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第一篇: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高一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学习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
“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九年级诗经两首导学案
九年级诗经两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起源、内容、艺术特点等。
2、准确诵读并背诵《关雎》和《蒹葭》两首诗。
3、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4、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兴、重章叠句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两首诗中真挚的情感,体会古人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
学习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2、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品味诗歌语言的简洁之美、韵律之美,感受《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知识链接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
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祀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关雎(guān jū)窈窕(yǎo tiǎo)好逑(hǎo qiú)寤寐(wù mèi)芼(mào)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萋萋(qī qī)晞(xī)湄(méi)坻(chí)涘(sì)沚(zhǐ)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五、课堂探究(一)《关雎》1、诗歌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起男子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渲染了和谐美好的氛围。
2、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直接表达了男子对美丽善良的女子的爱慕与追求,体现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3、请分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悠哉悠哉”的表达效果。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一、《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涵盖了多个不同时期的作品,据传是由周朝的文学官员所编纂而成。
该书共收录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二、《诗经》的意义1. 文学价值:《诗经》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
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2. 历史价值:《诗经》所记载的古代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其中的诗句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信息。
3. 哲学价值:《诗经》中凝练的词句中蕴含了深沉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这些思考和智慧体现在诗歌中的对爱情、生死、忧愁等主题的描绘中,给人以启迪与思考。
三、《诗经》中的两首佳作1. 《国风·郑风·蝴蝶》《蝴蝶》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忠贞不渝的男子在牛背上寻找他心爱的女子的故事。
通过对蝴蝶飞舞的细致描写和男子的坚持不懈,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坚守和珍惜之情。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描写和美妙的音韵,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诗中的“蝴蝶翩翩,于彼空谷”和“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等描写手法独特,表达了男子坚持寻找心爱女子的心情和毅力。
2. 《国风·周南·关雎》《关雎》这首诗是《诗经》中风格最为典雅的一首诗,描绘了一对男女之间饶有深情的对话。
通过对孤雀引诱和求爱的细致描写,诗人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深情以及女子对男子的深情回应。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及“采葛割蒌,白露沾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等诗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写,表达了男女间深情和相互倾慕之意。
四、如何导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1. 提问导读法:在导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诗歌的意义。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
《《诗经》二首导学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2. 理解《诗经》中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3. 能够分析《诗经》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4. 提升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1. 《关雎》2. 《采蘩》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同砚们思考以下问题:你知道《诗经》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二、进修《关雎》1. 请阅读《关雎》这首诗,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了解《关雎》是一首描写古代爱情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倾慕和追求。
3. 分析《关雎》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
4. 思考《关雎》中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三、进修《采蘩》1. 阅读《采蘩》这首诗,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了解《采蘩》是一首描写生活劳作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倾慕。
3. 分析《采蘩》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蘩为苴服,茀则为襦”等。
4. 思考《采蘩》中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四、教室讨论1. 小组讨论《关雎》和《采蘩》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分享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3. 思考《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五、总结反思通过进修《关雎》和《采蘩》,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还能够提升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课后深入阅读《诗经》,感受其中的美和智慧。
以上就是本次《《诗经》二首》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谢谢!。
《诗经》二首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诗经》二首导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8::《诗经》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一.预习1.注音匪()来贸丝匪我愆()期将()子无怒载()笑载言于()嗟女兮不可说()矣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隰()则有泮总角()之晏狁()不遑()不来()孔疚()靡盬()寰()宇神裔()肴馔()宅邸()逃遁()象弭()归聘()四牡()骙骙()小人所腓()雨雪霏霏()载渴载饥()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氓之()蚩蚩()匪()来贸丝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渐()车帷裳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抱布贸()丝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躬自悼()矣匪我愆()期总角()之宴靡()室靡家不遑()启居载()饥载渴靡使归聘()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雨()雪霏霏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棠之华()彼路()斯何岁亦莫()止3、通假字:(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_________通__________(2)于嗟女兮,无食桑葚 _________通__________(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_________通__________(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_________通__________⑸岁亦莫止 _________通__________⑹彼尔维何 _________通__________⑺玁狁孔棘 _________通__________4、词类活用:(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5)雨雪霏霏()5.