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应急避难场所维护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避灾场所管理制度

避灾场所管理制度

避难所管理系统
为了加强避灾场所管理,切实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维护受灾区社会稳定,特制定避难所管理系统。

一、避灾场所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原则,为受害者提供免费服务。

二、避灾场所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镇人民政府、村(居)委员会应加强对避难所的领导,配备兼职管理人员,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三、避灾场所接收因洪涝、风雹、台风(包括热带风暴)在自然灾害中需要重新安置的当地人和外来者,例如。

其中精神病人员、传染病患者不得接收入住。

四、避免灾害的地方应该保持干净,保证避灾人员有饭吃、有干净的水喝,晚上有睡觉的地方。

食物的采购、制作、存放应当符合卫生要求,避免病菌传染。

五、避灾人员应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物、文明礼貌、团结互助。

对不服从统一指挥和管理、干扰救灾工作秩序的,要进行严肃教育;情况严重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六、避难场所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安全工作。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由政府或其他组织提供的临时安置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是为了保障场所内人员的安全和秩序,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有效运作。

一、场所管理机构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应由政府或其他组织指定,负责场所的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管理机构应当设立管理人员,负责场所内的安全和秩序维护,以及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二、场所管理制度1.入场管理: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实行身份证明制度,对进入场所的人员进行登记和身份核查,确保场所内人员的安全和秩序。

2.安全管理: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对场所内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改,确保场所内人员的安全。

3.卫生管理: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制定卫生管理制度,对场所内的卫生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场所内人员的健康。

4.食品管理: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制定食品管理制度,对场所内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场所内人员的饮食安全。

5.医疗救护:应急避难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设立医疗救护点,对场所内的人员进行医疗救护。

6.应急处置: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处置,确保场所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三、场所管理人员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具备应急处置和管理能力。

管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场所管理制度,确保场所内人员的安全和秩序。

四、场所内人员场所内人员应当遵守场所管理制度,保持场所内的安全和秩序。

在场所内,人员应当互相尊重,遵守公共秩序,不得进行任何违法犯罪活动。

五、场所的退出当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及时组织人员有序退出。

退出时,应当进行身份核查和登记,确保场所内人员的安全。

六、场所的维护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场所设施的完好和安全。

同时,应当加强场所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应急避险场所 管理制度

应急避险场所  管理制度

应急避险场所管理制度一、总则1.1 为了加强应急避险场所的管理,提高人员疏散和逃生效率,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

1.2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应急避险场所的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学校、企业、商场、公共场所等。

1.3 应急避险场所负责人应当按照本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对场所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应急预案,进行定期演练和检查,确保人员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疏散和逃生。

二、应急预案的制定2.1 应急避险场所负责人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制定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应急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设置图纸;(2)不同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和逃生的具体措施和步骤;(3)疏散逃生演练的时间、地点和内容;(4)应急通讯设备和救援装备的配置和使用方法。

2.2 应急预案必须经过场所负责人审批后方可实施。

审批流程应透明公开,确保应急预案的合法有效性。

2.3 应急预案要进行定期修订和更新,确保其与场所实际情况相符合。

三、应急演练的实施3.1 应急避险场所负责人应当组织定期应急演练,包括全员参与的模拟疏散逃生演练和应急预案的实际执行演练。

3.2 应急演练应当在非工作日或非繁忙时段进行,避免影响场所正常运营。

3.3 应急演练应当由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指导和评估,确保演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4 应急演练的结果应当进行记录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

四、应急通讯与救援设备的配置4.1 应急避险场所应当配备应急通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应急广播、应急电话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进行信息传递和指导。

4.2 应急避险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包括灭火器、应急照明等,以便及时进行自救和互救。

4.3 应急避险场所负责人应当对应急通讯与救援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五、场所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的管理5.1 应急避险场所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标志清晰明确,不得被占用或堵塞。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频繁发生,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日益重要。

为了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势在必行。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和管理责任根据不同的应急情况,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分为地震避难场所、台风避难场所、洪水避难场所等。

