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评价概述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与主导性原则
2、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3、针对性与因地制宜原则 4、当前利用与持续利用相结合
5、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工作准备和资料收集 适宜性评价 成果整理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
根系条件、土壤毒性、森林密度、森林成熟率、森林病虫
害、洪水及滑坡等灾害); B. 管(机械化操作、采伐操作、林区道路修建及养护、 苗圃占地等); C. 保(土壤侵蚀、溪流影响、植物动物保护需求)
(二)评价步骤
选择原则: 本步主要是综合评定 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大小; 编制评价表; 临界值出现的频率; 用经验法、极限条件法、 资料获取的可行性 运算法综合评定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
(二)土地适宜性级 反映土地对所考虑用途的适宜程度。
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阿拉 伯数字表示。
适宜纲通常分为三类 S1:高度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续 利用没有限制,或较小的限制,不致降低 产量或收益 S2:中等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续 利用有中等程度的限制性,这些限制性将 减少产量和收益并增加所需投入,但从这 种用途中仍能获得利益,有利可图,但明 显低于S1类的土地
基岩裸露限制型 山地石灰岩土灌丛草地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
分 类
土地 潜力区
土地 适宜类
土地 质量等
土地 限制型
土地 资源 单位
分类 气候、 对农、林、 适宜性程度 限制因素、 依据 水热 限制程度 牧业的适 宜性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分类系统 特点:
土地资源评价概述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 有的潜在生产力的评价,即评价土地 所具有的生物或经济潜在产量。
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 计模型,机理模型
水
迈阿密模型
热
桑斯维特模型
以
气
格思纳模型
候
为 主
光合生产潜 力模型
黄秉维模型
农业生产潜 力模型
温度、降雨 Y= 3000 ·(1- e -0.000664R) 蒸散量 生长期 总辐射 太阳辐射
Mi光am温温i度生(产迈潜阿力密)模型
YTPP= YRPP *YfR(=T3)00温0度订·(正函1数- e -0.000664R)
降水
气候生产潜力
YCPP= YTPP * f(W)水分订正函数
土地因子
土地生产潜力 土壤
YLPP= YCPP * f(S)
订正 函数
一、以气候要素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
10
土地评价的方法
评
是指通过试验了解土地质
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
直接法
从而确定其适宜性及适宜 程度
价
是对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各
方
种性质(这些性质对土地
间接法 用途起着明显的作用)作
法
出诊断,由此推论土地的
质量。
11
土地资源评价程序
❖土地资源评价的准备阶段
主要内容包括:立项、确定目标、工作人员及相应的物质条件的配备基 础数据的收集与工作计划的制定等。
Ⅶ 物栖息、水源涵养,或用于观赏。
土层厚度与产量的关系
exp(-0.025×Z) Z﹤150cm
Y=
1
Z≥150cm
土地因子
3 土地资源价值评价详解
元/户.年
市民对农地保护支付意愿统计结果
元/户.年
武汉市不同类型农地价值估算
四、 土地资源价值评估案例分析
休 闲 农 地 景 观 资 源 游 憩 价 值 估 算
思考题
1、结合旅游业用地实例阐述土地资源价值 内涵及其构成。
2、查阅文献,分析土地价值评价方法及其 适应范围。
• 起始点偏差:受访者对所估价的环境资源不熟悉或缺 乏耐心时,投标起点会影响到受访居民的最终出价。
• 支付工具偏差:不同的支付方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 果,选择受访居民最容易接受的支付工具。
• 信息偏差:
• 调查人员偏差:
土地非市场价值的估算法
➢旅游成本法:将旅行成本作为参观户外娱乐场
所的价格的近似,由此推导出参观和参观成本之间 的统计关系,井以此替代曲线,通过对曲线下方面 的积分测算出每个参观者的消费者剩余,从而实现 对环境的评价。
占全国水量的4.6%。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 大平原所在的14个省市,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的59%。 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 积的93%,旱地分布遍及全国,但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 一线以北,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85%,其中以东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地总面积60%左右。
最佳消费选择模型:
特征值法
• 特征价格理论:商品是由各种属性的集合,商品 效用取决于商品特征属性。任何一种消费品,消 费者原意支付的的价格既等于产品的边际货币价 值总和,又等于产品的特征价格;对商品的需求 是收入、商品价格和商品特征的函数:
边际隐含价格
四、 土地资源价值评估案例分析
1、武汉市农地资源价值估算
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综述摘要: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以不同入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宜性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入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文章将着重介绍土地利用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并讨论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土地评价;立地评价;生态安全;城市土地利用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51 土地评价概述1.1土地评价的定义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又称土地分等,是依据科学的标准,对土地的数量、质量、覆盖特征和经济特点所进行的评估;是以是以不同入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宜性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入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1.2 土地评价的类别土地评价有三种分类方式,分别是按评价目的分类,按评价方法分类(定型评价和定量评价)和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这里主要介绍按评价目的的分类方式。
