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王船山关于《论语》《孟子》中人性论的理解比较

合集下载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 ――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 ――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在人性问题上,人性善与人性恶,同本体论一样,都是无法实证或者说无法得到完全确证的理论假设。

人性论是哲学家对于人性的价值判断和基本评价。

从历史上看,主性善论者,往往从中引出道德学说;主性恶论者,往往从中引出法治学说。

儒家在人性论上居主流的观点是性善论。

人性本善,故为道德可能性之根据。

人性何以为为善?其根源如何?这是性善论者必须给予论证的问题。

性善之人何以有恶?以人性为本善,还必须解释和说明"恶"的根源。

"恶"是道德必要性之根据。

这些问题在宋明理学中得到了深入的论证。

朱子和象山分别从道学和心学的立场,将儒家性善论作了不同方向的发展。

一、天地之性与本心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东西。

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因而人性应该是一个有着具体内容的实在。

而人性论则是对于人的本质规定的看法,是从社会生活出发对于何为人性或人的本质的认识的总结。

所有的人性论都是抽象的,因为它是对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概括;所有的人性论也都是具体的,在抽象的理论或观点背后,反映着具体的和丰富的社会生活。

就此而论,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理论冠之以"抽象人性论"而予以鄙薄,是一种狭隘和独断的做法。

在历史上以及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人们对于人性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因而人性论在时间上是在不断地演变的,在空间上是多样存在的。

在哲学发展的童年时期,人们往往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规定,而在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规定性。

中国儒家哲学倾向于把人的道德性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规定,这虽然已是以人的社会性来规定人的本质,但其将道德涵盖人性之全部,则甚有偏颇与局限。

而今人则认识到"人的根本就是人",用人的实践、人的生活来说明和看待人的本质。

王船山人性论思想的三个维度

王船山人性论思想的三个维度

王船山人性论思想的三个维度摘要:王船山在吸取前人优秀心性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其高度的哲学原创性,对人性论思想推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阐释了其精卓独到的人性论。

王船山的人性论包括三个基本维度:“继善成性”、“习与性成”和“性日生日成”。

关键词:王船山;继善成性;习与性成;性日生日成中国哲学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天人之际的核心是“人”而非“天”,人始终是中国哲学的中心。

然而人的问题的实质是心性问题。

生于明清之际的一代大儒王船山在吸取前人优秀心性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其高度的哲学原创性,对人性论思想推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阐释了其精卓独到的人性论,大大拓展了对人性问题的解释空间。

一、继善成性:船山人性论的逻辑起点维度王船山借用《易传·系辞上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一古老的命题,来发挥自己的受命成性说。

他遵循天人合一的基本思路,揭示了天命和人为两种因索的交互作用,同时也凸显了人的主体性,构成其人性论的逻辑起点。

王船山认为,“善”指“阴阳健顺之德”,它是人性的本源;“继之者,天人之际也”,继是天道与人道相互接续、转承的关键。

就人性的形成而言,继善的过程既是天道的自然流行过程,也是人替天行道的自觉习行过程。

他说:“继之则善矣,不继则不善矣,替无所不继,故善不穷;人有所不继,则恶兴焉,学成于聚,新故相资而新其故;思得于永,微显相次而显察于微。

”Ⅲ就天道而言,“继”指阴阳之气流行不息、化生不已,体现了化育万物的无穷生命力;就人道而言,人是以其自觉意识而区别于自然存在物的,“继”则必赖于人对于道的自觉意识和承继。

由于人并不总是具有这种自觉意识并善于去承继,故而可能悖离于道而趋向恶。

因此,王船山在解释“继”的时候,特别强调自觉承续的重要性。

他说:“继,谓纯其念于道而不问也”,“继善者,因性之不容掩者察识而扩充之”。

以继善为基础,自觉的习行经过长期的积累,而积淀、凝聚为稳定的心理结构。

王船山对《论语》的新解释——以其与朱子对《论语》解释的比较为中心

王船山对《论语》的新解释——以其与朱子对《论语》解释的比较为中心

王船山对《论语》的新解释——以其与朱子对《论语》解释
的比较为中心
林玉均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17(0)4
【摘要】通过对王夫之与朱子对《论语》的解释进行比较,来阐示王夫之对《论语》解释的特征.王夫之要求读《论语》,不要把《论语》中的话语局限在那个时代,而是要超越并普遍适用到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提出读《论语》时最应该警戒被他称为"药病说"的读法,而朱子及其后学在解释《论语》时,大多采用的是此种读法.王夫之批判"药病说",反对机械地运用《论语》,并将"理一分殊"或"同道殊途"的方式作为解
释《论语》的另一种方法.王夫之重视学,断言没有人能不"学"而成为圣贤,彻底站在重视"学"的立场上解释《论语》.
【总页数】7页(P17-23)
【作者】林玉均
【作者单位】韩国成均馆翰林院,首尔,0306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孔学新诠--对《论语》作为一个哲学解释学文本的解读
2.钱穆《论语新解》对朱子《集注》的继承与损益——以“仁”的解释为中心
3.《论语》"观过知仁"章新
诠——以朱子为中心的讨论4.《论语》“观过知仁”章新诠——以朱子为中心的讨论5.《论语》“观过知仁”章新诠——以朱子为中心的讨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 ――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 ――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发布时间:20xx-2-10作者:彭永捷在人性问题上,人性善与人性恶,同本体论一样,都是无法实证或者说无法得到完全确证的理论假设。

