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场内债券市场的启示

合集下载

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借鉴

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借鉴

美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借鉴近几年,美国债券市场发展迅猛,不仅发展规模稳步增大,而且品种丰富,结构完善,满足了不同偏好的投资者需求。

对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其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投资机会进行分析,有着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美国债券市场概述(一)美国债券市场规模巨大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债券市场。

根据美国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SecuritiesIndustryandFinancialMarketsAssociation,SIFMA)数据,011年底,美国债券市场存量为36.6万亿美元,与美国当年GDP之比为2.43。

美国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主要包括货币市场产品、国债、市政债、联邦机构债、公司债、资产证券化类产品(MBS和ABS)。

其中,资产证券化类产品是规模最大的一类债券资产,规模达10.3万亿美元;国债、市政债、联邦机构债、公司债和货币市场产品的规模分别为约9.9万亿美元、3.7万亿美元、2.3万亿美元、7.8万亿美元和2.6万亿美元(见表1)。

整体来看,美国债券市场上各大类产品的绝对规模都很大,而且品种发展较为均衡,产品结构非常完善。

具体来说,近几年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从绝对规模来看,债券市场总规模稳步增加,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国债和公司债市场规模位居前三位。

次贷危机前,美国MBS市场存量保持历史高位,企业债、货币市场产品以及资产支持证券(ABS)产品迅速发展。

次贷危机后,国债发行量急剧攀升,信用产品市场发展有所放缓(见图1)。

2.从相对占比来看,货币市场产品和MBS占比连续4年下滑,公司债和国债占比大幅攀升。

次贷危机期间,银行间流动性趋紧导致短期的货币市场工具规模出现萎缩(见图2)。

3.从微观层面来看,美国债市各大类债券的细分产品也很丰富,以满足不同偏好的投资者需求。

如国债分为一般国债和通胀保护债券;市政债分为一般责任债券和收益债券;MBS分为机构MBS、非机构MBS以及抵押担保债券(CMO)等;公司债分为投资级和高收益级;ABS的抵押资产类别更是多样化。

中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比较与启示

中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比较与启示
等 。从 债 券 市 场 的规 模 来 看 , 止 2 0 截 08
业债券发行主体范围狭窄 ,主要集 中在
交通运 输 、 电力 、 、 、 煤 水 电信 等基础 行
业, 筹集资金大部分用于基础设 施建设 , 中小 民营企业却很难通过 发行企业债券
获得资金 。
( ) 资 主体 。 3投
国有企业 , 信用等级多在 A级 以上 。企
作者简介: 陈禹埸 ,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A r 00 l pl 1 9 i 2

_
易市场 ,包括交 易所 内集 中交 易市 场 、 N SA A D Q集中交易市场 、 柜台市场 、 其他 场外市场等 ,多层 次交易市场可以提高 企业债券 的流动性。交易所具有严密 的 制度和组织形式 , 对上市证券要求高 , 采 用集中竞价交易制度 ,上市证券流动. 陛
好。 除交 易所 集 中交 易外 , 国企业 债 券 美
状态 ,债 券评 级 业务 量 仅 为美 国的 1 %~
基 金 和 投 资 基 金 等在 内 的 机 构 投 资 者 ,
2 但信用评级机构达到 1 %, 0多家。信用 评级机构往往由债券发行人与债券主承 销商选择 , 并支付评级 费用 , 由此容易导
相 对 而 言 ,中 国企 业 债 券 市场 流 动
2 对发展我国企 业债券市场的启示 .
目前 ,我 国许 多 企业 特 别 是 民 营 中 小 企 业 存 在 资金 短 缺 情况 ,一 个 重要 原
因就在于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企业融资

为企业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 。由于缺 乏理性投资主体 的参 与,大大阻碍企业
债 券 市 场 的稳 定 与 发 展 。

美国债券市场简介及与中国债券市场之比较

美国债券市场简介及与中国债券市场之比较

美国债券市场简介及与中国债券市场之比较中央国债公司信息部 李婧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就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漫长历程来说,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主要介绍全世界最发达的债券市场——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其一、二级市场的特点,希望能为我国债券市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 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美国债券市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债券市场之一。

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92年,当时,为了方便美国政府债券的销售和交易,成立了纽约股票交易所。

换言之,作为当今全世界交易额最大的股票市场,纽约股票交易所在当年实际上是债券交易所。

随着股票发行量和交易量的增加,债券逐渐离开交易所市场。

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债券的销售主要依靠华尔街雇佣的销售员挨家挨户地推销。

与此同时,债券的交易转向了场外市场,但交易极其不活跃,因为大多数债券投资者都采取购买并持有的投资策略,其目的在于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和金融体制变化刺激了债券的交易。

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很高的通货膨胀率,并导致全球固定汇率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利率不仅发生大幅度的上升(相应的是债券价格大幅度下跌),而且,波动极其剧烈(相应的是债券价格的剧烈变化),这种状况使得购买债券的风险迅速增加。

两次石油危机的另一个间接结果是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这使得大量企业、地方政府开始主要依靠债券市场、而不是银行贷款来获得直接的债务性资金,其结果就是债券发行规模的迅速增长。

债券价格风险的上升和发行量的增加从规避风险、提供流动性等两个方面对债券二级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此外,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也要求有一个较为发达的债券二级市场,以便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现在,债券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和企业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美国的债券市场也成为了汇聚全球资金的重要资本市场。

