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共85页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系统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意识评估(consciousness assessment)是神经重症医生临床诊疗活动的主要容,但由于神经重症患者的特殊状态,准确评价患者意识存在一定难度。
临床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评估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近十几年来,国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和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
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和理念,规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多学科协作始终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手术技能,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基于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医疗设备和生命支持手段,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集中监测、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重型急性颅脑损伤和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其他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等。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等,NICU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1.人员配置:需要至少配备一名具备重症医学、神经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医师全面负责诊疗工作。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时隔七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3版共识的结构与内容进行修订,形成《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关于神经外科重症并发症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留取相关标本进行细菌涂片或培养后,及时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后期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3)建议使用说明书允许的最大药物剂量静脉途径用药以及可能的长疗程治疗。
(4)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72 h无疗效不佳者,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5)脑室内或腰穿鞘内注射抗菌药物为治疗途径之一,建议审慎使用。
(6)明确颅内感染后,要对有关联的病灶进行必要的外科干预控制。
原则上要彻底清除伤口等感染灶以及污染的人工植入物,并采取必要的脑脊液引流措施。
脑损伤继发性癫痫的预防和治疗(1)颅脑创伤后抽搐发作(PTS)的处理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AED)对于晚期癫痫的发生率无任何预防作用,不建议常规采用AED预防晚期癫痫。
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尽早静脉途径预防性AED治疗可减少伤后早期痫性发作(7 d内)的风险。
(2)颅脑创伤后癫痫(PTE)的处理①药物治疗:PTE的患者(包括非惊厥性癫痫),应该采用规范化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巴比妥、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等。
根据癫痫发作的次数和性质,选择单一药物治疗、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立即控制任何类型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如果二线药物无效,则通常将治疗升级为麻醉药物。
治疗持续时间通常为2年。
应定期监测患者血清AED的浓度,同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毒性。
②外科手术:病程2年以上、两种AED正规治疗无效、每月1 次以上发作,诊断为药物难治性PTE。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意识评估(consciousness assessment)就是神经重症医生临床诊疗活动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神经重症患者的特殊状态,准确评价患者意识存在一定难度。
临床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评估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与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
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与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就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多学科协作始终就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就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相关手术技能,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基于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医疗设备与生命支持手段,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集中监测、诊断与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重型急性颅脑损伤与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其她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等。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等,NICU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与设备。
1、人员配置:需要至少配备一名具备重症医学、神经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医师全面负责诊疗工作。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管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和综合的治疗策略。
以下是基于专家们的经验和研究形成的一些共识。
一、病情评估准确而及时的病情评估是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基础。
首先,神经系统的评估至关重要。
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瞳孔对光反射、肢体活动等指标,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神经功能受损程度。
同时,借助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明确脑部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性质。
此外,全身状况的评估也不能忽视。
包括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还需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及是否存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二、颅内压监测与管理颅内压升高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常见且危险的情况。
颅内压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并指导治疗。
常用的监测方法有脑室内置管、脑实质内探头等。
一旦发现颅内压升高,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管理。
首先,保持患者头部抬高 30 度左右,以促进静脉回流。
适当限制液体入量,避免脑水肿加重。
使用脱水药物,如甘露醇、呋塞米等,但要注意其副作用,如肾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等。
