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经济学复习要点(参考版)

第一章

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1、生产率水平低

2、人均收入低

3、人口负担严重4 、高水平的失业和不充分就业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出口的严重依赖

6、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二元结构

四、千年发展目标

1根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2普及初等教育3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女性权利

4降低儿童死亡率5改善母亲健康6 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

7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8 建立全球性的发展伙伴关系

三、发展经济学的流派

(一)结构主义学派

1.代表人物:罗森斯坦一罗丹、纳克斯、普列维什、辛格、缪尔达尔。活跃在50年代和60年代。

2.基本观点:

①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神农百草膏是只

适合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不适合商品经济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下的发展中国家。

②理由: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不是一个自动均衡的体系,是具有刚

性的不均衡结构

3.结构主义的基本模型

①二元经济模型(刘易斯):建立在需求互补性概念基础上的平衡增长模型,考查了发展中国家内部结构缺陷。

②中心—外围理论(普拉维什):考查外部结构缺陷对发展中国家的巨大负面影响

(二)新古典学派

1.代表人物:鲍尔、瓦伊纳、哈伯勒、舒尔茨、迈因特、乔根森、巴拉萨、纽金特等

2.基本观点:

①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就象自然界没有飞跃一样,社会经济界也没有飞跃;②劳动与资本是可以相互替代的;③价格机制是一切调节的原动力,从而也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机制;④国际自由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引擎

(三)激进主义学派

1.代表人物:阿明、弗兰克、伊曼纽尔(A. Emmanuel)等;

2.基本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状态是由不公正的世界秩序造

成的

第三章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涵

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1季度、1年、3年、5年、10年)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

的实际产出的增加。

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民收入(NI )及其人均数值来表示

2.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

经济发展要表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的下降,制造业、公用事业、贸易金融、建筑和政府管理机构的比重相应增加,伴随着结构的变化,必须带来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教育程度、素质水平的提高,职业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变化。

(二)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1. 增长是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2. 增长不是发展的充分条件

(三) 经济增长理论

1 哈罗德 — 多马模型

① 这一模式认为,要使经济得到增长,必须有增加的投资(抵补前一阶段损耗的余额)(体现为资本品的增加)。总资本存量的多少和GDP 的大小之间存在着由技术水平决定的某种直接经济关系,这一关系被称为资本—产出比例(capital-output ratio ),它表示1货币单位的产出需要增加多少货币单位资本的投入。

②基本假设:a 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用于消费又可以用于生产;b.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和资本,两者比例固定不变(即两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c.规模报酬不变(或称为规模收益不变);

d.不存在技术进步。

③内容哈多模型的表达:

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由储蓄倾向及资本—产出比所决定,即: g=k

s g 表示经济增长率,是国民收入增量与国民收入之比;s 表示储蓄倾向,表明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K 表示资本—产出比率,即投资系数或加速系数,它是指生产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量

④结论: GNP 的增长率是由国民储蓄和国民资本—产出比例共同决定的。GNP 的增长与储蓄率成正比,一定水平的GNP 中储蓄率越高,GNP 的增长率就越大。GNP 的增长率与资本—产出比例成反比,资本—产出比例越高,GNP 的增长率就越低。 (注意:上述因果关系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各年的供求均衡)

⑤哈多模型的意义:a 模型发展了凯恩斯理论;b 模型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用;c 模型为强调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d 模型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

⑥局限性: a 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设是不合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之间可以替代的这一客观现实;

b 模型过分强调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相对忽视了技术进步、知识与教育、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

c 技术进步的中性的假设也被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所批评;

d 强调持久的政府干预的结论带有浓厚的凯恩斯经济学的色彩,忽视了生产要素的可调整性,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2索洛 — 斯旺模型

①索斯模型的假设: a 资本与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资本产出比可以改变;

b 规模收益不变,并且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c 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着主要调节作用;

d 技术进步是中性的,不改变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即产出的规模不变。 ②索斯模型的内容

(1) 对于储蓄资源的分配

Sf(k)= k n k )(δ++∆

s = 储蓄率,n = 人口增长率, δ是用于固定资产的折旧,k = K/L = 人均(劳均)资本量,△k = K 的增加量,f (k )= Y/L = y =人均(劳均)产量

(2)人均储蓄的去向:1.人均资本k 的增加,每个人所配备的资本设备更多,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 Capital-Deepening )

2.每一增加的人口所配备的人均应该得到的资本和用于弥补固定资产损耗的资本(n +δ)k ,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Capital-Widening )

(3) 经济增长的稳态:要实现经济的稳态增长,即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

在稳态中,总产出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均与劳动力的增长率相等,即经济增长率 g =n 。如果△k =0,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所以稳态条件是: k n k sf )()(δ+=

如图3~1所示,sf(k)与f(k)的形状相似,但是在其下方资本广化直线(n +δ)k 通过原点,斜率为(n+δ) sf(k)与(n +δ)k 的交点所对应的人均资本k1,人均产量y1

③索斯模型的意义:a 假定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具有相互替代性; b.强调市场机制(价格)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

c.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趋势;

d.突破了经济增长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唯资本论”的观点,第一次提出了“技 A k 1 k y y 1 0 图3~1 经济增长的稳态 sf(k) f(k) (n+δ)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