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大意: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详解:在那个秋天的夜里,离家在外客居他乡的叶绍翁,听到屋外秋风的声音,一点寒意涌上心头,于是就往外看去,屋外的景色让他感伤,他就提笔写下了自己看到的东西。
题目中的“书”是书写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是指风声。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外面的萧萧秋风吹动着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
能听到秋风吹树叶的声音,说明了这个夜晚很安静,正是这种安静,又衬托出来了作者的“孤寂”,孤单寂寞的诗人在这个时候自然会想起家人了。
江上秋风动客情。
客情就是客居他乡的人的思乡思亲之情。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让人感到寒冷),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前面这两句,作者在这个秋风萧瑟的夜晚,独自一人远离家乡,面对眼前的景色,感到凄凉,也有些哀伤。
知有儿童挑促织。
挑在这里的意思是用细长的物件逗弄。
我知道外面有儿童在逗弄促织。
促织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蟋蟀,就是蛐蛐。
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把蟋蟀当作玩物的传统,人们把蟋蟀抓来,用精美的笼子养起来(有人专门制作装蟋蟀的笼子),然后让它们去“战斗”,看谁的蟋蟀能够胜利,谁就赢了。
在明朝的时候,甚至连皇帝都喜欢这个游戏,在蒲松龄写的《聊斋》这本书里,就有因为一只蟋蟀而改变人的命运的神奇故事。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是怎么知道有儿童在逗弄蟋蟀呢?哦,原来是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明亮的灯火啊。
作者因为孤单寂寞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心情不好,走到外面来散心了。
所以他看到在深夜里远处的篱笆下有灯光,就知道那是儿童在逗弄蟋蟀。
孩子的生活真是无忧无虑,非常快活。
而作者自己却是孤寂凄凉,用孩子的“乐”衬托出作者的“悲”,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出作者客居他乡的悲情,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思乡思亲之情。
夜书所见原文及赏析
夜书所见原文及赏析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和注释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衍生注释:
“萧萧”指风声。
“梧叶”即梧桐树的叶子。
“寒声”指秋风吹动梧叶发出的声音。
“客情”指旅客思乡之情。
“挑”指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指篱笆。
二、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通过萧萧梧叶和江上秋风,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后两句则从儿童挑促织的场景,以乐景衬哀情,更凸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寂寞。
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情感表达含蓄深沉,让人感受到秋夜的静谧和诗人内心的波动。
三、作者介绍: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多写田园风光,富有生活情趣。
四、运用片段:
在一个秋风瑟瑟的夜晚,我独自一人走在异乡的小路上,路旁的梧
桐树叶子萧萧作响,这不就像叶绍翁笔下“萧萧梧叶送寒声”的场景吗?心中的思乡之情顿时如潮水般涌来。
此时,我多希望能像在家乡时一样,与家人围坐在一起,温暖而又安心。
唉,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那魂
牵梦绕的故乡呢?。
三年级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读后感
三年级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读后感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两首古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便是《夜书所见》。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仿佛一下子被拉进了那个寂静又略带忧伤的秋夜。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叶绍翁用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秋夜的景象。
诗中的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让我仿佛听到了秋风吹过梧桐叶发出的萧萧声。
闭上眼睛,我能想象到那一片片枯黄的梧桐叶,在秋风中瑟瑟发抖,不情愿地从树枝上飘落。
那种声音,带着丝丝寒意,仿佛在告诉人们,秋天已经深了,冬天即将来临。
“江上秋风动客情”,则让我看到了诗人站在江边,秋风吹拂着他的脸庞,撩动着他的思绪。
也许他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这江上的秋风,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
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就像这秋风一样,无处不在,又无法抗拒。
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却是整首诗中最让我感到温暖和亲切的。
在这寒冷的秋夜,当大人们都沉浸在思乡的愁绪中时,孩子们却无忧无虑地在篱笆旁挑着促织。
那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的角落,也照亮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孩子,蹲在地上,眼睛紧紧盯着地面,手中拿着小树枝,小心翼翼地翻动着落叶,寻找着藏在下面的促织。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偶尔找到一只,就会高兴得欢呼起来。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那时候,我住在乡下的奶奶家。
每到秋天,我也会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在夜晚拿着手电筒,去田边捉蛐蛐。
我们穿梭在稻田里,脚下是软软的泥土,耳边是此起彼伏的虫鸣声。
有时候,为了一只蛐蛐,我们会争得面红耳赤,但很快又会和好如初,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记得有一次,我们发现了一个蛐蛐洞。
大家兴奋极了,纷纷围了上去。
我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把它挖出来!”于是,我跪在地上,用小手拼命地挖着泥土。
不一会儿,我的手上、脸上都沾满了泥土,但我却毫不在意。
终于,蛐蛐被我挖了出来,它在我的手中拼命挣扎,想要逃脱。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 17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对家乡、对童年的思念和回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 儿童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 ), )。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
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3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4篱落:篱笆。
所见 牧 歌 意 忽 童 声 欲 然 骑 振 捕 闭 黄 林 鸣 口 牛, 樾。 蝉, 立。
夜所 书见
夜书所见
(1)写字、记录、书写。 (2)字体。 (3)装订成册的著作。 (4)文件。
夜书所见
(1)写字、记录、书写。 (2)字体。 (3)装订成册的著作。 (4)文件。
夜书所见
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叶绍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夜书所见》叶绍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作品原文: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作品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作品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作品鉴赏:情感评析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叶书所见的古诗
《夜书所见》古诗
《夜书所见》是宋代叶绍翁的一首诗。
原诗如下: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挑弄、引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诗人】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古诗两首之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si 宗,号靖jing逸,处州龙泉人。祖 籍建安(今福建建瓯ou),本姓 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 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 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 ge天民互相酬唱。
帮你解词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弄。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 种怎样的感情?