人性论是哲学家对于人性的价值判断和基本评价。

从历史上看,主性善论者,往往从中引出道德学说;主性恶论者,往往从中引出法治学说。

儒家在人性论上居主流的观点是性善论。

人性本善,故为道德可能性之根据。

人性何以为为善?其根源如何?这是性善论者必须给予论证的问题。

性善之人何以有恶?以人性为本善,还必须解释和说明"恶"的根源。

"恶"是道德必要性之根据。

这些问题在宋明理学中得到了深入的论证。

朱子和象山分别从道学和心学的立场,将儒家性善论作了不同方向的发展。

一、天地之性与本心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东西。

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因而人性应该是一个有着具体内容的实在。

而人性论则是对于人的本质规定的看法,是从社会生活出发对于何为人性或人的本质的认识的总结。

所有的人性论都是抽象的,因为它是对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概括;所有的人性论也都是具体的,在抽象的理论或观点背后,反映着具体的和丰富的社会生活。

就此而论,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理论冠之以"抽象人性论"而予以鄙薄,是一种狭隘和独断的做法。

在历史上以及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人们对于人性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因而人性论在时间上是在不断地演变的,在空间上是多样存在的。

在哲学发展的童年时期,人们往往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规定,而在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规定性。

中国儒家哲学倾向于把人的道德性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规定,这虽然已是以人的社会性来规定人的本质,但其将道德涵盖人性之全部,则甚有偏颇与局限。

而今人则认识到"人的根本就是人",用人的实践、人的生活来说明和看待人的本质。

朱熹和王的区别_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

朱熹和王的区别_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

朱熹和王的区别_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王夫之(1619-1692)如朱熹(1130-1200)一样,十分重视《四书》的创造性解读,亦通过训释《四书》发挥自己关于“心性情才”的看法。

本文试图对二者的性情论略作比较,重点围绕着“四端”是否为“情”而展开。

一、朱子的“四端皆情”论朱子认为,“四端”是情,“七情”也是情,均是性之所发。

他认为性是根,情是芽,性是未发,情是已发。

有这性便发出这情,因此情而见得此性。

朱熹《孟子集注》:“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

仁、义、礼、智,性也。

心,统性情者也。

端,绪也。

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

”(卷三)陈淳(1159-1223)《北溪字义》:“情与性相对。

情者,性之动也。

在心里面未发动底是性,事物触着便发动出来是情。

寂然不动是性,感而遂通是情。

这动底只是就性中发出来,不是别物,其大目则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

《中庸》只言喜怒哀乐四个,孟子又指恻隐、羞恶、辞逊、是非四端而言,大抵都是情。

性中有仁,动出为恻隐;性中有义,动出为羞恶;1/ 5性中有礼智,动出为辞逊、是非。

端是端绪,里面有这物,其端绪便发出从外来。

若内无仁义礼智,则其发也,安得有此四端?大概心是个物,贮此性,发出底便是情。

”(卷上)朱子主张,仁、义、礼、智等蕴藏在心里的德性,发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情绪、情感。

陈淳的《字义》是相当忠实于朱子思想,特别是《集注》之精神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朱子至少把“情”分为两部分,一是“七情”,一是“四端”。

陈来说,朱子之“情”可以三分,“一是指作为性理直接发见的四端,二是泛指七情,三是更包括某些具体思维在其内。

”(p149)陈说是有根据的。

我们这里主要讨论前两种“情”,尤其是四端之情。

朱子说:“四端皆是自人心发出。

恻隐本是说爱,爱则是说仁。

如见孺子将入井而救之,此心只是爱这孺子。

恻隐元在这心里面,被外面事触起。

羞恶、辞逊、是非亦然。

全面解析《孟子》中的人性观

全面解析《孟子》中的人性观

全面解析《孟子》中的人性观一、导言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著作《孟子》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孟子》中关于人性观的论述,探讨其对人类行为和道德修养的影响。

二、什么是人性?在《孟子》中,孟子对人性有着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根源于天赋而非后天培养,每个人都具备良善的本能。

这与他所批评的其他学派观点相反,例如墨子主张天性恶、荀子强调修身治国和理性控制等。

三、善恶两种倾向根据《孟子》的观点,尽管每个人都有着良善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体努力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上的扭曲。

因此,《孟子》提出了“善”和“恶”两种人性倾向。

1. 善:四端贵要善是指符合道德原则和正确价值观念的行为倾向。

《孟子》将善分为四端贵要,即仁、义、礼和智。

仁指关爱他人,义指公正正直,礼指尊敬规范,智指理性思考。

2. 恶:七情六欲恶是指与道德相悖的行为倾向。

《孟子》将恶归结为由七情和六欲所引发的贪婪、懒惰等不良倾向。

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和惊,而六欲则涵盖了视、听、闻、食、色和欲。

四、修养与教育《孟子》认为,人性虽然具备良善的本能,但需要经过正确的教育和自我修养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以下是孟子关于如何培养人性的建议:1. 孟子式教育孟子强调从小培养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这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和实践中塑造良好品格来实现。

他主张父母应该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并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2. 君子修身《孟子》强调君子应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规范的遵守,个体可以实现自我完善,改善社会秩序。

3. 离于群者孟子认为人们应以道德准则为导向,选择与良善之人为伍。

只有与德高望重的人交往,才能切实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

五、影响与现实意义《孟子》中关于人性观的论述对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深远影响:1.强调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提醒人们要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并努力塑造良好品格。

2.传承儒家思想:《孟子》中关于修养和教育的理念仍然被广泛借鉴和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体系中。

