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不完整版,根据本学期上课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讲:十七年文艺论争和文艺批判运动一、基本态势:1.17年独特的理论现象2.形成动因和深刻影响:①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式;②革命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影响:①形成60年代的文学共同体,文学一体化,相对集中的文学运作机制②从文艺角度看,有局限性,造成我国五六十年代文学相对单一,审美性、艺术性、娱乐性相对薄弱。

二、建国初几次重要的文艺论争:①批判运动:1951年,对《武训传》批判②1953――1954对红学的批判(俞平伯、胡适)③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事件”、七月诗派)2.几次文艺政策的调整1.1956年的双百方针2.1961到1962几次座谈会对左倾思想的纠正三、对电彬的《武训传》的批判和再解读1.武训其人:早年行乞兴学,向来与官府合流敛财,晚年成为财主2.影片主题:配合新中国文化建设运动,歌颂武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思想批判:①政治视角――借文艺谈政治,反历史唯物论;②审美的立场――审美的超越性,不公允,审美的片面;③真实性问题――对历史不同阐释的合法性问题,作家创作的虚构性权力。

第二讲:建国初的新诗发展方向的选择一、文艺的新方向和五四新诗传统1.文艺新方向:①社会主义时代的革命文艺②一种期约,一种实验(对五四新诗的继承)2.丰厚的遗产:五四新诗传统――体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浪漫、现实、现代)3.建国初政治伦理化批评:①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革命新诗传统――资产阶级反动诗风;②认知的偏差――艺术方法上的差异(社会化情感与个人化抒情);③鲜明的社会政治情感的诗性表达;④诗风相对单一――老诗人的困境和诗歌流派的消失二、十七年诗歌的基本风貌1.时代精神与社会化情感的热烈表达:①颂歌浪潮②时代风格(50年代文学的单纯与天真)2.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白话新诗:①民族化大众化方向②对抗西方现代文化艺术③新民歌运动――反映了大跃进的时代精神、民歌至尊地位制约了艺术多样化的发展第三讲:十七年代表性诗人一、闻捷及《天山牧歌》:1激情的赞歌,牧歌情调; 2.新情诗; 3.叙事和抒情的结合二、政治抒情诗及两大抒情诗人:①作为一种潮流,主导;②政治化审美意识形态的标本:a将政治升华为一种“诗学”;b情感意象的泛化和成规化2.代表性诗人: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贺敬之《白毛女》《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①开重大的社会题材和豪迈的诗风;②战士和诗人的统一:高度本质化的抒情主体;③艺术多样化的追求和现代格律诗的创造第四讲、革命历史题材小说1.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风云再现:①主题:合法性;②纪实性品格和英雄主义;③史诗性;2.警觉历史虚无主义:①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黑潮(历史的解构与重述;根源和动因);二、代表性作家作品:1.现代战争叙事体;2.革命英烈史传3.革命通俗传奇4.革命史诗三、《青春之歌》简析1.独特的题材意义2.林道静的形象及成长道路:①出走――与封建旧家庭决裂;②婚变――资产阶级个人的决裂;③革命风暴洗礼的自我批判、再造新我3.革命与爱情的双重变奏:①革命与爱情、青春与梦幻同构;②两条线索相矛盾(日常生活戏剧化)第五讲:农业合作题材小说一、新时代革命叙事主题1.重大题材及意义:消灭私有制,构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一、伤痕文学(伤痕小说)再现了十年浩劫造成的人民心灵创伤的历史悲剧,表达了整个民族在政治的反拨中痛定思痛的强烈感伤情绪,是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由卢新华《伤痕》得名。

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

意义与价值:(一)“伤痕文学”冲破了极左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二)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3)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刻画人物,描写人间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行者。

它对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反思文学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代表作主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等。

反思内容:1.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极“左”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2.揭露现实生活和人们精神中封建残余和封建意识的烙印。

3.反思党群关系,批判官僚主义。

4.对扭曲人格或心理及“国民性”的剖析与针砭。

三、改革文学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开创改革文学先河。

小说聚焦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引起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现实主义是创作的主要方法,强调人物形象,尤其是改革者的形象。

