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政府债务化解_思考(3篇)

政府债务化解_思考(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政府债务化解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政府债务化解的背景、原因、现状、措施及挑战等方面进行思考,以期为我国政府债务化解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政府债务化解的背景与原因1. 背景因素(1)经济高速发展,地方政府投资需求旺盛。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地方政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金融市场化改革,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拓宽。

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包括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等,使得债务规模迅速膨胀。

(3)房地产市场调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断收紧,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加大了债务偿还压力。

2. 原因分析(1)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部分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平衡方面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债务结构不合理。

地方政府债务中,隐性债务占比过高,增加了债务风险。

(3)债务偿还能力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债务偿还能力不足,导致债务风险加大。

三、政府债务化解的现状1. 政策措施(1)优化债务结构。

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将非债券形式的政府债务转化为债券形式,降低债务成本。

(2)控制债务规模。

对一般性债务规模进行控制,严格预算管理,减少新增债务。

(3)鼓励发行地方专项债。

支持地方政府发行项目收益专项债,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

(4)推进国企改革。

通过国企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债务风险。

2. 实施成效(1)债务规模得到控制。

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增速有所放缓,债务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债务结构逐步优化。

地方政府债券占比逐步提高,债务成本有所降低。

(3)国企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部分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债务风险有所降低。

四、政府债务化解的措施与建议1. 加强债务管理(1)完善债务预算制度。

化解政府债务的思考(3篇)

化解政府债务的思考(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风险因素。

如何有效化解政府债务,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债务成因、化解路径、政策建议等方面对化解政府债务进行深入思考。

一、债务成因分析1.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地方政府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债务规模。

然而,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渐失灵,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积累了大量债务。

这些债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着偿债压力。

3. 财政收支矛盾。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需求持续增长,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财政缺口,不得不举债。

4. 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观。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过于追求短期政绩,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二、化解政府债务的路径1. 优化债务结构。

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将非债券形式的政府债务转化为债券形式,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结构。

2. 加强债务监管。

建立健全债务监管体系,明确债务规模、期限、利率等要素,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控。

3. 发展实体经济。

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偿债能力。

4. 严格财政纪律。

加强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管理,严格控制政府债务规模,防止新增债务。

5. 改革融资平台。

推进融资平台改革,明确政府与融资平台的界限,规范融资行为。

6. 加强债务风险预警。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高风险地区进行重点关注,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债务风险。

三、政策建议1.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使用、偿还等环节的管理要求,确保债务管理规范有序。

2. 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偿还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对地方政府的财务健康和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增速如果过快,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影响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将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的信心,进而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监管与规范,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从而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25万亿元,占全国GDP 比重超过了40%。

这一巨额债务规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呈现出逐渐加剧的趋势。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不合理,还债压力增大,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偿债困难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有效化解,就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风险也在逐步显现。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债务偿还压力,采取了以债还债的方式,形成了债务链,将风险进一步扩大。

这种做法导致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和政治风险同步上升,给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秩序带来了不利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既复杂又严峻,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分析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转移支付,但是在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存在问题,税收收入有限,转移支付不稳定。

地方的债务如何化解(3篇)

地方的债务如何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经济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如何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债务形成原因、化解策略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提供有益借鉴。

一、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1. 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有限,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财政体制因素我国财政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地方政府税收体系不完善等,导致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存在较大压力。

3. 监管体系不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不健全,部分地方政府存在违规举债、隐性债务等问题,导致债务风险积聚。

4.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受土地财政影响,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导致财政收入波动较大,增加了债务风险。

二、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1)降低短期债务比例,提高长期债务比例,降低偿债压力。

(2)优化债务期限结构,确保债务期限与地方财政收入周期相匹配。

2. 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1)加强债务限额管理,严格执行债务限额制度。

(2)严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范融资平台管理。

3. 加强债务风险预警和监测(1)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债务风险动态。

(2)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对高风险地区和项目进行重点关注。

4. 优化债务融资方式(1)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2)创新融资产品,提高融资效率。

5. 加强土地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1)严格控制土地供应,确保土地收益稳定。

(2)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6. 优化财政体制,增强地方政府财力(1)完善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划分,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

(2)优化税收体系,增加地方政府收入来源。

三、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实施路径1. 完善债务管理制度(1)修订《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职责。

债务化解调研(3篇)

