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三轴稳定卫星推力器姿控对轨道的影响分析2006(说明推力器安装偏差对轨道摄动很小)
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算法研究共3篇
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算法研究共3篇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算法研究1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算法研究在卫星的运行过程中,姿态控制技术一直是关键技术之一。
卫星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算法,是卫星姿态控制领域中的经典问题之一。
三轴稳定卫星的姿态控制需要同时控制三个轴向的角速度,以保持卫星的稳定运行,确保其执行任务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算法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种优化算法。
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中的基本问题是,如何使卫星保持稳定的姿态运行,以完成其所需的任务。
在此过程中,需要控制卫星的角速度,从而保持其稳定的旋转。
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的关键点是合理地选择合适的姿态控制算法。
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算法的分类目前,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算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型:基于PID控制器的算法、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算法和基于滑模控制的算法。
(1)基于PID控制器的算法PID控制器是最常用的一个控制器,在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中也广泛使用。
PID控制器能够通过反馈调节卫星的角速度,使其保持稳定的姿态,从而确保其可以按照既定的轨道执行任务。
PID控制器的控制过程包括三个部分: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其中,比例控制器能够根据误差的大小对卫星的角速度进行反馈控制,积分控制器可以根据误差积分值对误差进行修正,微分控制器则可以根据误差的变化率对误差进行修正,在三个部分协同下,PID控制器可以实现对卫星姿态的稳定控制。
(2)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算法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算法可以减少姿态控制的误差,并更加精准、快速地控制卫星的姿态。
这种方法将卫星的角速度和姿态动力学模型等信息融合在一起,通过预测卫星的姿态变化并提前作出反应,从而实现更加准确的实时控制。
(3)基于滑模控制的算法基于滑模控制的算法以非线性控制为基础,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追踪性。
滑模控制算法通过滑模面的设计,把控制量与状态变量分离,使其具备独立控制性质。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卫星三轴姿态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人:赵振根02020802班2008300597卫星三轴姿态飞轮控制系统设计一:概述1.1.坐标系选择与坐标变换在讨论卫星姿态时,首先要选定空间坐标系,不规定参考坐标系就无从描述卫星的姿态,至少要建立两个坐标系,一个是空间参考坐标系,一个是固连在卫星本体的星体坐标系。
在描述三轴稳定对地定向卫星的姿态运动时,一般以轨道坐标系为参考坐标系,还有星体坐标系。
(1) 轨道坐标系o o o O X Y Z -,原点位于卫星的质心O ,o OX 轴在轨道平面上与o OZ 轴垂直,与轨道速度方向一致,o OZ 轴指向地心,o OY 轴垂直于轨道平面并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2) 星体坐标系b b b O X Y Z -,原点位于卫星的质心O ,b OX ,b OY ,bOZ 固连在星体上,为卫星的三个惯性主轴。
其中b OX 为滚动轴,b OY为俯仰轴,OZ为偏航轴。
b1.2 飞轮控制系统在卫星三轴姿态控制中的应用与特点长寿命,高精度的三轴姿态稳定卫星,在轨道上正常工作时,普遍采用角动量交换装置作为姿态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
与喷气推力器三轴姿态稳定系统相比,飞轮三轴姿态稳定系统具有多方面的有点:(1)飞轮可以给出较为精确地连续变化的控制力矩,可以进行线性控制,而喷气推力器只能作为非线性开关控制,因此轮控系统的精度比喷气推力器的精度高一个数量级,而姿态误差速率也比喷气控制小。
(2)飞轮所需要的能源是电能可以不断地通过太阳能电池在轨得到补充,因而适用于长寿命工作,喷气推力器需要消耗工质或燃料,在轨无法补充,因而寿命大大受限。
(3)轮控系统特别适用于克服周期性扰动。
(4)轮控系统能够避免热推力器对光学仪器的污染。
然而,轮控系统在具有以上优越性的同时,也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飞轮会发生速度饱和。
当飞轮朝着一个方向加速或偏转以克服某一方面的非周期性扰动时,飞轮终究要达到其最大允许转速。
二是由于转速部件的存在,特别是轴承寿命和可靠性受到限制。
航天器姿态控制与导航技术
航天器姿态控制与导航技术在航天领域,航天器姿态控制与导航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航天器的姿态控制是指通过调整航天器的姿态来改变航天器在空间中的方向和位置,以满足任务需求。
导航技术则是指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算法来确定航天器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方向,以实现精确的航天器定位。
航天器姿态控制技术是实现航天任务的关键。
由于航天器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位置进行复杂的任务,如轨道纠正、卫星对接等,因此其姿态必须得到精确控制。
姿态控制主要考虑的要素包括三轴稳定性、姿态变化速率、轨道控制等。
三轴稳定性是指航天器在三个轴向上的姿态保持稳定,以保证航天器的姿态不发生偏离。
姿态变化速率是指航天器在进行不同任务时的姿态变化速度,需要根据任务需求进行调整。
轨道控制是指通过调整航天器姿态来实现轨道变化,如升轨、降轨等。
航天器姿态控制的关键技术包括推力矢量控制、惯性导航、陀螺仪等。
推力矢量控制是一种常用的航天器姿态控制技术。
它通过调整航天器发动机的喷口方向来改变推力的方向,以实现航天器的姿态控制。
