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各县地名由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各县地名由来

大名的由来--

大名府乃历史名城,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大名县的县名与大名府的府名为什么叫“大名”?近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县内的、县外的询问此问题,经查阅有关史籍和《大名县志》、《大名府志》,就我所得,写出此篇。讹错之处,请识者指正。

一、“大名”这个词是公元前六六一年(距今二千六百四十七年)春秋晋献公十六年时,掌卜大夫卜偃从“魏”中测解出来的,说它是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据《左传》、《史记·晋世家》中载:献公十六年率领着他的太了申生和赵夙、毕万两名官员兴兵灭掉了他们国境西南方的三个小国,其中有个小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北)。胜利后,献公把魏国这块地方赐于毕万。对此,卜偃作了占卜,结语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此是始赏天开之矣—…今命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意思是说:万是盈数,魏是大名、这样赏赐是天开其福,今以大名去从盈数,毕万之后必然要兴起来,得到众多人的拥护。从此,“大名”就成了一个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成了一个后来地地名金冠。二、“大名”这个词,这个金冠用在府名上,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田悦任魏博节度使时。自春秋毕万封于魏,事后,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三年,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即公元七八二年的时候,驻在魏州(今大名县城东北五至二十五里处即魏州治旧址)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与芦龙军节度使十滔、恒州团练使王武俊结盟抗唐命,各自称王,田悦自称魏王,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为“大名”。曲周的由来--

曲周之名,始见于《史记·列传第三十五》有“曲周侯郦商者,高阳人”的记载。后废除曲周侯国,降为乡。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 年)置曲周县(属广平郡),这是曲周立县之始。

关于曲周县名的由来,明嘉靖《广平府志》载:“颍川氏日,高帝之初封郦商曲周侯。曲周之名,汉以前有之。说者谓委曲也,闾里日乡曲,怀抱日心曲,邑在河曲.水旋而周,故日曲周。”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的《曲周县志》亦同此说:“以曲周名邑者,谓县在河曲,水旋而周。”上述两志对曲周县名的解释是:因为曲周县城处在滏阳河曲(转弯)处,滏水由城南向城东弯曲绕城半周(水旋而周)流过.所以称作曲周。清人柯昌泗《今县释名》亦同此说:“曲周.汉置.漳水、滏阳河等水。均经县境,盖以水之环曲周布而名。”对于曲周之名称的此种解释,随着旧志书的传播而广为流传。然而,这种解释是牵强附会、占不住脚的,因为曲周之名在汉代以前就有了。

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置曲周县时,治所并不在今城址,而是在距今城东北40里的古城营(今属邱县)。明言曲周故城在古漳水西岸,与南曲故城隔水相望。现在虽水南移,无水可据,但曲周故城在今邱县南营西侧的古城营应是不错的。这在谭其骧所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可以得到印证,汉曲周故城在图中所标位置正在今邱县古城营一带,与史书记载正相一致。从汉代地图上看,曲周境内只有漳水而无滏水其名。

永年的由来--

永年一词,始见于晋代,含有“国炸长久”的吉祥寓意。晋陆机《辨亡论》云:“敦率遗典,勤民俭政,循定策,守常险,则可以长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也。”,这是永年一词见之于史书的最早记载。意为:如果遵循先朝典律,勤于为民,廉

洁从政,遵循规定,镇守险关,那么国家就可以繁荣富强,长治久安了,危亡之患就不会出现。在这里“永年”显然含有“国炸长久”的吉祥寓意。此外,对永年一词的解释,后代还有诸多说法,如明嘉靖《广平府志》云:永年之名是“祈天永命之道”;此外还有以永年有丰稔屯而称永年,《大明一统志&8226;名胜志&8226;直隶名胜志》卷十:“(永年县)在城西六十里之石碑社,社口有村曰石碑村。其上为兔山,又十里为红山,踞紫山北,山形延袤,回峰环涧,其下有屯曰‘丰稔屯’,县名永年取此。”丰稔屯之稔,意为庄稼成熟。因为“谷一熟,为一年”,所以,稔又代表年,古代称一稔为一年。五谷丰稔——这可能是永年之“年”字的取意,是年字的初源。

永年作为县名,始见于隋代永年之域,在夏商周三代属冀州之地。此地最早见于史载的名字为“曲梁”,春秋时为晋国曲梁邑。

临漳的由来--

临漳古称邺,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西晋时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易名临漳,因该地紧靠漳河而得名,这是命临漳县为县名之始。

“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今香菜营乡邺镇一带。邺,业之居住地之意。),距今4000余年。在唐尧、虞舜及夏时属冀州,商属畿内名相,西周属卫,春秋属晋。齐桓公始筑邺城,战国属魏,魏文侯以邺城作为陪都。秦并天下后,邺属邯郸郡。西汉汉高祖置邺县(公元前201年),东汉至三国时期仍属魏郡,郡治理于邺县。西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易名,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临漳”。

成安的由来--

明嘉靖《广平府志·卷一·封域志》对成安的含意解释为:“成,善也,平也;安,止也,定也,若邑之可稔而安居也。”盖因古时成安一带“地多斥卤”,希冀能转斥而为沃(壤),过上丰稔和安居的生活,表示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另一种说法是“成安之名自陈余受封始”(见清代与民国年间《成安县志》),这是根据《史记》记载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张耳、陈余也举旗反秦投入义军,并先后拥立武臣、赵歇为赵王,陈余封为成安君,这里是成安君的封地,所以名为成安。

据新版《成安县志》主编常运锋先生考证:今成安不大可能是因成安君陈余的封地而名。因为成安一名,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史记》载有“燕惠王七年(公元前272年),燕将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的说法。西汉时出现的成安县并不在今成安地,而远在其南的颍川陈留(今属河南)。南北朝时曾设成安郡,郡治在临水(今峰峰矿区)。

涉县的由来--

马端临《文献通考》载:春秋时期,河北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涉国为名的方国。不过,涉国一名在唐宋以前的文献不见于记载。称:“涉,春秋涉侯国,”这一见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涉县位于今晋东南地区穿越太行山东出河北平原直至邯郸的交通孔道上。这条通道自古以来就是长治盆地通向冀南平原的捷径。古时被称为滏口陉。涉县就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城邑,春秋后期至战国初期,赵简子、赵襄子在与晋公室以及诸卿的斗争中,就不断往返、穿插于晋都曲沃、邯郸、晋阳之间,其间就很可能利用过滏口陉。而且赵简子、赵襄子的家臣就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