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典型案例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典型案例

信息技术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典型案例

信息技术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典型案例(案例一)产教融合(1)探索出基地建设实施以“学校训练,工厂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典型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能力进行的专业技能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学校训练,工厂实践”的教学模式,而工学结合是学校校企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共同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构建全新的面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

(2)探索出基地建设布局成功经验: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和基地功能要求按照企业工艺、岗位要求、场地面积建成了贴片技术(SMT)实训车间1、贴片技术(SMT)实训车间2、线路板制作实训室、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实训室、微课录播室5个实训室。

(3)探索出基地建设运行成功经验:通过与珠海因尔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广西美普达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基地运行流程、建立合作办公室来保障基地运行机制、规范基地运行成效、公司按照SMT生产技术、电子产品研发、专业教学与培训、技能鉴定四位一体的企业化信息技术实训基地来按照所需产品来进行预研-研发-小试-生产样机(板)-调试-论证评估,通过产品进入过线路板制作室核定PCB及工艺—1—要求保障环节正常有序,最后进入贴片技术(SMT)实训车间进行自动上板---自动锡膏---贴片---无铅回流焊机---AOI光学检测---自动贴片流水线和手动插件线---返修---质检---出货。

(4)探索出基地建设师资培训成功经验:1.利用基地提升师资培训,服务于基地建设,利用贴片技术(SMT)实训车间1、贴片技术(SMT)实训车间2、线路板制作实训室、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实训室、微课录播室进行PCB制作工艺培训服务、SMT工程师培训服务、THT焊接工艺培训服务、现代电子产品组装、调试培训服务、工业机器人应用培训服务和微课录播技术培训达27人次,通过培训大大的提升了师资建设的知识技能水平,使其掌握PCB制作工艺、SMT生产工艺、THT焊接工艺、现代电子产品组装、调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与维护的新技术,2016年组织全区计算机检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赛项的30人培训,示范效果明显,代表全区的4位国赛选手均获得国赛“三等奖”的好成绩,我校在整个全国比赛名列49名,在全区四个学校排名第1。

典型案例《工学交替,双元育人》新能源汽车

典型案例《工学交替,双元育人》新能源汽车

广西商贸高级技工学校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工学交替,双元育人》新能源项目项目建设背景:当今汽车维修行业正在面临着全产业链的多工种变革,广西商贸高级技工学校作为一所技工类学校,应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条件、教学条件、师资条件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在新能源汽车维修、生产、销售、保险、配件管理等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汽车行业标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学灵活交替、校企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2+1+2+1”四阶段的人才实施方案,打破传统的教学安排和学期设置,采用企业实践锻炼、在校学习“工学灵活交替”进行的组织模式。

本项目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未来职业规划来制定,使学生更早的了解现代新能源汽车维修和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从而使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较早明确就业岗位,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

目录一、项目建设目标: (3)二、项目特色: (3)(一)传统汽车维修技能为基础,强化新能源汽车相关技能 (3)(二)提高就业竞争力,开设多门专业拓展课程。

(3)(三)“工学灵活交替”,有利于学生较早明确就业方向。

(4)(四)“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做学合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三、项目创新点: (5)四、实施过程: (5)(一)实施办法: (6)(二)“2+1+2+1”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 (6)五、成效与经验: (7)(一)师资队伍。

(7)(三)人才培养,技能培训。

(8)六、体会与思考: (9)(一)了解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的需求。

(9)(二)专业技术能力突出。

(9)(三)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态度。

(9)一、项目建设目标:项目总体目标是通过采用“2+1+2+1”四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安排和学期设置,采用企业实践锻炼、在校学习“工学灵活交替”进行的组织模式。

企业实践锻炼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3学期的专业认知实习,第二阶段为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

中药制药实训基地典型案例

中药制药实训基地典型案例

建省级示范实训基地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药制药省级示范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典型案例一、实施背景《安徽省(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规(2009-2020年)》和《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规划提出,打造"双千亿"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把亳州打造成特色鲜明、文化厚重、产业发达的养生之都、健康之城。

全市中医药制造业尤其是饮片加工业发展加快,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0左右,中药饮片产量约占全国的1/4左右。

北京同仁堂、上海雷允上、和记黄埔等一大批知名药企纷纷入驻亳州,亳州市已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共有126家,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956家,其中通过GSP认证的703家。

