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
基础会计学教案[1]
《基础会计学》教案课程名称: 基础会计学学时: 64适用专业: 管理类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根据会计学科体系的特点,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会计专业的后续课程和从事会计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通过基础会计的整个教学过程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用会计符号和语言反映经济业务的能力, 对实务中企业披露的信息能予以理解和利用。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对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方法等进行概括地说明, 概括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 是会计学最一般的理论基础, 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章教学, 要求学生: 了解会计的起源、发展与现状;了解会计的对象;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 掌握会计的核算方法。
(一)会计的概念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产生。
会计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会计的发展。
会计是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由单式簿记发展为复式簿记, 会计方法也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
2、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通过专门的方法, 对企业、事业和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或称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系统。
(二)会计的对象1、会计对象的概念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扩大再生产过程、资金运动、经济业务、会计事项、会计要素、会计对象。
2、会计对象是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三)会计的职能1、会计职能的概念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2、会计核算职能(1)会计核算的概念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完整的记录、计算和报告。
(2)会计核算的内容(3)会计核算的要求(4)会计核算的程序3、会计监督职能(1)会计监督职能的概念会计监督是依据监督标准, 通过会计的专门方法, 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或资金运动)进行的指导、控制和检查。
《基础会计学》教案的范文
《基础会计学》教案的范文第一章:会计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学的定义、功能和目标。
2. 掌握会计学的基本要素和会计等式。
3. 了解会计学的历史发展和现代会计学的趋势。
二、教学内容1. 会计学的定义和功能2. 会计学的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3. 会计等式(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4. 会计学的历史发展及现代会计学的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学的定义、功能和目标,介绍会计学的基本要素和会计等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学的应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2.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会计记录方法一、教学目标1. 掌握会计记录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2. 学会使用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进行会计记录。
3. 理解会计分录的概念和编制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会计记录的基本方法(手工会计和电子会计)2. 会计凭证的编制和使用(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3. 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日记账、总账、明细账)4. 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5. 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和步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记录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介绍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使用。
2.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实际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
2.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账户式会计制度一、教学目标1. 理解账户式会计制度的原理和结构。
2. 掌握账户的开设、转账和关闭方法。
3. 学会编制试算表和利润表。
二、教学内容1. 账户式会计制度的原理和结构2. 账户的开设、转账和关闭方法3. 试算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4. 利润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账户式会计制度的原理和结构,介绍账户的开设、转账和关闭方法。
《基础会计学》 教案大纲
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会计素养,我们开设了《基础会计学》这门课程。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会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3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概念、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核算、会计分录、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分析、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准则等。
二、教学方法2.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系统的、逻辑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概念和原则。
2.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会计案例,使学生理解会计实务操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课堂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会计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三、教学安排3.1 学时总共安排xx学时,其中理论教学xx学时,实践教学xx学时。
3.2 进度安排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每个章节课时的进度。
3.3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
四、教学资源4.1 教材《基础会计学》教材,作者:X。
4.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4.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会计案例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4.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评价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5.2 同行评价同行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5.3 教学成果观察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教学成果。
六、教学内容6.1 第六章: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6.2 第七章: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和目的财务比率分析财务趋势分析6.3 第八章:账户和会计分录账户的性质和分类会计分录的编制和审核试算平衡和调整6.4 第九章:成本计算成本计算的基本概念成本计算的方法成本计算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6.5 第十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会计估计的原则和方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七、教学重点与难点7.1 教学重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账户和会计分录的编制成本计算的方法和应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准则的理解和运用7.2 教学难点会计分录的编制和审核试算平衡和调整财务比率的计算和分析成本计算的复杂业务处理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准则的选择和应用八、教学活动设计8.1 课堂讲授通过讲授法,系统地介绍会计核算方法、财务报表分析、账户和会计分录、成本计算以及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准则等内容。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第一章:会计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