债务化解调研(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报告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的调研,分析了债务形成的成因、债务风险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策略。

二、地方政府债务现状1. 债务规模庞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2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从16.7万亿元增长至31.4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5%。

债务规模庞大,已对地方财政安全构成一定压力。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一般债务、专项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券。

从债务结构来看,专项债务占比最高,一般债务次之,地方政府债券占比最低。

这种债务结构不利于风险分散和债务偿还。

3. 债务风险凸显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偿债压力增大。

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压力日益增大,部分地区出现债务违约风险。

(2)财政风险上升。

地方政府债务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将导致财政风险上升。

(3)金融风险加大。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地方政府信用,可能导致金融风险。

三、债务形成原因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事权,但财权相对较弱,难以满足事权需求,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

3. 融资平台过度依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部分融资平台过度依赖政府信用,导致债务风险上升。

四、债务化解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1)降低专项债务占比。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对专项债务的依赖,降低债务风险。

(2)提高地方政府债券占比。

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

有序化解债务风险(3篇)

有序化解债务风险(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为维护经济金融稳定,保障国家财政安全,有序化解债务风险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我国债务风险现状,探讨化解债务风险的策略与措施,以期为我国债务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二、我国债务风险现状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债务余额逐年攀升。

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其中隐性债务规模较大,给经济金融稳定带来一定压力。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短期债务占比过高,导致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债务投向低效领域,债务风险隐患较多。

3. 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不足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恶化,偿债能力不足。

受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支出刚性增加,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

三、化解债务风险的策略与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1)控制短期债务规模,降低短期债务占比,降低地方政府偿债压力。

(2)优化债务投向,引导地方政府债务投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提高债务使用效率。

2. 加强债务管理(1)完善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职责,强化债务风险监测预警。

(2)加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提高债务透明度,防范道德风险。

(1)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收入,降低财政支出刚性。

(2)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4. 创新债务化解方式(1)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风险。

(2)与金融机构协商债务展期置换,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

(3)设立化债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债务化解。

5. 加强区域协调与监管(1)建立区域债务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区域协调,防范区域债务风险扩散。

(2)完善债务监管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防范违法违规举债。

6.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1)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地方债务化解难度较大(3篇)

地方债务化解难度较大(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需不足等因素影响,地方债务化解难度不断加大。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背景、现状、原因、影响以及化解难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地方债务背景与现状1. 地方债务背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债务、政府性基金预算债务和专项债券。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债务主要用于满足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债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储备等,专项债券则用于特定领域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攀升。

2. 地方债务现状根据我国财政部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债务7.8万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债务5.2万亿元,专项债券1.3万亿元。

地方政府债务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且债务结构较为单一。

三、地方债务化解难度较大的原因1. 外部环境变化近年来,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债务偿还压力增大。

2. 内需不足受国内消费需求放缓、投资意愿减弱等因素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财政收入增长缓慢。

同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导致债务风险积聚,进一步加剧了内需不足的问题。

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债务限额管理不严格,部分地区债务规模超出限额。

(2)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债务风险防控能力不足。

(3)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部分项目存在浪费现象。

4.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政策效果有限虽然我国已实施债务置换政策,但置换效果有限。

一方面,置换额度有限,难以满足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需求;另一方面,置换后的债务期限较短,难以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

如何化解地方债务(3篇)

如何化解地方债务(3篇)

第1篇摘要:地方债务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已成为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本文从债务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策略与实施路径,旨在为我国地方债务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一、地方债务现状分析1. 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3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

其中,隐性债务规模庞大,成为债务风险的重要来源。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地方债务以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主,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同时,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导致债务结构不合理。

3. 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一方面,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债务风险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1)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2)优化债务期限结构:合理安排债务期限,降低短期债务比例,提高债务期限稳定性。

(3)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发展规划。

2. 强化债务管理(1)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债务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债务责任,强化债务风险防控。

(2)加强债务风险评估:定期开展债务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3)严格债务监管: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防止违规举债和资金挪用。

3.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1)调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明确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完善税收体系:优化税收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增加财政收入。

(3)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预算约束。

4. 发展实体经济(1)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增强企业还债能力。

化解地方债务债务(3篇)

化解地方债务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地方债务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地方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如何有效化解地方债务,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现状、原因、策略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方债务现状及原因1. 地方债务现状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余额35.1万亿元,加上中央政府债务余额25.9万亿元,全国政府债务余额61万亿元。