朱熹心性论是什么

朱熹心性论是什么

朱熹心性论是什么宋朝时期,朱熹的心性论在当时和其他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尽管后来有一部分人对于朱熹的心性论提出了质疑和不同的看法,但是朱熹心性论在当时还是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可以说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起到了作用,那么朱熹心性论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朱熹心性论是什么朱熹心性论分别向人们诠释了天命和气质的不同,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之上又分别讲述了道心和人心。

在他看来人的性开始的时候没有不善良的,那么人们的感情也应当跟随本性同时从善,这也就是天命的说法,在按照天命做事情的同时也要抵抗住后期气质所带来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让人心可以向道心靠拢乃至重合在一起。

这是一套复杂的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思想,可以说在朱熹眼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儒家的角度来说一直都是十分重视心性论的,这个问题也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研究和讨论,在孟子时期人们就将这个问题放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之上,而朱熹心性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孟子相同的,而且在关于心性这个问题上,二者之间也有着相同的诠释,朱熹和孟子一样都认为仁义礼智才是最重要的核心。

总之在朱熹的心性论中认为心是十分纯粹至善的,同时心也是他所有思想的核心部分。

朱熹家训是什么朱熹家训虽然是教育自己孩子,但恐怕是我们所有为人父母都需要自己子女做的地方。

家训是这么说的:君王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有一颗仁爱的心;臣子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有一颗忠义的心;父亲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慈祥;儿子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有一颗孝顺的心;兄长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一颗友爱的心;弟弟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他对自己的兄长怀着恭敬的心。

身为丈夫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和睦家庭;身为妻子之所以高贵,是因为她怀着柔和的心态周旋于家庭之中;对待长辈最可贵的是尊敬长辈;交朋友最可贵的地方是讲信义。

朱熹家训说见到年迈的老人一定要尊敬他;要爱护小孩;尊敬有品德的人;品德有问题的人一定要远离;不要说别人坏话更不要夸自己;能化解与别人之间的仇恨、也能以怨报德;做人要随遇而安;对待人小的过失能报以容忍的心;对待别人大的错误要跟他讲道理;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去做、更不要去做很小的坏事;别人做了坏事不要到处宣扬、要赞扬别人做的好事。

王船山对程朱学派《论语·予欲无言》诠释的批评

王船山对程朱学派《论语·予欲无言》诠释的批评

2019年第3期王船山对程朱学派《论语•予欲无言》诠释的批评蔡家和摘要: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一书系针对朱子及其后学而发,认为程朱理学的四书建构虽反佛老,然不知觉中却又受佛老影响,船山欲返回古义,以《论语》解《论语》的方式来重新诠解。

船山反对朱子及其弟子辅广对《论语•予欲无言》的诠释,又排除道家“道不可道”、禅家“言语道断”的相关说法,最后认为,正解应表现出孔子的“刚毅木讷”,以及慎言而付诸实行的精神。

船山的见解或许未必就是原意,但其剔除理学中受佛老影响的努力,值得深思与阐发。

关键词:王船山;天何言哉;子贡;道不可道;言语道断一、刖O宋明理学时代,由于受佛、老影响,关于《论语•予欲无言》的诠释经常显得高远而虚玄:明末清初学者王船山(1619—1692)的学问可说是一种气论,也可称为实学,虽其体系有“两端一致”“乾坤并建”“性日生日成”等说法,然此架构对他的诠释常有影响,但在《论语•予欲无言》的诠释中却没有发挥作用.此章的诠释亦可谓近于本意。

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主要是阅读了当时科举考试书《四书大全》而来的心得,船山对《四书大全》相当不满,对于朱子及其后学常有批评,有时则为前辈朱子讳B,而改批朱子后学。

朱子学乃是透过建构而成的一种形上体系,与先秦儒学的意思不类,船山则企图回到先秦儒学的原意,重点在于剔除理学家诠释受佛老影响的部分。

关于《论语•予欲无言》原文如下: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在没有背景对话的情况下突发一语:“予欲无言”,实难得知其指为何?若以朱子的四书体系建构来看,孔子话语经常是面对文脉中的学生而发,而这里的对象是子贡。

再者,朱子在《论语》的诠释中常有“因病施药”的说法,于是“予欲无言”便被解读为,乃是针对子贡多言因而做出的喟叹。

《论语》固然显现孔夫子“因材施教”的作为,但如果将每一则语录都视为是针对学生个别病征所作的指导,在船山看来则有近于佛家以佛陀为大医王的诠释。

朱熹与王船山关于《论语》《孟子》中人性论的理解比较

朱熹与王船山关于《论语》《孟子》中人性论的理解比较

朱熹与王船山关于《论语》《孟子》中人性论的理解比较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论语》与《孟子》中朱熹与王船山对孔、孟二人人性论的理解,说明其各自所持“性善论”与“性近论”的差异,并通过二者自身体系中的本体论基础对其人性论进行分析。

最终指明朱熹理论的内在矛盾性及王船山对朱熹思想的批判继承关系。

[关键词]《论语》《孟子》朱熹王船山一、引言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论语》、《孟子》等内容进行详细注释与分析,王船山在《读四书大全说》中也对《论语》、《孟子》等先秦著述进行解读,而本文立足《论语》与《孟子》的文本,分析二者在其各自的著作中对孔、孟人性论的理解,并通过其自身理论中的本体论基础分析其选择性善论与性近论立场的原因。

