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大气的运动教案

大气的运动教案

大气的运动教案教案一:大气的运动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大气的运动原理和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1. 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2. 大气的循环系统。

教学难点:1. 理解大气垂直运动的原因和特点。

2. 理解大气循环系统的机制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和显示屏。

2. 教学PPT和课件。

3. 相关教学资料和视频。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地球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大气层的存在和运动现象。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大气的垂直运动:- 介绍大气的垂直运动,例如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

- 解释上升气流的原因和特点,如热空气的密度较小,所以会上升;上升气流会带来云和降水。

- 解释下沉气流的原因和特点,如冷空气的密度较大,所以会下沉;下沉气流会造成干燥和晴朗的天气。

b. 大气的水平运动:- 介绍大气的水平运动,如风系统和气旋。

- 解释风系统的形成和特点,如地球的自转和温度差异导致的气压差异。

- 解释气旋的形成和特点,如气旋的旋转方向和风向的变化。

3. 实例演示(15分钟)通过教学视频和图片实例,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和过程,如上升气流和风系统的运动方向。

4. 深入探讨(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如大气循环系统和风的强度对气候和气温的影响。

5. 小结复习(5分钟)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重要性,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扩展活动:1. 借助实验,让学生模拟上升气流和风的运动过程。

2.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对学生进行书面评估。

教学延伸:1. 继续深入研究大气的运动机制和模拟实验。

2. 探索大气的温度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注:本教案不包含标题,文中未出现与标题相同的文字。

大气水平运动教案

大气水平运动教案

大气水平运动教案第一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概述1.1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2 教学内容:引言:介绍大气水平运动的概念和实际应用水平气流:解释风的概念,探讨风速和风向的变化气压梯度力:讲解气压梯度力的概念和作用摩擦力:介绍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地转偏向力:解释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和作用1.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天气现象,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二章: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和变化2.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和变化原因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2.2 教学内容:地形:讲解地形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温度和湿度:介绍温度和湿度对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大气压力系统:解释高压和低压系统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风向和风力的变化:探讨风向和风力的变化原因2.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和变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气象图分析:分析气象图,让学生理解高压和低压系统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讨论地形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形成和变化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三章:大气水平运动的应用3.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3.2 教学内容:天气预报: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气候研究:介绍大气水平运动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航空和航海: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在航空和航海领域的作用3.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航空航海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进行小组分享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应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四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4.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4.2 教学内容:实验原理: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介绍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实验结果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4.3 教学活动:实验演示:进行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4.4 教学评估: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观察和理解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五章: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5.1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前沿知识5.2 教学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研究方向5.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知识学术报告: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小组分享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研究进展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六章: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6.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掌握大气环流模式及其对全球气候的作用6.2 教学内容:气候系统概述:介绍气候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大气环流模式:讲解Hadley 环流、Ferrel 环流和polar 环流的特点和分布气候带划分:解释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形成与大气水平运动的关系气候现象: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季风、台风等气候现象的影响6.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象图分析:分析长期气象数据,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对特定气候现象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七章: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7.1 学习目标:认识大气水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和控制方法7.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概述: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控制措施污染物传播: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污染物传播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估:介绍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和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空气质量管理: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空气质量管理的影响7.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大气污染事件,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小组分享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八章: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8.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反作用8.2 教学内容:农业影响: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风向和降水对作物生长的作用城市规划:介绍城市规划中考虑大气水平运动的重要性,如通风廊道的设置能源利用: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能源利用的影响,如风能的利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8.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案例研究: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小组讨论: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九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数值模拟9.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数值模拟方法了解数值模拟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9.2 教学内容:数值模拟原理:讲解大气水平运动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模型构建:介绍数值模型的构建和参数设置模拟结果分析:解释数值模拟结果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和应用9.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软件操作演示:进行数值模拟软件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模拟过程学生模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数值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9.4 教学评估: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观察和理解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教育与普及10.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教育的必要性掌握大气水平运动普及的方法和技巧10.2 教学内容:教育意义:讲解大气水平运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教学资源开发:介绍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普及方法:探讨大气水平运动普及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公众参与:讨论如何鼓励公众参与大气水平运动教育和普及活动10.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教育和普及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设计:进行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设计的演示第十一章:大气水平运动与天气预报11.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因素11.2 教学内容:天气预报概述: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天气图分析:介绍如何通过天气图分析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的影响预报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预报中的应用11.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应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预报的挑战和局限性,进行小组分享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二章: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12.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掌握大气环流模式及其对全球气候的作用12.2 教学内容:气候系统概述:介绍气候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大气环流模式:讲解Hadley 环流、Ferrel 环流和polar 环流的特点和分布气候带划分:解释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形成与大气水平运动的关系气候现象: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季风、台风等气候现象的影响12.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象图分析:分析长期气象数据,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对特定气候现象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三章: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13.1 学习目标:认识大气水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和控制方法13.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概述: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控制措施污染物传播: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污染物传播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估:介绍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和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空气质量管理: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空气质量管理的影响13.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大气污染事件,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小组分享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四章: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14.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反作用14.2 教学内容:农业影响: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风向和降水对作物生长的作用城市规划:介绍城市规划中考虑大气水平运动的重要性,如通风廊道的设置能源利用: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能源利用的影响,如风能的利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14.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案例研究: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小组讨论: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五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发展15.1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大气水平运动未来的研究方向15.2 教学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研究方向15.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和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大气水平运动的相关知识,包括大气水平运动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变化原因、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大气的运动原理,掌握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分析和解释大气运动现象。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珍惜大气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大气的运动原理。