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占比约为57.7%。

地方债务主要集中在城投债、政府购买服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方面。

2. 地方债务形成原因(1)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集中了大部分税收,而地方政府事权较大,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只能通过借债来满足支出需求。

(2)土地财政依赖度高。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导致土地市场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

(3)政绩考核体制不完善。

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往往采取高负债、高投资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导致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4)金融监管不到位。

金融监管力度不足,导致部分金融机构参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加剧了地方债务风险。

二、化解地方债务的策略1. 调整财税体制(1)完善分税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权,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满足支出需求。

(2)提高地方政府税收自主权,增加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减轻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2. 优化政绩考核体制(1)调整政绩考核指标,将地方债务规模、债务风险纳入考核范围,引导地方政府理性发展经济。

(2)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防止地方政府违规举债。

3. 严格金融监管(1)加强对金融机构参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行为的监管,防止金融风险向地方债务领域传导。

(2)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提高金融监管效能。

4. 发展实体经济(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性债务呈现出规模庞大、增长较快、隐性债务较多等特点,严重影响着地方政府财政稳健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成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两个方面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

一、问题成因分析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地方政府自负盈亏的财政体系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

地方政府需要承担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的巨大压力,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金、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难以满足这些支出的需求。

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就需要通过增加债务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

2. 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有限我国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银行借款和债券融资。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低,融资难度较大,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在融资渠道上的单一化和过度依赖,融资成本较高,加重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3. 地方政府举债严重缺乏管制我国的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缺乏有效的管制机制。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出现过度举债和风险隐患。

而且,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以隐性债务形式存在,不易被人们所关注,这就给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二、对策建议1. 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体系应当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

还应当加大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减少财政支出的浪费,提高财政效益。

2. 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应当优化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推动地方政府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多种途径来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3. 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应当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行为,防止过度举债和风险蔓延。

以化解政府债务(3篇)

以化解政府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逐年上升,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其规模和风险引起了广泛关注。

政府债务过高不仅会影响国家的经济稳定,还会对金融体系产生潜在风险。

因此,如何有效化解政府债务,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政府债务的成因、现状分析、化解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府债务的成因1. 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投资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政府债务成为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融资手段。

2.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需求却不断上升,导致地方财政压力增大。

为弥补财政缺口,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3. 体制机制问题现行财政体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导致地方政府在事权范围内承担了较多的支出责任,而收入来源却相对有限。

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载体,但由于监管不严,一些融资平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导致债务风险上升。

二、政府债务的现状分析1. 债务规模较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攀升。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政府债务结构存在高成本、短期限的特点,债务风险较高。

3. 债务分布不均衡地方政府债务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债务压力较大。

三、政府债务化解措施1. 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明确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实现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匹配。

2.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高成本、短期限债务占比,提高长期限、低成本债务占比,降低债务风险。

3. 加强债务监管建立健全债务监管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规范债务融资行为。

4. 发展地方金融鼓励地方政府发展多元化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对债务融资的依赖。

5. 推动城投公司转型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向经营性国企转型,提高债务融资的透明度和效率。

6.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政支出压力。

地方债务化解问题(3篇)

地方债务化解问题(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凸显,引发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现状、挑战以及化解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地方债务现状1. 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攀升。

根据我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突破30万亿元,其中隐性债务规模较大。

地方债务规模的扩大,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需求。

2. 地方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地方债务结构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比例失衡。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以显性债务为主,隐性债务规模较大,存在一定风险。

(2)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比例失衡。

短期债务占比过高,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3)地方政府债券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比例失衡。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不断扩大,但融资平台债务规模仍然较大。

3. 地方债务风险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区域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债务风险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债务风险较高。

这主要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财政收支状况等因素有关。

三、地方债务挑战1.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受全球经济放缓、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债务风险进一步凸显。

2. 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重随着地方债务规模的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逐渐加重,还本付息压力增大,财政支出空间受限。

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较大,部分平台存在债务违约风险,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4. 财政体制改革滞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滞后,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难以有效化解。

四、地方债务化解路径1. 加强地方债务管理(1)优化债务结构。

降低短期债务比例,提高长期债务比例;降低地方政府债券与融资平台债务比例,降低融资平台风险。

债务化解方面问题(3篇)

债务化解方面问题(3篇)

