调整。

在平板上安装了一个振动传感器,用于采集振动数据。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我们还在装置上添加了稳定器,以减小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采集数据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将平板调整至0角,通过振动传感器记录下此时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

然后,我们逐渐增加平板的角度,每隔10记录一次振动数据,直到平板达到90角。

3.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采集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平板角度和振动频率、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数据绘制成折线图,便于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经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平板角度和振动频率的关系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和分析,我们发现平板的角度对振动频率影响较大。

当平板的角度逐渐增大时,振动频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当平板角度接近垂直时,振动频率呈现较大的值。

而当平板角度接近水平时,振动频率则较小。

2. 平板角度和振动幅度的关系我们还发现平板的角度对振动幅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平板的角度逐渐增大时,振动幅度也逐渐增大。

但与振动频率不同的是,振动幅度并没有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而是随着平板角度的增大,振动幅度也不断增大。

实验讨论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 平板角度对振动频率的影响由于平板在不同角度下具有不同的刚度和自由度,因此会对振动频率产生影响。

当平板角度较小时,平板受力较小,振动频率较低;而当平板角度接近垂直时,平板受力较大,振动频率较高。

2. 平板角度对振动幅度的影响平板角度的变化会导致振动驱动力的大小不同,从而影响振动幅度的大小。

平板模态分析实验报告

平板模态分析实验报告

平板模态分析实验报告引言平板模态分析是一种通过实验手段来研究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的方法,通过测定结构在不同频率下的自由振动模态,可以得到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和阻尼特性等参数,为结构的设计与改进提供重要依据。

本实验旨在利用模态分析实验方法,研究一块平板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分布。

实验目的1. 学习平板模态分析的实验方法和步骤;2. 测定平板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并分析其特征。

实验装置与原理1. 装置:实验装置包括平板样品、信号调理器、激励器、振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等;2. 原理:实验利用激励器对平板样品施加外力,引起平板振动;振动传感器能够测量平板各个位置的振动信号,并通过信号调理器放大和处理后得到相应的振动响应数据;数据采集系统将振动数据以一定频率进行采样存储。

实验步骤1. 将平板样品固定在实验台上,使其边界完全固定;2. 设置合适的激励信号,并将激励器安装在平板的中央位置;3. 在平板的不同位置安装振动传感器,以测量振动响应信号;4. 打开数据采集系统,设置采样频率和数据采样时长;5. 开始采集数据,同时激励器对平板施加外力;6. 根据采集到的振动响应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得到平板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首先,通过采集到的振动响应信号,可以绘制出振动模态频谱图,即频率与振动响应幅值的关系图。

根据频谱图的峰值位置,可以确定平板的固有频率。

同时,根据不同频率下的振动响应信号,可以绘制出平板的振型图,即不同频率下平板的振动节点分布图。

通过观察振型图,可以得到平板不同模态下的振动形态,进一步分析平板的结构特性。

结论利用平板模态分析实验方法,可以得到平板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分布,为结构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方法得到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与理论计算相吻合,验证了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因此,平板模态分析实验是一种有效的研究结构振动特性的手段。

总结本实验通过平板模态分析实验方法,研究了一个平板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运动平板实验报告

运动平板实验报告

运动平板实验报告1. 引言运动平板是一种可以记录物体运动轨迹和力的工具。

它使用压力传感器阵列和加速度计等传感器,可以精确地检测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受力情况。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使用运动平板来研究物体在不同斜面上的运动规律,探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实验目的1. 研究物体在不同斜面上的运动规律;2. 探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实验步骤3.1 实验器材- 运动平板- 物体(小球、滑块等)- 斜面(多个不同角度的斜面)3.2 实验过程1. 将运动平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并确保平板表面平整稳固。

2. 将不同角度的斜面固定在平板上,确保斜面不会滑动。

3. 将物体放在斜面上,让其自由运动。

4. 使用运动平板记录物体在斜面上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

5. 根据得到的运动轨迹数据,分析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

4. 数据处理与分析4.1 运动轨迹图利用运动平板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轨迹图。

