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巴尔扎克笔下青年野心家形象
野心家的养成高老头中拉斯蒂涅人物形象的分析
野心家的养成高老头中拉斯蒂涅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本文概述《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作品通过对巴黎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描绘,深刻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复杂现实。
其中,拉斯蒂涅这一人物形象尤为引人注目,他作为一个野心家的养成过程,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本文将从拉斯蒂涅的性格特点、成长背景、行为选择等方面入手,全面解析其在《高老头》这一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旨在深入探讨拉斯蒂涅这一人物形象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拉斯蒂涅这一野心家的养成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中的欲望、野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拉斯蒂涅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拉斯蒂涅,这个野心勃勃的角色,其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对于他性格的形成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家庭,父母早逝,他从小就深刻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的炎凉。
这种贫困的出身使得他对于财富和地位的渴望异常强烈,也奠定了他日后成为野心家的基础。
拉斯蒂涅的成长经历同样充满了挫折和艰辛。
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机会,他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来争取更好的生活。
他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学会了察言观色、投机取巧,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良心来换取成功。
这些经历使得他变得更加现实和功利,也让他对于权力和金钱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拉斯蒂涅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性格中野心和功利主义的根源。
这种对于成功和权力的渴望,以及对于贫穷和失败的恐惧,使得他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总是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条路。
他的野心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更是为了摆脱贫困和悲惨的命运,实现自己的阶级跃升。
因此,拉斯蒂涅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为我们揭示了他性格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既有着对于成功和权力的强烈渴望,又有着对于贫穷和失败的深深恐惧。
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使得他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总是充满了挣扎和矛盾。
《高老头》读后感_3
《高老头》读后感《高老头》读后感1读完巴尔扎特的《高老头》,我觉得这是一部充斥着道德与法律的作品。
这个故事发生于法国十八、九世纪,其社会背景充斥着欺骗、虚荣、浮华与奢侈。
人们为跻身于上流社会得到虚荣与满足,徘徊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教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
高老头是个面粉商,在革命期间买面粉赚了一大笔钱,他在女儿出嫁时给了六、七十万的家产,自己只留了五六万作养老金。
随着岁月流逝,俩个女儿对父亲产生厌恶,赶出自己的圈子,以父亲为耻,表面上却带着道德的面具安慰他。
她们像个吸汁机,榨干了高老头。
高老头为了他的两个女儿,典当了一切,付出了一切,他的道德责任观过于强烈,以至于被道德束缚、禁锢,却忘了道德永远敌不过只拥有虚假法律的资产阶级社会,所以他的一生是可悲的,最后连栖息的棺木都是别人救济增援的。
伏脱冷是《高老头》中重要的资产阶级野心家,是潜逃的苦役犯,高等窃财集团办事班的心腹和参谋,经营着大宗赃物,是一个尚未得势的凶狠的掠夺者。
他能干、阅历广,对上层社会很熟悉,看透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的真相。
他曾说过“强盗和统治者的区别只在于见血与不见血而已。
”在他眼中,所谓的道德和法律只是一个名词,他认为这个社会有财才是德,大资产阶级不过是受法律保护的大盗。
他以恶治恶,以不道德治不道德,懂得钻法律的空子,从不在落网的时候被判死刑。
他的形象很复杂,既是资本不主义社会的揭发者,也是罪恶的制造者。
从伏脱冷的身上,我们更清晰的看出了道德与法律的可笑性,尤其是伏脱冷被抓的那一刻,一个即便有义气却十恶不赦的囚犯被抓,无论是在道德还是法律上都是明智之举,可人们却把谴责的矛头指向了揭发者米雪诺小姐,并最终残忍地将米雪诺赶出伏盖公寓,道德和法律在他们眼中早已扭曲,一文不值。
欧也纳。
拉斯蒂涅,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渐变发展的青年野心家形象。
从批判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从批判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作者:刘洋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3期刘洋(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高老头》是表现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
它开辟了法国小说新天地,“给后人建立了一个直到现在还在想摆脱而摆脱不掉的现实主义传统”。
通过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面粉商高老头晚年的不幸结局,整个小说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他所要写的整个时代的这一社会环境”,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在法国社会金钱带给人们的欲望和灾难。
关键词:批评现实主义;资本主义金钱关系;道德沦丧;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性格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141—03在西欧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1]揭露资本主义金钱关系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其鸿篇巨著《人间喜剧》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
在这里,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2]它再现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
而作为《人间喜剧》序幕的《高老头》更是表现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
它开辟了法国小说新天地,“给后人建立了一个直到现在还在想摆脱而摆脱不掉的现实主义传统”。
[3]通过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面粉商高老头晚年的不幸结局,整个小说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他所要写的整个时代的这一社会环境”,[3]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在法国社会金钱带给人们的欲望和灾难。
外国文学 复习资料 精装版
一、名词解释1、拉斯蒂涅:巴尔扎克笔下一个野心家的形象。
多次出现在《人间喜剧》中,在《高老头》中第一次出现。
展示了野心家形成过程:他出身没落贵族,受到物质环境刺激萌发野心,又受到“人生三课”的教育走向了堕落。