推力矢量控制技术能够在航天器进行复杂任务时灵活调整航天器的姿态,提高任务执行的精度和效率。
惯性导航是另一种重要的航天器姿态控制技术。
它通过搭载惯性测量装置,如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来测量航天器的姿态变化,然后通过控制系统来调整航天器的姿态。
惯性导航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姿态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姿态控制策略。
导航技术在航天领域同样非常重要。
航天器的导航主要目标是确定航天器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方向。
为了实现精确的航天器定位,导航系统需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高实时性。
航天器导航技术主要包括星载定位、地面测控、惯性导航等。
星载定位是通过接收地面导航卫星发射的信号,从而确定航天器在空间中的位置和速度。
地面测控是通过地面上的测控设备,如雷达和测角站,对航天器进行跟踪和测量,进而确定其位置和速度。
惯性导航则是通过搭载惯性测量装置来测量航天器的加速度和姿态变化,从而推算出航天器的位置和速度。
航天器姿态确定与姿态控制
光敏元件阵列是由一排相互平行且独立的
光电池条组成,其数量决定了太阳敏感器输出
编码的位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敏感器
的分辨率。
图4.3 两轴模拟式太阳敏感器
航天器姿态确定
红外地平仪
红外地平仪就是利用地球自身的红外辐射来测量航天器相对于当 地垂线或者当地地平方位的姿态敏感器,简称地平仪。
目前红外地平仪主要有3种形式:地平穿越式、边界跟踪式和辐射 热平衡式。
磁矩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就可产生控制力矩,实现姿态控制。
航天器姿态控制
利用环境场产生控制力矩,最常用的除了磁力矩以外,还有重力 梯度力矩等。
磁力矩与轨道高度的3次方成反比,轨道高度越低,磁力矩越大。 所以磁力矩作为控制力矩比较适用于低轨道航天器。
重力梯度力矩适用于中高度轨道航天器。 太阳辐射力矩适用于同步轨道卫星等高轨道航天器。 气动力矩也适用于低轨道。 但是最后两种力矩较少用来作为控制力矩。利用环境力矩产生控 制力矩的装置可称为环境型执行机构。
单脉冲比相干涉仪是由光的干涉原理引伸而来,至少要采用两个接收 天线,其间矩为d,称为基线长度。当天线与地面距离比基线长度d大得 多时,有如下关系式:
cos 2 d
式中, 为两个天线接收电波的相位差,A为波长。由式可见, 是预先 确定的,因此只要测出两个天线接收信号的相位差,便可确定方向角 。
➢ 被动式
被动控制系统是用自然环境力矩源或物理 力矩源,如自旋、重力梯度、地磁场、太阳辐 射力矩或气动力矩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来控 制航天器的姿态。
其中地平穿越式地平仪扫描视场大,其余两种地平仪的工作视场较 小,只能适用于小范围的姿态测量,但精度较高。
航天器姿态确定
➢ 地平穿越式地平仪
地平穿越式地平仪的视场相对于地球作扫描运动。当视场穿越地平 线时,也就是说扫到地球和空间交界时,地平仪接收到的红外辐射能量 发生跃变,经过热敏元件探测器把这种辐射能量的跃变转变成电信号, 形成地球波形。然后通过放大和处理电路,把它转变成为前后沿脉冲。 最后通过计算电路,把前后沿脉冲与姿态基准信号进行比较,得出姿态 角信息,也就是滚动角或俯仰角。
卫星姿态控制推力器布局分析
平 面控 制给 出 了各 推 力 器 的 喷 气 时 间 , 然后 对 不 同
第3 9卷
第 6期
空 间 控 制 技 术 与 应 用
Ae r o s p a c e Co n t r o l a nd Ap p l i c a t i o n ・2 3・
2 0 1 3年 1 2月
卫 星 姿 态控 制 推 力器 布 局 分 析 术
顾 朋 , 王 大 轶 , 刘 成 瑞
以 推力器 为 执行机 构 的三 轴稳 定姿 态控 制 系统
是一 种 主动式 零 动量 姿 态 控 制 系 统 . 其 主 要 特 点 是 响应 快 , 适 用 于在 各 种 轨道 上运 行 的有 各 种 指 向要 求 的卫星 . 由于 推 力 器 使 用 消 耗 性 推 进 剂 , 使 卫 星 的工作 寿命 受到 限制 , 而 且 在 卫 星 的 轨 道 运行 期
Abs t r a c t : Ai me d a t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c h o o s i n g a p p r o p r i a t e a mo u n t a n d s u i t a b l e a r r a ng e me n t o f t h r us t e r s f o r s a t e l l i t e a t t i t u d e c o n t r o l ,f o u r d i f f e r e n t c o nf i g u r a t i o n s o f t hr u s t e r s a r e s umma r i z e d. Th r u s t e r b u r n t i me i s g i v e n u n d e r p h a s e — p l a n e c o n t r o l ,a n d t h e d e s i g n c r i t e r i o n i s p r o p o s e d wi t h c o mp a r i n g o f c o n t r o l a c c u r a c y, f u e l c o n s u mpt i o n a n d r e l i a b i l i t y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c o n ig f ur a t i o n s .Th i s c r i t e r i o n s h o ws t h a t t h e r e l i a b i l i t y a n d f u e l c o n s u mp t i o n a r e t he p r i ma r y r e f e r e n c e i n t he d e s i g n o f t h us r t e r c o n ig f u r a t i o n . Ke ywo r d s: c o n ig f u r a t i o n;b u r n t i me; f ue l c o n s u mpt i o n;r e l i a bi l i t y
卫星姿态及轨道控制方法
卫星姿态及轨道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姿控发动机:姿控发动机用于改变卫星的姿态,其燃料喷射方向不同可以产生不同方向的推力,从而改变卫星的姿态。
姿控发动机通常采用离子推进器或化学推进器。
引力牵引:利用地球引力场,通过改变卫星的轨道高度和速度,使其受到引力牵引,从而实现姿态控制。
热控制:热控制是指通过控制卫星内部的温度,调整卫星的热平衡,从而减少热对姿态控制的影响。
