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泽新《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导读(修改稿一9月24日)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案(1)(1)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一课时:导读激趣课重庆市第八中学付泽新修改赵渊博教师活动二:激趣引导与价值介绍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想清楚“为什么去做”甚至比“怎么做”更重要。
有些人曾提出疑问:《乡土中国》的出版时间是1947年,中国社会大部分已经从“乡土”走向“现代”,学习《乡土中国》会不会过时了呢?阅读一本学术著作会不会枯燥无味?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生,为什么要阅读这样一部学术性著作呢?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与提高呢?那么我们来进行几个问题的探究。
1.展示几张图片: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泡沫箱种菜图、汽水瓶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
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
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可能的追问:我们的长辈们热衷种菜,不止热衷,甚至还擅长种菜?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的重点:喜欢和擅长种菜并非仅是个人的选择、个人的特质,而是群体的选择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习惯。
所以,原因还要从社会、传统中去找。
2.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教师从《乡土中国》中找到理由,给出回应。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通过以上几个活动,以鲜活的示例来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从身边可知可感的情景出发,带领学生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展示《乡土中国》中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导入相关社会学概念做准备。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导读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整本书阅读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却也是一个重点。
《乡土中国》作为一部研究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可读性相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来说不高,故而,它的导读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师,我的想法是把《乡土中国》这本书分成三个阶段去攻略。
第一阶段,在开学。
布置下《乡土中国》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用初中学习的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或参考教材80面的阅读指导去阅读《乡土中国》。
第二阶段,在新生进入高中一个月左右,渐渐适应高中生活与学习难度之后,上一节导读课,了解学习《乡土中国》的方法,布置课程任务,小组合作探讨,做第二次精细阅读。
第三阶段,在学期末,再准备三到四节课,进行小组成果汇报,教师分析总结。
【教材分析】《乡土中国》是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整本书阅读,它对上承接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对下链接第六单元的“学习之道”,再加上高中语文只有两本整本书阅读,可以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有推荐阅读过科学类的学术著作《昆虫记》,对于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应该是有一定的基础。
这是其一;其二,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有提前至少一个月布置了阅读任务,学生有系统阅读过《乡土中国》。
这是优点,缺点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乡土中国》是一知半解,对于它的重要性也不了解,不清楚高考导向。
故而,导读课主要是教授他们如何学习,把教学的主动性还给学生。
教学目标1.了解《乡土中国》的考点与方向。
2.掌握《乡土中国》的阅读方法,并以此精读文本,掌握文本大概内容及部分重要概念,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
3.合作设计《乡土中国》学习任务。
4.激发他们对乡土的热情,增强他们对土地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乡土中国》的阅读方法;链接高考的相关知识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自行设计《乡土中国》的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今年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乡村音乐教师邓小岚与扶贫大学生村官杨宁导入,乡村振兴工作是近几年媒体关注的一个大热点,乡村,也是近几年的一个高频考点,就连我们的必修上册的书上,连着两个单元都与乡村文化密切相关: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第五单元的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各章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各章思维导图第一章:乡土本色费孝通在第一章中主要探讨了乡土社会的本色。
他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基于长期共同生活的经验和习惯。
他还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静态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缓慢,变化不大。
第二章:文字下乡在第二章中,费孝通讨论了文字在乡土社会的作用。
他认为,文字并不是乡土社会的基本需求,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主要依靠面对面的交流。
他还指出,文字的引入可能会打破乡土社会的平衡,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在第三章中,费孝通继续讨论了文字在乡土社会的作用。
他进一步指出,文字的引入可能会带来文化的变迁,影响乡土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他还强调了乡土社会对文字的适应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矛盾。
第四章:差序格局在第四章中,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
他认为,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就像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同心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地位和角色,与周围的人形成不同的关系。