2. 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大气环流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模型或实物展示大气运动的过程。

3. 大气环流图表。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大气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2. 提问:你们有没有观察到过大气的运动现象?有哪些表现形式?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课件和图表,讲解大气的运动原理,包括热的传导、辐射和对流等方式。

2. 分析大气运动的原因,解释地球自转、不均匀的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 介绍大气环流的分类,包括全球性大气环流和局地性大气环流,并解释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的实际应用,如风的形成和气候变化等。

2.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特点,如赤道附近的热带风、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风等。

3. 让学生思考大气环流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步骤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大气环流对地球上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步骤五:总结(10分钟)1. 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

2. 强调大气环流对地球上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大气资源。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大气的运动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2篇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2篇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大气的运动学科:地理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分层结构;2.理解并掌握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其影响;3.认识大气运动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2.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大气的运动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关系;2.气象要素的对流和垂直运动。

教学准备:1.课本、讲义、地理实物模型;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大气运动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与大气运动有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大气运动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25分钟)1.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和分层结构,包括对于各层大气的温度、压强、稀薄程度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解释。

2.讲解大气的运动形式,包括水平气流、垂直气流、地转偏向及气旋等相关内容,并重点讲解其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

3.通过多媒体展示,对不同形式的大气运动进行生动的演示和解释,以加深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理解。

三、实例分析(15分钟)根据一定的气象数据,以某地的天气变化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请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以及大气运动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区域,探讨该地区的大气运动特点以及对当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讲解。

五、概括总结(10分钟)总结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其影响,回答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疑问,并进行必要的疏导。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的运动,并对相关概念和原理进行理解和运用。

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践活动,通过观测并记录气象要素,加深对大气运动的理解。

2.教师还可与学校气象站或气象专业的教师联系,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现代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

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个别点评,评价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把握程度。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大气的组成以及大气运动相关的原理。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运动的原因,理解大气运动在气候和天气形成中的作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中大气运动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增加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大气的组成及大气运动的原因与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深入浅出地解释大气运动的复杂性,使学生能够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天气图、大气环流图、流线图等相关教学素材。

3. 学生观察筒、磁带、气温计、气压计等气象测量工具。

四、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云的形状和运动,通过展示天气图和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并谈论下雨、刮风、闪电等天气现象的原因。

呈现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组成,包括干燥的地面层、水汽多的对流层、臭氧丰富的臭氧层等,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的结构和不同层次的特性。

解释1. 解释大气压力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磁带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重力和分子运动引起的气压差异,从而形成地球表面的气压系统。

2. 解释大气运动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热量传递和不同地域的温差对大气压力和密度的影响,以及引起大气运动的推动力。