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是指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卫星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从而快速响应和处理各种情况,保证卫星的稳定运行。
地面仿真和控制:地面仿真和控制是指利用地面站对卫星进行仿真和控制,从而测试和验证卫星的各种性能,提高卫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总之,卫星姿态及轨道控制方法多种多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保证卫星的稳定运行。
卫星姿态控制
(6.14a)
U (1 h)1或 sgn(UU ) 0 (6.14b) U 1或 sgn(UU ) 0
系统框图见图6.10。图中k为微分系数,θ c为给定 的姿态角。
当θ c=0时,系统由初始条件逐渐向里收敛,最后停留在 一个稳定振荡上面,即为极限环(见图6.11)。显然该控 制系统也是稳定的,有阻尼存在,且阻尼的大小取决于 超前网络参数k的大小。过渡过程的最大角度超调发生在 点“2”处,从分析式(6.12)得知,发生在处,其大小可 以表示为
对于一般的n维控制任务,由上述分析方法可以证明 以下结论:
(1)n维任务的最小结构要求推力器数目m为
m=n+1
(2)n 维任务如果要求冗余度为 R ,则最小冗余结构 的推力器数目m为
m=n+1+2R
6.3.2 推力器系统的操作 航天器推力器系统的正确操作包含许多方面的正确 选择。其中有: (1)任务字 (2)指令矢量 (3)档次字 (4)推力器组合 (5)组合体
最小冗余结构可用作图法确定。以图6.17所示的二 维控制任务为例,图6.18为各种推力器配置方案的推力 矢量图。图中的每一个矢量代表配置的一个推力器的推 力矢量或力矩矢量。
过矢量的交点作任一直线aa’,把二维控制平面分为 两半。如果每一个半平面内至少含i个推力或力矩矢量,则 系统有冗余度R=I-1。依此方法可以判定,图6.18所示中由 左至右4种推力器配置方案的冗余度分别为R=1,l,2,2。
从该理想化的极限环工作状态可知,在死区负极限 ( R )和正极限( R )之间存在一个常值角速度 R ,见 式(6.18)。尽量减小这个常值角速度有利于节省工质消耗 量。 若推力器的推力为F,相对航天器质心的力臂为l,比 冲(比推力)为 I sp ,推力器的最小脉宽为△t,则容易证 明航天器继电控制的理想平均工质消耗量为
轨道误差 姿态误差
轨道误差姿态误差
轨道误差是指航天器或卫星在其预定轨道上的偏差。
这些偏差可能是由于推进系统的不精确性、外部扰动、引力摄动等因素导致的。
轨道误差对于卫星导航、通信和遥感等应用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会影响卫星的定位精度和覆盖范围。
为了减小轨道误差,需要进行精确的轨道测量和控制,以及对推进系统和导航系统进行精准校准。
姿态误差是指航天器或飞行器在其预定姿态或方向上的偏差。
这些偏差可能是由于姿态控制系统的不精确性、外部扰动、惯性测量单元误差等因素导致的。
姿态误差对于航天器的稳定性、精确控制和任务执行都至关重要。
为了减小姿态误差,需要进行精确的姿态测量和控制,以及对姿态控制系统和传感器进行精准校准。
从工程角度来看,轨道误差和姿态误差都需要通过精密的测量和控制系统来进行修正和校准。
针对轨道误差,可以采用推进系统的校准、轨道测量和修正等手段来减小误差。
而对于姿态误差,可以通过惯性测量单元的校准、姿态控制系统的精确调节等方式来减小误差。
此外,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轨道误差和姿态误差的研究也是航天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更精确的测量和控制技术,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航天环境,提高航天器的定位精度和控制稳定性。
在未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对轨道误差和姿态误差的研究也会取得更多突破,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第五章 三轴稳定航天器的姿态控制
& =u JΩ y
反作用轮的控制模式
z 动量模式 z轮子的输入是期望的控制角动量 z没有摩擦力矩的问题,但需要对电机转速进行精确测量
轮系的安装与操纵
h1 期望姿态 H
⋅
⋅
h2
⋅
飞轮 1 飞轮 2 飞轮 3 飞轮 4 敏感器
h
⋅
控制器
C+
h
⋅
h3 h4
⋅
C
H
⋅
航天器
⋅
姿态
⎡ h1 ⎤ ⎡H x ⎤ ⎢h ⎥ ⎥ = Ch = C ⎢ 2 ⎥ H =⎢ H ⎢ y⎥ ⎢ h3 ⎥ ⎢ ⎢ ⎥ ⎣Hz ⎥ ⎦ ⎣h4 ⎦
5.2.2 喷气姿态稳定系统的控制律 研究工具和数学模型 基于位置反馈的继电控制律 基于位置和速度反馈的死区继电控制律 含超前校正网络的死区迟滞继电控制律 准线性喷气推力器 极限环的特点与设计
研究工具和数学模型 研究工具
经典方法
z 相平面法 z 描述函数法
数学模型
现代方法
动态响应
z 机动时间或机动速度
5.1.3 主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零动量系统 喷气推力器 飞轮 控制力矩陀螺 偏置动量系统 固定偏置动量系统(WHECON) 单自由度动量系统 两自由度动量系统
零动量姿态控制系统
整星动量
z 标称状态下整星动量为零 z 多用于对姿态稳定度要求较高的卫星,如遥感卫星
§5.4 偏置动量姿态控制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基本思想 ¼轨道原理 姿态动力学模型 俯仰运动控制 滚动/偏航运动分析 滚动/偏航运动控制
5.4.1 基本思想
偏置动量稳定方式由双自旋卫星的稳定方式引伸而来
卫星姿态干扰力矩姿态失稳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卫星在航天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卫星的姿态控制是确保卫星在轨正常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姿态传感器、姿态执行机构、姿态控制器和姿态基准等组成部分。
在卫星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球磁场、太阳辐射压力、空间碎片等,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可能会出现干扰力矩,导致卫星姿态失稳,影响卫星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以某型号卫星为例,分析卫星姿态干扰力矩导致的姿态失稳案例。
二、案例概述某型号卫星在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太阳辐射压力和地球磁场的影响,姿态控制系统出现了干扰力矩。
在一段时间内,卫星姿态控制系统能够克服干扰力矩,保持卫星姿态稳定。
然而,在一段时间后,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姿态失稳现象逐渐加剧,最终导致卫星姿态无法恢复,卫星任务无法正常进行。
三、案例原因分析1. 干扰力矩来源(1)太阳辐射压力:太阳辐射压力是指太阳辐射粒子对卫星表面的作用力。
