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明朝南京官署志述要
(完整word)现存明朝南京官署志述要
现存明朝南京官署志述要2014—09-16 10:52:21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方骏一、明朝的辅都南京自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将首都迁至北京后,南京变成辅都。
作为留都的南京,除没有皇帝和内阁外,其它政府机构的设置同首都北京几乎完全一样,只是规模略小,其官吏人数大约分别是北京的一半和三分之一.[1]就文官系统而言,南京不仅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机构,而且也保留那些与皇室密切相关的官署。
在所有的南京文职机构里,兵部最为显赫.从成化二十三年(1487)起,南京兵部尚书兼任参赞机务,“同内外守备官,操练兵马,抚恤人民,禁缉盗贼,振举庶务,故其职视五部特重云”。
[2]因此,就地位轻重言,南京六部的排列顺序依次是兵、吏、户、礼、刑、工,而不是通常的吏、户、礼、兵、刑、工。
军事机构的设置,南京的军队表面上也属于两个系统:五军都督府和亲军卫指挥使司。
相应地,南京四十九个卫中的三十二个属于前者,十七个属于后者.然而由于南京并没有皇帝,南京的亲军卫在实际上同五军都督府系统下的卫所一样,都置于中军都督即南京守备的管辖之下。
[3]。
南京虽然没有皇帝和妃嫔,但也有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宦官“二十四衙门”[4]。
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看守南京的宫阙陵寝并负责有关的祭祀活动.南京宦官衙门中最有地位和权势的也是司礼监,其首领司礼太监即南京守备太监,是北京司礼监外差,“为三千里外亲臣,辖南京内府二十四衙门,孝陵神宫监等官”。
[5]从名义上来说,留都“南京官品秩,俱同北京”,[6]“其待遇也与北京没有大的差别,但由于南都管辖范围比北京小,基本上局限于南京城本身、应天府、南直隶,只有在个别情况下管到南方数省。
对绝大多数明代官员来讲,南京官场的吸引力远比不上北京,南京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浅官员的培训场地和年迈官员的“养望之地”。
[7]中外不少学者对南京的实际价值持否定态度,斥之为无用的“摆饰”。
【历史】《南京历史与文化》——10明代(下)
《南京历史与文化》——10明代(下)1️⃣ 明代南京的政治地位与经济繁荣在明代,南京作为留都(或称副都),其政治地位虽不及北京作为正都那般显赫,但依然是帝国的重要政治中心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建立基业,奠定了南京作为明朝开国之都的深厚底蕴。
随着永乐帝迁都北京,南京的政治职能逐渐转变为祭祀、册封、朝觐等礼仪性活动,以及作为南方政治、军事、经济的指挥中心。
经济上,南京在明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作为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南京的手工业、商业、航运业均高度发达。
秦淮河畔,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成为当时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商业贸易中心。
此外,南京的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等手工业部门技艺精湛,产品远销国内外,为南京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 明代南京的文化教育与科举制度明代南京的文化教育事业极为发达,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不仅培养了大量官僚精英,还促进了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
南京的书院、私塾遍布城乡,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明代著名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等,都曾在此求学或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在明代南京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南京贡院规模宏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施,不仅为朝廷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激发了民间读书求学的热情,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3️⃣ 明代南京的建筑艺术与文化遗产明代南京的建筑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明孝陵作为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不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而且融合了南北建筑风格,体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此外,南京城墙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其雄伟壮观的城楼、坚固的城墙以及巧妙的军事防御体系,都彰显了明代南京作为军事重镇的地位。