中美债券市场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中美债券市场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乔 煜峰 ( 9 5 ) 男 , 苏靖 江 人 , 南 大学金 融 与 18一 , 江 湖 统 计 学 院 博 士研 究 生 。
南 、 .2 1 年第 4 荔 01 云 期
效 率 , 高 市 场 流 动 性 , 进 市 场 价 格 发 现 和 稳 定 市 场 运 提 促
行 。 20 自 0 1年 中 国人 民银 行 确 定 银 行 间 债 券 市 场做 市 商
场 发展 与货 币政 策 传 导机 制建 立的 关 系研 究 》
( YJ 0 9 O 2号 ) KT 2 0 一 0
( ) 券 市 场 交 易 制 度— — 做 市 商 制度 的 比较 一 债
市 场 微 观结 构 理论 认 为 ,交 易 制 度 的选 择 对 债 券 市
收稿 日期 :01 — 2 2 2 0 1— 6
二、 中美 两 国 债 券 市 场 制 度 的 国 际 比较
中央 国债 登 记 公 司 的 数 据 显 示 ,0 9年 中 国 债 券 市 场 发 20 行 量 、 易 量 分 别 为 8 3万 亿 元 、2 . 亿 元 , 末 托 交 . 7 15 9万 年 管 量 达 到 1. 亿 元 ,分 别 较 19 7 7万 9 7年 增 长 了 2 倍 、 l 2 7
充 分 、 券 市场 监 管 权 力 分 割 、 息披 露 制度 执 行 不 力 、 用评 级 体 系建 设 滞 后 等 问题 。 通 过 完善 做 市商 准入 与 考 评 债 信 信 体 系、 塑 债 券 市场 监 管体 系 、 全 信 息披 露 法律 法规 等 措 施 , 有 效 破 除 我 国债 券 市 场发 展 的 制 度 性 障 碍 , 进 其 重 健 能 促


引 言
倍 和 3 倍 。截至 2 1 3 0 0年 1 0月末 ,市场发行量达到 82 . 万亿元 , 比增长 2 %; 同 5 托管量达 2 .万亿元 , 比增长 05 同

美国公司债券发展和制度安排及启示

美国公司债券发展和制度安排及启示

家, 即使和韩 国、 巴 西 等 国相 比 也 存 在 不 小 的 差 距
( 见表 1 ) 。
从 国 际经 验 来看 ,债 券 市场 在 资 本市 场 中一 直 占据 着 重 要 的地 位 , 不 论 市 场 规 模 还 是 融 资金 额 均 高 于股 票 市 场 。 国际 清 算银 行 的数 据 显示 . 2 0 1 0年 全球 债 券 市 场 的总 规模 达 到 9 4 . 8 万亿美元 . 是 全 球
2 %
3 %
1 l 5 % 1 2 5 %
l 1 3 % 1 3 3 %
目前 , 我 国资 本 市 场 正 处 在 “ 新兴 与转轨 ” 的 阶 段 。一 方 面 , 债 券市 场 正 处 在快 速 发 展 的 黄金 时期 , 债 券存 量 已经 从 2 0 0 0年 2千 多 亿 美 元 迅 速 增 加 到 2 0 1 0年末 的 3 . 1 万亿 美 元 ,总 体 规 模 跃 居 全 球 第 5
位, 和 发 达 国 家 的差 距 正 在 不 断缩 小 。另 一方 面 。 从
其他
合 计
9 1 4 2
9 45 8 2
1 O %
1 5 8 2 9
2 8 %
1 O 0 %
5 8 %
1 6 7%
1 o 0 % 5 6 8 2 2
数据 来 源 : WF E 、 B I S( 单位 : 1 O亿 美 元 ;截 至
金 融与经济
2 0 1 3 . 0 7
o u r n a i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 i c s
美国公司债券发展和制度安排及启示
■ 曹 萍

美国通胀指数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通胀指数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2010 年 8 月 第 4 期 总第151 期
August 2010 No.4 Total No.151
【比较与借鉴】
美国通胀指数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陈宝强
(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48)
[摘要]本文研究了美国通胀指数债券(T I P S)市场的发展,认为其经验能为中国提供借鉴。目前国内能有 效抵御通胀的指数化债券仍是空白,能够较好地防御通胀风险的债券品种,仅有基于基准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 的浮动利率债券。借鉴美国的经验,在中国引入通胀指数国债,将会有效降低政府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C P I 指数编制与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形成完整的通胀指数国债收益率曲线,满足国内居民和机构投资者规避通 胀风险的需求,为国内央行考察通胀预期,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前瞻性提供一个重要的市场化工具。 [关键词]通胀指数债券 [中图分类号]F832 平准通胀率 [文献标识码]A 通胀风险溢价 浮动利率债券市场
RefCPI IssueDate =164 ,计算过程如下:
IndexRatioDate =RefCPI Date /RefCPI IssueDate = 164 /164 = 1 A= (181 − 181) /181 *3.875 / 2 = 0 Aadj = 0*1 = 0
v n = 1/ (1 + i / 2) n = 1/ (1 + 0.03898 / 2)19 = 0.69298 a n =(1- v n ) / (i / 2) = (1 − 0.69298) / (0.03898 / 2) = 15.75245911
T I P S的日历月度首日 Ref CPI 为先前第3个月的 C P I指数,比如4月1日参考的 Ref CPI 为当年1月份的 C P I指数,其在下个月2月份公布。当决定当月某一天 的参考C P I比率时,可以采用线性插补法公式计算, TIPS在特定日期的参考CPI的计算公式如下:

美国的政府债券和交易概况

美国的政府债券和交易概况

之一 。 国库 券受欢 迎 , 一是 因为 其 流动性 , 二
是 因为 其收益高于大部分银行活期储蓄 和支 票存 款 的利 率 。
国库 券 市场 的 规模 很 大 , 足 以 吸 收 新 注
入的 巨额资金 , 而不会 引起价格 大 幅下跌 , 同
时 , 还具 有很 强 的流动 性 , 大额 资金 很容 易提
指数每 年调 整 。 作 为一 种新 型 债 券 , T l巧 的 发 展 非 常迅
速 。 在 19 97 年 中 期 , 发 行 的 T l咫 共 计 158 .
7 2 亿 美 元 , 到 2X( X) 年 6 月 , 已 累计 发 行 了
or 89 亿美元 。 由 于 n 咫 能 提供 较 为安 全 、 稳
为 了消除经 济危 机 的影 响 , 采 取 了赤 字 财政
政 策来 刺激 经 济复 苏 , 使 国债 规模 和 国债 交
易 日渐 发达 。 19 3 年美 国 国债 规模 为 2 30 亿
美 元 。 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期 间 , 美 国政 府 曾发
行过 7 次战争 国债和一 次 胜 利 国债 , 至 二 战
二 、 美国 政府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品 种
1 . 国库 券 。 国 库 券 ( T 一 ib l s ) 是 国 债 中
期 限最 短 的证 券 , 有 3 个 月 、 6 个 月 和 1 年 期
三种期 限。 国库券没 有息 票 率 , 一 般 按 一 定
的贴 现 率 发 行 。 在 20 世 纪 70 年 代 和 so 年 代 早期 , 国库券成 为 吸 引投 资者 的热 门券 种
诚然 , 投 资 者 关心 的不 仅 仅 是 资 金 的 安 全 , 在一定 风 险之下 , 他们也寻求尽 可能高的 投 资 回报 。 由于 投资 债券所 得到 的收 益是 由 票 面利率 、 持有 期结 构 、 市 场利率及税 收优惠 等 因素决 定 , 所 以 税 收 上 的优 惠 直 接影 响 到 投 资者 的收益情 况 。 在美 国利息 收人 要全额 作为联 邦政 府 所 得税 的计 税 依 据 , 但 却 可 以 免 除 向州 、 地方政 府 纳税 。 因 此 , 对于 一 个既 向联 邦政 府交纳 所得 税 , 又 向 州 、 地方政 府交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的发展特点及启示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的发展特点及启示

美国市 政债 券从 1 9 世纪 2 0年代开 始为地 方基础 公用 设
施 融资 。南北战争 以后 , 美国快速 的工业化和城市 化进程导致 大 量的建设资金 。尤其是二 战以后 , 由于人 口增加 和城市化进 程 加快 , 地方政 府 的公 共建设 支出迅速 增加 , 债 务规模 不断膨 胀 。2 0世纪 4 0年代初 , 美 国市政债券规模大约为 2 0 0亿美元左 右, 到1 9 8 1 年底 , 市 场债 券规 模达到了 3 6 0 0 亿 美元 , 2 0 0 0年底 达 到了 1 5 5 5 3 亿美元 。 截至 2 0 1 0年三季度末市政债券规模达到 了2 . 9万亿美元 , 占美国债 券市 场总规模 的 8 . 1 %, 大约有 5万个 发债人 。
债券占9 6 . 1 ‰ 据美联储发布的数据, 2 0 0 9 年美国市政债券金额 为2 3 4 8 6 万亿美元, 约占当年 G D P的 1 6 . 5 %, 其中短期债券金
额为 1 3 4 6 万亿元 , 仅占 5 . 7 %, 绝大多数为长期债券 。美 国州和 政 府的特 殊补助 形式 , 有利 于地方政府 融 资 , 促 进地 方公用 事 业 的发展 , 并采取措施避免套利 , 确保 了免税 的实 际效果 。
美国市政债 券主要 用于公路设施 、 社会福利 、 公 用事 业 、 教
育、 城市供排 水 系统等市政 工程建设 方面 , 都 是地方 公共服 务
性 设施和 基础 建设项 目的建设 。这些基 础建 设一般 建设周 期
长, 投入资金量大 , 只有长 期债 券能 与之相适应 。美国市政债券 主 要以长期债券为主 , 1 9 9 0年美国州和地方债 券总额 中 ,长期
2 、 资金 用 途 明 确 , 期 限长, 利 息 收入 免税

美国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三 ! 发展 我 国 高收 益债 券 市场 的相 关 建议
( 一 ) 放 宽投 资限制 , 完善债 券 市场投 资者结构
从银行 间债券市场 的投资者构成来看 , 我国债券投 资者 主体为商业银行 ! 保险公 司 ! 证 券公 司 ! 基金公司等 , 其 中商业银行起着主导作用 " 受监管部 门相关法规 的限制 , 大多机 构
投资者 目 前只允许购买信用级别为投资级以上的债券 , 市场上低信用等级债券发行难度很
大 , 不利于高收益债券的发展 " 建议逐步放宽商业银行 ! 保险公司 ! 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债 券
10 6
美国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非投资级别的债券 , 以寻求比投资级别债券更高的收益或进行组合投资 " 美国的高收益债券
投资者 主要包括保 险公 司 ! 高收益共同基金 ! 养老基金 ! 股权 和收人基金 ! 投资级基 金 ! 债 券抵押债务凭证 和外 国投资者 等多种类 型 的机 构投 资者 " 其 中 , 保险公 司 ! 高 收益共 同基 金 !. 养老基金是份额最大的三大投 资主体 "
( 三) 建立了完备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 美国的高收益债券存在较成熟且普遍的投资者保
护机制 ) 约束性契约 " 债券契约 的 目的是通过 限制发债主体及其子公 司从 事和进行任何可
能减少用于偿还债券的资源的活动或投资 , 以确保发债主体未来偿还债券的能力 " 美国高收
益债券 的发行 文件 中往往 包含 了大量严 格 的约束 性契约 , 要求 发债 主体 在 债券存 续期 内遵 守 , 以保 护投 资者利益 ! 防范债券的违约风 险和发债主体的道德风险 " 根据 契约 , 受托人将 作为债券持有人 的代表 , 监督发债主体偿还债务和履行债务条款 " ( 四) 拥有繁荣的信用衍生产 品市场 " 2 0 世纪 9 0 年代后期 , 诸如信 用违 约互 换 ( CDS ) 和债券抵押债务凭证 ( CBO ) 等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 , 有效转移和对 冲 了信用风险 , 使得市 场对违约事件 的冲击更具有 弹性 和防御性 , 对 高收益债 券市场 发展起 到 了进一 步 的推 动作 用 " CDS 可 以将违约风险从 债券 持有人转 移至 CDS 出售方 , 不仅 有利 于提高 高收益 债券 一 级发行市场的发行 , 也有利 于提高二 级交易市 场 的流 动性 " CBO 是将 债券 组合 经过结 构化 重组 , 将来 自多个债务人 的现金流转化成 一组分属不 同层级的新产 品 , 满足 了不 同投资者 的 需求 , 同时实现 了信用风险 的转移 " ( 五) 建立 了 良好 的市场基础性 制度和设 施 " 美 国 已建立 了较 为发 达的信 用评 级体 系 ! 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 ! 会计 审计 制度 以及健全 的法律 环境 ! 司法程序 , 中介 服务 机构效 率 高 , 交易结算 系统安全 高效 , 这些都对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发展 提供 了支持 "