他还指出,差序格局是乡土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在第五章中,费孝通讨论了乡土社会的道德观。
他认为,乡土社会的道德观是私人的,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
他还指出,乡土社会的道德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六章:家族在第六章中,费孝通探讨了乡土社会的家族制度。
他认为,家族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共同生活,共同生产。
他还指出,家族制度对乡土社会的影响深远,决定了人们的身份地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第七章:男女有别在第七章中,费孝通讨论了乡土社会的性别关系。
他认为,乡土社会的性别关系是男尊女卑的,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还指出,乡土社会的性别关系对女性的生活和命运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八章:礼治秩序在第八章中,费孝通提出了“礼治秩序”的概念。
[优选]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优秀PPT课件
【 (名校 师课 整堂 理】课获本奖专P题PT)-统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 上册《 乡土中 国》整 本书阅 读思维 导图课 优 件 秀(PPTPP课T 件)推 ppt荐优(质最说新课版稿本()精推选荐)
第12章
【 (名校 师课 整堂 理】课获本奖专P题PT)-统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 上册《 乡土中 国》整 本书阅 读思维 导图课 优 件 秀(PPTPP课T 件)推 ppt荐优(质最说新课版稿本()精推选荐)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统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 上册《 乡土中 国》整 本书阅 读思维 导图优 秀PPT课 件ppt 优质说 课稿( 精选)
第5章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统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 上册《 乡土中 国》整 本书阅 读思维 导图优 秀PPT课 件ppt 优质说 课稿( 精选)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统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 上册《 乡土中 国》整 本书阅 读思维 导图优 秀PPT课 件ppt 优质说 课稿( 精选)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统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 上册《 乡土中 国》整 本书阅 读思维 导图优 秀PPT课 件ppt 优质说 课稿( 精选)
【 (名校 师课 整堂 理】课获本奖专P题PT)-统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 上册《 乡土中 国》整 本书阅 读思维 导图课 优 件 秀(PPTPP课T 件)推 ppt荐优(质最说新课版稿本()精推选荐)
整本书 思维导图
【 (名校 师课 整堂 理】课获本奖专P题PT)-统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 上册《 乡土中 国》整 本书阅 读思维 导图课 优 件 秀(PPTPP课T 件)推 ppt荐优(质最说新课版稿本()精推选荐)
《乡土中国》
思维导图
各个章节
第1章
第2-3章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统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 上册《 乡土中 国》整 本书阅 读思维 导图优 秀PPT课 件ppt 优质说 课稿( 精选)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1、通读本书的前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2、通读本书的后记,大致清楚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作品评价等内容;3、通读目录,对全书的论述对象和主题分布有大致的认识;4、通读每一篇文章,找出每篇文章的关键词,并概括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在摘抄本上。
即兴班级小辩论,放眼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屈原精神?二、精读《乡土中国》精读任务一:相关概念梳理(ppt图表展示)精读任务二:批注法(ppt图表展示)如,在《差序格局》中,作者提出“差序格局理论后,是如何运用“差序格局”来分析“自我主义”的?通过精读,我们可以概括为:以“己”为中心,不以“小己”来应对一切,而把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大或者缩小。
精读任务三:精读文本,归纳文本主要内容(ppt图表展示)精读任务四:精读文章,梳理脉络,能用思维导图呈现各章内容三研读《乡土中国》研读任务:梳理整本书的结构脉络,写本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示例四. 呈现《乡土中国》阅读报告四、思辨探究1.思考前三篇文章间的意义关系。
(先个人完成,再小组讨论)2.比喻论证是《乡土中国》常见的论证方法。
请分析《差序格局》中的比喻论证具有怎样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3.从14篇文章中选一篇,具体分析主要运用了那些表达方式及其艺术效果。
4.用一段文字(100字以内)分析第九至第十一这三篇文章与书名《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再与同学相互讨论。
5.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举办一次题为“中国需要‘法治’还是‘礼治’”的辩论会。
6.《乡土中国》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请结合《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分析比较研究的特点和效果。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导读【高中语文】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导读课教学课题《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导读课科目语文年级高中一年级课时1课时教师付泽新一、课程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括:“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通过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位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样貌和行为方式。
”同时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的一节整本书导读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乡土中国》与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的书目构成,完成未来整本书阅读的学生的任务分配。
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五步阅读法。
