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二烯烃

合集下载

4第四章 二烯烃

4第四章 二烯烃

共振论是在价键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以多个经典 结构式来表达电子的离域。 共振论认为,具有电子离域的化合物用一个经典结构式无法 清楚表述,可以用两个或多个可能的经典结构式表示,真实的 结构是这些可能的经典结构式的共振杂化体。 这些可能的经典结构式叫作极限结构式或共振结构式。任 何一个极限结构都不是真实的分子结构,只有共振杂化体才 能确切地代表化合物的真实结构。
π电子的离域作用不仅导致了分子内的电子云密度发生变 化,也会使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
共轭体系中任何一个原子上电子云密度的变化,都会通过共轭体 系影响到其余的原子,这种在共轭体系传递的电子效应的叫做共 轭效应。
根据参与共轭的轨道不同,共轭效应分为π-π共轭、p-π共轭 和p-p共轭。 π-π共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键(或叁键)之间相隔一 个单键时,π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π电子的离域。ππ共轭体系的特征是单键、重键交替出现。
例如1,3-丁二烯可以用下列共振结构式表示:
H2C CH CH CH2 + CH2 CH CH CH2 CH2 CH CH CH2
CH2 CH CH CH2 CH CH CH2
CH2 CH CH CH2 CH CH CH2
在烯胺、氯乙烯、乙烯基醚等分子中,杂原子的一对p电子 向双键方向偏移,使得2位碳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增加,如 烯胺化合物的2位碳原子有明显的亲核性。
2
C
1
C N
δC C
δ+
N
烯胺中电子的离域
在烯丙型(苄基型)碳正离子的结构中,是一个缺电子的p 轨道和π轨道之间的共轭作用,正电荷可以通过共轭体系离域 而得到分散,所以这种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比较高。
H H H C C H C C H H

4章 二烯烃

4章 二烯烃
第 四 章 二烯烃 共轭体系 共振论
第四章 二烯烃 共轭体系 共振论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第 四 章 目 录 4.2 二烯烃的结构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4.4 共振论 4.5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4.6 共轭二烯烃的工业制法 4.7 环戊二烯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dienes and conjugated dienes)
4.1.2 二烯烃的命名 用阿拉伯数字标明两个双键的位次,用
“Z/E”或“顺/反”表明双键的构型。例:
CH3 CH3 CH3-CH=C CH-CH=CH2
3,4-二甲基-1,4-己二烯
CH3 C=C H H
H
CH3 C=C H
(Z,E)-2,4-己二烯
H C CH2
CH2 C H
s-反-1,3-丁烯
CH2=CH-CH=CH-CH3 + 2H2
Ni
n-C5H12
H = -226KJ/mol
(π-π共轭)
CH=CH-CH2-CH=CH2 + 2H2
Ni
n-C5H12
H = -254KJ/mol
(1,4-戊二烯)
4.3.1 π-π共轭体系 π-π共轭体系的结构特征:单重键交替
d
CH2
+
CH
d
-
CH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4.3.3 超共轭 比较下列氢化热数据:
why?
可见:双键上有取代基的烯烃比无取代基的 烯烃的氢化热小,即双键碳上有取代基的烯 烃更稳定。
4.3.3 超共轭 超共轭效应所致。(σ-π超共轭)
sp CH2
2
1s轨道
sp 3 CH3 即 H2C CH C

04第四章 二烯烃

04第四章 二烯烃

1,3–丁二烯
2–甲基–1,3–丁二烯(异戊二烯)
4.1.2 二烯烃的命名 主链包括两个双键在内。命名为“某 二烯”,同时标明双键的位次。
H3C CH3 CH2 C C CH2
2,3–二甲基–1,3–丁二烯
二烯烃的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H H3C H C C C H C CH3 H
顺,顺–2,4–己二烯 (2Z,4Z)–2,4–己二烯
反应特点: • 具有供电基的双烯体和具有吸电基的亲 双烯体反应时,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亲双烯体:
O H2C CH C H O H2C CH C OCH2CH3 H2C CH C N HC C COOCH3
CH3 + CH3
O H
30 ° C
H
CH3 CHO H CH3
H
• 双烯体为s–顺式构象:
CH CH
CH2
H2C
δ
+
CH
CH
δ+
CH3 + Br
1,4–加成
Br H CH CH CH2
H
H2C CH
CH
CH3
4.5.3 电环化反应(不讲)
4.5.4 双烯合成
共轭二烯烃及其衍生物与含有碳碳双键、 碳碳三键等的化合物进行1,4–加成生成环状化 合物的反应,称为双烯合成,亦称Diels–Alder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CH2
CH2
CH CH CH2
CH C CH
1,3–丁二烯 乙烯基乙炔
O CH2 CH C H
1,3,5–己三 烯
CH2 CH C N
乙烯基甲醛
丙烯腈
(4)小结 共轭效应(conjugated effects):在共轭体系 中电子离域的作用。 π,π–共轭效应:由于π电子离域的共轭 效应。 δ

