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各县地名由来

合集下载

邯郸各县区地名的由来

邯郸各县区地名的由来

邯郸各县区地名的由来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你知道的是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未改你不知道的是邯郸各县区地名由来的背后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峰峰◆◆◆峰峰一字双用当地名全国一例两峰叠字峰峰峰峰的名称源自于峰峰村,而峰峰村村名的起原,因为其位于鼓山东侧山脚下,因鼓山有两个石鼓的传说,先民们在为村落定名时,便取两峰叠字,注解其非凡的地理位置。

至清代,峰峰村名一度改称“奉凤村”。

“奉凤”做为村名,因其含有男性屈尊于女性的象征,到清末,又复原了原先的峰峰村名。

从邯郸城区西望出现两座山峰,上面太阳高悬,下面云雾缭绕。

很奇怪,邯郸城西近处没有高山,哪来的两座山峰,渐行原来是鼓山。

因那天的能见度极好,有幸目睹,平常是见不到的。

我们的老祖宗因其形取其名,峰峰以一个字双用当地名全国一例。

永年◆◆◆长世永年含有“国祚长久”的吉祥寓意永年永年之名是“祈天永命之道”;此外还有以永年有丰稔屯而称永年,(永年)在城西六十里之石碑社,社口有村曰石碑村。

其上为兔山,又十里为红山,踞紫山北,山形延袤,回峰环涧,其下有屯曰'丰稔屯’,县名永年取此。

”丰稔屯之稔,意为庄稼成熟。

因为“谷一熟,为一年”,所以,稔又代表年,古代称一稔为一年。

五谷丰稔——这可能是永年之“年”字的取意,是年字的初源。

肥乡◆◆◆“肥义”之乡肥义是战国时期赵国相国曾事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三代国君是赵武灵王最倚重的大臣之一肥乡在肥义辅佐下,赵武灵王排除一切干扰阻挠顺利完成了“胡服骑射”军事改革。

又先后灭了中山,退了三胡(林胡、楼胡、东胡),修筑长城,开辟疆域,进一步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使赵国历史进入最辉煌时期。

之后肥义在“沙丘宫变”中拼死扑灭了赵章点燃的叛乱之火。

肥义死后,赵惠文王将赵都邯郸以东作为肥义的封地。

在肥义被杀516年以后,人们为褒奖他的忠烈,在置县时,将其封地置为一县,取名肥乡,意为肥义之乡。

大名◆◆◆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大名春秋属卫,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

邯郸地名源说(磁县卷*修改稿)

邯郸地名源说(磁县卷*修改稿)

邯郸地名源说-磁县卷一、磁县概况磁县地处北纬36°14′-36°35′,东径113°53′-114°31′,位于河北省最南部。

县人民政府驻磁州镇,北距省会石家庄186公里。

东与临漳、成安两县毗邻,北与邯郸县、峰峰矿区、武安市交界,西与涉县接壤,南与河南省安阳县、林州市隔漳河相望。

面积1035平方公里,人口65.2万人。

辖磁州、高臾、西光禄、讲武城、岳城、观台、林坛、白土、黄沙9镇,路村营、西固义、辛庄营、花官营、时村营、南城、台城、陶泉、都党、北贾璧10乡,390个行政村,354个自然村。

为邯郸市辖县。

磁县之名源于磁州。

“磁”字由“慈”、“礠”所演变。

隋开皇十年(590年)始置慈州,因州治滏阳县(今磁县)城西90里有磁山出磁石,并在州治集散,故名。

唐永泰元年(765年),因与河东慈州重名,故将“慈”字加“石”旁改为“礠州”。

宋政和三年(1113年)始改“礠州”为“磁州”。

1913年降磁州为磁县,沿用至今。

慈、礠、磁,字形虽不同,但音同、义同,有“三字古通用”之说。

县境春秋为晋地。

战国归赵。

秦属邯郸郡。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置梁期县,属魏郡。

三国魏省县,黄初三年(222年)置临水县,治临水镇(今属峰峰矿区),属广平郡。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析置滏阳县治今县城并为成安郡治。

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慈州(即唐礠州、宋礠州),治滏阳县(今磁县),领滏阳、临水二县。

唐临水县改称昭义县,五代梁改称昭德县。

宋昭德县省入滏阳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滏阳县省入磁州,属河南彰德府。

1913年降磁州为磁县,属直隶省冀南‘大名’道,1928年直属于河北省。

1949年属邯郸专区。

1958年临漳、成安二县并入。

1960年属邯郸市。

1961年复属邯郸专区(1968年改地区),成安、临漳二县析出,复原建置。

1993年邯郸地市合并后属邯郸市。

远古时期磁县就有人类活动,决定了域内地名具有古老的显著特征。

邯郸市名称的由来及历史变迁

邯郸市名称的由来及历史变迁

邯郸市名称的由来及历史变迁转⾃微库⽼城千载不更名--- 邯郸:地名专⽤,沿⽤千年 从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到后来衰落为⼀般的⼩县城,再到如今的现代化⼤都市,3000多年来,“邯郸”作为⼀个城市的名称始终未曾改变过,这让当地⼈颇为⾃豪。

据了解,⽂献记载“邯郸”⼀名最早出现的时间是殷商末年。

⽽对于“邯郸”⼀名的解释,⾄今最为流⾏的则是曹魏时期张晏的说法。

按照张晏的解释,“所谓邯⼭在东城下者也。

⽈单,尽也,城廓从⾢,故加⾢。

邯郸之名,盖指此以⽴称矣。

”(《史记》卷三《殷本纪》)。

意思是邯⼭到此⽽尽,所以叫邯郸。

张晏对于“邯郸”⼀名起源含义的解释⼀直被后⼈奉为圭臬,世代沿⽤。

然⽽,邯郸市博物馆馆长郝良真对此持有异议。

他说,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邯郸”地名的正式写法是“邯 丹阝”。

战国时期通⾏的写法是“⽢丹”。

秦朝时期有了“邯单”的写法,汉代已逐渐定型为“邯郸”,并沿⽤⾄今。

并且,“邯郸”⼆字⼀直为地名专⽤字。

“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邯郸⼀名写作‘邯丹阝’,张晏解释的‘单’是⼭脉尽头的意思,不⾜以说明‘邯丹阝’⼆字的初始含义。

”郝良真说,“再说张晏是曹魏时期⼈,所⽣活年代距春秋战国已有⼏百年,因此我认为张晏的说法值得商榷。

” 郝良真说,他曾数次到邯郸市区附近的紫⼭考察,亲见⼏⽶、⼗数⽶⾼的浅紫红⾊⼤⽯块堆积在⼭顶,是否可以推测,“邯丹阝”或“⽢丹”的得名,有可能与紫⼭或紫⼭的别峰明⼭(曾称邯⼭)以及⼭岩呈紫红⾊有着直接的关系。

