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模式识别-第二章-聚类分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模式识别聚类分析

模式识别聚类分析

x1 ,
(
( x1
x2旳值。可用下列递推
k ) xi ) /( N1(k ) 1)
x(k 1) 2
(k)
x2
(k)
(x2
xi
)
/(
N
(k 2
)
1)
x1 (k ) , x2 (k )是第k步对分时两类均值,
x1(k 1) , x2(k 1)是下一次对分时把xi从G1(k )
划到G2(k)时的两类均值
所以x1 Z1(1)
再继续进行第二,第三次迭代… 计算出 E(2) , E(3) , …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G1 G2
x21 x20 x18 x14 x15 x19
x11 x13 x12 x17 x16
E值 56.6 79.16 90.90 102.61 120.11 137.15 154.10 176.15 195.26 213.07 212.01
Ni为第i类的样本数.
离差平方和增量:设样本已提成ωp,ωq两类, 若把ωp,ωq合为ωr类,则定义离差平方:
Dp2q Sr (S p Sq )
其中S p , Sq分别为 p类于q类的离差平方和, S r为 r 类的离差平方和
增量愈小,合并愈合理。
聚类准则
Jw Min
类内距离越小越好 类间距离越大越好
体积与长,宽,高有关;比重与材料,纹理,颜 色有关。这里低、中、高三层特征都有了。
措施旳有效性
特征选用不当 特征过少 特征过多 量纲问题
主要聚类分析技术
谱系法(系统聚类,层次聚类法) 基于目旳函数旳聚类法(动态聚类) 图论聚类法 模糊聚类分析法
2.2模式相同度度量

聚类分析法ppt课件

聚类分析法ppt课件

进行了规格化变换后的数据特点是,将每列的最大数
2021/2/22
9
xij
1.1 聚类与聚类分析
1.1.2聚类分析的原理 ▪对数变换
对数变换主要是对原始数据取对数。即
对数变换后的数据特点是,可将具有指数特征的数据结 构化为线性数据结构。
2021/2/22
10
xij
1.1 聚类与聚类分析
1.1.2聚类分析的原理
尺度分析的知识地图,探讨了国内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现状 与热点。
2021/2/22
36
用共词分析法分析国内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热点, 需要通过四个步骤完成:第一,确定国内该研究领域主要关 键词;第二,建立关键词共词矩阵;第三,选取多元统计方法( 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对所建矩阵进行统计分 析;第四,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2021/2/22
15
2.常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
D min d (1)最短距离法pq
xiGp ,x j Gq ij
(2)最长距离法Dpq
max
xiGp ,x j Gq
dij
2021/2/22
16
(3)中间距离法
Dir
(4)重心法
1 2
Di2p
1 2
Di2q
1 4
Dp2q
Di2r
2021/2/22
11
xij
1.1 聚类与聚类分析
1.1.2聚类分析的原理 (3)距离以及相似系数的选择原则
一般说来,同一批数据采用不同的相似性尺度,就 会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这主要是因为不同指标代表了不同 意上的相似性。因此在进行数值分类时,应注意相似性尺度 的选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

聚类分析PPT课件

聚类分析PPT课件
DKLiG m Ka,j xGLdij
二、距离和相似函数
2、相似函数 聚类分析方法不仅用来对样品进行分类,而且可用
来对变量进行分类,在对变量进行分类时,常常采 用相似系数来度量变量之间的相似性。
变量之间的这种相似性度量,在一些应用中要看相 似系数的大小,而在另一些应用中要看相似系数绝 对值的大小。
个基因,然后合并,再找距离相近两组再合并,直到所有的 基因合并到一个组中
三、分层聚类法
(5)建立表达图谱
四、K-均值聚类法
四、K-中值聚类法
K-均值聚类是动态聚类的一种 动态聚类法的基本思想是,选择一批凝聚点或
给出一个初始的分类,让样品按某种原则向凝 聚点凝聚,对凝聚点进行不断的修改或迭代, 直至分类比较合理或迭代稳定为止。类的个数 k可以事先指定,也可以在聚类过程中确定。 K– means 聚类与分层聚类(系统聚类)有本 质的区别,首先要估计出将要分出几个类,然 后将全部的基因按照相似性的距离,归入这几
芯片数据的
聚类分析 第五组计11
芯片数据的聚类分析
一、聚类的含义 二、距离、相似函数 三、分层聚类 四、K-means聚类 五、聚类结果的可视化
一、聚类的含义
聚类分析起源于分类学,在古老的分类学 中,人们主要依靠经验和专业知识来实现分类, 很少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定量的分类。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分类的要求 越来越高,以致有时仅凭经验和专业知识难以 确切地进行分类,于是人们逐渐地把数学工具 引用到了分类学中,形成了数值分类学,之后 又将多元分析的技术引入到数值分类学形成了 聚类分析。
相似系数(或其绝对值)越大,认为变量之间的相似 性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聚类时,比较相似的变量倾向于归为一类,不太相 似的变量归属不同的类。