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反-5,6-二甲基环己二烯
光照 顺旋
CH3 H CH3 H
(Z,Z,E)-2,4,6-辛三烯
对旋
光照 顺旋
H H CH3 CH3
顺-5,6-二甲基环己二烯
CH3 H H CH3
加热 对旋 (E,Z,E)-2,4,6-辛三烯
4.5.4 双烯合成:Diels-Alder 反应
•含环己烯环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CH2
+
BrCH2CH
CHCH2Br
Br
(37%) (63%)
结论

1,4加成产物更稳定; 1,2加成产物和1,4加成产物是可逆的; 1,2加成产物的活化能低,反应速度快。
练习题: 由丁二烯合成重要的药物前体及 材料合成中间体3-羟甲基戊二酸
HO2C
OH CO2H
HO2C
OH CO2H
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称为二烯 烃, 包括链状二烯烃和环状二烯烃.
链状二烯烃
环状二烯烃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隔离二烯烃 •共轭二烯烃
C
•累积二烯烃
4.2 二烯烃的结构
(1) 丙二烯的结构 (2) 1,3–丁二烯的结构
4.2 二烯烃的结构
4.2.1 丙二烯的结构
C +
+
+ C -
C + C +
p *3
C -
C
p2
成 键 轨 道
+ C + C -
+ C + C -
C + + C -
C + + C -
+ C + C C C C C

二烯烃

二烯烃

s-反式 构象 反式
5
1, 3-丁二烯四个 轨道经线性组合成四个π分子轨道 丁二烯四个P轨道经线性组合成四个 丁二烯四个 轨道经线性组合成四个π
π* 4
E
π* 3
LUMO
π2
HOMO
π1
6
π molecular orbitals of 1,3-butadiene
7
π分子轨道 1和ψ2的叠加,不但使 1与C2之间、 分子轨道ψ 的叠加,不但使C 之间、 分子轨道 C3与C4之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大,而且 2与C3之间 之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大,而且C 的电子云密度也部分增大,使之与一般的碳碳σ键 的电子云密度也部分增大,使之与一般的碳碳 键 不同,而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 部分双键的性质 不同,而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Leabharlann δ+δ
+
H
+
CH2 CH2
+
CH =CH2
烯丙型碳正离子
。 正 离子 > 1 碳
12
CH2=C CH=CH2 + HBr CH3
CH2=C CH=CH2 + HBr CH3 CH3
+
?
C CH=CH2 CH3 -Br Br CH3 CH3 C CH CH2 CH3 -Br C=CH CH2Br CH3
-1
226 kJ mol
-1
CH3CH2CH2CH2CH3
9
三.共轭双烯的反应 共轭双烯的反应
加成(共轭加成) 1. 1,4—加成(共轭加成) 加成
CH2=CH-CH=CH2 + Br2 CH2 Br CH CH=CH2 + CH2 CH=CH CH2 Br 1,2-加成 加 Br 1,4-加成 , 加 Br

