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初期话剧特点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黄献文内容提要:田汉早期的剧作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三十年代田汉转向后的剧作则一直围绕着“阶级”和“民族”这两个母题展开,追求宣传性和鼓动效应,使其剧作的艺术性大打折扣。
田汉剧作的第三大特点是女性崇拜,他笔下的女性是其政治态度与美学理想的载体。
关键词:浪漫主义左倾意识女性崇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田汉不象郭沫若那样汪洋恣肆,怒涛汹涌,也不象夏衍那样沉潜蕴藉,没有曹禺剧作的丰腴深厚,也缺乏李健吾那样对人性的剖析和展示,但他有的是浪漫和热情,而正是这一点使他独树一帜。
读罢田汉的剧作,掩卷沉思,有三个特点最为突出:这就是浪漫情调、左倾意识和女性崇拜。
一在人们印象里,田汉就是浪漫的代名词。
他早期的剧作里充满了青春、爱情、异国情调、美丽的忧伤等属于浪漫主义范畴中的典型情愫。
而将这些归纳起来,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漂泊感。
在田汉早期剧作中,漂泊不仅是人物的生存状态,而且也是着意渲染的情调和反复吟唱的主题。
《南归》中那位流浪诗人来不知从哪儿来,去不知到哪儿去。
他回到战乱频仍的北国家乡,家人已在战火下家破人亡,他心爱的牧羊姑娘久等他不归已嫁了人,又忧伤地死去。
怀着破碎的情感与隐约的希望,他又漂泊到南方,寻找爱慕他的春姑娘,谁知姑娘的母亲已将其许人。
他只好背起行囊,弹着吉他,唱着忧伤的歌,继续漂泊。
《古潭的声音》中那个从未出场的女郎也“是个漂泊惯了的女孩”,南边、北边,黄河,扬子江,哪里都曾留过她的足迹,可是哪里也不曾留过她的灵魂,她的灵魂好像时刻望着那山外的山,水外的水,世界外的世界。
她刚到一个地方,心里早又做了到另一个地方去的准备。
《湖上的悲剧》中的诗人柳梦梅书剑飘零,四海为家。
在《乡愁》里作者借人物之口说:“我有时反羡慕一种‘万里一身轻’的流浪生活”。
《咖啡店之一夜》中那位在异国漂泊的俄国盲诗人更被诗化了。
田汉剧中的这种漂泊并非有什么现实的依据,完全是作者为了表达感情和渲染浪漫情调的需要,是少年时期不安分、渴慕远方的心性的体现,也是五四一代青年在彷徨中求索、在求索中彷徨心灵的艺术再现。
关于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
关于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摘要:田汉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近百部戏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戏剧。
他早期的戏剧创作是整个创作中艺术成就最大的,也是争议最多的阶段。
本文主要从感伤抒情性、音乐性两个方面探讨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田汉早期戏剧艺术风格音乐性感伤抒情性田汉一生创作了近百部戏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戏剧,在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田汉最早的作品是1912年由京戏《三娘教子》改编过来的戏剧习作《新教子》。
他真正进行戏剧创作并形成田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早期创作是从二十年代开始的。
笔者所探讨的早期是1920——1930年,主要创作包括《梵峨琳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颤栗》、《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古潭的声音》等。
这个时期田汉的作品多表现出浓郁的感伤情调和音乐性, 形成了田汉戏剧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感伤抒情性感伤抒情性是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中的重要现象,也是研究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田汉自己曾说过:说我是感伤也好,但这一种心情既是我曾经一时住过的世界,我不能更好的找出当时那一世界的表现。
[1]不认清这点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田汉戏剧中的感伤情调。
田汉剧作中的艺术家追求理想与艺术,当遭到现实的压迫时自然生出感伤情绪,这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对现实的反抗方式。
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中的感伤情调主要是通过孤独的感伤和迷茫的感伤体现出来的。
其早期戏剧中作者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普遍存在对人生孤独、寂寞的体验。
《获虎之夜》中的黄大傻:一个没有爹娘没有兄弟没有亲戚朋友的孩子,白天里还不怎么样,到了晚上独自一个人睡在庙前的戏台低下,真是凄凉的可怕呀。
[2]田汉的作品中总是传达着孤独感,由孤独引起的感伤是田汉对生命的深层体验。
《咖啡店之一夜》中的林泽奇,为了减轻年迈父亲的负担,他接受了父亲安排的包办婚姻,娶了父亲债主的女儿,丧失了自由恋爱的权利。
论田汉早期剧作中的灵肉冲突主题
论田汉早期剧作中的灵肉冲突主题作者:王洋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7期摘要:在中国戏剧史上,田汉是不可忽视的一位剧作家,他以大量的戏剧创作和剧场实践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作为20世纪20年代戏剧收获最为丰厚的剧作家,田汉早期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十分引人注目。
统观田汉这一时期的创作,灵肉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孤寂感伤的精神状态是他剧作中最为突出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形成与他自身的人生体验、艺术理念以及时代氛围密不可分。
关键词:田汉;早期剧作;灵肉冲突;主题田汉早期话剧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包涵了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带有作者本人的天真。
在这浓郁的理想色彩中间,灵与肉的冲突时时隐现,并伴随着灵肉冲突带来的孤寂、忧郁等精神状态。
田汉自己也将其早期的创作称为“感伤时代”创作。
一、灵与肉的冲突所谓“灵肉冲突”在理解和阐释上并不完全相同。
茅盾在《欧洲新文学最近之趋势》一文中曾这样讲:“新浪漫主义是为补救写实主义丰肉弱灵。
”这里,“灵”与“肉”显然被理解为理想与现实。
田汉在《平民诗人惠特曼的百年祭》一文中,认为“过重灵魂而轻蔑肉体的,莫不否认现实,认这个世界为万恶。
我们只有遁出这个浊世,别寻所谓天国,既重灵魂又重肉体的,他便始终到底要肯定现实,觉得我们所能追求的天国不在过去,也不在将来,却在现在。
哪怕这个世界无一毫价值,我们凭着努力,可以使他有价值。