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是国内上市品种最多、经营面积最大、交易最为活跃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亳州中药和制药产业呈现出强有力的发展态势,中药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中药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力,适应我市中药制药事业高速发展趋势,培养社会需要的、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依据我市制药企业对制药人才的需求和专业建设需要,我校于2016年申请并开始建设中药制药省级示范实训基地。

二、主要目标通过三年建设,扩建和改造校内实训基地,购进一批达到企业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把基地建设成为能满足日常实训教学和生产性实训需要,达到省市级技能大赛标准并成功承办亳州市传统制药技能大赛和安徽省中药传统技能大赛。

和中药制药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聘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提升教学团队师资力量;组织基地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完善学生评价体系,重视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培养具有一定中药制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能水平,参加省市级技能大赛并获奖,毕业之后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能在中药饮片加工、中药制剂等行业企业服务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直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典型案例-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

典型案例-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

三、实施过程 (一)建设坭兴陶实训基地
学校以 2014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民族工艺专业)及实训基 地建设项目为契机投资 500 万元建设完善 1800 ㎡的坭兴陶实训基地和坭兴陶 艺展示体验中心(如下图),内含:新建陶艺基础实训室一个;练泥实训室一 个;设计实训室一个;制模实训室一个;成型实训室一个;雕刻实训室一个; 烧制实训室一个;打磨实训室一个;坭兴陶文化体验中心一个;满足学生在拉 坯、雕刻、制模、烧制、打磨成型等方面实训教学。
(二)是国家对地方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重视的需要。 随着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
坭兴陶传承发展的不断重视,钦州坭兴陶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一带一路的机遇 战略,使得钦州坭兴陶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包括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可 见,钦州坭兴陶在地方经济中作用日益增强。我校民族工艺专业坭兴陶实训基 地的建设就是在这个环境下形成的,为钦州坭兴陶传承发展,为地方地方经济 的腾飞,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坭兴陶企业培养大批坭兴陶艺师孵化基地(文龙陶艺有限公司)
4.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 青年坭兴陶艺师孵化基地(圆盈堂工作室) (四)实施“六练双实训” 教学模式,探索校园文化融入民族文化的新路 径
根据坭兴陶技艺传承的教学特点,我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传承坭兴陶 技艺的教学方法,并逐渐形成了“六练双实训”的教学模式,它是坭兴陶技艺 课程中的一种创新型的培养坭兴陶民族文化传人的教学方式,在最近两年受到 了广大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和媒体的大量研究和关注教学模式。
成功了不忘反哺,2015 年以师傅的身份帮助学生、传授技艺,带生入行。 为学校解决了教学上的难题,培养了人才。
2015 年姚树赛创办《圆盈堂》工作室 悉心教导 14 级学生

13典型案例3(特色专业建设)

13典型案例3(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思考淄博市博山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6年11月在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中,准确定位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推进零距离就业,是其重要环节。

一、准确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完善课程体系办学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过程和绩效。

我校确定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并重,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同时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不到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增加理论、方法、技能、管理四个选修课程模块;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病认真组织实施;多角度推进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强化特色意识。

二、优化结构,挖掘潜力,建设一支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而持续发展的建设队伍1、加强师德建设。

通过举办优质课评选、微课、信息化教学大赛、精品课程建设等活动,把“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校风”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建设落实到课堂,落实给每个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建设专业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2、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根据业务特长,让每个教师相对集中地承担一个领域的教学研究任务,建立了钢琴、美术、舞蹈、声乐与视唱、理论等学科小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小组互助形式推动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3、以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重点,发挥带头作用。

发挥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带头作用,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推广教改经验,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4、引进、培养技能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

近年来,学校引进大大量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学校将贯彻创特色、创品牌的战略思想,遵循“壮大队伍、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实践、注重师德、提升水平”的原则,通过培养、引进、外聘高层次人才等途径,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科、专业团队建设为核心,为学校的逐步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以及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有效机制,真正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实现我校成为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的省内一流职院的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双高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

双高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

双高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一、起步:困境中的抉择。

在职业教育的浪潮里,咱们[学校名称]一开始就像是一艘在迷雾中航行的小船。

学校里的实训设备那叫一个“老弱病残”,很多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学生们只能对着书本想象操作流程,就像看着菜谱想象美食的味道一样,根本不顶用。

而且师资力量也有点跟不上趟儿,老师们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一到实践操作的指导上,就有点力不从心。