每个应急避难场所需要明确具体的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要求1. 基础设施:应急避难场所需要具备稳定的供电、供水和通讯设施,保证在灾害发生时的正常运行。

2. 安全设施:应急避难场所需要设置灭火器、疏散通道、应急照明等安全设施,确保人员的安全。

3. 生活设施:应急避难场所需要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如食品、饮水、卫生间等,以满足人员在避难期间的基本需求。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流程1. 避难场所的开启:当灾害发生时,责任人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开启避难场所,确保人员及时进入避难场所。

2. 人员管理:避难场所需要进行人员登记和身份核实,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帮助和救助。

3. 安全检查:避难场所需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的安全。

4. 应急物资管理:避难场所需要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医疗器械等,以应对灾害期间的需要。

5. 信息发布:避难场所需要及时发布灾害信息、救援指南等,让避难人员了解灾害情况和自救方法。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要求1. 人员安全: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责任单位要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严禁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设施设备的维护: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责任单位要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应急预案的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责任单位要定期组织演练,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4. 人员培训与演练: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责任单位要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和演练,提高人员的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

避难场所管理规定(3篇)

避难场所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所有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使用和维护。

第三条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三)安全可靠,功能完善,设备齐全;(四)科学管理,规范运行,确保应急响应;(五)持续改进,不断提高避难场所的应急能力。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所需的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

第二章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第五条避难场所的规划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根据本地区人口分布、地形地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因素,科学确定避难场所的数量、规模和分布;(二)充分考虑交通便利、安全可靠、易于疏散等条件,合理规划避难场所的选址;(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四)与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实现避难场所与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

第六条避难场所的建设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建筑结构安全可靠,抗震等级符合国家标准;(二)场地平整,排水设施完善,防潮、防霉、防虫;(三)室内通风、采光、保暖、隔音等设施齐全;(四)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如厕所、淋浴、休息区等;(五)设置应急广播、指示标志、消防设施等;(六)配备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必需的应急物资。

第七条避难场所的建设应当经过以下程序:(一)编制避难场所建设规划;(二)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三)进行施工图设计;(四)办理相关建设手续;(五)组织实施建设;(六)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

第三章避难场所的管理第八条避难场所的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三)加强日常维护,确保设施完好;(四)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能力;(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潜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潜力的重要举措。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一)以人为本。

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准绳,充分思考市民居住环境和建筑状况,以及附近可用作避难场所场地的实际条件,建设安全、宜居城市。

(二)科学规划。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作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要合理制订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

近期规划要适应当前防灾需要,远期规划要透过城市改造和发展,构成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三)就近布局。

坚持就近就便原则,尽可能在居民区、校园、大型公用建筑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

(四)平灾结合。

应急避难场所应为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作为居民休闲、娱乐和健身的活动场所,配备救灾所需设施(设备)后,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重大灾害时作为避难、避险使用,二者兼顾,互不矛盾。

(五)一所多用。

应急避难场所应具有抵御多灾种的特点,即在突发地震、火灾、水灾、战争等事件时均可作为避难场所。

但多灾种运用时,应思考具体灾害特点与避难需要的适用性,注意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环境、地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思路根据国内外资料和经验,笔者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如下设想:(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结合城市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特点以及居民疏散的要求,可将应急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级建设:一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万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0万人(人均居住面积大于1、5平方米)以上。

为个性重大灾难来临时,灾前防灾、灾中应急避难、灾后重建家园和恢复城市生活秩序等减轻灾害的战略性应急避难场所;二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5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以上。

避难点管理制度

避难点管理制度

避难点管理制度一、规章制度1、避难点的管理(1)避难点的选择应符合相关规定,具备必要的安全条件和设施,由有关部门经批准确定。

(2)避难管理机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做好避难点的管理工作,负责避难点内的秩序维护、安全保障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3)避难人员应当严格遵守避难点的管理规定和要求,服从避难管理机构的指挥,不得干扰秩序,不得从事违法活动。

2、避难点的建设(1)避难点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建设和装修,具备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供给基本生活物资的条件。