类型大致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一、鲁迅《呐喊》的主题——对封建传统的批判1.《怀旧》——对《呐喊》的铺垫(不是《呐喊》的文章)寓庄于谐,在趣味笔触里透视人性,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后的一片夕阳残景。

传闻土匪来临,私塾先生为代表的乡绅阶级打算实行“中庸”,对匪迎合,匪退则贿赂官府,苟且偷安,姨太太们拿逃难作春游,乡民则愚忠而贪财。

由早先的文言小说《怀旧》,鲁迅的特质已然呈现,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杰作。

2.《狂人日记》——对《呐喊》总主题的深刻揭示《狂》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以日记体、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内心独白向封建礼教发起最猛烈的袭击,指出礼教吃人的思想。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风波》——被辱者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风波》作者以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江南小镇及乡土人物的风味神情,着力表现一场风波——皇帝做了龙庭,给七斤及七斤家人带来的恐慌,表明辛亥革命的民主观念距离广大的劳苦大众还非常遥远。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作品的简凝之美。

4、《孤独者》——觉醒者的悲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

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像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歧视。

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

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驱使、玩弄那些“下等人”。

《孤独者》表现了一个留洋知识者归国后的人生窘境,他躬行于自己以前所反对的东西,拒绝和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已经真的失败——然而他胜利了。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专门性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之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活动阵地,将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社会功用诉求与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密切结合,为“人的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功绩。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笔记整理5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笔记整理5

第五章散文一、散文创作在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散文”是个涵盖面宽泛的题材概念。

因为漫无边际,作家和研究者有时会做出“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所谓“抒情性散文”,其特征,相近于“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所提出的“美文”,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

而广义的散文概念,则除此之外,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或“特写”,如刘冰雁《在桥梁工地上》),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杂感”等。

在有的时候,文艺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会被列入散文的范围之内。

(一)魏巍和通讯报告50年代初,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在散文创作中占有绝对的分量。

当时通讯、报告的取材,一是大规模的建设景象,另一是朝鲜战争。

比较起来,有关朝鲜战争的通讯报告,在读者中反响强烈。

其中,魏巍的创作最为著名。

魏巍两次到朝鲜前线,先后发表了《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挤垮它》等作品,它们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名结集出版。

《谁是最可爱的人》和1958年写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当时广为流传;“最可爱的人”因此成为赴朝鲜作战的“志愿军”士兵的代称。

真挚的情感,对“典型情景”的选择与提炼,和以抒情性议论来提升事件意义的方法,是作品获得众多读者的原因。

“……他们的品格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魏巍当时的写作,显然提高了通讯报告在当代文学的地位。

报告文学、特写在五六十年代,还有多次的创作“高潮”。

如1958年间,又如1963年到“文革”前夕。

虽然影响巨大,但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作品是否能看作是“文学”,也存在不同意见。

在有的作家和评论家那里,存在着对“散文”叙事化和边界扩大的忧虑。

(多种文学史对“报告文学”持谨慎态度,一般不设专章)(二)散文的“复兴”在50年代中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时间里,文学写作题材、风格的限制有所减弱,有利于作家个体精神和创造力的施展。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五六十年代小说题材的等级价值1.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生活2.“重大”性质斗争,优于“家务事、儿女情”等“私人”生活3.现实的、当前迫切的政治任务,优于已经逝去的历史情景4.现代的由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优于“历史”其它事实和活动5.对于行动、斗争的表现,优于“个人”的情感和内在心理刻画五六十年代诗歌新诗“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蒋光慈、殷夫、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柯仲平、阮章竞等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在诗歌理论和实践上,被反复阐述和强调的是:诗的社会“功能”,以及诗的写作者的“立场”和思想情感的性质的规定。

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普遍的艺术困境“隐失”的诗人1.对新诗“传统”的选择所导致的“主流”的“窄化”,将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之外;2.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与此时确立的写作规范发生的冲突,导致一些诗人陷入创作的困境政治抒情诗出现原因1.根本原因是新中国的建立,在诗人心中激起政治豪情。