第4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第4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的产物(动力学控制)。 1, 4-加成不易进行(活化能较高)。
• 加热时:1, 4-加成为主要产物(达到平衡时比例高),说明较为稳
定。是由稳定性决定的产物(热力学控制)
• 低温产物比例加热后变化: 1, 4-加成产物较稳定,反应可逆。
P 134 习题4.8试判断下列反应的结果,并说明原因.
+
CH3CH=CHCH2CH2
思考题 思考题
上述三种情况,在加成反应的方向 与速率方面与乙烯有何不同?请给 予理论上的解释。
四、共振论
(1)共振论的基本概念
共振论:即离域体系可以用几个经典结构的叠加来描述。
CH2 CH CH CH2
+
CH2 CH CH2 CH2
-
-
CH2 CH CH2 CH2+
1,3-丁二烯的共振杂化体
共振论的基本思想
1,2-加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H2 CH CH CH2 + Br2
1,4-加成
CH2 CH CH CH2 Br Br
CH2 CH CH CH2 Br Br
影响1,2-加成和1,4-加成的的因素主要有反应
物的结构、试剂和溶剂的性质、产物的稳定性及温 度等。
极性溶剂有利于1,4-加成
正己烷 (62%) (38%)
CH2 CH CH CH2 + Br2
实验结果
HBr H2C CH CH CH2
(无过氧化物)
注意:双键位置有变化
H2C CH CH Br CH2 + H2C CH H H CH CH2 Br
1, 2-加成 -80oC 40oC 80% 20%
1, 4-加成 20% 80%

有机化学 第4章 二烯烃

有机化学  第4章 二烯烃

CH2 CH CH=CH2 (5)
CH2 CH CH=CH2 (6)
CH2=CH CH CH2 (7)
共振式书写的基本原则 ➢ 参与共振的原子应有平行的 p 轨道 ➢ 所有共振式的原子排列相同 ➢ 所有共振式均符合Lewis结构式 ➢ 所有共振式具有相等的未成对电子数
CH2=CHCHCH3
CH2CH=CHCH3
诱导效应 由原子或基团电负性不同引起的;通过静电引 力沿σ键传递。其作用是近程的。
共轭效应 由p电子在整个分子轨道中的离域作用引起的, 沿π键传递。其作用是远程的 。
二者都属电子效应。当二者共存时,哪种效应的作用 占主导,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常共轭的作用大于诱导 的作用。
3. 超共轭效应
CH 键可以和相邻的 键上的 p 轨道有部分重叠, 电子离域,使体系能量降低,这种作用称为超共轭效 应。
-28.0kJ/mol 离域能
-254.4kJ/mol -226.4kJ/mol
共轭二烯烃比 孤立二烯烃稳定
✓ 共轭二烯的两种平面构象 共轭二烯主要以平面构象存在(为什么?)
例:1,3-丁二烯的两个平面构象
s - trans
s —— single bond 由单键产生的顺反异构
s - cis
s - trans为优势构象,二者仅相差9.6kJ·mol-1
✓ 共轭二烯稳定性
➢ 氢化热比较
氢化热(kJ/mol) 平均每个双键
H2C CH CH CH2 H2C CH CH CH CH3
238.9 226.4
119.5 较稳定
113.2
CH3 CH CH2 H3C CH2 CH CH2 H2C CH CH2 CH CH2
254.4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二烯烃:分子中含两个碳碳双键的烃。
一、二烯烃的分类及命名
1. 分类 1) 累积二烯烃(两个双键公用1个双键碳原子), 即含 体系的二烯烃。 C C C
CH2 C CH2
CH3 CH C CH2
丙二烯
1,2-丁二烯
2)共轭二烯烃 (两个双键被1个单键隔开),即含
C C C C
Ca3(PO4)2
o ~ 300 C
CH2
CH3 C CH CH2 + HCHO + H2O
(b) 由丙烯制备
2 CH3 CH CH2 Ziegler-Natta 催化剂 CH2 CH3 C CH2 CH2 CH3
CH3 CH3 650 ~ 800 oC H+ CH2 C CH CH2 + CH4 异构化 CH3 C CH CH2 CH3
(2) 2-甲基-1,3-丁二烯的工业制法
(甲) 从裂解气的C5馏分提取 (乙) 由异戊烷和异戊烯脱氢生产
CH3 CH3 催化剂 C CH CH3
CH2
CH3 C C CH2
(丙) 合成法 (a)由异丁烯和甲醛制备
CH3 CH3 C CH2
CH2 CH2 2HCHO CH3 C O H+ CH
3
O CH2 4,4-二甲基-1,3-二 恶烷
(6)
CH3CH=CH2 + HBr
CH3CHCH CH 3 CHCH 3
过氧化物
高温
(7)
+ Br2
(8) CH3CH2C
CNa + CH3CH2Br
液氮 -33℃
O
1. 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C10H16,加氢时可吸收三个摩尔的氢,臭氧化锌粉水解的产物是: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不表示那个键就有角度!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累积二烯烃由于两个双键跨接在一个碳原 子上,性质很不稳定,容易聚合和发生加成反 应。所以,实验室很少使用,化学工业有生产, 仅作了解。
炔烃 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H3C C C C H2C H3
2-戊炔
C H3 H3C C C C H2C H C H3
5-甲基-2-己炔
H
H3C
C H
H
CC H
C CC H
Me
(E)-3-戊烯-1-炔
5-乙基-1-庚烯-6-炔
not 3-乙基-6-庚烯-1-炔
(八) 离域体系的共振论表述法
(1) 共振论的基本概念
共振论是鲍林(L.Pauling)于20世纪30年代提 出的。
共振论认为:不能用经典结构式圆满表示的 分子,其真实结构是由多种可能的经典极限 式叠加(共振杂化)而成的。
第四章二烯烃
例 如 : CO32- 中 的 三 个 碳 氧 是 等 同 的 , 键 长均为0.128nm。 但是价键式却只能表
..
CH3-O.. -CH=CH2
CH2=CH-CH2+
第四章二烯烃
第四章二烯烃
CC X
.
C
C
O