根据不同斜面的角度,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规律:- 垂直斜面:物体沿斜面直线下滑,速度逐渐增大;- 较小角度斜面:物体沿斜面下滑,速度随角度增大而增加;- 较大角度斜面:物体的轨迹开始曲线上升,然后再下滑。

4.2 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合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重力和摩擦力。

当物体在水平斜面上运动时,受力情况如下:1. 垂直斜面: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重力,无摩擦力,所以物体加速度恒定,速度逐渐增大;2. 较小角度斜面: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重力和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斜面的角度有关。

随着角度增大,摩擦力减小,物体加速度增大,速度也增加;3. 较大角度斜面: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重力和摩擦力,但摩擦力始终大于重力分力,所以物体的轨迹曲线上升。

5.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2. 在垂直斜面上,物体速度逐渐增大;3. 在较小角度斜面上,物体加速度随角度增大而增大,速度也增加;4. 在较大角度斜面上,物体会沿斜面升起,然后再下滑。

振动平板的传热性能实验

振动平板的传热性能实验

振动平板的传热性能实验王一平;卢艳华;朱丽;王启;冯娜【摘要】通风热回收技术利用排风处理新风,能够有效解决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和实现节能的矛盾.为此,实验研究了流体低速错流流过振动平板的传热特性,定量考察了在不同的冷热流体流量和温差下平板振幅、频率对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换热板的振动能有效改善传热,与平板不振动相比,换热效率随着冷热流体进口温差的增加变化趋于平缓;与频率相比,振幅对传热的影响较大,换热效率最大增加了18.1%.研究成果可为流体诱导振动在建筑中排风余热回收的有效利用提供借鉴.【期刊名称】《天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43)006【总页数】4页(P549-552)【关键词】振动;强化传热;新风传热器;板式传热器【作者】王一平;卢艳华;朱丽;王启;冯娜【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124当前,建筑能耗约占我国社会总能耗的 28%.据建设部测算,2020年—2030年左右,我国建筑能耗将占总能耗的30%~40%,达到欧美目前的比例,超过工业,成为全社会第一能耗大户,其中暖通空调负荷(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HVAC)约占6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空气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新风负荷已占 HVAC的 30%~40%.利用新风与排风之间的热量交换,将新风负荷60%~80%的能量回收进入室内,可兼顾“能量”与“质量”的问题,但目前的热回收设备存在交叉污染、成本高、效率低、运行费用高、维护难、操作条件苛刻、体积重量大等问题[1-7].从原理上讲,整个热回收过程为气-气间壁式换热,其主要热阻来源于传热板两侧的空气滞流边界层,需要采用强化传热技术来提高换热设备性能.振动作为一种主动式强化传热方式,根据振动的强度及系统不同,对自然对流可使其传热提高30%~2 000%,对强制对流可使其传热提高 20%~400%[8].流体流动导致换热表面振动,不用任何外加装置,就可实现传热面振动.国内外学者[9-11]进行了流体诱导换热表面振动强化传热的研究,并应用于实际生产,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了流体诱导振动在建筑中排风余热回收的有效利用及高效传热设备开发,笔者以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薄板为换热材料,实验研究了流体低速错流流过振动平板的传热特性.1 实验1.1 实验系统实验系统主要包括空气处理系统、平板激振系统和温度采集系统3部分,如图1所示.图1 实验装置流程示意Fig.1 Flow chart of experimental equipment(1)空气处理系统.以电热带作为加热元件,通过调节变压器的电压来改变加热空气的温度,用旁路阀门调节风量,利用玻璃转子流量计测量流量.(2)平板激振系统.主要由直流稳压电源、直流电机、偏心转子、曲柄连杆结构组成,如图 2所示.通过改变电机输入电压、转速表测试电机转速,实现改变振动频率;通过改变偏心转子的偏心大小来改变振幅,并用 CCD图像传感器记录实验过程的振幅进行分析校准.图2 振动产生装置示意Fig.2 Vibration producing equipment(3)温度采集系统.采用OMEGA生产的TT-J36型2×0.127,mm 0.1精度等级的热电偶作为采温元件,在冷、热风进口及出口设置测温点,将各个测温点的热电偶与昌晖公司生产的SWP系列多路巡检显示控制仪(采集卡)相连,形成 RS485网络,再通过RS232-RS485转换器接到计算机的串口,利用组态软件构成实时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可通过 EXCEL查询,数据采集系统界面如图3所示.图3 实验数据采集界面Fig.3 Interface of experimental data collection system 1.2 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测量的主要参数有进冷热空气的进出口温度、流量、传热平板的振幅和频率,通过自动数据采集系统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待实验工况达到稳定后,开始采集数据.传热量的计算式为式中:Qh、Qc为热、冷风侧传热量,W;mh、mc为热侧、冷侧风量,kg/s;cph、cpc为热、冷侧空气的定压比热;thi、tho为热侧进、出口温度,℃;tci、tco 为冷侧进、出口温度,℃.传热效率定义为η=(实际显热回收量/最大可能的显热回收热量)×100%.当送风量相同时,忽略流体物性变化,以热空气为基础,则2 实验结果与讨论2.1 温差对传热的影响冷热空气流量为2.3,m3/h时,不同振动频率下冷热空气进口温差对换热效率的影响如图4所示.图4 不同振动频率下换热效率随温差的变化曲线Fig.4 Variations of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with temperature difference under various vibration frequencies从图 4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平板振动与不振动相比,换热效率都是随着温差的增加减少的.当不振动的时候,换热效率是随温差线性下降的;有振动时,效率随温差的变化曲线近似呈抛物线,且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变化的趋势趋平缓.表明有振动时换热效率受温差的影响小,而不振动时换热效率受温差的影响较大.另外,从图4还可以看出振动频率对换热效率的影响存在临界点,临界点的温差范围为 16~18,℃,当温差小于临界点时,换热效率与振动频率呈反比,即同一温差下,振动频率越高,换热效率越低;当温差大于临界点时,换热效率与振动频率呈正比.其原因将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对实验工况下板间的速度场、温度场做进一步分析,以期得到振动频率对换热效率的影响机理.2.2 风量对传热的影响以冷热空气进口温差保持在21.0,℃、风量保持在 1.7,m3/h为例,研究在不同振动频率下风速对效率的影响,如图5所示.