第1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债务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债务问题不仅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还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债务问题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债务化解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债务问题的现状1. 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和居民债务。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政府债务余额为30.3万亿元,居民债务余额为70.2万亿元。

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给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债务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政府债务占比过高。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攀升,超过了中央政府债务规模,成为债务风险的主要来源。

(2)居民债务中房贷占比过高。

在居民债务中,房贷占比超过70%,使得居民负债水平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弱。

(3)企业债务中短期债务占比过高。

企业债务中,短期债务占比超过60%,使得企业流动性风险较高。

二、债务问题的成因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逐渐被淘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企业、地方政府和居民债务规模相应扩大。

2. 财政收支矛盾我国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财政收入增长放缓,而支出刚性需求较高,导致财政收支不平衡,地方政府和居民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3. 金融市场不规范金融市场不规范,导致部分企业和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加剧了债务风险。

4. 监管政策滞后监管政策滞后,未能及时适应金融市场发展,导致债务风险监管不到位。

三、债务问题的影响1. 金融风险债务问题可能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2. 经济增长放缓债务问题可能抑制企业投资,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3. 社会不稳定债务问题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引发社会不稳定。

四、债务化解对策1. 完善债务监管体系(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管。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增长迅猛,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我们需要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1.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地方政府要承担的基本民生开支和公共服务项目增加,但财政收入增速不足以满足支出增速,造成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

为了填补这一缺口,地方政府便通过举债来解决日常开支问题,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2. 地方政府重建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工作。

在缺乏有效盈利模式的项目中,地方政府通过举债来支持这些工程项目,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3. 地方政府担保和隐性债务在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向企业和项目提供担保,形成了隐性债务。

当这些企业和项目无法偿还债务时,地方政府需要承担相应的债务压力,增加了债务风险。

4. 地方政府债务平台膨胀地方政府将部分债务转移到融资平台进行融资,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被进一步扩大。

这些融资平台的债务未经有效监管和管理,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预算和财政收支管理制度,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控制支出,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矛盾,避免过度依赖债务来填补财政赤字。

加强对重建经济增长中的项目审批和核准,控制投资规模和方向,避免过度依赖债务来支持工程项目,减少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

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担保和隐性债务的监管,厘清责任,防止隐性债务的快速增长,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扩大。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平台审批、发行、管理和监管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加强对融资平台债务的管理和风险防范,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

5. 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透明化加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债务信息的透明度,让社会各界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有充分了解,从而更好地化解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各地政府债务规模逐年增长,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借债是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但同时也要承担债务风险和利息税等成本,而这些成本将直接影响到地方财政状况。

因此,深入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寻找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于维护地方财政稳健运行和防范债务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债务总规模已经超过了42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占据了很大比例。

从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来看,随着财政转移支付不断减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短缺的情况使得债务规模逐年增加。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方式也不规范,包括非法集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贷和政府融资担保等方式,也让地方政府面临了更大的债务风险。

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原因分析1.财政转移支付减少财政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财政资金转移给地方政府的一种财政支出方式,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但是,近年来中央政府逐步减少财政转移支付,这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短缺,不得不采用债务融资的方式来筹措资金。

2.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单一由于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债券发行,导致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债务承担压力加大。

3.地方政府出现以债还债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以债还债的现象,即用新债来还旧债,这样的做法对地方政府财务状况的长远发展不利,可能导致负债率过高,债务危机逐渐加剧。

三、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解决办法1.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严控债务规模,合理安排债务资金用途,确保债务用于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避免出现无效债务和过度借贷的情况。

同时,建立科学、透明的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借债程序,防范债务风险。

2.鼓励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对地方政府多元化融资渠道的支持,促进政府融资担保公司、政府融资平台等多种融资方式的发展。

此外,探索联合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型融资模式,为地方政府降低融资成本提供更多选择。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近年来,地方债务问题一直备受瞩目,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债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风险和隐患。

为了有效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应加强研究,以期得出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地方债务的形成原因地方债务一般是通过政府债券等方式融资的,以便于解决公共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资金不足问题。

形成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建设,二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需要有大的成绩以促进干部的升迁、政绩的提高等。

二、地方债务管理的现状目前地方债务管理的情况不容乐观,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上升,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风险点。

其中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政府进项过低、土地财政主要是靠出让土地产生收益、债务融资方式以及融资成本等方面。