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五部阅读法。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对比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教师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师指导用书学生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学环境:学生4——6人组成小组七、教学过程活动内容活动意图时间教师活动一:导入1、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社会,你会选择哪个词语?(并将学生总结的词语板书于黑板上)学生活动: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感知到的中国社会(保留着张板书,可用于阅读过整本书后进行相同的活动再做对比展示)以一个比较新颖的方式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是巨大的,不仅仅存在表面的粗略的解释,更需要寻找和现实生活产生勾连,同时先展示出学生对中国社会感性的体悟与认识。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导读一、导读:《乡土中国》是由 14 篇文章构成的“论文集”。
从内容上看,它是一部社会学专著;从文体上看,费孝通显示自称《乡土中国》中的文章是“杂话”。
“杂话”之“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材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自身经历,有故事传说,有访谈对话,有经典文献,有文艺作品。
二是概念繁多,“乡土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法治”“礼治”“横暴权力”“教化权力”“同意权力”“时势权力”“社会继替”“社会变迁”。
三是体系复杂,一方面是由各篇主要内容构成的“乡土中国”理论体系;一方面是隐藏在各篇之中的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一方面是各篇之中所描述的乡土中国的典型“现象”与“事实”,这些“现象”与“事实”就是“乡土中国”的文化景观,三方面内容“夹杂”在一起,相互融合,浑然天成。
“杂话”之“话”,主要体现在表达技巧。
一是结构自由,整本书并未从整体上呈现出“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框架,每一篇也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不一定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各篇的核心概念并不固定,也缺乏严格的“定义”;各篇的观点并非集中呈现,而是散见于文中,阅读时并不容易找到统率全文的“论点句”或核心段落。
二是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有叙述,有描写,有论证,有说明;就论述方法而言,有阐释,有分析,有对比,有比喻,有类比。
各种表达方式自然融合,各种内容自然融合。
三是语言表达独具特色。
因为是“话”,是根据讲课的讲稿整理而成的,所以从整体上看,《乡土中国》的语言是质朴的、自然的、通俗的、亲切的,有娓娓道来的谈话风,但其中也不乏幽默诙谐的语言,不乏严谨缜密之句,不乏渊默智慧之笔。
二、读书方法阅读《乡土中国》,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是略读。
“略读”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的浏览。
其主要方法是:1.阅读封面、版权页、作者简介,了解本书作者及其主要著作。
2.阅读目录、前言、后记、内容摘要,大致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和思维导图(113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和思维导图(113页)《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48年出版的一本学术著作,主要探讨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全书共分为14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费孝通先生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深入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如土地的分配、家族的构成、农村的权力结构等。
他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乡土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如农民的生活、婚姻、家庭、教育等,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乡土社会的全貌。
1. 导论:介绍了《乡土中国》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2. 乡土社会的特点:包括土地的分配、家族的构成、农村的权力结构等。
3. 农民的生活:包括农民的居住、饮食、衣物、交通等。
4. 农民的婚姻:包括婚姻的习俗、婚姻的动机、婚姻的关系等。
5. 农民的家庭:包括家庭的构成、家庭的关系、家庭的教育等。
6. 农民的教育: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手段、教育的效果等。
7. 乡土社会的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关系的变化、社会观念的变化等。
8. 乡土社会的未来:包括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进步的方向等。
通过这个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乡土中国》的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激发自己的思维,深入思考和探讨乡土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9. 乡土社会的经济活动:探讨农民的经济活动、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农村市场的运作机制等。
10. 乡土社会的文化传承:包括乡土文化的特点、文化传承的方式、文化对乡土社会的影响等。
11. 乡土社会的宗教信仰:探讨农民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宗教对乡土社会的作用等。
12. 乡土社会的法律制度:包括乡土社会的法律观念、法律制度的特点、法律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等。
13. 乡土社会的政治参与:探讨农民的政治参与方式、政治权力的分配、政治对乡土社会的影响等。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任务)教学设计(高教版2023 基础模块下册)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1.借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赏析乡土文学作品。
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撰写调查材料。
3.拓展阅读费孝通的传记或其他相关文章,形象感知其研究精神、治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借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赏析乡土文学作品。
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撰写调查材料。
教学难点: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撰写调查材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重温路遥《平凡的世界》主要内容。