模式识别(国家级精品课程讲义).ppt

模式识别(国家级精品课程讲义).ppt
模式判定: 是一种集合运算。用隶属度将模糊集合划分
为若干子集, m类就有m个子集,然后根据择近原 则分类。
29
1.1 概述-模式识别的基本方法
理论基础:模糊数学 主要方法:模糊统计法、二元对比排序法、推理法、
模糊集运算规则、模糊矩阵 主要优点:
由于隶属度函数作为样本与模板间相似程度的度量, 故往往能反映整体的与主体的特征,从而允许样本有 相当程度的干扰与畸变。 主要缺点: 准确合理的隶属度函数往往难以建立,故限制了它的 应用。
式中,p(xi )是 X 的第 i 个分量的 边缘
密度。随机矢量 X 的均值矢量 的各
分量是相应的各随机分量的均值。
47
1.3 随机矢量的描述
(二)随机矢量的数字特征:
⑵ 条件期望
在模式识别中,经常 以类别 i 作为条件,在这
种情况下随机矢量 X 的条件期望矢量定义为
i E[ X | i ] X n xp(x | i )dx
34
1.1 概述-模式识别的发展简史
1929年 G. Tauschek发明阅读机 ,能够阅 读0-9的数字。
30年代 Fisher提出统计分类理论,奠定了 统计模式识别的基础。
50年代 Noam Chemsky 提出形式语言理论— —傅京荪提出句法/结构模式识别。
60年代 L.A.Zadeh提出了模糊集理论,模糊 模式识别方法得以发展和应用。
模式(Pattern):对客体(研究对象)特征的描 述(定量的或结构的描述),是取自客观世界 的某一样本的测量值的集合(或综合)。
概念

特征(Features):能描述模式特性的量(测
量值)。在统计模式识别方法中,通常用一
个矢量
x

聚类分析3(共15张PPT)

聚类分析3(共15张PPT)

什么是聚类分析?
(两种分类方式)
n 聚类分析的“对象”可以是所观察的多个样本,也可以是针对每 个样本测得的多个变量
n 按照变量对所观察的样本进行分类称为Q型聚类
l 按照多项经济指标(变量)对不同的地区(样本)进行分类
n 按照样本对多个变量进行分类,则称为R型聚类
l 按照不同地区的样本数据对多个经济变量进行分类
n 再度量类别中剩余对象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程度,并将最远的分离 出去,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所有的对象都自成一类为止
第8页,共15页。
类间距离的计算方法
n Nearest neighbor(最短距离法)—用两个类别中各个数据点
之间最短的那个距离来表示两个类别之间的距离
n Furthest neighbor(最长距离法)—用两个类别中各个 数据点之间最长的那个距离来表示两个类别之间的距 离
两种方法的运算原理一样,只是方向相反
第6页,共15页。
层次聚类
(合并法)
n 将每一个样本作为一类,如果是k个样本就分k成类 n 按照某种方法度量样本之间的距离,并将距离最近的两个
样本合并为一个类别,从而形成了k-1个类别
n 再计算出新产生的类别与其他各类别之间的距离,并将距离最近 的两个类别合并为一类。这时,如果类别的个数仍然大于1,则 继续重复这一步,直到所有的类别都合并成一类为止
什么是聚类分析? (cluster analysis)
n 把“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别 l 这些类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直接根据数据的特征确 定的
n 把相似的东西放在一起,从而使得类别内部的“差异”尽可能小, 而类别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大
n 聚类分析就是按照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对象进行分类

