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在1920解说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大钊在1920-1924”北京李大钊故居专

题展览的解说词

北京李大钊故居是李大钊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见证之一。本展览选取李大钊1920年春——1924年1月的工作、生活片断,重点介绍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再现伟人当年的风采,展现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少年立志投身革命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唐山乐亭县大黑坨村。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腐朽不堪,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侵略者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不屈服于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统治。李大钊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民族灾难深重,人民艰难斗争不断的历史时代。

乐亭县属滦河冲积平原,地处滦河下游,水患频繁,农业收成没有保证,使到东

北做买卖成为谋生手段,俗称“十万老呔闯关东”。出外经商,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一方面要求能写会算,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乐亭县遂有文化县之称。

大祖父李如珍因有女无儿,按当地习俗,过继二弟李如珠的儿子李任荣承继门户。李大钊出生前的6个月,父亲李任荣病故,年仅23岁;不满两周岁时,母亲在1891年去世。60多岁的大祖父母,担当起抚养这襁褓中孤儿的责任。李如珍早年曾在长春等地经营商号,有从九品官衔,家境小康,还修建了北方典型鸳鸯宅住居,对小孙儿期盼甚高,管教甚严。三岁起教识字,四岁教书写。七岁起先后在本村私塾和邻村学馆读书,为能求得功名。

1905年,16岁的李大钊赶上废除科举考入永平府中学堂。在这里学习科学知识和外文。同盟会的成立,对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的驳斥,极大地拓展了李大钊的政治视野。面对国势危难,激发起勤奋求知,立志报国的决心。

1907年9月考入六年制的天津北洋法

政专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政法教育,参加了法政学会的活动,在《言治》发表的《隐忧篇》、《大哀篇》等文章,“浑厚磅礴为全校之冠”。

1913年10月,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第一次来到北京,曾经凭吊圆明园故址,为“只余破壁颓垣,残歭于荒烟蔓草”,而“感慨系之”。为实现“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认为学习政治有助于救国。

191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其复辟称帝的条件。留日学生群起反对,李大钊为留日学生总会文事委员会编辑主任,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连夜发回祖国。呼吁全国人民一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挽救祖国危亡。李大钊认识到:日本维新时代是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然在今日谋中国民族之解放,已不能再用日本维新时代之政策”,“留东三年,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值洪宪之变而归国。”

1916年,李大钊在北京出任《晨钟》报

编辑主任。该报于1916年8月15日创刊。利用该报作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阵地,与主持人蒲殿俊李大钊政见不同,合作难以继续,李大钊遂于9月初辞职,到北洋法政学会《宪法公言》任编辑,1917年1月该刊终刊。李大钊受章士钊之聘编辑《甲寅》日刊。此时,李大钊以发表的《风俗》、《国情》、《青春》、《民彝与政治》等文章,

9月1日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发表《青春》,集中反映出他的爱国热忱,为学界和社会进步人士所知。在《甲寅》日刊上发表的大量文章,更是针砭社会时弊,抨击军阀统治,成为先进文化领军人物。

1917年7月,因躲避张勋复辟的抓捕,李大钊去上海。1917年11月11日,李大钊从南京回到北京,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已经传到中国。迎着北来的“春风”,撰写了大量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在章士钊的推荐下,蔡元培聘请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图书馆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北京大学遂成为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阵地。“自后凡全国趋向民主之一举一动,从五四说起,几

无不唯守常马首是瞻,何也?守常之强,其诚势之性感人深也。”

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最早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条崎岖险阻的道路。”国情不同,不能忽略各国特色。李大钊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发动工作,都是为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他阐明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富强中国。

1919年7月,写于昌黎五峰山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共约26000多字。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地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把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论述,“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它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志。

“亢慕义斋”是由德文“共产主义小屋”

而来。地点在北京景山东街2号。是李大钊组织有志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认真、准确地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研究他们的思想理论。到1922年4月,已有英文书籍数百册,报刊上百种。设有英、德、法三个翻译组。出版了中文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等。

李大钊走上了新文化运动的最前线。在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开设《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等课程,1920年7月8日,北京大学评议会全体通过议定:李大钊为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这一时期,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工作开始从图书馆向教学转移,先后开设多门新课程,有《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等,并开设现代政治讲座、指导学生实习。

除正式授课外,李大钊在校内外举办的讲座,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应邀到外地讲学。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居住期间,李大钊先后到上海、杭州、武汉、天津等地讲学,

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壮大党的组织。这些讲演的记录稿,在当地的报纸刊出之后,反响强烈。

李大钊对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的论述:他指出:

“中国的社会主义“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法、德……有异。”

“各国所有的特色亦岂可忽略。”

“在社会主义实行“极公平的分配,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整理生产的,不是破坏生产的。”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必须经过三阶段:一、政权的夺取;二、生产及交换机关的社会化;三、生产分配及一般执行事务的组织”。

李大钊强调社会主义健康发展,要有先进文化的支撑。物质变动引起道德变动与演变,就能避免资本主义那种“恶俗的气氛”、“商贾的倾向”、“金钱主义气味”,使文化艺术健康发展,“表现纯正的美”。实现“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