他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
2、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出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虽有高尚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现状,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
3、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一部小说。
小说借一袋金币的故事,无情地揭下资产阶级诚实、廉洁、清高的假面具,暴露了他们拜金主义的丑陋,讽刺了他们的伪善本质。
赫德莱堡实际上成为整个美国社会的缩影,而那19位首要居民也就是全体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自命清高,被人公认廉洁。
却为了一带不属于自己的金币你争我斗,原形毕露。
马克吐温辛辣的讽刺资产者虚伪的道德,说明金钱腐蚀了人们的灵魂,美国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4、欧亨利结尾: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却在情理之中的结果,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
5、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演变,关注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的形态和规律,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
6、复调小说: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
他笔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体,具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是一个主体,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们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
浅谈巴尔扎克《高老头》的人物形象
浅谈巴尔扎克《高老头》人物形象《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著名,也是其《人间喜剧》的开头部分。
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
而今天我所要研究的是《高老头》里的高老头、拉斯蒂涅、伏脱冷和鲍赛昂子爵夫人这四个主要人物。
一、高老头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
小说主人公高里奥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
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
他把女儿当做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
为了女儿不牺牲一切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对于这样一个“慈父”,巴尔扎克赞叹“他无异于一个基督教神圣的殉道者”。
高老头生活在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帝正和波旁王朝这三个新旧交替、急剧动乱的时期,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是金钱至上,而作者笔下的高老头成为了这个时期被金钱吞没的父爱的典型代表。
我认为高老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高老头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但也是一个十分自私的人,同时高老头是个矛盾综合体又是一个内心充满渴望又是一个压抑自己的人,但我觉得高老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盲目溺爱女儿的人。
事实上,高老头的父爱并不单纯,而带着阶级的复杂性,他的父爱是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的。
从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观出发,他认为父女之爱天经地义,“父道”是家庭、社会的轴心;但他又怀着往上爬的虚荣心,把对女儿的“爱”作为攀援名贵、抬高地位的手段,结果,原本高尚的感情变得庸俗、猥琐。
他的父爱是病态、畸形的。
具有自我抹杀性,正如高老头自己所说:“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
”二、拉斯蒂涅巴尔扎克的这部小说以“高老头”命名,但它并非是以这个人物为中心的。
《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是一个发展着的人物形象,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描写了他野心家形成的全过程,这便是此书最大价值之所在。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有这样两个年轻人:他们地位卑微,却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们一方面迷恋新的优越的环境,渴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又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挤和压制;他们的性格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对社会抗争的进取精神,又有世俗的自私自利的功利思想;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却又最终不得不服从社会的判决。
他们就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
他们都是风云突变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产物。
他们因不满足自己卑微的地位和令人沮丧的境遇,而开始寻找他们的人生出路,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理想。
于连和拉斯蒂涅在性格和行为以及人生境遇上虽然都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两个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谈谈于连,于连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复辟社会里,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观念同时影响着人们,资产阶级大革命随着拿破仑的步伐深入人心,作为极其崇拜拿破仑的于连,他的目标就是像拿破仑一样成为一位大人物,他想出人头地,从小人物变成受人瞩目的大人物。
但是作为一个锯木厂老板的儿子,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足够的金钱。
于是不甘贫贱的他便开始走上了一条复杂的人生道路。
在于连的性格里充满了强烈的反抗意识,时代压抑着他,他反抗;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他反抗。
“反抗”可以说是于连的第一性格特征。
然而处于那样的复杂的适社会,于连的性格里又充满了虚伪,他崇拜拿破仑,想成为拿破仑一样的大人物,但是,他又公开批判拿破仑。
虽为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他表里不一,性格中充满了矛盾。
总的说来,于连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性,他反抗,是因为环境的不利,当他处在顺境中时,他就妥协了。
于连虽然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但是,他的这种个人主义并没有发展成利己主义,所以,他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野心家。
最终,于连自愿地走上了断头台,结束了他的一生。
因为,他明白了,在一个大资产阶级当政的社会里,是不允许他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登上上流社会舞台的,他不希望自己再与这个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所以他走上了断头台,用死捍卫了他最后人格的清白。