当卫星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压力时,会产生一个垂直于太阳方向的力矩,从而影响卫星的姿态。
(2)地球磁场:地球磁场对卫星姿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磁场的磁场力矩;二是地球磁场的磁通量变化产生的磁通量力矩。
2. 姿态控制系统性能分析(1)姿态传感器:姿态传感器是姿态控制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姿态控制系统的精度。
在本案例中,姿态传感器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老化现象,导致姿态测量精度下降。
(2)姿态执行机构:姿态执行机构主要包括推进器、反作用轮等。
在本案例中,由于推进器性能下降,导致姿态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精度降低。
(3)姿态控制器:姿态控制器是姿态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姿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在本案例中,姿态控制器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参数漂移现象,导致姿态控制系统稳定性下降。
3. 姿态失稳过程分析(1)干扰力矩逐渐增大:在卫星运行过程中,太阳辐射压力和地球磁场对卫星的影响逐渐增大,导致干扰力矩逐渐增大。
卫星姿态稳定方式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卫星姿态稳定方式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卫星姿态稳定方式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卫星姿态稳定方式一、卫星姿态稳定概述姿态稳定的定义卫星姿态稳定是指保持卫星本体三轴指向固定目标的能力,这个目标可以是地球、太阳、星际空间等。
简而言之,就是卫星能够维持其预定的姿态,不会因外界干扰而产生不必要的姿态变化。
姿态稳定的重要性卫星姿态稳定对于卫星的运行和任务执行至关重要。
首先,大多数卫星的任务都需要稳定的姿态来保证传感器、相机等设备对准正确的目标。
例如,地球观测卫星需要稳定地指向地球表面,才能获取清晰的图像;通讯卫星需要稳定地指向地球上的接收站,以保持稳定的通讯信号。
其次,卫星姿态稳定可以有效减少因姿态变化导致的设备误差,提高任务执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稳定的姿态还有助于延长卫星的寿命,减少因姿态失控导致的故障和事故。
卫星姿态稳定的分类卫星姿态稳定可以分为被动稳定和主动稳定两种方式。
被动稳定主要依靠卫星自身的物理特性来实现,如采用自旋稳定、章动稳定等方式。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可靠,不需要复杂的控制系统,但稳定精度相对较低。
主动稳定则通过卫星上的控制装置,如反作用轮、控制力矩陀螺仪等,对卫星的姿态进行实时调整。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更高的稳定精度,但需要复杂的控制算法和较高的能源消耗。
总的来说,卫星姿态稳定是卫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卫星的任务执行能力和寿命。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卫星姿态稳定技术将更加高效、精确和可靠。
航空航天工程师的航天器姿态控制和稳定
航空航天工程师的航天器姿态控制和稳定航天器姿态控制与稳定是航空航天工程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航天器的姿态控制和稳定是确保航天任务安全顺利完成的基础,而航天工程师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航天器姿态控制和稳定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控制策略和技术。
一、航天器姿态控制与稳定的重要性航天器姿态控制和稳定是航天器在空间环境中保持平衡和方向稳定的过程,对于保证航天器的性能和安全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航天器姿态控制和稳定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轨道控制:正确的姿态控制和稳定能够确保航天器按照计划的轨道进行运行,避免轨道偏离导致的误差和误差累积。
2. 通信和导航:航天器的姿态稳定对于保证通信和导航系统的正常工作非常重要。
稳定的姿态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精度和可靠性,确保航天器能够准确地定位和导航。
3. 载荷运行:航天器姿态控制和稳定对于各种载荷的正常运行具有关键影响。
例如,摄像机、望远镜等精密仪器需要在稳定的姿态下工作,以获取高质量的数据。
4. 节能减排:合理的姿态控制和稳定能够优化航天器的能量利用,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提高航天器的工作效率,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常用的航天器姿态控制和稳定技术为了实现航天器的姿态控制和稳定,航天工程师采用了多种技术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姿态控制和稳定技术:1. 反作用轮控制系统:通过控制航天器上的反作用轮实现姿态控制和稳定。
通过改变反作用轮的转速和方向,航天器的姿态可以得到精确控制。
2. 推力器控制系统:通过航天器上的推力器产生推力,从而改变姿态。
这是一种常用的姿态控制技术,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调整姿态。
3. 姿态传感器和陀螺仪:通过安装在航天器上的姿态传感器和陀螺仪,实时监测航天器的姿态信息。
根据传感器和陀螺仪提供的数据,航天器可以校正姿态并保持稳定。
4. 控制算法和控制策略:航天工程师根据航天器的特点和任务需求,设计并优化控制算法和控制策略。
这些算法和策略能够根据不同情况调整姿态控制和稳定方式,提高控制效果和稳定性能。
实践九号编队飞行轨控中的姿轨耦合与推力损失研究
DOI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6 7 4 — 1 5 7 9. 2 0 1 3 . 0 6 . 0 0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n At t i t ude a n d Or bi t Co u pl i ng a nd Th r us t Lo s s o f
第 3 9卷
第 6期
空 间控 制技 术与 应用
Ae r o s p a c e Co n t r o l a n d Ap pl i c a t i o n ・ 1 ・
2 0 1 3年 1 2月
实践 九 号编 队飞行 轨 控 中的 姿轨 耦 合 与 推 力 损 失 研 究
推 力器使 用 .
