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韩信的评点
2023年读《韩信》心得体会模板
2023年读《韩信》心得体会模板《韩信》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韩信为主角的历史小说。
在2023年阅读此书后,我对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韩信》进行评析。
首先,故事情节设计紧凑有力。
整个小说以韩信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将韩信的才华和军事本领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最开始的韩信的童年时期,一直到他在汉昭帝登基后的成就,每一个章节都有令人瞠目结舌的故事发生,让人心生敬佩和钦佩之情。
作者运用了许多令人期待和紧张的情节,使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紧凑有力,让读者从一开始就被吸引住,跟随着韩信的脚步去探索他的一生。
其次,人物塑造细致入微。
小说中对于韩信和其他重要人物的塑造非常有深度,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
韩信作为主角,被描绘成聪明、机智而又胆识过人的将军,他在战场上的智谋和勇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与此同时,其他配角如汉昭帝和项羽等人也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和身世背景,形象丰满而且鲜活。
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在故事中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和促进。
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再次,小说揭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韩信》所描绘的时代是中国战国时期和早期汉朝的兴盛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动非常剧烈。
小说中通过对于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描写,让读者了解到这个时代的动荡和无常。
同时,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也在小说中得到了反映,如贪官污吏、阶级对立等等。
通过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变化。
最后,小说中贯穿了一系列的主题和寓意。
除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外,小说还包含了一些深刻的主题和寓意,使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可以思考其中所包含的哲理和价值观。
比如,在小说中,韩信以自身的才智和勇气攀登到战国时期最顶尖的将领之一的位子,这展示了个人奋斗和努力的力量。
如何评价韩信的性格?
韩信,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性格备受争议。
有人称他为智勇双全的谋略家,也有人质疑他的忠诚和背叛行为。
那么,如何评价韩信的性格呢?韩信的聪明才智是不可否认的。
他年少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在刘邦的帐下,他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成功击败了敌军,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还提出了“趁火打劫”的作战策略,使刘邦在火灾中获得了更多的战利品。
这些战略的成功展示了韩信的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头脑。
韩信的性格也有一些阴暗的一面。
他在刘邦登基后的权力争斗中,表现出了野心勃勃和不择手段的一面。
他背叛了刘邦,投靠了项羽,并成为了项羽的重要将领。
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了曾经的盟友和朋友。
这种背叛行为让人对他的忠诚和道德品质产生了质疑。
韩信也展现出了坚定不移的忠诚。
在项羽失败后,他并没有选择投降,而是选择了自杀。
他宁愿以死明志,也不愿意屈服于敌人。
这种坚定不移的忠诚让人对他的品格产生了敬佩之情。
韩信的性格可以说是复杂多样的。
他聪明才智、决策能力出众,但同时也有野心勃勃和背叛的一面。
他的忠诚和背叛行为让人感到矛盾和困惑。
他的坚定不移和不屈不挠的品质也让人对他心生敬佩。
韩信的性格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让人不禁思考人性的边界和道德的约束。
韩信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历史人物,他的性格既有闪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评价他的性格时,我们应该全面看待他的行为和决策,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光鲜和英勇。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他的背后动机和思考,我们才能对他的性格做出准确的评价。
韩信的性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性和道德的机会,也让我们反思自己在面对权力和利益时的选择与抉择。
关于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
关于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司马迁与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韩信(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字仲谋,沛国谯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刘邦的重要将领之一。
他在战争中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和勇气,对中国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韩信,司马迁和司马光的评价却有所不同。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是西汉初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史记》的作者。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并不算高。
他对韩信的人品持负面看法,认为韩信是个“内助之臣”,即一个心志不坚定、虚伪和背叛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韩信列传》中写道:“远见则忍;忍则生贵;贵而无恭;臣而仲尼之敝帷是惑。