二、《论语》中的人性论通过《论语》中“有教无类”一句,朱熹认为,人性皆为善,如果有不善出现则是因为后天的习染,所以只要对人进行教化,则人人均可恢复善性,“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四书集注》,卫灵公第十五)可见,朱熹肯定人性皆善,而人的有善有恶并不是因为他们“性”的不同。

而对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一句,其认为,存在善与恶的差别的人性不是性之本,而是“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的善恶是受后天的习惯的影响的,而性之本是“理”,理是无不善的,因而人性如同孟子所讲是皆善的。

可见,朱熹认为气质和习惯对人的善恶影响很大,且其接受了二程关于人性的思想,认为人性分为性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性理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

因而其认为孔子的性相近是指气质之性而不是性理之性。

实际上,虽然朱熹在对《论语》文本进行解释时遵照作者原意,说明后天养成的“习”对人的善恶影响更大,但在朱熹自身的理论中,其认为气质及其所产生的私欲对人的善恶形成的影响大于习。

不同于朱熹,王船山认为,孟子的性善论与孔子的性近论差别并不在于是针对性理之性言,还是针对气质之性言,而是在于孟子是从人性的本源言性善,而孔子是从现实的人性言性近。

先秦诸子哲学中的人性观念比较分析

先秦诸子哲学中的人性观念比较分析

先秦诸子哲学中的人性观念比较分析先秦诸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的理论体系中,人性观念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各家学派进行深入探讨的焦点之一。

在先秦诸子哲学中,不同的学派对人性的理解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墨家等几个主要先秦诸子哲学学派对人性的看法进行比较分析。

儒家人性观儒家思想认为人性具有本质的良知,这种良知是天赋的本能,包含了一系列价值观和符合人类道德规范的本质属性。

儒家称之为“仁”,即人的悌、义、礼、智等优秀品质,体现了人的高尚品格和价值意义。

在儒家看来,人性中的仁是一种正义和道义上的准则,是人们进行道德判断的主要依据。

儒家还认为,由于人性具有良知,因而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人格完善、道德高尚的人。

在儒家思想中,人性的本能特质及其统摄下的“仁”与外在的环境、社会制度和行为习惯等因素都有一定的联系和作用。

正因为这种联系,儒家认为,人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过程来推进人类道德的发展。

在儒家社会中,个人的修身自律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人类价值的最终实现。

道家人性观相比于儒家思想的“仁”,道家强调人性的原始状态,认为人性具有本质的自然属性、生命力和道德本能。

道家认为人类天性具有天然的纯真和善良,人性的本能追求的是自我实现,达到人生最大限度的自我完满。

因此,道家的人性观认为,只有在内在平静、无私无欲、静心默想的状态中,才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到生命和自然的真谛。

与儒家强调个人良知及其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不同,道家人性观认为,外在社会和制度是困扰人性本质的障碍。

道家所提倡的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是为了让人性自由展现、自我实现的最佳状态,一旦人性能够恢复到这个状态,就能够完成自身的升华,达到“道”的境界。

墨家人性观墨家人性观则强调普遍平等的人性和公正,即人人平等、公正无私的一种人性观。

在墨家看来,人性不仅是一个个体的现实或内在的实体,它更是一个超个体的、普遍的、世界性的道德范畴。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朱熹对《孟子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朱熹对《孟子

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朱熹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解釋一、前言本文嘗試分析在諸家注解的參照下,朱熹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如何開展其特殊的詮釋學工作。

在「知人論世」方面,〈萬章下〉認為尚友於古人的途徑除了頌詩、讀書之外,還得論古人之「世」。

本文先討論了趙岐與吳淇、張南軒與黃宗羲兩組的不同觀點,前一組把世訓為古人身處的歷史環境,且應就古人的詩、書等作品之外來論此環境;後一組則解世為古人的行事之跡(迹),並該入於詩、書等作品之中以考其行。

然後分析朱子介於兩者之間的觀點(所考之行跡乃在作品之外),以及處於歷史與文本之間的張力關係下,解讀古人(作者)心志意向的不同詮釋立場。

在「以意逆志」方面,〈萬章上〉藉著孟子與咸丘蒙的一段對話(舜以有德者而任國君,堯及瞽瞍是否皆應視為舜的臣子),提出解讀詩篇應照顧上下文脈絡(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並以文章意旨探求作者心志(以意逆志)。

對這段話的解釋,朱熹與趙岐以為是「以讀者之意逆測詩人之志」,強調的是讀者 NSC 9 - 11-H-001-0 0-MY-109-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三十二期00 年 月 頁 109~1 0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twscholar與作者之意、志;吳淇則認為應「以詩人之意逆測詩人之志」,側重詩人之志意。

但由於受「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的前提所節制,因而志意的探求最終都回到文本。

最後是這兩項原則之間是否可能建立起某種聯繫的討論。

有清一代的吳淇、顧鎮與王國維皆主張「以意逆志」之前應先「知人論世」。

對吳淇而言,「以意逆志」所建立之文本理解(不以文害辭)的前提,在「知人論世」的對照下,必須加入歷史條件,這一歷史理解的提出,同時也瓦解了文本理解的唯一性。

而朱子雖未建立起這兩項原則的內部關連,但也同樣面臨解讀歷史與解讀文本的優先性競爭,且還因著個人行跡之小歷史的注重而引發作者理解與文本理解之間的對立。

二、「知人論世」的兩種解釋立場《孟子.萬章》篇有兩條常為學者提到的原則,分別是出於上篇的「以意逆志」與下篇的「知人論世」。

观点成中英:朱熹论“人心”与“道心”