3 ) 要 求调姿 只 能单 轴进 行 , 但 执行 机 构 有 动量
1 S J - 9 A 卫 星 简 况
S J - 9卫 星 是 国 防 科 工 局 “ 十一 五 ” 期 间 规 划 并
轮 与推进 系统 两种选 择. 4 ) 没 有配 置加 速度 计 , 轨控 速 度增 量 精 度需 要 采用 专 门技术加 以保 证. S J 一 9 A、 S J 一 9 B采 用 一箭 双 星人 轨 , S J . 9 A相 对 于 S J - 9 B的编 队飞行划 分 为编 队 飞行 准备 与 编 队飞行 实施 两个 阶段 . 编 队飞 行 准备 阶段 包括 远 程 交 会及 粗 跟飞保 持两 个子 阶段. 编 队 飞行 实施 阶段 则 具体 体 现为 S J 一 9 A卫 星相对 于 C A S T . 2 0 0 0平 台新 增 的 自
苟 兴 宇 , 李 克 行 , 张 斌 , 刘 捷 , 谭 田 , 董 筠 , 白旭 辉
三轴稳定卫星姿态确定及控制系统的研究
三轴稳定卫星姿态确定及控制系统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三轴稳定卫星已成为现代空间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类卫星通过其精确的姿态确定及控制系统,实现了在太空环境中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工作。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三轴稳定卫星的姿态确定及控制系统,探讨其工作原理、技术挑战以及优化策略,为未来的卫星设计与控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三轴稳定卫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进行介绍,明确研究背景和目的。
随后,将详细分析卫星姿态确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算法以及姿态估计理论等。
在此基础上,将探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实现方式,包括姿态控制策略、执行机构选择以及控制算法优化等。
本文还将对三轴稳定卫星姿态确定及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剖析,如姿态传感器误差补偿、控制算法鲁棒性增强以及卫星在轨自主定姿等。
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现有的姿态确定及控制技术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本文将提出一种优化的三轴稳定卫星姿态确定及控制系统设计方案,通过仿真实验和实地测试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这一方案将为未来卫星的设计和制造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航天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二、三轴稳定卫星姿态确定原理三轴稳定卫星的姿态确定是其控制系统中的核心环节,它涉及到卫星在空间中的方向感知和姿态调整。
三轴稳定卫星的姿态确定原理主要基于惯性测量单元(IMU)和星敏感器(Star Tracker)等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处理。
惯性测量单元(IMU)是卫星姿态确定的基础设备,它通过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来测量卫星的角速度和加速度,进而推算出卫星的姿态变化。
然而,由于IMU的长期误差积累,单纯依赖IMU进行姿态确定无法满足长时间、高精度的要求。
因此,需要引入星敏感器(Star Tracker)等光学传感器进行辅助。
星敏感器通过拍摄星空图像,识别出已知的天体位置,进而解算出卫星的姿态。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精度高、误差积累小,但其缺点是受到观测条件的限制,例如在地球阴影区、太阳光照强烈等情况下,星敏感器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卫星发射后如何对其进行轨道调整和维护
卫星发射后如何对其进行轨道调整和维护当卫星成功发射进入太空后,它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为了确保卫星能够在预定的轨道上稳定运行,并完成各种任务,对其进行轨道调整和维护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需要高度精确的技术和复杂的计算,还需要对太空环境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卫星系统的精细控制。
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要进行轨道调整。
卫星发射时,虽然经过了精心的计算和规划,但实际的发射过程中仍可能存在各种偏差和不确定性。
例如,火箭的推力可能会有微小的变化,大气阻力的影响也可能与预期不同,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卫星进入的轨道与设计轨道存在一定的偏差。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球引力场的不均匀性、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阻力等因素,卫星的轨道也会逐渐发生变化。
如果不进行及时的调整,卫星可能会偏离预定的工作轨道,无法正常执行任务,甚至可能会坠入大气层而坠毁。
那么,如何进行轨道调整呢?这通常需要借助卫星自身携带的推进系统。
推进系统可以是化学燃料推进器,也可以是电推进系统。
化学燃料推进器能够提供较大的推力,适用于较大幅度的轨道调整;而电推进系统则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长的工作寿命,适用于微小的轨道调整和长期的轨道维持。
在进行轨道调整之前,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会通过一系列的测量手段,获取卫星的精确轨道参数。
这些测量手段包括利用地面雷达、光学望远镜等设备进行观测,以及接收卫星自身发送的遥测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算出卫星当前的轨道状态与预定轨道之间的偏差。