贵欲幸,幸则死亡之谋起;不幸,伏图之谋见也。
犹不识抗谏谗以决贳,贳生太后之阴诡,恶太后之功难,而亡身终。
臣窃为之忧。
”这段文字中,司马迁指责韩信的忍耐力过强,导致他为了追求权位而不顾忠诚和公正,最终带来了自身的灭亡。
相比之下,司马光(1019年-1086年)则对韩信的评价较为正面。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他对韩信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军事才能和战略智慧方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效果持肯定态度,称他为“功高德尊”。
他认为韩信善于运用兵法和灵活的战术,使得他在战争中能够取得重大的胜利。
司马光也留下了韩信的名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句话表达了韩信对家庭的尊重和怀念之情,被后世称颂。
可以看出,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
司马迁注重韩信的人品和忠诚问题,并对他的行为表示质疑和批评;而司马光则更关注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成就,并对他的战略智慧表示赞赏。
不同的观点可能源自于个人的背景和价值观差异,也反映了历史文献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韩信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将领,在军事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的复杂性也引发了历史学家不同的评价。
不论是司马迁的批评还是司马光的赞赏,都为我们提供了对韩信人物形象的多重角度理解,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乾隆评价韩信
乾隆评价韩信
摘要:
一、乾隆皇帝对韩信的总体评价
二、乾隆皇帝对韩信军事才能的认可
三、乾隆皇帝对韩信政治智慧的赞誉
四、乾隆皇帝对韩信忠诚品质的尊敬
五、总结乾隆皇帝对韩信的评价及启示
正文: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乾隆皇帝对韩信的评价颇高。
他认为韩信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忠诚品质,对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读乾隆皇帝对韩信的评价。
首先,乾隆皇帝对韩信的总体评价是“汉初三杰之一,功业显赫”。
他认可韩信在中国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认为韩信是一个极具才能的人物。
其次,乾隆皇帝对韩信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赞扬。
他认为韩信在军事战略和战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其用兵如神,屡次为国家取得重要胜利。
韩信曾指挥过许多战役,如破魏之战、平定赵国之战等,这些战役的胜利为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乾隆皇帝赞誉韩信为“军事奇才”。
再者,乾隆皇帝对韩信的政治智慧也表示了肯定。
他认为韩信不仅擅长军事,还具备很高的政治智慧。
韩信曾在刘邦死后,协助吕后稳定政局,使国家度过了一段动荡时期。
这使得乾隆皇帝对韩信的政治才能也赞誉有加。
此外,乾隆皇帝还对韩信的忠诚品质表示尊敬。
在韩信的一生中,他始终
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刘邦,从未背叛。
乾隆皇帝认为这种忠诚品质值得学习和尊敬。
综上所述,乾隆皇帝对韩信的评价非常高,他认为韩信是一个具有卓越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忠诚品质的人物,对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赞扬韩信的词
赞扬韩信的词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二十条赞扬韩信的词:1. “军事奇才”例子:想当年,楚汉相争,那项羽勇猛无比,可为何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这其中韩信的军事谋略功不可没啊!他就如同战场上的神算子,每一步都算得精准无比,难道这还称不上是军事奇才吗?2. “用兵如神”例子:韩信指挥作战,那真是让人惊叹!他总能在看似绝境中找到出路,就好像他手中有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任何胜利之门。
你说,这样的他不是用兵如神又是什么?3. “智勇双全”例子:战场之上,韩信不仅有勇,敢于冲锋陷阵,更有智,能谋定而后动。
这就好比是一只猛虎,既有锋利的爪子,又有聪慧的头脑,能不厉害吗?4. “战无不胜”例子:韩信所到之处,敌军无不闻风丧胆。
一场场胜利接踵而至,他简直就是胜利的代言人!难道还有谁能阻挡他胜利的步伐?5. “深谋远虑”例子:在布局战略时,韩信总能考虑到各种可能,提前做好准备。
这就像下棋的高手,能看到好几步之后的局面,怎能不让人佩服?6. “独具慧眼”例子:韩信能洞察战场局势,发现敌人的弱点,然后一击必杀。
这双慧眼,可比那明亮的星星还要耀眼,不是吗?7. “果断决绝”例子:面对战机,韩信从不犹豫,果断出击。
他的这种决绝,就如同闪电划过夜空,瞬间照亮胜利的道路。
8. “能屈能伸”例子:韩信曾受胯下之辱,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这就像那柔韧的竹子,能弯腰,更能挺直!9. “坚毅不屈”例子:哪怕遭遇困境,韩信也从不放弃,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就像那高山上的巨石,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屹立不倒!10. “足智多谋”例子:韩信的智谋,那可是数都数不清。
每一个计谋都精妙绝伦,难道不是足智多谋的典范吗?11. “以少胜多的王者”例子:兵力不足又怎样?韩信照样能创造奇迹,以少胜多。
这就像是一只弱小的羊,打败了一群凶猛的狼,神奇不神奇?12. “战略大师”例子:他制定的战略,如同宏伟的蓝图,指引着军队走向胜利。
这难道不是一位真正的战略大师才能做到的吗?13. “洞察人心的智者”例子:韩信不仅了解敌军,更能洞察自己士兵的心思。
如何评价韩信?后人对韩信的评价
如何评价韩信?后⼈对韩信的评价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汉初三杰”之⼀,发⽣在韩信⾝上的故事⾮常多,也⾮常具有典型性,他也因此称为后⼈研究的重点。
⼏千年来很多⼈从各个⾓度对韩信做出了评价,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评价韩信呢?⼩编今天为⼤家整理了历代名⼈对韩信的评价,⼀起来了解⼀下吧。
历代名⼈对韩信的评价两汉三国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之外,吾不如⼦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杰也,吾能⽤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萧何:诸将易得⽿。
