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10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雄鸡唱茅草店 残月当空,踏寒霜人脚印 留板桥 上。檞树叶纷纷落 满山满路,月光下枳树花 映照 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 梦回杜陵,春天里凫和雁 布满池 塘。
②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 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 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檞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 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 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抱子在其旁。 左臂悬敝筐。 闻者为悲伤。 拾此充饥肠。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 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 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秉: 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 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 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天上,北斗星 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 “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 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 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 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 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 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二.整体感知 读懂诗意
1.注释
①征铎(duó):征,远行。铎,远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 铃铛。
②檞(hú),一种木质像松的树。
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 檞树很多。檞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 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 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 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 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 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音韵铿锵”,“意象具 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
3.分析:“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
“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 关系。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童稚携壶桨。 丁壮在南冈。 背灼炎天光。 但惜夏日长。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
倍忙”的割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
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 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 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 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 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 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 换马的处所。“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 放在驿站墙边。
④凫(fú):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 是“杜陵梦”的梦境。
2.意译
清早起马车铃 响声叮当,出门人想家乡 倍感悲 伤。
这一层写拾穗,从肖像、语言,突出生活的悲惨。揭示了 赋税的繁重。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 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矛盾心理: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 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 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 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 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 心理,耐人寻味,更令人心 酸不已。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
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 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 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 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 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 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 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 情感上的共鸣。
观 刈 麦
白 居 易
读诗明示:
作者在诗中描写 了哪些人,他们分别 在干什么?(根据人 物活动分层)
两幅画面
画面一:烈日割麦 画பைடு நூலகம்二:抱子拾穗
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惭愧,谴责自己; 对统治者的批判;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总结:
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 亲眼所见,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 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 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 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不事农桑” 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 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 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天气如此之热, 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 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 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复有贫妇人, 右手秉遗穗, 听其相顾言, 田家输税尽,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 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 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 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 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妇姑荷箪食, 相随饷田去, 足蒸暑土气, 力尽不知热,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 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 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 写过的境界。三、四两句写 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 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 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 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 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 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 生命的活力。
思故乡我昨夜 梦回杜陵,春天里凫和雁 布满池 塘。
②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 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 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檞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 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 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抱子在其旁。 左臂悬敝筐。 闻者为悲伤。 拾此充饥肠。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 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 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秉: 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 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 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天上,北斗星 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 “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 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 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 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 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 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二.整体感知 读懂诗意
1.注释
①征铎(duó):征,远行。铎,远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 铃铛。
②檞(hú),一种木质像松的树。
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 檞树很多。檞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 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 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 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 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 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音韵铿锵”,“意象具 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
3.分析:“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
“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 关系。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童稚携壶桨。 丁壮在南冈。 背灼炎天光。 但惜夏日长。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
倍忙”的割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
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 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 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 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 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 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 换马的处所。“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 放在驿站墙边。
④凫(fú):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 是“杜陵梦”的梦境。
2.意译
清早起马车铃 响声叮当,出门人想家乡 倍感悲 伤。
这一层写拾穗,从肖像、语言,突出生活的悲惨。揭示了 赋税的繁重。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 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矛盾心理: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 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 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 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 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 心理,耐人寻味,更令人心 酸不已。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
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 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 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 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 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 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 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 情感上的共鸣。
观 刈 麦
白 居 易
读诗明示:
作者在诗中描写 了哪些人,他们分别 在干什么?(根据人 物活动分层)
两幅画面
画面一:烈日割麦 画பைடு நூலகம்二:抱子拾穗
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惭愧,谴责自己; 对统治者的批判;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总结:
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 亲眼所见,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 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 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 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不事农桑” 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 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 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天气如此之热, 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 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 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复有贫妇人, 右手秉遗穗, 听其相顾言, 田家输税尽,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 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 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 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 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妇姑荷箪食, 相随饷田去, 足蒸暑土气, 力尽不知热,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 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 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 写过的境界。三、四两句写 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 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 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 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 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 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 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