有机化学 第四章 二烯烃

有机化学 第四章     二烯烃
➢ 共轭双烯的化学性质与单烯都很相似(如亲电加 成、氧化、聚合等),但共轭二烯由于其独特的 结构使其也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反应。如:
1,4- 加 成 反 应 和 双 烯 合 成 反 应 (Diels-Alder
reaction) 。
4.8.1 1,2-加成和1,4-加成反应
共轭双烯的加成比单烯容易,与X2、HX等试剂反 应时可生成两种不同产物。
一分子的试剂加到C1、C2上时,该加成反应称1,2-加成,此反应与单烯时情况相同。
阿拉伯数字表示,写在母体名前,数字间用 但当一分子试剂加到C1、C4上时,同时在C2~C3间形成一个新的双键,这种加成反应称1,4-加成反应。
(3) “交替极性”: 3,4-二溴-1-丁烯 即在丁二烯中,单(长)键变短,双(短)键增长,其键长发生了平均化。
逗号隔开。 由于共轭双烯上 电子较多,故亲双烯体应是亲电试剂,所以当双键上连有强吸电子基(-COOH、 -CHO、-CN、-NO2等)时,由于有更
强的亲电性,更有利于双烯合成反应。 在1,4-加成反应中,共轭双烯是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的,因此, 1,4-加成也称共轭加成,共轭加成是共轭双烯的特征反应。
1,2-加成 B r
HBr
3-溴-1-丁烯
1,4-加成
Br 1-溴-2-丁烯
在1,4-加成反应中,共轭双烯是作为一个整体参加
反应的,因此, 1,4-加成也称共轭加成,共轭加成
是共轭双烯的特征反应。
1,4-加成反应机理
❖ 共轭双烯进行1,4-加成虽然仍是亲电加成反应,
但由于受到亲电试剂的影响,共轭体系中发生交 替极性,产生了多个反应位点。
轭叫p-共轭。
4.7超共轭效应
➢ 共轭效应及超共轭效应是烯烃极化的主要原因。 ➢ -超共轭(丙烯中存在) 的实质是键电子离域现

第4章 二烯烃

第4章 二烯烃

CH2 CH CH CH2
Br Br
3,4-二溴-1,3-丁二烯
CH2 CH CH CH2
Br
Br
1,4-二溴-1,3-丁二烯
共轭二烯烃与一分子亲电试剂加成时,有两种加成方式:一种是断开 一个π键,亲电试剂的两部分加到双键的两端,另一双键不变,这称 为1,2-加成;另一种是试剂加在共轭双烯两端的碳原子上,同时在 C2-C3原子之间形成一个新的π键,这称为1,4-加成。
CH3CH2CH2CH2CH3 氢化热 226 kJ·mol-1 CH3CH2CH2CH2CH3 氢化热 254 kJ·mol-1
两个反应的产物相同。
1,3-戊二烯的氢化热比1,4-戊二烯的低28 kJ·mol-1,说明1,3戊二烯的能量比1,4-戊二烯的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种能量差值是由于共轭体系内电子离域引起的,故称为离域能
用Ziegler-用NZaietgltera-N催atta化催化剂剂,,可可定定向聚向合聚: 合:
n H2C
H CC H
CH2
AlR3-TiCl4
H2C C C CH2
H
Hn
顺式1,4 加成聚合物
应用案例 1,3-丁二烯的工业生产