这时候,学校领导们一咬牙,决定要搞双高实训基地建设。

这可不容易啊,就像要在一片荒地上盖高楼大厦,没资金、没经验、没资源,全靠一股冲劲儿。

二、找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钱从哪儿来呢?这可愁坏了大家。

学校领导们开始四处奔走,就像要饭的似的(这是夸张说法啦)。

首先是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写报告、做规划,把双高实训基地建设的美好蓝图描绘得天花乱坠。

还真别说,政府一看这计划靠谱,给拨了一笔款子。

然后呢,学校又和企业拉关系。

这就像是谈恋爱,得互相看对眼儿。

学校找到一些行业里的大拿企业,跟他们说:“您看,咱们合作建实训基地,对您也有好处啊,您能提前培养适合您企业的人才,多划算。

”企业一听,觉得有道理,也纷纷掏钱或者捐赠设备。

比如说,[企业名称]就给咱送来了一批最先进的数控设备,那可是他们企业正在用的宝贝。

三、建设:摸着石头过河。

有了钱,就开始建设了。

这时候又出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说,实训基地的布局怎么设计才合理呢?总不能像个杂货铺,东西乱放吧。

老师们和设计师们就开始头脑风暴。

有人说要按照生产流程来设计,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有人说要按照功能分区,操作区、展示区、讨论区啥的要分开。

最后经过激烈的争论,结合了两者的优点,一个完美的布局方案就诞生了。

在设备采购上也没少费心思。

那可不能光看价格便宜,还得质量好、功能全。

采购团队就像精明的家庭主妇逛菜市场一样,货比三家。

去各个厂家考察,看设备的演示,还找其他使用过的学校打听情况。

精挑细选了一批性价比超高的设备。

四、师资:脱胎换骨的成长。

实训基地案例

实训基地案例

实训基地案例
某某大学实训基地案例
某某大学秉持“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于某年成立了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位于某某大学校园内, 占地面积约xxx平方米。

基地内设备齐全,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以及各类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在满足学生实践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满足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实训基地主要分为若干个专业实训区域,每个区域辅以相应的实训设备和实验室。

例如,在工程类专业实训区域,基地配备了各类工程机械和设备,以及仿真实验台,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

在计算机类专业实训区域,基地配置了一系列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并提供了专门的网络环境,供学生进行编程和网络实践。

为了确保学生的实践效果,实训基地配备了一支专业的实践指导团队。

指导团队人员由某某大学优秀教师和相关行业专家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实训基地还与一些企业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举办行业交流活动和实践实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和实际工作环境。

与此同时,基地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项目的支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并将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服务中。

某某大学实训基地的成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
素养,为他们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基地的发展也得到了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成为某某大学实践教育的重要支撑。

护理品牌专业建设典型案例

护理品牌专业建设典型案例

护理品牌专业建设典型案例——校企合作下依托护理实训基地构建护理技能大赛机制,成绩斐然近年来,在中央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我校建设了自治区级护理、助产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开展了护理品牌专业建设,同时加强学校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与校内实训基地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通过“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护理技能操作大赛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成绩。

对校企合作下依托护理实训基地及护理品牌建设项目构建护理技能大赛机制做了初步的研究与实践,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一、实施背景根据财政部教育部投资项目建设了自治区级护理、助产示范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及护理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我校实训室达到区内先进水平,对护理专业群实训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实施过程(一)校企融合,助推实训教学质量提升桂林市医疗资源丰富,而且卫生类职业学校仅有我校一所,因此校企合作和生产实习条件得天独厚。

9家三级甲等医院及桂林市所辖的11个县的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37家医院、养老院都是我校实习实训基地,承担学生实习见习工作。

市卫健委对学校学生实习工作十分重视,每年5~6月组织召开实习工作专题会议,总结上一年度工作、表彰先进、落实新一年工作计划。

建立教师院校轮岗制,专业课教师分批次、分阶段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与带教;医院选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或在医院承担学生见习带教任务;强化学校专业课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增强医护人员的带教能力,院校合作实现了双赢。

(二)建立了护理专业人才专家库以桂林市9家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专业专家组建人才库,成立护理、助产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教学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及实训教学、见习实习、护理技能大赛培训、就业指导、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立体性的指导和研究。

(三)建立护理技能操作大赛运行机制1.领导重视,保障有力学校成立参赛领导小组,分别制订校、市、区、国家级比赛工作方案;提前做好资金预算,保证设备模型、训练耗材、选手补助和奖励等按时到位。

典型案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加快技能人才培养-(1)