”在这里,田汉显然把“灵”与“肉”理解为精神与物质。
无论“理想与现实”还是“精神与物质”,都属于“灵与肉”的范畴。
在田汉早期的剧作中,充溢着灵肉的尖锐冲突,灵与肉的两难选择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分耐人咀嚼的厚度,灵与肉的困境往往透过主人公的艺术生涯和爱情生活表现出来。
在田汉的处女作《梵峨璘与蔷薇》中,鼓书艺人柳翠为了让爱人琴师秦信芳去巴黎求学,宁肯做他人的小妾,以成全秦信芳的艺术梦想,听闻柳翠决定的秦信芳万念俱灰,企图自杀以殉情。
幸好遇上好人李简斋,成全了两人对爱与美的追求。
论田汉前期话剧的浪漫主义基本特征
论田汉前期话剧的浪漫主义基本特征田汉前期话剧的浪漫主义基本特征是以传统文艺理想为背景,以人性化的内容、挥洒自如的情节与生动的语言形式来描绘人性、彰显美好理想,以美化人性创造浪漫爱情故事,并以热情洋溢的激昂情态传达出真挚的仁爱情怀的浪漫主义文学特点。
田汉话剧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表现在语言形式、结构构思和情节结构上的形式特征,以及表现人性的根本主题及内容特性。
首先是语言形式特征,田汉前期话剧使用的语言形式属于典型的古代汉语体系,语言文字章法结构严谨,语句讲究层次,通过运用直击人心、动人心魄、无穷活跃等技巧,使话剧把爱情故事表现得独有魅力。
在文字上,田汉前期话剧尤其注重“情话”,有意地把文字彰显出极具浪漫风韵的句子与语言,既抒发思想层面的情感,又凸显了在汉语中之独特的豪放和文雅之美,使剧本充满了浪漫感觉,令观众着迷。
其次是结构构思和情节结构的特征,田汉前期话剧的宗旨,就是将对情爱的无穷热望宣洩于剧本之中,以至触动观众心灵,在浪漫主义条件下,将多种传统体裁及现代散文等文体要素融入话剧创作,有效地把现实生活和古代传统文化托梦于剧本之中,形成一种结构构思和情节表达的融合,以古代史诗的豪迈动作及现实故事的情节曲折结合,表现出爱情与仁义的冲突内涵,形成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浪漫故事,又保持了话剧新颖的表演特点。
再者是人性的根本主题及内容特性,田汉前期话剧作品中,浪漫主义强调人性博爱与公义,追求精神生活和理想爱情,谋求真理与完美。
田汉前期话剧作品中蕴含着对人性进化、对理想生活及高尚品德的追求,倡导以善念为根本,以真爱和正义为最高原则;田汉前期话剧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爱情是完美高尚的、纯洁正直的,为了对爱情的完美实现,英雄人物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总的来说,田汉前期话剧的浪漫主义是以传统文艺理想为背景,以人性化的内容、挥洒自如的情节与生动的语言形式来描绘人性、彰显美好理想,以美化人性创造浪漫爱情故事,并以热情洋溢的激昂情态传达出真挚的仁爱情怀的浪漫主义文学特点,蕴含着对理想生活及高尚品德的追求意义,田汉前期话剧的浪漫主义是十分受欢迎的,它深受传统文化的薰陶,熠熠生辉的作品,为中国传统文艺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论田汉早期话剧的唯美与感伤
论田汉早期话剧的唯美与感伤作者:马新亚来源:《艺海》2017年第08期[摘要]田汉早期剧作中的唯美、伤感,并不仅仅体现为青年一代找不到方向时的迷惘与徘徊,而更体现为一种反抗现实的少年诗心,以及对“灵肉协调”至高境界的追寻。
启蒙主义的价值诉求使他早期的剧作触及到了现代思想史上的重大命题,而对特殊审美对象的选择,则使他的作品更富现代意味。
[关键词]“灵肉协调” 唯美与伤感人文情怀“世纪末” 情绪田汉是中国戏剧界的先驱者,他用一生的创作实绩与文艺活动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为戏剧界乃至文化界树起了一座丰碑。
田汉的一生,浓缩着文艺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是中国现代戏剧史的活化石。
然而,与田汉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与重要地位极不相称的是,整个思想文化界在田汉研究方面所投入的热情与精力明显不足,特别是对在田汉早期话剧研究方面。
这主要是因为田汉在1930年代对自己的艺术倾向进行了诚恳的反思,在这一基础之上,研究者对田汉早期话剧创作的唯美倾向评价甚低。
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随着“重回五四”的“新启蒙”思潮的兴起,田汉早期话剧研究一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1990年代以来,“历史主义”代替了“新启蒙”,于是探究田汉如何将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元素纳入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并由此评价田汉戏剧的民族化成就逐渐成为田汉研究界的新热点,而与之相反,田汉早期戏剧研究又再度成为一个沉寂的角落。
其实,纵观田汉的整个话剧生涯,思想内容最丰富,形式手法最灵活,艺术感染力最强烈的当属他早期的剧作。
在日本留学期间,田汉深受春柳社的影响,创作了四幕话剧《梵峨磷与蔷薇》和三场话剧《灵光》。
《梵峨磷与蔷薇》的主题,可以说是田汉一生戏剧创作的永恒主题和思想艺术追求。
简言之,这主题就是艺术和爱情。
“梵峨磷”是英文violin的译音,就是小提琴,象征着艺术,而蔷薇则是爱情的象征,这个剧本就是描写一名歌女与她的琴师的恋爱的故事。
田汉话剧审美特质论文
田汉话剧的审美特质【摘要】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田汉的话剧作品在当时的话剧舞台上较为活跃,其卓越的风格对戏剧舞台影响深远。
本文从叙事场面与抒情场面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融合着眼,探讨其话剧魅力的所在,从戏剧元素的和谐结合程度来更进一步探索其审美特质。
【关键词】田汉;话剧;叙事场面;抒情场面;融合如果说语言创造了戏剧世界,即戏剧性语言的特征在于展现或表现出一个情境而非描述一个情境。
语言创造情境,那么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等就是这一“情境”的创造者。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不同话语分担了不同的任务,叙述性语言构成了叙事性情境,抒情性语言构成了抒情性情境,戏剧性语言则构成了戏剧性情境。
三种不同的情境构建起了整个戏剧体,它们之间的延续出现、交错并行,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体,每一情境是由前一情境所引发,它们之间既冲突又合作,这样构成一种张力呈现于情境之中。
为了便于考察田汉话剧中所形成的张力,本文将叙事性、叙述性、戏剧性等元素的结合情况进行剖析,主要考察其叙事性情境与抒情性情境之间的连接交错情形。
在胡润森先生的论著《戏剧场面论》中,将戏剧简洁地定义为“戏剧场面之流”,认为戏剧是由不同场面的交错连接而形成的有机体,而戏剧是在戏剧时空中“道白”与“动作”着的演员“雕塑”的流动“造型”,那么,所谓戏剧场面即此类“造型”的基本单位形式。
①如果说“情境”是较难把握的感性词语,不妨将其还原为造就它审美感悟的主观性背后的构成单位——戏剧场面,即胡润森先生所提出的描写性场面(叙事性场面)、抒情性场面与戏剧性场面。
①田汉早期话剧作品中呈现两种特征:1.叙事性场面——抒情性场面——叙述性场面2.叙述性——抒情性场面第一类特征的戏剧有《咖啡店之一夜》、《灵光》、《湖上的悲剧》、《颤栗》、《秋声赋》、《关汉卿》等。