按土地评价目的,可以分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质量评价指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
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土地的未来利用。
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适生条件来进行。
根据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可对一定地段的土地进行评价和分级,用质量和数量来表示。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适宜性评价在时间方向的延伸。
土地的生态评价和经济评价分别是着重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特点和土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评价。
2 土地评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展2.1 国外土地评价的发展历史和进展2.1.1 国外土地评价发展简史土地评价自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研究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三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三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基于对土地资源特性、自然环境条件和功能需求的综合分析,对土地资源适宜度进行评估的过程。
它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确定土地在满足特定需求和发挥特定功能方面的适宜程度。
评价结果可用于指导土地开发和保护的决策,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
主观评价是根据评价者的经验和观点进行评价,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这种评价方法适用于土地开发较少、土地适宜性因素较为简单的情况,如农田适宜性评价中的土壤肥力评价。
客观评价则基于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进行评估,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可靠。
常用的客观评价方法包括土地评价指数法、决策支持系统和遥感技术等。
土地评价指数法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对土地适宜性因子的测量和加权组合,计算出土地适宜性指数,从而确定土地的适宜程度。
该方法以土地适宜性因子为评价指标,将不同因子的影响加权分析,得出土地的适宜性结果。
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土地评价和决策的方法。
它通过建立土地资源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对土地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从而得出土地适宜性结果。
决策支持系统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适用于大规模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
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通过获取土地表面特征和地物信息,结合其他环境数据,对土地资源进行监测和分析,得出土地适宜性结果。
遥感技术具有高效、快捷、广覆盖的优势,适用于大范围的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可用于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特点、功能需求和自然环境条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应与环保和生态建设相结合,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件
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评估、土地适宜性评估、土地利用限制因素评估等。
土地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对象可分为
农用地评价、建设用地评价、未利用地评价等。
按评价目的可分为
定级评价、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等。
按评价范围可分为
区域评价、地块评价等。
土地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
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 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定量分析
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对土地进行评价和预测,如土地适宜 性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估等。
综合分析
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出对土地的综合评价结 果,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土地评价的完成阶段
编写评价报告
根据分析阶段的结果,编写土地评价 报告,对土地进行评价和总结。
成果应用
制定土地利用目标和计划,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实施和监测等环节,以 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计划,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 源的优化配置。
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权属确认
明确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权 属关系,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土地管理的目的
土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土地管 理的目的是保护耕地、维护土地权益、规范土地市场、保障民生用地等。
土地管理的法律制度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土地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 障,包括宪法、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
土地评价还可以评估土地利用的效率, 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第三章 土地评价概述
7、为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