翻天覆地的变化必然会激起无限巨大的热情,从而反映在诗歌中。

2.中国新诗具有浪漫主义传统,特别是左翼以来殷夫、艾青和田间等代表的红色诗歌,提供了创作经验。

3.以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代表的苏联作家创作的大量政治抒情诗的示范作用,提供了供模仿的诗歌创作模式。

政治抒情诗的特点:1.作品中有明显的抒情主人公存在。

这一抒情主人公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身份出现。

抒情主人公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2.内容上表现为强烈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在情感上表达为一种自豪和喜悦。

3.形式上,一般较长,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法,修饰出整齐的诗形,增强诗的气势和感染力。

创作概貌A充沛的政治激情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富于变化的抒情与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统一;多种诗歌形式的探索创作概貌B政治抒情诗。

代表作《致青年公民》;叙事诗。

如《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步曲》;表现对宇宙、人生认识思考的抒情诗。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一、名词解释: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三闲集》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一、简答、论述:1、鲁迅小说成就(钱理群版)☆☆☆☆☆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功,可以概括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前者指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发现;后者指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首发的创立匕Wr °①“表现的深切"一一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A.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由此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B.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a、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人(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复习笔记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前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三个10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是现代文学开拓和奠基阶段,通常称这十年为五四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内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1、文学革命的开端、发展、高潮2、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作家创作的新文学作品。

小说方面:鲁迅的《狂人日记》,叶绍钧、冰心、郁达夫等新文学作家创作了内容形式全新的小说。

诗歌方面:出现了白话新诗人如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

尤其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散文方面:鲁迅、李大钊等人的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新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话剧方面: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的白话剧本。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主题是反封建(农民及其命运成为许多作品的主人公和素材,描写知识分子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的高度敏感,摆脱封建道德舒束缚、争取婚恋自主、追求个性解放的奋斗和抗争,对妇女地位的思考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3、1921年后出现许多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标榜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创造壹社(鼓吹重艺术的浪漫主义)、语丝社、新月社以及风格接近文学研究会的未名社、莽原社,接近创造社的南国社、浅草社和沉钟社等。

还有“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诗歌等风格和流派4、新文学作家们通过各种渠道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P10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合称,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双百”方针是毛泽东在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来的,“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

“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促进团结、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方针。

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

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P1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3、三突出P20“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

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4、社会主义教育剧P541961年,文艺界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开始了调整工作。

1962年3月广州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会议召开,周恩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批判了“左”倾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一.中国当代文学史分为中国大陆文学、香港文学和台湾文学三个部分。

二.中国大陆文学分为两个时期:1.头27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阶级斗争为纲,受世界“冷战”背景和中国封建残余双重影响。

此时的文学是政治的附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2.新时期:1976年10月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受中和西、传统和现代激烈碰撞融合的影响。

这一时期文学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6年10月到1984年,此时文学刚从27年中脱胎出来,具有过渡性、批判性和自新性的特点。

仍采用政治视角,注重文学“载道”功能。

第二阶段:1985年以后,进一步回到文化本位、审美本位,面向世界、面向市场。

这一时期的文学则是多元化的,具体表现在:审美视角多元化,由单一的政治视角转到“人学”的多元视角;创作方法上多元并存,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唯美主义、浪漫主义并存。

三、台湾文学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50年代:“战斗文学”海峡两岸对峙和世界“冷战”格局的产物,是国民党当局的刻意倡导下出笼的一种公式化、概念化的文学,是国民党反共复国政治的工具和附庸。

是文学的“载道”传统。

2、60年代:现代派文学崛起并成为主潮原因:西方文化、文学涌入台湾的结果;对50年代战斗文学政化、公式化的反拨。

现代派有其历史功绩,但也有“矫枉过正”的局限,出现了“恶性西化”的倾向。

3、70年代:乡土文学由于对西化主义的反叛和对民族命运以及台湾文化运动反思的结果。

4、80年代以来:传统和现代、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交融。

四、香港文学:通俗文学在英国殖民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但与祖国母体的文化脐带又是无法割舍的。