②叙述性场面的表现领域相当宽广,它在戏剧的任何部分都可能存在。
其功能在于造成戏剧流体的渐变性流动,它特别擅对人物思想、气质、个性、情感进行不同分寸、不同色调、不同力度和不同层次的展现。
田汉话剧的民族特色
田汉话剧的民族特色——浅谈中国传统戏剧特色对田汉话剧创作的影响廖小梅摘要众所周知,话剧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但是,一旦它来到中国的大地,同中国的戏剧艺术家的审美视域和民族心理积淀相遇合,便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戏剧艺术的某些特色。
无论这种“呈现”是自觉还是非自觉,但它却是一种毋庸置疑的客观存在。
这种现象,在田汉的身上表现犹为明显。
本文将结合他作品中的特有的风格浅谈田汉话剧创作中的中国传统戏剧特色。
关键字田汉话剧中国传统戏剧民族特色田汉话剧创作中的这种民族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在幼年所受到的戏剧的启蒙教育,得力于他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痴迷与热爱。
“我是如此地热爱戏剧,从幼小就感到离不开它。
”而他幼年所热爱的戏剧,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影子戏”,稍后,他又接触了京剧,由此可见,传统戏曲已经深入到幼年以及青少年时代的田汉的心灵深处,成为民族戏剧遗产所赋予他的一种审美心理积淀,不管他承认还是不承认,自觉还是不自觉,这种民族的审美心理积淀在他日后创作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理想化、情感化原则。
他早期的剧作《梵峨膦与蔷薇》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部剧作,创作于1920年,当时,他正留学日本,醉心于西方“浪漫主义”与“新浪漫主义”的艺术,他所探讨的问题也是当时颇为时髦的“爱情”与“艺术”的问题,但是,在表现手法,尤其是戏剧结构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传统戏曲的痕迹。
《梵峨膦与蔷薇》力图通过一个鼓书艺人和她的琴师之间的爱情故事,表现爱情与艺术之间的矛盾与困惑,但是,作者却没能真正触及到当时的社会所造成的爱情与艺术之间的深刻的内在矛盾,而是人为地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与艺术设置了一个美满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缺乏现实依据的美满结局,实际上亦正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大团圆”结局的翻版。
不尽如此,全剧那缓慢拖沓的戏剧节奏,灵活自如的时空变换都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戏曲的特色。
后来,田汉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我的处女作应该是《梵峨嶙与蔷薇》,但那个作品实在太不成熟,在它戏曲的结构本身、取材本身既成问题,所以随经卢芳先生替我把原作找来,我连修改都觉无从下笔,就只好弃置不顾了。
关于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
关于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摘要:田汉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近百部戏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戏剧。
他早期的戏剧创作是整个创作中艺术成就最大的,也是争议最多的阶段。
本文主要从感伤抒情性、音乐性两个方面探讨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田汉早期戏剧艺术风格音乐性感伤抒情性田汉一生创作了近百部戏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戏剧,在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田汉最早的作品是1912年由京戏《三娘教子》改编过来的戏剧习作《新教子》。
他真正进行戏剧创作并形成田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早期创作是从二十年代开始的。
笔者所探讨的早期是1920——1930年,主要创作包括《梵峨琳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颤栗》、《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古潭的声音》等。
这个时期田汉的作品多表现出浓郁的感伤情调和音乐性,形成了田汉戏剧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感伤抒情性感伤抒情性是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中的重要现象,也是研究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田汉自己曾说过:说我是感伤也好,但这一种心情既是我曾经一时住过的世界,我不能更好的找出当时那一世界的表现。
[1]不认清这点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田汉戏剧中的感伤情调。
田汉剧作中的艺术家追求理想与艺术,当遭到现实的压迫时自然生出感伤情绪,这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对现实的反抗方式。
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中的感伤情调主要是通过孤独的感伤和迷茫的感伤体现出来的。
其早期戏剧中作者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普遍存在对人生孤独、寂寞的体验。
《获虎之夜》中的黄大傻:一个没有爹娘没有兄弟没有亲戚朋友的孩子,白天里还不怎么样,到了晚上独自一个人睡在庙前的戏台低下,真是凄凉的可怕呀。
[2]田汉的作品中总是传达着孤独感,由孤独引起的感伤是田汉对生命的深层体验。
《咖啡店之一夜》中的林泽奇,为了减轻年迈父亲的负担,他接受了父亲安排的包办婚姻,娶了父亲债主的女儿,丧失了自由恋爱的权利。
《解读田汉早期独幕剧《获虎之夜》
解读田汉早期独幕剧《获虎之夜》《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经典话剧作品,作为一出充满浪漫传奇色彩和浓郁地方性特色的独幕剧,《获虎之夜》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受到了许多赞誉,其中塑造的魏莲姑和黄大傻这两个人物形象,也成了五四时期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典型形象,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剧作内在的矛盾性.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实际文本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裂隙,这使得《获虎之夜》还算不上是艺术上非常成熟完美的作品。