8、为农用地的流转提供价格依据 9、显化了土地资产管理
第二节 土地评价的原则、类型
一、土地评价的原则
1、土地评价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2、土地评价中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1)要将土地用途对土地条件的需求与具体的 土地具备的条件进行比较
2)要将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所需的投入进行比 较
综合表达的土地质量状况才合乎实际,因此, 在土地评价中是否能选取正确的土地评价因 素,对土地评价成果的影响比较大。
土地评价因素选择的原则
1、选取的评价因素在评价区域内有显著
的变异性 以坡度为例:
坡 度 0°~3° 3°~ 6° 6°~15 ° 15 ° ~25 ° 25 °以上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别 级 级 级 级 级
地下水位高低和矿化度大小是导致土壤是否
会沼泽化和盐渍化的决定因素。
五)土地覆被 六)社会经济因素
二、土地构成要素与城市用地发展
P27
三、土地评价因素的选择
土地评价中,衡量土地质量状况的好坏,通
常用综合一组或用一系列土地评价因素或诊 断指标的特点来表达。
如果选取的评价因素正确,由这些评价因素
还有一个解释:表示单位面积和单位时
段内的土壤侵蚀量,其单位名称和代号 为吨每平方公里年t/(km2· a),或采用 单位时段内的土壤侵蚀厚度,单位名称 为毫米每年(mm/a)。(这是土壤侵 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96)
四)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
土地资源的水文因素一般指地表水状况,
是影响土地质量与农作物产量水平的重 要因素之一,特别在干旱、半干旱、盐 碱化和沼泽化地区,灌溉防洪排水等水 文条件在土地评价中将起到某种决定性 的作用。
第三章 土地评价概述
三、土地评价的基本要求 通过土地评价提出的对土地利用的方向和方式要准确 明朗,能真正成为符合实际的科学资料及蓝图; 明朗,能真正成为符合实际的科学资料及蓝图; 通过土地评价提出土地生产力及经济效益, 通过土地评价提出土地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级差要数 量化、标准化, 量化、标准化,真正成为土地纳税和经营交易等的权威性 依据; 依据; 通过土地评价提出的土地限制性因素要准确, 通过土地评价提出的土地限制性因素要准确,改良任 务要具体可行,经济效益估算要分析透明。 务要具体可行,经济效益估算要分析透明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土地生态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 二、按评价途径分类 直接评价 间接评价
三、按评价方法分类 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 定量评价(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 多元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 多元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 四、按服务目标分类 单目标评价 多目标评价
第三章 土地评价概述
主讲人:韩洁
第三章 土地评价概述
第一节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 土地评价的目的、任务与要求 土地评价的目的、 第三节 土地评价的原理 第四节 土地评价的原则 第五节 土地评价的类别
第一节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相关概念 土地评价: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 土地评价: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 适宜性的过程,它的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适宜性的过程,它的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 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二、土地评价的发展阶段 土地评价研究的初级阶段 土地评价的发展 土地评价的研究现状
复习与回顾
什么是土地评价? 什么是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的作用 土地评价的原理 根据不同的标准,土地评价的分类有哪些? 根据不同的标准,土地评价的分类有哪些?
土地评价知识点总结
土地评价知识点总结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
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土地评价成为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进行土地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包括土地的产出潜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土地利用方式等。
本文将对土地评价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土地评价的方法和要点。
一、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质量、用途、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评价的内容1.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是对土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肥力、适用性和可利用性。
评价内容包括土壤类型、质地、厚度、排水性、酸碱度等。
2.土地生态环境评价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是对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和自然环境功能。
评价内容包括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程度等。
3.土地利用潜力评价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发展方向和容量规模。
评价内容包括土地的适用性、开发条件、土地利用方式等。
4.土地价值评价土地价值评价是对土地的经济潜力和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买卖价格、租赁费用和抵押价值。
评价内容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市场需求等。
5.土地功能评价土地功能评价是对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评价内容包括土地的产出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三、土地评价的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是根据专家经验和实地调查,对土地的质量、生态环境、利用潜力、价值和功能进行综合判断和分类。
常用的方法包括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
土地评价概述(制作较好,有图!)