在文化遗产方面,明代南京还保存了大量的碑刻、石刻、壁画等艺术珍品,如阳山碑材、夫子庙碑林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明代南京的历史变迁,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
明朝南京国子监印书略考
(
因北京
,
亦 设国 子监 才 称
,
为南京国 子监 所 以
,
其书 板沿 袭 自 国 子学 所藏
自
后四方
板 陆 续征 入 究 其
来 源主 要 有 四
”
:
元 臬 庆路 儒 学 旧 藏
。
〈
南 雍 志 经 籍 志〉 称
,
“
(
金陵新 志 所 载 集庆路 儒 学 史 书 梓 数正 与 今
〉
” )
,
同
。
按〈金陵 新 志〉则 有 十 七 史 书 板 计纸二 万 三千 张 面
,
又 于 吴下购 得
,
金二 史
。
永 乐六年
“
(
,
”
,
,
,
刷 印 者 使 人 去 其凝积 毋致 渍 败
。
到 这时南 监书 板 才 开 始有 所 管 理
三年
(
,
只 是 这种 管理
带着 明 显的
“
临 时 性 收 藏场 所 颇 不 正 规
,
。
到了弘治
才 由 新 任 南 监 祭 酒 谢铎 上 奏建 构 了 东 西 两
,
座 书 楼 专 门 用 以 庋 藏书 板
“
五代 史》 为元 集庆 路儒 学 旧 藏 书 板
” 。
,
宋书
》
〈
齐
、
〈
陈书
史记
,
、
《魏 书 〉
、
(
北齐 书 〉
“
(
周书〉 则 为 宋 眉 山 七 史 板
,
另 外 由 于 旧 藏 书 板 多 漫漶
”
,
现存明朝南京官署志述要
现存明朝南京官署志述要2014-09-16 10:52:21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方骏一、明朝的辅都南京自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将首都迁至北京后,南京变成辅都。
作为留都的南京,除没有皇帝和内阁外,其它政府机构的设置同首都北京几乎完全一样,只是规模略小,其官吏人数大约分别是北京的一半和三分之一。
[1]就文官系统而言,南京不仅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机构,而且也保留那些与皇室密切相关的官署。
在所有的南京文职机构里,兵部最为显赫。
从成化二十三年(1487)起,南京兵部尚书兼任参赞机务,“同内外守备官,操练兵马,抚恤人民,禁缉盗贼,振举庶务,故其职视五部特重云”。
[2]因此,就地位轻重言,南京六部的排列顺序依次是兵、吏、户、礼、刑、工,而不是通常的吏、户、礼、兵、刑、工。
军事机构的设置,南京的军队表面上也属于两个系统:五军都督府和亲军卫指挥使司。
相应地,南京四十九个卫中的三十二个属于前者,十七个属于后者。
然而由于南京并没有皇帝,南京的亲军卫在实际上同五军都督府系统下的卫所一样,都置于中军都督即南京守备的管辖之下。
[3]。
南京虽然没有皇帝和妃嫔,但也有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宦官“二十四衙门”[4]。
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看守南京的宫阙陵寝并负责有关的祭祀活动。
南京宦官衙门中最有地位和权势的也是司礼监,其首领司礼太监即南京守备太监,是北京司礼监外差,“为三千里外亲臣,辖南京内府二十四衙门,孝陵神宫监等官”。
[5]从名义上来说,留都“南京官品秩,俱同北京”,[6] “其待遇也与北京没有大的差别,但由于南都管辖范围比北京小,基本上局限于南京城本身、应天府、南直隶,只有在个别情况下管到南方数省。
对绝大多数明代官员来讲,南京官场的吸引力远比不上北京,南京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浅官员的培训场地和年迈官员的“养望之地”。
[7] 中外不少学者对南京的实际价值持否定态度,斥之为无用的“摆饰”。
南京博物院藏善本方志经眼录
三十年 ( 1691 年) 前后终成此书 。书冠有丁恩礼序 表文 、凡例 、职官 (参与修志者名录) 、总目 、天章
( 1677 年) 、刘鼎序 ( 1683 年) 、高裔序 ( 1691 年) 、 等 。正文共分图考 、晷度 、疆域 、山水 、官制 、兵防 、
刘兹序 ( 1683 年) 等 , 其后为皇帝“巡幸纪事”、目 屯政 、贡赋 、钱法 、学校 、封爵 、风俗 、音乐 、土产 、藩
(崇祯) 武夷山志
每册封面左上角贴以长条黄绫 , 上以墨笔书写年
19 卷 , 6 册 。(明) 衷仲孺编 , 崇祯十六年
代 、书名 、卷数 , 系内府刻书 。前有南宋嘉熙己亥 (1643 年) 秀振堂刻本 。9 行 ,行 20 字 。竹纸 ,宋体 。
( 1239 年) 新安吕午的序和著辑者祝穆的自跋 。第 白口 ,四周单边 。无刻工名氏 ,部分版心下部有作
32 卷 , 8 册 。郑见龙修 , 周植纂 , 乾隆十五年
著“书后”1 篇 《, (万历) 江宁县志》旧序两篇 ,以及 ( 1750 年) 刻本 。毛边纸 ,仿宋体 ,刻印精良 。11 行 ,
