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伦敦全景
伦 敦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 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Ernest W.Burgess) 提出 (1)基本内容:城市内部结构由5个同心圆地带组成 第一带是中心商务区 第二带是过渡带。 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 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 第五带是通勤带。
2、评价
(1)优点 第一,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城市的带状现象。 特别是过渡带,今天仍可以在某些地方看到其以某 种方式存在着。 第二,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 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 法。 (2)缺点 同心圆模型过于理想及对其它因素考虑较少(例 如没有考虑街区、地形、交通等)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
•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
• 新城市社会ban) • 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 以其自身优势聚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的居 民,居民有一定的匿名性。 • 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 文化、服务等中心。 • 聚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居民具有 较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活动趋于专业化。 • 城市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 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 烈。
4、折衷学说
1954年爱里克森(E.G.Ericksen)综合上述三种理论 的优点,提出了“折衷学说”。
(1)基本观点
认为中心业务地区,从城市中心向 外呈放射状延伸,在中心业务地区 外侧为大工业地带。住宅区则分布 于放射的中心业务地区之间。
(2)评价 此理论符合欧洲某些城市地域的分化状况, 更适用于分析工业城市的地域结构。
希腊雅典的卫城建在城中岩丘顶部
三、城市与自然环境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城市发展及城市化过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化理论:城市社会学主要关注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影响。
其中包括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城市化的类型和模式、城市化的影响等。
2. 社会差异理论:城市社会学研究社会差异以及城市中的社会分层现象。
通过研究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理解城市社会的结构和运作。
3. 社会网络理论:城市社会学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通过社会网络理论分析城市中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和作用。
研究城市中的社交网络、职业网络和邻里关系等。
4. 城市生活方式与文化研究:城市社会学关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等。
研究城市中的文化产业、消费行为以及城市中形成的特定文化。
5. 城市政治与城市治理研究:城市社会学关注城市政治的组织结构和决策过程,研究城市中的政治权力分配、城市政府与市民的关系以及城市治理的方式和效果等。
6.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城市社会学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关注城市空间的分布、城市建筑的功能和意义,以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社会效应等。
城市社会学通过以上的理论与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社会的本质、运作和发展规律,为城市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夏建中【内容提要】产生于70年代的新城市社会学是对传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派的反动。
新学派主要由三个流派组成,其中,法国的卡斯泰尔和美国的哈维是该学派的奠基者和中坚人物。
他们借鉴马克思的知识传统,以集体消费为基石,解说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城市并非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城市本身和城市生活方式都是更广泛的经济结构的产物。
二曼努尔·卡斯泰尔不但是法国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旗手。
他1942年生于西班牙,1967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1970-1979年在巴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任教;1979年起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在国际社会学协会中领导城市发展委员会的工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思路》(1972)、《城市、阶级与权力》(1978)、《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1980)、《城市与百姓》(1983)、《高技术、空间与社会》(1988)和《信息城市》(1989)等。
卡斯泰尔的思想深受法国结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的影响,1968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存在‘城市社会学’吗?”的论文,质疑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科学性。
他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对象”和“真实对象”都不确定,“城市”无确切定义,故缺乏特定的真实对象;“城市性”、“生态系统”不具有理论上的明辨性特征,故没有特定的理论对象。
他还认为,沃思在城市空间与城市性之间制造了一种“伪相关”,因为被沃思看作“城市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并不是由城市环境造成,而是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工业化的文化表现,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的产物”(M.Castells,1976)。
所以在卡斯泰尔看来,传统城市社会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更干脆讲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其代表作,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城市问题》中,卡斯泰尔明确地表示他力图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03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 发展
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 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改善居民的 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社会学的创新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01