⾄如信者,国⼠⽆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所事信;必欲争天下,⾮信⽆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
英布:上⽼矣,厌兵,必不能来。
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畏也。
司马迁:吾如淮阴,淮阴⼈为余⾔,韩信虽为布⾐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以葬,然乃⾏营⾼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功,不矜其能,则庶⼏哉,於汉家勋可以⽐周、召、太公之徒,後世⾎⾷矣。
不务出此,⽽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冯衍:昔者韩信将兵,⽆敌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见,威执项⽻,名出⾼帝,不知天时,就烹于汉。
曹操: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刘邵:胆⼒绝众,才略过⼈,是谓骁雄,⽩起、韩信是也。
何晏:此两将者,殆蚩尤之敌对,开辟所希有也,何者胜,或⽈:⽩起功多,前史以为出奇⽆穷,欲窥沧海,⽩起为胜,若夫韩信,断幡以覆军,拔旗以流⾎,其以取胜,⾮复⼈⼒也,亦可谓奇之⼜奇者哉,⽩起破赵军,诈奔⽽断其粮道,取胜之术,皆此类也,所谓可奇於不奇之间矣,安得⽐其奇之⼜奇者哉。
姜维:“夫韩信不背汉於扰攘,以见疑於既平,⼤夫种不从范蠡於五湖,卒伏剑⽽妄死,彼岂闇主愚⾂哉?利害使之然也。
'晋唐宋陆机:灼灼淮阴,灵武冠世。
策出⽆⽅,思⼊神契。
奋臂云兴,腾迹虎噬。
评价韩信
草莽英雄——韩信
肖凤森
韩信不同于樊哙、项羽那种攻城野战的猛将,也不单是孙膑、庞涓一流的军事家,他有深谋远略,背水之战的勇者之智,也有运筹帷幄、决胜庙堂的大将之才。
他设疑兵,以缶渡军,奇袭安邑,俘获魏豹,他北破代兵,擒夏说,东出井陉,反败为胜。
井陉之战,他用兵如神,将帅才发挥的酣畅淋漓,垓下之战,他决战项羽,逼项羽于乌江自刎。
正如明代茅坤所说:“韩信,兵仙也,然哉。
”的确没有他如何有刘邦的大汉江山。
但这一草莽英雄却终难逃脱“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厄运。
易中天曾评价他说;“在困难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
”因为他不谙范蠡急流勇退之道,因为他不明“兔死狗烹”之理,又因他恃才放旷,功高盖主,树敌太多,而又单枪匹马,因此注定了未央宫中的这一悲剧。
描写韩信的霸气句子
描写韩信的霸气句子韩信,字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魅力和战略智慧的伟大将领。
他出生在东汉末年,是刘备的重要将领和关羽的好友。
韩信有着非凡的天赋和才华,他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使他成为那个时代最令人敬佩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霸气和英勇的事迹,下面是几个描写韩信霸气的句子:1. "天下之大,无不韩信之掌握。
" 这句话表达了韩信在那个时代的统治和影响力,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军事才能,将整个国家置于他的掌控之中。
他的战略思维和军事才能令人钦佩,他的霸气和统治力让人肃然起敬。
2. "韩信乘风,所向披靡,敌人闻风丧胆。
" 这句话形容了韩信在战场上的威风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他的军事才能使他成为敌人的噩梦,无论敌人如何准备,韩信总能以出人意料的战术和勇敢的行动取得胜利。
他的战绩和成就远远超过其他将领,他的霸气和战斗精神深深地影响着那个时代的人们。
3. "韩信行军如风,所向披靡,无人可挡。
" 这句话形容了韩信在战场上的迅猛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无论是对抗强大的敌人还是攻克坚固的城池,韩信总能以惊人的速度和精确的战术取得胜利。
他的行军速度和战术决策力令人惊叹,他的霸气和战斗能力让人敬佩。
4. "韩信一战,百战百胜,天下无敌。
" 这句话表达了韩信在战场上的无敌之势和战斗的胜率。
无论敌人多么强大,韩信总能以他的聪明才智和战术能力战胜他们。
他的胜利无数,他的霸气和战斗精神让他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将领之一。
5. "韩信智计百出,无人可挡。
" 这句话形容了韩信在战场上的智慧和计谋。
他总能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精确的决策力找到敌人的弱点,并利用他们的弱点取得胜利。
他的智慧和战略眼光令人惊叹,他的霸气和统治力让人钦佩。
总之,韩信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充满霸气和英勇的伟大将领。
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智慧使他成为那个时代最令人敬佩的人物之一。
关于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
尊敬的读者:在我国历史上,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两位备受尊敬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对于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韩信,则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成就。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从中解读我国古代史学家的观点和态度。
一、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1. 史家的角度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在《史记》中对韩信有着详细的记载。
在《史记·韩世家》中,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上。
他认为韩信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对抗秦朝的过程中,他所表现出的智谋和勇气都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2. 韩信的负面形象然而,司马迁对韩信并不是完全的褒奖。
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对韩信的一些行为和决策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尤其是在韩信掌权后,他的和残暴行为使得他在后世留下了负面形象。
司马迁用较为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韩信,既肯定了他的贤能,也批评了他的过失。