3. 解释地球大气环流系统:结合天气图和大气环流图,向学生展示不同季节和地域的风向、风力的变化,引导他们理解地球的辐射差异导致气候带以及环流系统的形成。

拓展1. 探究地球自转和热带低压形成的关系:通过展示流线图和飓风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热带低压带来的强风和降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 探究地形对气候和大气运动的影响:通过展示高山地区和平原地区的气温、气压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对风、降水等大气运动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通过整理和归纳上述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大气运动的主要特点和原因,并强调大气运动在气候和天气形成中的作用。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现象,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大气运动原因,写一份简短的观察报告。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大气的运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掌握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基本特征。

2. 大气运动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大气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大气运动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大气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是如何运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大气的垂直运动- 热空气的上升和冷空气的下沉。

- 热空气上升形成对流运动和垂直运动。

- 冷空气下沉形成沉降运动。

- 垂直运动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形成和运动。

- 高空急流和地面风的关系。

- 风的方向和速度的测量方法。

3. 实验探究(25分钟)(1)实验一:热空气的上升和冷空气的下沉-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玻璃瓶、一根蜡烛和一块冰块。

- 点燃蜡烛,将玻璃瓶口紧贴蜡烛上方,观察玻璃瓶内的现象。

- 将冰块放在玻璃瓶上方,再次观察玻璃瓶内的现象。

- 总结实验结果,说明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沉的原因。

(2)实验二:风的形成和运动-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风筝和一根线。

- 将风筝放飞,观察风筝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 用线测量风筝的高度和风的速度。

- 总结实验结果,说明风的形成和运动原理。

4.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观察天气预报图、气象卫星图等,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大气的运动对天气变化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观察当天的天气变化,写一篇小作文,描述大气的运动对天气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大气的运动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大气运动【优秀6篇】

大气运动【优秀6篇】

大气运动【优秀6篇】大气运动篇一大气的运动(2课时)教学目标:1. 热力环流:a.引起的原因b.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图示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a.水平气压梯度力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不同影响及图示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及影响风的各种作用力知识结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大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强度的唯独差异气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运大气的水平运动只改变方向的力:地转偏向力动阻力:摩擦力大气水平低气压中的大气,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北半球气旋)运动形式高气压中的大气,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北半球反气旋)教学过程:引入:冬季风带来了寒冷,夏季风带来了雨水,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全靠。

的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一、热力环流1. 热力环流的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指出:高低纬度的温度差异是全球最基本的冷热不均。

2. 形成过程:(1)地面冷热不均首先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

大气受热上升,冷却使大气下降。

(2)大气的上升和下降引起同一高度的气压差异。

(3)水平气压差异形成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运动梯度力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即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

小结: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高度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3. 热力环流的图上判断:(1) 等压面向上凸表示高气压,向下凹为低气压。

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

(2) 海拔低处气压总是高于海拔高处。

(3) 相同高处气压,冷处高于热处。

练习:图中①②③④⑤各点,①气压最高的是;最低的是。

解:①=②=③,④①(∵④海拔低于①,∵④气压高于①) ④ ② ⑤⑤海拔高于③,∵⑤气压低于③。

判断:书P34《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③①城区因工业生产与汽车等人类活动,气温高于农村,称为“城市热岛”。

②图中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③规划时应将有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气流距离之外。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大气的运动原理,认识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气象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培养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提高对大气运动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大气的运动原理、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气象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工具;2. 实验材料:烧杯、水、酒精灯等;3. 实验记录表和数据分析表;4. 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风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风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会有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思量。

2. 概念讲解(10分钟)介绍大气的运动原理,包括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等。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的展示,匡助学生理解热空气的上升和冷空气的下沉产生的气流运动。

3. 实验探索(2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如下:步骤一:将一烧杯里装满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步骤二:观察烧杯中的水,记录下变化。

步骤三:将酒精灯移开,观察烧杯中的水,记录下变化。

步骤四: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思量为什么会浮现这样的变化。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沉的现象,并理解大气运动的原理。