《高老头》读后感_2
《高老头》读后感《高老头》读后感1流离——《高老头》赏析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以鲍赛昂夫人的府邸与伏盖公寓为舞台,以面条商高里奥老人和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讲述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巴黎相遇,又因物欲流离的故事。
在巴尔扎克的笔下,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丰满的人格与个性。
【高老头】对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对两个女儿的爱深至病态。
丧妻之痛使他更加珍爱他掌上的这两颗明珠,他一直都满足女儿们的一切要求,等到女儿成年后又以巨额的陪嫁把她们嫁到体面的人家。
他一直是个奉献者。
不求回报,只为女儿的幸福流离。
面对伏盖太太尖刻的讥讽,他眼神明亮,难掩骄傲的神气,回答道:“那是我的女儿呐。
”如果彼时可以窥探到老人脑海中的幻象,我想画面一定是女儿华服披身,眉眼带笑地轻启朱唇地唤一声:“爸爸”吧。
他沉醉在女儿“偶然”光顾的霞光里,不肯醒来。
在整本小说中,巴尔扎克一直在全方位表现着高老头超乎寻常的热烈的爱。
“她们顺便对我笑一笑,噢!那就像天上照下一道美丽的阳光,把世界都镀了金”,“看到她们那么漂亮,我真高兴”,“我爱我的女儿,还胜过上帝爱人类”;他也嗅女儿信纸上的香气,吻女儿的脚,用头蹭她的裙裾,甚至临死前双手仍在被单上乱抓,渴望触摸到女儿年不能及的发丝。
但是女儿们并不领情,父亲在她们眼里只是有力的物质后盾。
一旦他没有了金钱,她们便抛弃他,践踏他。
可惜高老头到死才悟出这一点。
他先是哀嚎——“我上了当!她们不爱我,从来没有爱过我!”继而又诅咒——“我恨她们,咒她们;我半夜里还要从棺材里爬起来咒她们。
”在所有的情绪一泄而出后,当拉斯蒂涅提醒“你刚才咒过她们了”时,老人愣了愣,像个知道说错了话的孩子,解释道:“谁说的?你知道我是爱她们的,疼她们的!我看到她们,病就好啦”“你一定要爱你的父母”——他没能享受的温情只好靠嘱托这个年轻人去让他的父母体尝了;“女婿是毁坏女儿的坏蛋,是我女婿不准她们来的呀。
杀死他们!他们是我的凶手!不还我女儿,就要他们的命!”——到死仍未女儿们开脱,又或许是想寻求心灵上的丝丝慰藉与补偿;“娜齐,斐斐纳,喂,来呀,爸爸出门啦”——他多么想见女儿们多么怀念幼年时她们缭绕在他身旁的美好时光啊!“我祝福她们,祝福她们。
人生三课,走向深渊--试析巴尔扎克《高老头》中拉斯蒂涅走上野心家道路的三个阶段(网友来稿)
人生三课,走向深渊--试析巴尔扎克《高老头》中拉斯蒂涅走上野心家道路的三个阶段(网友来稿)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中学毛群益巴尔扎克是法国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人间喜剧》是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兰西社会的百科全书。
183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间喜剧》的许多重要角色,在《高老头》中已经出现,从人物体系来看,《高老头》可以说是《人间喜剧》的序幕。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
作品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平行而又交叉的主要故事情节,反映了1819--1820年法国复杂的社会现象。
故事在“伏盖公寓”和贵夫人的“沙龙”中展开。
高老头是个面粉商,在法国大革命中发了财,他异乎寻常地宠爱自己的两个女儿,把他无以复加的父爱倾注两个女儿身上,从小培养了他们极度的虚荣心。
他以每人八十万法郎的妆奁,使大女儿娜齐成了伯爵夫人,使二女儿但斐纳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
为了不使女儿女婿丧失高贵的身份,他放弃面粉生意,寄寓在伏盖的公寓里。
为了满足女儿的虚荣心和金钱欲,他把自己所剩无几的年金和仅有一些金银器具都消耗贻尽。
当他耗尽了所有家私,再也榨不出什么油水的时候,却被女儿们遗弃了。
在弥留之际,他思念女儿,盼望见最后一面,但终于未能如愿,带着满腔的怨恨离开了人世。
来自外省的贵族青年拉斯蒂涅,到巴黎求学,因手头拮据,也寄居在粗俗、寒伧的伏盖公寓里。
这个一心向上爬的贵族青年,由于他远房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援引,终于涉足于巴黎上流社会之中。
他经常帮助高老头,了解了高老头父女关系的内幕,并先后结识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
他追求雷斯多伯爵夫人(娜齐)失败,转而追求纽沁根太太(但斐纳),成为他的情人。
在上流社会的交往之中,拉斯蒂涅充分窥视而熟悉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金钱关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野心家性格。
给穷困病死的高老头送葬后,拉斯蒂涅怀着与巴黎社会“拼一拼”的决心,走进了纽沁根太太的家门,开始了他野心家的创业活动。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法国文学中两位著名的青年野心家——于连和拉斯蒂涅,通过对他们的人生抉择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这两位角色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性复杂性。
于连和拉斯蒂涅分别是司汤达作品《红与黑》和巴尔扎克作品《高老头》中的核心人物,他们各自在追求个人野心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展示了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命运轨迹。
本文将首先概述两位角色的基本背景及成长环境,进而分析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内心挣扎。
随后,文章将详细比较他们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包括职业道路、爱情观念以及权力欲望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选择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从而揭示出这两位青年野心家的悲剧性命运。
通过对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研究,本文旨在引发读者对于个人野心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同时也为理解19世纪法国社会风貌提供一扇独特的窗口。
二、于连的野心与抉择于连,这个法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青年形象,以其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行为,成为了野心与抉择的典型代表。
他的野心不仅仅是对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渴望,更多的是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于连生活在一个充满等级观念和阶级固化的社会里,他深知自己的出身低微,但这并没有熄灭他内心的火焰。
相反,这种社会背景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的野心。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打破社会的束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于连的抉择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在面对现实与理想冲突时的挣扎与痛苦。
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种代价可能是对自己尊严的牺牲,也可能是对爱情的放弃。
但于连并没有退缩,他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于连的野心与抉择,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有追求自我价值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野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必背-外文史主观题-简答论述(下)思维导图
简答论述35个知识点(62题)1.《高老头》1.论述“人生三课”对拉斯蒂涅形象的意义。
(1)拉斯蒂涅是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