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的全过程。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
01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欧洲兴起的城市社 会学理论流派,以雷克斯、摩尔等人为代表。
02
该理论主张从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出发,研究城市社会的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制度和文化等方面。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强调城市社会的分层、权力和制度对城市
03
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理性化过程。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01
健康城市的理念与发 展趋势
介绍健康城市的理念、发展历程及未 来趋势,强调健康城市建设在公共卫 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0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 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面临的挑 战,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医 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提出相应的对策 和建议。
03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 体系的互动关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迁移的增加 ,不同文化在城市中交流融合,形成多元 文化的格局。
Part
03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 芝加哥大学形成的社会学流派,
以帕克、伯吉斯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主张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 面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结构、城 市社会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与变迁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摘要] 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它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社会学中最早产生的学科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学家们对城市及城市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促成了很多学派。
本文根据城市社会学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发展的时间先后及理论差异,分阶段叙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和发展。
[关键词] 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理论发展;城市引言“任何一门科学的历史都是它自我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彻底研究自己所研究学科的历史发展,便能深刻了解它的现状、矛盾和问题。
”——前苏联学者科恩城市社会学思想在欧洲诞生以来,出现了多种理论流派。
了解和把握城市社会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让处于本科学习阶段的我们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历程、特点、研究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把握各理论的研究重点和适用范围。
1城市社会学的启蒙城市社会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19世纪欧洲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从而引发大量的城市病,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供不应求,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交通混乱,人们的生存状态不断恶化。
欧洲社会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拉开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序幕。
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和韦伯即是欧洲传统城市社会学的四位重要代表人物。
(1)滕尼斯(F.Toennies,1855~1936)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研究重点是对城市社会和乡村社会的比较研究。
1887年他在代表作《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中把人类社会生活划分为两种对立的类型,即以乡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和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
在滕尼斯看来,礼俗社会具有强烈的内聚性,人们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的关系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所维系;人们有共同的利益、生活目标、价值和规范,亲属、邻里、朋友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礼俗社会中的一切。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
城市社会学中,存在着多种理论,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
理论:
1. 资源依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是由于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益的追求。
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扩张是为
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而居民则在城市中获得资源和机会。
2. 人类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
城市的结构和动态是由人类活
动和环境条件共同塑造的。
3. 社会交往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
互动和社会关系。
它研究人们在城市中如何相互依赖、互
动和形成社会网络。
4. 集体行动理论:这一理论研究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在城市中的发展和影响。
它关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员如何在城市中发生和推动。
5. 都市化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它关注城市发展和变革如何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6. 社会空间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它研究城市空间如何塑造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和权力结构。
这些理论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01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城市社会学