2. 掌握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基础假设。
3. 了解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二、教学内容1. 会计的定义和职能2. 会计目标3. 会计基本原则4. 会计基础假设5. 会计要素6. 会计等式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定义、职能、目标、基本原则和基础假设。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科目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2. 掌握账户的设置和管理。
3. 了解会计分录和账务处理程序。
二、教学内容1. 会计科目的分类和命名规则2. 账户的设置和管理3. 会计分录4. 账务处理程序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科目的分类、命名规则和账户的设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会计分录和账务处理程序。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复式记账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 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3. 了解会计分录的编制和账务处理。
二、教学内容1. 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和规则2. 借贷记账法的应用3. 会计分录的编制4. 账务处理程序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规则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会计分录的编制和账务处理。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会计凭证和账簿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凭证的分类和编制。
2. 掌握账簿的设置和管理。
3. 了解会计账簿的登记和核对。
二、教学内容1. 会计凭证的分类和编制2. 账簿的设置和管理3. 会计账簿的登记和核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凭证的分类、编制和账簿的设置。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第一章:会计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
2. 掌握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假设。
3. 了解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二、教学内容1. 会计的定义和职能2. 会计目标3. 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假设4. 会计要素5. 会计等式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会计基本原则和假设,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会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会计的兴趣。
2. 讲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会计基本原则和假设,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会计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与评估2. 课堂参与度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一、教学目标1. 掌握会计科目的分类。
2. 理解账户的概念和作用。
3. 掌握账户的设置和运用。
二、教学内容1. 会计科目的分类2. 账户的概念和作用3. 账户的设置和运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科目的分类,账户的概念和作用,账户的设置和运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账户的设置和运用。
四、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会计科目和账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会计的兴趣。
2. 讲解会计科目的分类,账户的概念和作用,账户的设置和运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账户的设置和运用。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账户在会计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与评估2. 课堂参与度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第三章:复式记账原理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借贷记账法。
3. 了解会计分录的编制。
二、教学内容1. 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2. 借贷记账法3. 会计分录的编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的编制。
《基础会计学》教案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一章:会计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掌握会计基本原则和假设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1.2 教学内容会计的定义和职能会计基本原则:会计等式、会计要素、会计准则会计假设: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主体假设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财务报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会计基本原则和假设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和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基本原则和假设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和应用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2.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要素的分类和内容理解会计等式的意义和应用2.2 教学内容会计要素的分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会计等式的意义和应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要素的分类和内容,会计等式的意义和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等式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等式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第三章: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3.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分类理解会计账户的意义和应用3.2 教学内容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分类: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收入类科目、费用类科目会计账户的定义和作用:反映会计要素的变化和结果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分类,会计账户的定义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账户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账户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第四章: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4.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理解会计凭证的分类和应用4.2 教学内容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会计凭证的分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凭证的应用:记载经济业务、传递信息、控制责任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会计凭证的分类和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分录和会计凭证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分录和会计凭证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分录和会计凭证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第五章: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5.