2.安排课下主题调研任务:以“乡村社会的‘变’与‘不变’”为主题,运用《乡土中国》中的概念,学习借鉴费孝通的调查路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村庄或社区,从人际关系、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乡村(社区)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材料。
教师可提供相关步骤指导:(1)研究对象的确定:“人际关系”“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乡村(社区)管理”等。
主题要小、要聚焦,要有调查价值。
(2)范围:村庄或社区,调查地点要距离适中、来去方便。
(3)角度:横向——不同地域;纵向——发展变化。
(4)语文研究价值方向:信息提炼,素材选取,调查材料撰写教学过程:一、分析材料1.根据下面一则材料,分析相关问题。
材料:小王大学毕业。
爸爸认为他回到家乡更容易发展,妈妈认为留在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
影响两种观点的因素很多,请运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提示:爸爸认为回乡更容易发展,是基于传统乡土理念,认为可以利用熟人社会的资源,而且世代定居、父子传承的观念更有利于家族发展。
妈妈认为去大城市有机会发展,是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认为应凭借知识、理性而非人情关系获取更多机会。
2.小组讨论,上学期阅读过的《平凡的世界》中,哪些现象和材料反映的内容与之相关,试作简要分析。
示例:(1)孙少安,留在家乡开砖厂,充分发挥了他的人脉资源,在家乡人的支持下发展壮大。
(新教材) 《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导读(共155张PPT)
专题研讨的能力。
返 首 页
3
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描写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 社会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 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 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 自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文化特性,学习作者观察、透视社会的方法,说理严谨与生动的
特点。
返
首
页
5
2.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①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粗读、细读、新读等阅读方法。②能学 习和运用先粗后细的读书法,带着阅读预期,关注核心概念和研究 思路,结合个人经验与相关资料阅读学术类著作。学会举一反三。
返 首 页
31
[提示] (1)说乡下人“愚”,不是指他们智力有问题,知识有局 限,而是指他们不识字,是文盲,而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 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2)“特殊语言”指非文字性的,可以用来传情达意的语言,如 表情、肢体语言、行话等。
返 首 页
32
2.为什么说文字在乡下是多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 首 页
6
方法指导 1.粗读。一是阅读“序言”“后记”等,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 作目的;二是通过浏览目录,大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 构。 2.细读。是以掌握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积 累知识为目的的读书方法,即精细深入地阅读。要求“字求其训, 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34
[提示] (1)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 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目录
1、乡土本质 2、文字下乡 3、再论文字下乡 4、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6、家族 7、男女有别
8、礼治秩序 9、无讼 10、无为政治 11、长老统治 12、血缘和地缘 13、名实的分离 14、愿望到需要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 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获得清华大学社会人 类学硕士学位,后进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师从世界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他在导师 指点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 “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 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 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归国后任教于西南联大、 云南大学、清华大学。
怎样读《乡土中国》
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学术著作?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内 容和情势,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 经历和阅读经验,即使阅读同一本书,也可能会有不同的 读法。
第一步是浏览。阅读封面、版权页、作者简介记住本书 的作者与书名;阅读目录、前言、后记、内容摘要,大致了解 本书的主要内容;对全书进行一目十行的扫描式阅读,大致 了解本书的基本结构;跳读部分章节或段落了解本书的内容 体系用5~10个关键词语概括本书的内容。
预习《乡土中国》乡土中国第一章
1.学习目标
➢ 学会在阅读中提炼自然段的中心句; ➢ 学习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 ➢ 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乡土社会现象。 2.完成《乡土本质》导学案上的问题
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搜狐新闻)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好像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 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 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最近我遇 到一位从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特地问我:你们 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仍旧锄地播种, 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 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 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的学术性著作,是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费老以中西对照的学术视野,扎根乡土本身,经过十几年社会实践与调研,运用社会学方法来整体分析乡土社会,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本书重要术语及观点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加以理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观点是否符合当今需要,可以做深入探究。