香港通俗文学中最有成就的是武侠小说,以金庸的创作最为出色。

五、中国当代文学的两点教训1.如何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中与西的关系问题。

2.如何处理好文学通俗化、大众化和经典性的关系,如何把握好文学的审美特征。

第一编1949---1976年祖国大陆文学第一章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基本态势第一节、文学政治功利性强化和工农兵文艺思潮高扬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1949年7月2日到19日,全国文代会在北平召开。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笔记提纲第一节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一、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选出了由郭沫若任主席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毛泽东文艺思想被确定为新时代为工农兵服务、与人众相结合的文艺总方针;起到了继承革命文艺传统,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创造新时代文艺而的重大历史作用;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

二、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武训传》于1950年12月在全国上演;武训终生以行乞而兴办义学,受到统治者的赏识久,中共中央发文要求开展对这部电影的讨论,《人民日报》、《文艺报》等相继发表文章批部电影;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从1951年11月起,全国文进行了范围广泛、声势浩大的整风学习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文艺思想;对《武训的讨论与批判开了以政治运动对待思想批判、文艺争鸣的先例。

三、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确定,将社会主义现义作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四、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是现代很有影响的一位红学家,在学术上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研究的方法乃至观念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当李希凡、蓝翎著文对此进行批评、置疑之时,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在毛泽东的号召下,一场反对“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从针对俞平伯进而发展为针适,由文艺界迅速扩大到全国思想战线,声势浩大地开展起来。

五、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胡风把世界革命文艺理论及其实践经验与五四新文学战斗传统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自成的文艺思想;1952年《人民日报》批评胡风等人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1955年2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举行扩大会议,决定对胡风思想展开批评,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批判运动,不久就升格为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1979年中央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平反;这是建国后文艺界历时最长的一场悲剧第二节政治的调整与文学的迷茫一、“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具体内涵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这一方针的实施界限和范围“是人民内部的自由”;这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逐渐从胡风事件的阴霾里走出,文学创作出现勃勃生机。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一、古典文学的思想核心——儒家思想(核心:仁)1、中国古典文学是一种体系,提倡理性化、政治化,为维护君主及其政权服务。

2、1915年,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第一个口号,现代思想反对“所谓理性”。

)3、1917年1月,以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现代文学开始;以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为结束,历时32年。

4、文学的功用:批判(如:悲剧将人性中的美好打破给人看,以此感动人的内心)5、文学划分标准:既考虑其地域性,也考虑其地域政治。

二、中西文化比较1、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冲突)(1)古典文学:文学是国家的体现,用国家利益决定文字,抹杀人的个性;(2)现代文学:文学是个人意志的体现。

2、中国古典神话与希腊古典神话(强烈对比)(1)中国古典神话:(主人公)体现国家、民族,如“大禹治水”;(2)希腊古典神话:(主人公)是人性的体现(性格鲜活的奥林匹亚众神)。

3、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世界两大文明)都在强调“神”(1)东方文明:(静美)“山林文化”,如中国儒文化,印度宗教文明;强调“集体主义”,对神的绝对服从,“神”被功利化;强调精神——“一元论”——天人合一(2)西方文明:(壮阔)如基督教、希腊神话;“海洋文化”;物质坚守——“二元论”——人征服自然强调科学技术,人的开放导致物欲膨胀。

基督教强调人性恶(“原罪论”),即人的追求物欲享受的本能,体现有:拜金主义。

其“血液”是商业资本,导致了商业化的流行时尚。

(3)中西文明冲突——“五四运动”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冲突;“无政府主义”——“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憧憬(4)中西文化的碰撞冲击引起的文化人的“困惑”——是现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根源。