2、土地评价所需资料的选择
土地评价需要哪些资料,取决于土地评 价的目的以及与其有关的具体评价方案。 根据麦克雷和伯恩翰的调查,土壤质地、 土层厚度、排水状况及土壤侵蚀等项目在许 多方案中均被采用;风力、湿度、微地形等 项目仅被个别评价方案采用。因此在确定土 地评价方案后收集土地评价资料时,一定要 有针对性,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 般来说,土地评价所需资料可分
A2、坡度、坡长和坡向
坡度和坡长主要与土壤侵蚀强度有关。就坡 度而言,像我国黄土高原地区,2°以上的坡耕 地距离分水线以下10m处就发生细沟侵蚀;5°以 上者,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 15°以上,细沟、浅沟侵蚀强烈;25°以上,细 沟、浅沟侵蚀极强,并有切沟出现;35°以上耕 地土壤发生泻溜;45°到75°陡坡可能发生滑坡; 75°以上的陡崖和岸壁还可发生崩塌。此外,坡 度还与工作条件、灌溉条件、工程建筑条件等有 密切关系。
马鞍山市城市土地
潜力评价
依据马鞍山市土地利用现 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 相关地籍资料,通过对土地 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结构 和土地利用强度分析提出该 市土地纵向发展潜力和横向 发展潜力,并结合该市的土 地现状容积率和最低经济容 积率计算出马鞍山市土地潜 力值和潜力总量。本研究以 马鞍山市为例试图通过城市 土地潜力评价,直接了解到 该市土地资本运营发展的空 间,为土地储备、土地供应 计划量化研究提供基础,为 土地储备计划的制定和政策 选择提供依据。
六、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
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
多 样 性 原 理
综 合 性 原 理
系 统 分 析 原 理
相 对 性 原 理
可 比 性 原 理
限 制 性 原 理
多样性原理
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 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 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 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 此必须具有可比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 指标体系。
第三章土地质量评价
C、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以田间末级固定工程(路、渠、沟、坎等)所 包围的地形、土壤、水利状况基本一致,生产 环境、管理水平,常年产量的范围也相对一致的 地块作为评价单元
优点: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单 位的应用。缺点:对土地自身的性质考虑较少, 另外自然地块很破碎,一般只适合大比例尺或 详细比例尺的土地评价
要点
➢ 什么是评价? ➢ 评价的类型? ➢ 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现实中的评价
食品质量评价 人的评价 教学质量的评价 环境的评价 ………等等。
共性?
评价指标 级别划分 评价方法
第一节:土地资源评价概述
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 的高低进行评定的过程。
质量如何 衡量?
土地质量高低可以是土地对一定用途的 适宜性,也可以是土地在一定用途时土地 生产力的大小
评 实质: 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 价
方 法
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性状分析比较得 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
评价方法
最 小
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
因 的那个因子的等级决定土
子 法
地适宜性等级的方法
最小因子法
i. 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适宜性等级 有效土层厚 度(cm)
S1
≥100
S2
60-100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 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条件的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指某块土地针对 这类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 适宜的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1972年10月,在荷兰的瓦格宁根拟定了 《土地评价纲要》草稿,1975年1月在罗马有 召开一个小型专家讨论会,对《纲要》草稿 提出了修改。1976年FAO正式颁布了《土地 评价纲要》
3章2土地适宜性评价
3章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和动态的评价,以确定土地的应用潜力和可持续利用程度。
它涉及到对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便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效率,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通过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减少土地利用中的错误决策和损失,推动可持续发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分为自然条件评价、经济条件评价和社会条件评价三个方面。
自然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土地的地形、地质、水文、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制约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自然条件的评价,可以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禁用范围。
比如,山岳地形不适宜农作物种植,而适宜林业的开展;相对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湿地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
自然条件评价还可以判断土地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脆弱性,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经济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潜力。
通过评估土地的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和气候条件等,结合农作物、养殖业等生产者的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确定土地的适宜生产方式和产品类型。
