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学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一、作家作品知多少1、孔子,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课前预习内容(一)、注音盍()诲(ì)裘()敝()肱()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二)、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②知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词语解释①就有道而正焉。
就:正: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信:怀:③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④回虽不敏。
敏:⑤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⑥是智也。
是:⑦盍各言其志。
盍:⑧敝之而无憾。
敝:⑨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⑩一曰克己复礼。
一曰:(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三、课内阅读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1、疏通字词,掌握准确解释:侍:盍:尔:蔽:憾:伐:施:安:信:怀|:2、这一章主要记在了孔子和弟子、通过闲谈的方式,表达各自的事。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教案:《论语》十则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论语》十则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论语》中的十则名言,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器、逝者如斯夫、默而识之、学而不思则罔等。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名言,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提高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掌握十则名言的原文及含义。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些名言,理解其中的道理和价值。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十则名言的原文及含义的记忆和理解。
难点: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名言深层含义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论语》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阅读:让学生齐读十则名言,注意发音和语气,理解名言的含义。
3. 讲解与讨论:对每则名言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名言背后的儒家思想,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加深对名言的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名言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十则名言的原文,并在每则名言旁边标注出其含义和背后的儒家思想。
七、作业设计1. 请将十则名言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 请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和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论语》十则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些名言。
同时,学生也应该能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论语》内容,深入研究儒家思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篇一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
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
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
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
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教案1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前十则,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学而》篇和《为政》篇。
具体内容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君子不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等十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字面意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儒家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论语》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论语》前十则,让学生熟悉文本。
(2)逐句解释,分析句子的字面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解读《论语》中的名句。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论语》前十则,巩固所学内容。
(2)针对每个名句,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论语》中的某一则,展开讨论,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儒家思想关键词:仁、义、礼、智、信、孝、悌、谨、信、爱、周、比、器等。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 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2、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本节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学习过程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
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
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
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
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背景简介《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整体感知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
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
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
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
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
《论语十则》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
《论语十则》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论语十则》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 学习《论语》中的十则,了解其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以及对经典文化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流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论语》的背景,提出《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讲解《论语十则》(15分钟):详细介绍《论语》中的十则,逐一解释每则的内容和含义。
重点突出其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并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对比和讨论。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其中一则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意义,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将自己的理解与组员分享。
4. 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的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总结《论语十则》的重要性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5. 练习和评价(15分钟):给学生一些练习题,测试学生对《论语十则》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结束(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
三、教学工具和资源准备:1.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用于讲解《论语十则》)。
2. 分组讨论题目和讨论指导。
3. 练习题和答案。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1. 讲解和讨论相结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论语十则》的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评价能力。
2. 小组讨论和展示,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与同学进行讨论,拓展思维和学习视野。
4. 练习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及时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能够体现学生对《论语十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反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教案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论语》十则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论语》的相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3.累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能力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并娴熟背诵、默写全文;2 .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语。
德育目标:1.吸取课文的语言精髓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为人处世的思想涵养 ;2.领会课文丰富的内涵,正直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
教课要点:朗诵、背诵、评论《论语》十则内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教课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频频朗读 , 熟读成诵 , 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则语录。
2.研究法。
在教课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怀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换学习踊跃性。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语设计 (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下手)设计 1: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单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日结合国还有他的雕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
今日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对于学习和做人一些阐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设计 2:说起“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膜拜的忠诚的藏传佛教徒向着布达拉宫或许伊斯兰教徒向着麦加前行的壮观情形。
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
同学们知道这此中的缘由吗?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
听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长九尺有六寸 ( 约合此刻 6.4 尺 ) ,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
相传,宋代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本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因此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认识孔子的思想核心和教育理念。