凡例 、江宁分野斗宿图 、目录等 。内容分疆域 、山 行 22 字 。细黑口 ,左右双边 。《联合目录》载有 10
川 、建置 、赋役 、科贡 、人物 、杂志 、艺文等 10 目 。刊 多家收藏 ,但缺南京博物院 ,应以补之 。如皋县志
校较为精良 , 是了解江宁地区历史情况较好的参 最早修于明天顺八年 , 后在嘉靖 、万历 、清康熙年
考书 。正文部分均原刻圆形标点 ,为其特点 ,便于 间又数次续修 。郑见龙 、周植等在前志的基础上详
本 、珍稀本 。为发掘其中的价值 ,方便院内外专家 胪列 ,并录相关诗赋序记于其条下 。不为考证地理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 南京六部的官员都干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六部的官员都干什么
导语:靖难之役成功之后,朱棣坐上了皇帝宝座,然后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南京作为陪都继续存在。
朱棣在南京保留了吏、户、礼、兵、刑、工六
靖难之役成功之后,朱棣坐上了皇帝宝座,然后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南京作为陪都继续存在。
朱棣在南京保留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同时继续设置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
只不过,人员编制不太齐全,六部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
南京六部行文时都要署上“南京某部”字样,以和北京六部区别开来。
朱棣北迁都城之后,为什么还要在南京保留一套类似京师的中央行政机构?原因可能主要有三个:一是安抚老臣,给予待遇和官位,让他们有职无权;
二是更好的统治震慑南方,到明朝时,南方已经是富庶之地,每年为朝廷贡献了四分之三的钱粮,所以朱棣有意加强对南方的治理;
三是为了防止北方战事吃紧,不得以退守南京之用,预留一套中央班底,以备不时之需。
虽然南京六部的权力远不如京师,但也有一定职权。
即便不能行使中央权力,但南京六部在管辖区内仍然具有话语权。
南京所在的南直隶地区,共统辖十五个府和三个直隶州,相当于现在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在这个范围内,南京六部可以直接行使职权。
这一地区不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三司,原来三司行使的权力都由南京六部负责,其中南京户部、南京兵部的权力最重。
王守仁
生活常识分享。
明代南京的官署志
2020/6在明代南京地方志纂修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就是官署志的大量编纂,“诸部、院、寺继作”[1],相互影响,蔚然成风。
官署志,亦称衙署志,就是各官署纂修的本官署典章故事的专志。
从现存资料来看,明代南京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及翰林院、锦衣卫、詹事府、鸿胪寺、太常寺、钦天监、都察院、大理寺等官署都纂修了志书,而且有的官署还对志书进行续修、增修甚至重修。
明代万历年间顾起元《客座赘语·南京诸志》记载,“南部”官署志有《吏部志》《户部志》《礼部志》《兵部志》《刑部志》《工部志》《通政司志》《太常寺志》《南雍志》《旧京词林志》《光禄寺志》《船政志》《船政新书》《江防考》《后湖志》《金陵玄观志》《金陵梵刹志》[2],达17种之多。
不过这仅是顾氏过眼的,实际数量应远不止这些。
研究南京历史上官署志的概念界定、编纂缘起和价值影响,对当下部门志的编纂具有借鉴意义。
一、研究现状由于历史原因,明代很多志书现已亡佚,其中就包括大部分南京官署志。
今天,研究明代南京官署志,大多是从书目文献中搜集相关线索,再去寻求实证,其中影响较大、成果突出者有张英聘、方骏、吴恩荣三位学者。
张英聘在《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中认为,“所谓‘官署志’,即各衙门纂修的政府部门志,是记载某一部门的志书”[3]105。
她根据《内阁藏书目》《行人司重刻书目》《澹生堂藏书目》《万卷堂书目》《脉望馆书目》《玄赏斋书目》等明人书目和明清两代笔记、文集、方志,以及今人的书目提要和有关著述,编写了《明代南直隶专志、山水志、乡镇志等编修情况统计表》。
据其统计,南京各官署部门纂修的志书有50余部。
但因其制表的目的是为后之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并未详细考证实际存书现状,所以在统计上存在重复与缺漏的情况。
方骏在其论文《明代南京官署志概说》[4]中认为,官署志是“一种记载政府某部门典章故事的可称之为‘官署志’的专志”“明代官署志的编纂主要集中在辅都南京……除了南京太医院、僧录司、道录司等不能肯定是否编有官署志外,所有其他留都衙门都先后刊印有各自的官署志”。
南京图书馆藏朝鲜籍人著作考
南京图书馆藏朝鲜籍人著作考
夏晓臻
【期刊名称】《图书馆学研究》
【年(卷),期】1997()4
【摘要】本文在全面调查南京图书馆所藏朝鲜籍人著作的基础上,根据著者时代,对著者生平、著作的内容、史料价值、传入情况、版本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弥补了中朝、中韩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不足。