4. 知识拓展(15分钟)通过教学课件和图片资料,介绍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影响。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倾斜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5. 气象现象解释(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气象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

例如,台风、季风和地方风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预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6. 总结归纳(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大气的运动对气象现象的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并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思量和探索。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大气层结构,掌握大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规律。

2. 使学生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认识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大气层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下沉运动。

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季风、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和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大气层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大气层的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组成、温度和密度变化,让学生理解大气层的层次结构。

3. 讲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分析冷热不均导致的大气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下沉运动)和水平运动(风)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4. 展示大气运动实例: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季风、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等大气运动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5. 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大气运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层结构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2. 分析现代气象技术在研究大气运动中的应用:介绍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现代气象技术在研究大气运动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气象科技的进步。

《大气的运动》课程教学设计.docx

《大气的运动》课程教学设计.docx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盐津县第二中学徐佑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和风的形成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现象。

2.高空的风与近地面的风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三、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现象。

四、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2.活动探究法3.对比分析法五、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及目标呈现通过与学生分享本人赴昭参赛前利用微信向朋友咨询天气这一经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信任,并逐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教学主题一一大气的运动。

板书呈现学习目标,以便学生明确方向,有的放矢!2.新知探究及目标达成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以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及原理。

等压面〃/////////////////////////////〃〃///////////CAB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海陆风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勇敢展示探究成果。

进而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以便 似懂非懂者懂之,懂之者熟之。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并分析有关热力环流的更多案例:山谷风、山谷风近地面的空气上 升在高空积聚, 空气密度变大, 形成高压高空 高空空气 运动方向高空空气因受近 地 面影响 下沉, 密度减小,形成 低压近地面空气受热 膨胀上升,使近 地面空气密度减 小,形成低压近地面空气冷却 收缩下沉,丧空 气密度增大,形 成高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将学生分组并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的方式探究海陆风的规律及成因。

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通过讨论交流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 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 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降温比海洋快, 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 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形成陆风城市风。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的运动方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运动对天气温和候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天气变化。

学生能够分析大气运动对地球气候分布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大气运动对天气温和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对地球气候分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朵和风的方向,并让学生思量这些现象暗地里的原因。

2. 概念讲解(20分钟)a. 大气的水平运动:- 介绍大气的水平运动是指空气在地球表面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包括风的产生和风向的变化。

- 解释风的形成原因:温度差异引起的气压差异导致空气流动。

-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风的产生和风向的变化。

b. 大气的垂直运动:- 介绍大气的垂直运动是指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沉。

- 解释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的原因:气压差异和地形的影响。

-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的特点。

3. 影响天气的大气运动(20分钟)a. 水平运动对天气的影响:- 解释不同风向和风速对天气的影响,如东风带来潮湿的空气,西风带来干燥的空气等。

- 通过天气预报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水平运动对天气的影响。

b. 垂直运动对天气的影响:- 解释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对天气的影响,如上升运动导致云的形成和降水,下沉运动带来晴朗的天气等。

-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垂直运动对天气的影响。

4. 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20分钟)a. 大气运动对地球气候分布的影响:- 解释大气运动对气候带的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如赤道附近的热带气候,极地附近的寒冷气候等。

- 通过地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b. 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解释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如气候异常、季风变化等。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定义大气运动。

解释大气运动的原因,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等。

描述大气运动的特点,如风向、风速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见过的天气现象,如风、雨、雪等。

讲解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原因。

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大气运动的现象。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大气运动的特点。

1.4 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大气运动的示意图,标注出风向和风速。

第二章: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定义大气压力。

解释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如高度越高,大气压力越小。

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经历的大气压力变化,如登山时感觉呼吸困难等。

讲解大气压力的概念。

实验演示:使用气压计展示大气压力的变化。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

2.4 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高度处的气压值。

第三章:风的形成和风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了解风向的决定因素。

3.2 教学内容解释风的形成过程,如气压差异、地球自转等。

介绍风向的决定因素,如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

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见过的风的现象,如风吹树叶摇晃等。

讲解风的形成过程。

演示风向的决定因素,如使用地球仪展示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风向的变化规律。

3.4 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风向变化的示意图,标注出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第四章:气候系统中的大气运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系统中的大气运动。