观点成中英:朱熹论“人心”与“道心”

观点成中英:朱熹论“人心”与“道心”朱熹论“人心”与“道心”文 / 成中英朱子曾讨论“人心”与“道心”的差别,并涉及了“人心”如何能实现“道心”这一命题。

通过围绕这一重要问题展开论述,可以凸显朱子心性之学的特点与得失。

首先有必要回溯朱子对“心”的认识以展开讨论。

朱子对“心”的认识,有其包含性与深刻性。

他既整合了两宋理学家对“心”的认识,又重新系统而深刻地探讨了中国思想史上所涉及的“心”之概念的含义。

1971年,我曾撰文论述中国古典儒学中“心”的概念,指出:《中庸》着重探讨了“性”的问题,集多次举“性”字发论,辨析“性”的功用,但罕有对“心”的说明,至少没有明显地论述“心”;《大学》探讨了“心”,但对“性”的论述则较少。

在《孟子》处,既谈了“心”,也谈了“性”,且此二者在孟子看来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孟子认为,人有道德感情,发而为四端,四端皆可谓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

这里的四端之“心”,均直接指向一种“心”的活动,其又能用来说明人的“性”之为善。

因此,在早期儒家学说中有着这样一种古典的论述:“心”是“性”的表达。

到了宋代,胡宏对这种古典的论述有了新的表达,认为“性”是体,“心”是用。

不过,朱子对此又有别样的认识。

朱子的看法,既结合了张载、二程的学术传统,又体现了人的直觉经验,故而有了新的认识。

他的看法至少应该被认为包含了以下两点:一,“心”就是知觉,人所谓有“心”,也就是有知觉能力,张载和二程也均作了类似的肯定;二,“心”是一种主宰,它“为主而不为客者也,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此说大抵在他近40岁时与张栻论学后才整合得出,是他处理“心统性情”之提法的重要认识前提。

对于“心”作为主宰这一思想的根源,吾人可以追溯至荀子处。

在《解蔽》篇中荀子明白地提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

”这里强调了“心”自主活动的能力,即属于彰显“心”之主宰性的说法。

从孔孟“仁者爱人”到朱熹“仁者,爱之理,心之德”

从孔孟“仁者爱人”到朱熹“仁者,爱之理,心之德”

从孔孟“仁者爱人”到朱熹“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乐爱国【摘要】对于孔子讲“仁”,朱熹发挥孟子所言“仁,人心也”,认为“仁”是以仁之性为体,发用于爱之情,由内而外不断生发的动态过程,兼性情、体用、仁爱、内外于一体,既不是汉唐诸儒“以爱为仁”,又不是二程门人“离爱而言仁”,因而是“爱之理”.同时,仁又具“生意”,而包“仁义礼智”四德,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因而是“心之德”,是“人心之全德”“本心之全德”.相对于今天对孔子“仁”的解读,或只讲“仁”为外在道德,或只讲“仁”为内在心性,将二者分别开来,朱熹把“仁”界定为“爱之理,心之德”,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49)004【总页数】10页(P5-14)【关键词】孔子;孟子;朱熹;仁;爱之理,心之德【作者】乐爱国【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4.7《论语》讲“仁”甚多,但孔子并没有直接给“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据《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孟子·离娄下》则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此后,“仁者爱人”一说广为流传。

蔡元培于1910年出版的《中国伦理学史》指出:“孔子尝曰:‘仁者爱人,知者知人。

’又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此分心意为知识、感情、意志三方面,而以知仁勇名其德者。

而平日所言之仁,则即以为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

”[1](P11)胡适于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说:“‘仁者人也’,只是说仁是理想的人道,做一个人须要能尽人道。

能尽人道,即是仁。

……蔡孑民《中国伦理学史》说孔子所说的‘仁’,乃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

这话甚是。

”[2](P99)冯友兰于1931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依据《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指出:“仁以同情心为本,故爱人为仁也。

论人性本善及恶自何来——朱子人性论诠释

论人性本善及恶自何来——朱子人性论诠释

论人性本善及恶自何来——朱子人性论诠释王瑞良【摘要】朱子的人性论建诸其“理气”统一本体论基础上.人的本性是现实人性的本体、根据,也是至善的代名词.现实人性即气质之性,是至善的天理落实到人的身心之中,为人的物质需求、生理欲望所遮蔽、所挟裹的实际存在状态.恶是违理悖性,是善的“过”或“不及”;恶非本体论的范畴,而是实践论的范畴;人欲本身不是恶,但肆情纵欲、逐利忘义就是恶.【期刊名称】《人民论坛》【年(卷),期】2015(000)035【总页数】3页(P214-216)【关键词】理;气;人性;善;恶【作者】王瑞良【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1朱子的人性论建诸其“理气”统一本体论基础上。

本文立足于朱子“理气”统一本体论基础,肯定理学“人性本善”这一命题,探讨人的本性何以为善,现实的恶所自何来,并为实现至善人性向现实人生的转化提供一些哲学依据。

朱子的人性论建诸其“理气”统一本体论基础上。

本体意义的“理”落实于人身、寓存在人心,就是人的本性或天地之性,这是至善无恶的;但是,作为“理气”统一体的人,又因所禀“气”的清浊精粗不同,现实的人性或气质之性便可为善或不善。

所以,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朱子人性论,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的“理气”本体论。