举凡一篇作品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形式、结构、语言、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矛盾、不一致、不和谐之处,都是文本的裂隙。
抓住文本的裂隙,就能让我们透过作品文字和意象的表层,到达作品隐蔽的深层底蕴。
现在,让我们来逐步揭开《获虎之夜》的文本裂隙。
本剧写于1921 年,发表于1924 年的《南国》上,剧本讲述了“辛亥革命后某年的一个冬夜” ,发生在“长沙东乡仙姑岭边一小山村”中一户“富裕的猎户”家中的故事。
山中猎户魏福生的女儿莲姑和小时候曾寄居在自己家中的表兄黄大傻相爱,然而由于黄大傻的父母先后亡故,“家里又遭了火烛,几亩地卖光,还不够还债” ,读书的机会自然没有了,又不愿意离家去学手艺,“不能忘记莲姑娘” ,“不能离开莲姑娘所住的地方” ,宁可在“庙里的戏台下面安身”过着讨饭的日子。
莲姑的父亲魏福生早就不满意黄大傻,坚决不同意女儿与黄大傻相恋,并为女儿找到了“门当户对” 的地主陈家。
黄大傻知道莲姑要出嫁,非常伤心,因为思念莲姑,白天见不到,就天天晚上到魏家附近山上遥望莲姑房间的灯光,聊以自慰,不想这一天晚上误中魏家埋伏在山岭上的打虎的抬怆,受了重伤。
黄大傻被抬到魏家后,莲姑悲痛万分,要求当夜看护大傻一夜;但魏福生坚决不同意,并称莲姑已是陈家的人。
莲姑与父亲矛盾激化,遭到父亲的毒打,大傻见自己与莲姑的婚姻无望。
于是以猎刀自刺而死。
作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思潮背景下的产物,田汉在写作《获虎之夜》时,无疑是想表现出反封建这一时代主流思想的。
田汉早期剧作“话剧加唱”的审美品格及价值
我们 表演现代 内容 的戏 ,由于服装 打扮 的不 同 ,用 了 不少话剧 的动作 、说 白 、布景等。有人 叫它 为 ‘ 话剧 加唱 ’ 。 ”论 者进一步说 : “ ‘ 话 剧加唱 ’有 些搞得好 的 ,它已接近 了戏 曲形式 。但 也有些搞得不好 的就是
硬搬话剧 。硬搬就不可能不 出毛病 。 ”@ 很 明显 ,这里
8 7
C 装 , O 。 N 月 A
/‘ ‘ 纪 念田 汉 诞 辰1 q 5 周 年 ” 专 辑
警世者耳” ,反对使用 “ 京戏老调 ” ,摒弃依 旧乐来填
词的做法 。⑦
加唱”又一次被提 出来 。这 一次的帽子是戴在戏 曲上 了,并就此展 开了讨论 ,产生过专 著 : “ 这些 年来 ,
归》 ( ( 回春之曲》 沟桥》 和 ( 馒 活》 等 讨 ,称颂 “ 田汉 的剧作 审美格调所要求 的慷慨 与壮美 往往与他本人所接受的中国戏曲美学观念联 系在一起 。
他往往会在话剧 中安插些唱词来突显话剧的诗意” 。⑤
都是如此 ,那是真正 的 ‘ 话剧加唱 ’ ,这种形式我以为 还是有效果 的。 ”① 在 田先生看来 ,话剧作 品中有 目的 地掺进 一些歌曲 、唱段和音乐 的内容 ,就是 “ 话剧 加 唱” 。这种 “ 话剧加唱”的艺术形式 ,与当时 、后来 乃 至当今人们所说 的 “ 话剧加 唱” ,无论 在所指 目标 、内
“ 纪念田 汉 诞辰 1 1 5 周年” 专 辑/
田汉早期剧作“ 话剧加唱 ’ ’ 的审美品格及价值
。 邹 世毅
1 9 5 4年 ,田汉先 生在 自选集 《 田汉剧 作选 》 ・ 《 后 后 。 ”④ 这者
记》 中说 : “ 我过去写剧本欢喜插进一些歌 曲 : 《 南 就 田汉早期剧作 中 “ 话剧加 唱”的审美 品格进行 了探
论田汉早期话剧的诗化倾向
论田汉早期话剧的诗化倾向今年是田汉115周年诞辰。
我们一直认为,对田汉的研究,尤其是对戏剧创作上的研究贡献不够。
在我们看来,中国话剧对世界戏剧的贡献,就是以田汉、曹禺、夏衍、吴祖光、焦菊隐等为代表缔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诗化现实主义传统,而田汉就是这个传统的最早的开拓者。
他的早期话剧就有着浓烈而深沉的诗化倾向。
南国时期,是田汉创作生涯中色彩最驳杂、内容最丰富、思想最活跃、手法最多样的时期。
我们将其剧本分五类:抒情话剧《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苏州夜话》和《南归》;翻译改编剧《莎乐美》《卡门》;现实题材话剧《名优之死》《火之跳舞》《江村小景》《第五号病室》;观念戏剧《生之意志》《颤栗》《一致》和《垃圾桶》;历史剧《孙中山之死》《林冲》《雪和血》等。
在这五类作品中,历史剧的创作较弱,其他四类颇为可观。
但是,所有五类剧本,体现出一个共同的倾向——诗化倾向。
抒情剧《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南归》和《苏州夜话》,是从《梵峨嶙与蔷薇》开始,到《灵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都一直贯穿着的“漂泊者”那诗意感伤与浪漫漂泊的延续。
仗剑去国是漂泊,戎马倥偬是漂泊,天涯乞食是漂泊,人在旅途是漂泊……漂泊感之于人生太普通了,所以历来对田汉剧作中的“漂泊感”共鸣多于不解;但“感伤”就不同了,总被冠以“小资产阶级”的定语,被目为“颓废消极”“绝望悲观”的同义语,这就大大地曲解了田汉。
感伤在田汉的抒情剧里,有着独特的意蕴与价值。
感伤是人的常态情感的率真流露,是敏感的心灵、细腻的情感与精致的精神世界的产物。
感伤因人而异,各不相同。
田汉的感伤,作为反抗的少年诗心、作为理想与现实或者说灵肉失调矛盾中的苦与闷,作为一种诗意人生的情调,是田汉剧作浓郁的抒情氛围与独特的诗意境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中,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理智与热情的结合,是那样地紧密;它的主观抒情性,是那样地具有客观现实意义。
因此,田汉的抒情,渗透着强烈的现实评价;他以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理想要求赋予人物以真、善、美的诗意。
田汉南国社话剧史料整理及研究
田汉南国社话剧史料整理及研究田汉南国社话剧是中国话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经波折却历久弥新的传奇历程,对于中国话剧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一批学者对田汉南国社话剧进行了深入的史料整理和研究,为我们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一段重要历史提供了难得的研究资料。
田汉南国社话剧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是由具有大学文化背景的田汉等人创办的一家话剧剧团。
该剧团在中国话剧发展的关键时期,吸收了美国百老汇话剧的现代表现艺术手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
同时,该剧团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因素,包括现代派文学、电影、国乐等,使其成为当时中国现代话剧剧团的重要代表。
在田汉南国社话剧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的时期,该剧团更加坚定地维护了其独特的话剧风格,并且奋斗不止,为中国的话剧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中国新史剧和话剧的创作领域,田汉南国社话剧实现了重大突破,其代表作包括《女大学生》、《望夫台》等,使得中国话剧的现代化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然而,田汉南国社话剧也面临许多阻碍和挑战,包括对其话剧水准的质疑,审查制度等,使该剧团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接受了重重打击。