经济条件评价还可以考虑土地的投资回报率、农民收入、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社会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土地利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包括土地利用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的促进作用,对文化遗产和生态保护的保障等。
社会条件评价还可以考虑土地利用对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影响,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等。
通过社会条件评价,可以保证土地利用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追求,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评价方法和模型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通过科学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土地评价概述
土地评价概述土地评价是指对土地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其在不同用途下的价值和适宜性。
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征收、土地交易、土地整治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土地评价的定义、分类、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土地评价的定义土地评价是指对土地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其在不同用途下的价值和适宜性。
土地评价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估方法,它包括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土地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
二、土地评价的分类根据评价目的和方法的不同,土地评价可以分为市场价值评价、生产力评价、生态价值评价、社会价值评价等几种类型。
1. 市场价值评价市场价值评价是指根据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对土地进行评价。
市场价值评价是土地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反映土地的实际价值和市场需求情况。
2. 生产力评价生产力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潜力,对土地进行评价。
生产力评价是农业土地评价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反映土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和适宜性。
3. 生态价值评价生态价值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对土地进行评价。
生态价值评价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反映土地的生态价值和生态适宜性。
4. 社会价值评价社会价值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社会功能和社会需求,对土地进行评价。
社会价值评价是土地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土地的社会价值和社会适宜性。
三、土地评价的方法土地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1. 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土地进行主观判断和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依靠专家经验和判断,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2.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定量评价主要依靠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四、土地评价的应用土地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征收、土地交易、土地整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三章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
❖ 如土地结构,也称土地利用构成,就是一个国家、地区或生 产单位得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得比例关系或组成。如 直接生产用地(耕地、牧地、林地等),间接生产用地(道路、 渠道等)和非生产用地(沙漠、冰川、沼泽地等)得面积各占 土地总面积得比重;大农业内部得农、林、牧、渔各业用 地分别占总面积得比重等。
❖ 1)资源得数量 ❖ 实际上就就是所谓得资源量。
❖ 资源量就是相对于一定得人口数量与一定得生产力发展 水平而言得,理论上说她就是一定人口数量与一定生产力 水平下,人类可利用和开发得全部资源得总和。资源量得 计算往往以不同得资源类型而异,如矿产资源通常采用重 量来计算,树木则常以体积进行计算;有些资源则无法进 行计算或目前暂不进行计算,如气候资源。从资源经济角 度上来说,指实际存在于自然界得各种资源得可得数量。 就是无弹性供给。
❖ 2)资源得质量
❖ 资源得质量反映了资源得品质得好坏,也被 包含在资源丰饶度得范畴之内。
❖ 资源得丰饶度与资源地理位置构成了资源得 天然价值。资源质量具有明显得相对性、
❖ 资源评价得基本目标就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 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从而针对不同得资源 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出开发决策。
2、资源结构与分布
第三章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一节 概 述
一、自然资源调查
(一)自然资源调查得目得
就是要弄清在国土范围内得资源情况,包括各种自然 资源得基本特征,各种资源得总量,各种资源得空间 分布状况。
我国“十五”期间国土资源大调查得主要目标
❖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自1999年启动以来,根据《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 查纲要》和《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五”规划》,采取新机制、新思路,运 用新理论、新技术,认真组织实施,“一项计划、五项工程”进展顺利,总 体上完成了规划确定得目标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
土地评价概述.