(2)避难点需建立安全疏散通道,配备灭火设备和相应的应急救援设备。

(3)避难点的建设和装备应当符合当地的规定和标准,定期进行维护检查。

3、避难点的管理规定(1)避难点内不得吸烟,不得酗酒,不得妨碍他人。

(2)避难点内严禁带入易燃易爆物品,不得私自改变避难点布局和构造。

(3)避难点内不得擅自组织群众游行、聚集和示威等活动。

4、避难点的管理人员(1)避难点负责人需身心健康、素质过硬,具备相关的避难管理经验和技能。

(2)避难点管理人员需定期接受应急管理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3)避难点管理人员需服从上级领导指挥,保障避难点的秩序、安全和基本生活。

5、避难点的应急预案(1)避难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避难点应急预案。

(2)避难点应急预案需得到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的批准,并在避难点内进行宣传和教育。

(3)避难点应急预案需定期进行演练和调整,确保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置。

6、避难点的媒体宣传避难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利用媒体进行避难点管理规定和应急预案的宣传,提高避难点的知晓率和应对水平。

7、避难点管理监督(1)监督部门需定期对避难点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2)监督部门需对避难点管理机构的工作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

二、保障措施1、避难点的基本设施(1)避难点需配备基本的饮水、食物、医疗和卫生设施,满足避难人员的基本需求。

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制度
嘿,朋友们!咱来说说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制度这回事儿。

您想啊,应急避难场所那可是关键时刻能救咱命的地方,平日里不
好好管理能行吗?就好比一辆车,您不按时保养,关键时刻它能不掉
链子?
这日常管理啊,首先得有个明确的责任划分。

谁负责场地的维护,
谁负责物资的储备和更新,谁负责人员的调配和培训,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然,一旦有事儿,那不就乱成一锅粥啦?
再说这场地的维护,得定期检查场地的设施,看看有没有损坏的。

比如说,应急通道是不是畅通无阻?就像咱家里的门,总不能关键时
刻打不开吧?要是应急通道被堵了,那不是要命嘛!还有那些水电设施,得保证能正常使用。

想象一下,灾难来了,没电没水,那得多难熬?
物资储备也特别重要。

吃的、喝的、用的,都得准备充足。

而且还
得注意保质期,别到时候拿出来的东西都过期了,那能顶啥用?这就
好比打仗,弹药充足才能有底气啊!
人员的调配和培训也不能马虎。

负责的人得知道自己干啥,遇到情
况不能手忙脚乱。

得像训练有素的士兵一样,一声令下,就能迅速行
动起来。

还有啊,得定期组织演练。

不演练,真到事儿上了,大家都懵圈。

这演练就跟学生考试前做模拟题一样,多练几次,心里才有底。

另外,宣传也少不了。

得让大家都知道这个应急避难场所的存在和作用,别到时候都不知道往哪儿躲。

您说,这么重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咱能不好好管理吗?要是不好好管理,真遇到事儿了,后悔都来不及!所以啊,一定要把这日常管理制度重视起来,让它真正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保护咱们的生命和安全!。

应急避险场所管理规章制度细则

应急避险场所管理规章制度细则

应急避险场所管理规章制度细则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应急避险场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应急避险场所的管理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应急避险场所管理的必要性、管理制度的内容、管理流程和管理要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应急避险场所管理的必要性应急避险场所是指在灾害发生时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避难的场所。

随着各类自然灾害的频发,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应急避险场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建立健全应急避险场所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应急避险场所的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三、管理制度的内容1. 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设和改造要求:包括场所的选址,建设规模、建筑结构和设施设备等要求,以及场所改造的相关规定。

这些要求可以依据地理环境、灾害类型和人口分布等因素来制定。

2. 应急避险场所的管理人员要求:明确应急避险场所管理人员的职责和要求,包括人员的组成、培训和管理程序等。

同时,对应急避险场所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经验等方面进行规定。

3. 应急避险场所的日常管理要求:包括日常检查、维护和保养,以及应急物资的储备和更新等要求。

此外,还应规定场所的开放时间和使用规则等,以确保场所的正常运转和高效服务。

4. 应急避险场所的安全管理要求:明确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防火、防盗、防灾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建立健全事故报告和紧急处理机制,确保场所内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和报告。