“邯丹阝”或“⽢丹”的初始含义是因为“邯⼭”呈紫红⾊⽽得名。

城内中街:牵引古城记忆的风筝线 宽阔的道路、林⽴的⾼楼、繁华的商铺……如果不是那座标志性的建筑———赵武灵王丛台,恐怕来邯郸的外地⼈很难想像这是⼀座有着3000年辉煌历史的古城。

⼀条宽不到4⽶、长不过⼏千⽶的⼩街,过去叫穿城街,现在叫城内中街。

街两侧是破旧的平房。

如果不是那座被翻修过的回车巷⽯碑,恐怕谁都想像不出那个脍炙⼈⼝的历史故事就发⽣在这⾥;如果不是历史⽂献中的简单记载,⼈们更不会将这⾥与宋明时期邯郸城的御道联系起来。

邯郸地区地名文化探析

邯郸地区地名文化探析

邯郸地区地名文化探析吴晓扬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摘要:地名既是历史的又是文化的,它包涵特定的历史文化属性,乃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历史的客观的产物。

邯郸乃我国著名古城之一,其诸多地名源远流长。

它们揭示了邯郸地区开发及政区沿革的历史,并伴随着其历史的进程不断形成、发展、演变着,从而形成邯郸地区地名的沿革历史。

本文从邯郸地区地名产生、演变发展的原因,地名命名的依据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邯郸地区;地名文化;历史地名文化能够折射出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域历史内涵。

它是人类认识和借以识别其所居住、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符号和标志,并随着人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可以说,地表的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一面镜子,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

这些悠久的地理标符,是鲜活的历史长卷,演绎了漫漫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文化的沧桑、大气和磅礴。

邯郸兹地名,据今所考,历史文献中关于“邯郸”二字最早记载的是《国语·鲁语》中的“与邯郸胜击齐之左”和《春秋·谷梁传》中的“织纟句邯郸”。

“邯郸”地名的形成诸说并存。

有元一代,张晏提出“邯郸”是由“甘单”二字从邑而来。

唐代颜师古在为《汉书·地理志》赵国邯郸县一条所作的注中,曾引三国时期张晏的说法:“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

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一、邯郸地区地名产生、演变发展的原因邯郸地区地名产生、演变发展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河流乃一个地区的文明地策源倘若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策源地,而今的邯郸地区就处于古黄河下游地带,便可以说古黄河、滏阳河、漳河、洺河及沁河则是邯郸地区古文明的策源地。

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之一水是稼禾的命脉。

邯郸地区,不少早期文化遗址就说明了一点。

如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的磁山文化遗址,就在武安县磁山村东之洺河北岸。

西阳城仰韶遗址,在永年县西阳城村西南,洺河北岸。

这些遗址也是早期群居聚落遗址。

如阳城古城位于永年西之阳城村东洺河北岸;古邺城则紧邻漳河;九龙口的古城,滏阳河经流城南。

邯郸鸡泽介绍

邯郸鸡泽介绍

邯郸鸡泽介绍
特色美食
鸡泽县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其 中以"鸡泽辣椒"和"鸡泽笨鸡蛋" 最为著名。鸡泽辣椒是河北省的 特产,以其色泽鲜艳、肉质厚实 、口感香辣而著称,是烹饪和佐 餐的佳品。而鸡泽笨鸡蛋则是当 地特有的品种,以其鲜美口感和 营养价值高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 喜爱
邯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泽介绍
民俗文化
鸡泽县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舞狮、舞龙 、打鼓等传统表演形式,以及各种传统节日 和庙会等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文化体现了当 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丰富了人们的精 神文化生活
邯郸鸡泽介绍
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 未来展望 社会治理
-
目录
历史沿革 交通状况 教育资源 未来发展
自然环境 文化旅游 医疗健康 特色美食
地理位置
鸡泽县,隶属河北省 邯郸市,是一个位于 河北省东南部,邯郸 市东北部的冀南平原 的县城。鸡泽县与晋 州市、曲周县、馆陶 县、武强县和邱县接 壤,面积337平方公 里
邯郸鸡泽介绍
文化旅游
鸡泽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境内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 观,如曲梁古城遗址、毛遂墓、 毛遂祠等。此外,鸡泽县还有许 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漳河 风景区、毛遂公园等。这些景点 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 休闲度假
邯郸鸡泽介绍
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不断提高,鸡泽县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几年,鸡泽县将继续加强经济建设和 社会事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 级,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时,鸡泽县还 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推动绿色 低碳发展模式的建设和发展。相信在不久的 将来,鸡泽县一定会成为一个更加繁荣富强 、美丽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河北省邯郸市各县名称的来历

河北省邯郸市各县名称的来历

河北省邯郸市各县名称的来历武安市,其地多山,在邯郸西,战国时为赵邑,汉初置县。

县址在固镇,隋时迁于今地。

1988年撤县建市。

历史上,苏秦、白起、李牧均见封于武安,名曰武安君。

秦赵阏舆之战又有武安瓦振一说。

可知武安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颇有声名。

或云,其名有武可安邦之意。

(磁山文化因此地磁山得名)鸡泽县,在永年东北偏东,地处平原。

洺河(沙河)、滏阳河过其境。

因春秋之时其地人民多养鸡鸭,且当时为水洼之地,遂名鸡泽。

先后属卫、晋、赵。

毛遂及其后裔皆以此为封地。

隋开皇六年置县。

1958年并入曲周,1962年恢复县治。

邱县,地处曲周东北,因平丘山得名。

黄河故道过其境,故禹治水导河曾至衡漳(今邱城东南)。

汉宣帝地节三年置平恩侯国于邱城西,历更其名。

元至元二十六年立丘县,清雍正三年为避孔丘之讳更名为邱县。

永年县,邯郸北鄙。

西部为丘陵之地,东部则一马平川。

古时名曲梁,属晋,后为赵地。

隋仁寿元年改称永年。

杨氏太极,武氏太极发扬之地是也。

曲周县,处肥乡东北。

地势平坦,滏水过境。

春秋时为曲梁地。

汉高祖六年封郦商为曲周侯,曲周始现于书。

盖因其为曲梁之边地也。

邯郸县,环抱邯郸市,西部有丘陵,东部平原地。

滏水过境。

县名得于汉高帝五年。

肥乡县,在邯郸东,皆平原之地。

沙丘之变前期,肥义遭诛,惠文王嘉其功立肥邑为其封地。

曹丕黄初二年改其名为肥乡县,后多遭撤并,于1962年重新恢复县治。

馆陶县,在肥乡东,春秋属晋,为冠氏邑。

后属赵。

汉景帝时,馆陶公主许女陈阿娇妻刘彻。

方有后世所谓金屋藏娇。

汉平帝二年置馆陶县。

魏征生于此间。

(其地产陶,或因此而得名?)涉县,位于武安西南,地处山区。

太行盘桓全境,清漳、浊漳汇于其间。

刘邦元年置沙县于此,后改称涉县。

金时为崇州。

抗日时期刘邓大军总部所在地。

广平县,在肥乡东南,地处平原,金大定七年建县。

成安县,在邯郸东南偏东,为平原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建有乾侯政权,汉时作斥丘县,北齐时置成安县。