【总页数】5页(P90-94)
【关键词】南京图书馆;朝鲜籍人;著作;流传情况;考证
【作者】夏晓臻
【作者单位】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22
【相关文献】
1.南京图书馆藏《南京太仆寺志》考述 [J], 王英姿
2.清宫遗存明代医籍考——以故宫图书馆藏明代医籍为中心 [J], 李士娟
3.朝鲜半岛偃月刀考
——基于韩国馆藏汉文武籍的研究 [J], 蔡艺;邓秀文;凌艺嘉
4.南京图书馆馆藏医籍版本撷珍 [J],
5.南京图书馆馆藏医籍版本撷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地方志
南京地方志明代中叶是中国古代书籍刊刻印行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即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刊刻出版书籍的中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并且由官府转向民间,在一些城市中出现了许多由书商经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书坊,南京则是当时书坊的集中之地。
而戏曲是南京书坊所刊刻书籍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居全国坊刻戏曲之首。
本文即对明代南京书坊刊刻戏曲的情况作一下简略的考述。
、明代南京书坊的兴起与坊刻戏曲概况自明代中叶至明代末年,南京曾出现了几十家书坊(现据诸家目录所载及原本牌子尚可考得书坊名五十七家〔1〕),时成为全国坊刻书籍的中心之一,所刊刻的书籍流行全国。
如明胡应麟云:“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荟萃焉。
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燕、赵勿与也。
然自本坊所梓外,他省至者绝寡,虽连楹丽栋,搜其奇秘,百不盖书之所出,而非所聚也。
2〕当时这些书坊大都集中在三山街至内桥一带,这一带曾是明代南京城内最繁华的地段,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甲部经籍会通四》载:“凡金陵书肆多在三山街及太学前。
”明万历年间著名的的富春堂就位于三山街上。
当时这一地段内书铺林立,如明人所绘的《南都繁会图卷》中绘有一百o九个店铺招牌,其中就有许多招牌上写的是“书铺”、“画寓”、“刻字镌碑”等与书坊有关的店铺招牌。
在清初孔尚任所作的《桃花扇》传奇中,明末南京书商、二酉堂坊主蔡益所也描述了当时南京三山街带书坊之盛况,云:“天下书籍之富,无过俺金陵;这金陵书铺之多,无过俺三山街;这三山街书客之大,无过俺蔡益所。
”〔3〕明代中叶南京书坊的兴起,首先与明初以来南京书籍刊刻业的发达有关。
自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南京便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之初,又偃武修文,一方面下令把南方各地宋元以来的书版全部运到南京国子监,另一方面又调集、招募各地的刻工印匠,来南京刻印《元史》、《元秘史》、《大明律》、《明大诰》等要籍。
明代两京官署志体例的演变
志 不 乏 续修 之 举 , 续 志 又 多 能 对 旧 志体 例进 行 改 进 。 中 图分 类 号 : K O 9 2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1 —2 4 3 5 ( 2 0 1 7 ) 0 3~ 0 3 4 9— 0 7
Ev o l u t i o n o f S t y l e i n t h e Na n j i n g a n d Be Ui n g s De p a r t me n t a l Ga z e t t e e r i n Mi n g Dy n a s t y
Ab s t r a c t : Th e r e a r e a v a r i e t y o f d e p a r t me n t a l g a z e t t e e r i n Na n j i n g a n d Be i j i n g i n t h e Mi n g Dy n a s t y,wh i c h i s
s o me i n n o v a t i o n s ,f o r e x a mp l e , Hu a n g Zu o s Na n y o n g z h i ,wh i c h i mi t a t e d t h e s t y l e o f S h i j i ,i n c l u d i n g
第 4 5卷 第 3期
Ma y 4 5№. 3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 文 社会 科 学 版 )
明代两京官署志的纂修及其政治文化分析论文
明代两京官署志的纂修及其政治文化分析论文明代两京官署志的纂修及其政治文化分析论文明代之前,已有官署志书。
如唐代李肇《翰林志》与《翰林内志》,宋代程俱《麟台故事》、陈骙《南宋馆阁录》及佚名《南宋馆阁续录》,元代王士点《秘书监志》、刘孟琛《南台备要》等。
明代之后,亦未尝绝迹。
如清代鄂尔泰《词林典故》、慧中《台规》、梁国治《国子监志》、梁章钜《枢垣记略》、席吴鏊《内阁志》等。
但数量及所涉官署有限,不成体系。
唯明代官署志独多,尤以两京为最,有名可考者66种,基本上文职官署皆修有志书,颇成体系。
