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案
教学三维目标: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
3、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
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学习这篇小说的情节艺术。教
学难点: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教
学时数:2 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个教案
一、课前预习单:
1、字词:
转辗反侧游弋冬狩素昧平生近在咫尺冬蛰轻佻啁啾摇曳醍醐灌顶煊赫娴静文雅天翻地覆
2、作者简介:
作者欧亨利,19 世纪美国批判形式主义作家,著名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
桑、俄国的契诃夫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他的小说常以“含泪的微笑” 来抚慰生活失意的小人物的心灵创伤,善用夸张、嘲讽、双关等幽默手段。他有
“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尤其体现欧、
亨利小说特色的,是他的小说常在故事末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突然起意
想不到的变化,在看似荒唐的结局中给读者以深层的思索和启迪。这一巧妙的构思方法被誉为“欧·亨利手法。”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二、课堂探究单:
活动一、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
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
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活动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
潮和结局。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
明确:
1. 故事开端(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
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 故事发展(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 故事高潮(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 。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 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活动三、分析开端部分
1、朗读课文的第一二,思考这两段是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两段是环境描写。①暗示了季节——冬天将近。②交代了主人公的
身份。③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④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
和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思考与练习”4)
2、这里的环境描写点明了小说发生的季节是哪一个季节?
明确:“每当雁群在夜空引亢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
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句中写到了“雁群“”高鸣”南飞,暗示了季节——冬天将近。
3、那为什么要写“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还写了苏比在长凳上“辗转反侧”,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明确:“海豹皮大衣”反衬苏比生活的窘迫,“长凳上辗转反侧”点明了主人公生活的贫困与无奈,这些描写不仅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凄清寒冷的自然环境,还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揭示下文苏比 6 次为非作歹的原因,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显示了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这句话不仅是点明季节和环境也点明了小说的社会环境。
4、那么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有什么打算呢?
明确:希望能被警察抓住,能到监狱里过冬。
5、这个想法正常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
明确:这个想法是相当荒谬的,是反常的。
首先,苏比之所以想进监狱。是因为他在冬季生活无着,这正是美国社会的残酷,美国社会竞争激烈,富人只会越来越富,而穷人只能越来越穷。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所以苏比的这种想法是社会最下层劳动大众无奈的选择。作者正是借助于人
物的这种反常心理,揭露了社会的残酷和黑暗。所以,他的这种想法是当时社会
的产物。
其次,像苏比这种人并没有失去劳动能力,同时也不是没有劳动就业的机会(小说结尾写到“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但他平日却游手好闲,面临冬天威胁,认为最佳的选择是进监狱,那里既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宿,为了达到
这个目的,他不择手段,做出种种恶行,丑化自己的人格。由此可见,这种反常
的行为还植根于资本主义好逸恶劳的社会心态,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一个侧面。
6、为什么苏比不愿去慈善机构去接受救济,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
明确:“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一个澡;要吃
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代个人的历史。”这句话撕开了慈善机构虚伪的面纱,表面上的施舍,附带的是对人性的践踏,也正是对所谓的自由和平等的有力驳斥,无情的批判。苏比虽然贫穷,但他严守着精神上的尊严,一直维护着他灵魂上的高傲,为了“床铺”“面包”而出卖个人的历史,和私事,他是不会去做的。三、课堂检
测单:
1、默写字词。
2、分析文章结构。
四、课后巩固单:思考与练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