尽管如此,该剧团仍然坚守信仰,延续创作,成为中国话剧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田汉南国社话剧的历史和影响,一些学者和研究者在近年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相关的研究内容包括史料整理、话剧创作评析、话剧教育探讨等。
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通过搜集大量田汉南国社话剧的相关史料,包括剧本、戏服设计、拍摄纪实等,对该剧团的历史和话剧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的证明和探究,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该剧团的特点和价值。
除此之外,学者们还从话剧创作和表演艺术的角度,对田汉南国社话剧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评析,分析了该剧团的话剧艺术特色,包括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合、美学观念的升华、表演手法的创新等,具有了相当高的研究价值。
同时,在话剧教育探讨方面,学者们还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田汉南国社话剧的教育经验和人才培养上。
【免费下载】 田汉早期话剧特点
田汉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大家,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话剧在我国话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认真仔细的研读田汉话剧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了解中国话剧的发展脉络及指导当代话剧的发展走向是非常有利的。
本文试图对田汉早期话剧的特点作简要的分析,简单的谈谈自己阅读田汉早期话剧的一些体会和想法。
田汉早期话剧创作于二十年代,共有20余部,为现代话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田汉早期话剧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剧本题材上多爱情剧,剧本内容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
田汉早期话剧最大的特点是其包涵的浓郁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且带有作者本人的天真。
田汉的第一个剧本《梵峨璘与蔷薇》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剧本讲述了大鼓女柳翠与琴师秦信芳的爱情故事。
柳翠为了让心爱的秦信芳能到国外学习音乐,不惜委身于资本家李简斋,愿意牺牲自己以换得秦信芳出国的费用,其举动感人至深。
就在读者以为李简斋纳柳翠为妾,并出资让秦信芳出国的时候,田汉让这个故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李简斋不但没有纳柳翠为妾,还毫无代价的送钱给秦信芳,让其出国学习,而且不但自己出钱,还说服自己的几位太太捐出各自的几枚戒指一并赠送,且各无怨言。
李简斋可谓现代文学史上心肠最好的资本家,最慈善、最开明的资本家。
他仅仅是偷听到柳翠二人谈论没有金钱的爱情的无奈,就决计要帮助两个于己无利益关系的人的生活困苦,最终以大团圆结尾。
田汉固然同情下层人的生活,但过分的同情,使得田汉处理此剧时过多的倾注个人的情感,忽略了客观的环境与事实。
他理想中期望自己笔下的人物生活的幸福,期盼有情人终成眷属,于是设计了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显现出年轻的田汉思想上的浓郁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李简斋的形象是他对当时资本家的过分美化,借助于这一美化的形象实现他自己心目中对于柳翠和秦信芳的美好的祝福。
《灵光》一剧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这一三幕剧中的第二暮使用了“梦境”的浪漫主义手法。
论田汉话剧《梵峨璘与蔷薇》的韵律美
论田汉话剧《梵峨璘与蔷薇》的韵律美《梵峨与蔷薇》是田汉的第一部话剧,“梵峨”是英语“Violin”的音译,是乐器“小提琴”的意思;而“蔷薇”到汉代时已被称为“买笑花”,但是广义上一般认为蔷薇是爱情的信物。
剧中披露了琴师秦信芳原名叫张雪舫,所以那把刻有“雪舫”字样的小提琴当然就是他的了,而正是这把小提琴将他与大鼓艺人柳翠联系在了一起。
他在第二幕中向柳翠献上的白蔷薇也具有一定的含义,我们知道,“白蔷薇”一般象征“纯洁的爱情”,这其实正是他们恋爱关系的实质。
这个时候他已经具备了许多艺术条件,所以,其中所蕴含的音乐因素就特别明显。
田汉就曾说过:话剧“念白也应当有精美的节奏性”{1}。
其实,笔者以为,“所谓‘韵’,就是指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和韵脚;所谓‘律’,主要是指相同的韵周期性的有规则再现。
押韵的本质是利用相同的韵在诗文中造成周期性的重复,在吟诵者和聆听者的听觉上造成一种回环的美感,增强语言的音乐表现力。
”{2}《梵峨与蔷薇》这部话剧在韵律上有语句的偶韵、随韵、排韵、交韵、抱韵,以及这几种韵的综合运用,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节奏和旋律上的美感。
一、偶韵柳翠(说着又吻了几下)你回去请你拜上你老太太说:这个唱大鼓的女孩子,是没有娘的(声哽咽)……她也没有你的令妹那末聪明伶俐……她或者托老太太的福,是这末无灾无难的过下去。
……你要她老人家常常到這儿来,听听我唱个曲儿,就像她的女儿在这里唱给她听的一样。
[《田汉文集》{3}(一)第14页]偶韵应该是汉语中最常见的押韵法。
具体到话剧中来,就不一定是偶句了,实际上,在话剧中只要是隔一句押一句就可以称之为偶韵。
此场景为第一幕,柳翠吻的是一位工人送上来的野花。
柳翠在演出前正在与秦信芳慨叹自己的身世,却不料从舞台下面突然冒出一位工人上台来要给柳翠献上野花,原来,这位工人也有一位像柳翠一样年纪和才貌的妹妹,但生病去世了,老母亲非常悲痛,这位工人为了给母亲解闷,就带她来这“新世界”看演出,却引出了老太太的心事:老太太看着这位说大鼓的柳翠与自己去世的女儿这么相像,居然让儿子来问问柳翠有娘没有?而且说如果自己的女儿还在世的话,老太太宁愿自己死了,让女儿也像柳翠一样在外唱曲儿。
话剧特点
话剧特点2.1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2.2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2.3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2.4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名优之死《名优之死》中国3幕话剧。
作者田汉。
1927年首演。
作品以揭示艺术的社会命运为主旨,写京剧演员刘振声不幸的演艺生涯。
刘振声注重戏德、戏品,对待艺术严肃认真,并精心培育了小凤仙这样的后起之秀。