寇准在此曾为知县。

邯郸地区地名文化探析

邯郸地区地名文化探析

邯郸地区地名文化探析作者:吴晓扬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摘要:地名既是历史的又是文化的,它包涵特定的历史文化属性,乃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历史的客观的产物。

邯郸乃我国著名古城之一,其诸多地名源远流长。

它们揭示了邯郸地区开发及政区沿革的历史,并伴随着其历史的进程不断形成、发展、演变着,从而形成邯郸地区地名的沿革历史。

本文从邯郸地区地名产生、演变发展的原因,地名命名的依据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邯郸地区;地名文化;历史地名文化能够折射出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域历史内涵。

它是人类认识和借以识别其所居住、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符号和标志,并随着人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可以说,地表的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一面镜子,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

这些悠久的地理标符,是鲜活的历史长卷,演绎了漫漫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文化的沧桑、大气和磅礴。

邯郸兹地名,据今所考,历史文献中关于“邯郸”二字最早记载的是《国语·鲁语》中的“与邯郸胜击齐之左”和《春秋·谷梁传》中的“织纟句邯郸”。

“邯郸”地名的形成诸说并存。

有元一代,张晏提出“邯郸”是由“甘单”二字从邑而来。

唐代颜师古在为《汉书·地理志》赵国邯郸县一条所作的注中,曾引三国时期张晏的说法:“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

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一、邯郸地区地名产生、演变发展的原因邯郸地区地名产生、演变发展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河流乃一个地区的文明地策源倘若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策源地,而今的邯郸地区就处于古黄河下游地带,便可以说古黄河、滏阳河、漳河、洺河及沁河则是邯郸地区古文明的策源地。

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之一水是稼禾的命脉。

邯郸地区,不少早期文化遗址就说明了一点。

如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的磁山文化遗址,就在武安县磁山村东之洺河北岸。

西阳城仰韶遗址,在永年县西阳城村西南,洺河北岸。

这些遗址也是早期群居聚落遗址。

如阳城古城位于永年西之阳城村东洺河北岸;古邺城则紧邻漳河;九龙口的古城,滏阳河经流城南。

邯郸

邯郸

邯郸百科名片邯郸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地处东经114°03'~40',北纬36°20'~44'之间,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辖4区、1市、14县,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896.4万。

邯郸市的市花是月季。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

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

中文名称:邯郸外文名称:handan 行政区类别:市所属地区:中国华北下辖地区: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政府驻地:邯郸电话区号:0310 邮政区码:056002 地理位置:河北省南端面积: 1.2万平方公里人口:896.4万方言:河北话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著名景点:武灵丛台、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机场:邯郸国际机场火车站:邯郸火车站车牌代号:冀D目录1行政区划经济发展1地形地貌构建大都市亮点更彰显1路网新格局出行更畅通1生态园林城休憩更惬意气候环境1资源概况植物资源1动物资源1矿产资源交通运输历史沿革1历史文化赵文化1磁山文化1女娲文化1曹魏建安文化1北齐石窟文化1梦文化1磁州窑文化1广府太极文化1成语典故文化1边区革命文化1主要旅游资源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第一批扩展项目1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AAAA级的旅游区1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邯郸所有景点邯郸主要旅游景点武灵丛台娲皇宫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邯郸成语历史名人赵武灵王廉颇李牧蔺相如荀子赵政曹操韩荫亭杨露禅乐毅赵胜赵奢毛遂赵姬罗敷武禹襄公孙龙毛苌教育高等教育重点高中重点初中主要小学友好城市国内国外邯郸特产圣旨骨酥鱼——历史名吃丛台酒——邯郸市地方特产鸡泽辣椒——鸡泽县地方特产曲面——曲周县地方特产魏县鸭梨——魏县地方特产永年大蒜、标准件、驴肉香肠大名核桃纹乌枣、杏、五百居香肠馆陶御贡酱包瓜临漳县特产——临漳扒兔展开编辑本段行政区划邯郸市2009年,邯郸市辖4个市辖区(另有一个经济开发区)、1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千年古县算什么,河北这31个县的县名历经2000多年沿用至今

千年古县算什么,河北这31个县的县名历经2000多年沿用至今

千年古县算什么,河北这31个县的县名历经2000多年沿用至今'吾乃石家庄赵子龙,吾乃包头吕布,吾乃驻马店袁绍……'网上的小笑话说出古今地名不同带来的尴尬。

但也有很多地方没有改名,河北省就有31个县(县级市)的名字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县最早作为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时期,当时的大国晋国、楚国开始了改革,率先设置了县这样的行政单位。

此后诸国跟进,把新得到的边疆土地设置为县。

秦灭六国后,弃分封制采用郡县制,自此县一级行政区划一直沿用至今。

如此看来,县作为行政区划也不过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

在两千多年里产生了多少县名,估计谁也统计不清,但有一些县的名字却沿用2000多年,直至今日仍然在用。

因为《史记》并没有详细的记载秦及以前的行政区划,只能通过《汉书·地理志》获取西汉县的设置以及秦代的一些县的情况。

从秦、西汉到现在也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汉书·地理志》中很多县的名字感觉很熟悉,因为跟现在的名字是一致的。