模式识别 第二章 聚类分析

模式识别 第二章 聚类分析

现金识别例子
100元A面第1个样本第10点和20点的距离 X: (75, 76,101, 83,102, 96, 91, 82) Y: (70, 74, 90, 76, 99, 96, 90, 86) X-Y: 5, 2, 11, 7, 3, 0, 1, -4
Eucliden=15.000000 Manhattan=33.000000 Chebyshev=11.000000 Minkowski=11.039449——m=8
其中马式矩阵为100圆A面的,上面是各面到 100圆A面的均值点的平均马式距离。
现金识别例子——100圆A面的传感器1 到其它各面传感器1的街坊距离
2.2 模式相似性测度
二、相似测度
测度基础:以两矢量的方向是否相近作为考虑的基 础,矢量长度并不不重要。设 1.角度相似系数(夹角余弦) (2-2-11)
变得很费力。因此可使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数据分
成几组可判断的聚类m(m<<N)来处理,每一个
类可当作独立实体来对待。从这个角度看,数据被
压缩了。
17
第二章 聚类分析 聚类应用的四个基本方向
二、假说生成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推导出数据性质的一些假
说,对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因此,这里使用聚类 作为建立假说的方法,然后用其他数据集验证这些 假说。
现金识别例子
SW的逆矩阵为: 0.3 -0.0 0.1 -0.1 -0.1 -0.1 -0.2 0.2 -0.0 0.3 -0.1 -0.1 0.1 -0.6 0.3 0.2 0.1 -0.1 0.3 -0.1 -0.0 -0.2 -0.3 0.4 -0.1 -0.1 -0.1 0.2 0.1 0.3 -0.1 -0.2 -0.1 0.1 -0.0 0.1 0.7 -0.7 -0.4 0.2 -0.1 -0.6 -0.2 0.3 -0.7 2.2 -0.0 -1.0 -0.2 0.3 -0.3 -0.1 -0.4 -0.0 1.2 -0.5 0.2 0.2 0.4 -0.2 0.2 -1.0 -0.5 1.0

聚类分析部分 PPT课件

聚类分析部分 PPT课件

距离
设xij 为第i个样品的第j个指标,数据矩阵表如下:
在上表中,每个样品有p个变量,故 p 每个样品都可以看成是 R 中的一个点,n p 个样品就是 R 中的n个点。在 R p中需定义 某种距离,将第i个样品与第j个样品之间 的距离记为dij ,在聚类过程冲,相距较近的 点倾向于归为一类,相距较远的点应归属 不同的类。
聚类时,比较相似的变量倾向于 归为一类,不太相似的变量归属不同 的类。
相似系数性质
变量 xi 与 x j 的相似系数用 cij 来表示,它一般应满 足如下三个条件: (1)cij 1 ,当且仅当 xi ax j b, a( 0)和b为常 数; (2) cij 1,对一切i,j; (3) cij c ji ,对一切i,j。
正因为如此,判别分析和聚类 分析往往联合起来使用,例如判别 分析是要求先知道各类总体情况才 能判断新样品的归类,当总体分类 不清楚时,可先用聚类分析对原来 的一批样品进行分类,然后再用判 别分析建立判别式以对新样品进行 判别。
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主成分 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联合起来使 用,往往效果更好。
x1 y1
s11
2
x2 y2 s22
2

x
p
yp
2
1 1 所加的权是 k1 , k2 , s11 s22
1 , k p ,即用样本方差 s pp
s pp
除相应坐标。当取 y1 y2 y p 0 时,就是点P 到原点O的距离。若 s11 s22 s pp 时,为欧氏距 离。
距离的性质
距离dij 一般应满足如下四个条件: (1) dij 0,对一切i,j; dij 0,当且仅当第i个样品与第j个样品的 (2) 各变量值都相同; dij d ji ,对一切i,j; (3) dij dik dkj ,对一切i,j,k。 (4)