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方法理解会计报表的分类和编制过程5.2 教学内容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方法:日记账、总账、明细账、备查账会计报表的分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报表的编制过程:根据会计账簿记录编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分类和编制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第六章:账户式会计账簿6.1 教学目标掌握账户式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理解账户式会计账簿在会计记录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账户式会计账簿的格式:借方栏、贷方栏、余额栏账户式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逐笔登记、汇总登记账户式会计账簿的作用:反映账户的增减变动情况、提供账户余额信息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账户式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账户式会计账簿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账户式会计账簿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账户式会计账簿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第七章:日记账和总账的登记7.1 教学目标掌握日记账和总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理解日记账和总账在会计记录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按时间顺序登记经济业务、提供日常会计信息总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按会计科目分类登记经济业务、提供科目汇总信息日记账和总账的作用: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全面情况、提供会计信息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日记账和总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日记账和总账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日记账和总账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日记账和总账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第八章:会计报表的编制8.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理解会计报表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作用8.2 教学内容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分类编制、提供企业财务状况信息利润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按收入、费用、利润分类编制、提供企业经营成果信息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按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分类编制、提供企业现金流动情况信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反映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提供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化信息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报表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应用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和作用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报表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应用第九章:会计循环与会计分期9.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循环的概念和步骤理解会计分期对企业会计记录和报表编制的影响9.2 教学内容会计循环的概念和步骤:经济业务、会计分录、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分期的意义和应用:将经济业务划分为一定期间、提供期间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对企业会计记录和报表编制的影响:分期确认收入、费用、资产、负债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循环的概念和步骤,会计分期的意义和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循环和会计分期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循环和会计分期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循环和会计分期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第十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10.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准则的概念和内容理解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记录和报表编制的要求10.2 教学内容会计准则的概念和内容:真实性、可靠性、一致性、可比性会计制度的概念和内容:企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国家会计制度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记录和报表编制的要求: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准则的概念和内容,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记录和报表编制的要求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1. 会计基本原则和假设的讲解:这是理解会计学基础的关键,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第一章:会计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原则。
2. 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3. 了解会计科目、账户及其分类。
二、教学内容:1. 会计的定义和作用2. 会计的基本原则3. 会计的基本职能4. 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5. 会计科目、账户及其分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会计的定义、作用、基本原则、基本职能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会计科目、账户的分类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定义、作用、基本原则、基本职能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科目、账户的应用案例。
3.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材、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会计的定义和作用,引发学生对会计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会计的基本原则、基本职能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会计科目、账户的应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
4. 总结:回顾本章内容,强调会计科目、账户的重要性。
六、作业与练习:1.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练习: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处理。
第二章:账户与会计科目一、教学目标:1. 理解账户和会计科目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掌握会计科目的设置方法和账户的分类。
3. 了解账户的余额和会计科目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1. 账户和会计科目的概念及其关系2. 会计科目的设置方法3. 账户的分类4. 账户的余额5. 会计科目的性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账户和会计科目的概念及其关系、会计科目的设置方法、账户的分类和余额、会计科目的性质。
2. 教学难点:账户的分类和余额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账户和会计科目的概念及其关系、会计科目的设置方法、账户的分类和余额、会计科目的性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账户和会计科目的实际应用案例。
职高类会计基础教案
职高类会计基础教案第一章:会计概述1.1 会计的定义解释会计是一种记录、总结和解释经济活动的系统过程。
强调会计的重要性: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监督组织的财务状况。
1.2 会计要素介绍会计中的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解释这些要素在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中的作用。
1.3 会计原则和假设介绍会计的四个基本原则:会计等式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收入确认原则、匹配原则。
解释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周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实体假设。
第二章:会计记录与会计科目2.1 会计记录的方法介绍会计记录的两种方法: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强调复式记账法的应用:每一笔交易影响至少两个会计科目,且会计等式必须保持平衡。
2.2 会计科目列出常见的会计科目,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应付账款、应付工资等。
解释每个科目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章:会计凭证与账簿3.1 会计凭证解释会计凭证的作用:记录交易、提供记账依据。
介绍不同类型的会计凭证:日记账、记账凭证、汇总凭证。