3. 评价的客观性从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可以看出,作为史学家,司马迁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他既能够看到韩信的杰出之处,也能够审视他的缺点和过失。
这种客观的态度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韩信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
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1. 对韩信的肯定与司马迁不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韩信的评价更多地集中在他的政治才能和领袖魅力上。
司马光认为韩信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领袖,在他掌权之时,国家政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社会秩序得到了良好的维护。
这种积极的评价体现了司马光对于韩信政治智慧的高度认可。
2. 强调韩信的功绩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还强调了韩信在国家建设和改革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认为韩信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勇气,他在执政期间推动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使得国家得以繁荣昌盛。
这种对韩信功绩的强调体现了司马光对于韩信的正面评价。
3. 史学家的立场从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可以看出,作为史学家,司马光更加注重历史人物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历代对韩信之评价
古人对韩信之评价(一)关于韩信登坛拜将与汉中对策(唐)李世民:“齐成一匡之业,实资仲父之谋;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之策。
”《帝范·求贤》(宋)司马光:“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明)唐顺之:“孔明之初见昭烈论三国,亦不能过。
予故曰:淮阴者非特将略也。
”《史记评林》卷九二(明)王世贞:“淮阴之初说高帝也,高密(邓禹)之初说光武也,武乡(诸葛亮)之初说昭烈也,若悬券而责之,又若合券焉!噫,可谓才也已矣!”《史记评林》卷九二(元)杨维桢:“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所以卒定韩信之手也。
”《史记评林》卷九二(明)董份:“观信智略如此,真有掀揭天下之心,不但兵谋而已也,所以谓之‘人杰’。
”《史记选注集说》(明)李贽:“信与沛公初见,凡说项羽处,字字拿着沛公,沛公卒受其益。
”《史纲评要》卷五《汉纪》(明)王夫之:“信之言曰:‘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是语。
”《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明)李贽:“‘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明以自家把柄授沛公矣。
”《史纲评要》卷五《汉纪》(二)关于刘邦彭城之败与韩信(清)王先谦:“《史记》发(兵)作收(兵)是也。
《高纪》亦云:收兵与汉王会,若关中之兵,权在汉王、萧相,非信所得专发也。
”《汉书补注•韩信传》注(清)越翼:“按是时信未有分地,从何发兵,盖收集溃卒耳。
”《廿二史记》(清)郭嵩焘:“汉王从临晋渡,劫五诸侯兵入彭城,而不及韩信。
以当时事实求之,拜信为大将,部署诸将所击,则高祖直趋彭城,以当项羽,自是相持荥阳、京索间,专意与楚争衡,而韩信渡河击魏,因击赵、击齐。
始终未与高祖会攻项羽,直至垓下,乃始一当项羽。
”《史记札记》(三)关于韩信被两夺兵权(宋)杨时:“信耳勇略盖世,窃怪汉王入卧内夺其印符,召诸将易置之,而未之知,此其禁防阔疏,与棘门、霸上之军何异耶?使敌人投间窃发,则二人者可得而虏也。
教员评价韩信
教员评价韩信军事上来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瓦罐渡河破魏王,背水一战诛陈余,徇赵胁燕定齐,以断河计破楚军二十万杀龙且,再垓下合围破项羽。
至于韩信的命运,与他的性格与自我定位有关,也跟历史的进程有关——脱离时代背景看一个人的性格,很容易看错。
看懂了,就明白了韩信的一生。
韩信出身布艺,贫无行,当不了吏,又不会做商人,就蹭吃蹭喝。
被南昌亭长的老婆摆脸子,韩信就走了;漂母给他吃的,韩信说一定要回报。
韩信最穷的时候,都爱佩剑。
别人对他不好,他不高兴;别人对他好,他就要报答。
他跟项羽时进谏,项羽不听,韩信就走了。
萧何要举荐他,他等不及,也走了,萧何去追他回来。
刘邦对他好,他就对刘邦效忠。
当然,韩信也不是白白效忠。
他也要刘邦封他假齐王。
他也要刘邦封他楚王。
在他看来,这是合理的:国士待我,国士报之嘛!秦汉之际,是封建制转向郡县制的关键。
战国时的游侠与骑士们,可能还没习惯万世一系的传统。
刘邦灭楚定天下后,不能容许异姓王的存在,所以一个一个干掉了。
后来文景之治是平了吴楚七国,汉武帝推恩令,终于权力完全集中——那是后话了。
秦始皇是很直接地郡县制,不分封;刘邦是先分封,再一个个搞掉。
韩信被刘邦捉住后,吼了一句愤懑之语:“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天下定了,是该杀我啦!这句话所以愤懑,在于当时看来很不合理;当时韩信还保持着国士待我,国士报之的思想。
他后来也的确回淮阴,重谢了漂母,放过了胯下之辱的少年。
然而时代已经改变了。
从秦汉之后,君王不会再把权力分给别人了。
君王只要你完全无威胁的效忠,以及万世一系的权力。
后来李自成夺北京后,诸将大掠,还说“皇帝与汝做,金帛子女不与我耶?”这就是民间的思想,总觉得天子嘛,应该对王爷们好一点,有肉大家一起吃;韩信也保持着这种最天真的想法。
可惜,那个时代过去了。
所以他一辈子都在当一个国士,一个将军,却不是一个政治家呀。
评价韩信的优美句子
评价韩信的优美句子1. 描写韩信的句子1、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韩信自己感慨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2、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3、”“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如: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萧何: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英布: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
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
司马迁: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冯衍:昔者韩信将兵,无敌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见,威执项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时,就烹于汉。