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制定出详细的轨道调整方案。
轨道调整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太空舞蹈。
地面控制中心会向卫星发送指令,启动推进系统,使其产生特定方向和大小的推力。
这个推力会改变卫星的速度和方向,从而使其逐渐进入预定的轨道。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推力的大小、作用时间和方向进行精确的控制,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调整失败。
除了轨道调整,轨道维护也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在卫星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轨道会不断发生微小的变化。
轨道误差 姿态误差
轨道误差姿态误差轨道误差和姿态误差是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轨道误差指的是航天器在轨道上的位置偏差,而姿态误差则是指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姿态的偏差。
这两种误差对于航天器的运行轨迹和任务执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精确的控制和修正。
首先,轨道误差对航天器的轨道设计和运行轨迹有着重要的影响。
轨道误差的存在会导致航天器偏离预定轨道,进而影响任务的执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轨道误差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如发射时的姿态控制不准确、外界干扰力的作用、航天器的燃料消耗等。
因此,为了减小轨道误差,需要进行精确的轨道设计和轨道控制。
这包括发射时的准确姿态控制,轨道参数的精确计算和预测,以及对轨道误差的实时监测和修正。
其次,姿态误差对于航天器的稳定性和姿态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姿态误差会导致航天器的飞行姿态偏离预定值,进而影响航天器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姿态误差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如姿态传感器的误差、外界干扰力的作用、姿态控制系统的误差等。
为了减小姿态误差,需要进行精确的姿态控制和修正。
这包括对姿态误差的实时监测和预测,以及对姿态控制系统的校准和调整。
对于轨道误差和姿态误差的控制和修正,航天器通常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精确的轨道设计和轨道控制来减小轨道误差。
这包括对发射时的姿态控制进行精确的计算和控制,对轨道参数的预测和修正,以及对轨道误差的实时监测和修正。
其次,可以通过精确的姿态控制和姿态修正来减小姿态误差。
这包括对姿态传感器的校准和调整,对姿态控制系统的精确控制和修正,以及对姿态误差的实时监测和修正。
在实际的航天任务中,轨道误差和姿态误差的控制和修正是非常关键的。
这不仅要求航天器具备精确的轨道设计和姿态控制能力,还要求对轨道误差和姿态误差进行实时监测和修正。
只有通过精确的控制和修正,才能保证航天器能够按照预定的轨道和姿态进行飞行,从而保证任务的成功执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轨道误差和姿态误差对于航天器的运行轨迹和任务执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推力器工作对轨道的影响分析
1 引 言
有 关 自主轨 道确 定 的很 多文献 指 出 ,利 用直 接 测量 的方式 计算 轨 道位 置可 以获 得实 时精度 满 足
要 求 的轨道 参数 ,供 自主轨道 控制 使用 口 ] 。但是 直接 测量 一般 需要 增 加额 外 的设 备 ] 。对 于一些
假设用于卫星的姿态控制 、卫 星的轨道保持 以及动量轮卸 载共有 1 个 1N 推力器 ,一般来 4 0
说 ,在 姿态 控制 时推力 器每 次喷 气的 时间为 数 十毫秒 ,连续 两 次 喷气 之 间 的 间 隔为 数 十至 数 百秒 。 由于作用 时 间短 ,因此 ,喷 气过程 对卫 星轨道 的扰 动可 等 效为一 个 速度增 量 为 △ 的脉 冲 ,即
轴 为卫 星地 面板法 向。
收 稿 日期 :2 0 — 3 1 。 收修 改稿 日期 :2 0 — 5 O 08 0 —8 0 8 0 l
维普资讯
.
生 垦 奎 ! 堂 垫 里型
当没 有姿 态误 差时 ,上 述两个 坐标 系重合 。
至 旦
一 一
一
式 中
为卫星 姿态 的滚 动 角 ;0为俯 仰 角 ; 为偏 航 角 ;R 、R 、R 分 别 表示 绕 轴 、Y轴 和
f 1 0 0 ] f o 0 0 一 sn 1 c s i0 f c s sn 0 o ̄ ie ]
成 熟 的平 台 ,如 果增 加测 量设 备将 对平 台的状态 影 响较 大 。本文讨 论 的是 利用 现有 平 台的信 息 :推
力 器在 星上 的安 装位 置 、实时 的姿 态测 量数 据 、卫 星记 录 的推力器 工 作时 间 和卫星 的理 论质 量特 性 来 分 析推力 器工 作对 卫 星轨道 的影 响 。影 响分 析模 型可 以用 于修 正轨 道外 推 的模 型 ,以使轨 道外 推 的定轨 方法 在工 程上 有一 定 的利用 价值 。从 而 实现 不更改 卫 星 的平 台状态 下完 成有 限 时间卫 星轨 道
小卫星三轴稳定模式下的有限推力轨道转移
小卫星三轴稳定模式下的有限推力轨道转移
荆武兴;吴瑶华
【期刊名称】《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年(卷),期】1996(016)005
【摘要】由塔载方式发射的小卫星,通常需要变轨才能进入自己的工作轨道。
这种变轨一般由小推力发动机执行,传统的冲量变轨方法存在较大局限性。
文章研究了在小推力作用下,小卫星由椭圆停泊轨道进入共面圆工作轨道的点火信息求解方法;给出对地定向三轴稳定模式下的俯仰角偏置三轴稳定模式下的变轨控制仿真结果;提供了对任务设计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总页数】7页(P51-57)
【作者】荆武兴;吴瑶华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12.41