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气候系统中的大气运动,如大气环流、季风等。

解释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如温度分布、降水等。

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思考气候形成的原因。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大气的运动特征和运动形式,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的运动特征和运动形式。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环流系统和风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实验器材等。

2. 教学材料:教科书、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等。

3. 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天气预报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天气变化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基本术语,如风、环流、气压等。

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实验操作(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指导书。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大气的运动特征,了解风的形成机制。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和讨论。

4. 深化学习(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讨论如何保护大气环境。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课堂问答和讲解,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大气运动的认识。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大气运动知识解释天气现象,并展示相关实例。

6. 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教师总结和学生回答问题,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强调大气运动的重要性和学习大气运动的意义。

五、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大气的运动- 风- 环流- 气压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大气的运动特征和运动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节课旨在使学生了解大气的运动规律,并能够描述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大气的运动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为进一步学习气象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1. 大气的水平运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 大气的垂直运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大气的垂直运动对气候形成的影响;2. 学生掌握大气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大气运动的模拟实验装置;3. 大气运动的影响因素图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气象仪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是如何运动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天气现象。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讲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模拟实验(15分钟)将模拟实验装置放在实验台上,向学生展示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过程。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大气的运动规律。

4. 影响因素分析(15分钟)通过展示大气运动的影响因素图表,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因素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大气运动的复杂性。

5. 学生练习(15分钟)在小组内,学生进行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天气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6. 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大气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强调大气运动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概念讲解、模拟实验和小组讨论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运动规律。

然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大气的垂直运动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可能需要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加深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doc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doc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篇一:第二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授课人:胡云记板书设计: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二、热力环流;(一)热力环流的概念:(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大气的垂直运动(上升与下沉);2、大气的水平运动(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3、热力环流模型;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一)作用于风的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3、摩擦力——即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二)风向:1、理想的风向——(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面2、高空的风向——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平行等压面3、近地面的风向——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斜交等压面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授课人:胡云记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正确认识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2、认识热力环流及其产生的过程;3、掌握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知识;(二)能力目标:1、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等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2、能掌握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和在作用力影响下的风向;(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大气运动现象;2、认识热力环流及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3、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二)风的形成及影响风的各种作用力;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导入:老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地面的热量来源于什么?学生:太阳辐射;老师:对流层中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学生:地面辐射;承转:对!那么,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太阳辐射在南北回归之间移动,所以导致太阳辐射能量在各纬度之间分布不均,因此,导致各纬度之间存在气温差,对不对啊?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中热量与水气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的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那么,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重点要学习的有两个知识,一是热量环流,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标题:大气的运动说课稿引言概述:大气的运动是指大气中气体的水平和垂直运动。

了解大气的运动对于预测天气、研究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大气的运动机制、影响因素、气旋和反气旋、风系和气压系统、季风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大气的运动机制1.1 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在地球表面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形成了从高压向低压的水平运动。

1.2 大气的垂直运动: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对流运动和辐散运动,影响着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1.3 大气的环流系统:大气环流系统分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这些环流系统共同维持着地球的气候。

二、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2.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气压差异,影响了大气的水平运动。

2.2 地形和海洋:地形和海洋对大气的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山脉和海洋会影响风向和气压分布。

2.3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驱动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影响了大气的温度和压力分布。

三、气旋和反气旋3.1 气旋:气旋是大气中的一个低气压系统,风向顺时针旋转,带来了阴雨天气。

3.2 反气旋:反气旋是一个高气压系统,风向逆时针旋转,通常天气晴朗。

四、风系和气压系统4.1 风系:风系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气流系统,包括副热带高压带的东风带、赤道低压带的西风带等。

4.2 气压系统:气压系统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气压分布,包括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它们共同维持了大气的环流。

五、季风5.1 季风的形成:季风是由于大陆和海洋的温度差异引起的,冬季气温较低的大陆会形成高压系统,夏季气温较高的海洋会形成低压系统。

5.2 季风的影响:季风对于亚洲、非洲等地区的气候和农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

5.3 季风的预测:季风的预测是气象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分析海温、气温等数据可以预测季风的强度和时间。