关于中美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关于中美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关于中美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一、中美债券市场比较分析1.债券市场概述2.中美债券市场比较3.利率水平比较4.风险与回报5.启示1.债券市场概述债券市场是指政府、公司、金融机构等发行的债券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场所。

债券是指债务人为筹集资金向债权人发行的一种证券,债权人可以享受债务人支付的利息或本金。

债券市场是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债券市场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渠道。

其次,债券市场尤其对于财政部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财政部门通常需要发行债券融资,来满足政府财政支出。

2.中美债券市场比较中美两国的债券市场都是全球最大的债券市场。

但是,中美两国的债券市场在市场规模、发展阶段和投资者结构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市场规模方面,中国债券市场总规模大约为12万亿元人民币,美国债券市场总规模大约为40万亿美元。

在发展阶段方面,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时间短,制度不够完善,缺乏长期、低风险的投资品种;而美国债券市场发展时间长,市场流动性高,投资品种齐全,覆盖面广。

在投资者结构方面,中国债券市场主要是由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构成,而美国债券市场则主要由机构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构成。

3.利率水平比较利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比较中美利率时,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中国国内的金融体系和政策的限制,中国的利率水平相对较低。

截至2021年3月底,中国1年期国债利率为2.945%,而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为1.74%。

这说明了美国的信用评级、金融体系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对于借贷者更加信任,因此仅需支付较低的利率。

4.风险与回报债券是一种固定收益的投资品种,但是不同类型的债券存在巨大的风险和回报。

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债作为全球最安全的投资品种,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风险较小;而公司债券、高收益债券等收益率较高的债券品种,其风险也相应较高。

中国的债券市场规模较小,投资品种类型较少,而且由于市场不够规范,存在违约风险等问题。

国外可转债市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_杨亢余

国外可转债市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_杨亢余
日本可转债在整个股市周期,尤 其是熊市中的市场表现(见图1),进一 步具体说明了可转债相对于其他金融 工具具有较强的保值增值功能。
在1978~1989年这段日本股市牛 市行情中,可转债上涨行情明显好于 债券市场,当然,这段时间里可转债 上涨要跟上股票上涨的速度似乎有些 困难。1985年,可转债的上涨幅度基 本处于股票8 5 % 的水平,但是经过后 来几年股票的超高速增长,可转债追 涨的能力减弱,到1988年可转债的上 涨幅度基本只相当于股票上涨幅度 63%的水平。
4. 1996年4月后,为可转债流通衰 退期。随着养老基金5 - 3 - 3 - 2 投资管 制条律(投资组合至少包含50%的债券 投资)的放松,同时金融危机爆发,机 构投资者开始大量抛售手中的可转债 而进行股市投资,可转债流通出现了 问题。目前,可转债市场交流量的 60%基本集中在前200种可转债上。
从图2还可以发现,60%的可转债 和4 0 % 的长期政府债券的投资组合的 风险水平约为9.5%,低于长期债券的 风险水平,而其收益却明显高于全部 投资长期债券获得的收益。也就是 说,增加投资组合中可转债的比重在 降低风险的同时还增加了收益。
三、美国可转债投资风险研究 在注重可转债可带来丰厚回报的
证券市场导报 2002年6月号
三、欧洲市场 20世纪80年代早期,美国、日本 的企业开始到欧洲大陆债券市场上通 过发行可转债进行融资,80年代末, 英国企业也开通了这一融资渠道。欧
洲大陆国家和日本以外的其他亚洲国 家的企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利 用可转债这一融资工具,Dortmunder Verein 公司首次发行39万Thaler可转 债,开辟了欧洲国家可转债融资的先 河。目前欧洲可转债处于蓬勃发展时 期。
1970~2000年,美国有210家可转 债发行者发行的867亿美元可转债出现 了无支付能力的危机,这部分可转债 中包括金融机构的196亿美元、电讯公 司153亿美元和重工业公司110亿美元 可转债,分别占到无支付能力可转债 的22.6%、17.7%和12.7%。

美国国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和坚持美债的原因

美国国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和坚持美债的原因

美国国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和坚持美债的原因由于中国政府及其实体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美国债务确实对中国产生了一些影响。

中国是美国债务的最大外国持有者之一。

以下是美国债务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几种方式: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债务使两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

美国经济或美国国债价值的任何重大变化都可能影响中国所持资产的价值,从而影响其金融稳定。

外汇储备:中国使用包括美国国债在内的外汇储备来管理人民币。

其持有资产的价值会影响其稳定货币以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

贸易关系:美国的债务状况会间接影响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如果美国因债务负担而面临经济挑战,可能会影响其购买力和对中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可能影响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投资决策: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债券可能会影响其投资战略和决策。

中国政府可能会评估持有美国国债的风险和回报,并考虑使其投资组合多样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脆弱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债务形势复杂,对中国的影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多方面的,涉及债务以外的许多其他方面。

中国减持美国国债的决定可能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1.外汇储备多元化:中国可能会选择减持美国国债,作为其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的一部分。

持有大量美国债务使中国面临潜在风险,如美元价值波动或美国货币政策变化。

通过使储备多样化,中国旨在减轻这些风险,实现更加平衡和多样化的投资组合。

2.经济和金融稳定:中国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可能会考虑减少对美国债务的敞口,以此来增强自身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性。

如果他们意识到美国经济的潜在风险或不确定性,他们可能会选择减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

3.战略考虑:中国减持美国国债的决定也可能受到战略考虑的影响。

这可能是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战略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施加经济影响的努力。