典型案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加快技能人才培养-(1)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典型案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延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目录一、实施背景 (2)二、主要目标 (3)三、工作过程 (4)四、条件保障 (7)五、主要成果 (8)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加快技能人才培养一、实施背景网络化、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符号标称,电子信息技术成为社会重要网络联络技术、产品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电子信息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我县的经济发展也是重要的支撑。

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经过前几年发展的状况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校内实验、实训室这一块的建设与示范校《建设任务书》中关于校内实习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的规定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达到专业“校内实验室规划建设”要求,完成校内实习室建设规划的预期目标,在此基础上推进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完善理论知识的直观化与实践教学技能化,让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调查了最近两年以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在市、省技能大赛中的设备要求,当地行业、企业对电子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方向,进行教学实训、实习资源建设的优化重组,科学合理调配校内实习、实训资源,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实训基地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互动的需要。

随着我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加大实训设备投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已成为当前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已经建成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校外实习基地6个,“新乡台冠电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新乡永新科技有限公司”、“新乡慧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太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陆明家电维修部”、“北冰洋家电城”,我校电子电器专业校内实习室仅3个实训室,而且设备陈旧老化,严重影响和制约实习、实训教学,不能满足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教学需求,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势在必行。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一、背景。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急需大量具备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而学校呢,又渴望让学生们一毕业就能无缝对接职场。

就像两个在不同轨道运行的星球,虽然各自有着明确的目标,但要是能找到连接点,那可就能碰撞出超厉害的火花啦!于是,[学校名称]和[企业名称]就这么“看对眼”了,打算一起搞一个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

二、建设过程。

1. 基地选址与规划。

这就好比是盖房子选地儿一样重要。

学校和企业商量了好久,最后选了学校里一块交通方便、空间宽敞的地儿。

然后开始规划,企业的专家和学校的老师们凑在一起,像一群超级设计师一样。

企业专家说:“咱这得有模拟生产线,让学生们能看到产品到底是咋做出来的。

”学校老师接着说:“对,还得有理论学习区,学生得先懂原理呀。

”就这样,一个集教学、实践、研发于一体的实训基地蓝图就诞生了。

2. 设备投入。

要想实训基地像模像样,设备可不能少。

企业那可真是相当大方,把一些他们正在用的先进设备都搬了一部分过来。

那些设备啊,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就像来自未来的科技战士。

学校也没闲着,拿出一部分资金购买了一些适合教学的基础设备。

有了这些设备,学生们就像进了一个设备大观园,啥新奇玩意儿都能看到、摸到、用到。

3. 师资队伍建设。

老师可是实训基地的灵魂人物。

企业派出了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来当兼职教师,这些师傅们可牛了,讲起实际操作来那是一套一套的,而且全是干货。

学校的老师们呢,也没闲着,跑到企业去进行挂职锻炼,深入生产一线,回来后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讲起课来都更生动、更实际了。

三、实训基地的特色。

1. 真实项目导入。

这可是这个实训基地的大杀器。

企业把一些实际的项目直接放到基地里让学生做。

就好比是把战场搬到了学校里。

学生们不再是做那些纸上谈兵的模拟项目,而是真正参与到企业的业务当中。

比如说,企业接了一个产品设计的项目,学生们就要从市场调研、设计草图、到最后的产品成型全程参与。

中职园区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

中职园区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

中职园区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一、引言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训基地是中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以及职业发展的前景。

中职园区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个中职园区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以期为其他教育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案例概述位于某省某市的XX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是一次典型的成功案例。

该校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支持中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红利,不断加大投入,充实硬件设施,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三、投入建设该校为了建设实训基地,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方案。

学校领导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从财政拨款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购置先进的实训设备设施,并举办多场募捐活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增加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费。

学校积极组织教职员工进行进修学习,鼓励有实践经验的行业技术专家加盟学校,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校还注重与当地企业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实习实训等方式,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

四、设施建设实训基地的设施建设是中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该校为了打造一流的实训基地,对实训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和改造。

学校引进了各类先进的实训设备,如数控机床、电脑辅助设计软件、汽车维修设备等,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和运用最新的技术和设备。

另学校还对实训场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打造了适合的实训场所,如模拟工厂、实验室、创客空间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

