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第三章隐喻与转喻ppt课件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899615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1.png)
6
2 .2Judgment (判断) / Comparison (对比) The construal operations of judgment / comparison have to do with judging something by comparing it to something else.判断/对比识解操作 与把一物比作另一物的判断相关.它是人类基本的认 识能力,也是人类经验的基础.
For example: the structure of an apple, an individual’ s perceptual sphere, an individual’ s social sphere,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at the core and others at the outside.
其 特 征 体 现 在 以 下 四 个 方 面 ( Croft and cruse) : 1 上位范畴没有基本层次范畴好,尽管它的成员可以区别于邻 近的范畴,但是范畴内的相似性相对比较低。 2 上位范畴比基本层次范畴的定义特征是少。 3 基本层次范畴的中间层次上位范畴之间有单一的修饰关系。 4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上位范畴的名词大多是物质名词,而基 本层次范畴的名词是可数名词。
13
3 .3Subordinate level附属层次范畴 At this level we perceiv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mbers of the basic level categories. Often the names for SUBORDINATE LEVEL categories are morphologically complex. They are typically composite forms. One such example is that of compound nouns.
2 .2Judgment (判断) / Comparison (对比) The construal operations of judgment / comparison have to do with judging something by comparing it to something else.判断/对比识解操作 与把一物比作另一物的判断相关.它是人类基本的认 识能力,也是人类经验的基础.
For example: the structure of an apple, an individual’ s perceptual sphere, an individual’ s social sphere,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at the core and others at the outside.
其 特 征 体 现 在 以 下 四 个 方 面 ( Croft and cruse) : 1 上位范畴没有基本层次范畴好,尽管它的成员可以区别于邻 近的范畴,但是范畴内的相似性相对比较低。 2 上位范畴比基本层次范畴的定义特征是少。 3 基本层次范畴的中间层次上位范畴之间有单一的修饰关系。 4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上位范畴的名词大多是物质名词,而基 本层次范畴的名词是可数名词。
13
3 .3Subordinate level附属层次范畴 At this level we perceiv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mbers of the basic level categories. Often the names for SUBORDINATE LEVEL categories are morphologically complex. They are typically composite forms. One such example is that of compound nouns.
隐喻与转喻
![隐喻与转喻](https://img.taocdn.com/s3/m/0a471d204b73f242336c5f47.png)
e.g. He is a tiger.
Source domain 源(认知)域
the conceptual domain from which we draw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to understand another conceptual domain. (tiger)
(7)The PLACE for the EVENT
It is said that the present Iraq would be the second Vietnam. (the Vietnam War in the 1950’s and 1960’s) (8)The CNTROLLED for the CONTROLLER The car stopped in time and avoided a traffic accident. (the car driver, not the car itself) (9)The CONTROLLER for the CNTROLLE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The MATERIAL for the OBJECT
I have bought some plates and three glasses. (drinking vessels made of glass)
(5)The PRODUCER for PRODUCTION
Tom recently bought a new Ford. (a car produced by Ford company) (6)The PLACE for the INSTITUTION So far, the White House did not say anything about it. (the US presidency or the US government)
《隐喻和转喻》课件
![《隐喻和转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291da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12.png)
创新隐喻是指运用非常新颖、独特的比喻方式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这种隐 喻形式常常能够引人注目,让人印象深刻。例如,“爱情是一首美妙的交响乐 ”,将爱情比喻为交响乐,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和谐。
传统隐喻
总结词
常见、习惯性、易于接受
详细描述
传统隐喻是指长期被人们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习惯性表达方式的比喻。这种隐喻形式通常比较通俗易 懂,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说明。例如,“火上浇油”,用来比喻加剧矛盾或使情况更加恶化。
隐喻和转喻能够激发学习者的 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隐喻和转喻在思维中的作用
隐喻和转喻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它们 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概念和 现象。
在思维过程中,隐喻和转喻有助于激 发人们的创造力,产生新的思想和观 点。
通过隐喻和转喻,人们能够将抽象概 念具体化,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 本质。
隐喻和转喻能够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 和表达能力,使思考更加清晰、表达 更加准确。
反讽
总结词
反讽是通过与预期相反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意 义。
详细描述
反讽是一种通过与预期相反的表达方式来传 达意义的转喻形式。例如,“He is a genius in the kitchen”表示他不是一个烹 饪天才,而是个厨房里的笨蛋,其中 “genius”与“厨房”的结合与预期相反, 表达了相反的意义。
隐喻和转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结词
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研究将推动隐喻和转喻理论的实 践转化,为机器的语言理解和生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 法。
详细描述
通过研究如何将隐喻和转喻的原理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 ,可以开发出更加智能、自然和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处理 模型。这将为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对话系统等领域的发 展提供有力支持。