一词多义(1)言(2)靡①载笑载言()①靡室劳矣()②体无咎言()②所向披靡()③言即遂矣()③徒靡弹药()(3)遂(4)将①功遂身退()①将子无怒()②市罢,遂不得履()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言即遂矣()③出郭相扶将()(5)作(6)以①薇亦作止()①秋以为期()②作在《师说》以遗之()②以望复关()③振奋作声()③以尔车来()6.辨形组词氓()淇()垣()鸠()耽()俎()虻()箕()恒()鸩()忱()徂()陨()靡()聘()霏()遁()睽()殒()糜()骋()菲()循()骙()宴()遑()戍()戎()弥()饬()晏()徨()戌()戒()弭()伤()二.解读文本《氓》(一)理清诗歌脉络1、请写一段文字,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2、全文结构(请用两个字每自然节的内容)一段:二段:三段:四段:五段:六段:小结:全诗结构为一部分:1、基调:2、手法:二部分:1、基调:2、手法:。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品味意境,感受《诗经》的美。
2、学习《诗经》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引导学习《关雎》㈠朗读,感受音韵美(设计意图: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节奏,还要按照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个性,即读出语气、情感,感受诗的音韵美。
)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出重音)齐读(读出音韵)㈡译读,体会情感美(设计意图:通过译读,理出层次,体会诗的情感美。
)1、译读诗歌:2、体会感悟:⑴这首诗吟唱的是什么情思?君子是如何追求淑女的呢?⑵诗中除了写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还写了雎鸠鸟和采摘荇菜,有什么作用?⑶“窈窕淑女”是君子心中最美好的形象,其实我们还应该赋予“淑女”更多的内涵,你心中的“淑女”又指什么呢?3、再读品味:(读出情感)㈢说读,领悟意境美(设计意图:通过说读,发挥想象,飞扬神思,描绘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
)请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并以“《关雎》意境真美,你看……”的句式来说话。
㈣背读,提升素养美(设计意图:通过背读,积累名言警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自主学习《蒹葭》㈠朗读,感受音韵美㈡品读,体会情感美㈢说读,领悟意境美㈣背读,提升素养美背诵提示:本诗大量地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蒹葭,白露。
所谓伊人,在水。
溯回从之,道阻且。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四、小结寄语诗歌是情感的抒发,《诗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朴实纯真的情感,也给予我们执着追求梦想的启迪。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寄语:蒹葭丛中觅伊人,溯回溯游永追寻;学海深处竞风流,德艺双馨占鳌头。
五、板书设计《诗经》两首朗读音韵美译读情感美美说读背读意境美。
《诗经》两首 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氓》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学习《诗经》的重章迭唱及表现手法。
3、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4、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知识梳理1、作品简介及背景介绍。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
到春秋,流传下来的诗,据说有三千多首,后来经过孔子删去不合宜的,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了方便,就称它“诗三百”。
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
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现在只剩外传十卷。
至于现在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 所传的毛诗。
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
诗经共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写作背景《氓》是春秋时的一首民歌,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
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氓》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出悲剧。
《采薇》是《诗经· 小雅》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经两首》导学案《氓》【导学预习】一、文学常识介绍1. 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 305 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是风,它们大多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
2.《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是赋、比、兴三种。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二、朗读指导1、放录音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6、翻译: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氓:民,男子。
蚩蚩:忠厚老实的样子。
一说戏笑的样子。
布:货币。
一说布匹。
贸,换,买。
]那汉子满脸笑嘻嘻。
抱着布匹来换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靠近。
谋:商量。
]换丝哪儿是真换丝,悄悄儿求我成好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顿丘:地名。
涉,渡诃。
]那天送你过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匪,非。
子,你。
愆(音qiān):过,错误。
] 不是我约期又改悔,只怨你不曾请好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愿,请。
]我求你别生我的气,重订了秋天好日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登上。
垝垣(音guǐyuán):破颓的墙。
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到时候城上来等待,遥望那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复关:借代复关地方的那个男子]左盼右盼不见你的影,不由得泪珠滚过腮。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载(音:)……载……:一边……一边……]一等再等到底见你来,眼泪不干就把笑口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体:卜筮的卦象。
咎:灾祸] 只为你求神问过卦,卦词儿偏偏还不坏。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这里指嫁妆]我让你打发车儿来,把我的嫁妆一起带。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沃若:新鲜润泽的样子]桑树叶儿不曾落,又绿又嫩真新鲜。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氓》中人物情感变化及分析人物形象。
3、《采薇》中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4、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1、《氓》中人物情感变化及分析人物形象。
2、《采薇》中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学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探究法【知识链接】一、诗歌知识1、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分类:(《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A、风:国风,又称15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
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
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
一、《关雎》导学案
研读目标:通过学习《关雎》,了解诗经的特点和古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导读题】:
1.《关雎》是一首怎样的诗?