下面我们就从说说河北省这31个古今名字一致的县(县级市)。

馆陶县邯郸市馆陶县,西汉初年置县。

《元和郡县志》说:'陶丘在县西北七里。

……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

' 可见馆陶之名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西汉设县时沿用以前的名字。

明朝开始将馆陶划入山东东昌府,一直到1949年馆陶才重新回归河北省。

魏县邯郸市魏县在战国时期是魏武侯的别都,所以汉高祖十二年设置县时,命名为魏县。

此后时而魏州时而魏县,也曾并入其他县,民国期间复置魏县,县名自汉朝一直沿用至今。

武安市邯郸市武安市,历史很久远,战国时就有了武安这个地名。

本是赵国的武安邑,战国历史上有三位大名鼎鼎的武安君,分别是:李牧、白起、苏秦。

而武安也含有以武力达到安定的意思,从三位封君的身上也确实能体现出这种靠武力征伐达到安定的想法。

以上三县在汉代都属于魏郡,《汉书·地理志》记载:魏郡,户二十一万二千八百四十九,口九十万九千六百五十五。

邯郸县

邯郸县

邯郸县农业(9张)
2011年,邯郸县建设了10万亩良田增产、4万亩谷子提质增效、2万亩杂交棉间作套种增效工程。小麦种植面 积达24.9万亩,平均亩产427公斤,比2010年亩增5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25.8万亩,平均亩产530公斤,比2010 年亩增84公斤;邯郸县食生产实现“八连增”。邯郸县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7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46家,其中省市级示范社8家。赵都鲜果、富民奶牛等一批省、市级示范合作社先后通过绿色食品基地认证。邯 郸县规模奶牛养殖场总数达到19家,建成机械化挤奶厅25个,投资1050万元,丛北联村供水和7个村单村供水工 程,解决了15个村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5年,邯郸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万元,占全年计划的101.2%,超收1649万元,可比增长12.8%。公共财政 预算收入完成万元,占全年计划的100%,超收9万元,可比增长12.1%。
2016年9月30日,国务院同意撤销邯郸县,原邯郸县下辖地区分别划归邯山区和丛台区,邯郸县至此废除。
建制沿革
邯郸县风光(20张) 商代,邢台为祖乙之都,邯郸县辖域为畿辅之地。 战国时,为赵国国都。 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置邯郸郡。 汉高帝五年复置赵国,邯郸始为县,属赵国(郡国)所辖地之一。 汉景帝三年,废赵国复置邯郸,辖邯郸县。 新莽时期,更名桓亭。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改属广平郡,一直持续到北魏末。 北周时期并入邺县。 隋初,易阳县更名邯郸县。 隋开皇十六年邯郸县属磁州。
滏阳河穿过邯郸县,邯郸县境内滏阳河右岸有一分洪道:支漳河,境内滏阳河左岸还有三条支流:江渚河、 沁河、输元河。
邯郸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按自然季节分,春秋两季短,冬夏 两季长。春季54天,夏季110天,秋季58天,冬季143天。

邯郸名字的由来是什么啊

邯郸名字的由来是什么啊

邯郸名字的由来是什么啊
邯郸名字的由来有三个传说:
1、邯郸在战国以前写作甘丹。

有学者认为太阳出升过地平线叫甘,太阳落山过地平线叫丹。

邯郸即日出日落之地。

2、邯郸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

过去是有邯郸这个姓氏的,邯郸是一个复姓。

3、古代魏国张晏提出:“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

邯郸,河北省省辖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是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

截至2018年末,邯郸市辖6区、1市、11县,总面积1207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52.8万人。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解放战争时期,涉县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 *** 所在地。

刘伯承、*** 率八路军129师转战千里太行,创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

《人民日报》在此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诞生。

1945年10月5日邯郸城解放,直属晋冀鲁豫边区 *** 。

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 *** 成立,设立了邯郸专区。

1952年12月22日,邯郸镇复升为邯郸市。

1954年改省辖市。

1956年地级峰峰市并入邯郸市。

1983年邯郸县并入邯郸市。

1984年成为省辖市,1986年武安县(后改市)划归邯郸市。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邯郸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邯郸地区所辖各县划归邯郸市管辖,称邯郸市。

赞,历史名城邯郸这100个村名原来是这么来的,有没有你们村子?

赞,历史名城邯郸这100个村名原来是这么来的,有没有你们村子?

赞,历史名城邯郸这100个村名原来是这么来的,有没有你们村子?前井头村、后井头村原永年县郝庄“郝姓者”居住于此,紧挨大槐树打了一口深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大家尝到井水甘甜,并按地理位置,最终定名为后井头。

明朝时期有几户村民从山西洪洞县搬迁而来,因此地有一口井,井水甘甜故取名井头,从井头分出去几支至村东,后称东井头,现名前井头。

大乐堡、小乐堡、曹乐堡相传战国时期的赵国大将乐毅死后葬于此处,后人为守护乐将军墓,逐渐形成村庄。

取名乐堡村,分大乐堡、小乐堡、曹乐堡三个自然村组成。

邢胡庄、李胡庄明朝之前这里就有胡姓居住,称胡家庄,明朝从山西迁民至此,扔仍沿用胡家庄之称。

清朝同治年间,在胡家庄西北1公里处建一小胡庄,后民国初年小胡庄改称邢胡庄。

因李姓村民在两胡庄之间建村,村名称李胡庄。

东大夫庄、西大夫庄本村人在汉朝时期担任大夫(官称宰相),从此以后本村被称大夫庄,后来分为东西两个村,在西称西大夫庄,在东称东大夫庄。

高里堡村明朝有高姓者在此居住,当时实行里制,该处的里长姓高,故命名为“高里”,后村民为防范匪患建立堡,改称高里堡。

北堡王、北堡张、北堡高、北堡杨战国时期在此处修建大量土堡,这一带有南、北、中三个堡,新中国成立后,大北堡分为四个村,以姓氏命名为北堡王、北堡张、北堡高、北堡杨。

崔曲村崔曲村位于原邯郸县人民政府驻地东南8公里处。

明朝永乐年间,崔姓从山西迁来,定居古漳河的一个河湾内,故称崔曲,沿用至今。

北泊村此处原为古漳河支流通过。

有一片水泊,有过往船只在此停息。

明朝初年,从山西迁民来此定居,起名泊子。

清康熙年间,分成南北两个村。

该村在北称北泊子。

解放后简称北泊,沿用至今。

李南留、谢南留、王南留相传在汉朝时,该村是城子(东城子、西城子)的附属村庄,后来城子被朝廷“清抄”,规定“抄城留庄”,该村因位于城子南,故称南留庄。

清朝同治末年,分成三个村,以姓氏命名为李南留、谢南留、王南留。

东城子、西城子相传在汉朝时,刘秀被王朗所迫,曾在此地小庙藏身,刘秀称帝后,小庙改建为“藏龙观”并在该处修建一个小城,称为“城子”后来分为东西两个村,在东为东城子,在西为西城子。