传统隐喻
总结词
常见、习惯性、易于接受
详细描述
传统隐喻是指长期被人们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习惯性表达方式的比喻。这种隐喻形式通常比较通俗易 懂,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说明。例如,“火上浇油”,用来比喻加剧矛盾或使情况更加恶化。
隐喻和转喻能够激发学习者的 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隐喻和转喻在思维中的作用
隐喻和转喻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它们 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概念和 现象。
在思维过程中,隐喻和转喻有助于激 发人们的创造力,产生新的思想和观 点。
通过隐喻和转喻,人们能够将抽象概 念具体化,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 本质。
隐喻和转喻能够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 和表达能力,使思考更加清晰、表达 更加准确。
反讽
总结词
反讽是通过与预期相反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意 义。
详细描述
反讽是一种通过与预期相反的表达方式来传 达意义的转喻形式。例如,“He is a genius in the kitchen”表示他不是一个烹 饪天才,而是个厨房里的笨蛋,其中 “genius”与“厨房”的结合与预期相反, 表达了相反的意义。
隐喻和转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结词
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研究将推动隐喻和转喻理论的实 践转化,为机器的语言理解和生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 法。
详细描述
通过研究如何将隐喻和转喻的原理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 ,可以开发出更加智能、自然和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处理 模型。这将为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对话系统等领域的发 展提供有力支持。
《认知语言学》PPT课件
![《认知语言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c2dcb602d276a201292e2d.png)
• 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 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 世纪70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 逐步发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 代初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这个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相
符。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
(1)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 起来。
(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 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construal)。
( 3 ) 概 念 形 成 根 植 于 普 遍 的 躯 体 经 验 ( bodily experience),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 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
• 范畴化、原型、基本范畴和上下位概念等术语 的提出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
• 3、对概念结构及语言对应类型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初始于对人工智能的研 究。
• 4、对认知语义高级范畴的研究。塔尔密 是这方面研究的佼佼者。他尝试建立一 套有序的形式构造层级范畴, 并以此使自 然语言实现对现实事物进行概念化结构 操作。这些范畴如认知状态、布局结构、 注意力分配等, 每一范畴均具有自己复杂 的结构。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 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的华人专长于 认知语言学。
• 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分为两大领域,其一为 “认知语法”,其二为“认知语义学”。
•认 知 语 法 的 奠 基 人 和 代 表 人 物 为 Ronald Langacker(San Diego),认知语义学的 奠基人为 George Lakoff(Berkeley)。两人均为加 州大学的学者,为此有人说认知语言学与生成 语言学的争论,是美国东西海岸之争(生成语法 理论的核心人物乔姆斯基在麻省理工学院)。
隐喻和转喻ppt课件
![隐喻和转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c3480aa5e9856a5712602c.png)
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是 认知的、概念的。
隐喻
1
2
引言
隐喻的分类 隐喻的原则
3
引言
• 当代认知科学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 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 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这就 摆脱了将隐喻视为“两事体基于相似关系进行比较”的局限。
Metaphor and Metonymy
Supervisor:
Reporter:
主要内容
1
引言 隐喻 转喻
2
3
4
隐喻和转 喻的关系
总结
5
引言
•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
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 对象。
• 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
本体性隐喻
(2)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s):将本体视为一种容 器,使其有边界、可量化、能进可出。 e.g.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视觉领域看做是一种容器) In danger.
(3)拟人隐喻(Personification):将事体视为具有人性就 是一个明显的本体隐喻。 e.g. His story explains to us that… This fact argues that…
音
音同形异义异 (homophone)
音异形同义异 (homograph) 完全音同形同义异 (perfect homonym)
形
异
同 同
义
异
异 异
隐喻
1
2
引言
隐喻的分类 隐喻的原则
3
引言
• 当代认知科学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 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 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这就 摆脱了将隐喻视为“两事体基于相似关系进行比较”的局限。
Metaphor and Metonymy
Supervisor:
Reporter:
主要内容
1
引言 隐喻 转喻
2
3
4
隐喻和转 喻的关系
总结
5
引言
•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
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 对象。
• 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
本体性隐喻
(2)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s):将本体视为一种容 器,使其有边界、可量化、能进可出。 e.g.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视觉领域看做是一种容器) In danger.