三、文学的传媒化——当代文学的典型特征文学被解构分化为“纯文学”和“商业文学”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两个大的历史阶段)1、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92、中国当代文学1949.10.1——至今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三个十年)1、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五四”启蒙文学主导时期2、第二个十年(1927—1937)左翼革命文学主潮时期3、第三个十年(1937—1949)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不同地域的多样文学形态六、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三个时期)1、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开始(1949.10——1965)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的新时期(1977——至今)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五四”时期的文学)一、第一个十年的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1917——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文学革命的初期;(1)“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新青年》)(2)《新青年》从两个方向上展开了思想启蒙运动:A.抨击传统文化B.《新青年》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3)代表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指出文学即“人学”,从人道主义角度考察文学郭沫若《女神》胡适的早期“白话诗”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2、第二个阶段:从“五四”运动到1916年“三一八”惨案,这一时期是第一个十年中文学思想和创作都十分活跃,成果十分显著的时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一、关于“现代”二、分期问题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导论一、关于“现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表现对象: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②创作手法: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③重视思想理论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传:感悟式、评点式(2)联系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3、小结: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重视学习、吸收、借鉴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二、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自我的认识动力“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10
①同是政治抒情诗人,同写时代颂歌,但歌唱对象、表现主题有不同 侧重。郭小川侧重祖国、工人、劳动人民等;贺敬之侧重歌颂党和领 袖。 ②同样努力将抽象的政治概念、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具体方式手法不 同。郭小川主要是学习借鉴古典诗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比兴手法 传达标语口号;贺敬之则通常是通过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而采用直 抒胸臆的手法表情达意。 ③同写政治抒情诗,诗中同样存在抒情主人公,然而处理诗人的“小 我”与集体的、阶级的“大我”的关系有明显的不同,郭小川诗中的 “小我”与“大我”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有一个从不和谐到和谐 的过程,作品时常真诚的表现由此而引起的困惑和痛苦。但在贺敬之 的心中是完全不存在这样的请况,贺敬之中的“小我”是充分本质化 的 ,是与阶级、集体的“大我”完全统一的,是作为大我的形式和 具象出现。 ④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鼓动性,同样表现出热烈奔放的特点, 郭小川要显得更深邃、更激情化一些;贺敬之则显得更豪迈、更高亢。 (4)试比较【杨朔、刘白羽、秦牧】在(表现形式)上的(异同)? ①刘白羽的特点是在浓墨重彩的描述之外,更多的借助强烈感情直接 喷发的感染力和急切议论升华的说服力。仿佛是一个感情十分外露的 人。叙述描写都是在激励不已中进行,因此常常在不知不觉转承直接 的抒情和议论。于是形成如下模式: 你看这多美好啊!(描述)
老舍茶馆最突出的外部形式特征是空前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间跨度与人物含关于作者的考证根据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后期刘心武的考证确实有曹雪芹此人胡适对其人的年代家世等的考证已十分的具体另外据当代刘心武的详细考证甚至具体到家居构造小说中家族人物都有历史原形可见关于作者曹雪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庆生主编) 题型: 1. 填空(用一两句话〈词〉准确回答) 2. 名词解释 3. 简述(一般三点 1.2.3) 4.比较分析题(在讲授过程中示范 4/5 次) 5. 形象分析(概述人物形象) 6.论述 一、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学,是党的文学。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 ①异常强烈的政治色彩。 ②强调重大社会题材和主题 ③突出英雄形象 ④情感、情绪基调的昂扬、乐观与形式、语言的平易、通俗 ⑤统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三、中国的文艺发展成长是文艺战线上的政治运动,是体质化的文艺。 1. 名词解释: ①“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简称“文 联”〉代表大会”,每 5 年召开一次,是文艺界最高等会议,研究决 定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 “一次文代会”于 1947 年 7 月在北平召开。

中国当代文学笔记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笔记整理

(1)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2)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过渡时期的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3)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苏联解冻文学。

(4)1957年,反右运动。

(5)1958年,大跃进。

(5)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政治色彩更浓。

(6)1962年,以阶级斗争为纲。

(7)1966年,《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出台,开“文革”先声。

(8)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致“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小说编大纲:一、建国初三十年(现实主义一元化形态)1、建国初期小说创作——颂歌阶段(1949-1956)(1)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2)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过渡时期的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2、曲折发展时期的小说创作——探索阶段(1956-1966)(3)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苏联解冻文学。

(4)1957年,反右运动。

(5)1958年,大跃进。

(5)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政治色彩更浓。

(6)1962年,以阶级斗争为纲。

3、文革小说(1966-1976)(7)1966年,《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出台,开“文革”先声。