【相关文献】
1.三轴稳定通信卫星地球搜索模式下的陀螺标定 [J], 孙宝祥;李铁寿
2.敏感器正常和故障模式下微小卫星的姿态确定方法 [J], 崔培玲;张翠;全伟;杨照华
3.三轴稳定通信卫星在地球指向模式下的陀螺标定 [J], 孙宝祥;李铁寿
4.三轴稳定通信卫星在地球搜索模式下的陀螺标定 [J], 孙宝祥;李铁寿
5.有限推力下时间最优轨道转移 [J], 梁新刚;杨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地三轴稳定卫星推力器姿控对轨道的影响分析2006(说明推力器安装偏差对轨道摄动很小)
[1] 屠善澄,卫星姿态动力学与控制(2),北京,宇航出版社,1998,165-186 [2] 杨嘉墀,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上),北京,宇航出版社,1995,79-152
作者简介
刘伟:女;1978 年 11 月;助理工程师;专业和研究方向:导航、制导和控制;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二条 1 号 8701 信箱 133 分箱,100080;E-mail:liuwei2008@; 联系电话:62582819;传真:62573094。
Di = (cosαi , cos βi , cosγ i ) ,则 n 个推力器作用在星体上的总推力和总推力矩分别为
n
∑ Fc = Fi ⋅ Di , i =1
n
∑ Tc = Pi × Fi ⋅ Di i =1
(2-3)
2.2 轨道动力学模型
卫星在轨运行时主要受到地球质心引力和其他一些摄动力(包括地球非球形引力、大气阻力、 日月引力、太阳光压等自然摄动力,以及姿控推力器摄动力)的作用[2]。在中心引力场和有限推
仿真时间 采样时间 姿态角(°)
200s
0.25s
(1.5 90 3.0)
200s
0.25s
(−180 1.5 −30.0)
200s
0.05s
(1.5 90 3.0)
姿态 姿态角速率(°/s) (1.5 1.2 −2.0) (2.0 −5.0 3.0) (1.5 1.2 −2.0)
推力器安装误差
30′
-0.27635
2
12.16s
-164.05m
-2.1928 ×10−5 -9.15495 ×10−4 -2.12872 ×10−5
总的趋势+,有向下的波 动,变化范围是 0.55043
三轴稳定遥感卫星姿控系统故障情况下的系统重构
三轴稳定遥感卫星姿控系统故障情况下的系统重构
张灵惠;严拱添
【期刊名称】《航天控制》
【年(卷),期】1997(15)3
【摘要】论述三轴对地稳定遥感卫星姿控系统中部分轮子或部分陀螺故障情况下的姿控系统重构。
文中论述了只在俯仰通道有一偏置动量轮正常工作,而滚动和偏航通道轮子故障条件下的系统重构。
另外还论述了偏航陀螺故障,姿控系统其它部件正常情况下,控制系统采用Whecon原理与PIM控制相结合的设计。
以上两种系统重构拟用于实际系统中,经过数学仿真验证,姿控系统在故障情况下能够完成基本任务。
【总页数】7页(P35-40)
【关键词】姿态控制系统;故障;重构;遥感卫星;三轴稳定
【作者】张灵惠;严拱添
【作者单位】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48.22;V474.2
【相关文献】
1.卫星姿轨控系统故障推演系统设计架构 [J], 胡迪;董云峰
2.基于RO-NUIO/LMI的挠性卫星轨控期间姿控系统故障诊断 [J], 侯倩;程月华;姜斌;陆宁云
3.三轴稳定卫星姿控系统的一般性问题 [J], 田春华;马广富;李传江;姜雪原
4.基于模块化的三轴稳定卫星姿控系统仿真 [J], 梁骁俊
5.基于ATSUKF算法的卫星姿控系统故障估计 [J], 陈雪芹;孙瑞;吴凡;蒋万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第十二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年会论文
(2)轨道摄动变化无固定的增大或减小规律,与该过程推力器如何动作有关; (3)在利用推力器进行姿态控制、调整和变轨姿控时,其对轨道的摄动影响在短期内可以忽略; (4)初始姿态变差,姿控推力器对轨道的摄动影响增大;推力器安装误差变大,轨道摄动量增
大;控制器采样时间的变化对轨道摄动影响不明显; (5)变轨效果与理想情况下基本相当。
30′
30′
在上述仿真条件下,得到仿真结果如表 3.4 所示。
146
全国第十二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年会论文
表 3.4 姿控推力器对轨道摄动影响结果
组数 推力器喷气时间 半长轴摄动量 偏心率摄动量 轨道倾角摄动量 升交点赤经摄动量
近地点幅角摄动量
1 4.4s +126.5m
×10−5 +4.93466 ×10−7
-0.2826
由表 3.4 可以看出姿控推力器对轨道摄动影响可以忽略。控制器采样时间的改变对轨道摄动
影响产生的变化不明显。初始姿态变差,会使轨道根数的摄动量增大;并且其变化规律是不同的,
这表明初始姿态对姿控推力器调姿过程影响较大,而随着姿控推力器动作的不同,对轨道的摄动
变化影响将不同。摄动仿真曲线的波动较大,这表明与自然摄动力相比,姿控推力器对轨道摄动
Di = (cosαi , cos βi , cosγ i ) ,则 n 个推力器作用在星体上的总推力和总推力矩分别为
n
∑ Fc = Fi ⋅ Di , i =1
n
∑ Tc = Pi × Fi ⋅ Di i =1
(2-3)
2.2 轨道动力学模型
卫星在轨运行时主要受到地球质心引力和其他一些摄动力(包括地球非球形引力、大气阻力、 日月引力、太阳光压等自然摄动力,以及姿控推力器摄动力)的作用[2]。在中心引力场和有限推
表 3.2 自然摄动力对轨道摄动影响结果
半长轴摄动量 偏心率摄动量 轨道倾角摄动量
周期变化,变化范围为 17046.92m 周期变化,变化范围为 0.00191 周期变化,变化范围为 0.01348
升交点赤经摄动量 近地点幅角摄动量
+0.18696 周期变化,变化范围为 229.9713
在 16000s 的仿真时间内,地球非球形引力、大气阻力、日月引力、太阳光压对卫星轨道半 长轴、偏心率、倾角、近地点幅角均为周期性摄动影响;其对升交点赤经的摄动影响为增大的规 律。并且仿真曲线摄动变化的分布较均匀,这表明自然摄动力对轨道影响比较有规律、比较均匀。
影响的随机性更为明显。
3.3 调姿过程中推力器对轨道的摄动影响分析
卫星变轨前需进行姿态调整,使用推力器作为执行机构,采用的控制方案是:相平面控制, 推力器排列组合方案。分析此过程中姿控推力器对轨道的摄动影响,具体仿真条件参见表 3.5。
表 3.5 调姿过程中推力器对轨道摄动影响的仿真分析条件
组数
1
2
器。机组安装在星体-Z 面上的底板上,推力器位于 OYZ 面上,推力器的安装位置及方向如图 2.1
