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不完整版,根据本学期上课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发展大势

1、十七年时期(1949——1966)

“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2、文革时期(1966——1976)

“地下文学”(张扬《第二次握手》)、“手抄本”民间流传

“潜在创作”边缘化的作家和诗人→艾青、牛汉

3、新时期文学(1976.10——现在)

二、当代文学发展的特征

1、从集团利益(阶级)到个人命运

2、从理想到现实

3、从一统到多元

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同时兼及文艺思想的论证

2、任务:通过对文学现象的分析和作家作品的评价,勾勒出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轮廓,探

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发展中的某些基本规律,为促进我国当代文学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第一章十七年的文艺思潮运动和创作概况

一、建国初的三次批判运动

1、关于《武训传》

周扬:忽略了革命武装斗争的作用,助长了文艺批评的不良风气。

这实质上关系到如何塑造中国劳动人民的性格和文化心理;关系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要以怎样的文化形象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关于《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的唯心论的批判

(1);旧:索引派(蔡元培)

蔡元培:《红楼梦》是隐射清朝政治的学说,反帝反封建的旧主义

胡适:敲响旧红学的丧钟,开辟新红学的领域

俞平伯:打破了索隐派的猜疑现象,将其还原成纯文学作品来分析,探讨其中的隐喻意义。对《红楼梦》原稿、译稿进行比较分析。

(2)关于批判

①概况:

②俞平伯的错误:白传说→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流露(个人主义倾向)

色空问题(虚无主义)

怨而无怒、自然主义作品(未经过艺术加工)

③意义:A、他清算了胡适新红学对我国学术领域的映像,捍卫了文学的现实主义原则,加强了马列主义在学术领域的领导地位;B、他扶植了学术界的新生力量,也为《红楼梦》科学客观地研究扫清了道路,推动了红楼梦研究走上繁荣的道路。

④问题:混淆了政治思想和学术研究的界限,对相关人员做了政治上、组织上的处分。

3、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引起、过程、结论

1、引起:A、胡风个人文艺思想: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题的“自我扩张”

与“自我斗争”,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B、胡风在讨论《红楼梦研究》时的发言2、过程:1948年:《大众文艺丛刊》邵荃麟、林默涵等

1952年:舒芜《从头学习<讲话>》

1953年:林、何

1955年:对“三十万言书”的批判

结论:1988年中央平法胡风一案

(二)胡风文艺思想要点

1、关于源泉:主观战斗精神

2、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

3、启蒙意识:批判精神奴役的创伤

4、文化遗产:虚无主义(×)

(三)性质

1、从文艺创作的规律来看,胡风的文艺思想有错误和片面的地方,但也有部分地方值得讨

论,接近文艺真理。这原属于文艺界的学术问题,最后上升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使一大批作家遭受迫害,严重挫伤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精神,极大地消磨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2、从知识分子的立场来看,这是知识分子保持独立性的过程中与正直集团英勇作出斗争,

他在彰显知识分子价值、品质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如作家必须以生命的代价为自己的学术成就奠基等等。

二、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艺界的“反右”运动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2)

(二)文艺界的“反右”运动(1957)

意义:他对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权威作家)有贡献的作家进行了批判

第二章十七年的诗歌

第一节概述诗体形式

一、建国初的雏形(1949——1956)

1、抒情诗

(1)新中国赞歌:郭沫若、艾青、臧克家、邵燕翔《到远方》

(2)农村赞歌:梁上泉、冯至、郭小川《三户贫农的决心》

(3)朝鲜战歌:未央《驰过燃烧的村庄》、田间《雷之歌》、《北京—平壤》、李瑛《战场上的节日》、严辰《祖国》

(4)边疆风光:闻捷《天山牧歌》、梁上泉《云南的云》、公刘《在北方》、顾工《喜马拉雅山下》田间《马头琴歌情》、周良沛《边疆晚会》

2、叙事诗

李季《相信姑娘》、李冰《刘胡兰》、乔林《白兰花》

二、五七年的限创

艾青《养花人的命》《黄鸟》《蝉之歌》

新秀:流沙河《草木篇》→《白杨》、公刘《刺猬哲学》、《驴子的反抗》(寓言诗的双壁)

三、在限创中发张(1957—1966)

1、政治抒情诗

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2、长篇叙事诗

郭小川《白雪赞歌》、《深深地山谷》、(思想深刻、形式新颖)、李季《杨高传》(民歌与古辞结合)、闻捷《复仇的火焰》(平定新疆东部叛乱)、田间《赶车传》(农民寻找乐园的故事)

四、十七年诗歌创作的不足之处

1、政治运动中的左倾思潮限制了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发展、挫伤了诗人的创作积极性

2、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使得一些人偏离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轨道、虚假;过分强调在民歌

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而忽略了向五四时期和外来诗歌的学习,遏制了诗歌形式发展的多样化。

第二节郭小川的诗歌

一、生平与创作(1919—1976)

1、河北丰宁人,1937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原名郭思达。

日报记者(1948)→文革遭迫害(1970)(湖北咸宁“五七”干校)

2、11部诗集:《平原老人》(1950)、《郭小川诗选》(1977)、《雪与山谷》(1958)、《致青年公民》(1957)(处女座)、《将军三部曲》(1961)、《月下集》(1961)、《甘蔗林—青纱帐》(1963)

3、阶段分期:

⑴1955—1961:爆发期:标志:《致青年公民》(下篇):用火热的激情、高昂的格调向广大青年提出了如何在新的时代中看待人生、青春的重大主题,但是缺乏独立的思想、内核和深度。

抒情诗:《致大海》(1956)《望星空》(1959)

叙事诗:《白雪的赞礼》、《深深地山谷》、《一个和八大》、《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具有独立的思想感情,内容广泛深刻,更有深度,形式上有突破性创新。

2、1961—1966:成熟期

《甘蔗林》、《乡村大道》、《林区三唱》、《厦门风姿》

3、1966—1976:曲折发展期

价值表现:反抗江青集团迫害的诗,总体是愤怒、反抗的基调

代表作:《秋歌》、《团汨洼的秋天》“兼有战士和诗人“的气质

二、郭小川诗歌的特色

1、时代前进的足音

2、豪迈真挚的激情

3、寓意深刻的构思

4、博采众长的诗体形式:“楼梯式”、“四行体”(句式长、节奏舒缓流畅)、新辞赋体(“长

廊句式+固体抒情手法)、新散曲体(诗行简短、节奏明快、音韵优美)、民歌体(比兴抒情)。

三、新辞赋体:又称“郭小川体”,是当代杰出诗人郭小川的一个独特创造。为了表达开阔

的思想感情,郭小川从我国辞赋(古代)种,借鉴联辞结彩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创造了这种新诗体,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式,铺饰、夸张、多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方法大量使用,以及结构、辞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研究,有效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造成一种宏阔澎湃的气势,产生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第三节闻捷的《天山牧歌》

一、生平与创作

(1923—1971),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