通过减少对美国债务的依赖,中国可能会寻求加强其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地位,并使其投资机会多样化。

4.国内优先事项:中国可能会优先将其财政资源用于国内需求和发展。

美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体 通 过 向社 会 公 众 发 行 股 票 和 债 券 满 足 企 业 扩 大 生 产 规
, ,
模 或 拓 展 经 营 规 模 的需要
美 国在 南 北 战 争 到

19 2 9
年大危机前这


阶 段 就 建 立 了 大 量 的现 代 公 司 制 企 业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以后 美 国企 业 现 代 公 司 制 已 基 本 成
、 。
美 国企 业 债 券 的 交 易活 跃 场外 市场 进 行交易


可 在 证 券 交 易所 NA S DA Q 和

种最 多 交 易 最 为 活 跃 的企 业 债 券 市 场 发 展 为 其它 国 家提 供 了


美 国 企 业 债 券 市场
‘ ”


其 中又 以非
NAS DAQ

市场 为
个 非 常 好 的研 究 样 本
企业 导报
N o

1 2009

G
u
id e
to
b u s in
e ss
2009
年第
1

美 国 企 业 债 券 市场 发 展 的经 验 及 启 示
王 凌云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院 金 融 研 究 所 北 京 1 0 0 7 3 2 )

【 摘

要】 美 国 的 企 业 债 券 市 场 发 育 比 较 成 熟 积 累 了 不 少 经 验



股 份 制 企 业 的 普 及 带 来 了 产权 交 易 市 场 的
, ,
发展 企 业 并购 活 动 开 始 活 跃 并 成 为约 束 企

它山之石——发达国家和地区债券市场状况与启示

它山之石——发达国家和地区债券市场状况与启示
维普资讯
财会观察 IIA CA BE V TO N N IL SR A IN F O
它 山之 石
发达 国家和地区债 券市 场状况 与启示
本 刊 记 者 徐 宝 忠
业 内专家告诉记者 ,其实在发达 国家和地 区也 曾发行过特殊 目的的国债 , 但是他们都统称 为国债 , 特别 国债仅仅是一个名字而 已, 根本上还是国债。该 专家解释认为 , 我国外汇 和货 币由央行管 理, 财政部要进行市场操 作 , 就需要通过央行 间接进行 。对于财政 “ 随买 ” 发行方 式 , 根据 市场情况 常年销售某种债券 , 是 当销 售达到一 定程 度市场利率有所变化时 ,发行体可以停止本期 国债 销售 , 经过利率或其它条件调整后再行 出售 。 另外 , 发达 国家地区 的债券种 类繁多 , 层级清 晰, 一级市场成 熟完善 , 二级市场交易非常活跃 , 信用评级和监管也 比较到位。与
具、 抵押等功能。其 国债收益率 曲线是其他债券定价 的重要参考 ,
而其 回购利率也被众多机构认 为是无风 险的利率水平 。 资料 显示 , 国债 的主要发行方式是拍卖 , 也包括 承购包销 、 私 募 定向 ( 日本的中 长期和超 长期 国债 ) 随买 方式 , 如 、 并且 各 国的 相关法律都有规定 ,政府在特殊时期有利用行政 手段 发行公债 的 权力 ( 如英 国的强制性公债 ) 。 其中 , 招标拍卖方式分为竞争性招标 和非竞争性招标 。 在竞争 性招标 条件下 , 投资者按其意愿 向招标 人报出认 购价格 ( 或收 益
之一不到。
标数 量与价格 ; 非竞争性招标采取竞争性招标方式开标 , 但按所有
投标者的平均投标收益率或价格分摊 其愿 意认 购数量 ,这一般在
对小额投资者发行不可流通 国债时采用。 美国是利用拍 卖方式最多 的国家 ,每年共进行百余 次国债拍

国外储蓄国债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储蓄国债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储蓄国债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储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涌现出了各种投资理财产品。

而在这些复杂的金融产品中,国债一直是许多人首选的储蓄方式之一。

国债是政府发行的一种借款工具,通过购买国债,投资者可以获得政府支付的固定利息,并在国债到期时取得本金回收。

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国债是一种安全且收益稳定的理财方式,因此在中国储蓄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然而,国债的管理与发展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措施,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推进国债管理和储蓄事业。

下面,将以美国、日本为例,探讨其国债管理经验的启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国债管理经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国债发行和管理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美国国债管理处作为美国政府的储蓄债券管理机构,其成功的管理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建立完善的债券发行和交易市场美国是一个极为成熟的债券市场,其在发行和交易方面具有严格的规则和标准。

美国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在公开市场上发行政府债券,确保债券发行的公正、透明。

并且,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债券交易市场,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交易所、经纪商等途径买卖政府债券。

而政府债券的市场价格也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遵循市场化、自由化的原则。

这个过程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在于,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发行和交易市场的规范,推进公开市场发行政府债券,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同时,加强债券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二、开展丰富的债券宣传教育美国国债的宣传教育十分重视,政府在多种渠道上定期向投资者推介国债,如电视、广播、网络等。

此外,政府还根据年龄、收入水平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债券种类,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个性化推广。

在美国,公共电视台非常注重推广美国国债,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债券教育,向公众普及国债的知识和投资价值。

这个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宣传教育的另一条途径,我们要加强对国债知识和投资价值的普及,加强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国债投资。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概况及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启示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概况及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启示

展情况,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地方政 府债券发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 提 出进 一 步优 化 地 方债发行 的建议 。 关键词 : 市政债券