第二节 土地评价的原则
参照FAO《土地评价纲要》
在适宜性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提出的土地评价原则
要针对特定的用途种类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分类
自然属性的考察与经济条件分析相结合:土地评价要求对不同 的土地类别在可以获得的利益和所需的投入之间进行比较;
因地制宜:土地的区位条件
土地持久利用原则:适宜性是指持续的利用而言,评价的终极 目的(环境评价)
综合性原理
构成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有很多种,如气候、土壤、植被 等等,而这些性状也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如气候又包括光照、 气温、降水等;土壤又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 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碳酸钙含量等等。同时,土地 的不同性状或不同因素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土地 质量是一个多样因素影响的统一体。
在平行法中,土地利用种类的社会经济分析和自然 因素的调查与估价是同时进行的,所评价的土地利用种类在 研究过程中常常会更改。如林业中树种选择、砍伐日期和面积、
防护措施等可变动,该法可在较短时间内 提出比较精确的结果。
土地评价的方法体系
土地评价的两阶段法和平行法
土地评价的方法体系
(4)评价项目 确定评价项目,选取评价指标,是土地评价的 核心,也是土地评价
系统分析原理
一个系统是各种要素及其相 互关系的集合,具有一定 的边界和结构,这就决定 了系统的功能,即决定了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土地 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 用系统,包括两个要素; 土地和土地利用,如图。 在土地评价时,应尽量地 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分 析如何改善土地利用系统 的结构,获得最理想的产 出与投入之比。
原
理
理
多样性原理
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 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 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两段法与平行法 • (1)两段法
• (2)平行法
• (四)按服务目标的分类 • 1 但目标评价
• 2 多目标评价
• FAO联合荷兰瓦格宁根农业大学和国际土地垦殖
及改良研究所,1972年10月在荷兰瓦格宁根举行 了国际专家会议,对土地的概念、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评价的方法与诊断指标进行了讨论,并于 1976年颁布了《土地评价刚要》该纲要从土地的 适宜性角度出发,分为纲、类、亚类和单元四级, 弥补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的不足,反映了土地的 适宜程度、限制性因素及改良管理措施。他的颁 布大大促进了国际上土地评价的研究,并在世界 各地广泛应用。
• 继美国之后,加拿大和英国也制定了自己
的系统。加拿大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增加 了用于林业、牧业、旅游和自然保护等用 地评价,根据对农作物生长的限制性强度, 对农业土地潜力平价共分为7级。主要成就 土地潜力图的数值化,为加拿大土地数据 库建立提供了大量资料,并可对土地进行 多宜性评价,有助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
(四)中国土地评价的研究历史 互动(2分钟阅读并回答问题)
• (五) 土地评价的研究趋势 • 1。综合化 • 2. 精确化 • 3 . 定量化
土地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 (一)土地评价的目的 • 1 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
• 2 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
• 3 土地管理的依据
• 4 土地税费征收的依据
• (二)土地评价的主要任务 • 1)阐明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2)阐明土地的潜力。
• 3)阐明土地的适宜性
• 4)阐明土地的利用效率
第三节土地评价的基本单元
• 1 ,以土地类型单位为评价单元 • 2 。以土壤分类单位为评价单元
• 3. 以土地利用现状的地块作为评价单元 • 4 以网格方法作为土地评价单元
第四节 土地评价原理
• 1 多样性原理 • 2 综合性原理
• 1983~1985年,FAO在《土地评价纲要》的基础
上,针对灌溉农业,雨养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等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详细分析了各种土地利用 对土地的要求和土地的质量特性,陆续出版了 《雨养农业土地评价纲要》《林业土地评价》 《灌溉农业土地评价和土地分类刚要》《木业土 地评价》等,对土地评价起到了促进作用,形成 了系统全面的土地评价体系,成为土地评价发展 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 1993年FAO颁布了《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
纲要》,确定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 则、程序和5项评价标准(土地生产性、土 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 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并初步建立 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在自然、经济和社 会等方面的的评价指标。
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土地 生态评价成为土地评价研究的热点领域。
• 英国土地潜力分类系统充分利用土壤调查资料,
同样、、根据土地对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分为7 级,主要目的是将土壤调查的结果提供给农民 和规划者,特点是各土地质量级的定义比美国 土地潜力平价系统更精确,规定了限制性因素 值。 • 总体而言:初阶段土地评价都是结合土地清查 而进行的,评价目的是为土地利用而服务。