五、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

该校通过多项举措,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学校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师资培训计划,鼓励教师参与各种专业技能比赛、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学校积极引进了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技术专家,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能将实践经验带入课堂,深受学生喜爱。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持续变化,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产教融合实训成为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实训是指通过企业、高校和政府三方合作,将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实用的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优秀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案例:
1、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省机械厂合作,共同建设了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机械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该基地整合了机械制造、机器人应用、自动化控制等多个专业,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实训环境和先进的设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南京工业大学与江苏省某汽车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了南京工业大学汽车工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该基地涵盖了汽车设计、制造、检测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实训环境和设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汽车工程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

3、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省某化工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了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工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该基地涵盖了化工工程设计、制造、管理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实训环境和设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化工工程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优势和意义所在。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实用的实践环
境,还可以帮助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好地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信在未来,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会越来越多地被建设起来,为我们的人才培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流专业建设典型案例

一流专业建设典型案例

一流专业建设典型案例一、起点:传统与平淡。

咱们先说说这个烹饪专业的“从前”。

以前啊,这个专业在学校里就像个低调的小透明。

教学模式那叫一个传统,老师在前面照本宣科地讲菜谱,学生在下面懵懵懂懂地听。

实训课呢,设备也有点陈旧,就像老掉牙的厨房一样,锅碗瓢盆都透着一股“岁月的痕迹”。

而且啊,课程设置特别单一,基本就是学几个家常菜,什么西红柿炒鸡蛋、醋溜土豆丝之类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就像没什么特色的小饭馆,虽然能填饱肚子,但缺乏让人惊艳的魅力。

二、变革:创意与融合。

但是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可不甘心这个专业就这么平平淡淡地发展下去。

于是,一场变革开始了。

首先是课程设置的大改造。

他们不再满足于那些老套的家常菜教学,而是加入了很多时尚、创意的元素。

比如说分子料理,这玩意听起来就特别高大上,把化学和烹饪结合起来,做出的菜品像艺术品一样。

还有各国美食的深度融合课程,像把法国的浪漫甜点和中国的传统糕点结合,创造出了什么“龙井慕斯配豆沙酥皮”这种脑洞大开的点心。

接着就是师资队伍的升级。

他们请来了一些在餐饮界特别有名的大厨,这些大厨可不像传统老师那么古板。

他们上课的时候,一边做菜一边给学生讲自己在世界各地高级餐厅的经历,就像在讲一部部美食版的“冒险小说”。

而且这些大厨还带来了行业内最新的技术和理念,什么新的摆盘技巧啊,食材搭配的新趋势啊,让学生们听得是津津有味。

再说说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下了血本,把原来破旧的厨房改造成了现代化的烹饪实验室。

里面的设备那叫一个先进,智能烤箱能精确控制温度和湿度,做出的面包口感绝佳;还有分子料理的专业设备,就像科幻电影里的仪器一样,让学生们能够尽情地发挥创意。

三、成果:香飘四溢。

这一系列的变革之后,烹饪专业就像开了挂一样。

学生们变得超级厉害。

他们参加各种烹饪大赛,就像武林高手过招一样,屡屡获奖。

而且他们的创意菜品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轰动,很多美食博主都来报道。

比如说有个学生做了一道“星空巧克力蛋糕”,蛋糕的外观就像浩瀚的宇宙一样,上面点缀着可食用的金箔,看起来就像星星闪烁,在网上一夜之间就火了。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典型案例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典型案例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典型案例——校企合作强电商,专业发展结硕果一、实施背景玉林是桂东南重要的商品贸易中心,中小企业发展快,特色农产品比较多,但大多是企业以传统的销售形势出售着,在新形势下急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在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的短板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一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难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二是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是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之一,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对接本地产业发展,足于本土特色,与区域经济紧密相连,以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作为本专业建设的抓手,致力于探索电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为玉林市中小企业、玉林市农业培养电商人才。

二、实施过程下面重点介绍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具体开展情况:(一)与电商人才孵化基地合作,辐射玉林经济发展2018年4月,我校在玉林市电商人才孵化基地成立电商孵化基地,这是我校电商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此举既提高了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又体现了地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电商专业的学生到电商人才孵化中心进行为期一个月孵化的学习。

由企业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农产品店铺运营的实践。

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并掌握从网上开店到运营、推广、下订单、发货、售后的整个网店运营流程。

经过孵化之后,每一期选拔出表现优秀的同学,带领下一期的同学学习。

同时,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也进驻跟班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电商人才孵化基地电商孵化基地定时安排企业教师到我校上电商公开课,给我们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和学生上一场有分量、纯“干货”的实战经验课。