美 国市政债 的投 资群体 主要有个人、 共 同基金 、 银行机 构和 保险公
司, 其 中个人 是 最 主 要 的 投 资 者 。 截止2 0 1 4 年末 , 个人 持 有 美 国 市 政 债 券 总
券, 是 与 中央 政 府 发 行 的 国 债 相 对 应 的 另 一 种 类 型 公 债 , 属于 真 正 的 地 方 政 府债券。 一 般债 务 债 券 中 违 约 的 情 况 较 少 , 有 些 ~ 般 债 务 债 券 不 仅 以 税 收作保证 , 而 且 还 以 拨 款 和 专项 收 费 等 来 保 证 , 这 类债 券又 被 称 为双 重 担 保 的 债券 。
和 清算 ,而 为了 维护 政 治 稳 定 ,确 保 基 本公 共服 务 , 在涉 及地 方政 府 破 产
2 . 美 国市政债 券 分 类
美 国市政债 券一般 分为两类 , ~ 般责任 债券 ( g e n e r a l o b l i g a t i o n
b o n d s , 或 GOs ) 和收益债券 ( r e v e n u e b o n d ) 。 一 般 责 任 债 券 是 由帅『 、 市、 县或镇 ( 政府 ) 以 当 地 的 税 收 能 力 为后 盾 ( 以一 种 或 几 种 税 收 ) 发 行 的 债

1 3. O %。
4 . 期 限 结构
从期 限来看, 市 政 债 券 市 场 以长 期 债 券 为主 , 1 9 9 6 年 以 来 美 国市 政 债 券平 均 剩 余 期 限均 在 l 5 年 以上, 截至2 0 1 4 年底 , 美 国 市 政 债 券 平 均 剩 余 期

美国QE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

美国QE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

美国QE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框架:一、美国QE1和QE2的背景比较二、美国QE1和QE2的内容比较三、美国QE1和QE2的影响比较1. 对美国的影响股市债券市场2. 对全球大宗商品的影响3. 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四、美国QE1和QE2对中国的影响的1. 作用路径宏观经济——进出口汇率——热钱通胀——货币政策2. 影响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相对封闭性,间接影响中国的资本市场。

五、美国QE1和QE2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比较一、美国QE1和QE2的背景比较下面,我们将美国QE1和QE2的背景、内容、影响等进行对比。

1. 美国QE1第一轮量化宽松(QE1)始于2008年底,结束于2010年3月。

从推出背景看,由于雷曼兄弟破产、金融风暴的冲击, 2008年11月,美联储宣布购买1000亿美元政府担保企业(GSE)债券,及5000亿美元按揭抵押证券。

此后,2009年3月,美联储宣布购买高达3000亿美元长期国库券,及增加购买GSE债券和按揭抵押证券规模,分别至2000亿美元及1.25万亿美元。

截至2010年3月第一轮量化宽松结束,美联储购买了1.25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3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1750亿美元的机构证券,累计1.725万亿美元左右。

QE1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美国资本市场、大宗商品、新兴经济体等。

股市方面,美股三大股指均在2009年3月见底。

以道琼斯指数为例,2009年3月6日,该指数见底6469.95点,直到2010年4月6日到达顶峰11258.01点,一年内上涨74%。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见底时间点,与QE1正式推出的时间异常吻合。

而2010年11月4日,就在QE2推出的第二天,道琼斯指数突破平台,达到11440.37点,创出2008年底见底以来的新高。

虽然股市和大宗商品在持续攀升,但金融机构仍处于去杠杆化的过程中,而且经济走势仍有极大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的惜贷心理造成滞留在金融体系内部的流动性不能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信贷,从而难以促进投资,就业率上升也就无从谈起。

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共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共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次级债 危机的背景和概 况 1 、次级债危机 背景

次级抵押贷 款( bpe u otae 指银行或贷 s —rmi m r g) u m g 款机构提 供给那 些信用等 级或 收入较低 、无法达 到普 通信贷标 准 的客 户 的一种 贷款 ,这种贷款 通常不 需要 首付 ,只是利息 会不断提 高 。由于近几年 美 国楼 市形 势不佳 、利率不 断升高 ,也为次 级房贷借 款人按 时还 款造成 了困难 ,次级房贷 大 比例地 转化为 坏账 。2 0 07 年3 1 全美第 二 大次 级抵 押贷 款机 构—— 新世 纪 月 1 3 3 金 融公 司宣布濒 临破产 ,4 1新世纪金 融 申请 破产 月2 3 保 护 ,成 为美 国地产业低 迷时期 最大 的一 宗抵押 贷款 机 构破 产案 。6 月美 国第 五 大投 资银行 贝尔斯登 公 司 旗下 两只基 金 ,传 出因涉 足次级抵 押贷款债 券市场 出 现 亏损 的消息 。8 日 美 国第 十大 贷款公司A ei n 月7 m r a c H m r a eIv s e t o eMot g et n申请破 产保护 。从 去年 1 月 g n m 1 起 ,全美起码 有8 多家次级 抵押贷 款公司宣 布停业 , 0 其 中十余家 已经宣布破 产 。8 日法 国巴黎银 行宣 布 月9 暂停旗 下三 只涉足美 国房贷业 务 的基金 的交易 。8 月9 日一 Y 3 8J 日为 了防止美 国次级抵押 贷款市场 危机 引发 1 严重 的金融市 场动荡 ,美联储 、欧洲 央行 、 日本央行 和澳大利亚央行等 向市场注 入资金 。 2 、次级债 危机 的概况 次级 抵押贷款 给那 些受 到歧 视或 者不符合抵 押贷 款 市场标 准 的借 款者提供 按揭服 务 ,所 以在少数 族裔 高度集 中和经济 不发达 的地 区很 受欢迎 。次级贷 款对 放 贷机构来 说是一 项高 回报业务 ,但 由于次级贷 款对 借款 人 的信 用要求 较优 惠级贷款低 ,借款 者信用 记录 较差 ,因此 次级房 贷机构 面临 的风 险也 天然地更 大 : 瑞银 国际 ( B U S)的研 究数据 表 明 ,截 至2 0 年底 , 06 美 国次级抵 押贷 款市 场的还 款违 约率高 达 1.% ,是 05 优惠级贷款市场的7 。对借款者个人而言,违约会 借款人需要同时支付利息与本金 ,还贷负担大 幅增 倍 使其再 融资难 度加大 ,丧失抵 押 品的赎 回权 ,无法享 加,为借款人无力还贷埋下了隐患。