但是小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却心猿意马,“不在玩艺儿上用功夫,专在交际上用功夫”,成了流氓绅士杨大爷的玩物,背叛了先生为之呕心沥血的戏剧事业。
刘振声贫病交加,忍受着恶势力的迫害,又眼见艺术被蹂躏、艺术人才被摧残,终于心力交瘁。
作者通过艺术家的悲惨遭遇,批判了“容不了好东西”的病态社会,同时写出了进取、抗争的力量。
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
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
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
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
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
田汉早期剧作与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
田汉早期剧作与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洪宏[提要]田汉早期剧作为“五四”以来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归纳起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初步形成了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基于“人的戏剧”审美本体的现实批判精神;第二,致力于话剧民族化实践,赋予舶来的现实主义话剧以民族审美诗情;第三,应和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话剧现实主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步伐,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话剧探索迈出了最初的一步,确立了百年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所具有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兼容性等重要晶格。
[关键词]“人的戏剧”;现实批判;民族诗情;“现代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9)08—0170—08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五四’以来中国现实主义话剧文学的三种叙事范式及其流变研究”(17ZWB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洪宏,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戏剧、中国电影。
江苏南京210023田汉早期的话剧创作长期被认为带有浓厚的浪漫、感伤、唯美色彩甚至颓废气息,贬之者曾斥之为小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思想倾向和艺术观念的产物。
田汉在转向左翼之际谈到“过去的南国”时也这样自指:“热情多于卓识,浪漫的倾向强于理性,想从地底下放出新兴阶级的光明而被小资产阶级的感伤的颓废的雾笼罩得太深T M[1](P185)O1980年代以后则多有从肯定的方面称之为田汉创作的重要特色和成就。
无论褒贬,这种指认可谓共识并在田汉研究中一以贯之,以致说起田汉的早期话剧,就会带出这种带有标签性质的看法。
这里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浪漫”、“感伤”、“唯美”等特征能否用以指称田汉早期的全部或大部分剧作?或者说,田汉早期剧作的主要特征是否就是如此?其二,一方面,田汉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他上世纪二十年代领导的南国戏剧运动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影响,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现实主义又是中国话剧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戏剧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基本共识。
论田汉话剧《获虎之夜》的艺术交融特色
论田汉话剧《获虎之夜》的艺术交融特色获虎之夜《获虎之夜》是田汉先生1924年创作的一幕独幕剧,在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该话剧描述了一个流浪青年和富农女儿恋爱的故事。
剧本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莲姑、黄大傻这对向往自由幸福,争取合理权力的男女青年的形象。
《获虎之夜》通过莲姑与黄大傻的爱情悲剧,谴责了以等级、财富、地位等来决定婚姻的封建意识,控诉了摧残迫害男女青年真挚爱情的封建制度,歌颂了勇于向封建思想挑战的青年。
故事梗概辛亥革命后的一年冬天长沙东乡仙姑岭边的一个乡山猎户魏福生把独生女儿莲姑许配给了富户陈家的三少爷。
村里人人都称赞这门门当户对的亲事,魏福生全家也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唯独莲姑心中郁郁寡欢。
原来莲姑自己并不愿意这门亲事,因为她一直钟情于她的表哥黄大傻。
莲姑和黄大傻表兄妹俩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彼此间逐渐产生了真挚的爱情。
魏福生早先也曾向黄家亲口许下了这门儿女亲事。
不料,后来黄大傻的父母不幸相继去世,接着又惨遭一场火灾。
结果,黄家一贫如洗,黄大傻也沦落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儿。
家徒四壁的黄大傻令魏福生冷眼相看,他不想再让自己美貌的女儿嫁给一个一无所有的人。
魏福生以给黄大傻找活儿为借口,把黄大傻推荐到其它村子去放牛,好让黄大傻离莲姑远远的。
但是黄大傻却不愿离开莲姑而执意要留在仙姑岭。
魏福生一怒之下,,将黄大傻大骂了一通,并轰赶出门。
从此黄大傻只好住在仙姑庙里的戏台下面,整日靠乞讨为生。
为了中断女儿对黄大傻的感情,魏福生独断专行,把莲姑许给了陈家。
在父亲的再三逼迫下,莲姑只好口头应允了。
面对迫在眉睫的婚期,莲姑一直想找机会约黄大傻一起出逃,两人到城里去寻找新的生活,可是没有成功。
眼看着女儿的婚期一日日临近,魏福生想给女儿再添一床虎皮褥子做嫁妆,以显示猎户人家的本色。
因此,在莲姑出嫁的前夕,魏福生让自己家的长工在后山岭上安装好猎虎的抬枪。
其实,不久前,魏福生就凭借着好运气打到了两只老虎。
这件事传遍了村里村外,许多人都跑到魏家来看虎。
田汉主要戏剧作品介绍
田汉主要戏剧作品介绍————————————————————————————————1.《获虎之夜》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描写富裕猎户魏某嫌贫爱富,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表兄黄大傻的恋情,另许他人。
黄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莲姑的灯灭。
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枪欲猎取虎皮为女添置嫁妆。
黄大傻误中抬枪,在黄生命垂危之际莲姑坚守不离。