建国三十年小说创作的两个时期主题相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主题,分别为农村题材(重点是合作化小说)、革命历史小说、工商业题材、干预生活题材二、新时期小说创作(8)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致“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1、复兴时期小说76-80: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2、八十年代上80-85:反思小说继续发展,产生改革小说3、八十年代下85-90:出现寻根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另外还有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三、后新时期小说创作90年代以后新时期小说创作商业大潮兴起,雅俗文化共存,出现世纪末的“断裂事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实用文档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XXX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一、名词解释: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XXX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XXX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XXX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动身,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XXX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关于人生诸题目,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期间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期间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XXX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强调文学须使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期间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XXX、XXX、XXX、XXX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史绪论一、发展大势1、十七年时期(1949——1966)“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2、文革时期(1966——1976)“地下文学”(张扬《第二次握手》)、“手抄本”民间流传“潜在创作”边缘化的作家和诗人→艾青、牛汉3、新时期文学(1976.10——现在)二、当代文学发展的特征1、从集团利益(阶级)到个人命运2、从理想到现实3、从一统到多元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同时兼及文艺思想的论证2、任务:通过对文学现象的分析和作家作品的评价,勾勒出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轮廓,探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发展中的某些基本规律,为促进我国当代文学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第一章十七年的文艺思潮运动和创作概况一、建国初的三次批判运动1、关于《武训传》周扬:忽略了革命武装斗争的作用,助长了文艺批评的不良风气。

这实质上关系到如何塑造中国劳动人民的性格和文化心理;关系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要以怎样的文化形象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关于《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的唯心论的批判(1);旧:索引派(蔡元培)蔡元培:《红楼梦》是隐射清朝政治的学说,反帝反封建的旧主义胡适:敲响旧红学的丧钟,开辟新红学的领域俞平伯:打破了索隐派的猜疑现象,将其还原成纯文学作品来分析,探讨其中的隐喻意义。

对《红楼梦》原稿、译稿进行比较分析。

(2)关于批判①概况:②俞平伯的错误:白传说→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流露(个人主义倾向)色空问题(虚无主义)怨而无怒、自然主义作品(未经过艺术加工)③意义:A、他清算了胡适新红学对我国学术领域的映像,捍卫了文学的现实主义原则,加强了马列主义在学术领域的领导地位;B、他扶植了学术界的新生力量,也为《红楼梦》科学客观地研究扫清了道路,推动了红楼梦研究走上繁荣的道路。

④问题:混淆了政治思想和学术研究的界限,对相关人员做了政治上、组织上的处分。

3、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一)引起、过程、结论1、引起:A、胡风个人文艺思想: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题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B、胡风在讨论《红楼梦研究》时的发言2、过程:1948年:《大众文艺丛刊》邵荃麟、林默涵等1952年:舒芜《从头学习<讲话>》1953年:林、何1955年:对“三十万言书”的批判结论:1988年中央平法胡风一案(二)胡风文艺思想要点1、关于源泉:主观战斗精神2、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3、启蒙意识:批判精神奴役的创伤4、文化遗产:虚无主义(×)(三)性质1、从文艺创作的规律来看,胡风的文艺思想有错误和片面的地方,但也有部分地方值得讨论,接近文艺真理。

这原属于文艺界的学术问题,最后上升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使一大批作家遭受迫害,严重挫伤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精神,极大地消磨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2、从知识分子的立场来看,这是知识分子保持独立性的过程中与正直集团英勇作出斗争,他在彰显知识分子价值、品质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如作家必须以生命的代价为自己的学术成就奠基等等。