美元进一步走强对国内债市影响弊大于利

美元进一步走强对国内债市影响弊大于利

美元进一步走强对国内债市影响弊大于利未来美元有进一步走强可能。

尽管以前美元指数走势与国内债券收益率之间有较明显的负相关性,即美元走强会伴随国内债券收益率下降,但目前这种相关性较以往减弱了。

美元走强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从而导致通胀压力减轻,这一利好国内债市的逻辑及其作用目前看来没有以往那么明显。

相反,美元走强可能会对国内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

总体而言,此次美元走强的影响与以往不同,反映的不是风险偏好的下降,而是美国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复苏,并可能导致国内结汇意愿下降等。

因此,美元走强,对国内债市影响是弊大于利。

银行间资金面缓解,利率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上行。

欧央行降息以及QE推动欧元走弱,美元回到接近去年高位,未来美元仍有可能进一步走强。

基于这样的逻辑,欧元的走弱,使得美元指数如火箭般上升,目前美元指数回升到84以上,处在过去几年的阶段性高点。

但是,美元走强,对未来国内债市影响却不容乐观。

美元进一步走强而其他货币相对走弱从基本面以及政策面而言,未来一段时间欧元可能继续走弱,而美元也会进一步走强。

首先,欧美经济的复苏程度有所差异,美国经济数据持续向好,除了上周五非农就业数据令市场有所失望以外,总体来看,过去一段时间美国各方面数据朝着改善方向变化。

从经济意外指数来看,最近两三个月美国经济持续好于预期,推高该指数。

而欧元区则相反,经济动能有所减弱,从PMI到经济信心指数到工业产值都有所回落。

欧元区经济意外指数也持续回落。

经济基本面的差异导致了汇率走势的强弱对比。

其次,欧央行QE和美国逐步退出QE会导致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增速的差异,从而带来汇率的变化。

美联储2008年年底推出QE以来,各发达经济体的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开始加速扩张。

互相之间的扩张速度的差异会带来汇率之间的变化。

就美元和欧元之间来看,美联储和欧央行资产增速之间的差异和欧元汇率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相关性。

随着美联储逐步退出QE,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放缓甚至不扩张,而欧央行资产负债表要逐步回到2012年下半年3万亿欧元的规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3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o l 13No 3 2011年6月Journal o f Shang hai U niversity o f Finance and Econom ics Jun 2011中图分类号:F830 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50(2011)03-0082-09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场内债券市场的启示于 鑫1,龚仰树2(1.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上海200120;2.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200433)摘 要:与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结构相同,我国的债券市场也分为场外和场内两个市场,且后者面临着边缘化的趋势。

本文对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发现场内市场也曾经有过活跃的债券交易,而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变化逐渐导致了流动性向场外转移,形成了新的市场均衡。

虽然我国的债券市场受行政干预形成市场分割,但目前也处于相同的均衡状态。

文章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个层面的市场建设对未来交易所债券市场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债券市场;交易机制;投资者结构;市场均衡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市场规模从2005年初的5.26万亿元人民币迅速上升到2010年12月底的20.1万亿元。

债券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初步显现,为我国应对外来经济冲击,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与发达国家债券市场情况相似,我国的债券市场也分为场内和场外两个市场,即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且我国交易所市场在市场规模、流动性等方面也呈现边缘化的趋势。

截至2010年底,交易所市场债券存量为2878.5亿元,仅占全市场规模的1.5%。

虽然各国交易所积极探索债券市场发展的路径,但进展缓慢,其交易量在全市场交易量中占比极低。

然而,在债券市场的发展史上,同样是场内与场外市场并存的情况下,交易所市场也曾经发挥着重要的融资功能和交易功能。

或许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回顾、分析,找出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变化特征,可以为上述问题得到一个客观的答案。

因此,本文尝试以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希望找出债券市场运行的变化规律,对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发展方向提供思路。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美国债券市场格局是市场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理论界对美国市场的关注最多,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数据。

二、美国债券市场交易机制及流动性分析在20世纪初,美国的债券交易以场内市场(即纽约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纽交所)为主,表收稿日期:2011-01-24基金项目:本文受上海财经大学 211工程 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于 鑫(1982-),男,山东淄博人,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经济学博士;龚仰树(1958-),男,江苏武进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明集中化、透明化的订单驱动交易机制对债券交易曾经是可行的。

但是,在随后的市场发展中,纽交所的债券流动性不断消失,且近年来不断的交易机制创新仍然没有使市场有显著地起色。

据此,我们先对美国20世纪债券市场的微观结构进行回顾,然后对可能造成交易所债券市场流动性下降的原因进行逐一分析。

(一)场内外交易机制比较1 以纽交所为代表的债券场内交易机制自1872年以来,纽交所的债券交易一直是纯粹的 订单驱动 机制,即交易所只是收集、显示和撮合客户订单的场所,经纪人在其中发挥一定的撮合作用。

所有的订单被写入标准单并汇集成债券总账,其实质就是一个限价订单簿,按照时间优先和价格优先的原则收集买单和卖单,除了使用手工操作外,其原理与当前的电子订单交易机制完全一致。

投资者在纽交所从事债券交易时,需要根据有关规定为经纪人的服务支付固定的佣金(M eeker ,1922)。

在纽交所债券市场上,交易前后的透明度水平非常高。

一方面经纪商可以对近期成交记录和订单簿进行查询,并告知客户;另一方面债券交易一旦完成,价格、成交量等信息便即时向市场发布。

1976年纽交所推出自动债券系统,可采用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原则的电子订单进行交易,该系统使用至今。

2 场外市场(OTC 市场)比较而言,场外市场的非上市债券的规模和数量更大。

交易机制为做市商制度,即做市商出于做市需要维持一定比例的债券库存,并对其做市债券公开报出买入和卖出价格以及对应的数量,债券投资者可以针对意愿报价点击成交,也可通过交易双方协商确定交易价格。