2.古人民在生活中使用什么样的乐器?
【导读材料】: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导读问题】:
1.根据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描述了什么场景?
2.诗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
3.诗中暗示了什么样的情感?
【课堂讨论】:
1.学生回答问题。
2.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诗的内容,观察和思考古人民的生活情景。
【拓展延伸】:
1.调查一下古代使用的乐器有哪些?
2.分组讨论乐器的用途,分享给其他同学。
【小结】:
通过学习《关雎》,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特点和古人民生活的一
部分,也了解了古代的乐器。
二、《蒹葭》导学案
研读目标:通过学习《蒹葭》,了解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古
代农耕文化。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氓》、《采薇》的故事情节及《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和重章叠唱的作用。
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4、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重点难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比兴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重章叠唱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
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
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
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明代文学家朱熹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课题:《〈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诗经》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及比兴艺术特色。
3.热情投入,反复诵读,陶治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知识链接】 1.古代年龄称谓: 2.背景探寻:⑴《氓》:是国风中的卫风。
公元前七世纪以前,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城隅河畔都是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情定终身的地方。
但当时妇女在家庭从事奴隶般的劳动,经济上得不到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将她抛弃。
《氓》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出悲剧。
⑵《采薇》:周朝北方的玁狁(Xi ǎny ǔn )(即后来的匈奴)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
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这可当本诗的时代背景。
3.题解:《诗经》常用诗歌开头的词语作题目。
【学习流程】(三课时) ●自主学习1.作品常识:《诗经》,原本称《》,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篇,所以也叫《》。
汉代被尊称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它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广泛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文学)传统的源头。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大多为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有诗160篇;雅分“”和“”,为宫廷乐歌,有诗105篇;颂分“”、“”、“”,为宗庙祭祝乐歌,有诗40篇。
《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按相似结构陈述铺排;比,譬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常用在一首诗或诗中某一章的开头。
比兴常结合使用。
赋比兴与风雅颂,古人合称为“《诗经》”。
2.黑体字注音:氓()蚩()愆期()将子无怒()咎言()垝垣()()载笑载言()卜筮()()徂()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夙夜()咥笑()隰()玁狁()()不遑()盬()骙()腓()弭()3.通假字解释:①匪来贸丝通,②于嗟鸠兮通,③无食桑葚通,④犹可说也通,⑤隰则有泮通,⑥岁亦莫止通,⑦彼尔维何通,⑧维常之华通,⑨彼路斯何通,⑩玁狁孔棘通,4.黑体字解释:抱布贸丝()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无与士耽()渐车帷裳()沃若()罔极()()女也不爽()靡有劳矣()徂尔()亦已焉哉()归聘()靡盬()孔疚()彼尔维何()所腓()5.固定句式和短语解释:载笑载言()不遑()6.古今异义解释:①至于顿丘古义:今义:表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一、积累整合1、制作知识卡片:(结合《名校联盟》“文学常识”部分完成)⑴卡片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
⑵卡片二:《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
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⑶卡片三:《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
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
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二、在〔〕为加点的字中释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两首_导学案教案课件
《诗经》两首——《氓》导学案(第一课时)授课时间:备课教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过程与方法: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难点、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3、分析人物情感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三、知识链接: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四、学法指导:1、《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
12 《诗经》二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
2.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手法,背诵诗歌。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自主】1.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到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篇,也称“”,这些诗歌分为“”“”“”三个部分。
“风”又叫“”,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共160篇。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了解《关雎》《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3.《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4.诗歌朗读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通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整体感知《关雎》自读诗歌,思考问题。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释疑】《关雎》1.小组讨论交流,寻觅《关雎》的美点;2.师生交流:①形象美:这是一位淑女;这是一位君子。
②情感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③意境美:④语言美: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⑤艺术表现美: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拓展】《关雎》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