2. 对韩信,萧何,诸葛亮,曹操,周瑜的评价,每个200字以内,长篇韩信: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萧何: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今属江苏沛县)人。
读《韩信》心得体会
读《韩信》心得体会《韩信》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将领韩信的传记,通过讲述他的一生和军事生涯,展现了他的智勇和勇敢。
从这本书中,我对韩信的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韩信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机智的将领。
在书中许多情节中,他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策略和谋略。
他善于分析和判断战局,往往能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动突袭,从而取得战场上的胜利。
他还善于利用外交手段,通过联合敌对势力,达到自身的目的。
韩信的聪明智慧和过人的思维能力,使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其次,韩信是一个勇敢且有魄力的将领。
在书中,他多次在危急的情况下展示了出色的勇气和冷静的应对能力。
无论是在正面战场上,还是在暗中暗杀敌人的行动中,他都展现出了坚定的胆量和毫不畏惧的勇气。
他不畏艰险,并常常愿意冒险去追求胜利。
韩信的勇敢和冷静在他的军事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他成为了古代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位伟大将领。
另外,韩信的忠诚和纪律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他对自己所效忠君主的忠诚,使他能够在各种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保持清醒和客观的判断。
他明白,只有忠诚于国家和君主,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此外,韩信严格要求自己和手下的士兵遵守纪律,不容忍任何军纪破坏行为。
这种忠诚和纪律的精神,为他建立了一支忠心耿耿的军队,并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尊重。
最后,韩信的坚持和努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轻易放弃,而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故事告诉我,只要努力和坚持,就能够克服任何艰难和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通过阅读《韩信》,我对这位伟大的将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的智勇和勇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启发了我很多。
我相信,只要我们学习韩信的耐心和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我们也能够在生活和事业中取得成功。
史记人物杂评韩信散文
史记人物杂评韩信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史记人物杂评韩信散文,希望有所帮助!实事求是地说,韩信这个人无论在性格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有致命缺陷的,他能忍小辱却不能忍大辱,擅领兵却不擅带兵,善于谋兵事却不善于谋政事,以至于身败名裂。
长久以来,人们都把韩信能忍胯下之辱这个故事当成容忍的范例,经常讲给身边的人听。
世人认为,能忍方能成大事。
一直到今天,忍辱负重这个成语都是作为褒义词来用的。
其实,这个词用在韩信的身上,恰恰具有讽刺的意味。
《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韩信曾经两次受辱,一是他经常到别人家里“蹭饭”,后来人家不愿意继续让他“白吃饭”了,于是巧妙地拒绝了他。
这在韩信看来,很是接受不了。
第二次,就是流传甚广的所谓“胯下辱”。
我之所以说这种忍辱对于韩信有讽刺意味,也是基于此。
作为韩信来说,既然如此能忍辱,何至于在弃楚归汉后,又不满自身官职小而逃跑呢?他这一跑,引出了一段千古佳话:萧何月下追韩信。
然而,这个佳话属于萧何,绝不属于韩信。
按说,以他的聪明才智,以及对刘邦阵营的了解,不至于采取这种方式。
有人说,韩信之所以逃跑,不是矫情,而是真的想离开刘汉阵营。
对这个说法,我不以为然,当时的形势,韩信如果既不选择项羽,也不选择刘邦,那么他还能选择谁?不可否认,韩信是帅才,他所说的刘邦善于将将,自己善于将兵,有自谦的成分,在不过分贬低自己才能的同时,又拍了刘邦的“马屁”。
应当说,韩信担任刘邦的大将军之后,在楚汉相争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用兵的经典战例。
韩信用兵之灵活多变,战术运用之巧妙,不仅刘邦手下没有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甚至自战国白起之后,直至西汉王朝败亡,几百年间都没有可以比拟的。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性格上的原因,作为大将军甚至还担任过相国的韩信,却是在刘汉阵营中几乎没有朋友,以至于随着天下逐步平定,刘邦渐渐对他起了防备之心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没有一个人再提起他的功劳,殊为可悲。
浅谈韩信的人格悲剧
浅谈韩信的人格悲剧韩信,一个有着不凡军事才能的历史人物,但他的人生却充满了风起云涌的浮沉。
他是一个有着动荡人生的人格悲剧代表,其人生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人性、理解历史的角度。
韩信自幼家境贫寒,但他聪慧非凡,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从小展露出来。
他常常和村里的孩子们模拟战争,设计进攻布置防御,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不凡的智慧和领导才能。
他在战场上也非常勇猛,多次立下战功,被评为将军。
但由于韩信年轻,雄心勃勃,他常常因为自以为是的行为而惹人不满。
他不顾周围人的反对,一意孤行,给自己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这也意味着,他的个性和才华并不完美。
韩信仕宦之初,曾经任齐王的谋臣。
可他在尽职尽责的同时,却有了在私下和齐王私通的行为。
这导致了他别人看待他的眼光不太一样。
虽然他有才华,可他的人格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
再加上韩信多次受到讹诈欺骗,也为自己带来了不少困难。
有一次,他在和朋友共进晚餐时,被朋友欺骗,借三百金后,却抵押了韩信的皮袍。
韩信之后虽一番努力,但无法找回这三百金。