思乡情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④篱落:篱笆。
帮你解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 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 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 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知 深有 篱儿 落童 一挑 灯促 明织 。,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篇一: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赏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言】篇二: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说《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夜书所见》译文以及注释
《夜书所见》译文以及注释《夜书所见》译文以及注释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梦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互相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①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②萧萧:风声。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挑弄、引动。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赏析:《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在这里应读“xiàn”而不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的教学反思(10篇)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的教学反思(10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古诗两首《夜书所见》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的教学反思 1南宋名士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文不仅描述了一幅静谧而富有哲理的画面,更是以独特的视角抒发了作者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童年的怀念。
此诗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探究诗词的方法。
在我的教学计划中,首先将诗句全文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诗人的心情有一个初步了解。
然后引导他们尝试解读诗句的意思,并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如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描绘,对比不同的景物描写等。
然而,我认为在这次课程中,尽管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由于没有提供足够的指导和支持,他们在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情感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我认为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做一些准备,提前对教材进行研究,以便更准确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策略。
总的来说,这次的课堂教学活动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教育细节和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会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的教学反思 2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忧郁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节课堂中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读背诗文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古诗简介《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翻译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赏析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出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
夜书所见古诗翻译
夜书所见古诗翻译
夜书所见翻译: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古诗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作者简介: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宋诗人。
祖籍建阳(今福建建瓯)。
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
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
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叶绍翁是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江上秋风动客情。 注释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东西 拨弄。 促织:俗称蟋蟀, 有的地方叫蛐蛐。 篱落:篱笆。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游园不值
南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挑:tiāo
扁担 tiǎo 等两头挂着东西, 知有儿童挑促织, 用肩担着 tiǎo用细长 的东西拨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深篱落一灯明。
促 深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
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夜书所见注释和译文
夜书所见诗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赏析:《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手法: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夜书所见解释全诗的意思
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的翻译: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出自《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
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古诗词】夜书所见古诗翻译及赏析
【古诗词】夜书所见古诗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接下来分享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翻译: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夜书所见的诗意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页/共21页
感谢您的欣赏
第21页/共21页
第3页/共21页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页/共21页
读:读准字音,读通全诗。 想:这首诗大致讲的是什么意思。 找:找出相关词句。 品:品味词句的意思。
第5页/共21页
自学指导一: 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画出
第13页/共21页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 怎样的感情?
在秋夜追忆童年, 思念家乡的感情。
第14页/共21页
自学指导三: 比一比谁能在2分钟内将古诗背会。
第15页/共21页
自学指导四:
同学们认真观察“促、深”这两个生字,注
意他们的占格位置,结构,再认真写一写。
(2分钟左右,比一比,看谁写得最棒!)。
9 古诗两首
第1页/共21页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第2页/共21页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诗人,他是江湖派
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 字句精丽,长于白描。
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具风味; 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涵蓄, 词淡意远,耐人寻味。《游园不值》 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第9页/共21页
第10页/共21页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 梧桐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 游子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
第11页/共21页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忽然看到远 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 捉蟋蟀。
第12页/共21页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 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来,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力争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
(自学时间2分钟)
第6页/共21页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第7页/共21页
自学指导二: 再读古诗,比比谁能在3分钟内将古
诗读得准确流利,还能读懂词句,诗意。
第8页/共21页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④知:知道,在这里指料想。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第16页/共21页
我会写
cù
shēn
促深
第17页/共21页
促(促进)(促动)(急促) 深(深秋)(深夜)(深山)
第18页/共21页
作业
课本37页 1.多么优美的古诗!我能把它背下来。 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第19页/共21页
游园不值
叶绍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