丛台区

丛台区
流经丛台区的主要河流有滏阳河、沁河、输元河。
滏阳河
为子牙河南源,属海河水系。发源于峰峰矿区鼓山西麓,系群泉汇流而成。自峰峰矿区注入东武仕水库,流 经磁县、市邯山区、本区柳林桥乡、苏曹乡人邯郸县境内。流经丛台区河长约7.5千米。
沁河
属时令河,原名牛首河,发源于紫山,由邯郸县工程乡、康庄乡南北两大支流汇合而成。南接高级渠,东经 复兴区、入本区注入滏阳河。流经丛台区长约4千米,横穿区中心。解放后,由于水流逐年减少,废水充斥,污染 环境;河道堵塞,常常发生水患,人称邯郸“龙须沟”。1983年市政府拨款治理、改造修建为带状公园。
丛台区土壤分为两个土类(褐土、潮土)、5个亚类(褐土性土,石灰性褐土、草甸褐土、潮土、盐化潮土)、 7个土属及29个土种。两个土类中褐土类占的比重较大,潮土类面积较少。其中,石灰性褐土主要分布在四季青 乡。此土PH值在7.6—8.6之间,耕层有机质含量在2.25—3.78%;保水、保肥,通透性能较好,肥力较高,一般 为高产粮菜田。草甸褐土,分布在柳林桥乡及苏曹乡的五里铺。此土PH值在7.4—8.6之间,耕层有机质含量为 2.4—3,54%,肥力较高,多为高产的粮菜田。潮土,主要分布在苏曹乡的东、北部。此土PH值在7.7—8.8之间, 耕层有机质含量为1.43%—3.74%。
截至2016年,丛台区以三陵乡工程村为中心的“万亩核桃产业基地”项目,大力推广“龙头+基地+农户”模 式,已种植核桃6000余亩。依托紫山核心景区建设积极建设紫山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区,带动形成周边500亩以 上农业园区9个,涵盖果树、药材、苗木花卉、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多个项目。全区共有农业种植大户、公司 18个,流转土地9000余亩,投资总规模达1.9亿元,辐射带动辖区农户4500余户,户均增收3500余元。

阜平及河北172个县市区名称是怎么来的

阜平及河北172个县市区名称是怎么来的

阜平及河北172个县市区名称是怎么来的?按照古代“九州”之说,河北属于冀州,故简称“冀”。

战国时期,南部属赵国,北部为燕国,故别称“燕赵”。

唐时主要属于河北道(位于黄河之北),始有河北之称,故称“河北”。

石家庄市新华区:以境内新华路得名长安区:以境内长安路命名桥东区:因处铁路桥东得名桥西区:因处铁路桥西得名裕华区:以境内有裕华路得名井陉矿区:原为井陉县地,1950年井陉煤矿周围村庄置区藁城市: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始置槀城县,蒙古太祖初年(公元1205年),改稾城为藁城,意思是“水草丰美,绿树环绕”的地方。

晋州市:《大明一统名胜志·直隶名胜志》卷8:“自晋伐鲜虞围鼓,其君鸟鞮卒归于晋,乃知兹地属晋已久,州名盖取诸此。

”新乐市: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新市县置新乐县,因古西乐邑谐音得名鹿泉市:名称来源相传与韩信有关,韩信有次外出狩猎,发现一只白鹿,追将过去,搭箭急射,待寻到时发现鹿未见,箭射在石头上,拔下箭来,一股泉水涌出,后取名白鹿泉,此地便得名“获鹿”,方言称(huai lu)。

井陉县:井陉本古地名,以地形而得名。

《太平寰宇记》云:“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燕赵谓山脊曰陉,下视如井,故谓井陉”。

井陉是太行八陉之第五陉。

《述征记》载:“太行首起河内( 即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北至幽州(即今河北北部), 凡八陉:第一轵关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 第四滏口陉, 第五井陉, 第六飞狐陉,第七蒲阴陉,第八都陉。

”关于对“陉”字的解释,《说文》:“山绝坎也”;《尔雅》:“山绝腔”;《疏》:“山形连延中忽断者名腔”。

《辞海》释陉有两种含义:一是山脉中断的地方为陉, 二是陉同“径” 。

据此可知, 陉系山脉受河流切割而自然形成的横谷。

井陉又被称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

《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太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正定县:西汉初属恒山郡(后改常山郡),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平东垣叛将赵利,取真正安定之意,更名真定县,清雍正间因避世宗胤禛名讳改名正定。

邯郸各区县市地名由来,值得你收藏!

邯郸各区县市地名由来,值得你收藏!

邯郸各区县市地名由来,值得你收藏!关于邯郸地名的记录最早是在《春秋谷梁传》:“织絇(音渠)邯郸,终身不言卫”。

是说公元前546年卫国发生了一次内乱,卫献公因厌恶大夫宁喜恃傲专权而把他杀害,卫献公的弟弟鱄(同专)作为宁喜的同伙,担心受到牵连而逃离卫国来到邯郸。

这是在发现的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对邯郸的记载。

在《史记》中也有记载,说自商朝的纣王时期因逐渐扩大都城,南至朝歌(今河南淇县),北至邯郸及沙丘,到处都建立有离宫别殿。

商纣王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由此可见早在三千多年以前邯郸这个地名就已经存在。

“邯郸”之名的由来,现在一般以《汉书》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

在《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赵国条有云:“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

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另据《后汉书·光武纪》云:“邯,山名,单,尽也,邯山至此而尽。

城廓字皆从邑,因以名焉。

”上两条注的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东城下有一座山,名“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

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

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

邯山区是隶属河北省邯郸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城区的南部偏东,由邯山而得名。

建国后,邯山区的行政区划几经更易。

成安县:在邯郸市东南。

据《嘉靖广平府志》载:“成,善也,平也;安,止也,定也,若邑之可稔而安居也……。

”古时成安一带多为“白壤”,“地多斥卤”,而人们冀希改造为沃壤,转斥而为沃,这样才能“治成而民安”。

磁县:在邯郸市最南部,漳河北岸。

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慈州。

据《元和郡县志》载:“以滏阳县西九十里有石慈山,出石慈石,因取为名”,“以河东为慈州,故此加石旁也”。

宋政和三年(1113年)始改石慈州为磁州,即今“磁”名之始也,直到1913年降磁州为磁县,县名沿用州名。

丛台区:始建于1980年,因'武灵丛台'坐落辖区而得名。

丛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城市北部偏东,东同肥乡区接壤,西与武安市接壤,西南与邯山区相望,北与永年区相接,南到和平路与邯山区交界。

河北邯郸东部6县的17个村,名字里都用着同一个字,其来源如何?

河北邯郸东部6县的17个村,名字里都用着同一个字,其来源如何?

