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差异问题及其区域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国地区差异问题及其区域协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差异表现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缩小地区差异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地区差异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了现有的经济形式下,出现地区差异的原因,以及地区差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配套措施,来缩小区域差异,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U的。
0前言
近年来有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差距问题。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差距变化,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中国省区差距在逐渐拉大x:。但是现有的文献大部分是以省区作为一个单位来分析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问题。把省区作为分析单位的一个局限性是掩盖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增长变化情况,而部门之间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使知道省区经济是发散的,但我们不知道部门之间是否也是发散的,更不知道各个部门之间收敛或发散的不同表现。
本文通过对国内地区差异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了现有的经济形式下,出现地区差异的原因,以及地区差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配套措施,来缩小区域差异,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U的。
1.中国地区差异现状
中国是个大国,土地锻域广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相差很大,再加上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区差异问题山来以久。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高度集权的汁划经济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间差距呈缩小
趋势。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经历了从珠三角的崛起,到浦东开放带动长三角的迅速发展,到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再到中部崛起和环渤海六次大的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被世界誉为“中国之谜”,同时意味着中国区域经济由非均衡战略时期的“单极增长”进入到更加强调互动协调发展的“多轮驱动”的协同发展时代,但因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区域经济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
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拉到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着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短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到云南省之间,将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其呈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去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
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
长速度上超过北方,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 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距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原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2.造成地区区域差异的原因
造成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和资源禀赋及历史基础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发展战略、体制设计和政策选择等方面的原因。对于前者,在对自然条件有较强依赖性的发展阶段,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难以发生显着变化。对于后者,是可以加以控制的。
中央政府倾斜性的区域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采取的是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更多的制度创新鼓励和对外开放方面的政策优惠。在地方财政包干的制度下,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越快,积累和投资的能力越强,这一制度整体上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另外,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的税收政策相当优惠,使境内外资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大量聚集,从而产生了显着的聚集效应。在投资立项权方面,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拥有的固定资产投资立项和外商投资立项的审批权明显大于内陆地区。在体制转轨时期,在项U投资还需要政府审批的悄况下,投资立项权的分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格局。当时,金融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控制信贷规模。中央采取切块的办法分配现代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快、重点项L1多的地区,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同时, 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沿海地区设立机构,使沿海企业可以事受到比较发达的金融服务。中央给予沿海地区的一系列倾斜政
策,显着地改善了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降低了企业的投资和运营成本,提高了投资回报率,对东部地区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显着的累积影响。20世纪90 年代末期后,国家陆续实施了“西部
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这些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区域优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部也因此踏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发达地区的产业
在西部的投入量加大,对西部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没有这样发展战略的区域则处
在一种自主发展的阶段,尽管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认识上的滞后、政策的不到位和战略上
的不主动,使得各个区域从竞争地位上就已经不协调了。
地方利益驱使下的政府局部保护和短期政策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要素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应该选择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但是,一些地区产业发展的选择,不是从本地的资源禀赋结构出发,而是从产业发展的短期和局部收益棋至是从塑造政府的形象出发,造成了若干产业领域中的至复建设。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产业竞争的加剧,资源被迫闲置其至浪费。一些地方缺乏长期持续发展的考虑和与国家整体利益协调一致的思想,忽视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有的地方以当地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为核心LI标,采取粗放式、掠夺式的开发模式,以低级的技术和简陋的工艺,对资源进行初级加工。以低廉的资源价格、基础产品价格,以及极低的环境保护标准,鼓励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既增大了资源和环境压力,乂造成了这些行业的价值流失,动摇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山于各个地区没有良性互动,合作就成为一种有名无实的形式。没有合作,就阻碍了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造成了资源配置整体效率的损失,也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有的地方甚至为吸引区域外资本,进行”底线竞争”,陷入了恶性竞争的泥潭,也加剧了对外经济关系中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