3.2 账簿介绍账簿的作用:分类、汇总和存储会计信息。
解释不同类型的账簿: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现金账、存货账。
第四章:财务报表4.1 资产负债表解释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展示企业的财务状况。
介绍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4.2 利润表解释利润表的作用:展示企业的盈利情况。
介绍利润表的结构:收入、费用和净利润。
第五章:会计循环5.1 会计循环的步骤介绍会计循环的十个步骤:识别交易、记录日记账、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调整账户、编制试算表、调整后试算表、编制财务报表、结账、编制年终试算表。
强调每个步骤的重要性。
第六章:日记账和记账凭证6.1 日记账的登记解释日记账的作用:按时间顺序记录所有交易。
介绍日记账的登记方法:每笔交易分别记录在日记账中,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6.2 记账凭证的填制解释记账凭证的作用:提供记账的依据和参考。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第一章:会计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
2. 掌握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基本假设。
3. 了解会计科目和会计分录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1. 会计的定义和职能2. 会计目标3. 会计基本原则4. 会计基本假设5. 会计科目6. 会计分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定义、职能、目标、基本原则和基本假设。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会计科目和会计分录的概念。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基础会计学教材。
2. 案例材料:相关实际案例。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会计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一、教学目标1. 掌握会计要素的概念和分类。
2. 理解会计等式的含义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会计要素的概念和分类2. 会计等式的含义3. 会计等式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要素的概念和分类,解释会计等式的含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应用会计等式。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基础会计学教材。
2. 案例材料:相关实际案例。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理解。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会计分录一、教学目标1. 掌握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分类。
2. 理解会计分录的编制和登记。
二、教学内容1. 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分类2. 会计分录的编制3. 会计分录的登记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分类,解释会计分录的编制和登记方法。
2.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会计分录的编制和登记实践操作。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基础会计学教材。
2. 实践操作材料:会计分录编制和登记的相关材料。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2. 实践操作评估:检查学生进行会计分录编制和登记的操作能力。
第四章:账户式会计账簿一、教学目标1. 掌握账户式会计账簿的结构和登记方法。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第一章:会计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掌握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了解会计的发展历程1.2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掌握会计要素的概念和分类理解会计等式的意义和应用学习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分类1.3 会计记录方法学习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掌握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方法了解会计凭证的审核和传递流程第二章:账户体系与会计科目2.1 账户体系概述理解账户体系的构成和作用掌握账户的开设和关闭原则学习账户的分类和命名规则2.2 常见会计科目及其含义学习资产类科目的设置和运用掌握负债类科目的设置和运用理解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设置和运用2.3 会计分录与账户运用学习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和步骤掌握账户的借贷记账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理解会计分录在账户体系中的运用第三章:复式记账与会计分录3.1 复式记账原理理解复式记账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复式记账法的规则和运用学习复式记账在会计凭证和账簿中的应用3.2 会计分录的编制学习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和步骤掌握会计分录的借贷记账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理解会计分录在复式记账中的运用3.3 会计分录的实务应用学习会计分录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分析实际会计分录案例,提高编制和运用会计分录的能力第四章:财务报表与会计分析4.1 财务报表概述理解财务报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掌握财务报表的编制原则和程序学习主要财务报表的结构和内容4.2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学习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掌握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和解读方法分析实际资产负债表案例,提高编制和分析能力4.3 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学习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掌握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和解读方法分析实际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案例,提高编制和分析能力第五章:会计软件与会计信息化5.1 会计软件概述理解会计软件的定义、作用和发展趋势掌握会计软件的分类和功能学习会计软件的选购和实施原则5.2 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学习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掌握会计软件在凭证编制、账簿登记和报表中的应用了解会计软件的安全性和数据保护措施5.3 会计信息化与电子会计档案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定义、意义和发展趋势掌握电子会计档案的存储、传输和保管要求学习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和价值第六章:存货与成本计算6.1 存货的分类与核算学习存货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存货的核算方法及其会计处理了解存货盘存制度及其应用6.2 原材料与生产成本学习原材料的采购、存储和核算掌握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和程序理解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区分与计算6.3 存货的盘存与处理学习存货盘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存货盘盈盘亏的处理原则和方法理解存货减值的概念和会计处理第七章:固定资产与折旧7.1 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理解固定资产的定义、确认条件和计量方法掌握固定资产的购置、建造和核算学习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计算7.2 固定资产的折旧与核算学习固定资产折旧的概念、目的和原则掌握直线法、加速折旧法等折旧方法的运用理解固定资产折旧在会计报表中的反映7.3 固定资产的处置与清理学习固定资产处置的条件和程序掌握固定资产出售、报废和捐赠的会计处理理解固定资产清理在会计报表中的反映第八章:应收账款与坏账处理8.1 应收账款的确认与核算理解应收账款的定义、确认条件和核算方法掌握应收账款的收取、管理和核算学习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和控制8.2 坏账损失的估计与核算学习坏账损失的概念、原因和估计方法掌握坏账准备的计提和坏账损失的冲销理解坏账处理在会计报表中的反映8.3 应收账款的管理与风险控制学习应收账款的管理方法与技巧掌握应收账款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措施了解应收账款融资和保理的相关知识第九章: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9.1 税务会计概述理解税务会计的定义、作用和特点掌握税务会计的基本原则和核算方法学习税务会计在企业税务管理中的运用9.2 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学习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优惠政策及其计算掌握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理解所得税费用在会计报表中的反映9.3 税务筹划的方法与技巧学习税务筹划的定义、目的和原则掌握税务筹划的方法和技巧了解税务筹划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和价值第十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10.1 会计政策及其变更理解会计政策的定义、作用和分类掌握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条件学习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和影响分析10.2 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学习会计估计的定义、内容和方法掌握会计估计变更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理解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和披露要求10.3 前期差错更正学习前期差错的定义、类型和原因掌握前期差错更正的方法和程序理解前期差错更正在会计报表中的反映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会计概述:理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以及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