河北邯郸东部6县的17个村,名字里都用着同一个字,其来源如何?在河北省南部邯郸市境内的309国道沿途,肥乡区和广平县交界处,有两个村子的名字里都带有一个“漳”字,分别是肥乡区东漳堡镇的东漳堡和广平县平固店镇的清漳村,另外在肥乡区经济开发区附近还有肥乡区辛安镇的小漳堡村。

位于309国道两侧的清漳村和东漳堡村如果把视角放到全市范围来看,在邯郸市东部有6个县的17个村村名里都有“漳”字,分别是:临漳县2个村:狄邱乡北漳村、西羊羔乡漳潮村;成安县7个村:成安镇北漳东村、北漳南村、北漳西村、北漳北村,漳河店镇漳河店、东漳河,柏寺营乡漳边村;肥乡区2个村:辛安镇镇小漳堡、东漳堡镇东漳堡;广平县1个村:平固店镇清漳村;曲周县2个村:槐桥镇东漳头村、西漳头村;邱县3个村:古城营镇李漳逯村、张漳逯村、霍漳逯村。

这个“漳”字,显然是来自于邯郸市南部与河南省安阳市交界一带的“漳河”。

但有意思的是,漳河在邯郸市京广铁路以东所流经的临漳县、魏县、大名、馆陶4县里,除了临漳县有两个离漳河较远的村以“漳”为名之外,其他3个县里却并没有以“漳”命名的村子,而在漳河所没有流经、并且距离很远的其他5个县里却有众多得名于“漳河”的村庄,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漳河在邯郸市流经山地和平原地带,这两种地形基本上以京广铁路为界,在铁路西侧漳河河道有着山体束缚是固定的,但是铁路东边,漳河流出崇山峻岭之后,由于地形突降和泥沙淤积等因素的影响,河道稳定性差,以水猛沙多,善淤、善徙、善决而著称,这样的特征极其类似黄河,因此漳河也就有“小黄河”之称。

漳河三个方向河道的大致位置漳河平原段的河道变迁极为频繁,根据其流向大致归纳为三个方向:一、北道。

即漳河向北决口与滏阳河合流后所称,其大概流经范围为临漳、广平、邱县、威县西北、新河县一线以西,其故道统称“北道”或“北路”。

二、南道。

即漳河南迁与卫河合流后所称,其大概流经范围为自临漳、魏县经大名至馆陶一线以南,在馆陶以上入卫河,其路线与今天漳河走向相近。

邯郸记忆永年县各个村名称的由来,你造吗?

邯郸记忆永年县各个村名称的由来,你造吗?

邯郸记忆——永年县各个村名称的由来,你造吗?临洺关镇临洺关——历史悠久,为古驿站所在地。

临洺关的来历为,永年县西部有县曰易阳县,县治在今阳城、戴庄一带,北魏时易阳县废,后于临洺关重建易阳县,因其位于洺河之南,称易阳已不合适,遂更名临洺关,易阳县随之更名为临洺县,北宋时裁撤到永年县。

洺阳村——古时候,该村叫箭村,是给易阳城王子制造箭的地方。

明万历年间改为洺阳,河南岸为阴,北岸为阳,因其在洺河之北,所以叫洺阳村。

娄山——明永乐年间有马氏等人家迁此定居,位于狗山附近,故命村名“狗山村”。

因村名不雅本村绅士联名向知县请示,要求更改村名,当时知县按星象二十八宿娄金狗更改名为娄山(娄狗不分)。

石北口——洺河自大油村顺流东下,河中带大量鹅卵石,到该村西截然而止,人们称这个地方叫逼石口。

为记述这一特异现象,又在此处立石碑,所以又称石碑口据该村宋氏家谱记载,明初宋氏从本县牛堡迁来居住,村名还叫石碑口。

《嘉靖广平府志》载,吴鼎(吴元珪之父)墓在临洺镇西石碑社。

由于“碑”与“北”同音,后改为石北口村1924年分为南石北口,北石北口两村。

1958年改称南石口、北石口。

申庄——据查,宋元时,有柴姓居住于此,叫柴庄。

明洪武中申庸任山东掖县知县时,曾过广平永年之聪明山下,慕其山水之秀,遂自山西绛县留盂里迁居明山之阴,改柴庄为申庄。

西屯庄——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实行驻兵屯田,休养生息,此为当时屯田之地,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董姓等人家,取村名屯庄。

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西屯村。

曲屯——曲屯原名肖家屯,后改西小屯,清代中期曲姓大户更名为曲屯。

地名普查时,为区别于大西堡的璩屯,冠以方位,改为西曲屯。

裴坡庄——据记载,该地有一琵琶潭,也名琵琶潭,明初有连、白等姓氏奉诏迁此定居,以琵琶潭命村裴坡庄。

现在潭已废。

苗屯——据苗氏家谱记载,明初苗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

冠以姓氏命村名苗家屯。

简称苗屯。

北杜村、南杜村——据传,宋元时代,该村杜姓为大户,村名叫杜村。

[原创]邯郸各县地名由来

[原创]邯郸各县地名由来

邯郸各县地名由来大名的由来--大名府乃历史名城,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

大名县的县名与大名府的府名为什么叫“大名”?近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县内的、县外的询问此问题,经查阅有关史籍和《大名县志》、《大名府志》,就我所得,写出此篇。

讹错之处,请识者指正。

一、“大名”这个词是公元前六六一年(距今二千六百四十七年)春秋晋献公十六年时,掌卜大夫卜偃从“魏”中测解出来的,说它是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

据《左传》、《史记·晋世家》中载:献公十六年率领着他的太了申生和赵夙、毕万两名官员兴兵灭掉了他们国境西南方的三个小国,其中有个小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北)。

胜利后,献公把魏国这块地方赐于毕万。

对此,卜偃作了占卜,结语说。

“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此是始赏天开之矣—…今命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

”意思是说:万是盈数,魏是大名、这样赏赐是天开其福,今以大名去从盈数,毕万之后必然要兴起来,得到众多人的拥护。

从此,“大名”就成了一个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成了一个后来地地名金冠。

二、“大名”这个词,这个金冠用在府名上,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田悦任魏博节度使时。

自春秋毕万封于魏,事后,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三年,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即公元七八二年的时候,驻在魏州(今大名县城东北五至二十五里处即魏州治旧址)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与芦龙军节度使十滔、恒州团练使王武俊结盟抗唐命,各自称王,田悦自称魏王,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为“大名”。

曲周的由来--曲周之名,始见于《史记·列传第三十五》有“曲周侯郦商者,高阳人”的记载。

后废除曲周侯国,降为乡。

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 年)置曲周县(属广平郡),这是曲周立县之始。

关于曲周县名的由来,明嘉靖《广平府志》载:“颍川氏日,高帝之初封郦商曲周侯。

曲周之名,汉以前有之。

说者谓委曲也,闾里日乡曲,怀抱日心曲,邑在河曲.水旋而周,故日曲周。

”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的《曲周县志》亦同此说:“以曲周名邑者,谓县在河曲,水旋而周。

魏县地名源说

魏县地名源说

县名魏县历史悠久,县名来历,考证如下。

据战国时期《祉铸古文》载:“”(wei),本古文魏字。

“广”字部首意为偏安,从“十”终归、满数意,从“吠”即吴说文大言意。

《史记魏世家》载:春秋时期,晋献公十六年(前661)晋大夫毕万封于魏,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盈数也,巍,大名也,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