2.学生活动一:思考并回答问题。
第一,中国在过去是一个农耕国家,春种秋收、夏忙冬藏,不遗余力地开发脚下的沃土,是中国人的鲜明特征。
第二,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第三,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地形太复杂,真正用于耕种的土地比较少。所以,勤劳的中国人,物尽其用,见缝插针地耕种。所以中国人很珍视土地。
3.对比中外两国对于土地的利用,教师引导学生从《乡土中国》中得出结论。对土地的这种独特情怀是属于中国特有的“乡土本色”。
1.出示《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引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大观园里住的人都以贾母作为关系网的中心,所以得以入住大观园。
2.学生活动二:画出以贾宝玉为中心的人物关系网。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的男主角是贾宝玉,我们知道住在大观园里的人都是贾母的“关系户”,但是他们是不是又都和贾宝玉构成人物关系,所以,我们能不能画出以贾宝玉为中心的人物关系图。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的第一课时。这是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学术性著作,所以对于《乡土中国》的学习兴趣不够强烈,再加上学术论著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思辨性,学生对某些内容理解困难,且缺乏批判性阅读和专题阅读的思维和方法。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五步阅读法。
除此之外,中国乡村还有那些显著的特色呢?让我们一起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里找找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指导阅读方案《乡土中国》,于学生而言,有些艰深;于对传统课文烂熟于心的教师而言,也是一次挑战。
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整本书阅读呢?于无声处,润物无声,让学生静默地阅读当然可以,但我更觉得应该“动”起来,通过启动仪式来激发兴趣,来渲染造势,让学生明白:这绝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这本并非鸿篇巨制的“小书”,却是一本读懂中国社会的“大书”。
当然,它并非“天书”,只要指导得法,循序渐进,学生也可以读得兴致盎然,受益终生。
一本大书,无尽藏也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入乎其内,这句话的背后,是刀笔吏出身的赵普,以为自己非科举入仕,位极人臣,终不为美,故作自嘲之语。
但后世往往巧妙阐发为阅读经典的重要性。
我深以为是。
中学阶段,沉潜阅读几本大书,除了课本课文,是相当有必要的。
“卓荦全凭弱冠争”,十几岁的高中生,书生意气,潜心研读一部“大书”,不唯阅读写作能力自会突飞猛进,人生境界亦随之高远,亦可奠定非凡格局。
整本书阅读,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涵养心性。
心志不坚者,往往废卷而叹,以为“卑之无甚高论”;心浮气躁者,往往囫囵吞枣。
因此,整本书阅读,意在克服当前“凡开卷必有益”的真实谎言,“叶公好龙”式的假阅读、浅阅读现象,引导学生从广泛涉猎到深度阅读、研究性阅读。
因此,整本书阅读对于克服当前的浅阅读、碎片阅读等具有矫正作用。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不惟对大师,对于“大书”亦如是。
因此,我从两个方面来巧妙介绍《乡土中国》,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师寄语,学霸感言①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赠书,认为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一本必读书。
②2020年秋季清华大学开学典礼武汉新生发言引用:收到了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的赠书《乡土中国》。
他将跟随着费孝通学长的脚步,踏入中国的广袤大地,洞悉中国乡土社会的面貌、特征和关键问题,读懂我们与脚下这片土地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邱勇最富诗意的演讲:乡土是家乡的土地,是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也是心灵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
《乡土中国》整本阅读序列指导(思维导图图+渐进式阅读+深度阅读)
《乡土中国》整本阅读序列指导(思维导图图+渐进式阅读+深度阅读)XXX《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XXX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其中收录的14篇论文,是根据XXX20世纪40年代在XXX和XXX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的,曾在当时的《世纪评论》期刊分期连载过。
作者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授“乡村社会学”,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以“乡土”概念来概括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
在XXX眼中,“乡土社会”是从“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的。
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基本解体,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
作为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具体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面貌,深入地理解中国乡村文化的特性;可以通过研读文本,研究作者观察社会、透视社会的方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通过研读文本,研究作者缜密的思维、生动的表达、严密的论证,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中学生浏览《乡土中国》,不仅要读懂这本书,还要通过浏览这一本书来学会如何浏览学术著作,掌握研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建立浏览学术著作的基本规范。
在梳理传统浏览履历的根蒂根基上,联合“学术著作浏览与研讨”的特点,浏览《乡土中国》,发起中学生采纳“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五步浏览法。
第一步是浏览。
阅读封面、作者简介,记住本书的作者与书名;阅读目录、前言、后记、内容摘要,大致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对全书进行一目十行的扫描式阅读,大致了解本书的基本结构;跳读部分章节或段落,了解本书的内容体系,用几个关键词语概括本书的内容。
第二步是略读。
快速地通读全书,圈出各篇的核心概念,勾画出各篇的主要观点;联合原文,对文章的核心概念作出解释;联合原文,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的寄义;找出每章节的枢纽词语,用本人的语言写出全书梗概。
