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病人的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瘘病人的护理

肠瘘(intestinal fistula)是指肠管与其他空腔脏器、体腔或体表之间存在异常通道,肠内容物经此通道进入其他脏器、体腔或至体外。肠瘘时腹部外科中常见重症疾病之一,病情腹胀、并发症多,可引起全身及局部病理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死率高(15%--25%)。

【病因和分类】

按肠瘘发生的原因、是否与其他器官或体表相通、肠道的连续性及所在部位有不分类。

1、按瘘发生的原因

(1)先天性: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如卵黄管未闭所致脐肠瘘。

(2)后天性:占肠瘘发生率的95%以上,与多种因素有关。

①腹腔或肠道感染:如憩室炎、腹腔脓肿、克罗恩(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或肠结核。

②肠道缺血性疾病

③腹腔内脏器或肠道的恶性病变:如肠道恶性肿瘤。

④腹部手术或创伤:绝大多数肠瘘都是由手术或创伤引起,如腹部损伤导致的肠管损伤或手术时误伤、吻合口愈合不良等。

(3)治疗性:是指根据治疗需要而施行的人工肠造瘘,如空肠造瘘或结、直肠造瘘等。

2、按肠腔是否与体表相通

①肠外瘘:指肠腔通过瘘管与体表相通。肠外瘘又可根据瘘口的形态分为管状瘘及唇妆瘘。前者是肠外瘘中较常见的类型,是指肠壁瘘口与腹壁外口之间存在一瘘管;后者为肠壁直接与皮肤粘着,瘘口处肠粘膜外翻成唇状。

②肠内瘘:指肠腔通过瘘管与腹内其他脏器或肠管相通,如胆囊横结肠瘘、直肠膀胱瘘、直肠阴道瘘和空肠空肠瘘。

3、按肠道连续性是否存在

①侧瘘:肠壁瘘口小,仅有部分肠壁缺损,肠腔仍保持其连续性。

②端瘘:肠腔连续性完全中断,其近侧端与体表相通,肠内容物经此全部流出体外,亦称为完全瘘。此类瘘很少见,多为治疗性瘘。

4、按瘘管所在的部位

①高位瘘:指距离Treitz韧带100cm内的消化道瘘,如胃十二指肠瘘、十二指肠空肠瘘。

②低位瘘:指发生Treitz韧带100cm以下的消化道瘘,如空肠下段瘘、回肠瘘和结肠瘘。

5、按肠瘘的日排出量

①高流量瘘:指每天排出消化液在500ml以上。

②中流量瘘:指每天排出消化液在200--500ml范围内。

③低流量瘘:指每天排出消化液在200ml以内。

【病理生理】

肠瘘形成后的病理生理改变与瘘管的部位、大小、数目等相关。一般而论,高位肠瘘以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素丢失较为严重;低位肠瘘则以继发性感染更为明显。

1、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正常人每天可分泌7000--8000ml的消化液,其中绝大部分由小肠及结肠回吸收,仅有150ml随粪便排出体外。发生肠瘘时,这些消化液可经瘘管排至体外、其他器官或间隙,或因消化道短路,过早地进入低位消化道,致重吸收率大大降低和大量消化液丢失。伴随消化液的流失,可有相应电解质的丧失,如以胃液丢失为主时,丧失的电解质主要为H+ 、CL+ 、K+ ,病人看出现低氯低钾性碱中毒;而伴随肠液丢失的电解质主要为Na+ 、K+ 及HCO3+ ,病人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及低钠、低钾血症。

2、营养不良肠瘘病人由于消化液的大量流失,影响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加之其内所含的大量消化酶和蛋白质的丧失,以及炎症、创伤导致的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加可引起负氮平衡以及多种维生素的缺乏,若未及时处理,终可因严重营养不良、耗竭而死亡。