1,3-丁二烯是无色气体,沸点-4.4℃,不溶于水,溶于汽油、苯等
CH2 CH CH CH CH3
δ-
δ+ δ- δ+
共轭体系有多种类型,最常见且最重要的共轭体系除了上面讲到的
π-π共轭体系(1,3-丁二烯)外,还有p-π共轭体系。p-π共轭体 系的结构特征是单键的一侧是π键,另一侧有平行的p轨道。例如:
..
CH2 CH Cl

第四章 二烯烃

第四章 二烯烃
O C O 1 O O 2 O C O O 3 O C O
• 注意:共振杂化体是单一物,不是几个极限式的混合物, 共振式1、2、3只是它的纸上表达式,并不实际存在。
2 写共振式的原则要求
(1)所有的原子的相对位置不变,只是电子的 排列不同; (2)成对电子或未成对电子的数目相等;
(3)参与极限结构的原子必须在一个平面或 接近在一平面上,以便电子的离域。
4.2 二烯烃的结构
丙 sp2 二 H 烯 C C CH2 118.4 ° 的 H 结 sp 构
H H
0.131 nm
H
C
C
CH2
H
H H
图4.1 丙二烯的结构示意图
两个π键相互垂直
1,3–丁二烯的结构
大π 键或离域键
1,3–丁二烯两种可能的平面构象: s–顺式 构象 s-cis-conformation s–反式 构象 s-trans-conformation
LUMO Ψ3 2 Ψ3
H O MO 2
H O MO Ψ2 1 Ψ2 1
Ψ1
0
Ψ1
0
分子轨道 Ψ 丁二烯
节点数
分子轨道 已三烯
节点数
丁 波函数分子轨道 二 烯 ψ4 4 Ψ4 个 电 子 体 系 解 释 :
ψ
3
Ψ3
基态 ( △ )
激发态 ( hυ ) LUMO
( )
n π
LUMO
HOMO (对旋成键)
参与反应的亲双烯体顺反关系不变
H COOH H COOH + HOOC H H COOH COOH H COOH H
+
H
COOH
H COOH COOH H
+

有机化学 第4章 二烯烃

有机化学 第4章 二烯烃

三、聚合反应与合成橡胶
• (一)天然橡胶 结构:相当于顺-1,4-聚异戊二烯
H2 C H3 C C C CH2 H n
• (二)合成橡胶
1.顺丁橡胶
n CH2
C H C H CH2
聚合
H2C
CH2
C
H
C H
n
顺-1,4-聚丁二烯
• 2.异戊橡胶(合成天然橡胶)
n CH2
C H3C C H CH2
CH3 H C C H H C C CH3 H
反,反-2,4-己二烯 或(E,E)-2,4-己二烯
顺,反-2,4-己二烯 或(Z,E)-2,4-己二烯
§4—2 1,3—丁二烯分子的结构 ——共轭π键和共轭效应
• 一、1,3—丁二烯分子的结构 ——共轭π键 (一)结构 CH2=CH—CH=CH2中,每个碳原 子都以sp2杂化轨道成键,形成3个C-Cσ键,6 个 C-Hσ键,这些σ键以及四个碳原子和六个 氢原子均处在同一平面,所有键角都接近 120°。每个碳原子余下的未参与杂化且与该 平面垂直的p轨道“肩并肩”地重叠,形成一 个包括4个原子、4个电子的共轭π键。
H H
C
4
3
CHale Waihona Puke H C H2• (二)共轭π键 包括3个或3个以上 原子的π键叫做共轭 π键(大π键、离域 1 C H π键)。 H • (三)共轭分子 含有共轭π键的分 子叫做共轭分子。
二、共轭效应
• (一)定义 由于形成共轭π键而引起 的分子性质的改变叫做共轭效应。 • (二)特性 1.共轭分子的能量降低,稳定性增大。 2.使电子云的分布趋向平均化。 3.共轭分子中单键的键长缩短,双键 的键长加长,即键长趋于平均化。
HC HC CH2 CH2 + CH O 100℃ CH CH2 丙烯醛 (产率100%)