职高类会计基础教案
职高类会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和目标;(2)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基本知识;(3)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4)了解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会计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进行日常会计核算操作;(3)能够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兴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会计基本概念: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2. 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3. 会计科目和账户:科目的设置、账户的分类;4. 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记账、算账、报账;5. 财务报表编制和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基本概念、要素、科目和账户等理论知识;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会计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3. 实践操作法:安排会计模拟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会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环境1. 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方便展示PPT和会计软件操作;2. 会计实验室:配置电脑、会计软件和其他相关设备,供学生实践操作;3. 教材和参考资料:选用合适的会计教材和参考书籍,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讨论参与度;2.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会计实验室的操作能力和会计核算技能;3. 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职高学生的会计基础教材,如《会计基础》、《现代会计》等。
2. 辅助材料:提供会计法规、会计准则、财务报表案例等辅助学习材料。
3. 会计软件:引入财务软件(如金蝶、用友等)进行模拟操作。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课程、论坛、专业网站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料。
基础会计学教案范文
基础会计学教案范文教案:基础会计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理解会计主体、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概念。
3.掌握简单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步骤。
4.能够应用基础会计知识解决简单的会计问题。
二、教学内容:1.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a.会计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会计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2.会计主体、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概念a.会计主体的定义和特点b.会计要素的分类和定义c.会计等式的含义和表达方式3.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步骤a.会计核算的目标和方法b.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和编制方法c.财务报表的组成和编制步骤4.基础会计知识的应用a.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录入b.会计账簿的填制和总账调整c.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授课讲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步骤。
3.实践操作法:通过练习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账簿的填制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互动和思考,加深对基础会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流程:1.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a.会计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5分钟)b.会计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15分钟)2.会计主体、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概念a.会计主体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b.会计要素的分类和定义(20分钟)c.会计等式的含义和表达方式(10分钟)3.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步骤a.会计核算的目标和方法(15分钟)b.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和编制方法(20分钟)c.财务报表的组成和编制步骤(15分钟)4.基础会计知识的应用a.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录入(15分钟)b.会计账簿的填制和总账调整(20分钟)c.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15分钟)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查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基础会计学》教案
《基础会计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和目标。
2. 掌握会计要素的分类和会计等式。
3. 学会运用会计科目和账户进行会计分录。
4. 了解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基本知识。
5. 掌握单据处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
二、教学内容1. 会计的基本概念和职能会计的定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2.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会计要素的分类会计等式的构成会计等式的应用3. 会计科目和账户会计科目的分类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账户的运用4. 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的分类和填制会计账簿的分类和登记会计账簿的运用5. 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分类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利润表的编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会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会计分录和报表编制的实践操作。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基础会计学》教科书。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包括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
3. 案例材料:提供一些实际的会计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
4. 会计软件:为学生提供会计软件操作的机会,以熟悉会计核算流程。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会计题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4. 会计分录和报表编制练习:评估学生对会计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
5.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基础会计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会计的基本概念和职能2. 第3-4周: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3. 第5-6周:会计科目和账户4. 第7-8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5. 第9-10周:会计报表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第一章:会计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