与电商人才孵化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校内教学和校内实训为基础、电商人才孵化中心为平台,充分利用企业的平台、技术、物流、人力、资本等资源优势,切实提高电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这种接地气的实战型强化学习,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发展,促进和探索电商实战及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电商人才孵化基地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孵化情况(二)与物流公司合作,探索真实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每年的双“十一”都是电商行业的盛大节日,网购量突然剧增,很多客服企业的客服岗位需求量突然剧增。

实训基地典型案例

实训基地典型案例

实训基地典型案例一、基地概况某实训基地位于某城市,占地面积广阔,拥有先进的实训设施和设备。

该基地致力于为各类专业人才提供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建设背景与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该实训基地应运而生。

其建设背景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建设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人才培养模式该实训基地采用“理论+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理论学习方面,学生将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在实践操作方面,学生将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训,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此外,该基地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该实训基地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该基地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多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家和教师。

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实践教学与科研成果该实训基地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项目和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该基地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该基地的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六、校企合作与资源共享该实训基地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该基地还积极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七、社会服务与经济效益该实训基地不仅为各类专业人才提供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服务,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例如,为社区居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活动等。

这些社会服务活动不仅提高了该基地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1 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

1 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

1 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1 典型案例政府主导、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数控加工专业运行实践围绕我市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对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我院在市政府支持下,结合哈尔滨市地区产业实际和职业院校专业统筹规划,有针对性的打造可供培养现代制造业的哈尔滨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基地教学和管理运行全真企业化模式,使基地与企业达到零距离,实现了“校中厂”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开辟我市“教学工厂”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走产学研道路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运行情况介绍如下:一、实施背景(一)国家政策总体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 》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21—20__年)确定的十大重点建设任务之一的《中等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力提升计划》中指出:继续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哈尔滨第十四届三次会议提出:20__年把现代装备制造业打造成千亿元项目工程。

(二)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问题我市“十二五”规划宏伟目标,急需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评价手段单一“瓶颈”问题。

目前市属职业院校近一半没有校内实训条件.政府虽有投入,但由于投资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

要求整合社会资,实训资共享,建设高起点、高水平的公共实训基地成为必然。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途径是校企深度合作。

现代化装备制造业需要高技能人才,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工厂是重要途径。

二、主要目标通过哈尔滨公共实训基地平台,建设教学工厂,实现“校中厂”,即在校内实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产学研生产性实训基地,解决我院提出的“五级实训”体系中生产型实训环节问题。

将真实的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相融合,师生按照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方式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按照企业服务流程开展实训和教学工作,培养师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育人质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全国经典案例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全国经典案例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全国经典案例1、河北山西张北县龙山银匠职业培训学校该学校是一所涉及银器、珠宝首饰、陶瓷、玻璃等多专业的职业培训机构。

学校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银器文化、瓷器文化、陶瓷文化等优势资源,通过与当地银器公司、珠宝首饰企业等合作,开展了企业体验式职业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真实的企业实践机会,并能积极学习企业实战技巧。

学校还以开展技能鉴定、职业培训为抓手,促进了校企工作的深入合作,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

2、四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充分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和发展优势,打造了以装饰艺术、葡萄酒产业、绿色食品加工、旅游服务等为特色的旅游职业教育专业。

学院与当地养生保健、酒庄、农场等企业合作,开设了实习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和经验,实现了校企共同发展。

3、山东安丘市职业教育中心该中心是安丘市早期从事职业教育的机构,与当地化工、机械制造等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机会。

中心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采用PBL等项目式教学方法,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工程设计相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教育。

4、江苏宿迁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是一所面向宿迁地区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学院,根据当地经济特点和企业需求,开设了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专业,如智能制造技术、光电技术、新能源技术等。

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目标,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产教研合作成果转化,并依托当地行业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专业技能鉴定和技术人才培训,为学生实现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5、浙江嘉兴市实验中学该中学以STEM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主线,将应用科学、兴趣教育、职业教育等要素融合到学科教育中,打造了具有“嘉兴模式”特点的STEM创客教育,加快学校转型升级,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嘉兴当地广泛的海洋资源,引入多家海洋科技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贴合行业前沿的科技教育。

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案例

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案例

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案例在职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就像是一座连接校园和职场的魔法桥梁。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一个超酷的建设案例。

一、主角登场。

咱们先说这个XX职业学校,这所学校就像一个怀揣着各种技能宝藏的小宇宙,里面有一群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学生。