”魏为吉祥之字,日后定将兴旺发达。

古“”字别作廆(wei)。

从鬼(wei)。

鬼者魂之终归地,同以十之义,通鬼通魏。

《晋书》载:“记人有慕容廆,又通嵬(wei)”。

山海经中有嵬山,嵬通魏诗,“陟彼崔嵬”。

楚辞冠切云之嵬。

魏又作,庄子然有余,益“”“廆”从广而孳作从山者,通取崇畜之义,至从嵬从鬼从委从,体孳变而义则相通,鬼、归、委(委者始从相属)兼得谐声。

《说文》载:魏,高也。

高者必大,故《论语》注曰巍巍,高大这称也。

《左传》卜偃曰:万盈数也,巍,大名也,雉门外阙,高巍巍然,谓之象巍。

按本无二字,后人省山作魏。

分别其义与音。

不古之甚,从嵬,委声。

许氏曰:“今人省山以为魏国之魏,依如斯言,岂古无魏字乎。

”“魏”字高意,故自周以来,数为国名。

战国时魏文侯沿其祖毕万封号建魏国,即取吉祥之意也。

《史记〃本表》载:“秦始皇二十二年尽取其他,货之曰魏,既秦之东郡之魏县也。

”至战国时期,魏、赵、韩三家分晋,公元前439年,魏武侯为避强秦,将位于山西安邑的国都迁于位于黄河之东,济水之西的天然屏障魏县古域,魏县遂为魏国次都。

在这块土地上,文侯、武侯礼贤下士,励精图治,使魏国日渐强盛,故《史记〃魏世家》载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魏国在此地得誉于诸侯,成为战国强国之一。

后因黄河南移,天险不在,遂迁魏都于大梁,国势日衰。

为纪念魏国建都今魏域这段光辉的历史,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政权以魏域曾为魏国次都(一度成为魏国都城),历为三魏重镇,及其历史作用,取“魏”字命名魏县。

以“魏”命名县,全国仅此一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各县地名由来大名的由来--大名府乃历史名城,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

大名县的县名与大名府的府名为什么叫“大名”?近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县内的、县外的询问此问题,经查阅有关史籍和《大名县志》、《大名府志》,就我所得,写出此篇。

讹错之处,请识者指正。

一、“大名”这个词是公元前六六一年(距今二千六百四十七年)春秋晋献公十六年时,掌卜大夫卜偃从“魏”中测解出来的,说它是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

据《左传》、《史记·晋世家》中载:献公十六年率领着他的太了申生和赵夙、毕万两名官员兴兵灭掉了他们国境西南方的三个小国,其中有个小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北)。

胜利后,献公把魏国这块地方赐于毕万。

对此,卜偃作了占卜,结语说。

“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此是始赏天开之矣—…今命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

”意思是说:万是盈数,魏是大名、这样赏赐是天开其福,今以大名去从盈数,毕万之后必然要兴起来,得到众多人的拥护。

从此,“大名”就成了一个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成了一个后来地地名金冠。

二、“大名”这个词,这个金冠用在府名上,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田悦任魏博节度使时。

自春秋毕万封于魏,事后,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三年,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即公元七八二年的时候,驻在魏州(今大名县城东北五至二十五里处即魏州治旧址)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与芦龙军节度使十滔、恒州团练使王武俊结盟抗唐命,各自称王,田悦自称魏王,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为“大名”。

曲周的由来--曲周之名,始见于《史记·列传第三十五》有“曲周侯郦商者,高阳人”的记载。

后废除曲周侯国,降为乡。

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 年)置曲周县(属广平郡),这是曲周立县之始。

关于曲周县名的由来,明嘉靖《广平府志》载:“颍川氏日,高帝之初封郦商曲周侯。

曲周之名,汉以前有之。

说者谓委曲也,闾里日乡曲,怀抱日心曲,邑在河曲.水旋而周,故日曲周。

”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的《曲周县志》亦同此说:“以曲周名邑者,谓县在河曲,水旋而周。

”上述两志对曲周县名的解释是:因为曲周县城处在滏阳河曲(转弯)处,滏水由城南向城东弯曲绕城半周(水旋而周)流过.所以称作曲周。

清人柯昌泗《今县释名》亦同此说:“曲周.汉置.漳水、滏阳河等水。

均经县境,盖以水之环曲周布而名。

”对于曲周之名称的此种解释,随着旧志书的传播而广为流传。

然而,这种解释是牵强附会、占不住脚的,因为曲周之名在汉代以前就有了。

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置曲周县时,治所并不在今城址,而是在距今城东北40里的古城营(今属邱县)。

明言曲周故城在古漳水西岸,与南曲故城隔水相望。

现在虽水南移,无水可据,但曲周故城在今邱县南营西侧的古城营应是不错的。

这在谭其骧所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可以得到印证,汉曲周故城在图中所标位置正在今邱县古城营一带,与史书记载正相一致。

从汉代地图上看,曲周境内只有漳水而无滏水其名。

永年的由来--永年一词,始见于晋代,含有“国炸长久”的吉祥寓意。

晋陆机《辨亡论》云:“敦率遗典,勤民俭政,循定策,守常险,则可以长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也。

”,这是永年一词见之于史书的最早记载。

意为:如果遵循先朝典律,勤于为民,廉洁从政,遵循规定,镇守险关,那么国家就可以繁荣富强,长治久安了,危亡之患就不会出现。

在这里“永年”显然含有“国炸长久”的吉祥寓意。

此外,对永年一词的解释,后代还有诸多说法,如明嘉靖《广平府志》云:永年之名是“祈天永命之道”;此外还有以永年有丰稔屯而称永年,《大明一统志&8226;名胜志&8226;直隶名胜志》卷十:“(永年县)在城西六十里之石碑社,社口有村曰石碑村。

其上为兔山,又十里为红山,踞紫山北,山形延袤,回峰环涧,其下有屯曰‘丰稔屯’,县名永年取此。

”丰稔屯之稔,意为庄稼成熟。

因为“谷一熟,为一年”,所以,稔又代表年,古代称一稔为一年。

五谷丰稔——这可能是永年之“年”字的取意,是年字的初源。

永年作为县名,始见于隋代永年之域,在夏商周三代属冀州之地。

此地最早见于史载的名字为“曲梁”,春秋时为晋国曲梁邑。

临漳的由来--临漳古称邺,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

西晋时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易名临漳,因该地紧靠漳河而得名,这是命临漳县为县名之始。