二、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艺界的“反右”运动(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2)(二)文艺界的“反右”运动(1957)意义:他对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权威作家)有贡献的作家进行了批判第二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概述诗体形式一、建国初的雏形(1949——1956)1、抒情诗(1)新中国赞歌:郭沫若、艾青、臧克家、邵燕翔《到远方》(2)农村赞歌:梁上泉、冯至、郭小川《三户贫农的决心》(3)朝鲜战歌:未央《驰过燃烧的村庄》、田间《雷之歌》、《北京—平壤》、李瑛《战场上的节日》、严辰《祖国》(4)边疆风光:闻捷《天山牧歌》、梁上泉《云南的云》、公刘《在北方》、顾工《喜马拉雅山下》田间《马头琴歌情》、周良沛《边疆晚会》2、叙事诗李季《相信姑娘》、李冰《刘胡兰》、乔林《白兰花》二、五七年的限创艾青《养花人的命》《黄鸟》《蝉之歌》新秀:流沙河《草木篇》→《白杨》、公刘《刺猬哲学》、《驴子的反抗》(寓言诗的双壁)三、在限创中发张(1957—1966)1、政治抒情诗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2、长篇叙事诗郭小川《白雪赞歌》、《深深地山谷》、(思想深刻、形式新颖)、李季《杨高传》(民歌与古辞结合)、闻捷《复仇的火焰》(平定新疆东部叛乱)、田间《赶车传》(农民寻找乐园的故事)四、十七年诗歌创作的不足之处1、政治运动中的左倾思潮限制了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发展、挫伤了诗人的创作积极性2、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使得一些人偏离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轨道、虚假;过分强调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而忽略了向五四时期和外来诗歌的学习,遏制了诗歌形式发展的多样化。

第二节郭小川的诗歌一、生平与创作(1919—1976)1、河北丰宁人,1937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原名郭思达。

日报记者(1948)→文革遭迫害(1970)(湖北咸宁“五七”干校)2、11部诗集:《平原老人》(1950)、《郭小川诗选》(1977)、《雪与山谷》(1958)、《致青年公民》(1957)(处女座)、《将军三部曲》(1961)、《月下集》(1961)、《甘蔗林—青纱帐》(1963)3、阶段分期:⑴1955—1961:爆发期:标志:《致青年公民》(下篇):用火热的激情、高昂的格调向广大青年提出了如何在新的时代中看待人生、青春的重大主题,但是缺乏独立的思想、内核和深度。

抒情诗:《致大海》(1956)《望星空》(1959)叙事诗:《白雪的赞礼》、《深深地山谷》、《一个和八大》、《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具有独立的思想感情,内容广泛深刻,更有深度,形式上有突破性创新。

2、1961—1966:成熟期《甘蔗林》、《乡村大道》、《林区三唱》、《厦门风姿》3、1966—1976:曲折发展期价值表现:反抗江青集团迫害的诗,总体是愤怒、反抗的基调代表作:《秋歌》、《团汨洼的秋天》“兼有战士和诗人“的气质二、郭小川诗歌的特色1、时代前进的足音2、豪迈真挚的激情3、寓意深刻的构思4、博采众长的诗体形式:“楼梯式”、“四行体”(句式长、节奏舒缓流畅)、新辞赋体(“长廊句式+固体抒情手法)、新散曲体(诗行简短、节奏明快、音韵优美)、民歌体(比兴抒情)。

三、新辞赋体:又称“郭小川体”,是当代杰出诗人郭小川的一个独特创造。

为了表达开阔的思想感情,郭小川从我国辞赋(古代)种,借鉴联辞结彩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创造了这种新诗体,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式,铺饰、夸张、多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方法大量使用,以及结构、辞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研究,有效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造成一种宏阔澎湃的气势,产生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第三节闻捷的《天山牧歌》一、生平与创作(1923—1971),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人二、从《苹果树下》看闻捷爱情诗的特色1、透着时代气息的爱情主题2、蕴含浓郁情感的生动画面3、细腻传神地心理描写(《赛马》、《告诉我》、《爱情》):揭示男女刹那间微妙的复杂心理变化,那些苦恼和羞涩在特定的场景烘托下显得细腻传神,饶有趣味。

《金色的麦田》、《赛马》4、丰富多彩的结构:回环复叠(《苹果树下》)、烘云托月《舞会结束以后》5、清新晓畅的语言(清纯):没有难人的字,平白如话,仿佛很自然地从笔尖流下,清洁单纯,具有清新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生活特色。