2、帮助学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十则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3、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论语》十则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2)体会孔子的思想内涵,如“仁”“礼”“学”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儒家思想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论语》的语言韵律和节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讲解法: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论语》中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1)播放一段关于孔子的视频或讲述孔子的生平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程度,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10 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论语》十则,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论语》的语言特点。
3、字词讲解(15 分钟)(1)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如“愠”“罔”“殆”“弘毅”等。
(2)结合上下文,让学生理解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句子翻译(15 分钟)(1)学生分组翻译《论语》十则,教师巡视指导。
(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翻译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
(3)重点讲解一些复杂句子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5、内容理解(20 分钟)(1)引导学生理解每则论语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则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你如何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023年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高二选修《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1、理解重点词语:⑴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
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
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
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
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高二语文备课组个性化教学目标内容: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
2、通过诵读和自主学习,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形成文言语感。
本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立身处世,讲求个人修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提示建议: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具体要求:(1)知识与能力: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理解、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的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立身处世、讲求个人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了解儒道互补。
(三)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教案标题: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学生将了解并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论语十则的介绍与分析:学习并理解《论语》中十则的内容、背景和涵义。
2. 文本阅读与解析:学生通过阅读《论语》文本,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重要观点和表达方式。
3. 论语十则的讨论与解读: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理解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开展相关活动:例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论语》中的道德准则。
5. 作文撰写:引导学生从论语中得到的启示或触发的思考,写一篇小议论文,表达对其中一则道德准则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介绍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2. 文本阅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论语》十则相关章节,理解文本的文字表达和意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并展示对某则论语的理解和看法。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入下一课时的学习。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听一些学生分享的讨论结果。
2. 课堂讲解:老师对《论语》十则进行解读和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和应用。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对话场景,理解并感受其中的道德准则。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第三课时:1. 复习:与学生一起回顾上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询问学生对于论语中道德准则的理解和应用。
2. 个人思考:让学生思考并记录下自己对某则论语的理解、感悟和应用。
3. 作文撰写: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写一篇小议论文,表达对某则道德准则的理解和看法。
4. 交流展示:学生逐一交流自己的作文,互相倾听和评价。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与评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要点】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一、导入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板书:政治上:主张仁义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
语录体(格言体)《论语》的体式对话体叙事体板书: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三、反复诵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2)思考这十则《论语》分别属于课前提示的哪一类内容。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
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再提问一男一女朗读。
6、全班跟录音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论语 >十则》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阅读其它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确,我国两千年多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
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说明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
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治理个人的一身一心也是如此。
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二、孔子简介孔子(前 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得很出色。
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
50岁那年(前 500),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时 14年,终不见用。
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宫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罗志辉改编一、教学要点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㈠文言基础知识A.语音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㈡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课题:《论语》十则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课时:三课时授课教师:杨育馨一.教材分析《_lt;论语_gt;十则》是高中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的第一课,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它的影响涉及文学.哲学.政治.思想.伦理学.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多种学科.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以仁释礼.〝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孔子讲〝爱人〞以实现〝仁〞,以〝忠恕〞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还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辅助原则--以〝温和〞的方式治理动乱的社会.孔子还从〝仁〞出发,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理论,如〝克己复礼〞.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具体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从〝仁〞出发,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礼〞,体现在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皇权宗法统治秩序上,体现在孝.悌.忠.信的礼教上,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要求.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世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_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3.能熟练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作为高二的学生,在学了五册必修教材之后,对文言文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根据他们平时的表现,凭他们的能力是可以理解论语十则的字面意思的,只是要把握这论语十则的深刻含义,还需进一步探究.四.教学方法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3.结合合作探究,质疑解疑,对论语进行深入把握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2. 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语:〝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学生说说《论语》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各则语录;2.整理积累语言材料;学习重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学习难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学生朗读目标重难点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方向三.《论语》的价值地位影响_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_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学生朗读强化论语的地位四.孔子简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孔子是一位旷世奇才,虽然一生颠沛游离,命运坎坷,但他所创建的儒家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他在政治思想上大力宣扬〝仁〞的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最高境界.所宣扬的〝忠孝礼仪〞的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王朝中起着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论语十则》,回忆《论语》,回忆孔子.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回忆所学知识,强化记忆五.《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做笔记积累文化常识六.