四、管理流程1. 建立应急避险场所管理机构。

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委托相关部门负责管理和协调应急避险场所的各项工作。

2. 制定应急避险场所管理制度。

按照前述内容,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要求得到贯彻执行。

3. 开展应急避险场所的选址和建设工作。

根据地理环境和灾害类型等因素,选址合适的地点,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建设和改造。

4. 配备应急物资和设备。

建立应急物资采购和储备机制,确保场所内各类应急物资的充足供应,并定期更新维护。

避难场所维护管理制度

避难场所维护管理制度

避难场所维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加强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提高应急避难工作的效率和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避难场所的分类和级别1. 按照避难场所的用途和功能,将避难场所分为居民避难场所、学校避难场所、企业避难场所等不同类型。

2. 根据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安全性能和承载能力等因素,确定避难场所的级别,包括甲级、乙级、丙级等。

第三章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责任1. 避难场所的所有者或管理单位应当为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负有责任,并定期进行维护检查和维修工作。

2. 避难场所的使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避难场所进行日常维护管理,保证其安全和正常使用。

3.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避难场所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第四章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内容1. 避难场所应当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性能。

2. 避难场所应当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维护维修,保证其功能完好、正常使用。

3. 避难场所应当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应急避难工作的效率和能力。

第五章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措施1. 建立健全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各方责任和工作任务。

2. 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对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3. 制定避难场所的维护计划和预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应急处理。

第六章避难场所的应急响应1. 在发生紧急情况或灾害事件时,避难场所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和安置。

2. 避难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工具和设备,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3. 避难场所应当配备专业的救援人员,及时处理紧急情况,保障避难场所的安全。

第七章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督导1.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督导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定期组织对避难场所进行评估和验收,对维护管理情况进行评定和考核。

3. 对于违规操作或不合规行为,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和处理。

镇街应急避护场所管理制度

镇街应急避护场所管理制度

镇街应急避护场所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镇街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镇街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镇街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

三、场所设置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应根据镇街人口密度、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布局,确保覆盖全镇街。

(二)应急避难场所应在建筑结构、设备设施、安全性等方面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保证其安全可靠。

(三)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明显标识,标识应清晰易懂、醒目显眼,方便人民群众及时找到。

四、场所管理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应实行专人负责制,每个场所应有专人值守,24小时值班。

(二)应急避难场所应加强日常巡查,定期检查场所设备设施及安全状况,确保场所的正常运转。

(三)应急避难场所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流程,明确应急责任人及职责。

(四)应急避难场所应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应急处置流程的有效性。

五、安全保障
(一)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足够的防护设备,包括防空警报器、疏散指示灯、灭火器等。

(二)应急避难场所应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应急避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应急避难场所应积极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场所的安全稳定。

六、责任追究
对于因管理不当、设施不全等原因导致的重大事故,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七、附则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相关规定如有变更,将另行发布。

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制度一、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机构1、设立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委员会,由地方政府设置,组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和运行。

2、成立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确定和建设1、根据各类灾害的不同特点和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和数量。

2、建设符合应急避难场所要求的场所设施,包括住宿设施、生活设施、医疗设施等。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定1、建立避难场所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受避难群众的责任制度。

2、制定避难场所的开放条件和关闭条件。

3、建立有序疏散和安置制度。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物资管理1、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储备物资的充足和更新。

2、对物资的采购、储存、保管和使用进行规范管理。

3、定期检查和维护物资设施的完好性。

五、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管理1、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制度和相关规定。

2、确保避难场所的防火、防爆、防震等安全设施完好,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

3、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演练制度,确保在发生灾害时能够及时、有效地保障受避难人员的安全。