他无法挽回这件事情,让他心情非常沉重。
由此看来,韩信是一个心性过于柔弱的人。
然而尽管有种种不幸遭遇,韩信仍然被皇帝所看重,任命他为大将军,可以说他达到了巅峰。
然而,在他晚年之时,他却有了另一个人格悲剧的转折点。
他的野心太大,想要谋取皇位,出现了反叛情况,最终他未得志而死。
人们对韩信的评价不一。
有些人赞誉他的才华,提到他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
但也有很多人批评他的人品和野心。
不管怎样,他的人生经历都是一个人格悲剧的例子。
他在才华和内心的丰富度上都拥有某种优势,但并不是一位完美的人,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和角色缺陷,这也提示着我们要看到一个人的综合形象。
总之,韩信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物。
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足迹,他的人生经历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人生教训。
它告诉我们,天赋卓越并不能代表着人格完美,我们要在判断一个人时看到人的优点和缺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并更好地理解历史。
对韩信的评价有哪些
对韩信的评价有哪些韩信,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官拜楚王、上大,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对于这位功臣,都有哪些评价?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司马迁的评价:我曾经到过淮阴县,那里的人告诉我,韩信即使在一介平民时,志气也是和平常人不一样的。
那时,他的母亲过世,家里贫穷,韩信无办法按照当时的礼节安葬母亲。
但是,他却寻找到一个风水宝地——地势高并且宽敞平坦,可以容纳上万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作为母亲的墓地。
我,也到过他母亲的墓地,果然和淮阴父老说的那样。
假使能够让韩信修学道德,养成谦让有礼的品格,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功劳,那就可以功名与福禄齐全了。
那么,他对于西汉王朝的贡献,简直就可以和周代的周公旦、召公奭和姜太公齐名,而他的后代子孙也可以长久地祭祀他了。
可是,韩信没有花时间去改变自己,反而在天下都已经统一,人民得到安定的时候,阴谋造反,结果全族受到牵连而被诛杀,这,司马光的评价:一般人可能认为韩信是最早提出统一天下的伟大战略的人,他和刘邦一起在汉中起事,平定了三秦之后,就和刘邦分兵攻取北方,擒了魏王,夺取代国,打败赵国,威胁燕国,乘胜向东攻击并占领了齐国,往南又在垓下消灭了楚国,汉朝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大抵说来都是韩信的功劳。
看他拒绝蒯彻的游说,在陈迎接刘邦,怎么会有反叛的心呢?!实在是因为他失掉了王爵而心里不快,才做出背叛谋反的行为。
以卢绾不过是刘邦的邻居这种故旧恩情,还能够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只能够以列侯的身份按时晋见国君;这难道不是刘邦也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我认为汉高祖用欺诈诡谋在陈把韩信捉到京城,谈到亏待韩信方面不能说没有;不过,韩信也有过错,从而导致了这个下场。
当初,汉和楚在荥阳相对抗之时,韩信正好消灭了齐国,但他并不立即回辅刘邦,反而自请立为假齐王;后来,刘邦率汉军追逐楚军一直到固陵,跟韩信约好时间一起攻打楚军,届时韩信却失约不到;当时,刘邦就有杀掉韩信的念头了,不过是力量不够,而不敢动手罢了。
关于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
关于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将领和政治家,他的才华和军事才能使他成为秦朝末年的重要人物。
然而,对于韩信的评价在历史上存在着分歧。
在司马迁和司马光两位重要史学家的评价中,他们对韩信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是《史记》的作者之一。
他对韩信给予了较为正面的评价。
在《史记》中,司马迁赞扬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智慧,称其为“智勇兼备”。
他认为韩信在战场上的勇敢和谋略使他成为一位出色的将领。
尤其是在淮阴之战中,韩信巧妙地利用地形,以少胜多,成功击败了项羽的大军,使得秦朝在这场战役中逆转了败局。
司马迁同时也肯定了韩信的政治才能。
他赞扬了韩信作为刘邦的重要谋臣所发挥的作用。
他认为韩信在秦末乱世中的灵活应变和出色的谋略使得刘邦能够成功建立汉朝。
与司马迁的评价不同,司马光则对韩信持有较为负面的看法。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儒家经学家,同时也是史学家。
他在他的著作《资治通鉴》中对韩信的评价相对消极。
司马光认为韩信是一个权谋之士,他在政治上不择手段,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了自己的盟友,最终也被刘邦所废。
司马光对他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政治道德方面,而非战争策略。
在司马光的评价中,他认为韩信在刘邦发动关中之战后表现出了野心和贪婪,尤其是他利用吕后的事情使自己的权势更上一层楼。
司马光认为韩信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他在政治上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综合而言,司马迁和司马光在对待韩信的评价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司马迁赞扬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华,认为他在战场上的勇敢和智慧以及在政治上的谋略使得他成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而司马光则更侧重于韩信的政治行为,批评了他的权谋和背叛行为。
两位史学家的评价差异反应了韩信在历史上的争议性地位,但也为研究韩信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考。
小小五千年韩信评价
小小五千年韩信评价
我们眼中的韩信,是一代战士,为何从成功最终走向失败?我想说说我认为的原因。
首先,韩信成功因素有很多。
第一、运气好。
淮阴侯列传里记载:“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我读的时候想,假设当时韩信没有恰好碰到滕公,或滕公没有惜才和识才之能,韩信也许就成了刀下亡魂,也就不会有他后来波澜壮阔的一生。
第二、脸皮厚。
韩信年轻时经常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然后被亭长之妻逼走后,又在漂母那竟漂数十日,当淮阴屠中少年侮辱韩信后,韩信又甘心忍受胯下之辱,只为成就一番大事业。
这无一不体现韩信的脸皮厚。
第三、有真材实料,善于谋略,屡出奇兵。