熟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案二.结合注释学习前五则,谈谈你对前五则的理解和感悟:1.理解第一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啊.〞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2.理解第二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先生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时知道了天命,六十岁时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超出规矩.〞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3.理解第三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先生说:〝由(即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4.理解第四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颜渊.子路立侍(在孔子旁).先生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把我的车马和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觉得可惜.〞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先生说:〝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中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5.理解第五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孔子的乐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孔子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感悟】〝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四.朗读前五则学生分析理解,交流对每一则的感悟培养自学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加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巩固表达能力第三课时:一.结合注释学习后五则,谈谈你对后五则的理解和感悟:1.理解第六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这则好像是用山水的比拟对仁者和智者作一个比较.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乐山乐水〞不一定只是就性情而言,或许它更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观或者是生活态度.智者乐水,因为他们如水通过自身的流动滋润万物,且海纳百川;仁者乐山,因为他们如山,山虽不语却以自身的厚重令人高山仰止.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2.理解第七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孔子的〝安贫乐道〞.《论语》里还有这么一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极力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说他是真正的贤者.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感悟】〝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3.理解第八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总是忧愁.哀伤.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孔子的坦荡胸怀.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4.理解第九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先生说:〝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天下就称许为〝仁〞了.达到仁是出于自己的努力,难道是由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它的具体要点.〞先生说:〝不合乎礼不要看,不合乎礼不要听,不合乎礼不要说,不合乎礼不要动.〞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实践这几句话.〞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仁是孔子的人生哲学的基础,也是孔子伦理教育思想的根本.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主体,礼是外在的功用,二者紧密结合.【感悟】〝谨于言,慎于行.〞5.理解第十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少年时,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的是贪欲.〞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孔子的清心寡欲.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请停住你的脚步!二.教师总结:孔子的道德精神:好学乐学,安贫乐道,博爱仁慈,坦荡胸怀等.孔子把这所有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仁〞.三.拓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赏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宏图.幑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赏读: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徦旰,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赏读: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艰苦的环境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艰苦的环境才能真正地考验人. 学生齐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培养自学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加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巩固表达能力七.教学评价设计《论语》总共十则,每一则计分十分.每一则学生能正确翻译占5分,能谈谈自己的感悟占5分.由小组对每个组员进行评价.八. 板书设计《论语﹒里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为政》:九.教学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的教学或学习流程;2.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4.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吗?你是如何解决的?5.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7.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句的含义和哲理。
2.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提高道德修养。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论语》简介2.十则经典语句解析3.实践活动三、教学过程1.导入向学生简单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2.《论语》简介介绍《论语》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十则经典语句解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释“学而时习之”的含义,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分析“不亦说乎?”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乐趣。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释“有朋自远方来”的含义,强调友谊的价值。
分析“不亦乐乎?”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友谊的美好。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释“人不知而不愠”的含义,强调宽容的心态。
分析“不亦君子乎?”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君子的品质。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
分析这句话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应用。
(5)吾日三省吾身。
解释“吾日三省吾身”的含义,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分析这句话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含义,强调学习他人的优点。
分析这句话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应用。
(7)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故而知新”的含义,强调复习的重要性。
分析这句话在学习方法中的应用。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含义,强调学习的态度。
分析这句话在人生道路上的意义。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解释“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含义,强调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分析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解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含义,强调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分析这句话在人生道路上的意义。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些经典语句的理解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要点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文言基础知识A.语音盍(h)诲(hu)裘(qu)敝(b)肱(gng)少(sho)者怀之智者乐(ya)山,仁者乐(ya)水知者乐(l),仁者寿。
B.通假字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是智也(是:代词,这)盍各言其志(盍:何不)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检查学生预习内容。
(三)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1.学而篇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
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样。
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帅哥?)买房买车。
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但这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
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
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读解】: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原文: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
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
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
裘:本指皮衣。
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
敝:使动用法。
憾:抱怨)。
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
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
(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
安:安逸。
怀:归依)解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4.雍也篇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
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
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读解】: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
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读解】: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
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
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此环节教学预设说明:翻译可以交给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对于各则语录所反映的思想,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形成师生探讨互动的课堂气氛!)(五)学习《论语》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
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