图5 不同振动频率下风速对换热效率的影响Fig.5 Effect of speed of air flow on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under various vibration frequencies从图 5中可以看出,板在振动与不振动的情况下,其换热效率都随着板间风速的增加而减少,这是由于停留时间减少、换热不充分导致的.在流速增加、换热效率减少的总体趋势下,传热效果在振动的情况下优于不振动时.以振动频率 40.1,r/s 时的传热效果最好,其次是20.9,r/s和5.2,r/s.2.3 振动频率对传热的影响在平板振幅为0.24,mm、风量为2.0,m3/h、冷热风进口温差为20.7,℃的工况下,得到了不同振动频率的换热效率的测量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 6可以看到,当换热板产生振动时,其换热效果优于不振时,且换热效率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分析原因如下:换热板的振动使得换热板表面附近的流体流动边界层发生扰动,进而导致热边界层的扰动,传热效果得到改善;频率增大时,换热板的振动响应加快,从而使得换热板表面的流体流动边界层及热边界层扰动更加充分,使得传热效果增强.图6 振动频率与换热效率的关系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vibration frequency and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2.4 振幅对传热的影响以换热板振动频率为 40.1,r/s、空气流量 2.3,m3/h为例,研究不同温差下换热效率与振幅的变化趋势,如图7所示.图7 换热效率在不同的温差下随振幅的变化Fig.7 Variatios of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with vibration amplitude under various temperature differences从图 7可以看到,随着振幅的增大,换热效率有所增加,换热得到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由于换热板的周期性振动,换热通道形状发生周期性变化,使得通道内流体速度场发生周期性扰动,进而影响到温度场的变化,使得传热得到改善;随着幅度的增加,换热通道的形状变化增加,通道内流体速度场及温度场的变化幅度增加,从而使得传热效果增加.3 结论(1)换热效率均随着温差的增加而减少,传热板不振动时传热效率呈线性变化,有振动时,效率变化曲线近似呈抛物线,且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变化的趋势趋平缓;振动频率对换热效率的影响存在临界点,临界点的温差范围为 16~18,℃,当温差小于临界点时,换热效率与振动频率呈反比,当温差大于临界点时,换热效率与振动频率呈正比.(2)换热效率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减少,传热效果在振动的情况下明显优于不振动时.(3)随着换热板振幅和频率的增加,传热效果得到改善,振动振幅对传热的影响较大,换热效率最大增加18.1%.【相关文献】[1]郑钢. 热回收节能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J]. 能源技术,2005,26(3):124-126.Zheng Gang. Application of heat recovery in air condition system[J]. Energy Technology,2005,26(3):124-126(in Chinese).[2] Ghodsipour N,Sadrameli M. Experimental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a rotary air preheater for the flue gas heat recovery[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03,23(5):571-580.[3] Abd El-Baky M A,Mohamed M M. Heat pipe heat exchanger for heat recovery inair conditioning[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07,27(4):795-801.[4] Liu D,Tang G F,Zhao F Y,et 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looped separate heat pipe as waste heat recovery facility[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06,26(17/18):2433-2441.[5] Zhang Y,Jiang Y,Zhang L Z,et al. Analysis of thermal performance and energy savings of membrane based heat recovery ventilator[J]. Energy,2000,25(6):515-527. [6] Zhang L Z.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a cross-flow membrane-based enthalpy exchanger under naturally formed boundary condi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07,50(1/2):151-162.[7]郭建,唐志伟,何曙,等. 通风换热器的设计及实验研究[J]. 制冷与空调,2005,19(2):5-7.Guo Jian,Tang Zhiwei,He Shu,et al. The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ventilation heat exchanger[J]. Refriger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2005,19(2):5-7(in Chinese).[8]林宗虎,汪军,李瑞阳,等. 强化传热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Lin Zonghu,Wang Jun,Li Ruiyang,et al.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7(in Chinese).[9] Go J S. Design of a microfin array heat sink using flowinduced vibration to enhancethe heat transfer in the laminar flow regime[J]. 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2003,105(2):201-210.[10] Yakut K,Sahin B. Flow-induced vibration analysis of conical rings used for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n heat exchangers[J]. Applied Energy,2004,78(3):273-288. [11] Cheng L,Luan T,Du W,et al.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by flow-induced vibration in heat exchang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09,52(3/4):1053-1057.。