在朱子学理中,世界的本体不是单独的“理”,也不是单独的“气”,而是“理气”的统一体。

他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

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天地之间所谓命者,理也,非气也。

所谓人受以生,所谓动作威仪之则者,性也,非形也。

……其曰天地之德者,理也。

其曰阴阳之交鬼神之会者,气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周子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所谓真者,理也;所谓精者,气也;所谓则者,性也;所谓物者,气也。

通过《论语》教案,了解孟子的人性论思想

通过《论语》教案,了解孟子的人性论思想

通过《论语》教案,了解孟子的人性论思想。

一、《论语》中的孟子《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孔子及其门徒言传身教的记录,内容丰富多彩,讲述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言行和判断。

而孟子,就是《论语》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由于儒家思想的发展趋势,孟子的思想对《论语》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于道德、人性、政治等方面的见解,从中更能够细致地理解孟子的人性论思想。

二、孟子的人性论思想1.具有善的本能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其内在的本质是具有善的本能。

在孟子看来,人性具有天赋的善良之义,这种天赋的善良是无法改变的。

人性的善良包括了诸如仁、义、礼、智等品质,这些品质是人类生而有之的。

孟子认为,这些品质源于天赋的善良,是不会因为人性的环境变化而改变的。

2.善恶对立虽然孟子认为人性具有善的本能,但他并不否认人性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恶。

由于人处在社会环境中,受到各种各样的外部影响,有时候会偏离自己内在的善良品质而表现出恶的一面。

孟子认为,人性的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互相制约、相互转化,而不是单纯的二元对立关系。

3.善的发挥需要修养虽然人性本身具有天赋的善良之义,但要想发挥善的本能,还需要后天的修养。

孟子认为,人性的天赋是需要通过修养、锤炼才能够得到完善。

人的修养需要学习、实践和反思,只有在不断地自我发展中才能够实现人性的最大化。

4.政治价值孟子的人性论思想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念,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政治价值。

孟子主张,政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尊重人性,维护人性的尊严。

政治的目的就是实现社会的公正与繁荣,而这一目标必须以人性的善良为基础。

只有在尊重了人性、体现了人性的本质之后,才能够实现正确的政治理论和正确的政治实践。

三、孟子人性论思想的价值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科技发展得已经非常迅速,但人类面对的社会、环境及其他问题却更加复杂和严峻。

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具有更加根本的价值。

“性善”与“性本善”:孟子朱熹人性论的两条理路

“性善”与“性本善”:孟子朱熹人性论的两条理路

“性善”与“性本善”:孟子朱熹人性论的两条理路
陈林
【期刊名称】《理论月刊》
【年(卷),期】2014()2
【摘要】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生命的学问,非常重视对人性的探讨。

孟子"性善"和朱熹的"性本善"思想,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孟子和朱熹对于人性的诠释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径。

孟子的"性善"是即心言性,强调性由心显,以心善言性善,走的是一条逆觉体悟的道路;朱熹的"性本善"是即性言心,强调天理下贯为人性,以性善言心善,走的是一条顺思论证的道路。

"性善"与"性本善"的内涵存在一定差异。

从"性善"发展到"性本善",实质是人性论的一种理论模式转化。

【总页数】7页(P38-44)
【关键词】性善;性本善;孟子;朱熹
【作者】陈林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5
【相关文献】
1.性本善非向善或者可善--再论孟子的性善论 [J], 李栅栅;何善蒙
2.性善抑或性本善——中国无政府主义的人性论 [J], 安井伸介
3.貌离神合之二种人性论:孟子性善论与基督教“原罪”说 [J], 王嘉威
4.孟子的人性论——管窥孟子性善说 [J], 纪楠
5.孟子的人性论——管窥孟子性善说 [J], 纪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两大圣人对人性的两大看法,如今成为传统文化学习必修课

古代两大圣人对人性的两大看法,如今成为传统文化学习必修课

古代两大圣人对人性的两大看法,如今成为传统文化学习必修课要说我国的传统文化,那可谓是博大精深,其中也隐藏着巨大的哲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古汉语中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我们不得不服古人的智慧真的超前,可以说很多古人思想如今我们还不得不承认是事实。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乏大量优秀的经验总结和人生指导。

要说传统文化教育,孟子和孔子我们不得不提,孟子和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和修养可以说是影响了无数人。

在人性的看法上,孟子和孔子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的前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分别出自孟子和孔子的两个观点。

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的观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孟子将人的行为感情与动物进行了明显的对比,并认为人之所以与动物与区别就在于人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在这“四心”结构下,构成了人的良心,而良心则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所以孟子的观点认为,人一旦失去了良心,就与动物没有差别。

关于“人之初”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不但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就连在国际上也形成了剧烈的争论,知道现代化的今天,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仍旧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人性本善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哪怕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了“人之生也固小人”观点,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传统文化教育中还是相信人性本善。

而且这一思想被计入传统文化启蒙的开端,成为很多传统文化学校学生开篇的第一课,也就是我们《三字经》读本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中的第二句话是“性相近,习相远”。

文化小部落不得不佩服咱们编写《三字经》的老师,这么经典的两句话,这么顺口,就这样出现在课本的开篇,成为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两句话,同时也成了无数人的座右铭。

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在一步步开始走路一样,整部《三字经》更像是一个人成长的一生。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三字经》中的第二句话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出自《论语,阳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与王船山关于《论语》《孟子》中人性论的理解比较发表时间:2017-09-08T16:40:03.5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上作者:高一品[导读] 说明其各自所持“性善论”与“性近论”的差异,并通过二者自身体系中的本体论基础对其人性论进行分析。