不过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也有点小烦恼,那就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能够在职场上大显身手呢?再说说咱们的另一个主角——XX企业。

这可是行业里的大拿,有着最先进的设备、最前沿的技术,还有一群技术精湛的老师傅。

但是呢,企业也有自己的小困扰,就是怎么找到那些一上岗就能干活,还特别懂企业需求的新员工呢?二、初次“约会”就像两个互相看对眼的人一样,学校和企业开始了他们的“约会”。

学校主动出击,派了专门的团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

哇,那场面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学校的老师们眼睛都看直了。

企业里那些眼花缭乱的高科技设备、井井有条的生产流程,都让老师们大开眼界。

企业这边呢,也很热情地接待了学校的团队。

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各个生产环节,还让一些技术骨干和学校的老师交流。

这一聊可不得了,双方发现彼此简直就是天作之合啊。

学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企业有实际的生产经验和设备,这要是合作起来,那不得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三、共建实训基地。

说干就干!双方就像搭积木一样,开始构建这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首先是场地问题。

企业很大方地在自己的厂房里划出了一块专门的区域给实训基地。

这个区域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职业教育王国,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设备。

有一些设备是企业专门为了学生实训新购置的,简单易懂又能体现行业的基本操作,就像为新手玩家准备的入门级装备一样。

然后是师资。

企业派出了最有耐心、技术最扎实的老师傅到实训基地当兼职教师。

这些老师傅可不得了,他们讲起技术知识来,就像在讲自己的传奇故事一样生动有趣。

学校呢,也派出了自己的骨干教师,他们负责把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项目特色、典型案例、经验

项目特色、典型案例、经验

项目特色、典型案例、经验项目特色、典型案例、经验一、项目特色1、义务支教,服务革命老区群众,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定安革命老区母瑞山开展义务支教。

在实现与定安当地沐塘小学联系好的情况下,所有参与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学生都亲身与当地小学学生亲密接触,为沐塘小学的学生上课。

大学生积极认真备课,用心组织教学,和小学生们建立的师生情对彼此而言终生难以忘怀。

一方面,通过团队大学生们自己的辛勤努力,尤其发挥专业特长和红色文化的魅力,使很多小学生对学习和未来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的定位有了正确的调整,也在学习方法、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给小学孩子们很大帮助。

另一方面,团队大学生在义务支教的过程中,在与小学生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基础上,他们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2、感受红色文化魅力、弘扬红色文化精神,突出海南本土区域文化特色,实践育人与琼崖红色文化传承研究相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与红色文化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理应成为红色文化的学习者、宣传者和研究者,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是一种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着忽视实践教学的缺陷。

通过这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进行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弥补思政专业实践教学相对缺乏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政专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学生们通过在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调研和革命老区支教等社会服务,对定安红色文化资源和“百里百村”建设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感悟,在许多方面都受益匪浅,不少同学都表示这次所观所感所思所悟对自己专业课学习和今后人生发展都将产生较大影响。

3、紧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际,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联系实际功能,实践育人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长期以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接收了大量的专业理论学习,而十分缺少锻炼他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机会和条件,这次实践育人项目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薄弱环节和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苍梧县中等专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1.专业在区域经济和地方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梧州市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服装经济”这一新兴的经济形态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服装行业的继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专业的人才,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广西区示范性特色专业,基于本地服装市场对服装人才的特殊需求,我们以引厂入校、实施订单培养、情景教学及任务型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创新重点,满足梧州地区对服装人才的需求。

2.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富有成效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广西区示范性特色专业,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从2007年开办。

2015年申报成为广西区示范性特色专业,2017年被广西教育厅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特色专业。

目前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有28人,其中专职教师20人,兼职教师8人,在校学生246人。

二、主要目标
以本专业教师为依托,引进民间工艺大师、行业专家,共同研究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内涵建设。

组织特色课程开发,重点建设《服装结构制图》、《服装CAD制版技术》、《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立体剪裁》、《改良汉服结构设计》5门核心课程,开发《服装结构制图》、《服装CAD制版技术》、《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立体剪裁》、《改
良汉服结构设计》等5本校本教材。

有机结合服饰课程和服装专业技能课程实现一体化教学。

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同时具备服饰设计开发的能力。

1.人才培养模式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
创新并完善了“就业+升学”双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项目式教学任务、适应本地服饰企业需要并具有地方特色的“1+0.5+1+0.5”校企导向课程体系,建成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了“厂中校、校中厂”的教学模式。