结语:大气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气象现象,了解大气的运动对于气象预测、气候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动力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类型1.2 教学内容大气运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动力,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形等大气运动的基本类型,如对流、平流、辐射等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大气运动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讲解和演示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动力实验演示大气运动的基本类型1.4 教学评价问答环节:学生能正确回答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原因小组讨论:学生能通过实验演示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类型第二章: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2.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掌握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了解大气压力的应用2.2 教学内容大气压力的概念及其测量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如大气压力随高度的减少而增加大气压力的应用,如气压计、天气预报等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讲解和演示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实验演示大气压力的应用2.4 教学评价问答环节:学生能正确回答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小组讨论:学生能通过实验演示理解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第三章:风的形成与风向3.1 教学目标理解风的形成过程掌握风向的判断方法了解风的影响因素3.2 教学内容风的形成过程,如气压差、气流运动等风向的判断方法,如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等风的影响因素,如地形、摩擦力等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风的形成过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讲解和演示风向的判断方法实验演示风的影响因素3.4 教学评价问答环节:学生能正确回答风的形成过程和风向的判断方法小组讨论:学生能通过实验演示理解风的影响因素第四章:气候系统与大气环流4.1 教学目标理解气候系统的组成掌握大气环流的作用和意义了解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交换4.2 教学内容气候系统的组成,如大气、海洋、陆地等大气环流的作用和意义,如热量、水分的传输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交换,如太阳辐射、地球内部热能等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气候系统的组成和大气环流的作用讲解和演示大气环流的意义和能量交换实验演示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交换4.4 教学评价问答环节:学生能正确回答气候系统的组成和大气环流的作用小组讨论:学生能通过实验演示理解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交换第五章:大气降水与循环5.1 教学目标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类型和分类了解降水的循环过程5.2 教学内容降水的形成过程,如水汽凝结、云滴生长等降水的类型和分类,如雨、雪、雾等降水的循环过程,如水循环、能量循环等5.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降水的形成过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讲解和演示降水的类型和分类实验演示降水的循环过程5.4 教学评价问答环节:学生能正确回答降水的形成过程和类型小组讨论:学生能通过实验演示理解降水的循环过程第六章:大气稳定性与对流运动6.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稳定性的概念掌握对流运动的特点和形成条件了解对流运动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大气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对流运动的特点和形成条件,如热力对流和压力对流对流运动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如云的形成、降水等6.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大气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讲解和演示对流运动的特点和形成条件实验演示对流运动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6.4 教学评价问答环节:学生能正确回答大气稳定性的概念和对流运动的形成条件小组讨论:学生能通过实验演示理解对流运动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第七章:大气波动与天气系统7.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波动的类型和特点掌握大气波动的形成机制了解天气系统的基本结构7.2 教学内容大气波动的类型和特点,如气旋、反气旋、波浪等大气波动的形成机制,如地球自转、地形等天气系统的基本结构,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等7.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大气波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讲解和演示大气波动的类型和特点实验演示大气波动的形成机制7.4 教学评价问答环节:学生能正确回答大气波动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形成机制小组讨论:学生能通过实验演示理解天气系统的基本结构第八章: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8.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和来源掌握大气污染的影响和控制措施了解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8.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概念和来源,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大气污染的影响和控制措施,如净化设备、排放标准等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如温室效应、酸雨等8.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大气污染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和重要性讲解和演示大气污染的概念和来源实验演示大气污染的影响和控制措施8.4 教学评价问答环节:学生能正确回答大气污染的概念和来源以及影响和控制措施小组讨论:学生能通过实验演示理解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九章:大气科学的研究方法9.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科学研究的意义掌握大气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了解大气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9.2 教学内容大气科学研究的意义,如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大气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如野外观测、数值模拟等大气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如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等9.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大气科学研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讲解和演示大气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实验演示大气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9.4 教学评价问答环节:学生能正确回答大气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常用方法以及最新进展小组讨论:学生能通过实验演示理解大气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第十章:大气科学的前沿问题10.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科学前沿问题的意义掌握大气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方法了解大气科学前沿问题的最新成果10.2 教学内容大气科学前沿问题的意义,如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大气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方法,如国际合作、跨学科研究等大气科学前沿问题的最新成果,如气候变化的影响、大气污染的控制等10.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大气科学前沿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和重要性讲解和演示大气科学前沿问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实验演示大气科学前沿问题的最新成果10.4 教学评价问答环节:学生能正确回答大气科学前沿问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以及最新成果小组讨论:学生能通过实验演示理解大气科学前沿问题的最新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点环节一: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动力是教学难点,需要通过实验和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课时: 2 编写人:陈泽审核人:郭岩一、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