最终指明朱熹理论的内在矛盾性及王船山对朱熹思想的批判继承关系。

高一品(黑龙江省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150086)[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论语》与《孟子》中朱熹与王船山对孔、孟二人人性论的理解,说明其各自所持“性善论”与“性近论”的差异,并通过二者自身体系中的本体论基础对其人性论进行分析。

最终指明朱熹理论的内在矛盾性及王船山对朱熹思想的批判继承关系。

[关键词]《论语》《孟子》朱熹王船山一、引言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论语》、《孟子》等内容进行详细注释与分析,王船山在《读四书大全说》中也对《论语》、《孟子》等先秦著述进行解读,而本文立足《论语》与《孟子》的文本,分析二者在其各自的著作中对孔、孟人性论的理解,并通过其自身理论中的本体论基础分析其选择性善论与性近论立场的原因。

二、《论语》中的人性论通过《论语》中“有教无类”一句,朱熹认为,人性皆为善,如果有不善出现则是因为后天的习染,所以只要对人进行教化,则人人均可恢复善性,“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四书集注》,卫灵公第十五)可见,朱熹肯定人性皆善,而人的有善有恶并不是因为他们“性”的不同。

而对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一句,其认为,存在善与恶的差别的人性不是性之本,而是“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的善恶是受后天的习惯的影响的,而性之本是“理”,理是无不善的,因而人性如同孟子所讲是皆善的。

可见,朱熹认为气质和习惯对人的善恶影响很大,且其接受了二程关于人性的思想,认为人性分为性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性理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

因而其认为孔子的性相近是指气质之性而不是性理之性。

实际上,虽然朱熹在对《论语》文本进行解释时遵照作者原意,说明后天养成的“习”对人的善恶影响更大,但在朱熹自身的理论中,其认为气质及其所产生的私欲对人的善恶形成的影响大于习。

不同于朱熹,王船山认为,孟子的性善论与孔子的性近论差别并不在于是针对性理之性言,还是针对气质之性言,而是在于孟子是从人性的本源言性善,而孔子是从现实的人性言性近。

王船山认为,从善与性生成的时间性的角度,《易传》中,善在先而性在后,而“性善”中性在先而善在后。

并且,一方面,在“继之者善”的对比下,船山认为孟子的说法是“以继之者为性”。

另一方面,此种“成之者性”是二程所称,构成具体人的“气禀之性”,即与“天命之性”相对的“气质之性”,是气之本体气化而凝聚成的固定形体中的性。

对此,船山曾将形成人的气划分为“天地之气”、“形质之气”、“形后之气”。

其中,“天地之气”即为气禀成形以前的阶段,此一阶段对应孟子称为“善”的性,属于“继之者善”。

而二程的气禀之性则对应以“天地之气”为材料的“形质之气”凝聚的阶段,因而二程所谓性是成之者性。

实际上,对于性与气质的问题,船山反对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元人性论,且反对朱子性寓于气质之中的说法。

首先,朱熹所认同的二元人性论是基于其认同“性即理”的观点,而在其理论中,理又是作为独立于气而存在的实体,因此存在依于理的天地之性与依于气的气质之性的区别。

而在王船山的理论中,理并不是可脱离于气而独存的,而是作为气的规则、条理、属性而存在的,因而其人性论是一元的。

此外,其认为性寓于气质之中的叙述方法应用“气质中之性”的提法代替。

“性寓于气质之中”或“性在气质之中”说明气质是性的外在的居所,这种外在性说明其是可替换的,但对人而言,人的性与人的形质是不可变换的内在关系。

两种说法之间的差别类似于“哲学在中国”与“中国的哲学”的区别。

可见,朱熹与王船山在人性论上观点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其对理气关系的态度。

王船山在《论语说》中,对孟子性善论的解释为:“推其所自而见无不一,故曰‘性善’。

”(《读四书大全说》)船山认为,孟子此种“性”实际上是指性的源头,而不是各个具体的人性的善,因作为源头的“命”是无不善的,所以性善也具有合理性。

而作为“性之本体”的性的“善”,并不是在具体存在者中,与恶相对的善。

其认为以“诚”说明属于天道存在的“性”更为妥当。

孟子以善表述性,是根据各个具体的可见的人性做出的判断,只能说明“性之定体”,即已完成的、人所展现出的性,而未能到达“性之本体”,即本源性的性。

因而此种观点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而以“诚”论性则是王船山将天道论与人道论相结合的一种体现,“诚”是其用于表述天与属于天道存在的属性的范畴,而以“诚”表述性,说明其将“性”认作与天具有相同属性的存在,人性的仁、义、礼、智与天道的元、亨、利、贞相对应。

诚作为一种本源性的存在,作为善的前提,将善赋予人,使善存在于各个个体存在者之中,成为诚的结果。

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单一的源头需要分殊为“多”,成为各个具体的人性。

人性既然是分殊的结果,则必然不再是同一的,而是各异的,但由于其源头是共同的,因而其差异应相对较小,所以可归结为孔子的“性相近”说。

如上述所提及,船山认为孟子的善应作为命的规定性而不是性,在《周易》中,命属于“继之者善”,性属于“成之者性”,成之是指形质。

形质形成后性随之凝聚。

质秉承由命而来的性,但已经不再是源头的“一”,而是各个相近的万殊。

因而不能说性善而只能说性近。

三、《孟子》中的人性论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对“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一句进行分析,认为人性是禀受于天的,因而是至善而无恶的,如同尧舜的人性,而世人之所以未能达到尧舜的圣贤境界是因其被私欲所蒙蔽。