付泽新《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导读(修改稿一9月24日)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导读课重庆市第八中学付泽新教课课题《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导读课科目语文年级高中一年级课时 1 课时教师付泽新一、课程剖析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含:“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勒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纲领小目及其关系,做出全书内容概要;掌握书中的重要看法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有关的资料,认识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经过频频阅读和思虑,研究本书的语言特色和阐述逻辑”。
经过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能够促使学生“体验各种启迪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渐渐实现多方位因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质量、精神样貌和行为方式。
”同时在建立课程的过程中,要增强实践性,“经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沟通、梳理与研究等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剖析《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依据费孝通20 世纪 40 年月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解说的“农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拥有学术性与文学性。
三、学情剖析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的一节整本书导读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乡土中国》与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认识《乡土中国》的书目构成,达成将来整本书阅读的学生的任务分派。
四、教课目的教课目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五步阅读法。
初步认识《乡土中国》有关信息。
教课要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教课难点:指导学生掌握五部阅读法。
五、教课方法解说法、对照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法六、教课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师资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师指导用书学生资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课环境:学生4——6人构成小组七、教课过程活动内容活动企图时间教师活动一:导入以一个比较新奇的方式 3 分钟1、假如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社会,你会选择哪个词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引语?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并将学生总结的词语板书于黑板上)的解读的空间是巨大学生活动: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感知到的中国社会的,不只是存在表面的(保存着张板书,可用于阅读过整本书后进行同样的活动再大略的解说,更需要寻做对照展现)找和现实生活产生勾连,同时先展现出学生对中国社会感性的体悟与认识。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导读
通过以上几个活动,以鲜活的示例来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从身边可知可感的情景出发,带领学生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展示《乡土中国》中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导入相关社会学概念做准备。
15分钟
教师活动三:解题展示
教师活动一:这些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探究它们产生的原因似乎也并不容易,这需要对中国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考察,进行精当理性的概括,1940年,有这样一位社会学家从这些问题出发,具有时代眼光的解读过我们刚刚发现的问题。
二、我们的家庭关系图
刚刚我们的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家庭关系图,如果我们学习过英语的话,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要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都统称为aunt。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而在英语中则统一用uncle代表。称谓的简单或是复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西方对于家庭格局与家庭成员间关系的理解不同。而我们中国家庭的关系格局在《乡土中国》中是这样阐释,请大家对照自己所画出的家庭关系图,看下面的观点,是否符合你所画出的图片。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五步阅读法。
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五部阅读法。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师指导用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第八中学付泽新
教学课题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导读课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1课时
教师
付泽新
一、课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括:“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通过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位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样貌和行为方式。”同时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2、第2天:阅读第一章——任务:为批注指导课做准备
3、第3天:批注指导课——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批注
4、第4—10天:学生阅读全书——任务:按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批注
5、第11天:研读指导课——任务:教师示范指导如何进行研究性问题的探讨研究
6、第12—17天:小组进行研读
7、18天:学生分小组研究性课题展示
通过活动解答上一环节讨论的问题,简单引导学生了解《乡土中国》这本学术性著作与现实的相关性。通过介绍作者、成书的介绍,对整本书有一个基本的框架认识。