在迪尔凯姆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分析中, 暗含着社会变迁的模式。他看到社会整和的基 础正转变为一种新的形式,社会分工是一种社 会现象,造成分工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 城市人口的增长使生存竞争加剧,分工是保持与 维护社会秩序的唯一手段。大量可变因素形成 了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差异。有机团结是以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它是现 代城市的特征,依赖复杂的劳动分工,人们获得 了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选择可能性。
2020/6/29
城市社会学
三、城市性状态(Urbanism)
城市性状态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沃思1938年 在《作为生活方式的都市性状态》一文中提出 来的。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 为:
(1)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 职业结构;
(2)有复杂的社会流动性; (3)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 (4)人际接触有较强的匿名性; (5)城市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 (6)城市居民的道德行为呈现较大的差异,居 2020/6/29 民容忍意识较强。
2020/6/29
城市社会学
(3)生存学派(The Ecological Complex or Sustenance School)
生存学派又称维持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 何组织自己,以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的 需要。他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 来满足大量聚居人口居住需要的组织形式;城 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 社会分工又取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生存 学派将城市社会环境、人口、社会组织和工艺 四个基本因素作为变量,认为其中一个变量发
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的变化,城市居民的消费多 样化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2020/6/29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理论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理论关注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在资源占有、权力 分配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城 市的社会结构。
社区研究
社区研究关注城市中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结构和社区发 展,探究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变迁理论
城市社会变迁理论概述
城市社会变迁理论主要研究城市社会 的发展和演变,包括城市化、城市发
城市社区规划
城市社区规划是指对城市社区的布局、设施和环境进行规划和管理,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和 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05
城市文化与城市社会变迁
城市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文化的概念
城市文化是指城市居民在长期的 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 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 观、信仰和艺术形式等。
城市文化的特点
展和城市更新等过程。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关注城市内部结构和功 能的演变,包括城市扩张、城市规划
和城市治理等方面。
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认为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 的必然结果,强调科技进步、经济发 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 作用。
城市更新理论
城市更新理论则关注老旧城区和工业 区的改造和再生,探讨如何通过城市 更新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进步。
主要包括教育、职业、婚姻等方面的流动。
城市社会流动的影响
城市社会流动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等方面 都有重要影响。
城市社会不平等
1 2
城市社会不平等概述
城市社会不平等是指城市居民在财富、权力、机 会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
城市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主要包括收入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性别不平等 等方面。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城市化、社会知识和媒介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城市化、社会知识和媒介近几十年来,全球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以及城市转型,这些变化已逐渐成为今天社会学理论中的热点话题。
本篇文章将分别从城市化、社会知识以及媒介三个方面,探讨这些变革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并试图呈现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对于当代社会的认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全球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持续数十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会变化之一。
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迁移,而这种人口迁移引起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内,为了适应更多的人口,城市建设不断进行中,房屋、道路、交通系统、商业设施的建设日益完善,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规划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社会学者普遍认为,城市化已经取代了农村化的趋势,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趋势,它既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文明的必经之路。
城市化的变革带来了人口的密集化,耗尽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也造成了城市的环境破坏。
同时,城市化也会带来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民俗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
城市化中的移动还带来了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二、社会知识社会知识是指社会对于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包含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都属于社会知识的范畴。