他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不愿埋头读书,更不愿顺着社会阶梯一步步攀登,而是羡慕挥金如土的生活。
他所尊奉的原则就是鲍赛昂子爵夫人,特别是伏脱冷给他指点的极端利己主义。
他的"人生三课"对他的思想起了决定性作用。
(2)第一课:鲍赛昂夫人的隐退,证明了"高贵的门第""真挚的爱情”斗不过金钱,使他目睹了即便在情人之间也在奉行冷酷现实的利己拜金原则,否则就会大难临头。
(3)第二课:伏脱冷被捕,证明了超群的“胆略与智谋"斗不过金钱,再次让他验证了普通人之间奉行的利己拜金原则。
(4)第三课:高老头的惨死,证明了“崇高的父爱”斗不过金钱,使他深深地知道利己拜金原则不仅流行于整个社会,而且渗透到了家庭的至亲骨肉之间。
(5)拉斯蒂涅的行为更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他的思想是变化发展的。
他是一个演变中的人物,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
2.分析拉斯蒂涅蜕变的主要过程。
(1)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中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
不愿埋头读书,更不愿顺着社会阶梯一步步攀登,羡慕挥金如土的生活。
(2)上大学阶段: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争取一番功名,但是经不起上流社会的诱惑。
更不愿顺着社会阶梯一步步攀登。
(3)蜕变阶段:在两次教育中,鲍赛昂夫人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的伎俩;伏脱冷让拉斯蒂涅进—步相信利己主义本质。
(4)最后的社会教育: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
他看到两对女儿女婿的无情无义和这个社会寡廉鲜耻的真实面貌。
埋掉了最后一点人性,投入社会的深渊。
3.分析拉斯蒂涅形象。
4.分析巴尔扎克笔下高老头的父爱。
1.高老头是在饥荒年代牟取暴利的商人,把全部感情都放在女儿们身上2.随着钱财日益减少,被女儿抛弃3.他的遭遇表现了世态炎凉,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对人心的败坏4.其悲剧是对赤裸裸金钱关系的愤怒谴责5.论述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的艺术成就。
拉斯蒂涅形象分析及意义
拉斯蒂涅也是复辟时期雄心勃勃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
巴尔扎克细致的写出了他的思想变化的过程和所走过的道路,具有巨大的揭露意义。
拉斯蒂涅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一个穷大学生,家中收入仅能支撑门面,他是长子,家里把他送到巴黎,为的是让他在巴黎寻找机会发迹,在复辟王朝,贵族子弟已不能单靠贵族身份在宫廷中谋职,拉斯蒂涅也不愿埋头读书,顺着社会阶级一步一步攀登,他目睹上流社会中一些贵族青年过着灯红酒绿,挥金如土的生活,他“刚会欣赏,跟着就眼红了,”他的姑母指点他走远亲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的门路,他在子爵夫人那里接受了社会教育的第一课,子爵夫人告诉他如何对待这个既卑鄙又残忍的社会,“你越没心肝,你越高升得快,你得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叫人家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到达欲望的最高峰。
”她让他追求纽沁根夫人,以便在上流社会上显露头角,“拿到权势的宝钥”。
那时你有多大的欲望都不成问题,可以实现。
拉斯蒂涅憧憬能过上这种糜烂龌龊的社交生活,“奢侈的欲望像魔鬼一样咬着他的心,摄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
”⑤但是,他一来初见世面,不懂得上流社会如何交际,二来常常囊中羞涩,不能随心所欲地享乐。
伏脱冷对他的处境了解得一清二楚,看到他“不顾一切地往上爬”,便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的干,要不就完事大吉。
”伏脱冷的手段在本质上同鲍赛昂夫人的“教诲”并无二致,只不过鲍赛昂夫人的向上爬的手段是“合法的”,而伏脱冷的手段则是触犯法律走犯罪的道路。
如果不是伏脱冷被捕,拉斯蒂涅几乎要走犯罪这条道路了,伏脱冷的邪恶说教在他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涉世不深的拉斯蒂涅经过伏脱冷的启发,又往社会的名利场的泥坑深陷了一步,鲍赛昂夫人退出上流社会,使拉斯蒂涅更清楚的认识到上流社会根本不讲感情,只讲金钱和个人利益。
那高老头之死,则完成了拉斯蒂涅的社会教育。
,拉斯蒂涅的行为更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3
客观冷静的叙述
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触叙述故事,不直接表达主 观情感,而是通过人物行为和语言来展现其性格 和命运。
夸张与讽刺技巧
漫画式夸张
01
巴尔扎克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将人物性格中的某些特征放大,
使其更加鲜明突出,具有漫画式的效果。
讽刺性对比
02
他常常通过对比不同人物或同一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表现,来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思考
警示社会问题的普遍性
虽然《人间喜剧》描写的是19世纪初期的法国社会,但其中 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对当代 读者具有警示作用。
思考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困境
通过对比书中描绘的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读者可以思考人 类文明的进步与困境,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求更好的发 展和进步。
贵族阶级地位与特权
1 2
3
地位显赫
在《人间喜剧》中,贵族阶级地位高耸,他们掌握着社会的 权力和财富,是当时法国社会的上层阶级。
特权阶层
贵族们享受着各种特权,如免税、免服兵役、世袭官职等, 这些特权使得他们在社会中处于优越地位。
社会风尚引领者
贵族们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等往往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形象
$number {01} 汇报人:XX
2024-02-04
分析
目录
• 人物群像概述 • 贵族阶级形象剖析 • 资产阶级形象展示 • 平民阶层角色解读 •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探讨 • 人物形象意义及启示
01
人物群像概述
《人间喜剧》简介
01
《人间喜剧》是法国作家巴尔扎 克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总称,被 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作文:青年野心家_单元作文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作文:青年野心
家
在我读完了《高老头》之后,让我印象更为深刻的还是拉斯蒂涅,拉斯蒂涅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物。
拉斯蒂涅是一个发展着的人物形象,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描写了他野心家形成的全过程,这便是此书最大价值之所在。
由此我认为作者想通过拉斯蒂涅来表达自己对这个黑暗社会的看法。
如果不是沃特汉被捕,拉斯蒂涅几乎要走犯罪这条道路了,沃特汉的邪恶说教在他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涉世不深的拉斯蒂涅经过沃特汉的启发,又往社会的名利场的泥坑深陷了一步,鲍赛昂夫人退出上流社会,使拉斯蒂涅更清楚的认识到上流社会根本不讲感情,只讲金钱和个人利益。
那高老头之死,则完成了拉斯蒂涅的社会教育。
我认为本文之所以以“高老头”命名,是由高老头悲剧在文中的深刻意义所决定的。
高老头的悲剧是拉斯蒂涅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一课,远比表姐鲍赛昂夫人和在逃苦役犯沃特汉给他上的那两课深刻得多,是拉斯蒂涅野心家性格形成途中所受的最有力的一鞭。
而在感受到拉斯蒂涅的成长过程中,我不禁捏了一把汗,在如此黑暗的社会把一个青年培育成这个样子,他良心泯灭,欲火炎炎地投向利己拜金的赌场,由贵族青年蜕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
在我看来,拉斯蒂涅的蜕变,是金钱毁灭人性、败坏良心的证明!