2. 掌握会计的基本前提和原则。
3. 了解会计的发展历程和我国会计制度。
二、教学内容1. 会计的定义与职能2. 会计的目标3. 会计的基本前提4. 会计的基本原则5. 会计的发展历程6. 我国会计制度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定义、职能、目标、基本前提和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发展历程和我国会计制度的实例。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基础会计学。
2. 课件:会计概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会计的定义和职能,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会计的目标、基本前提和原则。
3. 案例分析:分析会计发展历程和我国会计制度的实例。
4. 总结:强调会计的基本前提和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5.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一、教学目标1. 掌握会计要素的分类和特点。
2. 理解会计等式的意义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会计要素2. 会计等式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要素的分类和特点,会计等式的意义和应用。
2. 实例分析法:分析会计等式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基础会计学。
2. 课件: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入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2. 讲解:详细讲解会计要素的分类和特点,会计等式的意义和应用。
3. 实例分析:分析会计等式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4. 总结:强调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一、教学目标1. 掌握会计科目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2. 理解账户的概念和结构。
二、教学内容1. 会计科目2. 账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科目的分类和命名原则,账户的概念和结构。
2. 实例分析法:分析账户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基础会计学。
基础会计学教案
基础会计学教案教案一:基础会计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能够:1. 理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熟悉会计方程式的构成和运用方法;3. 掌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概念与分类。
二、教学内容1. 会计学基本概念a. 会计学的定义和作用b. 会计信息的特征和目标2. 会计方程式a.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和定义b. 会计方程式的构成和运用方法3. 资产的概念与分类a. 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区别和举例b. 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区别和举例4. 负债的概念与分类a. 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区别和举例b. 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的区别和举例5. 所有者权益的概念与分类a.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和定义b. 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的区别和举例三、教学方法1. 师生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2. 小组合作学习;3. 案例分析。
四、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提出以下问题:1. 什么是会计学?它的作用是什么?2. 你认为会计信息有什么特征和目标?步骤二:概念与原则讲解(20分钟)1. 会计学的定义和作用;2. 会计信息的特征和目标。
步骤三:引入会计方程式(10分钟)1. 解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概念;2. 介绍会计方程式的构成和运用方法。
步骤四:资产的概念与分类(25分钟)1. 讲解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区别和举例;2. 说明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区别和举例。
步骤五:负债的概念与分类(25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区别和举例;2. 解释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的区别和举例。
步骤六:所有者权益的概念与分类(15分钟)1. 介绍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和定义;2. 区分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
步骤七: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并解决以下问题:1. 举例说明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 分享你对会计方程式的理解。
步骤八: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实际案例,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基础会计学》—教学教案
《基础会计学》—教学教案教学教案:基础会计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包括会计方程、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3.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和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会计学基本概念和原则;2.会计方程和会计等式;3.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分析;4.损益表的编制和分析;5.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举例引入会计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如个人理财、企业财务等。
说明会计学的核心任务是收集、记录和分析财务信息。
2.讲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30分钟)-会计学的定义和作用;-会计信息的特点和质量要求;-会计原则(实体、货币计量、时间周期、持续经营等)。
3.讲解会计方程和会计等式(20分钟)-会计方程的定义和表达形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的含义和意义。
4.讲解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分析(40分钟)-资产负债表的定义和结构;-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步骤和要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
5.讲解损益表的编制和分析(40分钟)-损益表的定义和结构;-损益表的编制步骤和要点;-损益表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利润和净利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讲解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分析(40分钟)-现金流量表的定义和结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和要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现金流量表的现金流分类和现金流量量化方法。
7.综合案例分析(60分钟)-综合运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状况和现金流状况。
8.总结和小结(20分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巩固。
四、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会计学基本概念和原则的理解。
2.综合案例分析:对学生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分析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基础会计学教学教案
基础会计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和目标。
2. 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会计科目。
3. 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4. 学会编制会计分录、试算平衡表和财务报表。
5. 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定义、作用和特点。
2. 会计职能:核算、监督、分析和决策。
3. 会计目标:提供可靠、相关的财务信息,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
4. 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5. 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6. 会计科目:常见会计科目的分类和应用。
7.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凭证、账簿、报表。