视觉平面振动实验报告(3篇)

视觉平面振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视觉平面振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利用视觉观察平面振动现象的技巧;3. 通过实验验证视觉平面振动的规律性;4. 分析视觉平面振动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视觉平面振动是指物体在平面内进行周期性运动的现象。

当物体运动速度较快时,人眼无法捕捉到连续的运动,从而形成一种视觉上的振动效果。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如电视屏幕闪烁、霓虹灯闪烁等。

视觉平面振动的特点是:1. 周期性:物体在平面内进行周期性运动;2. 振幅:物体在平面内运动的最大距离;3. 频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运动的次数;4. 相位:描述物体在周期性运动中的位置。

三、实验器材1. 视频拍摄设备:摄像机、手机等;2. 振动平台:可调节频率和振幅的振动平台;3. 实验台:稳固的实验台;4. 振动传感器:用于测量振动参数;5. 计算机及数据采集软件。

四、实验步骤1. 振动平台安装:将振动平台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振动平台稳固;2. 振动参数设置:调节振动平台,设置所需的振动频率和振幅;3. 视频拍摄:将摄像机对准振动平台,拍摄振动现象;4. 振动参数测量:利用振动传感器测量振动频率和振幅;5. 数据采集:将摄像机拍摄到的视频导入计算机,利用数据采集软件提取振动参数;6. 数据分析:对振动参数进行统计分析,验证视觉平面振动的规律性;7. 实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视觉平面振动现象: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振动平台在振动过程中呈现出周期性运动,人眼无法捕捉到连续的运动,形成视觉上的振动效果;2. 振动参数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振动频率与振幅成正比,振动频率越高,振幅越大;3. 视觉平面振动规律:根据实验结果,验证了视觉平面振动的规律性,即振动频率与振幅成正比;4. 视觉平面振动应用:视觉平面振动在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振动显示、动态图像处理等。