三、地方债务管理的对策及措施为有效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必须采取合理的对策措施,这里面包括以下几种:1. 规范债务发行方式地方政府发行债务的方式主要包括政府债券、项目贷款、融资租赁等。

由于政府债券是最常用的发行方式之一,因此应该加强对政府债券市场的管理与监督,通过加强税收的整治,完善税收体系等措施,有序规范发行债务。

2. 加强债务成本控制政府发行债务的利率是影响债务成本的关键因素,所以应该加强对债务利率的调控。

同时,建立起市场化债务融资的机制,培育出一批具有专业化风险管理能力的机构,减少债务风险。

3. 完善债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债务信息的披露,为市场提供必要的信息,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能合理引导市场行为。

4. 加强债务风险管控政府应该制定详细的债务风险管控预案,通过建立风险管理机构,完善风险防范和应急自救机制等手段,做到合理控制债务风险和防范财政风险,杜绝财政危机的发生。

四、结语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该坚持放管结合,通过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及国家工作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面临的制度保障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地方债务管理水平,确保经济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大量举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由于一些原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不断攀升,债务风险也在逐渐积累。

理性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和化解对策,对于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融资需求迅速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需求。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保障等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由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有限,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债来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攀升。

2. 土地财政依赖过重地方政府财政主要依赖土地出让和转让收入,土地财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相当高。

由于土地市场波动较大、政策调整频繁,一旦土地市场出现问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

3. 基建项目盲目投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赶发展步伐,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导致项目过多、投资规模过大,同时很多项目也存在盲目扩张、缺乏市场需求等问题,最终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资金空转。

4. 财政体制改革不彻底过去的财政体制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和财政自主能力,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等变相隐性债务方式来规避政策限制,也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对策分析1.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制度为了使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更加规范和透明,应当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制度,明确债券用途,规范债券发行程序,加强对债券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债券的使用符合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需求。

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增速,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隐患,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 推动土地财政改革加快推进土地财政改革,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依赖,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增加地方政府自有资金和财政收入,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

地方债务的化解(3篇)

地方债务的化解(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债务风险,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化解。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背景、特征、原因及化解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地方债务的背景与特征1. 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投入加大,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难以满足支出需求。

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兴起,使得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

2. 特征(1)债务规模较大: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0%。

(2)债务结构不合理:高成本、短期限的地方债务占比过高,增加了偿债压力。

(3)债务分布不均衡: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债务压力较大,东部地区相对较小。

(4)隐性债务风险较大: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PPP项目等方式形成的隐性债务,增加了债务风险。

二、地方债务的原因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减弱,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投资需求仍然较大。

2. 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受经济增速放缓、税收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缓,难以满足地方政府支出需求。

3. 融资平台扩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债务规模的扩大。

4. 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风险增加。

三、地方债务的化解路径1.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2)改革税收制度:完善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制度,提高地方政府收入能力,降低对债务融资的依赖。

2. 引入地方政府债务指标进行绩效考核(1)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结构、分布等方面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化解_地方_债务(3篇)

化解_地方_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化解地方债务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成因、现状及风险分析入手,探讨化解地方债务的路径、策略与展望。

二、地方债务的成因及现状1. 成因(1)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公共服务支出,但财政收入有限,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重要来源。

当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

(3)融资平台过度扩张,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债务融资渠道,但也加剧了地方债务风险。

2. 现状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约为30万亿元,其中隐性债务规模较大。

地方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债务规模过大,部分地区债务负担过重,偿债压力巨大。

(2)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部分债务到期集中,偿债压力加大。

(3)部分地区债务风险集中,存在系统性风险。

三、地方债务风险分析1. 财政风险地方债务规模过大,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无法覆盖债务支出,引发财政风险。

2. 金融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如银行坏账、金融系统性风险等。

3. 社会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如失业、民生问题等。

四、化解地方债务的路径1. 调整财政政策(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加强地方财政收入征管,提高财政收入水平。

2. 优化债务结构(1)合理控制债务规模,避免债务过度扩张。

(2)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偿债压力。

3. 改革融资平台(1)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降低对政府融资平台的依赖。

(2)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4. 发展实体经济(1)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

五、化解地方债务的策略1. 加强债务管理(1)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债务融资行为。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一旦出现问题将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现阶段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风险加剧,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下降、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等。