和图 2.2 所示。
对于理想的喷气执行机构,控制器给出的指令喷气时间等于等效的推力脉宽。但是由于实际
上电磁阀存在开启和关闭时延,等效的推力方波宽度 Td 为
Td = Tn + ∆T
(2-1)
式中,Tn 为指令喷气时间; ∆T = TD − TR ,其中 TD = TSD + T fd 、TR = TSR + T fr 分别为喷气执
表 3.7 变轨姿控过程的仿真分析条件
仿真时间 600s
采样时间 0.25s
初始条件
角度精度
1.5
角速度精度
0.15 / s
表 3.8 变轨姿控过程的仿真结果
推力器安装误差
30′
喷气时间
半长轴改变量
本体系z轴方向速度改变量
(Vzb 改变量)
本体系速度改变量
(Vb 改变量)
半长轴摄动量 偏心率摄动量
实际变轨 理想变轨 实际变轨 理想变轨 实际变轨 理想变轨
+1.1169
3
13.02s +197.31m
+2.84046 ×10−5 +1.97111 ×10−5 +1.01393 ×10−6
不是单调变化,变化范 围是0.75921
147
全国第十二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年会论文
由表 3.6 的仿真数据可以看出,在变轨前姿态调整过程中姿控推力器对轨道的摄动影响可以 忽略。初始条件精度较差,摄动影响一般较大;推力器安装误差变大,轨道摄动量增大;喷气时 间对摄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规律。此外,摄动仿真曲线波动较大,且变化量分布不均匀,表中给 出的“+、-”号仅代表曲线总的变化趋势。
组数 喷气时间 半长轴摄动量 偏心率摄动量 轨道倾角摄动量 升交点赤经摄动量
近地点幅角摄动量
1
5.18s +118.87m
+1.64995 ×10−5 +1.05247 ×10−5 +1.00265 ×10−6
+0.2498
2
14.72s +240.14m
+3.54036 ×10−5 -1.31529 ×10−4 -2.35229 ×10−6
-0.27635
2
12.16s
-164.05m
-2.1928 ×10−5 -9.15495 ×10−4 -2.12872 ×10−5
总的趋势+,有向下的波 动,变化范围是 0.55043
3 4.48s +129.2m
+1.69806 ×10−5 +4.78164 ×10−5 +5.22929 ×10−7
1 概述
在对地三轴稳定卫星的飞行过程中,需对姿态进行控制和调整。若执行机构采用推力器,则 由于安装方式、安装误差和推力大小的不对称性,会对轨道产生摄动。所以推力器姿控系统的设 计必须要考虑对轨道可能产生的影响,要分析和控制所施加的力偶可能产生的对质心的推力。
本文通过数学仿真,分析了不同采样时间、初始姿态、推力器安装误差等仿真条件下姿控 推力器对轨道的摄动影响以及变轨过程中姿控推力器对变轨效果的影响,总结了变化规律,给出 结论。从轨道摄动变化的角度验证了推力器安装方式和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对控制系统设计和轨 道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仿真时间
200s
200s
200s
采样时间
0.25s
0.25s
0.25s
角度精度
0.1
10
初始条件
角速度精度 0.001 / s
1 /s
0.1 0.001 / s
推力器安装误差
15′
15′
30′
在上述仿真条件下,得到的仿真结果如表 3.6 所示。
表 3.6 变轨前姿态调整过程中姿控推力器对轨道摄动影响的仿真结果
145
全国第十二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年会论文
表 3.1 自然摄动力对轨道摄动影响仿真分析条件
仿真起始时刻 仿真时间 卫星质量
卫星有效日照面积
地球引力场阶数
2007 年 1 月 1 日 12 时 48 分 48 秒 16000s 600kg
7.5 m2 21× 21
轨道初始条件
半长轴:(1200+6378.136)km 偏心率:0.001 轨道倾角:100 升交点赤经:0 近地点幅角:0
2 数学建模
介绍对地三轴稳定卫星所采用的推力器安装方式;建立脉冲推力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用 卫星位置、速度矢量表示的轨道动力学方程。 2.1 推力器的安装及模型[1]
推进系统采用单组元无水肼(N2H4)喷气推力器组,采取脉冲工作方式。假设共有 8 台 5N 推力器,分成 4 个两两相对的双机机组,每个机组包含 1 个直喷管推力器和 1 个 45°折角推力
全国第十二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年会论文
对地三轴稳定卫星推力器姿控对轨道的 影响分析
刘 伟 赵黎平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100080
摘要:由于推力器的安装方式、安装误差和推力大小的不对称性,使得推力器在进行姿态控 制的过程中对轨道产生摄动,本文通过数学仿真,分析了姿控推力器对轨道的影响,总结变 化规律,给出了结论。文章从轨道摄动变化的角度验证了推力器安装方式和控制方法的可行 性。整个仿真过程和结果对控制系统设计和轨道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轨道摄动 姿控推力器 控制
参考文献
[1] 屠善澄,卫星姿态动力学与控制(2),北京,宇航出版社,1998,165-186 [2] 杨嘉墀,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上),北京,宇航出版社,1995,79-152
作者简介
刘伟:女;1978 年 11 月;助理工程师;专业和研究方向:导航、制导和控制;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二条 1 号 8701 信箱 133 分箱,100080;E-mail:liuwei2008@; 联系电话:62582819;传真:62573094。
仿真时间 采样时间 姿态角(°)
200s
0.25s
(1.5 90 3.0)
200s
0.25s
(−180 1.5 −30.0)
200s
0.05s
(1.5 90 3.0)
姿态 姿态角速率(°/s) (1.5 1.2 −2.0) (2.0 −5.0 3.0) (1.5 1.2 −2.0)
推力器安装误差
30′
21.46s 37888.65803m 37440m 15.62115m/s 15.64 m/s
15.77481m/s 15.65 m/s +449.62m
+6.05439 ×10−5
轨道倾角摄动量 升交点赤经摄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