“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
”为刘邦的称王天下立下了汉马功勋。
第四、知人善任,礼贤下士。
在攻克赵军后,听说成忆君有谋,以礼待之,向他诚心地求教攻齐之策。
第五、心胸宽广,知恩图报。
“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连对曾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人,韩信成功后都能放过他,看到这不由感叹韩信的心胸之宽广。
乾隆评价韩信
乾隆评价韩信【最新版】目录1.乾隆皇帝对韩信的评价背景2.韩信的历史背景和贡献3.乾隆皇帝对韩信的正面评价4.乾隆皇帝对韩信的负面评价5.总结:乾隆皇帝对韩信的评价对后世的影响正文1.乾隆皇帝对韩信的评价背景乾隆皇帝是清朝的一位明主,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乾隆皇帝对历史名人的评价往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参考意义。
韩信,西汉初年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和战略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在乾隆皇帝的众多评价中,对韩信的评价尤为引人关注。
2.韩信的历史背景和贡献韩信出身贫寒,但他胸怀壮志,善于学习兵法,渴望在乱世中建功立业。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协助汉王刘邦打败了强大的楚军,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精通兵法,善于运筹帷幄,历史上著名的“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等战术都出自韩信之手。
韩信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为西汉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乾隆皇帝对韩信的正面评价乾隆皇帝对韩信的正面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乾隆认为韩信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他曾称赞韩信为“自古英勇之将,未有出其右者”。
其次,乾隆皇帝认为韩信忠诚可靠,虽然曾被刘邦猜忌,但始终忠心耿耿。
最后,乾隆皇帝还称赞韩信治国有方,他担任齐王时,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
4.乾隆皇帝对韩信的负面评价尽管乾隆皇帝对韩信的正面评价占据主流,但他也对韩信的某些行为提出了批评。
乾隆皇帝认为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对楚军过于残忍,例如他在攻占郢城后,纵容士兵屠杀楚军降卒。
此外,乾隆皇帝还批评韩信在功成名就后,过于炫耀自己的功绩,导致刘邦对他产生猜忌,最终走上了悲惨的结局。
5.总结:乾隆皇帝对韩信的评价对后世的影响乾隆皇帝对韩信的评价,既肯定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贡献,也指出了他的一些不足之处。
这种全面的评价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人们更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韩信这位历史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韩信的评点
韩信作为西汉初年的军事家及开国功臣,一生可谓是名扬天下。
但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后的遭遇让我们不得不叹息。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说的就是这位军事家的遭遇。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现在,我们就来评价一下这位旷世英才。
生平事迹
韩信的一生可谓是坎坷曲折,在年轻时受到胯下之辱,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参加了起义,进而结识箫何。
留传箫何下了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在汉元年(前206年)八月的时候,拜将之后的韩信初锋芒。
并创下
了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著名战役。
使齐国被灭,四国被平定。
此后,刘邦为了减小韩信的威胁,使韩信的官职由齐王降淮阴侯。
直至被吕后毒杀。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
的就数胯下之辱、妙计灭齐。
回馈漂母
韩信到楚国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
轮到下乡南昌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
”又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少年,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
王孙一饭图
[3]。
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逮捕他。
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
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
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
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
”其实是
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
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
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
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
”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说:“刘
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
后亡的定是你韩信。
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
”结果钟离昧自杀而亡。
韩信持
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
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
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说:“有人告你谋反。
”就给韩信戴上械具。
回到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