模式识别 第二章 聚类分析课件

模式识别 第二章 聚类分析课件
青蛙
蜥蜴,蛇, 麻雀,海
金鱼
鸥,青蛙
羊,狗, 猫,
鲨鱼
(c) 生存环境
(d)繁衍后代的方式和是否存在肺
6
2.1 聚类的基本概念
2.1.5 距离测度对聚类结果的影响
数据的粗聚类是两类,细聚类为4类
72.2 ຫໍສະໝຸດ 式相似性测度2.2.1 距 离 测 度 2.2.2 相 似 测 度 2.2.3 匹 配 测 度
r(x1, x2 )
18
(3) 指数相关系数
e(x, y) 1 n exp[ 3 (xi yi )2 ]
n i1
4
2 i
这里假设 x 和 y 的维数n相同、概率分布相同。
2是第i个分量的方差。
i
性质:不受量纲变化的影响。
19
(三) 匹 配 测 度
若特征只有两个状态: 0 => 有此特征;1 => 无此特征。称之为二值特征。
注意,这里只考虑(1-1)匹配,而不考虑(0-0)匹配。 21
(三) 匹 配 测 度
(2) Rao测度
(1-1)匹配特征数目与特征总数之比
s(x, y)
a
x'y
abce n
(3) 简单匹配系数 (1-1)匹配+(0-0)匹配/特征总数
m(x, y) a e n
(4) Dice系数
只对(1-1)匹配加权
取决于分类算法和特征点分布情况的匹配。
x2
x2
w1
w2
W1
b
w1
W2
W1
w2
w3
W2
W3
1.特征选取不当使分类无效。
x1
4
2.特征选取不足可能使不同 类别的模式判为一类。

模式识别讲义--聚类分析

模式识别讲义--聚类分析
xi p x j q
• 最长距离 :两类中相距最远的两个样本间的距离。
D pq max d ij
xi p x j q
• 中间距离:设ω1类和ω2 ω3类间的最短距离为d12,最长距 离为d13, ω2 ω3类的长度为d23, 3 2 d 23 则中间距离为:
1 2 1 1 2 d d12 d13 d 23 2 2 4
软件教研室
聚类的准则函数—类内距离
待分类模式集{x1 , x2 ,..., x N }, 被分为C类, {
x
c
( j)
i
, j 1,2,..., c; i 1,2, n j }, j表示类别,i表示序号

1 n j N,m j nj j 1

i 1
nj
xi( j ) , j 1,2,..., c
dij xi z j , j 1,2; di mindi1 , di 2 , i 1,2,..., N
(4) 若d l max mind i1 , d i 2 z1 z 2
i
z3 xl , 转5,否则转6
软件教研室
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5)设存在k个聚类中心,计算未作为聚类中心的各模式Xi到各聚类中心 的距离dij,并算出
软件教研室
类间距离定义(续)
• 平均距离:两类中各个元素两两之间的距离平方相 加后取平均值
D
2
pq
1 2 d ij , N p N q x i p
x j q