六、应急避难场所的卫生管理1、每日进行卫生清洁,确保环境整洁卫生。

2、定期进行卫生消毒,防止疾病传播。

3、建立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保障受避难群众的身体健康。

七、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管理1、建立受避难人员登记和信息管理制度。

2、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避难场所的开放信息、物资使用情况以及应对灾害的指导信息。

八、应急避难场所的社会参与1、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参与避难场所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2、开展避难场所的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难意识和能力。

九、应急避难场所的监督检查1、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确保避难场所的管理规范和服务质量。

2、定期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以上就是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制度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安全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安全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1.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2)因地制宜,确保安全;(3)平灾结合,综合利用;(4)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2.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场址选择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地段;(2)场地面积应满足应急避难人数需求;(3)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如供水、供电、卫生、医疗等;(4)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和指示牌。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1.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

2.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确保场所的正常运行。

3.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场所进行巡查、维护,确保设施设备完好、功能正常。

4.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场所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1. 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保安全,防止拥挤;(2)优先保障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3)遵守场所管理规定,维护公共秩序。

2. 在应急情况下,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按照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居民疏散、安置。

六、应急避难场所的保障措施1. 保障资金: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维护的投入,确保场所的正常运行。

2. 保障物资:应急避难场所应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药品、帐篷等。

3. 保障人员: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确保场所的有序管理。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应急庇护中心管理制度

应急庇护中心管理制度

一、总则1. 应急庇护中心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受影响群众提供临时安置、食宿、医疗等服务的场所。

为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必须建立健全应急庇护中心管理制度,确保中心的运行有序、安全、高效。

2.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应急庇护中心的选址、建设、运行和关闭等各个环节,是中心管理工作的基本准则。

3. 应急庇护中心的设立要遵循“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便民化”的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优先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权益和生存需求。

4. 应急庇护中心管理工作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相关单位和个人必须积极配合,协同合作,共同做好中心的管理工作。

二、应急庇护中心选址1. 应急庇护中心的选址应根据受灾情况、受灾人口数量、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离受灾地点较近、便于安置和救援的地点。

2. 中心选址应远离危险区域和灾害源头,具备较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便于受灾群众的生活和医疗照料。

3. 中心选址应考虑附近居民的意愿和安全,避免对当地社会秩序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三、应急庇护中心建设1. 应急庇护中心建设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保证场所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2. 中心建设要合理规划,包括床位数量、休息区、就餐区、卫生间、医疗救护区、应急物资储备区等功能区域,确保各项服务设施齐全。

3. 建设中心要充分考虑防灾减灾因素,配备应急应对设备,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保障受灾群众的安全和生存。

四、应急庇护中心运行1. 庇护中心的运行工作要严格按照预案和运行程序进行,确保各项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2. 中心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履行岗位职责,做好各项工作。

3. 中心要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救援水平,做好平时的预防和准备工作,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1. 当受灾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受灾群众基本得到安置和照料时,应急庇护中心可以适时关闭。

2. 关闭中心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疏散、物资清点、设施维护等,确保中心的有序关闭。

应急避难点各项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点各项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点各项规章制度一、应急避难点的设置1. 应急避难点的设置要考虑灾害风险和人口密集程度,并在容易受灾地区或者人口聚集较多的地方设立。

2. 应急避难点应具备一定的防灾防震能力,建筑结构稳固,设施完备,通风排气顺畅。

3. 应急避难点应具备基本的生活保障设施,包括食品、饮用水、医疗器械、卫生间等。

二、应急避难点的管理1. 应急避难点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组织,确保应急物资的储备和更新。

2. 应急避难点应定期进行消防演练和应急演练,提高管理人员和受灾群众的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

3. 应急避难点管理人员要及时掌握灾害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指导人员疏散和避难,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三、应急避难点的规章制度1. 入住规定:应急避难点应规定具体的入住条件,受灾群众需经过体温检测和登记注册,接受安全检查后方可入住。

2. 保密规定:应急避难点对受灾群众的相关信息要做到严格保密,不得擅自外传或利用。

3. 行为规范:应急避难点规定受灾群众需遵守相关管理规定,不得在场内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行为,保持场内秩序。