妙计灭齐
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
韩信想停止,范阳
辩士蒯通劝韩信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难道
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
儒生的功劳吗?”韩信听从蒯通说法,率兵渡河击齐。
这时齐国已决计降汉,对汉军的
戒备松懈,韩信乘机袭击了齐驻守历下的军队,一直打到临淄。
齐王田广惊恐,认为
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
齐王逃到高密后,派人向楚求救。
当韩信袭破
临淄时,项羽闻讯遣龙且亲率兵马与齐王田广合力抗汉,号称二十万众。
有人前来向
龙且献计:汉军远征作战,所向披靡,而齐,楚本土作战兵易涣散,不如深沟高垒,
以守为攻。
招抚已沦陷城邑,使知齐王存,楚来救,这必定使汉军得不到粮食,会不
战自败。
龙且轻视韩信,又急求战功,不用此计,率兵与韩信军隔潍水东西(今山东
境内的潍河)摆开阵势。
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
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
率军渡江进击。
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
没有渡过去。
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
东岸齐、楚联军见西岸军被歼,四处逃散。
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阳,楚兵皆被俘虏。
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
汉四年(前203年)齐地全部平定。
从韩信性格谈其成败的必然性。
我们认为造成韩信成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他自身的性格特征。
性格决定成败,这句话不完全正确,但很有道理。
韩信的性格中既包含有成功的基因,又潜藏着失败的因素。
现代成功学告诉我们,成功的必要条件有两个,哪两个?第一个,志
向远大;第二个,意志坚定。
韩信的性格注定他必然会成功,因为他具备这这两个必要条件:第一:韩信胸怀大志。
韩信是个破落子弟,但他绝非是不学无术、自甘堕落之徒,年轻的韩信胸怀大志,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母亲去世时,“贫无以葬”,家里穷得连安葬费都没有,实在是可怜至及。
不仅如此,韩信还有更惊人之举,什么举动?给母亲寻找了一块高大宽敞的坟地,坟地有多少平方米?史书没有记载,但周围能住一万户人家。
一万户人家什么概念?相当于秦时期一个小县的人口。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秦代以户口划分县治大小,一万户以上的是大县,最高行政长官称作县令;一万户以下为小县,最高行政长官称作县长,“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一个靠乞食为生的破落户,为什么要给母亲选择这么大一块坟地?原来,韩信相信,贫贱是暂时的,以后定会干出惊天动地、光宗耀祖的大事业。
他把母亲安葬于宽敞之地,实际是为将来守冢和大规模祭祀准备了场所。
从这个故事,反映了韩信胸怀大志,迥异于常人;他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了自信,毫不怀疑。
韩信具备了第一个必要条件---胸怀大志,同样具备第二个必要条件---意志坚定。
我们从一个故事中可以略见端倪,什么故事?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称得上是位美男子、大帅哥。
家境虽然贫寒,穿得破烂不堪,但韩信腰间还是挂着一把宝剑。
虽与小人的刁难,但仍做到能屈能伸。
我们都知道:能忍受胯下之辱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的懦夫,甘愿受辱;另一种则是真正的好汉,能屈能伸,视奇耻大辱为寻常小事。
韩信属于后者。
这一爬,实是千古之举,爬出了韩信事业的辉煌。
从成功学的角度讲,韩信已具备了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是时运不济,还在等待机会。
苍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秦末农民起义,给这位在淮阴忍辱受贫等待机遇的韩信送来了新生的消息。
韩信具备成功的必要条件,一旦时机成熟,自然会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然而,韩信性格中还蕴藏着失败的基因。
什么基因?性情孤傲,心胸狭窄,报复心强。
谈到韩信性情孤傲,我们有很多证据,这里只讲一件事。
在淮阴老家,韩信几乎没有一个朋友。
而一下这些人去能得到别人的支持。
陈胜农民大起义发生后,各地少年相聚起义,如彭越受到百余人拥护而为其长;英布聚众数千人;至于刘邦,更是朋友满天下。
而韩信呢?既不能聚众,又不受人拥护,只能携带三尺剑孤身一人投奔到项梁麾下。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分析出韩信在老家的交往情况,性格孤傲,没有朋友。
性格孤傲,这也算不上什么缺点,毕竟人与人不同吗。
可是,韩信还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为人心胸狭窄,报复心强。
在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召辱己之少年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并告诸将相日:“此壮士也”。
韩信给曾经羞辱过自己的屠夫少年以中尉之职,乱捧他为“壮士”,不仅是故作姿态,是在“作秀”。
还是一种极强恶毒的报复手段。
常昭、段现成在《从心理学论韩信自身悲剧的原因》一文中指出: “韩信表面宽宏大度,文质彬彬,而实际上他这是极其高明的报复手段,南昌亭长羞愧难当,当年屠中少年更是生不如死,精冲受到极大折磨,这种报复更甚于肉体上的残杀”。
“这种变相的报复敌人手段.与项羽诈坑秦降率20万并无区别。
”所以,常昭、段现成认为“韩信具有强烈的报复心,不能宽以接人、恕以待人,心胸狭窄,处处睚眦必报,斤斤计较”。
胸怀大志,意志坚定,而又具有强烈的报复心,不能宽以接人、恕以待人,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这就是韩信。
胸怀大志,意志坚定的性格决定了韩信决不会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他一定会做出一番辉煌的事业。
同时,性格中的另一方面---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等缺陷又注定了他必然走向失败的深渊。
韩信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既取得了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绩,又很快走入人生的末路,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
给后人无穷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