(3)拟人隐喻(Personification):将事体视为具有人性就 是一个明显的本体隐喻。 e.g. His story explains to us that… This fact argues that…
音
音同形异义异 (homophone)
音异形同义异 (homograph) 完全音同形同义异 (perfect homonym)
形
异
同 同
义
异
异 异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课件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2d1eb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7.png)
区别
隐喻映射的基础是相似性
隐喻是通过相似性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相似性。
转喻映射的基础是相关性
转喻则是通过相关性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直接的关联或相互依存的关系。
隐喻是通过暗示或间接的方式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不直接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01
02
转喻常常用于日常口语、新闻报道等领域,通过指代、借代等方式,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提高语言的使用效率。
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一个事物的部分或特征来代表整个事物或概念,以简化语言表述过程。
隐喻和转喻的相似之处
隐喻和转喻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的方式,它们都是修辞手法的一种。
它们都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有力。
隐喻是间接映射
转喻则是直接用一个概念来指代另一个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且直接。
转喻是直接映射
在隐喻中,相似性是关注的焦点,通过相似性来表达和传达意义。
在转喻中,相关性是关注的焦点,通过相关性来指代和说明另一个概念。
转喻的焦点是相关性
隐喻的焦点是相似性
隐喻和转喻的应用场景
隐喻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的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详细描述
VS
通过相关性建立比喻关系
详细描述
转喻是通过相关性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从而建立比喻关系。例如,“他是个书呆子”,这个比喻中,“书呆子”和“他”之间的相关性是“他”经常读书,这种比喻方式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出说话者对“他”的看法。
总结词
总结与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和转喻都是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这些手法,作家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情感、刻画人物形象、描绘场景等,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隐喻映射的基础是相似性
隐喻是通过相似性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相似性。
转喻映射的基础是相关性
转喻则是通过相关性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直接的关联或相互依存的关系。
隐喻是通过暗示或间接的方式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不直接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01
02
转喻常常用于日常口语、新闻报道等领域,通过指代、借代等方式,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提高语言的使用效率。
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一个事物的部分或特征来代表整个事物或概念,以简化语言表述过程。
隐喻和转喻的相似之处
隐喻和转喻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的方式,它们都是修辞手法的一种。
它们都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有力。
隐喻是间接映射
转喻则是直接用一个概念来指代另一个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且直接。
转喻是直接映射
在隐喻中,相似性是关注的焦点,通过相似性来表达和传达意义。
在转喻中,相关性是关注的焦点,通过相关性来指代和说明另一个概念。
转喻的焦点是相关性
隐喻的焦点是相似性
隐喻和转喻的应用场景
隐喻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的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详细描述
VS
通过相关性建立比喻关系
详细描述
转喻是通过相关性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从而建立比喻关系。例如,“他是个书呆子”,这个比喻中,“书呆子”和“他”之间的相关性是“他”经常读书,这种比喻方式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出说话者对“他”的看法。
总结词
总结与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和转喻都是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这些手法,作家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情感、刻画人物形象、描绘场景等,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隐喻映射ppt
![隐喻映射ppt](https://img.taocdn.com/s3/m/933c5a10bb4cf7ec4afed0e1.png)
• 否则, 就不是隐喻行为, 而是复制或模仿。(刘国辉: 2009)
3. 关于其区分标准的再思考
• 根据标准一,隐喻通常用于描写,而转喻通常用于 指称。李国南(2001:163)指出,隐喻在于“喻”, 转喻在于“代”,前者描述,后者指称。然而通过 前面的实例分析得知,很多情况下,它会既是隐喻 又是转喻,并且二者可能相互作用。
• 所以,功能标准不能成为区分标准。
实例分析 下面两例表明隐喻和转喻既可用于指称,如(1),又可 用于述谓,如(2),其中A是转喻,B是隐喻:
(1A)The pretty face just went out. 那个漂亮脸蛋儿刚刚出去。
(1B)The pretty doll just went out. 那个漂亮女子刚刚出去。
隐喻 • 其最早的定义于Aristotle(1932,Fyfe译)的
《诗学》: 隐喻是一个新奇的应用,要么从属(genus) 到种(species)的应用,要么是从种到属的 应用,或者是通过类比从 一个种到另一个种 或其他的应用。
隐喻的基本特征