第四章_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第四章_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在1,3-丁二烯分子中,两个双键还可以在碳碳(C2和 C3 之 间 ) 单 键 的 同 侧 和 异 侧 存 在 两 种 不 同 的 空 间 排 布 , 但 由 于 C2 和 C3 之 间 的 单 键 在 室 温 仍 可 以 自 由 旋 转 。 因此,这两种不同的空间排布,只是两种不同的构象,而
不 是 构 型 的 不 同 , 分 别 称 为 s- 顺 式 和 s- 反 式 [ s 指 单 键 (singlebond)],或以s-(Z)和s-(E)表示。
极性溶剂有利于1,4-加成
反应温度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一般低温有
利于1,2-加成,温度升高有利于1,4-加成。 例如:
4.4.2 共轭二烯烃1,4-加成的理论解释
共轭二烯烃能够进行1,4-加成可利用共轭效应进行 解释。例如,1,3-丁二烯与极性试剂溴化氢的亲电加成 反应,当溴化氢进攻1,3-丁二烯的一端时,1,3-丁二 烯不仅一个双键发生极化,而且整个共轭体系的电子云 发生变形,形成交替偶极。
第四章 二烯烃 共轭体系
主要内容
4.1 二烯烃的分类与命名 4.2 二烯烃的结构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4.4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本章重点
共轭二烯烃 共轭体系与共轭效应
电子离域 1,4加成 电环化反应 周环反应 Diels-Alder反应 (双烯加成)
本章难点
1,3丁二烯分子轨道 共轭体系与共轭效应
H2C=CH CH=CH2
在共轭分子中,任何一个原子受到外界的影 响,由于π电子在整个体系中的离域,均会影响 到分子的其余部分,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 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 由π电子离域所体现的共轭效应,称为π,π-共轭效应。
4个π电子扩展到四个碳原子之间:电子的离域

第四章+二烯烃+共轭体系+共振论

第四章+二烯烃+共轭体系+共振论
第四章 二烯烃 共轭体系
二烯烃:分子中含两个碳碳双键的烃。
一、二烯烃的分类及命名 1. 分类 1) 聚(累)积二烯烃(两个双键公用1个 C C C 双键碳原子),即含 体系的 二烯烃。最简单的累积二烯烃是丙二烯。 2)共轭二烯烃 (两个双键被1个单键隔 开),即含 体系的二烯 C C C C 烃。 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是1,3-丁二烯。
Y
C C C C
Y
C
C
C
C
3、共轭效应(C) (1) 定义: 因电子云密度的差异而引起的电子云 通过共轭体系向某一方向传递的电子 效应 共轭效应是指电子(或p电子)的位移
共轭体系:单双键交替出现的体系
(2) 分类: A.吸电子共轭效应(-C)
O N O C H

- + - + CH C CH C CH2 H H

C C C C
反键轨道 E
1 2 3 4
原子轨道 成键轨道
CH2 CH CH CH2
0.1337 0.148nm
Bonding Molecular Orbitals of 1,3Butadiene
Y
C C C C
Y
C
C
C
C
Antibonding Molecular Orbitals of 1,3-Butadiene
H2C C H H2C H2C H2C C H C H C H H C CH2 H C CH2 H C C H CH2 CH2 H2C C H H2C H2C C H H C C H CH2 C H C H CH2 CH2
(三)、书写共振式的原则
1. 共振式中只有电子排布不同,原子核位 置不变
O H3C C H H3C O C H H2C OH C