2.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二、学习重难点:
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
三、教学过程
“自学”提示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力,该力于等压线,指向,是大气水
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不影响风。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既减小风,又改变风(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越)2、高空风受_______________力、___________力的影响,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风向
最终与等压线_________;
3、近地面风受_____________力、____________力、______________力影响,其风向最终与等
压线_________。

根据要求绘图:
北半球高空的风南半球高空的风
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南半球近地面的风
绘出北半球高、低压中心大气水平运动方向
1000 1005
950 1010
900 1015
图示
受力
状况
只受图中
F_________的影响
受图中F1_______与
F2_____________的共
同影响
受图中F1_________、
F2______________和
F3__________的共同作用风向
垂直于____________
指向________
与等压线
__________(高空风)
与等压线__________(近
地面风)
1、
2.近地面等压线图中某点风向的确定:在等压线图中,画出过该点并垂直于________的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的方向。

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____(北半球)或向____(南半球)偏转成__________角,画出的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3.风力大小的比较
(1)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______,风力____;等压线稀疏,水平气
压梯度力____,风力____。

(2)在不同等压线图上,要看等压线的_____、比例尺的_____(即距离)和相邻两条等压线间的_
_____
***注意:
从等压线图判断各地风力大小,应注意:
原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等压线指向
于等压线
等压线
500hpa
505hpa A
N 500hpa
505hpa
A
N
995hpa
1015hpa A
N 995hpa
1015hpa
A
N
①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的关系;②比例尺大小;
③等压线的疏密;④相邻两等压线的等压距大小
探究点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读“亚洲东部某日地面气压等值线图(单
位:百帕)”,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甲地此时吹什么风?试在图中绘出甲
点的风向。

(2)图中甲、乙两处风力较大的是哪一个?
说明理由。

“检验”达标
图1示意某一等高面。

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
转偏向力的全力方向
A.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 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读“风的形成示意图”,回答3~4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位于欧洲
B.该图可能位于南美洲
C.角aob越大,风速越小
D.ao线与oc线垂直
4.高压位于O点的( )
A.东南方向 B.北方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5.(2009·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判断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右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


答6—8题。

6.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A.4℃ B.3℃ C.2℃ D.1℃
7.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8.图6中与M 、P 、N 一线对应的高空等压面
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右面四幅“气压分布图”,回答9—10题。

9.如果四图都位于北半球,a、b、c、d四地风向都正确的是
A.西北风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
B.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西南风
C.东南风西南风西北风西北风
D.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
10.四幅气压分布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A.a B.b C.c D.d
11.在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近地面大气运动方向的是
右下图是“北半球部分区域高空500百帕等压面天气形势图”,图中等值线表示地势高度,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情况下决定风向的力主要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D.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13.图中A处的风向是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南风D.西北风
下图为某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面(理想模式),读图,回答14—17题。

14.甲、乙、丙三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为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乙、甲 D.丙、甲、乙
15.若丁处的气温为10℃,则乙处的气温为
A. 4℃
B. 7℃ C.13℃ D.16℃
16.若甲、乙同在陆地,且位于同一经线上,则甲地
A.位于乙地北侧 B.位于乙地南侧C.纬度高于乙地 D.纬度低于乙地
17.若甲、乙位于同一纬线上,且一处位于海洋,另一处位于陆地,则甲地A.位于海洋 B.位于陆地 C.气压高于乙地 D.风力大于乙地
下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据此回答18—19题。

18.此时④地吹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9.图中下列地区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③处 D.④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