• 语义冲突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隐喻的突出 特点之一。(束定芳,2002)
转喻的基本特征
• 邻近性是转喻产生的基础,也是转喻的重要特征。
Panther和Thornburg(2003:283)概括如下五点: • 域内映射; • 以实体间的偶然性(contingent)关系为基础; • 源域和靶域间的连接在原则上讲是可取消的; • 凸显靶概念,但源概念总的来说是可及的; • 源概念可能与靶概念完全分离,发展成后转喻。(后转
E.g. loud music/ loud color (吵人的音乐/花哨的颜色) Taylor(1995:139)认为该例子中听觉域的属性被映射到了视觉域,
3. 关于其区分标准的再思考
• 根据标准一,隐喻通常用于描写,而转喻通常用于 指称。李国南(2001:163)指出,隐喻在于“喻”, 转喻在于“代”,前者描述,后者指称。然而通过 前面的实例分析得知,很多情况下,它会既是隐喻 又是转喻,并且二者可能相互作用。
• 所以,功能标准不能成为区分标准。
实例分析 下面两例表明隐喻和转喻既可用于指称,如(1),又可 用于述谓,如(2),其中A是转喻,B是隐喻:
(1A)The pretty face just went out. 那个漂亮脸蛋儿刚刚出去。
(1B)The pretty doll just went out. 那个漂亮女子刚刚出去。
隐喻 • 其最早的定义于Aristotle(1932,Fyfe译)的
《诗学》: 隐喻是一个新奇的应用,要么从属(genus) 到种(species)的应用,要么是从种到属的 应用,或者是通过类比从 一个种到另一个种 或其他的应用。
隐喻的基本特征
• 语义冲突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隐喻的突出 特点之一。(束定芳,2002)
转喻的基本特征
• 邻近性是转喻产生的基础,也是转喻的重要特征。
Panther和Thornburg(2003:283)概括如下五点: • 域内映射; • 以实体间的偶然性(contingent)关系为基础; • 源域和靶域间的连接在原则上讲是可取消的; • 凸显靶概念,但源概念总的来说是可及的; • 源概念可能与靶概念完全分离,发展成后转喻。(后转
E.g. loud music/ loud color (吵人的音乐/花哨的颜色) Taylor(1995:139)认为该例子中听觉域的属性被映射到了视觉域,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PPT课件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7f1559eff9aef8941e06ad.png)
What’s metaphor and metonymy?
By Xue 2014.12.3
1
Metaphor: a word or phrase used to describe sb/sth else, in a way that is different from its normal use, in order to show that the two things have the same qualities and to make the description more powerful, for example she has a heart of stone隐喻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转喻: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有一个
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
的认知过程。Kovescses,2002
2
如果说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特征如何反映 人类的认知方式,那么隐喻就是对两者关系
最明确的诠释 ——Grady,1997
• 隐喻与概念隐喻 • 隐喻普遍存在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语言中有隐 喻,思维和行为中也存 在隐喻。 • 我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 使用的是相同的概念系 统,因而也是隐喻性的。 • 这些统称为概念隐喻。
邻近性可以是
1.空间上, •Kovesces, 2.时间上, 2002
3.因果上。
•相同点:转喻同隐喻一样,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By Xue 2014.12.3
1
Metaphor: a word or phrase used to describe sb/sth else, in a way that is different from its normal use, in order to show that the two things have the same qualities and to make the description more powerful, for example she has a heart of stone隐喻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转喻: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有一个
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
的认知过程。Kovescses,2002
2
如果说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特征如何反映 人类的认知方式,那么隐喻就是对两者关系
最明确的诠释 ——Grady,1997
• 隐喻与概念隐喻 • 隐喻普遍存在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语言中有隐 喻,思维和行为中也存 在隐喻。 • 我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 使用的是相同的概念系 统,因而也是隐喻性的。 • 这些统称为概念隐喻。
邻近性可以是
1.空间上, •Kovesces, 2.时间上, 2002
3.因果上。
•相同点:转喻同隐喻一样,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课件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118c4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f.png)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隐喻和转喻的定义 • 隐喻和转喻的相似之处 •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 隐喻和转喻的实例分析 • 隐喻和转喻的应用场景 • 如何区分隐喻和转喻
01
隐喻和转喻的定义
隐喻的定义
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 物相比较,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或情感。
两者都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隐喻和转喻都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有力,增强语 言的表现力。
两者都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 感受语言的魅力。
03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隐喻是基于相似性,转喻是基于邻近性