随地取臂(追求)、《种花姑娘》)第三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概述一、建国初:健康发展1、革命历史题材徐光耀《平原烈火》、高云览《小城春秋》(1956)、马加《开不败的花》、杜鹏程《保卫延安》(1954年)、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1949)、知侠《铁道游击队》(1954)、孙犁《风云初霁》、李英债《战斗在》、《野火春风斗古城》(1958)※分析《保卫延安》(1)主题、形象、特点①反映解放战争时代风云的英雄史诗,被誉为新中国战争文学的开山之作和里程碑;通过延安保卫战的胜利,预示着解放战争必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的结局。

②他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周大勇”(无所畏惧、英勇顽强)、“彭德怀”(为人朴素平和、深谋远虑、英明果断)是刻画的比较成功的战士形象;③叙述、描写、议论交融一体,洋溢着一股不可遏制的豪情(2)情感未泯源自于作者本人作为亲历者的波涛汹涌的思想情感;源自于内心的悲痛→情感的移位→母亲的苦难(3)不足之处○1总体上纯粹描写战争场面,不能跳出具体的历史时空战争本身进行深入的反思,对历史缺乏洞见,对人性问题缺乏深刻的理解。

(《九三年》)○2作品人物形象塑造上有概念化的倾向:共军:完美无缺;国军:愚蠢胆怯(缺乏细致的刻画)○3叙事持续紧张,情感缺乏冷静和节制,反映生活面较狭窄,过度亢奋,没有张力2、农村题材家庭婚姻:马烽《结婚》、高校生《解约》李准《不能走那条路》、赵树理《三里湾》(又名《花好月圆》):反映农业合作化。

赵树理:1、塑造了一批农村典型形象;2、语言幽默本色;3、山药蛋派3、其他(1)工业题材草明《火车头》、周立波《暴风骤雨》、《铁水奔流》、丁玲《良牧主任》、雷加《春天来到鸭绿江》、萧军《五月的矿山》(2)少数民族题材玛拉沁夫《科尔沁草原的农民》、李桥《欢笑的金沙江》、白桦《山间铃响马帮来》、彭荆风《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二、五十年代中期:新生的萌芽与粗暴的??1、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龙祥《入党》、《明镜台》、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李准《灰色的帐篷》、李国元《致远》2、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美食家》、宗璞《红豆》三、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高峰1、革命历史题材李劼人《大波》、吴强《红日》、姚雪垠《李自成》、曲波《林海雪原》、李元茹《六十年的变迁》、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杨益言、罗广斌《红岩》、陈靖《金沙江畔》、冯德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雪克《战斗的青春》、冯至《敌后部队》、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3、农村题材:柳青《创业史》4、其他(1)工业题材艾芜《百变成钢》、草民《乘风破浪》、罗丹《风雨的黎明》(2)少数民族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林纾《塞上风云》、陆地《美丽的南京》、徐怀忠《我们播种爱情》、周而复《上海的早晨》(3)新题材的开拓碧野《阳光灿烂照天山》、林纾《雁归塞孔》、李云德《鹰之歌》、王蒙《青春万岁》、李准《李双双小传》(短篇)、王愿坚《普通劳动者》、《七根火柴》、卢志娟《百合花》(勾勒了心神或的画面,体现了农村作家对新题材的开拓)周立波《禾场上》、《山那面人家》、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四、六三(八届十中全会)后—文革前:逐步低落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金敬迈《欧阳海之歌》五、不足之处1、反映社会生活面比较窄,深度不够,集中了农村工人题材2、人物刻画呈现公式化、概念化倾向3、当代作假的文学素养差,难以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第二节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一、生平与创作(1934—)“早”1、生活上早熟(性格形成):阿德勒《自卑与超越》2、政治上早熟:1945接触中共地下组织,1948年入党(少年的布尔什维克)3、艺术上早熟(敏慧)二、关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刘世吾形象(1)革命意志衰退、思想僵化、官僚主义者A、对党的工作和火热生活的冷漠感B、革命理想、意志衰退、思想僵化(2)揭示了他对党的事业的危害性A、拽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B、抑制了新生力量的成长(3)典型意义反映了执政党内的某些领导者在革命胜利以后,由社会公仆向社会主义蜕变的最初迹象,揭示了生活的阴暗面,告诫人们:应该永远保持对生活、事业的感情,否则会给人民的事业带来极大地波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