社会知识的发展是由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同时反作用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社会知识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是社会和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全球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知识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城市化过程,而且受到了城市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点。
城市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使得社会知识变得复杂而多样。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现代社会不再是单纯的物质世界,而是更多的依赖于抽象理论和知名的思想体系。
城市社会学课件:新城市社会学
二、“城市经理人”的研究
雷克斯和摩尔指出,城市住宅稀缺资源的 获得,并非仅仅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政 府的科层制系统同样是决定性因素。
基本概念
➢ 空间 ➢ 空间的表达 ➢ 空间生产 ➢ 集体消费 ➢ 城市社会运动 ➢ 建造环境 ➢ 定居 ➢ 空间
复习思考题
▪ 1.请阐述新城市社会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阶段。 ▪ 2.列菲弗尔关于空间生产的论述是什么? ▪ 3.资本主义空间的功能与主要矛盾是什么? ▪ 4.请分析列菲弗尔对空间进行研究的意义。 ▪ 5.卡斯泰尔“集体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城市社会学
第一节 法国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第二节 美国的新政治经济学派 第三节 英国的新韦伯主义
第一节 法国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一、列菲弗尔的主要理论
列菲弗尔是法国城市社会学方面的代表人 物,也是城市空间研究的开拓者。不过, 他的思想十分庞杂,其博士论文的题目是 “康庞山谷———农村社会学研究”,此 后的关注点更多是在哲学领域,经一段时 间后才又转向城市空间的研究。
二、卡斯泰尔的主要理论观点
曼 纽 尔 ·卡 斯 泰 尔 1942 年 生 于 西 班 牙 , 1967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 位。早期深受列菲弗尔理论观点的影响, 主要著作包括:《都市问题》(1972), 这是他早期最著名的著作。
(一)质疑人类生态学理论
1968年,卡斯泰尔发表了《真的有“城市 社会学”吗?》,质疑传统城市社会学的 科学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空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和容器
列菲弗尔主张既要看到空间的物质属性, 也要看到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空间与 社会的 互动关系。
(二)空间生产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重 要条件
列菲弗尔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史无前 例的“总体性”使一切有用对象都无可避 免地被商品化了,“空间”当然也不能幸 免。
1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城市社会学
(7)价值取向学派(The ValueOrientation School)
价值取向学派强调非经济、非技术和价值观对 城市结构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主张应以社 会或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依 据。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形成了城市与城市的差 别。东西方城市景观差异性,是与东西方不同 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
城市社会学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 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 益,并有着较为密切的社会交往。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于1887年 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他认为社区是基 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 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 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
城市社会学
费迪南德.腾尼斯(1855—1936)是德国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西方社会学史 上,他最先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并围绕 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建立了自己的社会 学体系。腾尼斯以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 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同 时还将人们的共同意志:即本质意志、 选择意志与社区、社会分别相对应。 其代表著作有《社区与社会》等。
城市社会学
(3)生存学派(The Ecological Complex or
Sustenance School)
生存学派又称维持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 组织自己,以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的需要。 他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来满足大 量聚居人口居住需要的组织形式;城市化的进程 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社会分工又取 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生存学派将城市社会 环境、人口、社会组织和工艺四个基本因素作为 变量,认为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 的变化,城市居民的消费多样化是社会分工的结 果。
新城市社会学理论
著作:《城镇的权利》1968、《马克思主义思想 与城市》1972、《空间的生产》1975,等等。
认为空间形式和组织是生产方式的产物:“空间 具有政治性,空间离开意识形态或政治内容就不 是一种科学对象;它总是包含着政治性和策略性 … …”
哈维的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空间模式 如何反映了资本主义固有的不公正和矛 盾。资本主义的首要矛盾是追求利润与 下列事实之间的矛盾,即竞争导致了生 产过剩、市场过剩,结果价格下降、失 业上升,最终使利润下降。为了维持高 利润,资本家发展出短期战略,虽然, 长期看是有可能损害资产阶级利益的。
第一个战略就是采用新技术,低价生产 出更多的产品,打败竞争对手。而竞争 对手也会采用新技术,于是市场更为过 剩。
首先,在对于城市性质的认识上,城市 政治经济学派认为城市是人类行为的产 物,认为城市的变迁源于人们对于资源 的争夺和竞争;而生态学派认为,城市 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城市的变迁源于人 口的增长或移民的迁入。
其次,关于影响城市土地使用的最重要 因素,城市政治经济学派认为是:政治 权力、政府行为、利润驱动以及经济制 度。而后者认为是不同功能的空间分割、 与市中心的关系、以及在自由市场经济 下受到土地价格的影响。
当私人轿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时,新的 不平等由此产生。
所以,城市问题提供了一个使多阶级联 合起来反抗的基础,这就是城市社会运 动。