对于严重的颅内高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去骨瓣减压术、脑室外引流术等。
三、气道管理保持气道通畅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管理的关键环节。
对于意识障碍或呼吸功能受损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定期进行气道分泌物的吸引,防止痰液堵塞。
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
加强口腔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
定期进行肺部听诊和胸部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处理肺部问题。
四、营养支持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往往处于高代谢状态,营养支持至关重要。
早期肠内营养是首选,一般在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胃肠道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应在 24 48 小时内开始。
营养配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的合理搭配。
注意监测患者的营养指标,如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等,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2020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2020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全文)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和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
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和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多学科协作始终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时隔七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全国十余家医院从事神经外科、神经外科重症、神经内科重症、重症医学、急诊医学、康复医学等专业的医护人员,根据我国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实际发展情况和需要,对2013版共识的结构与内容进行修订,历经2年时间编撰而成。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手术技能,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基于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医疗设备和生命支持手段,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集中监测、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重型急性颅脑损伤和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其他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等。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等,NICU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1.人员配置:需要至少配备一名具备重症医学、神经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医师全面负责诊疗工作。
2013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h
18
3. 脑血流(CBF)监测:正常情况下脑血流为45~65 ml·100g·min,脑血流下降会导致蛋白合成障碍以及无 氧酵解的增加。脑血流与脑灌注压呈正比关系,与脑血 管阻力呈反比。低血压或者脑血管阻力增加直接导致脑 血流下降后的脑缺血或者脑梗死,脑血流的监测手段主 要有经颅多普勒技术、近红外波谱分析技术以及激光多 普勒技术。目前经颅多普勒(TCD)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方法 之一,建议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进行相关的脑血流监测 其在预防迟发脑缺血方面有明确的价值。
h
2
一、概述
▪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 生了革命件的变化。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 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Neurosurgical Critical Care)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 异。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借鉴重症医学发展的经验和理念做好神经外科 重症方面的工作是未来发展的目标。为普及相关知识和 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高神经外科重症治疗水平,中 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汇集学科内多名专家进行研讨, 同时邀请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急诊医学等专业的国 内专家作为顾问,共同制定《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 识(2013版)》(简称共识)。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2013版)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h
1
▪ 一、概述 ▪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 ▪ 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 ▪ 四、神经外科急诊及重症患者处理流程 ▪ 五、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全身及专科功能评估及监测 ▪ 六、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控制策略 ▪ 七、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 ▪ 八、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 ▪ 九、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并发症处理 ▪ 十、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伦理学问题 ▪ 十一、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模式及人员培训制度 ▪ 十二、结束语
(优选)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四.神经外科急诊及重症患 者处理流程
急诊评估有无气道梗 阻和误吸危险
无
有
清理口腔异物,通畅呼吸道,必 要时急诊建立人静脉通路,完善化验检查及可能的术前准备 如有颅内压增高征象,根据情况予脱水降颅压治疗 评价其他重要器官损伤 迅速完善头颅CT及相关的其他辅助检查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
2.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
GCS评分12分以下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颅脑损伤患者及脊髓损伤 患者,围手术期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重症神经系统感染,癫痫持续状态 等神经系统急重症患者。
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
负责人员:接受过神经科学和重症医学的相关训练有副高级以上医师 医师人数与床位比例:0.5~1:1 护士人数与床位比例:2~3:1 其他技师:呼吸治疗师、电生理技师、康复理疗师等 床位面积:每病床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 m以上 室内温度及湿度: 24℃; 60% 空气净化设备: 一般配置: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除颤仪、心电图机、排痰仪、
预后
诊断
A1 究
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或单个 起始队列研究系统综述或单个起 一级诊断研究的系统综述,
随机对照试验,或“全或无”证据
始队列研究或“全或无”病例系列 或单个的一级诊断研
B 2 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综 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系统综述,