其中上市债券可以同时在交易所和场外市场交易。

场外市场的单只债券并不会集中于给定的席位进行,是一个分散的市场(Pr im e,1946)。

场外市场的交易不收取佣金,但场外交易收取的佣金可看作已包含在做市商的报价中(Gellermann,1957)。

纽交所场内交易与OTC 市场在透明度方面也有很大区别。

OTC 市场在2002年以前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交易价格进行记录,做市商也无任何义务对交易信息进行披露,因此交易者无法获得全部真实交易价格和交易情况。

随后,在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施压的情况下,建立TRACE 系统,并于2002年初投入使用,对场外交易的交易行为进行信息披露(H endr ik and Willianm ,2008)。

3 不同交易机制下的投资者偏好比较机构投资者偏好场外交易机制。

债券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大型机构尤其偏好债券交易的便利性。

机构投资者的单笔交易规模大,为规避逆向选择或市场价格波动,不希望其订单信息在市场公开;而且在场内市场上,机构的限价指令面临着其他小额订单的价格竞争,很难及时在意愿价格水平达成交易。

因此,场外市场的交易制度可以很好地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服务。

另外,场外市场的交易佣金(含在价格中)可通过协商确定,而交易所佣金由相关法规固定;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管理、定价、议价能力高,且机构之间、机构与做市商之间的询价、议价过程是一个动态、重复和长期的过程,对债券价格和市场走势把握度高,市场透明度的影响对他们来说远不如非专业的个人投资者重要,由此造成收益受损的情况也很少发生。

小型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则由于相反的原因,更加偏好场内交易机制。

Bernhardt 等人(2005)指出,大型机构在做市商市场上比个人投资者更加活跃,交易量更大,且交易成本更低。

Gellerman(1957)对个人投资者在做市商市场上交易时面临的劣势进行了分析,指出场外市场832011年第3期 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场内债券市场的启示没有交易信息发布,个人投资者面临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专业化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在平等的位置上与对手方交易,个人投资者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另外,几乎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是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的会员,接受NA SD 的管理,但在交易中NASD 从未规定单笔交易的合理利润限额是多少,因此专业知识和议价能力在场外市场显得格外重要。

(二)由场内到场外的转变理论上讲,市场流动性具有自我强化的功能(Adm ati and Pfleider er,1988)。

一旦某一交易场所成为交易中心,则由于在其他市场寻找流动性困难等带来的协调问题,流动性很难向其他市场转移。

但另一方面,由交易者自身行为形成的均衡是多重均衡,且每一均衡为局部均衡,不同均衡对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有着不同的吸引力,在投资者偏好变化或市场受到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均衡会发生改变。

数据来源:纽交所网站。

图1 纽交所上市债券换手率图1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债券换手率统计图。

如Biais and Green(2007)指出,自20世纪初开始,政府债券流动性最先从交易所市场上消失,其次是市政债券(20世纪30年代),最后是公司债券(20世纪40年代)。

从图中看出,债券交易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最活跃,40年代开始随着公司债交易的萎缩而急剧下降,60年代受可转债进入市场、散户积极参与的影响,场内债券整体换手率有所回升,但随后便再次陷入低谷并一直持续。

那么,在场内交易从活跃至萎缩的过程中,场内外市场并未发生大的交易机制或技术变革,是哪些冲击打破了原有的均衡呢?从流动性供需角度看,有三种可能情况:债券发行量减少,造成交易量减小;监管和上市成本过高抑制了债券上市数量,导致流动性消失;参与者结构变化造成了流动性转移。

下面对几种可能性依次进行分析。

(三)对纽交所流动性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1 纽交所债券融资规模变化根据资料显示,在纽交所市场债券交易从繁荣至萎缩的时期,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始终呈扩张趋势。

图2根据不同资料来源进行综合(Guthman,1950;H ickman,1960;NBER),描述了1920年至2002年期间政府债券、市政债券和公司债券的融资规模变化,同时为了确保不同年份数据的可比性,以2002年为基期,根据每年的CPI 水平进行调整。

从图2看出,美国债券市场债券发行总量呈明显的增长趋势,由此带来市场存量的增长。

样本期内公司债规模呈几何增长态势,反映了整体经济活动和实体部门新增投资的增长;受政府预算的周期性变化影响,市政债券和联邦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增长不稳定。

对照图1和图8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2,20世纪40年代纽交所债券交易大幅下降,而这一时期并没有出现债券发行规模减少的情况;在1980-1995年期间,场内债券流动性几乎消失,而这一时期上市公司为回购部分发行在外的股票大量发行债券,且融资规模远超新增投资。

由此证明,美国债券市场总体规模的变化并不是导致债券交易减少的原因。

数据来源:Guthman(1950);H ickman(1960);N BER 。

图2 1920-2002年纽交所各类债券发行规模2 场内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带来的上市成本1933年证券法 主要针对一级市场提出发行信息披露制度,规定除法定可以豁免的情况外,发行人每次公开发行证券前均必须向SEC 申请注册,且注册声明中需要包含证券、发行人和承销商的具体信息。

1934年证券交易法针对二级市场提出持续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发行人按照不低于 1933年证券法 的信息披露要求提交注册申请才可以在交易所上市,上市期间需要定期提供年度报告以及纽交所、SEC 要求的其他报告,以保持信息的即时性。

非上市证券则不受这些法律条款的要求,显著节省了发行人的各类上市成本。

因此,是否监管要求造成的发行和交易成本引起了债券的大量私募发行和场内挂牌债券数量的减少呢?图3 纽交所1925-2003年债券上市数量及交易量我们对1925年至2003年期间纽交所债券上市数量进行分析,详见图3。

为了对债券上市数量和场内交易量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对比,我们纳入了样本期内纽交所的债券交易量,并以2003年为基期,用历年CPI 指数对数据进行了调整。

图3显示,债券交易量和上市数量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债券交易量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峰,而此时的场内债券数量略低于1600只;债券上市数量在1986年达到最高值(3856只),而场内债券交易量却处于样本期内的较低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