1/ 2
2/ 2。
论巴尔扎克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
论巴尔扎克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巨匠,他以刻画人物形象著称。
他的小说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形形色色,有善良的,有邪恶的,有勇敢的,有胆怯的,他们有着各自的性格、思想和行为特点。
巴尔扎克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动的个性,形象鲜明,深入人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巴尔扎克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入手,探讨巴尔扎克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一、真实性是巴尔扎克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巴尔扎克的人物形象非常真实,他们的性格、思想和行为都是生活中存在的。
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物。
他们有贵族、商人、工人、小贩等等,他们的形象塑造都是基于真实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特征。
巴尔扎克不仅考虑到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也关注了他们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和经济地位等方面。
比如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女主角欧也妮·葛朗台是一个贵族女孩,她的形象塑造体现了当时法国贵族阶层的特点。
她生活在贵族社会中,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对人生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巴尔扎克通过欧也妮的形象塑造,展现了当时法国贵族阶层的生活和思想特点。
又如在《父亲的礼物》中,男主角老高是一个贫困的老工人,他的形象塑造体现了当时法国工人阶层的特点。
他勤劳、善良、正直,但却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巴尔扎克通过老高的形象塑造,反映了当时法国工人阶层的生活和境遇。
可以看出,巴尔扎克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基于真实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特征的,这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更加深入人心。
二、独特的人物心理描写是巴尔扎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巴尔扎克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真实性,还具有独特的心理描写。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动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比如在《老爷爷》中,男主角老爷爷是一个寡言少语的老人,他的内心世界很少被人了解。
但是在小说中,巴尔扎克通过对老爷爷的内心描写,让读者了解到他孤独、无助、失落的内心世界。
形形色色众生相——《高老头》人物浅析
形形色色众生相——《高老头》人物浅析摘要:读经典名著,赏析人物形象。
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人生履历,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或忠或奸,或智或愚。
彰显作者不同的态度。
《高老头》里的人物林林总总,每个人个性分明,每个人物有不同的典型意义。
高老头身上的“父爱”畸形,伏脱冷是阴险的野心家代表,伯爵和银行家冷酷自私,拉斯蒂涅人性的良知未泯。
本文试就《高老头》中的人物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经典《高老头》性格人物分析读经典,重拾时代印迹。
经典名著,要么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要么有震撼人心的思想意义,要么有让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人物,或者兼而有之。
拜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除了叹服,除了回味,除了掩卷沉思,笔者不敢贸然点评,唯恐稍有不慎就会亵渎这鸿篇巨制的神圣。
但总想写点什么,以表达内心肤浅的领悟,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就像面对满室的耀眼珠宝竟变得手足无措。
那就说说让人津津乐道的高老头、伏脱冷、拉斯蒂涅、伏盖太太等人吧。
思想再睿智、笔法再流畅、构思再精巧,作家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流露出个人喜恶,都彰显着态度,或褒扬或鞭挞。
高老头,这是巴尔扎克先生浓墨重彩刻画的人物。
他靠投机面粉生意发了财,很是显赫了一阵。
就算他69岁住进伏盖公寓——那时已经给了两个女儿各80万的陪嫁,他仍不失成功投机商的派头。
“高老头那时还被尊称为高里奥先生”“高里奥搬来的时候箱笼充实,里外服装,被褥行头,都很讲究,表示这位告老的商人很会享福。
”因为他有“一条接有各色坠子的粗金链子”“鼻烟匣也是金的”“每天早晨,多艺学校的理发匠来替高里奥把头发扑粉,梳成鸽翅式……”,以至于伏盖公寓的主人,那位“年纪四十八而只承认三十九的伏盖太太”打起了高先生的主意。
她不惜扎束“像教堂的耗子一般胖胖的身材”“在装扮上花了点心血”幻想着“把公寓出盘,跟这位布尔乔亚的精华结合,成为本区中一个显要的太太……”当然,这都不是巴尔扎克先生写作的重点,因此,高老头发迹过程和伏盖太太春心萌动、搔首弄姿的笔墨并不多。
浅谈巴尔扎克对“拉斯蒂涅”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论文_0
浅谈巴尔扎克对“拉斯蒂涅”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论文【摘要】183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1819—182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伏盖太太的公寓和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沙龙为主线,退休面条商裔里奥老头被他的两个进入巴黎上流社会的亲生女儿遗弃为基线,展开故事情节。