第四章 二烯烃

第四章 二烯烃
- 80。 C 40。 C

以1,4 - 加成为主 高温( 40 ~ 60 C ) 极性溶剂 ( 如:氯仿 ) 极性试剂 ( 如:HCl )
1,2 - 加成产物 C H2 C 81%

反应物 C6H5 C H=C H C H=C H2 结 构 CH C H2 =C H =C H2 + HBr
=
C H=C19% H2
0.1483nm
0.1534nm
键长趋于平均化
2019/3/31
9
第二节 二烯烃
氢化热:
项目 结构式 单烯烃 孤立二烯烃 共轭二烯烃
氢化热 kJ/mol
125.9
预计 2×125.5 = 251 实测 254.4
预计 251 实测 238 254-238 = 16(共轭 能) 比孤立二烯烃稳定
10
H H C CH CH2 H - 超共轭
H
+
R
C C H R H - p 超共轭 特点(1)超共轭效应比共轭效应弱得多。
(2)在超共轭效应中, 键一般是给电子的, C-H键越多,
超共轭效应越大。
2019/3/31 18
- 超共轭
R R RR R
C
C HR C C
R
RR R
C C CC H2 C CC H HR 2 HR RC H
δ δ δ δ
+ H+
C H2 C H2 C H=C H2
+
烯丙型碳正离子 >
p ,π - 共轭
。 1 碳正离子
σ, p - 超共轭
2019/3/31
24
第十一节 共轭二烯烃及其反应性能
(3) 影响加成方式的因素

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CH 2 CH 2
CH CH
CH 2 CH 2
高度立体专一性:一定反应条件下(光、热), 一定构型的反应物只能得到特定构型的产物。
H hv H CH3 CH3 H H CH3 heat
对旋
heat
CH3 CH3 H CH3 H
顺旋
hv
H CH3
H CH3
顺旋
对旋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1965,Woodward R B and Hoffmann R
CH2= CH 2
CH 2
+
.. CH
_
2
.. CH
_
2
CH 2
+
极限式稳定性:共价键数、电荷分离、键长和 键角的变形。
共振式的书写:L ewis, 价键理论
原子排序不变
5.4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除烯烃一般性质外,还有如下性质
1.
1,4- 亲电加成
1,2-加成
Br Br CH 2=CH CH CH 2
(Z,E)-2,4- 己二烯 s-顺-1,3-丁二烯