“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今香菜营乡邺镇一带。

邺,业之居住地之意。

),距今4000余年。

在唐尧、虞舜及夏时属冀州,商属畿内名相,西周属卫,春秋属晋。

齐桓公始筑邺城,战国属魏,魏文侯以邺城作为陪都。

秦并天下后,邺属邯郸郡。

西汉汉高祖置邺县(公元前201年),东汉至三国时期仍属魏郡,郡治理于邺县。

西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易名,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临漳”。

成安的由来--明嘉靖《广平府志·卷一·封域志》对成安的含意解释为:“成,善也,平也;安,止也,定也,若邑之可稔而安居也。

”盖因古时成安一带“地多斥卤”,希冀能转斥而为沃(壤),过上丰稔和安居的生活,表示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另一种说法是“成安之名自陈余受封始”(见清代与民国年间《成安县志》),这是根据《史记》记载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张耳、陈余也举旗反秦投入义军,并先后拥立武臣、赵歇为赵王,陈余封为成安君,这里是成安君的封地,所以名为成安。

据新版《成安县志》主编常运锋先生考证:今成安不大可能是因成安君陈余的封地而名。

因为成安一名,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史记》载有“燕惠王七年(公元前272年),燕将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的说法。

西汉时出现的成安县并不在今成安地,而远在其南的颍川陈留(今属河南)。

南北朝时曾设成安郡,郡治在临水(今峰峰矿区)。

涉县的由来--马端临《文献通考》载:春秋时期,河北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涉国为名的方国。

不过,涉国一名在唐宋以前的文献不见于记载。

称:“涉,春秋涉侯国,”这一见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涉县位于今晋东南地区穿越太行山东出河北平原直至邯郸的交通孔道上。

这条通道自古以来就是长治盆地通向冀南平原的捷径。

古时被称为滏口陉。

涉县就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城邑,春秋后期至战国初期,赵简子、赵襄子在与晋公室以及诸卿的斗争中,就不断往返、穿插于晋都曲沃、邯郸、晋阳之间,其间就很可能利用过滏口陉。

而且赵简子、赵襄子的家臣就有以涉为姓的。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

遂袭鼓,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

”荀吴是晋国大臣。

涉佗,杜注称是“晋大夫。

”至迟10多年后,涉佗已经成为赵简子的家臣。

《左传》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记有“晋师将盟卫侯于鄟泽,赵简子曰:‘群臣谁敢盟卫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

”可见这时的涉佗已是简子的“群臣”之一。

涉佗是简子的家臣还见于《左传》的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条记载.涉县地名办公室1984年12月印刷的《涉县地名志》(第14-15页)总括了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始置沙县,后改涉县。

二是认为始置漠县,后改涉县。

三是认为两汉皆为沙县,魏三国时始改涉县。

四是认为始置涉县,“沙”乃与“涉”字形相近而致误。

肥乡的由来--今肥乡县境域,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归赵。

赵惠文王时,为嘉许和缅怀为赵国遇难牺牲的相国肥义,把肥乡作为他的封地,命名肥邑。

后肥乡史称肥邑。

附:【肥义】:(?~前295)战国时赵武灵王相国。

邯郸人。

思想开明豁达,在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遇到阻力时,极力劝说武灵王:坚持改革,不必顾虑。

使武灵王下定了改革的决心,并封肥义为相国。

此后又精心辅佐幼主赵何。

在"沙丘宫变"中,为保护惠文王而惨遭杀害。

鸡泽的由来--鸡泽之名最早见于史书《春秋经》,称“鸡泽晋地”。

《左传》载:“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六月,公会单顷公与诸侯同盟于鸡泽”。

这里说的鸡泽不是县名,而是广平城北一个自然沼泽地名。

因沼泽地鸡鸭遍地,“鸡以氏泽,泽曰鸡泽”。

“鸡泽”内涵文化底蕴深厚,鸟栖奚旁意为鸡,水草相依名为泽,鸡冠泽名寓物阜民安之意。

闻鸡声而勤政、听鸡鸣而躬耕,体现为官勤政,百姓勤劳的创业精神。

鸡泽县在隋朝以前称广平城、广平郡、平干国、广平国、广平县,治所在今县城东18里旧城营村(广平城)。

隋开皇六年(586年)为避杨广名讳,改称鸡泽。

后来随着朝代变换,鸡泽县城曾在今鸡泽境内四次迁移,金大定元年(1161年)筑建新城即今县城,但鸡泽县名一直没有改变。

由此可见,鸡泽县原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磁县的由来--磁县是沿用磁州之名。

而州名始于隋代,即“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置慈州”(《隋书·地理志》),“以滏阳县西九十里有礠山,出礠石,因取为名”(《元和郡县志》),然慈、礠字形不一,对其原因《元和郡县志》又云:“以河东为慈州,故此加石旁也。

”事在何时,史无明载,考慈州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曾废,至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置,而河东道之慈州,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始有汾州改名,所以此慈州加石字旁当在永泰元年复置之时。

至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又四两州“礠”、“慈”声一,更礠州为惠州(见《新唐书·地理志》),后唐复故名,至宋政和三年(公元113年)始改礠州为磁州,即今“磁”名之始也,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方降磁州为磁县,县沿袭州名。

邱县的由来--县名源于境内的平丘山。

邱县历史悠久,始见文字记载可上溯4280多年。

《尚书禹贡》载:帝尧七十二年(前2286),禹治水导河至于衡漳(今邱城东南)。

早在帝尧时,县境即有先民在黄河两岸聚居,渔猎拓荒,繁衍生息。

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置平恩候国,治在今邱城西,属冀州魏郡。

继而更名延平县、平恩县、平恩镇。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立丘县。

清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为避孔丘之讳,加“阝”为邱。

1944年8月县Z府北迁马头镇。

1958年曾并入曲周县,1962年复置邱县。

馆陶的由来--对于馆陶这两个字,还有来历呢.那就是说,从前张果老骑着毛驴在此经过时,当时他吃着桃子,随手吧桃核丢到了他经过的一座山上,后来慢慢的形成了一片桃林.每当桃花盛开的时候就会有许多的人来参观,游览,可以说当时是一大景观,于是就命名那个地方为"观桃",随着后来人知识的增加.人们就把它改为了"馆陶".这就是馆陶的来历!馆陶县古为冀州地。

春秋时为冠氏邑(即今山东省冠县东古城),后属赵国,秦属东郡。

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馆陶县。

1958年12月撤销县制,并入山东省冠县,1961年7月恢复馆陶建制。

广平的由来--“广平”一名,始于西汉时曾设置的广平国及广平县。

此名之含义,一云“以形势言也”,取地域广阔平坦之义,二云取希望统治者“广其仁惠,平其政刑”之义(见《嘉靖广平府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