作者通过对拉斯蒂涅性格塑造,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金钱就是一切的人际关系;批判道德沦丧、精神堕落的现实;言论那种不择手段、不顾廉耻、穷极贪婪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政治野心,揭示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作品充分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巴黎社会生活的时代风貌。
作家在小说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都十分成功。
木文仅就拉斯蒂涅形象的塑造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折。
【关键词】巴尔扎克;高老头;拉斯蒂涅1.时代背景对人物的刻画在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的巴黎社会,金钱高于一切、主宰一切,金钱是统治一切的力量。
用中国的俗话说,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拉斯蒂涅“从安古兰末乡下到巴黎来读法律”,在金钱的诱惑下,他开始了野心勃勃的生活史和极端个人主义性格的发展史。
1.1时代背景对人物的思想改观。
家庭经济环境与巴黎金钱社会的差距,使拉斯蒂涅萌生了向上爬的念头。
他是那种因家境清寒而不得不用功的青年,从小就懂得父母的期望,在比较清苦的家庭经济条件下,父母也有盼子出人头地的期望。
在经济条年不好的困境中,一方而他忍耐着暂时的窘困;一方面他的心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然而,在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奋斗的是要‘榨取社会”,是“年纪轻轻,渴望踏进上流社会”,“野心勃勃”的“南方”“胃险家”的形象。
他疯狂地钻营于巴黎贵族太太的沙龙和舞厅之间。
1.2生活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窘困的家庭处境和灯红酒绿的巴黎上流社会,使拉斯蒂涅的性格具有两重性。
在那种金钱与邪恶可以划等号的环境中,他每向上流社会逼进一步,想上总产生矛盾和斗争,但斗争的结果,他的思想都被个人野心控制,仍然朝着那以金钱为转移的社会奔去,尽管那是一个肮胜的泥坑,是一个“傻子跟骗子的集团”,还是决心投向它的怀抱。
论巴尔扎克小说中的"野心家"形象——从"浮士德难题说起"
82论巴尔扎克小说中的“野心家”形象——从“浮士德难题说起”文/殷慧琳摘要: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巨作《人间喜剧》是对法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其中青年形象出现的极其频繁,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即“野心”还是“良心”、卑鄙的致富还是高傲的贫穷。
人性与兽性的较量不仅出现在小说中,这一“浮士德难题”同样影响着当代青年。
他笔下的青年所面临的问题,即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的对立,如何选择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现代人也具有借鉴与警醒意义。
正如安德烈•莫洛亚在《巴尔扎克传》的序言中所说“谈谈巴尔扎克是有好处的”。
关键词:巴尔扎克;野心家;浮士德难题;资本主义;金钱巴尔扎克的笔下有这么一类人,最初满怀梦想,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取光明前程,却在遭遇了一系列的重大打击后变得阴险狡诈,抛弃了做人的基本感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出卖了自己的良知。
看着这些青年在巴黎这样一个大染缸里起起伏伏,沉浸在欲望的旋涡中不可自拔,究竟是应该选择“野心”还是“良心”,这一“浮士德难题”自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困扰着许多青年。
这类出现在巴尔扎克小说中的青年“野心家”并不少见。
一、金钱侵透的灵魂巴尔扎克笔下之所以出现这类“野心家”形象与他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密不可分,正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才导致了他的金钱观与世界观,同样也促使其创作风格的形成。
(一)金钱奴役的世界巴尔扎克生活的时代,法国正处于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阶段,社会状态急剧变化、政权形式一再更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和复杂。
这个时代为巴尔扎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他在作品中能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出法国的社会面貌。
《人间喜剧》中人物形象丰富,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可以说是一部十九世纪前半叶法国封建社会没落衰亡和资本主义发迹兴旺的历史。
正如伟大导师恩格斯说的,“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野心家形象
• 后来于连与马蒂尔德的情感发展确实渗透看许多不纯因素, 在他的内心拿破仑的形象己深深扎下了根,他那颗叛逆的 心从来没有平静过,他始终保持着对封建等级制度反抗的 心态。也正是因为他身上那衶与上流社会不同的气质吸引 了高傲的马蒂尔德。 • 最后于连由于被德瑞拉夫人一封被迫而违心的信激怒而向 她开枪后,他的内心陷入强烈自责,两个女人为挽救他的 生命,都作了最大努力,但他为了保持内心高贵最终选择 了上断头台。于连最后保持住了他內心的高贵,这也是被 两个女人不顾一切爱的所在。
• 于连这样一个对《圣经》可以到背如流,拉丁语讲得比天 使还好的天才青年,因为出身低微,但却又始终想要保持 内心的高贵,他既厌恶自己的出身,可又憎恨上流社会。 他从小没有母亲,父亲是一个为了生计只知讲钱的人,两 个哥哥似狼一样只会欺负他,由于出身低下,常被有钱人 潮弄。德瑞拉夫人的出现,让他第一次感觉到生活中没有 敌人,在德瑞拉夫人那里,他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无 私关爱,这种爱既有母爱的博大,又有情爱的温存,可以 说于连与德瑞拉夫人的爰情是纯洁的,也难看出多少野心。