隐喻
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相比较,基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来 表达意义。例如,“时间就是金钱”,这里将时间与金钱进行比 较,强调时间的宝贵。
语言特点
转喻使用指代词“一支”来代替“抽烟”这个动作或行为,使语言更加 简洁明了。
03
认知效果
转喻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理解语言中的指代关系,减少语言中的冗余信息
,使语言表达更加经济和高效。
05
隐喻和转喻的应用场景
隐喻在文学、广告和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80%
文学创作
隐喻是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 体化,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100%
广告宣传
广告中经常使用隐喻来描述产品 或服务的特性和优点,使消费者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80%
日常交流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也会使用隐 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 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转喻在新闻、演讲和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新闻报道
在新闻报道中,转喻常被用来 指代某个事物或事件,以简化 语言和提高报道效率。
目
CONTENCT
录
• 隐喻和转喻的定义 • 隐喻和转喻的相似之处 •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 隐喻和转喻的实例分析 • 隐喻和转喻的应用场景 • 如何区分隐喻和转喻
01
隐喻和转喻的定义
隐喻的定义
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 物相比较,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或情感。
两者都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隐喻和转喻都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有力,增强语 言的表现力。
两者都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 感受语言的魅力。
03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隐喻是基于相似性,转喻是基于邻近性
隐喻
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相比较,基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来 表达意义。例如,“时间就是金钱”,这里将时间与金钱进行比 较,强调时间的宝贵。
语言特点
转喻使用指代词“一支”来代替“抽烟”这个动作或行为,使语言更加 简洁明了。
03
认知效果
转喻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理解语言中的指代关系,减少语言中的冗余信息
,使语言表达更加经济和高效。
05
隐喻和转喻的应用场景
隐喻在文学、广告和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80%
文学创作
隐喻是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 体化,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100%
广告宣传
广告中经常使用隐喻来描述产品 或服务的特性和优点,使消费者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80%
日常交流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也会使用隐 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 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转喻在新闻、演讲和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新闻报道
在新闻报道中,转喻常被用来 指代某个事物或事件,以简化 语言和提高报道效率。
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三章(概念的隐喻和转喻)
![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三章(概念的隐喻和转喻)](https://img.taocdn.com/s3/m/50b8309e6137ee06eef9180a.png)
隐喻和转喻:从言语修辞格到概念系统
概念隐喻和语用隐喻
活隐喻 活隐喻是在话语使用中产生的语用隐喻,语义与交际语境的张力所创造的隐
喻,也是死隐喻的来源。活隐喻是有语境依赖的 这可是唐僧肉 这可是唐僧肉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1.1
隐喻和转喻:从言语修辞格到概念系统
作为认知工具的隐喻
规约化隐喻
人体范畴是基本范畴,往往用来隐喻其他比较抽象的范畴。如 ① “手” 的隐喻:“水手、枪手、转手” ② “眼睛”的隐喻: “开眼、显眼、扎眼、顺眼、眼力、眼光、眼界、心眼、
饱眼福” ③ “心”的隐喻:心术、三心二意、决心、恒心、揪心、心地、恶心、心病
1.1
隐喻和转喻:从言语修辞格到概念系统
bed(床头)、 head of sentence(句首) ① mouth(嘴)看构成:mouth of hole(洞口)、mouth of river(河口)
1.1
隐喻和转喻:从言语修辞格到概念系统
概念隐喻和语用隐喻
汉语常见的死隐喻 ① “仙”字形构造所传达的隐喻就是“山中之人为仙”或“仙者山人也” ② “焚”这个字形将大规模的燃烧比喻成“架在火上的树林” ③ “辞”这个字形态使人隐喻地联想到“口舌辛劳” ④ “家”上面的宝盖头的形状隐喻性地提示了房屋之顶
。
隐喻不仅是一种利用语言手段表达思想、在风格上增加魅力的方法, 也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法。如:
我不仅在语言上利用“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我们也 通过金钱(被称为源概念)对时间(被称为目标概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
隐喻就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 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taphor involves using words from one domain to talk about the other. The domain from which words been selected is called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domain been described is regarded as the target domain.
.
9
.