有关明代官署志的著述,首推《千顷堂书目》卷9 《职官类》,虽非专录官署志,但收录明代官署志书目最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职官类”亦收录不少明代官署志提要,不乏现已失传之书,价值颇高。
其它如《绛云楼书目》、《传是楼书目》等书目,多有“职官”或“典故”之目,著录有明代官署志信息。
现代研究有方骏《明代南京官署志概说》和《现存明朝南京官署志述要》,前者论述了明代南京官署志,不过该文缺乏必要的考证,又过于依赖现代书目,未免讹误缺漏,后者介绍了八部现存明代官署志①。
其他论述单部明代官署志的论文,如王英姿《南京图书馆藏〈南京太仆寺志〉考述》,吴娱《〈旧京词林志〉著者及文献价值述略》,吴璐《孤本〈南京尚宝司志〉考述》②,范围有限。
有鉴于此,笔者拟据明清及当代书目,参稽相关文献,在梳理明代两京官署志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及政治文化蕴涵,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教正。
一自发修志:万历以前两京官署志的纂修以明代两京官署为记载对象的志乘不下180余种,包括志书、职掌、条例、历官表、题名录、传记、典故、纪事、杂记、杂考、杂录等类文献。
这还不包括官署一时之办事条规、章程类文献。
其中以“志”命名者近70种,其它史乘110余种。
不论从体例,还是从内容、编纂意图上看,这些志乘难以俱视为官署志。
本文所要研究的官署志,意在足备某一官署典故之总志。
首先,以某官署之名,或简称、别称,后缀以“志”命名者,除部分杂志外,如《南京五城都察院职掌志》、《工部器皿志》、《工部铁治志》、《仪瓜工部分司志》、《刑部狱志》等,显非一司一署之总志,摒除在外;其次,部分以“记”、“考”、“纪”等命名之书,如《翰林记》、《留台杂记》、《太常续考》、《太常寺续纪》等,虽不以“志”命名,但从内容上看,具备官署志书之实,亦量为收入。
琐谈南京出土三种明初抗倭武官墓志
琐谈南京出土三种明初抗倭武官墓志
沈利华
【期刊名称】《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南京市博物馆所藏明初武官丘礼、张亨、鲁忠三人的墓志,其内容皆涉及明洪武十七年名将汤和巡视东南沿海、整顿海防以抵御倭寇之事,此外,志文内容对于补证见于史载的明代开国功臣丘广与张岱的家族史事以及明代洪武前期的武官的袭职制度,也有一定的价值。
【总页数】7页(P137-143)
【作者】沈利华
【作者单位】南京市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45
【相关文献】
1.琐谈南京出土三种明初抗倭武官墓志 [J], 沈利华
2.冯聿、源模、张懋三种北魏墓志志文释录琐议 [J], 何山
3.南京出土元末明初梅瓶初探 [J], 程晓中;
4.从墓志铭看明代南京的士商交谊——以南京出土明代商人墓志铭为中心 [J], 胡正宁
5.从墓志地名看东晋南朝陈郡谢氏之浮沉--南京出土6方谢氏墓志所载地名汇释[J], 朱智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历代修志人物传(上)
南京历代修志人物传(上)
周子舆
【期刊名称】《江苏地方志》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南京的方志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梁年间秣陵人陶季直撰有《京都记》,是已知最早的一位南京籍方志编撰者。
隋唐时期出现官修图经,唐代江宁人孙处玄曾主持《润州图经》的编纂。
南宋时期志书基本定型,建康府三修府志,其中第二部《庆元续建康志》,即根据建康人朱舜庸的《金陵事类》改编而成。
由元到明,官修方志与私修方志日趋兴盛,南京修志者逐渐增多,著名修志人物有元代的戚光,明代的沈庠、陈镐、陈沂、李登等。
清代修志达到鼎盛,修志人物众多,代表人物有路鸿休、方观承、严长明、严观、王凤生、汪士铎、宗源瀚、陈作霖、甘元焕、顾云、蒋师辙等。
民国延续传统修志之风,并融进现代风尚、信息,代表人物有吴廷燮、陈诒绂、夏仁虎、卢前等。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周子舆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5.3
【相关文献】
1.历代修志法规述评 [J], 吴晓红
2.南京历代修志人物传(中) [J], 无
3.南京历代修志人物传(下) [J], 周子舆
4.首轮修志人物传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2005年《长泰县志》为例 [J], 刘涛
5.首轮修志人物传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2005年《长泰县志》为例 [J], 刘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存湖南省最早的刻本方志——洪武《永州府志》述略
现存湖南省最早的刻本方志——洪武《永州府志》述略汤军
【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4)004
【摘要】洪武《永州府志》作为明代早期的方志,能够幸存下来弥足珍贵.它不仅是永州地区迄今为止能够搜寻到的最早和最完整的府志,且为湖南省现存最早的刻本方志.由于该志在体例和内容上都直承宋元旧志,不仅保留了珍贵的历史材料,也为了解当时的编志状况提供了参考.