8. 会计分录:编制会计分录的原则和方法。
9. 试算平衡表:编制和分析试算平衡表。
10. 财务报表:编制和解读财务报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会计案例,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
3. 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实践操作法:安排实验室或软件模拟,让学生动手操作会计实务。
5. 小组合作法:分组完成会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会计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会计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4. 实验室设备:提供会计软件和实务操作设备。
5.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会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报告:评价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基础会计学》—教学教案
《基础会计学》—教学教案教学主题:基础会计学教学目标:1.了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能够编制基本的会计报表;4.了解会计职业的基本要求和职责。
教学内容:1.会计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会计的基本原理;3.会计的基本概念和术语;4.会计的基本分类和内容;5.会计的核算方法和步骤;6.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要求;7.会计职业的基本要求和职责。
教学重点:1.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会计的基本分类和内容;3.会计的核算方法和步骤;4.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要求。
教学难点:1.会计的核算方法和步骤;2.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要求。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通过讲授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分类和内容;2.实例演练法:通过实例演示会计的核算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掌握核算方法;3.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要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1.《基础会计学》教材;2.讲义、PPT等教学辅助材料;3.实例演练题和案例分析题。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导入(10分钟)1.引入会计学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教学环节二:讲授会计的基本原理(15分钟)1.讲解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货币计量原则、成本原则、会计主体和业务实体原则等。
教学环节三:讲授会计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0分钟)1.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损益等。
教学环节四:讲授会计的基本分类和内容(20分钟)1.讲解会计的基本分类和内容,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财务会计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等。
教学环节五:讲授会计的核算方法和步骤(30分钟)1.讲解会计的核算方法和步骤,包括记账、登记、账簿、凭证、日记账、总账等。
教学环节六:讲授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要求(30分钟)1.讲解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要求,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和相关要求。
基础会计学 教案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一章总论会计的概念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
掌握会计的目标和概念。
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方法归纳讲授法,从会计产生的原因、条件,会计发展的过程,会计发展到现在所具备的特点、职能归纳出会计的概念图示法,以图表示会计的产生及会计概念的归纳。
三、重点难点1、理解会计的目标2、掌握会计的概念四、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
介绍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以多媒体展示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阶段图,并进行讲授说明。
3、由马克思的资本论引出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并介绍会计多职能论观点,4、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和货币的职能,讲授会计的四大特点和目标。
5、利用归纳法对以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归纳出会计的概念。
总结扩展。
通过本次课我们学习了会计的重要性、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职能、目标、特点和概念。
陈云同志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你是如何理解的?剩余产品的出现会计会计产生条件产生文字的产生发展中国:会计名词出现、账簿、四柱清册结账法、龙门账会计的发展西方:复式记账会计职能(核算、监督)会计的特点会计的概念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对象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理解会计对象的概念、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掌握会计六要素的概念、分类和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为今后学习会计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演绎法,由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具体化为会计六要素,再到会计要素项目。
图示法,划图表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三、重点难点重点:1、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
2、企业的资金运动。
3、会计六要素的划分。
4、会计六要素的概念、分类、要素之间的关系。
难点:1、企业的资金运动2、会计六要素的划分四、教学内容本节讲授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企业的资金运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会计教案一、课程内容《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
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范化。
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五、本课程总课时:总学时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概述教学内容:1、会计的概念。
2、会计核算的对象教学目标:1、理解会计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会计核算的对象和方法。
4、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会计的概念、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对象。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间以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有人说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报账;有人说在财务部门工作的人就是会计;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说法对不对?究竟什么是会计?会计是怎样产生的?日常的会计工作主要有哪些?新课讲授:第一节会计概述一、会计的概念(重点)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程序及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会计的产生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和制约的.我国会计产生于西周,发展于唐朝,从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 会计的产生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和制约的,其中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更是密切相关。
给学生简单介绍会计的产生和发展:1、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刻木记事。
2、周朝:“会计”一词开始使用。
3、西汉与东汉:账簿产生,如,“草流”和“誊清簿”,设“钱谷账”。
4、唐宋时期:官厅会计把钱粮的收支分为四个部分“原管、新收、已支、现在”来反映财产的增减变化。
“四柱”(旧管+ 新收- 开除= 实在)式会计方法的应用,根据四柱结算法编造的账簿称为“四柱清册”。
5、明末清初:“龙门账”的产生,把全部账目分为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进- 缴= 存- 该”,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期末编制“进缴表”(资产负债表)和“存该表”(利润表)。