述,或单个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
或单个回顾性队列研究
二级诊断研究的系统综述, 或单个的二级诊断研究
胃肠营养泵、间歇充气加压泵、低温治疗设备、血气分析仪、多功能气垫床、旁 X线拍片、床旁B超等
神经专科配置:颅内压监护仪、经颅多普勒、脑电监测仪。 可选配置:纤维支气管镜、移动超声、移动CT、脑组织氧含量监测仪、脑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共87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
THANKS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 专家共识(2020版)
神经外科
目 录
CONTENTS
01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02 脑损伤继发性癫痫的预防和治疗 03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04 神经内分泌并发症的管理
01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 染的治疗原则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建议使用说明书允许的最大 药物剂量静脉途径用药以及
当癫痫灶不明确或无法行切除手术时, 可以考虑行神经调控治疗。
03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的预防及治疗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强调早期、全程 物理预防 药物预防
物理预防可以增加下肢静脉血流 回流,减少静脉血流淤滞
包括间歇充气加压泵(IPC)和加压弹力袜
IPC 可以明显降低 DVT发生率。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可能的长疗程治疗。
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留取相关标本进行细菌涂片或 培养后,及时开始经验性抗菌 药物治疗。后期根据病原学及 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72 h 无疗效不佳者,考虑调整治
疗方案。
脑室内或腰穿鞘内注射抗菌药物为 治疗途径之一,建议审慎使用。
明确颅内感染后,要对有关联的 病灶进行必要的外科干预控制。 原则上要彻底清除伤口等感染灶 以及污染的人工植入物,并采取
04
神经内分泌并发疗
下丘脑垂体功能减低:
临床明确下丘脑垂体功能减低,建议实施必 要的垂体激素替代治疗,尤其是皮质醇激素 及甲状腺激素的替代。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中枢性尿崩(CDI)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尿崩症常合并高钠血症;极 少数在中期会伴发短程低钠血症。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旨在总结与分享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管理的最新理念与实践。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通常面临复杂的生理与病理状况,要求医疗团队具备高度的专业性与跨学科协作能力。
本共识集结了国内外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神经影像、神经病理等多领域的专家,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评估、诊断、治疗与康复等环节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提高我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与生活质量。
本文首先概述了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现状与挑战,随后详细阐述了重症患者的评估方法、监测技术、治疗策略及康复措施。
对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中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与处理进行了系统介绍。
本文旨在为神经外科医生、重症医学医生及其他相关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参考指南,以促进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基本管理原则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管理,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
为了优化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我们提出以下基本管理原则,以指导临床实践。
个体化治疗原则:每位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病情、生理状态、合并症等各不相同,因此治疗策略需个体化。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生命体征稳定优先: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往往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包括呼吸、循环、体温、意识等。
只有在生命体征稳定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康复。
预防并发症: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应激性溃疡等。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营养与康复支持: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往往处于高代谢状态,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
同时,早期的康复训练也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营养与康复支持。
多学科协作: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包括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营养科等。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开展洼田饮水试验的原因
开展洼田饮水试验的原因
➢吞咽障碍
脑卒中 常见的并发症
吞咽障碍
脱水 营养不良 肺部感染 窒息甚至死亡
洼田饮水试验优点&缺点
• 优点: ➢1.明确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 ➢2.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3.避免不必要的留置胃管 ➢4.及早予置鼻胃管鼻饲能有效减少肺部感染
的发生率 • 缺点:
• 有创颅内压监测的方法有脑室内、 脑实质内、蛛网膜下腔、硬膜下和硬膜外。 脑室内置 管是目前的金标准,其在监测烦内压的同时可通过 释放脑脊液来降 低颜内压,该方法相对准确、漂移少。微小探头监测应该置入皮层下或者骨 板下至少 2 cm。颜内压探头的置人手术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B-2)[11], 监测的时程一般不超过14天。
神经功能监测
• ICP CPP • CBF • 神经电生理 • 神经影像
ICP CPP
• 本共识建议颅内压监测指征: • (1)颅脑损伤:①GCS评分 3 ~8分且头颅CT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
伤、脑肿 胀、脑疝或基底池受压)(B-2);②评分3 ~8分但 CT无明显 异常者,如果患者年龄> 40岁,收缩压< 90 mm Hg(l mm Hg = 0.133 kpa)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性变化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 进行颅内压监测(c-3) [2];③Gcs 9-12分,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资料、 是否需要镇静以及合并伤情况综 合评估,如患者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 必要时也行颅内压监测。 • (2)有明显意识障碍的蛛网膜 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人 脑室系统需 要脑室外引流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实施颅内压监测 (c-3)。 • (3)脑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可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 ,合并顽固性颅内高压可以进行频内 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附注控制颅内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