魏某强行拆散二人,并毒打其女。
黄大傻愤而自戕。
田汉通过这一婚姻悲剧,表达出当时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专制的封建势力,体现了激进的民主主义精神。
剧本通过莲姑和黄大傻两个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2.《名优之死》3幕话剧《名优之死》是田汉在南国时期的代表作,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
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
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
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
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
《名优之死》的语言自然、深沉,于1927年冬在上海梨园公所首演,由洪深饰刘振声,杨闻莺饰凤仙,左明饰左宝奎,欧小凤饰肖玉兰,唐槐秋饰杨大爷,陈白尘饰记者。
3.《乱钟》独幕话剧《乱钟》写于1932年初,由大道剧社首演于上海。
剧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听到日军进攻沈阳、炮轰北大营的消息后,鸣钟集合,慷慨赴战的事迹,无情地鞭笞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行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汉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大家,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话剧在我国话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认真仔细的研读田汉话剧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了解中国话剧的发展脉络及指导当代话剧的发展走向是非常有利的。
本文试图对田汉早期话剧的特点作简要的分析,简单的谈谈自己阅读田汉早期话剧的一些体会和想法。
田汉早期话剧创作于二十年代,共有20余部,为现代话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田汉早期话剧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剧本题材上多爱情剧,剧本内容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
田汉早期话剧最大的特点是其包涵的浓郁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且带有作者本人的天真。
田汉的第一个剧本《梵峨璘与蔷薇》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剧本讲述了大鼓女柳翠与琴师秦信芳的爱情故事。
柳翠为了让心爱的秦信芳能到国外学习音乐,不惜委身于资本家李简斋,愿意牺牲自己以换得秦信芳出国的费用,其举动感人至深。
就在读者以为李简斋纳柳翠为妾,并出资让秦信芳出国的时候,田汉让这个故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李简斋不但没有纳柳翠为妾,还毫无代价的送钱给秦信芳,让其出国学习,而且不但自己出钱,还说服自己的几位太太捐出各自的几枚戒指一并赠送,且各无怨言。
李简斋可谓现代文学史上心肠最好的资本家,最慈善、最开明的资本家。
他仅仅是偷听到柳翠二人谈论没有金钱的爱情的无奈,就决计要帮助两个于己无利益关系的人的生活困苦,最终以大团圆结尾。
田汉固然同情下层人的生活,但过分的同情,使得田汉处理此剧时过多的倾注个人的情感,忽略了客观的环境与事实。
他理想中期望自己笔下的人物生活的幸福,期盼有情人终成眷属,于是设计了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显现出年轻的田汉思想上的浓郁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李简斋的形象是他对当时资本家的过分美化,借助于这一美化的形象实现他自己心目中对于柳翠和秦信芳的美好的祝福。
《灵光》一剧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这一三幕剧中的第二暮使用了“梦境”的浪漫主义手法。
整个第二幕都是顾梅俪的梦境,她梦到自己的爱人抛弃自己与别人结婚,直至梦醒。
醒来后发现爱人在自己身边,梦境中的虚假与现实中的真实发生戏剧冲突。
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营造了浪漫的意境,剧中只有相爱的两人,大段大段的对白,诗化的语言,亲昵的话语,给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最能体现田汉理想主义的是《薜亚萝之鬼》。
这是田汉极端理想主义的体现。
三个资本家的女儿,为了同情工厂职工竟然要把自己家里昂贵的钢琴卖掉,因为钢琴发出的声音是鬼音。
买钢琴的钱是工厂分红得来的,而分红是因为“销场很畅,行市又好,所以奖励晚工,货出的多自然赚钱多。
”但是“奖励晚工的那时候死了好几个女工”,所以钢琴是“那些女工的生命换来的”。
于是,三姐妹不忍心再弹钢琴,要立刻卖掉。
在田汉的笔下,二十年代资本家的女儿们已经有了新中国共产党员的崇高觉悟,能够同情职工,而且不仅在情感上同情,还落实到实践之上,显然是田汉过分的美化了资本家。
田汉自己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转嫁到剧中的三姐妹身上,极端的理想主义使他把自己的同情心过分的释放,忽略了作品的真实性,田汉个人的情感压倒了自己的理性。
剧中末尾竹君说“我想为着财产结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在现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都不可能实现的愿望,田汉却希望在黑暗的二十年代实现,显然这是个人情感的极度宣泄。
《生之意志》这一剧本给人很突兀的感觉,田汉本意应该是写出作为封建家长的父亲与接受新思想的儿女,就个人情感和婚姻问题产生的矛盾与冲突。
但是田汉处理的过于粗糙和简单,女儿在父亲不知情的情况下与人结婚生子,当父亲责问女儿时,女儿回答“我的生之意志太强了”。
这里显然有些勉强,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
末尾老人“抱着这外孙女不忍释手,逗着她玩”,态度转变之快令人称奇。
田汉把父母与儿女的情感婚姻问题想的过于理想化,处理的简单难免失真。
《湖上的悲剧》中,白薇与杨梦梅相爱后失去联系,杨梦梅以为白薇死去,于是以他们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小说。
三年后偶然的机遇使二人重新见面,白薇害怕自己的“复活”会终止爱人的艺术创作,为了让自己心爱的人完成他的杰作,白薇不惜自杀以成全爱人,“以牺牲一己肉体的生命,成全艺术(精神)生命的完美”。
田汉为了艺术而又一次忽略了真实,田汉的理想主义使他艺术至上。
故事的情节很离奇,不符合一般人的接受观念,但是田汉的有意为之,使我们看到田汉坚持用艺术改变人生,坚持人生艺术化的理想主义。
于此,我们也能看到年轻的田汉身上确实带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气息。