3、消化液腐蚀及感染由于排出的消化液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可消化腐蚀瘘管周围的组织、皮肤而引起局部糜烂、出血等并继发感染。消化液若流入腹膜腔或其他器官内,还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内器官感染、腹腔脓肿。

【临床表现】

肠瘘的临床表现可因瘘管的部位及其所处的病理阶段不同而表现各异。

1、腹膜炎期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3--5天。

(1)局部:由于肠内容物的外漏,对周围的组织器官产生强烈刺激,病人有腹痛、腹胀、恶性呕吐、乏力、大便次数增多或由于麻痹性肠梗阻而停止排便排气。肠外瘘者,可与体表找到瘘口,并见消化液、肠内容物及气体排出,周围皮肤被腐蚀,出现红肿、糜烂、剧痛、甚至继发感染,破溃出血。

瘘口排出物的性状有助于判断瘘的位置。十二指肠瘘等高位肠瘘的漏出液中往往含有大量的胆汁、胰液等,日排出量大,多呈蛋花样、刺激性强,腹膜刺激征明显,病人的全身反应重;而结肠瘘等低位肠瘘则排出量小,刺激性弱,但其内含有粪渣,有臭气。

(2)全身:继发感染的病人有体温升高,达38℃以上;病人可出现严重的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全身症状,严重脱水者可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现象,表现为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和血压下降。病人若未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则有可能出现脓毒血症、多系统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甚至死亡。

2、腹腔内脓肿期多发生于瘘发生后7~10天,肠内容物漏入腹腔后引起纤维素性渗出等炎性反应,富哦漏出物后漏出液得以局限,则形成腹腔内脓肿。病人除了继续表现为发热外,尚可因脓肿所在部位而又不同的临床表现,如:

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或里急后重等;部分病人的腹部可触及压痛性包块。若腹腔冲洗和引流通畅,病人的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

3、瘘管形成期大多发生于肠瘘发生后1~2个月,在引流通畅的情况下,腹腔脓肿逐渐缩小,沿肠内容物排除的途径形成瘘管。此时病人的感染已基本控制,营养状况逐渐恢复,全省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仅留有瘘口局部刺激症状或肠粘连变现。

4、瘘管闭合瘘管炎症反应消失、愈合,病人临床症状消失、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由于体液及营养素的丢失,可出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比容下降;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严重感染时可出现中毒颗粒、核左移,血小板计数下降等。

(2)血生化检查查可有低钾、低钠等血清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反映营养及免疫状态的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前清蛋白水平和总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肝酶谱(GPT、GOT、AKP、r-GT等)及胆红素值升高。

2、特殊检查

(1)口服染料或药用碳:是最简便的实用手段。通过口服或瘘管内注入美蓝或骨碳末等,观察和初步判断瘘的部位和瘘口大小。

(2)瘘管组织活检及病理学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结核、肿瘤等病变。

3、影像学检查

(1)B超及CT检查:有助于发现腹腔深部脓肿、积液及其与胃肠道的关系等。

(2)瘘管造影适用于瘘管已形成者。有助于明确瘘的部位、长度、走向、大小、脓腔范围及引流通畅程度,同时还可了解其周围肠管或与其相同肠管的情况。

【处理原则】

在肠瘘发病的不同阶段应给予不同的处理措施。

一、腹膜炎期及腹腔内脓肿期

1、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根据病人每天的出入液量、脱水程度和性质、尿量、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检测结果,及时调整和补充液体、电解质,以维持内环境平衡。

2、控制感染:根据肠瘘的部位及常见菌群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常用药物有广普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必要时加用抗厌氧菌感染的药物。

3、有效冲洗和引流:与腹膜炎期在瘘口旁置双腔套管行负压引流及腹腔灌洗术。已形成脓肿者,可在B超定位引导下穿刺活手术引流,以消除感染病灶、促进组织修复和瘘管愈合。

4、营养支持:早期应禁食,予以完全胃肠外营养。代腹膜炎控制,肠蠕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