• 3 限制性原理 • 4 系统性原理
• 5 相对性原理
第五节 土地评价的原则
• (一)针对性原则 • (二)“三比较”原则 • 1。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 • 2。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 • 3. 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 (三)区域性原则
• (四)可持续原则
第六节土地评价的类别
• (一)按评价目的分类 • 1土地潜力评价
• (二)土地评价的发展阶段 • 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量的土地资源调查和
遥感数据的获取,土地研究开始从毒地清查 走向土地评价,从一般的土地评价过渡到有 针对性的专门评价,土地评价研究进一步深 化。由于土地评价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各 国都有自己的的评价系统,采用不同的评价 体系,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国际讨论来达成规 范形式。
• (三)土地评价的研究现状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不断
改进和完善,向着综合化和精确话发展。1981年 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局提出了“土地评价和立地 评价”系统。土地评价子系统包括土地潜力分类、 重要农田鉴定和土壤生产力;立地评价子系统主 要是对土壤以外的其他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评 价,如土地的分布、位置、适应性和时间性等。
• 1976年,苏联颁布了《全苏土地评价方法》 • 主要目的是确定土地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
中最有效的利用途径,包括土地评价区划、 土壤质量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三个部分。 是一种较为综合的土地评价方法。
• 1978~1980年FAO又组织了农业生态区计划
的研究,又从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分析入手 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并在非洲、东南亚 和西亚实施应用。这一方法是基于FAO和 UNESCO所做的,按照土地评价纲要中途地 评价的原则进行的。FAO的农业生态区法提 供了确定世界农业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新 途径,是一种综合探讨农业规划和发展的 方法。
• 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局正式颁布
了土地潜力评价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 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它以农业生产 为目的,主要从土壤的特征出发来进行土 地潜力平价,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 力单位三级。该系统反映了各地土地利用 的限制性程度,揭示了土地潜在生产力的 逐级变化,便于进行所有土地之间的等级 比较。
• 总之,发展阶段以FAO的《土地评价刚要》为代
表,明确提出了土地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的 的目的。土地评价从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转向特 殊目的的土地评价,评价结果不仅揭示了土地的 生产潜力,更重要的是针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来 进行,并进行经济效益的分析比较,反映了土地 的最佳利用方式、适宜程度及改良利用的可能性。 但该系统仅是一个“刚要。有待于在进行专项土 地评价时完善和补充。
• 2土地适宜性评价 • 3土地经济评价
• 4 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
• 5 土地生太评价
• (二) 按评价途径分类 • 1 直接评价
• 2 间接评价
(三)按评价方法区分 1 定性评价 2 定量评价 (1)综合指数法 (2)层次分析法 (3)回归分析法 (4)聚类分析法 (5)多元分析法 (6) 模糊数学方法
第三章 土地评价概述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学习重点
• 学习难点
• 土地评价概念 • 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因为土地评价的最终成果通常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进行土地分等。FAO在1976年出版的《土地评价纲要》中 将其定义为“当土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特定性 进行估计的过程”;D。Dent(等特)和A。Yong(扬) 在1981年出版的《土壤调查和土地评价》中定义“顾及土 地作为各种用途潜力的过程”,因此,土地评价是以不同 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地进行鉴定、分类、评级 和估价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 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其中土地 质量的高低可以是土地对一定用途的实用性,也可以是土 地在一定用途是土地生产力的大小或评价高低等。
第一节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一)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 早期土地评价主要用于赋税的目的,(10世纪的
•
拜占庭帝国,15世纪的莫斯科公国,德国、美国 法国等) 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是随着土 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美国中西部地区 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大量的水土流失,很有必 须要根据自然环境特征,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和 土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