• 是一个由破落贵族子弟腐化成一个资产阶 级野心家的典型形象。在他蜕化的过程中, 起重要作用的是“人生三课”,即分别由 鲍赛昂夫人、伏脱冷及高老头等给他上的 人生之课,尤其是高老头的惨死、伏脱冷 的被捕和鲍赛昂夫人的隐退,使他更加坚 定地不择手段去实现个人野心。拉斯蒂涅 的堕落,既说明了贵族阶级的没落,同时 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强大。
•
伏脱冷(又译作沃特汉)的真名叫约格· 高楞,外号 “鬼上当”,他是《人间喜剧》中重要的资产阶级野心家 形象。在《高老头》里,他是潜逃的苦役犯,高等窃财集 团办事班的心腹和参谋,经营着大宗赃物,是一个尚未得 势的凶狠的掠夺者形象。伏脱冷很能干,手下有一班爪牙。 他的阅历广,对上层社会很熟悉,看透了当时社会的政治、 经济、法律的真相。他对拉斯蒂涅一针见血地指出:“强 盗和统治者的差别只在于见血与不见血而已。”大资产阶 级不过是受法律保护的大盗,这个社会有财便是德。他只 要有四百万法郎就是“四百万”先生,合众国的公民,谁 也不会来盘问他过去的历史了。他要发展,要以恶对恶, 要以不道德对不道德,既像炮弹般轰进去,又像瘟疫般钻 进去,谋财害命,引诱青年,不择手段地去攫取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幻灭的“英雄”——试论巴尔扎克笔下青年野心家形象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法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作家。
雨果评价说,“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巴尔扎克一生勤于创作,约90多部作品组成的《人间喜剧》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而在他建造的这座文学“大厦”里,他通过一系列场景的展现和人物的塑造,给世人“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外国文学史(上):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法国大革命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等级门阀观念的削弱,凭借个人才智在社会上寻求发迹的机会,已成为法国青年的普遍幻想。
特别是巴黎的财富和权利,对外省青年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于是出现了各种人才云集巴黎、互相竞争角逐的局面。
但是,竞争者是如此之多,能爬上显赫地位的又如此之少,这就必然挑起无穷无尽极其残酷的斗争。
“社会就像一根竹竿,爬到上面的人绝对要把下面的人踢下去,而下面的人竭力要把上面的人拽下来”【西方文学十五讲:徐葆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这样残酷的斗争必然会“产生一首首个人奋斗的诗篇,一出出理想破灭的悲剧,并由此产生了‘幻灭’这个19世纪文学的基本主题”【巴尔扎克全集第九卷:《题解》艾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6】。
处于这个时代的巴尔扎克,在他的奋斗成长途中,逐渐认识到当时的社会不过是“一个杂货市场”,在这里“一切都标价出卖;……人性只有两种形式,即骗与被骗;大家都让文明礼教服从自己,完全为了个人而巧取豪夺;……正因为这个社会高度文明化,所以才腐朽透顶”【《哲学研究》导言】。
在深切感受到“贪欲是历史的大力神”,“历史以榨干情感为代价换取进步”后,促使他“从根部来描绘一棵树,描绘草木互相残杀的生死斗争”【《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徐葆耕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在为贵族形象涂抹上“可笑”和“可怜”的色彩的同时,他更多的是在资产阶级的脸谱上着力勾勒了“可憎”和“可怕”的线条,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他塑造的一系列野心家形象。
这里我们只就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和吕西安形象作粗浅分析。
拉斯蒂涅和吕西安都是英俊潇洒、天资聪慧、有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从外省(还是同乡)进入巴黎寻求功名利禄的青年,在蜕变为野心家的过程中都受到过贵族妇女和伏脱冷的教诲,尽管在堕落的道路上都有过犹豫和矛盾,但是最后仍然是以挑战的态度对社会发起了进攻。
由于二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人性格的不同,他们成长为野心家的过程和结果也不尽相同。
在《人间喜剧》中,拉斯蒂涅在25部小说中反复出现【参见《巴尔扎克精品选》·编选者序:金志平编选】,作者把他作为一个串篇人物,带领我们见识了各个阶层以及这些阶层的各种人物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而又骇人听闻的巴黎社会。
“而他的全部经历、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都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反映了一个以金钱为主宰的充满竞争角逐社会的种种必然现象”【《高老头·译本序》:艾珉(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2-1】。
拉斯蒂涅的最先亮相是在《高老头》中。
可以说,《高老头》真正的主人公是拉斯蒂涅,真正的主题是拉斯蒂涅的学习社会。
一开始,拉斯蒂涅是个家风纯朴、涉世不深的青年,他的憧憬、追求起初还没有离开一个穷大学生的本分,为人处事也还透出几分稚气。
而后作者以令人惊叹的巧妙构思,部署了拉斯蒂涅所处的典型环境,让他从四面八方,从不同的社会阶层,以不同的方式接受到同样的“教育”,终于使这个来自外省的青年丧失了天真、爱心和善良,逐步为这腐败的社会所同化。
“通过拉斯蒂涅这一段社会经历和性格发展,作家出色勾画了这个以金钱为杠杆的巴黎社会的全貌,集中了社会上诸色人等在生活中积累的全部经验与哲理,剖析了发生这种种惨剧的社会根由”【《高老头·译本序》:艾珉(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2-1】。
拉斯蒂涅野心家性格的形成是受环境影响的,他的成长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成长原型,分两个阶段【参见《世界文学史纲》蒋承勇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第一阶段:受物质环境的刺激,野心萌发。
拉斯蒂涅来到巴黎以后,由于贫穷住在破旧寒酸的伏盖公寓,见到的都是锱铢必较的贪婪、吝啬;但是由于出身,他能够出入金碧辉煌的贵族府邸,见到的却是风雅阔绰的奢侈、享乐。
首都与外省、上流与下层之间的对比,十倍地加强了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