10分钟
教学活动四:
《乡土中国》取自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序言中点明了他的创作脉络和意图:
5、第五步:重读
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
通过介绍五步阅读法指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任务中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掌握整本书阅读循序渐进的方法。
10分钟
八、任务布置
为学生开一张阅读任务清单
1、第1天:导读课——任务:初步了解《乡土中国》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PPT展示
一、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 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54页
三、为什么中国妈妈与美国妈妈不同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校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的一节整本书导读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乡土中国》与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的书目构成,完成未来整本书阅读的学生的任务分配。
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悟,可以借助回答教材中的阅读导引来检测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借助书本每一章前的文本梳理勾连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
4、第四步:研读
研读就是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出的专题,也可以是参考教材后面附加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搜集资料、讨论展示。
1、何为五步阅读法
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
2、第一步:浏览
指导学生浏览目录,大致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向学生展示《乡土中国》目录。
2、第二步:略读
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了解每一章的内容大意,略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大致理解书中重要观点。并向学生举例示范。
3、第三步:精读
二、我们的家庭关系图
刚刚我们的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家庭关系图,如果我们学习过英语的话,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要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都统称为aunt。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而在英语中则统一用uncle代表。称谓的简单或是复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西方对于家庭格局与家庭成员间关系的理解不同。而我们中国家庭的关系格局在《乡土中国》中是这样阐释,请大家对照自己所画出的家庭关系图,看下面的观点,是否符合你所画出的图片。
——《乡土中国》整本书月度任务书53页
细心的同学可能注意到了,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很有趣的现象,似乎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但是要真的解释其中的原理,又无法使用精准的语言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阅读专业的学术著作来学习如何将一个问题通过理性、专业同时又富有趣味的表达出来,如今,现代社会覆盖了中国的大多数地方,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基本解体,但是在传统乡土社会中所生长出来的中国精神的灵魂缺依然根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整本书阅读的第一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去认识、理解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
以一个比较新颖的方式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是巨大的,不仅仅存在表面的粗略的解释,更需要寻找和现实生活产生勾连,同时先展示出学生对中国社会感性的体悟与认识。
3分钟
教师活动二:激趣引导
教师活动一: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乡土中国》序言
因此我们在进行整本书的学术著作的阅读时,就要采取和阅读单篇文章或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性著作不同的方法,在这里老师推荐一种“五步阅读法”,可以帮助同学们更有效地阅读《乡土中国》。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通过对《乡土中国》成书、性质以及作者费孝通的介绍,简单了解书的相关信息
2分钟
教学活动五:介绍五步阅读法与学习计划
学生活动三:观看视频,并找出中美两国妈妈的不同。
通过以上几个活动,以鲜活的示例来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从身边可知可感的情景出发,带领学生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展示《乡土中国》中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导入相关社会学概念做准备。
15分钟
教师活动三:解题展示
教师活动一:这些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探究它们产生的原因似乎也并不容易,这需要对中国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考察,进行精当理性的概括,1940年,有这样一位社会学家从这些问题出发,具有时代眼光的解读过我们刚刚发现的问题。
学生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教学环境:学生4——6人组成小组
七、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
教师活动一:导入
1、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社会,你会选择哪个词语?
(并将学生总结的词ຫໍສະໝຸດ 板书于黑板上)学生活动: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感知到的中国社会
(保留着张板书,可用于阅读过整本书后进行相同的活动再做对比展示)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24页
大家可以注意到,土地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传统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西游记》中,每次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他都要询问当地的地方性神仙土地爷,土地爷的广泛分布,不正是证明了中国人以“土”为生的民族生存传统和安土重迁的生活习惯么?试想如果我们也像游牧民族一样追逐水草而居,那么土地公公又怎么能了解本地家家户户甚至是本地神灵鬼怪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