卡斯泰尔在《城市与民众》一书中将城 市社会运动定义为:“由于社会的统治 利益已经制度化并且拒绝变迁,所以在 城市角色、城市意义、城市结构方面发 生的主要变化一般来自民众的要求和民 众运动,当这些运动导致城市结构变迁 时,我们就把它称为城市社会运动。”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逻辑及启示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逻辑及启示摘要: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是城市社会发展和变迁中出现的城市问题进行的一种理论解读。
城市的变迁连接、反映并调节着社会基本矛盾,是与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劳动力再生产等运作过程相联系的,体现了城市的运作逻辑。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发展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丰富和发展城市社会学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逻辑及启示城市社会发展的现实却日益向这种理论观点提出了挑战。
这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发展日益受国际资本主义经济重构的影响。
工业资本大量从已经城市化的老工业城市流向新兴的城市化地区,使城市的发展从老工业城市转向了那些过去只经历了很低城市化水平的新兴城市地区。
工业资本抛弃老工业城市不仅使老工业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城市经济萧条,城市税收减少,还造成城市社会开支减少,社会服务设施不足,城市管理费用赤字,有的城市甚至出现财政危机。
一、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单位与城市社会运动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在城市这种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商品供给潜在危机是内在、固有的,这是商品生产的本性决定的。
因为消费关注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关注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资本追求的是利润和交换价值,而劳动力要求的是需要和使用价值,这二者之间很难一致。
这就导致了那些对劳动力再生产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巨大消费空白空间,而这些空白的消费品生产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经济都是必要的,并由此造成了城市社会“集体消费”的危机。
集体消费危机是当代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主要表现为住房供给短缺、医疗健康保护不够、社会设施缺乏等方面。
城市集体消费危机带来新的矛盾和斗争,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被迫干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以试图填补消费空白,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必要消费由国家负责来提供。
政府对集体消费品供给的干预本质上是服务于私人资本的,对维护体系至少产生了四个方面的影响: (1) 再生产出各个方面所要求的劳动力;(2) 通过对下层群体一些经济要求的让步缓和了阶级冲突;(3) 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经济需求,防止了消费不足和供给过剩的危机;(4) 通过政府向非营利部门的投资。
第三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1910年7月4日默顿生于美国费城南部的一个平民家庭。 1931年获坦普尔(Temple)大学学士学位,尔后进入享誉世界的哈 佛大学,师从著名社会学家P.A.索罗金、T.帕森斯和科学史家 G.A.L.萨尔顿。 1936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3年。 1939年至1941年间在图兰恩(Tulane)大学工作,先后任副教授、 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 1941年默顿去了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度过了他此后全部的社会 学生涯 197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并荣膺特殊服务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 2003年2月23日默顿在纽约逝世,享年92岁
第三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的腾飞, 一方面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另一方 面,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有可能进入更深的层面 和更广阔的范围。
第一节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1、结构功能主义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 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 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 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帕克主要著作有:
《社会学导论》(与E.W.伯吉斯合 著,1921)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The Imigrant Press and its Control) (1922) 《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 (与伯吉斯和R.D.麦肯齐合著, 1925) 《人种与文化》(1950) 《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 (1952)
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人类生态学派 马克思主义学派 韦伯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 世界体系理论
一、人类生态学派
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在20世纪初社会学家借用 生态学科的术语、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 会,尤其是城市社会所形成的一个理论学派。 在当时这些社会学家看来,人类社会与动植 物世界有着许多相类似之处,因此,可以发 展形成社会学领域的人类生态学理论。在结 构功能主义学派异军突起之前,人类生态学 理论支配了美国社会学界。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城市社会学目录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理论简介 (2)一、理论起点 (2)(一)时代背景 (2)(二)讨论的主题:城市化 (2)(三)主要学者与观点 (2)二、新旧城市生态学—芝家哥学派 (3) (一)时代背景 (3)(二)关注的中心问题:城市空间 (4)三、新城市社会学 (5)(一)时代背景 (5)(二)讨论的主题:冲突 (5)(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四、小结:城市研究中的重要流派及转折点 (7) 第四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8)一、城市化的概念 (8)二、世界城市化的现状与特征 (9)三、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和城市化类型 (10)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1)(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一般特征 (12) (二)第三世界城市的一般特征 (12)(三)发展中国家城市研究的主题 (12) (四)第三世界城市发展理论 (13)五、194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 (14)(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14)(二)如何进行城市化 (16)第五章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区隔 (17)一、两种空间范式 (17)二、城市空间与城市区位 (18)(一)城市区位的含义 (18)(二)三种区位模型 (18)(三)城市区位过程 (19)三、社会分化与空间隔离 (19)四、社会区域分析 (21)五、当代城市空间研究 (22)(一)新空间理论视角 (22)(二)空间研究 (24)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理论简介本讲分城市理论的起点、新旧城市生态学、新城市社会学三个阶段重点介绍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各种主要理论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本讲旨在了解城市社会学是如何研究城市的:它主要关注什么问题、社会学家一般从何种角度观察和处理这些问题的等。