所以人与圣贤的本性都是相同的,差别只在于圣贤能够充分发挥和实现其本性,而普通人则沉迷于私欲而丧失其本性。

因此,人若想要实现善,不必向外探求,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喜、怒、哀、乐未发是善,发而皆中节为善,只要进行道德修身即可实现善。

关于《孟子·告子》中孟子与告子人性的论辩,朱熹认为,告子所称“生之谓性”之中的生是指生物的知觉运动,是来自于天之“气”的,属于形而下的范畴,而性则是指能生发仁、义、礼、智、信的存在,是来自于天之“理”的,属于形而上的范畴。

在朱熹的理论体系中,理与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

人禀受理以成其本性,禀受气而成其个体生命,其在理气论的基础上以“性——生”二元论解释人与动物的区别。

人与动物相同,都是禀受了气才形成其自身,因此告子认为二者并无差别,而人是禀受了仁义礼智信的全体,因而性为全善的,而动物只禀受了部分的性,因而各个动物之性中是有恶的,由此人与动物相区别。

所以,朱熹认为,告子与孟子对于人性与动物性是否存在区别的问题产生分歧的根源在于告子以气为性而孟子以理为性。

此外,朱熹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只在于是否禀受了全部的理,也在于二者禀受的气是否是正气,只有人能禀受正气以致禀受理的全体并使得理的全体存在被自身所保有的可能。

而要真正实现使本性保持理的全体则要进行戒慎和慎独的修养功夫。

对于《告子》篇中,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的论辩,王船山认为,人性在根本上不能比拟于物,凡是把性比拟于物都是未曾“见性”,“知性”。

而对于朱熹将孟子与告子的争辩理解为告子是以气为性,将气质之性理解为本然之性的观点,王船山认为,此观点说明朱熹认为本然之性为善而气质之性有不善。

而王船山并不认同性本善说,而是认为气本善。

王船山认为,告子的错误在于其只知道气之用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而不知道气之体为全善。

在王船山理是气的运行法则,理气一元的理气论基础上,其认为,人与动物的善与恶的区别在于,人的理善,所以人的气无不善,而动物的理不善,则动物的气不善。

此处理即为性。

王船山在对人与物的理气善恶的分殊的基础上,强调天道的理气善恶,在天道观上,气决定立而不是理决定气,气本身是无不善的。

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理解,太极生两仪,两仪即为阴阳,阴阳变化交合,生成万物,从而产生了善与不善的划分。

最初,两仪为善,阴阳即为善,而阴阳即气,因而气为善,此种善即为体之善。

但此种气的善只能限于变合之前,在进行变合的动作,即经过体展现为用的过程,由于变合自身没有方向,因而不能保证变合的结果仍为善。

且天自身没有意志,没有选择善与不善的能力,只能顺应变合自身的发展。

因此,天道在变合后,生成善的结果即为人,生成不善的结果即为动物。

此外,对于性的善恶与情、才的关系,朱熹认为,《孟子》中“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孟子·告子上》一句可理解为,情是性的发用与表现,为情本只是可为善的,所以由性所表现的性是善而无恶的。

朱熹用性情的体与用的关系将孟子此句理解为由情证性,以用证体的思想。

而“指其发于性者言之,故以为才无不善。

”(《孟子集注》)说明朱熹认为根据孟子性本善的观点,而才是出于性的,因而才为善。

在此基础上吸收二程关于才是禀受于气的,因而不同的人表现出才的强弱差别。

因而其认为孟子的才是天地之性的表现,所以是为善的,二程的才气质之性的表现所以是有不善的。

虽然气质的禀受有不善,但并不会改变性本身的善。

反之亦然,虽本性为全善,但如果不进行修养气质的功夫,则会导致性的善不能全然展现。

王船山则通过天道的理气论证才情的善恶。

王船山认为,理是引导于善的,气是实现善的,理与气是形而上的,才与情是形而上的,理气的善是本原、本体,理气为善则才与情为善。

“情以应夫善者也,才则成乎善者也。

”(《读四书大全说》)情是响应性的善的,才是成就善的,才与情是善实现的条件。

但是,才与情只是具有为善的可能,并不是必然为善,情本身没有确定的方向也没有意志,而才只是作为成就善的材料,但不是善的完成。

在宇宙生成,阴阳变化交合后,生成善的结果即产生善的才情,反之则产生不善的才情,情与才自身没有选择的能力,因而只是在气为善体的基础上,以理进行引导,以实现形而下的情与才的善,而最终此种现实的善是无法与气的本善相等同的。

四、结语实际上,按照气异理异的原则,即人禀何种气即得何种理,则导致气质之性对人的性的决定作用而不承认本然之性。

反之,若承认本然之性,则说明人性的不善是因本然的纯善之性受到不善的气质的蒙蔽。

因而,与气异理异说相对应的本体论基础则为气本论,说明气是第一性的,理不是气中的某种实体、本体,而只是气的条理、属性。

气对于人性的影响也是第一性的;而气质蒙蔽说则对应理本论,说明理是第一性的,理是作为气中的一种实体存在的,理对于人性的影响也是第一位的。

因而,通过朱熹对《论语》、《孟子》中人性论的分析,说明其认同气异理异说,而实际上此种观点所要求的本体论基础是气本体论。

因此,通过朱熹的人性论与本体论可见,其理论内部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