2.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创新“厂中校、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形成集“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生产、技术开发与服务”四大功能为一体、管理规范的多功能实训基地,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开出率达98%。

3.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建设2名掌握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具有行业影响的现场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79%,打造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团队。

4.专业发展机制建设
加强与梧州市锦辰服饰有限公司、梧州市宝嘉制衣有限公司、苍梧县美龙服装来料加工店、广东河源天生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深圳市富怡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广西金铁士服饰公司、梧州市工业园区泳隆服装厂等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多元化“企校合作”模式,构建校、行、企等股份制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发展的专业校企共建机制。

三、实施过程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当地服装企业开展调研。

明确企业需求,确定专业服务方向,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了“厂中校、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修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使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能实现专业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

2.开发课程体系
通过专业建设团队深入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探讨,深入开展了一体化教学改革;以《服装结构制图》、《服装CAD 制版技术》、《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立体剪裁》、《改良汉服结构设计》5门核心课程为专业核心技能为载体,以5门校本课程为辅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构建与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的项目过程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

课程体系如下图:
“1+0.5+1+0.5”校企导向课程体系
3.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
建立健全了一线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机制;以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形式,共建共享了专业教学标准库、专业教学素材库、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库,完善了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的实践教学标准、实训教材、实训课件、教学视频、项目案例、仿真实训软件、考核题库等资源库。

4.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规律,调整“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三段课程结构,将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建立起由公共课(英语、数学、计算机、德育、体育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顶岗
实习三部分组成的适用于本校实际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结构。

本专业课程总学时为3584节,课程结构比例如下: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结构
课程类别课程目标学时数占总学时的百分比公共课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72020.0%
专业课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183652.2%
顶岗实习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102828%
5.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建立了“专业带头人”培养选拔机制,以服装设计与工艺重点建设专业带头人郭桂姬引领,专业廖木青、邹文彪等5名专业为骨干教师,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优势互补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

通过培养、引进、外聘等多种方式,使每名骨干教师能主讲2门以上专业课程(其中1门为专业核心课程)、帮带1名以上青年教师成长,建设了一支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资源共享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建立了校企共建教师队伍机制,将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技能专家组合在一起,成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相对稳定、及时更新的兼职教师库。

6.构建专业发展机制
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建立了校企常态沟通机制;加强与服装企业深度合作,构建校、行、企等股份制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发展的专业共建机制。

定期到服装企业进行调研,实时为专业教学
提供服装专业的职业岗位新技术、新设备、新流程、新技能要求等信息服务;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专业建设研讨会,完善专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管理、实习责任保险等校企合作制度。

校企共同完善了以学生满意率、家长满意率、企业满意率、学生动手能力合格率为核心指标,学生专业技能合格率、双证合格率为考察内容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学生作品为载体,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评价核心,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校企共同实施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校企共同推进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

四、条件保障
(一)制度保障
为了保障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根据学校出台的一系列管理文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为专业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二)组织保障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工作组和服装设计与工艺建设专家指导小组。

聘请李岳轩、潘江源等企业技术骨干和民间工艺大师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工作组由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组成,工作组负责本专业教育内容创新的制定和落实。

对教学内容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组织实施,确保教学创新的实现。

(三)经费保障
学校建立重点专业建设资金管理制度,按项目总体规划,分年实施,资金投入到位。

五、成效与经验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于2017年被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特色专业”。

近年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与文秘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组建成专业群。

2015年-2018年期间,专业群学生获得梧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15人,三等奖53人。

专业群教师参加比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4人,自治区级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14人。

开发了5本核心专业校本教材,出版教材11本,自治区课题9项,市级课题3项,科研获奖论文逐年递增,专业群建设硕果累累。

学生参加梧州市职业技能大赛(图)
学生参加自治区技能大赛的作品(图)
参加梧州市技能大赛的学生留影(图)
学生参加龙圩社团少数民族走秀表演活动(图)
六、体会与思考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了“就业+升学”双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1+0.5+1+0.5”校企导向课程体系,构建“厂中校、校中厂”的教学模式,实行“校企双元共同育人”的教学改革,推行模块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核心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取得明显效果。

通过近两年时间的教学,经验积累,改良汉服结构设计选修课目前使用的是由本校教师和企业共同编写的教材。

以后还需通过成立专门的编撰委员会,科学系统的完善现有的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