10
隐喻的抽象认知能力来源于对两个概念的“相似(
similarity)”的认知。
映射域即人脑中两个概念建立相似性的地方。
Three major components of mapping scopes:
Image schemas: firmly grounded in our bodily experiences, are the most probably shared by all human beings. ‘in-out’
And all the ma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
His acts being seven ages...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下馆子/上饭店
Do metaphors or metonymies only exist in literature?
What kind of roles that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do in our daily life?
.
3
Three stages of Metaphors studies
02
as cognitive instruments
Metaphors as a way of
03
thinking: examples from
science and politics
Pragmatic applications of
04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ll the world’s a stage
Basic correlations: guide us in understanding the events and actions in the world around us. ‘cause<>effect’, action/change<>motion…
Culture-dependent evaluations: restricted to the members of a specific culture.
Second stage(1930-1960): Focus on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metaphor. This is a period of time that regard as the transitory stage between the study of metaphor as rhetoric devices and the study of metaphor as a cognitive model.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stage are R. Jakobson, E. Benveniste and M. Black.
人们容易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看做是一个单位。这一 原则在概念和语言的形成中是最重要的原则。
.
5
顺接原则(principle of good continuation)
在识别和记忆事物时,人们倾向于寻找有规律、变化 小的整体。
.
6
接近原则(principle of proximity)
在认知上,距离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做是一个单 位。
.
7
突显原则(principle of prominence)
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
相似原则&顺接原则是隐喻的认知原则。 接近原则&凸显原则是转喻的认知原则。
.
8
好的语言是一种圆满的实现,能表达人的感知本 身所不能表现的事情。——查理
语言学上,把由于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 一类似之处,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代另一个 事物的演变方式叫做隐喻(Metaphor)。
Chapter3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ies
Presented by 肖丽红
.
1
Outline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01
from figures of speech to cognitive models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Third stage( 1970-now):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re regarded as cognitive models and been studied within multidisciplinary fields.
.
4
相似原则(principle of similarity)
Initial stage(300BC-1920s): During this stage,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re studied as kinds of rhetoric devices. Aristotle, who first began to study the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of Metaphor, defined metaphor as the Transference of meaning between concepts in her book Rehetoric and Poetry.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stages are Aristotle, Quintilian…
.
9
.
10
隐喻的抽象认知能力来源于对两个概念的“相似(
similarity)”的认知。
映射域即人脑中两个概念建立相似性的地方。
Three major components of mapping scopes:
Image schemas: firmly grounded in our bodily experiences, are the most probably shared by all human beings. ‘in-out’
And all the ma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
His acts being seven ages...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下馆子/上饭店
Do metaphors or metonymies only exist in literature?
What kind of roles that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do in our daily life?
.
3
Three stages of Metaphors studies
02
as cognitive instruments
Metaphors as a way of
03
thinking: examples from
science and politics
Pragmatic applications of
04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ll the world’s a stage
Basic correlations: guide us in understanding the events and actions in the world around us. ‘cause<>effect’, action/change<>motion…
Culture-dependent evaluations: restricted to the members of a specific culture.
Second stage(1930-1960): Focus on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metaphor. This is a period of time that regard as the transitory stage between the study of metaphor as rhetoric devices and the study of metaphor as a cognitive model.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stage are R. Jakobson, E. Benveniste and M. Black.
人们容易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看做是一个单位。这一 原则在概念和语言的形成中是最重要的原则。
.
5
顺接原则(principle of good continuation)
在识别和记忆事物时,人们倾向于寻找有规律、变化 小的整体。
.
6
接近原则(principle of proximity)
在认知上,距离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做是一个单 位。
.
7
突显原则(principle of prominence)
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
相似原则&顺接原则是隐喻的认知原则。 接近原则&凸显原则是转喻的认知原则。
.
8
好的语言是一种圆满的实现,能表达人的感知本 身所不能表现的事情。——查理
语言学上,把由于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 一类似之处,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代另一个 事物的演变方式叫做隐喻(Metaphor)。
Chapter3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ies
Presented by 肖丽红
.
1
Outline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01
from figures of speech to cognitive models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Third stage( 1970-now):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re regarded as cognitive models and been studied within multidisciplinary fields.
.
4
相似原则(principle of similarity)
Initial stage(300BC-1920s): During this stage,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re studied as kinds of rhetoric devices. Aristotle, who first began to study the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of Metaphor, defined metaphor as the Transference of meaning between concepts in her book Rehetoric and Poetry.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stages are Aristotle, Quinti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