六、实验结论1. 视觉平面振动是一种周期性运动现象,具有规律性;2. 振动频率与振幅成正比;3. 视觉平面振动在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平板运动试验出报告的要求

平板运动试验出报告的要求

平板运动试验出报告的要求平板运动试验的目的主要是观察在运动状态下有无心肌缺血性ST段、T波及其它图形改变,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冠心病、冠心病及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预后判断、高危病人的筛选。

其次是观察既往患有心律失常者在运动情况下心律失常是加重了还是消失了,以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

为了让临床医师更清楚的理解我们的报告,特提出如下要求:1 报告的描述1.1 ST-T改变的描述。

首先描述ST-T改变出现在运动后几分钟、分级运动达多少级情况下出现,在哪些导联出现,当时的心率每分钟多少次。

然后描述压低的形态是缺血型、近似缺血型、单纯J点型或下垂型,压低的幅度有多少毫米(或毫伏)及持续压低时间多少分钟。

特别是压低的形态一定要描述清楚,因为运动试验阳性要求呈缺血型压低≥0.1mv或比运动前压低≥ 0.1mv时才有明确诊断意义。

如果呈单纯J点型压低也要求压低的幅值必须≥0.2mv或J点后0.08秒处仍压低≥0.1mV,ST段指数<0时[ST段指数=J点压低毫米数(负值)+ST段上升坡度(毫伏/秒,正值)] 才有较明显意义。

如没有达到额定心率被迫停车者要说明当时病人的状况,是因为心绞痛、明显疲乏无力、走路不稳、呼吸困难、血压过高或ST段缺血型压低≥ 0.2mv等。

压低情况还要与运动前比较。

恢复期仍压低者,要写明停车后几分钟恢复正常(或恢复到运动前水平)或停车后几分钟仍压低多少mv。

伴随ST段压低有无T波异常及异常程度。

个别心率慢时压低,运动后心率快时恢复正常也要描述清楚。

此外,也要注意观察各时段记录的实时图及按时间先后各导联的实时总结图,以便排除基线不稳造成的压低。

1.2 心律失常的描述。

运动前有无心律失常。

若运动前无心律失常,运动中何时出现何种心律失常,其程度如何、持续时间、伴不伴随ST-T改变、停车后是否恢复正常。

运动前已有心律失常,运动后心律失常是减轻了还是加重了。

因心律失常被迫停车者要说明心律失常的种类及程度,如出现3-5个QRS组成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五阵、由窦速转为快速性心房纤颤或扑动,心率不但不增加反而降低,还是出现二度二型以上A VB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板振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平板振动测试,观察结构可能出现的非单构(重根)现象,理解结构对称可能带来的重频。

实验内容
选取适当的矩形板,通过实验,观察结构出现同频振动,理解特征值求解得到的重根,完成实验验证。

实验原理
如图1所示,试验系统包括激励系统:低频信号发生器、频率计、功放、电涡流激振器或力锤等设备;试件为矩形平板,可根据计算和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矩形平板结构,以便观察到所期望的实验结果;测试分析系统:加速度传感器、电荷放大器、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等。

电涡流激振器
平板
图1 实验简图
实验装置
矩形平板简单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也可以选择其它形式矩形平板,如自由悬挂式平板进行实验测试。

图2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将电涡流激振器放置在平板悬臂端正下方,并保持初始间隙4-5mm。

2:激振器接入正弦信号后,对系统产生正弦激振力,系统将发生振动,激振信号频率由低到高缓慢调节,采用“撒沙法”观察质平板的振型及系统的固有频率。

3:对比不同矩形板结构,测试其振动特性,观察结构可能出现的非单构(重根)现象。

实验数据记录和整理
通过由低到高改变激振频率,得到平板的前几阶固有频率和振型。

一阶
二阶
图3 XXX Hz对应的振型
图4 XXX Hz对应的振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