C C
s-(Z)- 1,3-丁二烯 s-反-1,3-丁二烯
C C
s-(E)- 1,3-丁二烯
5.2 共轭二烯烃的制备

5.3 二烯烃的结构
CH 2=CHCH 2CH=CH 2 CH 2=CHCH=CH 2CH 3 CH 3CH=C=CHCH 3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反应过程中 分子轨道的对称性是 守恒的。
分子轨道理论对对称守恒原理的描述: 前线轨道理论:
前线分子轨道: HOMO: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LUMO: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2 CH CH2 CH CH2
二烯烃
累积双键二烯烃 两个双键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H2C
1,4–戊二烯
1,5–环辛二烯
共轭双键二烯烃 两个双键被一个单键隔开:
CH2 CH CH CH2
CH3
丙二烯(allene)
C CH2
1,3–丁二烯
2–甲基–1,3–丁二烯(异戊二烯)
CH2
C
CH CH2
4.1.2 二烯烃的命名
4.2 二烯烃的结构
118.4°
H C
4.2.1 丙二烯的结构 sp2
H C CH2
0.131 nm
sp
H H
H H
C
C
CH2
H H
图4.1 丙二烯的结构示意图
两个π键相互垂直
4.2.2 1,3–丁二烯的结构
4个 C 原子都是 sp2 杂化, C-Cσ键: sp2–sp2 交盖, C-Hσ键: sp2–1s 交盖, 所有的原子共平面。 图 4.2 1,3–丁二烯的 键角:120°。 结构示意图 C1-C2π键 2p – 2p 交盖 C3-C4π键 C2-C3: 2p–2p 部分交盖 4个π电子离域在4个 C原子上。 π电子的离域降低了 图 4.3 1,3–丁二烯 体系的能量。 的 π键
CH2 CH C N
丙烯腈 乙烯基甲醛 π,π–共轭体系结构特征:重键、单键、重 键交替。
π,π–共轭体系的特点 • 电子离域:π电子不是固定在双键的2个 C原子之间,而是分布在共轭 体系中的几个C原子上。 • 键长趋于平均化 • 降低了分子的能量,提高了体系的稳定性 二烯烃 氢化热/(kJ· mol-1)
二烯烃(alkadiene) : 分子中 2个双键 不饱和烃
CH2 CH CH CH2 CH2
CH CH2 CH CH2
1,3–丁二烯
1,4–戊二烯
1,4–环己二烯
1,3–环辛二烯
二烯烃的通式:CnH2n-2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4.1.1 二烯烃的分类
与炔烃相同
隔离双键二烯烃 两个双键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单键隔开:
主链:两个双键在内。命名为“某二烯”
H3C CH3 CH2 C C CH2
2,3–二甲基–1,3–丁二烯 二烯烃的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H H3C H C C C H C H CH3
H
H3C H
C H
C
CH3 H
C
C
顺,顺–2,4–己二烯 (2Z,4Z)–2,4–己二烯
顺,反–2,4–己二烯 (2Z,4E)–2,4–己二烯
1,3–丁二烯两种可能的平面构象: s–顺式 构象 s-cis-conformation s–反式 构象 s-trans-conformation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4.3.1 π,π–共轭
CH2 CH CH CH2
1,3–丁二烯
CH2 CH C CH
乙烯基乙炔
O CH2 CH C H
1,3,5–己三 烯
4.5.2 1,4–加成的理论解释 4.5.3 电环化反应 4.5.4 双烯合成 4.5.5 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 4.5.6 聚合反应与合成橡胶 4.6 重要共轭二烯烃的工业制法 4.6.1 1,3–丁二烯的工业制法 4.6.2 2 –甲基–1,3–丁二烯的工业制法 4.7 环戊二烯 4.7.1 环戊二烯的制法 4.7.2 化学性质 (1)双烯合成 (2)α–氢原子的活泼性
CH3 CH CH CH CH2
226
1,3–戊二烯
CH2 CH CH2 CH CH2
1,4–戊二烯
离域能或共振能: 28 kJ· mol-1
254
共轭效应(conjugated effects): 在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的作用。 π,π–共轭效应:由于π电子离域的共轭 效应。 δ δ
O
O
CH3
δ
CH C H 或 CH3 CH C H
CH2 CH CH2
CH2 CH Cl
烯丙基自由基
氯乙烯
4.3.3 超共轭(hyperconjugation) σ,π–超共轭:
H H C CH H CH2
丙烯
图4.6 丙烯分子中的超共轭
当C-Hσ键与π键相邻时,两者进行侧面 交盖,σ电子离域——σ,π–超共轭效应 其作用的结果是增加了π键的电子云密度 参与超共轭的C-Hσ键越多,超共轭效应 越强 :
CH3 C > H2C CH CH2
H CH3 H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CH3CH CH CHCH3 > CH3
CH3 > CH3 H
C > CH3 C > CH2 CH
> 烯丙基 > 2°> 1° > 乙烯型 烯丙型 > 3°
p,π–共轭体系:
CH2 CH CH2
δ
烯丙基正离子
CH2 CH CH2
δ
δ
δ
δ
• 所有原子共平面; • 正、负电荷交替; • 共轭效应的传递不受传递距离的影响。
4.3.2 p,π–共轭 烯丙基正离子(allylic carbocation):
CH2 CH CH2
+
图 4.5 烯丙基正离子 的p,π–共轭
带有正电荷的C原子: sp2杂化,空的p 轨道 与π轨道在侧面进行 相互交盖,电子发生 离域。
CH2 CH CH CH2
CH2 CH CH CH2 CH2 CH CH CH2
(III)
(I)
(II)
极限结构
• 任何一个极限结构都不能代表真实的 分子。 • 一个分子所具有的结构式越多,分子 越稳定。 • 不同极限结构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大小 的规则: (a) 共价键数目相等的,贡献相同:
CH2 CH CH2 CH2 CH CH2
H R C CH R
δ
H R
H
CH2
δ
<
H C CH
δ
CH2 < H C CH H
δ
δ
CH2
δ
σ,p–超共轭: 当C-Hσ键与带有正电荷的 H C原子相邻时, σ,p– 轨道进 行侧面交盖,σ电子离域 H C CH2 ——σ,p–超共轭效应 R
超共轭效应依次增大
R R'
+sBiblioteka 2杂化120 °C
R"
(b) 共价键多的比共价键少的稳定:
CH2 CH CH CH2 CH2 CH CH CH2
CH2 CH CH
CH2
5个共价键
4个共价键
(c) 含有电荷分离的比没有电荷分离的 贡献小:
+
参与超共轭的C-Hσ键越多, 碳正离子 越稳定:
图4.7 碳正离子的结构
图4.8 σ,p–超共轭效应
稳定性依次减弱
4.4 共振论(resonance theory)
Pauling L. 1931-1933年 共振论 基本观点: 当一个分子、离子或自由基不能用 一个经典结构表示时,可用几个经典结 构式的叠加——共振杂化体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