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自主】《蒹葭》这篇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极具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诗经》二首导学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 理解并赏析《《诗经》二首》中的两首诗篇;3. 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导学重点:1. 《诗经》的地位和作用;2. 《《诗经》二首》的内容和意义;3. 古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三、导学难点:1. 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领悟《诗经》中的深刻文化内涵。
四、导学准备:1. 课前让学生预习《《诗经》二首》中的两首诗篇;2. 准备相关的诗歌赏析材料和教学资源;3. 制作PPT展示《《诗经》二首》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五、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2. 进修:分别讲解《《诗经》二首》中的两首诗篇,解读其内容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和赏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对《《诗经》二首》的理解,提升文学素养。
5.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其他篇章,拓展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欣赏。
六、导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经》的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表达能力;2. 创设古代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体验诗人的创作过程和情感表达。
七、导学反馈:1. 安置相关的课后作业,稳固学生对《《诗经》二首》的理解和记忆;2. 收集学生的进修反馈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八、导学评判:1. 通过教室观察和作业评定,评判学生对《《诗经》二首》的掌握水平和理解深度;2. 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导学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不息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九、导学反思:1. 总结本次导学案的优缺点,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2. 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以上是《《诗经》二首》导学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诗经两首 导学案
展示
反馈
1、小组讨论诗经两首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2、背诵课文。
反
思
总
结
1、本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2、本课学习方法总结:
3、需改进的地方:
中考链接:
阅读《诗经》中的《蒹葭》,回答问题。
蒹葭①苍苍②,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2、各小组通过充分的吟咏,理解诗歌的意境。
展示
反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环 节
学 生 学 习 内 容 及 要 求
学情预设
学习
目标
总目标3、4
定
向
自
学
1、朗诵诗歌,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蒹葭( ) 溯洄( ) 晞( ) 湄( )
跻( ) 坻( ) 涘( ) 沚( )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学习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
“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①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敷陈”指叙事,“直言”指照直说。
②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③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3.关于诵读节奏《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
二、赏析《氓》(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正字音。
氓.()蚩蚩..()愆.期()将.子无怒()垝垣..()尔筮.()咎.言()犹可说.也()陨.()于嗟..()汤.汤()自我徂.尔()罔.极()渐.车帷裳.()夙.兴夜寐()靡.室劳矣()咥.其笑矣()隰.则有泮()2.理顺思路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1.分析人物形象①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②分析氓的人物形象。
2.分析艺术手法①《氓》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
②请赏析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具体运用。
三、赏析《采薇》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 《采薇》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3.分析《采薇》中的战争描写。
诗中如何展现战争场面?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
4.最后一节首四句,写“”此为乐景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为悲情,其写法是。
赏析: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拓展阅读1.重章叠唱的章法重章叠唱,又叫重章叠句、复叠、复沓,是《诗经》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要换几个字,反复吟唱。
这本是民歌在集体劳动中彼此唱和,便于记忆和传习而自然形成的。
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
如《王风•采葛》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全诗三章,除每章第一句和第三句的第三个字外,余皆复叠。
从采摘之物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中,表达出思念之情越来越强烈。
通过反复叠唱,诗歌内容得到加深和扩展,“一日不见”从“如三月”到“如三秋”“如三岁”,时间越长,感情越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绵绵无尽的情思。
《采葛》用的是复叠的基本形式,还有只在部分章节换字更叠的,也有纯乎叠句而不换字的,其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
2.“杨柳”意象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
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
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案《氓》1《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完整。
结构:恋爱(一、二)热情、幸福婚变(三、四、五)怨恨、沉痛决绝(六)清醒、刚烈1.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传统痴情、刚毅决绝等氓:老实忠厚、急躁、热情、表里不一等2.①对比本诗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并在回忆中运用对比手法,在其婚姻的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我”生活幸福温柔、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我”受尽屈辱但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②赋比兴“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
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
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
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
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
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采薇》1.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3.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4.以乐景衬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