【总页数】5页(P68-72)
【作者】汤军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1
【相关文献】
1.上海图书馆藏《史通》明刻本述略——以翻陆深刻本为中心 [J], 曹鑫
2.邢台古方志乾隆版《顺德府志》文学价值研究(之一)邢台古方志乾隆版《顺德府志》散文文学成就初探 [J], 谷志科;赵彩芬;鞠淑范
3.邢台古方志乾隆版《顺德府志》文学价值研究(之二)邢台古方志乾隆版《顺德府志》韵文文学成就初探 [J], 谷志科;赵彩芬;鞠淑范
4.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
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 [J], 张志合
5.现存古潮州最早的方志——[嘉靖]《潮州府志》 [J], 徐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存明朝xx官署志述要2014-09-16 10:52:21《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方骏一、明朝的辅都xx自xx十八年(1420)明成祖将首都迁至北京后,南京变成辅都。
作为留都的南京,除没有皇帝和内阁外,其它政府机构的设置同首都北京几乎完全一样,只是规模略小,其官吏人数大约分别是北京的一半和三分之一。
[1]就文官系统而言,南京不仅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机构,而且也保留那些与皇室密切相关的官署。
在所有的南京文职机构里,兵部最为显赫。
从成化二十三年(1487)起,南京兵部尚书兼任参赞机务,“同内外守备官,操练兵马,抚恤人民,禁缉盗贼,振举庶务,故其职视五部特重云”。
[2]因此,就地位轻重言,南京六部的排列顺序依次是兵、吏、户、礼、刑、工,而不是通常的吏、户、礼、兵、刑、工。
军事机构的设置,南京的军队表面上也属于两个系统:五军都督府和亲军卫指挥使司。
相应地,南京四十九个卫中的三十二个属于前者,十七个属于后者。
然而由于南京并没有皇帝,南京的亲军卫在实际上同五军都督府系统下的卫所一样,都置于中军都督即南京守备的管辖之下。
[3]。
南京虽然没有皇帝和妃嫔,但也有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宦官“二十四衙门”[4]。
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看守南京的宫阙陵寝并负责有关的祭祀活动。
南京宦官衙门中最有地位和权势的也是司礼监,其首领司礼太监即南京守备太监,是北京司礼监外差,“为三千里外亲臣,辖南京内府二十四衙门,孝陵神宫监等官”。
[5]从名义上来说,留都“南京官品秩,俱同北京”,[6]“其待遇也与北京没有大的差别,但由于南都管辖范围比北京小,基本上局限于南京城本身、应天府、南直隶,只有在个别情况下管到南方数省。
对绝大多数明代官员来讲,南京官场的吸引力远比不上北京,南京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浅官员的培训场地和年迈官员的“养望之地”。
[7]中外不少学者对南京的实际价值持否定态度,斥之为无用的“摆饰”。
[8]南京诸司无事可做吗?事实并非如此。
以南京户部为例,它负责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9]而此四地所交税粮几乎占了明帝国的一半。
[10]相应地,南户部在明朝漕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南户部侍郎常常兼任总理粮储。
此外,南户部还负责掌行明朝的盐引勘合及全国黄册的收藏和管理。
[11]这些官务并不简单。
帮助我们对明朝南京政府有更多了解的,是一些现今仍存的南京官署志。
二、明朝xx的官署志我国官署志的编写兴起于唐宋时期,在明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与前朝不同的是,明代官署志的编撰,主要集中在辅都南京,而且编志的衙门大大增多。
除了南京太医院、僧录司、道录司等不能肯定是否编有官署志外,所有其它的留都衙门都先后刊印有各自的官署志。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此表中看出。