4. 消防安全:应急避难点规定必须严格遵守消防安全规定,不得私自使用明火,严禁燃放烟火爆竹。

5. 生活保障:应急避难点规定必须提供足够的食品、饮用水、卫生用品等生活必需品,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6. 医疗救助:应急避难点规定应设置医疗卫生服务站,配备医疗器械和急救药品,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救助。

四、应急避难点的应急预案1. 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避难点应建立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灾害事件的类型、应急处置措施、人员疏散方案等内容。

2. 应急演练:应急避难点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完善性和可行性,提高管理人员和受灾群众的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

3. 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点应储备足够的食品、饮用水、医疗器械等生活必需品,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4. 沟通联络:应急避难点应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协调处理灾害事件,保障受灾群众生命安全。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首先,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和分配应该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

需要考虑到场所的容纳能力、结构安全性、通风条件、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尽量选择宽敞、安全、便捷的场所,保证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应根据受灾情况以及受灾人口的实际需求,合理分配避难场所,避免出现拥挤或资源浪费的情况。

其次,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应具备专业性。

应指定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避难场所的运营管理。

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应急管理知识和经验,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应对。

管理人员需要实施24小时巡查制度,确保场所的安全和秩序。

同时,还需要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包括场所进出、宿舍分配、食品供应、疾病防控、卫生保洁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避难场所内的秩序和安全。

第三,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在选择避难场所时,需要考虑到供水供电、通风条件、卫生设施等方面的条件,确保受灾群众在避难场所内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同时,还需要配备应急设备,包括灭火器、应急电源、应急照明等,以提供基本的应急保障。

在日常管理中,还需要定期检查设施设备的功能性和完好性,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正常使用。

最后,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迅速了解避难场所的使用情况和受灾群众的基本情况,以便进行合理的资源调配和救援安排。

因此,需要建立避难场所和受灾人员信息的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受灾群众在突发事件中的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这个制度需要考虑到场所选择和分配、管理专业化、设施设备的条件、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确保能够提供有效的应急保障和救援。

只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在突发事件中发挥应急避难场所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援资源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援资源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援资源管理制度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援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于灾害预防和应对工作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公众的安全和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援资源管理制度展开讨论,介绍其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为了应对不同类型的灾害,社会上建设了一系列的应急避难场所,如避难所、安全岛等等,这些场所在发生突发灾害时提供安全的环境和基本生活保障。

然而,如何科学而有效地管理这些避难场所,使其在灾害发生时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 避难场所的选择和布局避难场所的选择和布局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容纳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并确保避难场所之间的分布均匀。

此外,避难场所的建设应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确保其能够在灾害来临时提供可靠的保护。

2. 避难场所的设施和储备避难场所应配备饮用水、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基本生活物资,以及应急照明、通信设备等设施。

这些设施和储备应定期检查、更新,确保其完好可用。

3. 避难场所的管理和维护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是保障其功能的关键。

应建立避难场所管理团队,制定详细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负责场所的巡查、清理、消毒等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避难场所的定期演练,提高人员应对灾害的应急能力。

二、救援资源管理制度救援资源的高效调配和利用对于救援工作的成效至关重要。

合理的救援资源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

1. 救援资源的储备和建设救援资源的储备和建设应根据灾害类型和地区特点进行合理规划。

包括但不限于救援人员、救援设备、救援车辆等各类资源的储备和配置。

储备的资源应保持完好并处于可随时调用的状态。

2. 救援资源的调度和协调救援资源的调度和协调是保证救援行动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应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中心,负责对各类救援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和协调。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组织的沟通和合作,形成救援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大全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大全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大全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大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尽量远离危险区域,且交通便利。

建筑材料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确保场所的抗灾能力。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平面布局应合理,设置足够数量和规格的避难设备和生活物资,以满足应急需求。

2.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场所的设置标准和建设要求。

同时,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实时监控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3. 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明确启用条件、程序和方法。