而繁华盛世下怵目惊心的斗争,特别是金钱的诱惑力和破坏力,更使他野心勃勃,欲火中烧,因此纵身跳进了万头攒动的竞技场。
这也可以说是童、少年走向青年、走向“成熟”的一种必经的阶段。
小孩子的辨别力总是很低的,很容易受外界的诱惑,而恰好在这个时期他看到了外边的花花世界,“还没来得及欣赏,就已经很羡慕了”。
而他在骗取了母亲和妹妹的钱后,胆子就愈加大了起来,促使他走向更进一层的堕落。
第二阶段:受“人生三课”的教育走向堕落。
拉斯蒂涅是靠着鲍赛昂夫人的裙带关系进入上流社会的。
在这期间,他受到两个启蒙老师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对他的教育和开导,但是他们自己的命运却又给上了生动的一课:伏脱冷最后被米旭诺出卖,被投进监狱;而鲍赛昂夫人则被阿瞿达抛弃,不得不含泪告别上流社会。
而高老头的由病而死,则是拉斯蒂涅彻底转化的关键一课。
高老头一直是阻止拉斯蒂涅迅速堕落、丧尽天良的外部力量,但是他的惨死从反面给拉上了最后、也是最深刻、最关键的一课。
他始终是这幕惨剧的目击者和参与者,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赤裸裸的形式展现在拉斯蒂涅的面前,使他认识到,秉持真爱、真诚、善良,在这样的社会里只能导致人生的悲剧。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道德,只有事变。
”他不愿像鲍赛昂夫人那样含泪而去,也不愿像伏脱冷那样束手就擒,更不愿像高里奥那样遭人遗弃。
恶性膨胀的野心已经不允许他走回头路,他决心涂黑良心,弄脏双手,成为金钱争夺战中的胜利者。
他埋葬了高老头,也埋葬了正直、良知和爱心,也埋葬了他的最后一滴眼泪。
残酷的现实使他认清了社会的罪恶。
面对他不胜向往的上流社会,他发出了“气概非凡”的“挑战”,从善良走向邪恶,从正直走向无耻。
“法律跟道德对有钱的人全无效力,财产才是金科玉律。
”“道德观念的转化,在这里,就意味着贵族灵魂的死亡和资产阶级野心家的诞生”【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黄晋凯著北京出版社出版1981-9】。
年轻的拉斯蒂涅走向了盘算、利欲及野心的道路,其后,他展露手段,在至善与极恶交织的巴黎很快成为一个平步青云的野心家,一步一步地一直做到纽沁根的助手、男爵乃至伯爵和政府的部长。
另一位青年野心家,生性轻浮、爱慕虚荣的吕西安,在《幻灭》中出场时是一个希冀倚靠他的诗才来获得名声的青年诗人,可以说在一开始作者就为他铺就了一条坎坷之路。
因为在精神生产已经商品化的社会里,只有金钱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文化界文学艺术的堕落,只会让怀着幼稚幻想的诗人们最终在尔虞我诈的斗争中失败。
果然到巴黎后的他就被人瞧不起,带他到巴黎的巴日东太太只有把他一脚踢开。
品尝到失败滋味的他,这时候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听从以大丹士为首的“小团体”的劝说,通过勤奋努力,争取成才;另一条是小报记者罗斯多现身说法,揭开了新闻界的黑幕,本意是劝阻其下水,结果却使他看到了捷径。
“他的天性使他挑了最近的,表面上最舒服的路,采用了效果迅速,立见分晓的手段”,后来终于堕落成出卖灵魂的无耻文奴。
他手中的笔杆,不再听他的意志指挥,只是服从需要——金钱的需要,老板的需要,直至党派斗争的需要。
但最后仍在文坛内部的相互倾轧和党派斗争中身败名裂。
软弱的意志以及他对大卫的那一点愧疚使得失败后的他,羞愧难当,逃出家门,企图自杀。
因为在野心的实现过程中,只要是良心未泯的人,都可能发生程度不同的内心冲突,受到良心的谴责,进而他就将面临一个严峻的选择:野心或是良心?最后伏脱冷救了他的生命,但同时也收购了他的灵魂。
他说古道今,旁征博引,向年轻人揭开了社会的黑幕,宣讲了一部“争名夺利的法典”,听完这堂精彩的“历史课”和“道德课”,吕西安受教育的过程最终完成了。
吕西安就是在这样腐烂的土地上、恶浊的空气里成长起来的一株畸形的植物:它有过鲜嫩的幼芽期,但很快就长出了旁枝斜杈;它的躯干挺拔健美,但内里却早有斑斑虫蛀;它仿佛也曾欣欣向荣,但满树开放的竟全是“恶之花”;在遭受电闪雷击之后,它似乎有过枯木逢春的机会,但最终却向着更邪恶的方向发展。
在这两位野心家身上,巴尔扎克把史学家的忠实记录,艺术家的精微观察,哲学家的深刻思考,文学家的形象描绘熔于一炉,把奔放的激情和冷峻的哲理化为一体,把人物的成长之路写得艰难曲折,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更真实可信。
这也体现了作者所说的“编制恶习与美德的清单,搜集激情的主要表现,刻画性格,选取社会上的重要事件,就若干同质的性格特征博采约取,从中糅合出一些典型”【《人间喜剧》序言】的话。
作者塑造的这两个人物,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两人成长之路的不同,也与他们的性格有关。
拉斯蒂涅比较“实际”,吃一堑长一智,很快顺应环境,善于察言观色,城府深,迈步前先权衡得失利弊,有决心“下地狱”的意志,因此使他在污浊的社会如鱼得水,平步青云。
吕西安却有着诗人的气质,一身浪漫,锋芒毕露,毫无保留,所以成功得快,失败得也惨。
他浅薄的热情,软弱的意志,就是他悲剧的内因,这也导致他最后被投入监狱并彻底断送了性命。
“野心家和一切遵循‘厚黑学’,采用‘四无手段’(无真、无情、无义、无耻)向上爬的人通常会有这样两种结局:或良心未泯而失败,或丧尽天良而成功”【外国文学——人学蕴涵的发掘与寻思:王诺著科学出版社1999-8】。
巴尔扎克也为这两位野心家安排了这两种不同的结局,这背后有什么潜在的因素呢?我想大概是作者个人的经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促使他这样安排的。
其实在吕西安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自己的影子。
金钱对巴尔扎克自身的人生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巴尔扎克笔下的金钱世界探析:成良臣西“是他终其一生的苦恼,也是他创作的重要源泉”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05】。
巴尔扎克的一生,都是在金钱的困厄中度过的,为了谋生,他也曾经从事文学投机生意,正因为如此丰富的经验,“才创造了金钱的买卖的史诗”。
他心里对这种行为其实是非常的鄙视,想摆脱这种困境却一直不能实现,讨厌金钱又不能离开金钱,处于这种矛盾中让他头痛不已,直至生命的终结。
所以吕西安的最终自杀大概有作者的忏悔之意,但也可以说是对人生的一种无可奈何。
这正像生活中有一些东西不一定是你所喜悦的,然而一旦被迫割舍,那种委屈,那种不甘,那种顿失所依的措手不及,就像一颗被拉离正常轨道的星球,漂浮在茫然无垠的太空,没有重心,也没有方向。
虽然我认为在拉斯蒂涅身上更多的是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一种比较客观的看法,但是作者对这两个人仍旧是寄予同情的,因为他们都是由于无法忍受周围的环境才会爆发的,也可以说他们走上这一步都是被逼的,因此造成他们失败后就更加邪恶地对这个社会进行报复,于是就变得更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