明辅都南京各政府部门编纂的官署志[13]书名编纂者卷数成书或刊印时间《xx吏部志》xx1571《xx吏部志》xx年201622《xx户部志》谢彬201595《xx礼部志》不详不详《xx兵部志》不详不详《xx刑部志》xx等41556《xx刑部志》xxxx26不详《xx工部xx》商周祚3崇祯年间《xx都察院志》xx40不详《xx都察院志》xx必达等401623 《xx大理寺志》不详171550年以前《xxxx志》xx41596《xxxx志》xx12嘉靖年间《xxxx志》xx13不详《xxxx志》xx40不详《xxxx胪寺志》xx4不详《xxxx志》xx20不详《xxxx志》xx20不详《xxxx天监志》xxxx8不详《xxxx志》xx20不详《xx行人xx》xx16不详《xxxx志》不详不详《xx旧志》xx181458《xx》xx241544《xx志》xx181623《xx翰林志》xx12不详《xx词xx》xx61597《留都武学志》xx5不详三、现存的xx官署志在众多的南京官署志中,现存的至少有十个部门的志书。
兹将笔者所亲见的八部志书简述如下:(1)《xx吏部志》,二十卷,xx二年(1622)王逢年重修,同年南京吏部刊印。
此本乃xx逢年在隆庆五年(1571)汪宗伊所编的《南京吏部志》的基础上,参考《明实录》、《明会典》、《明通纪》、《典则》、《吾学录》、《通志》诸书,再加上南户部本身的官档材料重修而成。
书前有隆庆五年汪宗伊序、天启二年孙玮序,同年王逢年跋。
记明代南京吏部的规制、职掌、沿革。
内分圣训、圣政、建官、公署、总职掌、文选职掌、考功职掌(附计典)、验封职掌、稽勋职掌、司务职掌(附堂规)、年表、奏疏、列传、艺文等卷。
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部藏有此本。
(2)《南京户部志》,二十四卷(与《明史·艺文志》所载不同),另有附卷二卷,谢彬纂,嘉靖二十九年(1550)xx户部刊印。
本书书前有嘉靖二十九年韩士英序及王崇庆序。
纂者谢彬,赐进士出身,嘉靖年间曾任南京户部贵州司郎中。
本书参考《大明会典》、《诸司职掌》、《皇明祖训》、《大诰》、《大明令》、《稽古定制》、《大明律》、《军法定律》、《宪纲》、《问刑条例》、《大明官制》、《大学衍义补》、《皇明文衡》、《皇明记略》、《双溪杂记》等书,并参酌南户部的官档材料修纂,详记南京户部职掌、诰令、条例及制度。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收有此本。
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亦有此本的缩微胶卷。
(3)《南京刑部志》,四卷,卷首一卷。
陶尚德、庞嵩等纂,嘉靖三十五年(1556)xx刑部刊印。
本书据顾允扬所撰《南京刑部志》重修,记明初设立刑部于南京以来历年规制、职掌、典故、事迹。
书前有嘉靖三十四年(1555)庞嵩所作请纂呈辞、同年陶尚德序及三十五年(1556)曾钧序。
陶尚德纂此书时任南京刑部尚书,庞嵩则为南京刑部山东司郎中。
卷首有凡例、目录、乾象图、坤仪图、南京刑部堂署图、人官图(列表说明唐虞以下各代刑官部堂名称职掌)。
卷一至四分四篇二十一目。
第一原刑篇,申论刑法顺应天地生杀之理并记历代刑官之制,有稽乾象、审坤仪、顺时令、谨彝伦、本古初五目。
第二司刑篇,叙述各司职掌,有以正属定其官、以堂署别其治、以职守贞其度、以胄监襄其成、以掾史理其牍、以胥役服其劳、以禄奉优其食、以神祠质其衷等八目。
第三祥刑篇,记载刑部遵行之法令,有尊圣谕以垂远谟、揭榜示以昭大法、颁诏赦以纪旷恩、标诰律以资讲赎、录条格以备参照等五目。
第四明刑篇,表列南京刑部历朝诸官职名,并记其事迹,录其奏议,采其艺文,有题名以论其世、声绩以仰其贤、奏议以考其用、艺文以尽其馀四目。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此本。
(4)《南京都察院志》,四十卷。
徐必达等辑,天启三年(1623)xx都察院刊印。
此志书前有天启三年辑者序。
徐必达,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曾任应天府尹。
天启元年(1621)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本志修于天启元年,参考《明实录》、《明会典》、《通志》、《郡邑志》等书和南京都察院所存官档,记南台官僚变置、职掌事迹。
