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起步作文讲解7: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起步作文讲解7: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知识点透视

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照应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开难起,结难收。"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名家美文

小橘灯

冰心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做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的枕头边。

……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

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阅读手记】

照应的三种类型,在《小橘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首尾照应。开头:"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结尾:"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橘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橘子及做小橘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橘灯走在路上的联想等。

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3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佳作示例

铲煤

杜运

志愿者服务的第一天,车间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铲煤。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雨,阵阵冷风直向人们脸上扑来。同学们接到任务后,就拿起铁铲愉快地走了,而我仍呆呆地站在那里,心想雨下得这么大,

怎么还叫我们到露天去铲煤呢?

老师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事,便亲切地问我:"小杜,下雨了炉子要不要烧?""要烧。"我不假思索地说。"烧炉子要不要煤?""那……"我被问住了。老师傅严肃地说:"如果我们不把煤及时送上,炉火就会熄灭,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是呀,下雨也要干,不能影响生产,我点了点头,顺手拿起铁铲准备去劳动。老师傅又喊住了我,把他的雨衣朝我身上一披,同我一起走了出去。

风卷着雨点直向脸上扑来,"吱"的一滑,要不是老师傅扶住了我,我定会摔一跤。我走到煤堆边,用力铲起来,但那煤被水一淋,结成了一块块的,铲起来很吃力。干了没几下,我感到臂酸腿软,心里又犯愁了:雨下得这么大,煤又这么重,路又这么滑,真没劲。"嚓、嚓",随着急促的铲煤声,我往旁边一看,只见老师傅不顾风雨,在起劲地铲着。虽然天气较冷,但是老师傅头上却冒出了阵阵热气,雨水和汗水淌满了脸颊。这时,老师傅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如果不把煤及时送上,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我脸上感到火辣辣的。于是,我就又用力地挥起铁铲,干了起来……

当我和同学们完成任务,拿起铁铲向车间走去的时候,一阵风雨又向我们袭来,我身上感到有些寒意,但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记叙文写作训练》一书)

【评析】

从照应的角度看,这篇文章是比较成功的,它既注意了首尾呼应、行文中的呼应,也注意了主题和材料的内在呼应。"雨"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贯穿始终,借雨写人、扣题。"我"在工人师傅的教育下,由畏难退缩到亲身体验劳动的欢乐这种细微的思想转变的辩证过程,在"寒风冷雨"的烘托下,显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文章的主题也在这"风雨"中得到拓宽、升华,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前后呼应波澜生"。

1.宋朝的王安石,他的儿子叫王元泽,小时候就挺聪明。在七岁那年,有人用一只大笼子装了一头獐和一头鹿送给王安石。王安石想考考儿子的思维能力。就问儿子:"你看,这笼子里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小元泽是第一次看到这两种动物,当然不认识,但他眨巴眨巴眼睛后,大声告诉父亲:"獐旁边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