一、理论起点(一)时代背景18世纪末叶英国工业革命使得都市化的浪潮几乎触及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据估计,1800年,世界人口中只有3%的人生活在城市,到1975年,上升到41%。
除了都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外,城市化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所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巨大。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简答题一、芝加哥学派的概念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中的矛盾日益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芝加哥学派应运而生。
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有:帕克:人类生态学、伯吉斯: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费瑞、邓肯:“生态复合模型”理论即人口、组织、经济、技术。
芝加哥学派受到生态学的影响,开创人类生态学,他们认为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地竞争争夺城市总的有利资源,这样一来强者占据了城市的有利空间,而弱者则处于不利地位,形成现代城市的区域功能分化。
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就是这种观点的产物,后期经过修改,形成霍伊特的“扇形理论”和哈里斯的“多中心理论”。
沃思总结以前城市社会学家的理论和观点,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它们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变成次级关系,人际关系更加疏远,人与人交往中的感情成分更少,更加计算功利的考虑。
社会控制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正式,这也就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重要变化——更加孤独、无助并有深刻的受挫感。
二战后,费瑞认为在城市空间的维度中,不能只考虑经济造成的分化和扩展,还要考虑到文化的因素,但是他忽视了政治和政府的作用,认为是经济自发起的作用,其实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商起的作用最大,政府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邓肯认为城市本身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他把城市放到生态环境中进行思考,其研究视野比原来生态学的视野要开阔得多。
二、新城市社会学新城市社会学主要有三大理论流派,即以卡斯特为代表人物的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以哈维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派;以帕尔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学派。
新城市社会学理论侧重于从经济因素解释城市现象。
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对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索,揭示了城市社会系统的一些重要特征,对重塑城市社会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丰富了城市社会学理论。
但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并没有获得广泛认同,原因在于这些理论过于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忽略甚至无视其他因素对城市变迁的影响。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社会2008・2Society 第28卷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吴 宁吴 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摘 要:亨利・列斐伏尔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提出城市的权利和城市革命,指出全球化的实质是城市化,认为城市是全球空间的脉络背景,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开创性意义,填补了以往社会理论对空间研究的空白,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解释和说明意义。
但是,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具有抽象思辨性和乌托邦特点。
关键词:列斐伏尔 城市 空间 社会学 现代城市生活的时间节律明显加快,空间也变得支离破碎,并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转移,现代城市空间经历了从稳定一统向多元流动的变迁。
在20世纪60年代末,亨利・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展开了研究,他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市空间如何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并对城市进程与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组织的联系给予了重视。
一、城市的权利、城市革命与空间《城市的权利》(1968年)是列斐伏尔为纪念马克思《资本论》出版100周年而撰写的第一部城市学著作。
他在此书中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突出了城市化与重建现代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提出通过实现“城市的权利”和“差异的权利”,来实现“日常生活”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赋予新型社会空间实践以合法性。
“城市的权利”就是公民控制空间社会生产的权利,城市及其居民有权拒绝外在力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驱动等)的单方面控制。
如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和金融商业活动在城市中心的集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迫使・211・居民向城市边缘地区迁移;而实现“城市的权利”意味着居民可以拒绝服从资本和国家统治的需要,拒绝从原来人际交往、文化生活的中心———城市中心向外迁移,被隔离于外围居住地区而进入“交通-工作-休息”的循环模式。
新城市社会学派简析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浅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为了更好的理解城市的变迁、应对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解释力的困境新城市社会学派得以产生,其空间视角的引入、空间与社会的辩证、空间与资本、阶级的动态互动的论述,极大拓展了了人们的理解空间。
