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如何认知自己和导师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如何认知自己和导师的关系

目前大部分研究生新生都要入学了,估计马上就会与老板(也就是导师)碰面了,刚开始可能老板会给你一个大的方向,然后你可能机会整天看不到他的人影,就不太管你了。这时大部分学生就很茫然了。

说实在的,不要抱怨导师没有时间管你。一般导师都很忙,不管是有行政职务的还是没有行政职务的,尤其牛的导师就更不用说了,社会职务多,带的学生多,没有很多时间来管你,也没有多少时间来指你,但是千万别抱怨,导师是一种社会资源的,不是你所买的商品,不是属于你一个人的。[l1]做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要独立的。导师把题目给你,他只知道技术路线,然后得出预期的结果,他是战略家,他是属于那种从战略上藐视敌人的那一种,而你从战术上重视敌人,战胜敌人的那一种。要把自己锻炼成战术大师。就像打仗一样,毛泽东统筹四方,只管先攻哪里,后攻哪里,什么时候攻,怎么攻打就是什么小司令的事了,目标都是一样,去的最后的胜利。科研也是一样,具体怎么做都靠你自己的,老板是出题的,是不知道答案的。不同于考试,老师出题,又知道答案。

一般来说,你的战术导师就是你的师兄师姐,不知道怎么做,首先问的是你师兄师姐,[l2]他们继承了你们课题组的风格,就像我们看武侠片,里面的掌门只教大师兄,下面的师弟就由师兄来教的。你指望老板手把手的教你,那你还是个小学生的心态。老板只是在你遇到“刀山火海”的时候教你怎么走。老板要么不出招,一出招就“招招致命”的。

再者,很多同学根本不关心什么技术,不在乎所谓的科学。做研究只是他们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他们只是想快点顺利毕业,他们不希望在他们的事业之路上有什么绊脚石。不在乎过程,只在乎结果不是你作为一个研究生的座右铭。

对课题的挑剔,对发表论文的数量的攀比,这一切都会使他们变的脆弱,变得浮躁。最后他们经过所谓的“努力”后课题仍然做得很烂,甚至推迟毕业,他们就会迁怒于导师了。很多科学理念,科学上的辩证关系,是不需要另一个人(如导师)来告诉你,因为这些东西到处都有。你知道为什么研究生期间要学《自然辩证法》、《哲学》之内的课程吗?就是教你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自然,什么是认知,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有《方法论》,这些都是教你怎么从头做起的,就像你小时候学认字一样,你得先学会拼音。这是哲理,你不遵循,马上就会吃亏,很实在的事情;科学精神是要自己主动吸收主动培养的,主动去看关于科研活动的书,主动学习,主动跟导师讨论问题,跟其他老师还有网上的前辈讨论问题,这都是提高科学精神的途径。这些都不是要等着导师来告诉你的,主动是做研究的必备素质。

导师的一大任务培养的是培养自己研究领域的科研人才,他要培养的是未来的科学家,是培养真正做学问的人,而不是社会的父母官或者企业的老总。导师不应该考虑学生妨不妨碍他

找工作。至于学生后来去考公务员那是他们的事情。至于有些人非要把这个当作工作的跳板那是他们的事。

就像某位牛人说的,导师的一大任务就是申请经费,建设实验室,钱越多越好,仪器越多越好,地方越大越好,规章制度越建全越好,组织的课题组内学术交流形式和频率也是越多越好。没钱的导师显然不是好导师,有钱不舍得的花的导师更加不是好导师。[l3]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勤奋、自强、求是、创新是你研究生生涯的四大要素。事实上,好学之人,人人皆导师,处处皆学问![l4]!认真的做好道德论文和学术论文!

关于科研路上的理论学习的薄见

在本科即将结束时,就听老师总结过,研究生的优势在于理论功底深厚,思维具有穿透力,那时候就开始对研究生的能力充满了无限的仰慕之情啊!现在细细品来觉得他们说的很有道理。可是现在的我们,到底离这样要求还差多远?要怎么样去努力才能到这样的境界?

结合我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和感受,浅谈下自己对研究生路上的理论学习问题,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指正,谢谢支持。

我们是搞应用方面的,在实验室里经常会看见很多的研究生忙忙乎乎的,我把这理解为“他们的充实”,对,确实是“充实”,很多师兄师姐从进入实验室的那天起,用他们的话说:“就没有停歇过”,当他们在热情逐渐减弱的情况下,紧密的实验日程对他们来说慢慢都变成了煎熬,更为要紧的是,很多自己做出来的实验结果,自己不懂得如何去合理的分析,那就更谈不上解释说明了。等真正要逼迫自己写文章时,Conclusion就变成了最大的问题。有合理的数据,可是该怎么说啊?简单说几句连自己感觉都没有深度,说复杂了自己也迷糊,找个水平高点的牛人一瞧,到处都是问题,被斥责为连这些基本的理论都搞不清楚。最后发现:自己的分析根本都支持不了实验结果。到这个时候才知道,我现在需要点理论支持,也可能是需要更多的理论基础,站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去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去提升文章那该多好啊!

可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关于理论知识大家都知道,这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补上的,就算理解也是很肤浅的一些,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以及长期的积淀,是不会达到熟练应用的。所以,有不少人索性就不写文章了,反正研究生毕业对论文要求不严格,先毕业再说,还想着等以后再培养这个方面的能力吧。最终结果大家都是清楚的。其实到头来还是不会去分析。

我想这可能是现在很多研究生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我个人分析原因有二:

1、主观原因:大家的潜意识里面对于理论学习的不重视,特别是在上研究生基础课程都敷衍了不少,或者是深入自学读书的时间不多,造成了自己理论基础的薄弱,也许在那个时候大家还真的不是非常清楚读这些枯燥的理论东西到底将来有什么用处。其实我觉得这个才是关键问题。

2、客观原因:现在很多实验室的项目都很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的工作很紧张,学生只负责实验操作、数据收集,而数据分析都交给了实验室的老师去做,看似分工合理、和谐,其实在平时我们已经白白丢失掉这些锻炼自我理论应用实践的机会。

现在再想想就会明白,其实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我们的思维是不会具有穿透力。我想这也是很多虫虫说的,同样的数据交给不同的两个人,发出来的文章水平和档次差别都会很大。以前我知道的一个做压电陶瓷的师兄,他们一次的实验数据非常好,而且重现性也相当好,他们花大力气发了A.P.L(IF: 3.762),自己感觉也相当牛了。过了两个月他们导师告诉他们,Ohio的一个博士也进行了这样实验过程,得到非常好的数据,然后发表了Science上,他们听了当时就晕了,然后看人家的文章,感觉真的不服不行,人家的理论分析相当到位,承前启后,非常出色。反思自己还是理论深度不够,思考不深入啊。

其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相信大家也都很有体会。我个人认为,我们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去给自己打好“建高层”的地基,去重新规划时间投入到理论学习中去,边学习边思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l5]。重点看看好文章的Conclusion中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结果结合,怎么样去分析和总结,可能刚开始感觉很难,功夫就下在平时,坚持就是胜利,真正地在学习这个过程中去提升自己,夯实自己、升华自己。

对于真正潜心进入科研之路的朋友们,我们的努力都还是建立在厚实的理论基础上,时刻关注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尚存争议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把各项工作做到位,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有更多的自信去谈创新,去取得更大的进步。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自己的肤浅认识,和各位虫友共勉,共同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