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源热泵系统设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水源热泵系统设计方案
一、工程概况
***某办公楼:建筑面积20000m2
二、编制依据
1、热泵系统技术参数及相关配置;
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分册》
4、《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册
三、冷热负荷计算
1、热负荷计算公式:
供热量(W)=供暖面积(m2)×供暖热指标(W/m2)=20000×50=1000kW
2、冷负荷计算公式:
供冷量(W)=供冷面积(m2)×供冷指标(W/m2)=20000×80=1600kW
四、冷热源系统方案
1、能量提升系统
依据上述计算热负荷为1000kW,冷负荷为1600kW。
根据负荷计算负荷,考虑建筑的夏季制冷同时使用系数,主机设备配置见下表:
主机型号数量制热量制热功率制冷量制冷功率
台kW kW kW kW
MWH480CC 1 1289 361 1664 303
2、能量采集系统
能量采集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提供污水源为冷热源,冬季采集来自污水的大量低品位热能,给室内取暖;夏季热泵机组运行,将室内的余热排放到污水中。
它有以下的特点
环保效益显著:污水源热泵是利用污水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空调系统,相对传统采暖制冷方式,供热同时省去燃煤、燃气、燃油等锅炉设备,没有燃烧过程,避免了排烟污染;供冷时省去冷却腿,避免了冷凝废热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及霉菌污染,不产生任何废渣、废水、废气和污染
高效节能:冬季污水的温度要比环境气温高的多,热泵的蒸发温度提高,能效比也提高。夏季污水温度比环境气温要低,冷却效果要远好于冷却塔,机组效率体高。运行稳定可靠:污水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
3、能量释放系统
末端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
4、系统水处理及系统定压补水
⑴、水处理:采用全自动软水器。
⑵、定压补水:采用全自动补水定压装置。设软水箱、补水泵、定压罐等设备组成气压罐闭式定压补水系统,设压力传感器测得系统压力并与设定值比较低点启动补水泵、高点停泵,同时将压力信号送至定压罐上的电动阀及安全阀使其在不同的设定压力下开启,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5、系统节能控制
⑴、主机为微电脑全自动控制,具备自动调节功能,根据设定参数进行能级调节,在满足冷热负荷的同时最大限度节能;
⑵、主机与水泵连锁,主机开启,相对应的泵依次启动运行,如主机关闭则关闭相应的泵也依次关闭;
⑶、本系统由主机自带PLC进行群组控制,各主机按累计运行时间优先启停;
⑷、主机设RS485通讯接口,可与外界远程通讯传输数据。
6、机房设备清单
表四:机房设备表
7、配套条件
①机房设备总功率:441kW;
②机房位置及土建要求:机房占地面积小,无需其他辅助建筑,机房布置灵活。
③供暖要求:机房无需供暖设施。
五、热泵的经济性评价
拟定供热以及制冷工况如下:
供热天数:90天时间:16小时/天合计1440小时
制冷天数:120天时间:12小时/天合计1440小时
已知:当地电价0.5元/度,天然气 2.3元/m3,现将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与燃气供热系统运行费用进行比较
冬天供热时:
夏天制冷时:
由以上预算可知,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供暖和制冷的费用要比传统供暖制冷的燃气系统更节
省费用。
参考文献
[l]李亚峰,陈平. 利用热泵技术回收城市污水中的热能[J]. 可再生能源, 2002 (6): 23 - 24. [2]刘世梅,何凤璟,孙云海. 污水源热泵技术的应用实例及可行性分析[J]. 山西建筑,2008,
34(18):195-196.
[3]郭安,王宗山,端木琳等. 污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J]. 可再生能源. 2008,26(3):91-95.
[4]伍培,付祥钊,林真国等. 重庆地区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与方案设想[J]. 建筑给排水,2007,33(5):174-181.
[5]尹军,韦新东. 我国主要城市污水中可利用热能状况初探[J]. 中国给水排水,2001,17(4): 27-30.
[6]白莉,齐子姝,石岩. 污水源热泵空调系统节能减排性能分析[J]. 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 10(2):33-36.
[7]叶青,沈国民. 污水源热泵用于武汉地区的可行性分析[J]. 洁净与空调技术,2006(1):34-38..
[8]马最良,姚杨,杨自强等.水环热泵空调系统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责任编辑郑燕凌)
[9]陆亚俊,马最良,邹平华.暖通空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45-350.
[10]奚士光,吴味隆,蒋君衍.锅炉房及锅炉房设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4-38.
[11]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24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