本文拟通过对列斐伏尔、卡斯泰尔、戴维.哈维等主要的代表人物的观点的梳理,一则明晰其理论逻辑和发展脉络,二则以期更好理解我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一新城市社会学派的的缘起。
要了解新城市社会学派,我们首先对于这个“旧城市学派”有所了解,我们口中的“旧学派”便是那大名鼎鼎的芝加哥学派。
(一)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的兴起是在本世纪初, 由于产业的发展, 芝加哥市的人口激增, 185 0年仅有3万人口的芝加哥市到1900年人口已增加到170 万, 1934年增至340万。
由于大量的各国移民的涌进, 除了人口数量的增加外, 人口的异质性也迅速增强, 给城市带来了激烈的变化, 如社区的分化, 第二次社会关系的产生, 城市犯罪的增加, 教会的不安, 道德秩序的解体,面对这些变化, 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用实证的方法把城市作为一个大实脸室观察和研究急速变化的社会现实, 以及社会构成体不断变化, 不断统合的过程。
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有关城市的理论。
例如沃斯的著名的“城市性”的理论概括了构成城市的特有的生活方式的诸特征的复合体。
他把城市定义为“人口较多, 人口密度较高, 具有社会异质的人们永久的集落” , 沃斯对“城市性”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物质的结构, 主要指人口的基础,技术以及生态学的秩序。
2 社会组织的体系, 主要指特定的社会结构, 社会制度和特定的社会关系。
3一系列复合的态度和观念, 主要指社会意识。
沃斯的所谓“城市性的理论是由于人口集中而产生的特有的生活方式, 社会诸方面以及观念和意识的变化。
他的“城市性”概念常被概括为”人口、人口量和异质性”。
帕克( Park) 用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来解释城市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列斐伏尔提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空 间的特征:
? 第一,同质性,即通过同一标准“金钱 ”可以交换
? 第二,支离性,划分成无数的空间碎块 ,可供买卖
? 第三,等级性,不同空间根据与中心体 (权力、财富、信息)和外围区的关系 ,而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价值。
?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生产是资本主义生 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 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空间的 生产。资本主义减轻内在矛盾、实现增 长的手段是占据空间、产生空间。
? 制造业已被新支柱建筑业、休闲业取代 ,新产业扩展了空间,山地、沙漠、海 边 。更多的空间被商品化了。
4.卡斯泰尔的新城市社会学
? M. 卡斯泰尔(Manuel Castells )1942? 曾是列斐伏尔的学生,后为同事。 ? 主要著作: ? 《The urban question :A Marxist
? 第三,关于影响城市人口居住模式的因 素,城市政治经济学派认为是资源的不 平等分配、各群体对于经济资源的争夺、 种族歧视等制度因素,而生态派认为是 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各群体 对于空间的争夺、种族民族群体的内聚 力等。
? 第四,关于影响城市社会规范的因素, 城市政治经济学派认为是统治群体的价 值观、群体之间的冲突,而生态派认为 是人口的规模和人口密度等。
? 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5-1991), 新马克思主义者,20世纪60年代起,运用马克思 主义进行城市研究。
? 著作:《城镇的权利》1968、《马克思主义思想 与城市》1972、《空间的生产》1975,等等。
? 认为空间形式和组织是生产方式的产物:“空间 具有政治性,空间离开意识形态或政治内容就不 是一种科学对象;它总是包含着政治性和策略性 ……”
Approach 》1977 ? 《City, Class and Power 》1978 ? 《The City and Grassroots: A Cross-
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 》1983
? M. 卡斯泰尔(Manuel Castells )的新 城市社会学观点,最早是在他的《城市 问题》(《The urban question 》)一 书中提出来的。作为新马克思主义流派 ,他将城市的功能视为经济型的,并且 将这种经济型更限定为是消费型的而不 是生产型的,认为正是在城市中,资本 主义社会再生产出它所需的劳动力。
? 城市日益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 系的运行依赖于集体消费品的组织和管 理。
? 而国家通过提供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集 体商品和服务来减少阶级冲突,但是, 这样做的结果是造成了另一种矛盾,即 城市与国家的高昂债务。因为,国家支 付了这些物品服务的费用,然而私人资 本家却获取了由劳动创造的利润。
? 集体消费指“消费过程就其性质和规模, 其组织和管理只能是集体供给”,例如: 住房、医疗、教育、社会公共设施等。
? 由于资本的投入是为了追求利润的回报, 所以,私人资本已无力从事集体消费社 会必需品的生产。例如,房地产商追求 高利润,这样,房地产价格高昂,工人 阶级支付不起这类“集体商品”。
? 所以,政府就对于交通、住房、医疗、 教育、公共设施等集体消费品进行干预。 因为这些商品是维持资本主义整个系统 稳定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加干预 必然导致政治矛盾和危机。
? 国家在空间生产具体形式中的作用:
? 政治空间生产,民族国家疆域,通过国 家形态,民族被界域化。
? 社会空间生产,国家通过其物质设施的 空间分布实现社会空间生产,如城市议 会大厅、警察局、各阶层居住等的空间 分布。
? 精神空间生产,通过个人对国家的责任
? 、义务,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实现精 神空间的产生和占有。
? 城市里空间的使用,不过是统治阶级与 被剥削阶级为寻求各自目标而相互斗争 的结果。因此,卡斯泰尔感兴趣的是城 市中斗争的群体,而不是城市空间本身。
? 提出重新构建“城市社会学”的目标: 确立城市社会学的真实研究对象;提供 一个理论框架。
? 在城市社会学已经开展的研究中,最重 要的是两方面:空间和集体消费。空间 历来受到关注,但它是一个物质要素, 作为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必须具备 “空间单位与社会单位之间的一致性”。 这就是“集体消费”(collective consumption )。
2. 对于城市的传统的政治经济分析
?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 工业化与城乡对立 ? 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 ? 韦伯的观点: ? 城市在本质上是“市场聚落” ? 韦伯说:“只有在地方上的居民可以从
当地市场中满足其日常需求中经济上相 当重要的一部分,并且,从市场上购得
? 的物品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当
第四章 新城市社会学理论
? 城市社会学理论流派繁多,以上阐述了 四个流派,即传统城市生态学、社会文 化生态学派、新生态学派,以及城市作 为一种“社会活动形式”的理论流派等。
? 下面,还有最重要的流派“城市政治经 济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 也属于这一派。
一、城市政治经济学派
? 1.城市政治经济学派及其与城市生态学 理论的四点区别:
? 首先,在对于城市性质的认识上,城市 政治经济学派认为城市是人类行为的产 物,认为城市的变迁源于人们对于资源 的争夺和竞争;而生态学派认为,城市 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城市的变迁源于人 口的增长或移民的迁入。
? 其次,关于影响城市土地使用的最重要 因素,城市政治经济学派认为是:政治 权力、政府行为、利润驱动以及经济制 度。而后者认为是不同功能的空间分割、 与市中心的关系、以及在自由市场经济 下受到土地价格的影响。
地的居民或周围的居民特别为了市 场销售而生产的条件下,我们才能
使用‘城市'一词 ——就其经济层 面而言。以此之故,城市永远是个 ‘市场聚落';它拥有一个市场,
构成聚落的经济中心,在那儿,城 外的居民及市民——基于一既存的 专业生产的基础——以交易的方式 取得所需的工业产品或商品。”
3.列斐伏尔的空间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