6、我国在清朝后期从国外引进了借贷复式记账法。
7、会计科学在20世纪30年代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讲完会计的相关概念后,教师可利用启发式向学生提出:你怎么理解“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进行课堂讨论。
二、会计的职能及特点(重点)会计职能的定义:会计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
所谓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客观上所具有的功能。
1、核算职能及其特点(1)核算职能的概念会计的核算职能,主要是对各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2)核算职能的特点①会计主要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从数量上核算各单位经济活动情况;②会计主要核算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③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时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2、监督职能及其特点(1)监督职能的概念会计监督职能主要是对各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2)监督职能的特点①会计监督利用货币计价进行监督,也要进行实物监督;②会计监督是一个包括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的一个过程;③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的监督,使外部监督不可代替的。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二者相辅相成,核算是监督的前提,监督是核算的保证。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对象一、会计对象的概念(重点)学习了会计的概念和职能后,同学们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会计工作日常核算的内容具体又包括那些呢,是否包括企业或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从而引导出会计对象的概念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具体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一)资金:是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包括货币本身。
(二)企业的资金运动:1、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2、商业企业资金运动: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3、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预算资金的拨入→预算资金的支出总结:企业的资金运动,是经营资金的运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是预算资金的运动一、会计的特点(重点)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出会计的特点。
(一)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二)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三)会计具有一整套科学实用的专门方法。
三、会计方法(了解)会计方法是指履行会计职能、完成会计任务,实现会计目标的方式,是会计管理的手段。
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它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
本书主要学习会计核算方法。
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你所知道的会计核算方法有哪些?然后进行讲解。
会计核算方法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七种方法。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
布置作业:1、思考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2、复习本节内容,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总结:“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本节又属第一次课,因而讲述会计的概念一定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济学知识,不可照本宣科。
既要激发学生对会计的学习兴趣,又要加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会计学基础”后续知识的学习以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开设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一般性原则教学内容: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2、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
教学目标:1、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2、理解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2、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
本节课主要是难在理解、把握和应用上。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间以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会计的概念,大家知道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为了保证这些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就必须对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从空间上、时间上以及计量方法上作一些必要的、在会计上合乎推理的判断和规定,这些规定和判断就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和条件,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给大家讲述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讲授新课: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重点/难点)一般认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又成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是指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
会计主体前提要求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活动。
这一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二是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相关。
例如,一项商品购销业务,甲方是买方,乙方是卖方。
按照会计主体的要求,会计人员应站在本企业的立场上处理业务,即甲方的会计应作商品购进的账务处理,而乙方的会计应作商品销售的账务处理。
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例如由自然人所创办的独资和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这类企业的财产和债务在法律上被视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财产和债务,但在会计核算上必须将其作为会计主体,以便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其所有者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实体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企业集团由若干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各个企业既是独立的会计主体,也是法律主体,但为了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还应编制该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企业集团是会计主体,但通常不是一个独立法人。
(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
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
例如: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应按购建时的历史成本入账,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提取折旧的形式,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期转作费用等,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
(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以便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编制会计报表。
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是: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分期结算帐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贯彻落实权责发生制、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相关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及谨慎性原则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