及时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高地方政府财政稳健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风险,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背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借债规模在不断扩大。

随之而来的债务风险也日益凸显,给地方政府运行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研究背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违约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债务风险的不断暴露,使得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认识到了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维护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并提出化解对策及可行性分析,旨在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分析1.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存在着逐年增加的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GDP的比例限制,形成了一定的债务压力。

2.债务结构亟待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债务结构过于单一,依赖于部分集中的债务品种,风险集中度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债务正在急剧累积和迅猛增长。

这严重影响了地方各级财政的运转,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潜伏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和诚信危机。

因此,正视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地方政府债务成因,积极寻求有效的化解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标签: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对策所谓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预算单位作为债务人,按照协议、合同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举借或合法担保以及在特定条件下需由政府偿还的内外债务。

1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1.1 省级财政不再稳当据四川省政府研究室的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底,全省由省级政府承诺偿还或直接作为债务主体借入的债务总额为394.36亿元。

在东部某沿江经济发达省份,截至2001年末,当地各级地方政府的逾期债务达到280亿元,逾期率高达29%。

逾期未还债务以及当年到期还本付息额的合计数已高达478亿元,相当于当年地方财政支出年初预算数的70%。

1.2 市级财政更加摇晃安徽省的一份统计表明,1995年~1999年,安徽省阜阳市财政债务总计11.1亿元,到2002年尚有债务余额7.8亿元。

1.3 县级财政益发艰难据2003年政府决算统计,四川省县级政府债务总额达739.2亿元,平均每个县负债4.11亿元。

2002年,国家审计署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财政收支状况进行审计调查发现,截至2001年底,49个县(市)中有37个累计瞒报赤字10.6亿元,为当年决算反映赤字7.2亿元的147%。

49个县(市)累计债务达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

截至2002年9月,有42个县(市)累计欠发国家规定的工资18亿元(其中当年1至9月新欠1.32亿元),是1998年底欠发工资额的3倍多。

1.4 乡级财政濒临破产2001年,农业部的统计认为我国乡级债务已达1776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00万元。

但从目前各地的一些典型调查的结果看,这个数据还是非常保守的。

据安徽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初步统计,截至2003年底,安徽省乡级政府负债约132亿元,乡均负债753万元。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截至2003年底,全盟农区72个乡镇,债务总额45980.66万元,乡镇平均负债638.62万元,全盟乡级负债面达95%,几乎所有乡都是负债乡,而且债务利息高,债务累积时间长,债务额呈逐年上升趋势。

重庆万州区的调查统计表明,2002年万州区乡镇债务高达8.86亿元,平均每个乡镇债务近900万元。

从调查的几个重点乡镇来看,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入不敷出,负债沉重,最高的乡镇负债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3倍,最低的也在4.3倍。

如被调查的熊家镇平均地方财政收入230万元,而负债达1000万元,负债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4.3倍。

1.5 村级负债惨不忍睹据湖北省农经管理局统计,2001年底全省的村级债务总额达到192.5亿元,平均每村60.9万元,90%以上的村负债。

襄樊市2002年年底村级债务为30.67亿元,几乎村村都有债务,村平均债务达51.1万元。

记者在内蒙古西部盟市调查发现,债务在30万元到50万元的村子十分普遍。

宁夏平罗、中宁等县乡村负债面达到100%,村级负债最高的青铜峡市,村均负债49万元。

2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2.1 财政体制方面的原因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得财政的集中度大幅度提高,但是事权划分却仍不清晰。

据统计,1994-2002年间,全市因体制累计短收6 7亿元,其中“两税”返还被中央和省集中44928万元,中央财政借款未还16716万元,上解中央贡献款3250万元,“冶金”“三税”分成款少返回2351万元。

近年来各项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投入增加,地方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收入增长速度,支撑经济运行的财力匮乏。

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完善,上级对地方特别是省以下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能满足地方正常运转的需要。

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导致地方政府只能举债解决支出压力,政府债务增加。

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借入内外债务,违规融资。

2.2 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减人、减事、减支效果不明显,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不高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财政支出压力较大,支出刚性较强,财政负担沉重,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

为弥补财政支出“硬缺口”,各级地方财政不得不四处举债,最终陷入了“挖东墙补西墙”、“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政府职能界定不清,财政性资金过多地投入生产性、竞争性领域,使地方财政承担了本应由市场承担的风险。