N p : p样本数,N q : q 样本数 np nq 2 2 2 Dkl Dkp Dkq , 设l p q n p nq n p nq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降维方法
– 如果第i维特征与第j维特征所反映的特征规律接近,
因此可以略去其中的一个特征,或将它们合并为 一个特征,从而使维数降低一维。
-
7
2.1 聚类分析的相关概念
• 模式对象特征测量的数字化
计算机只能处理离散的数值,因此根据识别 对象的不同,要进行不同的数据化处理。
– 连续量的量化:用连续量来度量的特性,如长度、 重量、面积等等,仅需取其量化值;
– 量级的数量化:度量时不需要详尽的数值,而是相 应地划分成一些有次序的量化等级的值。
– 名义尺度:指定性的指标,即特征度量时没有数量 关系,也没有明显的次序关系,如黑色和白色的关
系,男性和女性的关系等,都可将它们分别用“0” 和“1”来表示。
• 超过2个状态时,可用多个数值表示。
-
8
2.2 模式相似性聚类分析
2.1 聚类分析的相关概念 2.2 模式相似性的测度和聚类准则 2.3 基于试探的聚类搜索算法 2.4 系统聚类法 2.5 动态聚类法 2.6 聚类结果的评价
-
2
2.1 聚类分析的相关概念
• 定义
对一批没有标出类别的模式样本集,按 照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分类,相似的归 为一类,不相似的归为另一类,这种分 类称为聚类分析,也称为无监督分类。
• 试探方法 • 聚类准则函数法
-
11
2.2 模式相似性的测度和 聚类准则
2.2.2 聚类准则 • 试探方法
凭直观感觉或经验,针对实际问题定义一种 相似性测度的阈值,然后按最近邻规则指定 某些模式样本属于某一个聚类类别。
– 例如对欧氏距离,它反映了样本间的近邻性,但 将一个样本分到不同类别中的哪一个时,还必须 规定一个距离测度的阈值作为聚类的判别准则。
-
12
2.2 模式相似性的测度和 聚类准则
2.2.2 聚类准则 • 聚类准则函数法
– 依据:由于聚类是将样本进行分类以使类别间可 分离性为最大,因此聚类准则应是反映类别间相 似性或分离性的函数;
– 由于类别是由一个个样本组成的,因此一般来说 类别的可分离性和样本的可分离性是直接相关的;
– 可以定义聚类准则函数为模式样本集{x}和模式类 别寻{找S准j, j则=1函,2,数…极,c}值的的函最数优,化从问而题使。聚类分析转化为
-
3
2.1 聚类分析的相关概念
• 模式相似/分类的依据
把整个模式样本集的特征向量看成是分布在
特征空间中的一些点,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即 可作为模式相似性的测量依据。
聚类分析是按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根据距 离函数的规律(大小)进行模式分类的。
-
4
2.1 聚类分析的相关概念
• 聚类分析的有效性
聚类分析方法是否有效,与模式特征向量的 分布形式有很大关系。
-
18
2.3 基于试探的聚类搜索算法
2.3.2 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 算法(实例)
-
19
2.4 系统聚类法
• 基本思想 将模式样本按距离准则逐步分类,类 别由多到少,直到获得合适的分类要 求为止。
• 算法
-
20
2.4 系统聚类法
• 距离准则函数
进行聚类合并的一个关键就是每次迭代中形 成的聚类之间以及它们和样本之间距离的计 算,采用不同的距离函数会得到不同的计算 结果。主要的距离计算准则:
• 两类模式分类的实例:一摊黑白围棋子
– 选颜色作为特征进行分类,用“1”代表白, “0”代表黑,则很容易分类;
– 选大小作为特征进行分类,则白子和黑子 的特征相同,不能分类(把白子和黑子分 开)。
-
6
2.1 聚类分析的相关概念
• 特征选择的维数
在特征选择中往往会选择一些多余的特征,它增加了
维数,从而增加了聚类分析的复杂度,但对模式分类 却没有提供多少有用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去 掉相关程度过高的特征(进行降维处理)。
2.3.1 按最近邻规则的简单试探法 • 算法
• 讨论
– 这种方法的优点:计算简单,若模式样本 的集合分布的先验知识已知,则可通过选 取正确的阈值和起始点,以及确定样本的 选取次序等获得较好的聚类结果。
-
15
2.3 基于试探的聚类搜索算法
2.3.1 按最近邻规则的简单试探法 • 讨论(续)
– 在实际中,对于高维模式样本很难获得准确的先 验知识,因此只能选用不同的阈值和起始点来试 探,所以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下因素:
• 第一个聚类中心的位置 • 待分类模式样本的排列次序 • 距离阈值T的大小 • 样本分布的几何性质
-
16
2.3 基于试探的聚类搜索算法
2.3.1 按最近邻规则的简单试探法 • 讨论(续)
– 距离阈值T对聚类结果的影响
-
17
2.3 基于试探的聚类搜索算法
2.3.2 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 基本思想:以试探类间欧氏距离为最大 作为预选出聚类中心的条件。
– 若向量点的分布是一群一群的,同一群样本密集 (距离很近),不同群样本距离很远,则很容易
聚类;
– 若样本集的向量分布聚成一团,不同群的样本混 在一起,则很难分类;
– 对具体对象做聚类分析的关键是选取合适的特征。
特征选取得好,向量分布容易区分,选取得不好,
向量分布很难分开。 -
5
2.1 聚类分析的相关概念
-
13
2.2 模式相似性的测度和 聚类准则
2.2.2 聚类准则 • 聚类准则函数法
– 一种聚类准则函数J的定义
• J代表了属于c个聚类类别的全部模式样本与其 相应类别模式均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
• 对于不同的聚类形式,J值是不同的。 • 目的:求取使J值达到最小的聚类形式。
-
14
2.3 基于试探的聚类搜索算法
– 角度相似性函数
• 特点:反映了几何上相似形的特征,对于坐标系的旋转、
放大和缩小等变化是不变的。
-
9
量纲对分类的影响(图例)
-
10
2.2 模式相似性的测度和 聚类准则
2.2.2 聚类准则 有了模式的相似性测度,还需要一种基 于数值的聚类准则,能将相似的模式样 本分在同一类,相异的模式样本分在不 同的类。
聚类准则
2.2.1 相似性测度
• 目的:为了能将模式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必须定义 一种相似性的测度,来度量同一类样本间的类似性和
不属于同一类样本间的差异性。
– 欧氏距离
• 量纲对分类的影响(下页图例)
– 马氏距离
• 特点:排除了模式样本之间的相关性
• 问题:协方差矩阵在实际应用中难以计算
– 一般化的明氏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