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按照预案快速启用应急避难场所,并妥善安置受灾人员。

4. 应急避难场所的撤离:一旦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应按照预案组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人员有序撤离。

撤离过程中要确保人员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5. 应急避难场所的善后工作:灾害结束后,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清理和修缮,恢复其原有功能。

同时,对受灾人员进行安抚和救助,确保其生活恢复正常。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简介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简介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简介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简介在现代社会中,灾害事件时有发生,如地震、火灾、洪水等。

应急避难场所作为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其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应对灾害事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关键内容。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1.保障人员安全: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确保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人们在灾害事件中提供了临时安全的居住环境。

2.提高应对能力: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使其能够在灾害事件发生时迅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相应行动,保证人员的安全和生活需求。

3.落实责任:管理规章制度为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者提供了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使其能够依法履行管理职责,确保人员的安全和权益。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关键内容1.场所选址和设施要求:规章制度应对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和设施进行详细规定,确保场所地理位置合理,建筑结构稳固,安全设施完备,能够承受一定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

2.场所管理者的职责:规章制度应明确场所管理者的职责,包括场所的安全管理、人员的疏导和协调、安全设施的维护和检查等,以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的安全。

3.人员避难和分配:规章制度应明确人员避难的原则和程序,确保人员合理安置,避免拥挤和混乱,同时应对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残障人士)提供特殊照顾。

4.食品和饮水供应:规章制度应规定应急避难场所的食品和饮水供应标准,确保人们在灾害事件中能够获得充足的食品和饮水。

5.安全防火和消防设施:规章制度应规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防火和消防设施的要求,包括火灾报警器的设置、灭火器和灭火器的配备等,以确保人员的安全和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6.应急救援和医疗服务:规章制度应明确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救援和医疗服务的机制和要求,确保人员在灾害事件中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和治疗。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管理和利用应急避难场所,保障人员的安全和生活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全市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决策、协同应对、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场所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安全设施的设置和维修,以及应急事件时的人员疏散和救援工作。

第二章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和管理第五条应急避难场所根据不同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公共应急避难场所和单位自建应急避难场所两类。

第六条公共应急避难场所是指由政府或相关单位建设的供市民集中避难的场所,包括地下避难所、应急避难点等。

第七条单位自建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各类企事业单位自行建设的供本单位人员疏散避难的场所,包括避难室、安全疏散通道等。

第八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场所的使用和管理。

第九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场所进行巡查和检查,确保设施的完好和安全。

第十条违反规定擅自改变应急避难场所用途或破坏设施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章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维护第十一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当符合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保证场所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第十二条应急避难场所应当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包括消防设施、应急通讯设备、应急灯具等。

第十三条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处理设施的故障和损坏。

第十四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场所管理制度,确保场所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第十五条违反规定擅自拆除或损坏应急避难场所设施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章应急事件时的人员疏散和救援第十六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演练,熟悉疏散和救援程序。

第十七条在发生应急事件时,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和救援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镇应急避难场所维护管理办法
为提升我镇应急管理水平,提高应急能力,充分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在突发事件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功能,加强我镇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和管理,制定本管理办法:(一)平灾结合。

应急避难场所平时服务于本身原有功能,在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性重大灾害时,由政府部门批准启用。

(二)谁投资谁负责维护管理。

应急避难场所的所有权人应按要求设置各种设施设备,划定各类功能区并设置标志牌,建立健全场所维护管理制度。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单位或部门,应制定场所使用应急预案,明确指挥机构,划定疏散位置,编制应急设施位置图,并向社会公示。

(四)各村(社区)、单位和部门编制的单项应急预案应与镇总体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相衔接。

(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费应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应急物资由政府统一采购、贮存和调拨使用管理。

(六)建立一套规范的应急避难场所识别标志。

应急避难场所附近应设置统一、规范的标志牌,提示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及距离,场所内应设置功能区划的详细说明,提示各类应急设施的分布情况,同时,在场所内部还应设立宣传栏,
宣传场所内设施使用规则和应急知识。

任何人不得破坏场地内的各种应急避难建筑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