现行的政府绩效评价和监督体系不完善,个别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在有限任期内表现“政绩”,获取政治资本,不惜融资举债,用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建设,加之监督管理的缺位,最终使得地方政府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背下了沉重的包袱。

2.3 投融资体制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的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作为金融市场上的一大类融资主体,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正规的融资渠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通过各种办法,如向单位借款、向个人借款等,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进行变相举债,以解决政府财力紧缺的问题。

而不规范的举债,也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政府债务的压力。

2.4 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债务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成立统一的债务管理机构,政府债务管理权限分散于计委、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同,管理侧重点也不同,这样,实际上达不到规范管理的效果。

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借债举债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对于是否应该举债没有相应的评估机制,导致部门和乡镇随意举债的现象时有发生,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2.5 宏观政策方面的原因受市场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影响,使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遇到了困难,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发展社会事业难免走上高负债道路。

一是“五小”企业关闭,严重挫伤了地方财源建设的“筋脉”。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五小”(小水泥、小煤炭、小玻璃、小钢铁、小造纸)为特色的乡镇企业红极一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规定,从1999年开始对“五小企业”进行关停并转。

“五小”企业关闭后,由于缺乏后续骨干财源企业支撑,县乡财政运行更加难以为继。

二是中央出台税收减免政策,直接影响了地方财力。

据统计,某市因税费减免每年减少地方税收5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免征减少848万元(剔除专项补助1556万元),公有单位职工首次购房契税减免减少500万元,屠宰税取消减少144万元,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减少1600万元。

三是政策性增支因素不断出台,增加了各级地方财政的平衡难度。

近年来,国家和省相继出台了增加公务员工资、实施出口退税改革、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加计划生育、公共医疗卫生和义务投入、实行税费改革、9年义务教育“一费制”试点、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以及公安部门实行最低保障等增支“口子”。

这种“上面开口子,下面拿票子”的作法,进一步加大了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

四是部分金融风险转嫁,使各级地方政府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损失。

据统计,某市为解决地方金融风险的负债达87797万元,其中清理“两会一部”(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互助储金会、供销社员股金服务部)77597万元,清理信托投资公司借款4930万元,清理城市信用社借款5270万元。

受上述种种宏观调控因素的影响,使本来经济总量小、收支矛盾突出的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更加“捉襟见肘”,调控经济和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受到严重削弱。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支出需要,不得不走上举债道路,而当举债行为缺乏强劲有力的机制约束时,债务规模便难免失控。

2.6 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3 地方政府债务的对策研究3.1 合理确定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地方政府债务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财政体制不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相称。

要彻底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必须从财政体制方面入手,在现有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核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上级和下级政府之间的财权与事权,科学划分上级和下级财政之间的收入与支出,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情况,加大对区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地方财政的可用财力,减少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

3.2 完善行政体制改革,去除改革中存在的弊病一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精简机构,淘汰冗员,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二是转变政府职能,界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财政性资金不要过多地投入生产性、竞争性领域;三是改善干部考核指标,将债务的多少纳入干部考核体系,而不是单纯的以GDP的增长作为提拔干部的主要标准。

3.3 建立公开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管理要通过建立公开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使合理的地方政府举债规范化,并设法使地方政府存在隐形债务显形化,杜绝以往没有地方债务没有“正门”,只好走“旁门”的不合理现象,堵住各种隐形、违规的借债融资渠道。

3.4 建立政府债务监督体系,防范债务风险建立严格的政府债务监督检查机制。

对政府债务项目,相关职能部门要实行跟踪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督促项目单位整改到位。

对政府重大举债项目,要委派财务总监或财政专管员,对举债项目的财务活动进行全程监管。

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情况和偿债计划落实情况的年度审计。

项目竣工后,必须进行竣工审计。

将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政府债务状况列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公开审计结果。

对随意欠发工资、拖欠工程款,随意向干部职工借款集资的,要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政府债务偿债责任人的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对非法挪用、侵占债务款,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5 开展公务员思想素质教育,树立公共精神加强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建设,提高债务风险意识,树立公共精神。

所有这些思想意识和工作理念要通过媒体宣传、内部会议、书刊学习、思想汇报等各种形式加以强化。

参考文献[1]樊丽明,李齐云等. 中国地方财政运行分析[M]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梁萍,李新,江羽翔.对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思考[J].科技创业,200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