二、田汉早期话剧很少有悲剧,虽然个别剧作中有悲伤的情节或悲惨的结尾,但最后多给人以希望,属于带悲伤意味的正剧。
鲁迅尖锐地批判我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局是“瞒和骗”的文学,是封建专制思想和文化意识的体现。
他在《论睁了眼看》的文章中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
”田汉的理想主义使他期盼美好的幸福的人生,所以他早期话剧大多数以大团圆结尾,如《梵峨璘与蔷薇》、《灵光》等剧,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先经历一番挫折或误解,继而消除误解或战胜挫折,终得幸福。
即便不是以大团圆结尾,也很少以悲惨结局,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罪恶,大部分算是正剧。
《咖啡店之一夜》中的白秋英虽然遭到李乾卿的抛弃,但是她没有因此而颓废,而是获得了精神的解脱,并让颓废的林泽奇重活新生,找回生活的热情。
由此看,《咖》剧不但不是悲剧,更接近于喜剧。
《午饭之前》一剧以让人悲伤的方式结尾,看似悲剧。
此剧描写资本家与工人的冲突,主人公二姊性格刚烈,虽身为女子却与男工一起与资本家斗争。
工人斗争的领导者林三哥被打死后,二姊主动担负起继续领导工人斗争的重任,最终被打死。
对于她个人的家庭来说,这确实是悲剧,但她的英勇行为令她信仰基督教的大姊和年幼的三妹都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与工人一起斗争,她的死对下层劳动者和整个社会并不算悲剧,因为她的死可以使她的工友们清醒,以斗争的方式获得自己的权利。
《名优之死》是田汉早期最出色的一部作品,很有悲剧意味。
一代名优刘振生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弟子刘凤仙,刚刚混出了名就贪图享受,不求艺术上的上进,不听师父劝告,刘振生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寄予深切期望的弟子自甘堕落而无计可施,最终忧愤而终倒在自己演绎了一生的舞台上。
此剧以令人伤感的刘振生的死结尾,给人以艺术的崇高感,刘振生把艺术看的高于自己的生命,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演绎自己的艺术,艺术和生命完美的融为一体。
他最终死在自己的舞台上这一具有象征性的结尾也说明,刘振生是为艺术而生,同时为艺术而死。
他的死,叫醒了刘凤仙,也叫醒了所有的人,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所以最后我们看到的应该是希望,这是一部带有悲伤意味的正剧。
《湖上的悲剧》也是令人伤感的一部剧作,白薇为了成全爱人的艺术创作而自杀,她的自杀不是因为受社会的压迫,也不是受苦难的折磨,而是为了艺术的勇于献身,只不过献出的是自己的生命。
虽然读之伤感,但伤感之后对艺术的崇高感油然而生,她是以自己的生命来诠释艺术的真谛,此剧与《名优之死》类似,都是对艺术的尊重与推崇,虽然有主人公的死,但给人的却是艺术的崇高美,所以并不是真正的悲剧。
《获虎之夜》算是田汉早期话剧中的一个悲剧,但我以为《获虎之夜》只是黄大傻一个人的悲剧,是他自己性格的悲剧。
以往的研究大都认为《获》剧是封建家长对子女婚姻的干涉造成的悲剧,但我们若对黄大傻个人的性格做一番分析,就会发现他的悲剧有着自身的原因。
魏福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父亲,为了女儿莲姑的婚姻,“费去了好多心血总算替她挣了这点点陪奁”。
他不希望女儿受苦,于是给她找了家庭条件很好的陈家。
他并不是贪图陈家的钱财,他只想莲姑能“心满意足地到陈家去,生下一男半女,回门来喊我一声外公,也算我没有儿子的人的福分”。
他不同意莲姑和黄大傻交往,一方面固然是因为黄大傻穷迫潦倒,但黄大傻不听他的劝告,不去学木匠,也不去学裁缝,偏要去讨饭,自己都养活不了,魏福生又凭什么把莲姑嫁给他呢,相信天下任何一位父亲都会作出和他一样的选择。
黄大傻固然值得同情,父母先后去世,家里又遭火烛,田地卖光,社会对他确实不公平。
但是黄大傻却选择了颓废,他有身体有脑子,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劳动赚钱养活自己,但他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乞讨,也就选择了靠别人的同情和施舍度日,饭菜可以施舍,难道爱情也可以吗?一个不能养活自己的男人又如何能养活自己心爱的人呢?对自己都不尊重又如何让别人来尊重自己呢?面对这样的黄大傻,魏福生也只能“哀其不幸,怒气不争”,黄大傻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黄大傻的悲剧实际是其个人性格的悲剧。
在现代文学的起步阶段,我们无法要求田汉作出西方莎士比亚似的悲剧,实际上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悲剧。
朱光潜认为“中国文学在其他方面都灿烂丰富,唯独在悲剧这种形式上显得十分贫乏。
……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
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
……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这样转危为安。
”可见悲剧在中国没有很好的发展并不是田汉一个人的问题。
实际上,以田汉个人的性格也不会在悲剧上有大收获。
他是一个感情特别热烈的人,对劳苦大众非常同情,在作品中对下层人物倾注了热烈而真挚的情感,期望下层的小人物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往往给他们一个美满的结局,悲剧也就难以产生了。
三、田汉早期话剧多独幕剧,多爱情剧,较多的使用“巧合”这一创作手法,多取材于时代生活。
田汉早期话剧多独幕剧,除了《梵峨璘与蔷薇》、《灵光》、《黄花岗》、《名优之死》外,其余十几部剧作均为独幕剧。
话剧由于受演出场地等因素的影响,要求作者在创作剧本时要使故事简单,情节曲折,这样表演才能精彩,这就要求作者必须敏感地抓起日常生活中最精彩的瞬间来表现场景和刻画人物,独幕剧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适合的形式。
田汉的独幕剧结构紧凑,矛盾冲突的展开比较迅速,如《午饭之前》一剧,剧本短小,但内容充实。
整个剧作紧紧抓住午饭之前的有限的时间,快速的展开矛盾冲突。
三姐妹在家中谈论家常,话题自然的转到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作为工厂的职工的二姊佩服林三哥的勇敢,毅然离家去参与斗争,最终被杀,使矛盾冲突达到高潮,大姊和三妹得到消息后觉醒,大姊此刻也不再相信基督教,这也是一个小的冲突,坚信神主的大姊因为自己二妹的被杀而抛弃自己的信仰。
她们愤然前往,同职工们一起斗争,最终完成戏剧的冲突。
田汉早期的话剧以爱情剧居多,这一时期的田汉正处于青年阶段,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同时田汉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身上也有着浪漫的气质,所以此时期在爱情剧的创作上,田汉最为倾心。
如《梵峨璘与蔷薇》、《灵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南归》等,均为爱情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