内分皇论、廨宇、职官、职掌、仪注、奏疏、奏议、公录体式、艺文、人物、志馀等目。
“职掌”内分留台总约、优免则例等项;“奏疏”内分大政类、宪务类;“奏议”内分江防类、屯田类、盐政类等项。
日本内阁文库藏有此本。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藏有据日本内阁文库藏本摄影之缩微胶卷。
(5)《南京光禄寺志》,四卷,徐大任纂,万历二十四年(1596)xxxx刊印。
此志书前有万历二十四年纂者序及詹沂序。
徐大任,隆庆(1567-1572)进士,纂此书时任南京光禄寺卿。
本书记明初至万历二百余年间南京光禄寺之制度职掌。
内有建置、职官、历官、祀飨、膳羞、贡品、宴犒、饩廪、额会、造办、什物、牲牧、厨役、库役等十四目。
日本内阁文库和尊经阁文库藏有此本。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藏有据日本内阁文库藏本摄影之缩微胶卷。
(6)《南雍志》,二十四卷,黄佐重修,嘉靖二十三年南京国子监刊印。
此志书前有嘉靖二十三年(1544)纂著序及景泰七年(1456)吴原序。
纂修者为嘉靖年间进士,修此书时任南京国子祭酒。
本书据景泰七年吴节的《南雍志》,参考《高皇帝御制文集》、《大明会典》、《皇明政要》、《大明一统志》、《国子监条例》、《国初事迹》、《皇明名臣言行录》、《皇明文衡》、《国朝名臣琬琰录》等书,考证明代南京所辖诸地学校制度。
内分事纪、职官表、规制考、谟训考、礼仪考、音乐考、储养考、列传等卷。
记载圣祖建国学以来崇儒重道、育材兴教、赐赉黜陟、建置因革、臣僚建白、人材登用等事,堂上官、属官之设置职责及行谊,圣祖立国学制度,圣祖监规,申明监规事宜,生徒岁报之数,进士题名及擢用,监生显庸行谊,援例因革,检查案卷文册等事。
本书有1976年台北伟文图书有限公司和1996年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之影印本。
(7)《续南雍志》,十八卷,黄儒炳辑,天启六年(1626)xxxx刊印。
此志书前有天启三年(1623)著者序及六年(1626)李孙宸序。
黄儒炳,万历年间进士,纂此书时任南京国子祭酒。
本书是黄佐所著《南雍志》一书的续集,记嘉靖元年至万历四十三年(1522-1615)间南京学制。
体例仿《南雍志》一书,惟为尊王,特将帝训列为首卷。
内分帝训纪、纪事、职官表、规制考、典式考、造士考、养贤考、礼仪考、音乐考、经籍考、列传等目。
本书有1976年台北伟文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之影印本。
(8)《xx祠xx》,六卷,xx著。
此书书前有万历二十五年(1597)南京国子祭酒冯梦祯序和著者自序。
作者编此书时任右春坊、右谕德署掌南京翰林院事。
此书记南京翰林院的沿革及典章制度。
内分纪事、纪典上[事例](内含沿革、除授、兼官、摄篆、考核、迁转、庶吉士、读书举人、习字官生、署宇、印信、书籍、文移、待进、班列)、纪典下[职掌](内含典制诰、应制、侍讲读、纂修、书史、考究礼制、参理刑政、校选人才、进献歌颂、侍直、扈从、奉使、撰述表笺)、纪官上(内含学士、学士承旨、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直学士、文学博士、北京坊院官、待制、应奉、侍读、编修、检讨、五经博士、典籍)、纪官下(内含年表、玉亭题名碑记、南京翰林院题名记、南京翰林院掌院题名记)等目。
本书有《玄鉴堂丛书》本。
除上述八志外,从《北京图书馆古籍书目》列邵点的《南京詹事府志》、《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史部)列朱长芳的《南京工部芦志》看来,此二志应该仍然存在。
惟本文作者未曾亲自阅览,无法在此介绍。
南京诸司所编的官署志对明代留都各衙门的历史沿革、运作、职掌、官员等的记载之详细,远远超过《明会典》、《明史》等史籍。
这些宝贵的材料对研究明代的南京及两都制,探讨明廷为何一直保留一个官吏总数逾千的辅都政府,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
因篇幅所限,这些志书的史料价值将在另篇探讨。
收稿日期1999-11-12【参考文献】[1]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