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经地理常识试题:地理国情

合集下载

公共基础知识经地理常识试题:地理国情【3】

公共基础知识经地理常识试题:地理国情【3】

公共基础知识经地理常识试题:地理国情【3】解析:四季的形成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地球一直不断自西向东自转,与此同时又绕太阳公转。

而地球公转的轨道又是一个椭圆的形状,太阳始终位于一个焦点上。

地球在不断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始终会保持66°34′的交角,即地球始终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因为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发生变化。

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后,地球就是位于远日点。

太阳会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

与此同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高,白昼最长,而且气候也炎热,属于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处于寒冷的冬季。

故正确答案为C。

2.答案: B解析:黑潮是位于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是世界海洋上第二大暖流因其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因而得名,并非污染。

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 A解析: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离太阳最远,所以影子最长。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相关知识点:冬至这天正午的投影最长,夏至这天正午的投影最短。

4.答案: C解析: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人大气的并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氢氧化物主要是指水,无害,D排除,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并非有害污染气体,排除B项。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皆是有害气体,但一氧化碳并不广泛存在。

而二氧化硫(S02)是无色有刺激性嗅觉的气体,易溶于水,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存在,在催化剂作用下,易被氧化为三氧化硫,遇水即可变成硫酸,是一种分布广、危害大的主要大气污染物。

S02和飘尘具有协同效应,两者结合起来对人体危害更大。

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 C解析: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他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故正确答案为C。

1.>>《>××>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xxN>生猪定点屠宰、肉品销售管理办法>)>的通知》属于( )。

公共基础地理国情习题

公共基础地理国情习题

公共基础地理国情习题一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逐年上升导致什么现象()A.雨岛效应B.热岛效应C.温室效应D.臭氧层空洞2.关于亚洲政坛女性首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科拉松阿基诺夫人是亚洲首位女总统B.阿罗约曾任菲律宾总统之职C.朴槿惠的父亲曾任韩国总统D.英拉西那瓦是马来西亚3.在热带洋面上才会生成发展的低气压系统称为热带气旋。

强烈的热带气旋有狂风暴雨、掀起巨浪、引发风暴潮。

随着它的移动和登陆,给所经洋面上的船只和陆地上的农田、房屋等造成极大的破坏。

国际上以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来确定强度并进行分类,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通称为()。

A.强热带风暴B.热带低压C.台风D.飓风4.空气污染指数大于50,小于100,表明()。

A.空气质量为二级良好,符合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的空气质量要求B.空气质量良好,为一级优,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一些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C.表明为特定工业区所要求的空气质量D.表明空气的质量较差,老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并减少休闲活动5.以下关于中部六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安徽率先在全国掀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湖北率先建立全国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C.河南率先在全国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D.湖南、湖北率先建设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答案一1.答案:C解析: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指大气中温室气体吸收了行星表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后向各个方向辐射能量,进而导致行星表面平均温度升高的过程。

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能,被称为温室气体。

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逐年上升会导致温室效应。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相关知识点:雨岛效应和热岛效应都是跟城市有关的地理现象。

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其形成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且不断增加,工业发达,工业生产及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居民生活用能等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同时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

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国情习题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国情习题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国情习题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国情习题:1.阳历闰年比其他年份多一天,主要原因是( )。

A.因为月亮绕地球一周的运行时间很接近29天B.为了使历法与地球的自转周期更接近C.为了使历法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吻合D.平均二月只有28天,与其他月份的天数相差太大2.我们平常都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以下对微波炉加热食物的描述淮确的是( )。

A.微波炉产生的微波具有极强的热能,从而使食物变热B.微波炉产生的微波使食物内部的分子产生剧烈运动而使食物本身发热C.微波炉产生的微波使热量从食物外部传递到内部来完成烹调D.微波炉利用产生的微波涡流直接使食物加热3.除了中国外,世界上水灾最频繁肆虐的国家是( )。

A.日本B.孟加拉国C.巴西D.英国4.向日葵的种子排列、鹦鹉螺的相邻螺纹、植物的茎叶生长序列等都符合一个数学概念,它是( )。

A.斐波那契数列B.毕达哥拉斯定理C.大衍数列D.苏氏锥面5.洋务派创立的最大的军事工业是( )。

A.天津机器局B.上海轮船招商局C.福州船政局D.江南制造总局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国情习题答案:1.C。

解析:为了使历法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吻合,阳历闰年比其他年份多1天。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

它以地球绕太阳1周(1回归年)为1年。

1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1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

故本题选C。

2.B。

解析:微波辐射能引起食物内部的分子振动,从而产生热量。

1947年,第一台微波炉问世。

微波是一种电磁波。

这种电磁波的能量不仅比通常的无线电波大得多,而且还很有个性,微波一碰到金属就发生反射,金属根本没有办法吸收或传导它;微波可以穿过玻璃、陶瓷、塑料等绝缘材料,且不会消耗能量;而含有水分的食物,微波不但不能透过,其能量反而会被吸收。

微波炉正是利用微波的这些特,性制作的。

地理国情试题及答案

地理国情试题及答案

地理国情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是:A. 鄱阳湖B. 洞庭湖C. 青海湖D. 太湖答案:C2. 我国领土最南端位于:A. 曾母暗沙B. 黄岩岛C. 南沙群岛D. 钓鱼岛答案:A3. 我国最大的沙漠是:A. 塔克拉玛干沙漠B.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C. 巴丹吉林沙漠D. 腾格里沙漠答案:A4. 我国最长的河流是:A. 长江B. 黄河C. 珠江D. 雅鲁藏布江答案:A5. 我国最大的岛屿是:A. 台湾岛B. 海南岛C. 崇明岛D. 舟山岛答案:A6.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A. 鄱阳湖B. 洞庭湖C. 青海湖D. 太湖答案:A7. 我国最大的盆地是:A. 塔里木盆地B. 准噶尔盆地C. 柴达木盆地D. 四川盆地答案:A8. 我国最大的高原是:A. 青藏高原B. 内蒙古高原C. 黄土高原D. 云贵高原答案:A9. 我国最大的平原是:A. 东北平原B. 华北平原C. 长江中下游平原D. 珠江三角洲答案:A10. 我国最大的半岛是:A. 山东半岛B. 辽东半岛C. 雷州半岛D. 舟山群岛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我国领土最北端位于_______。

答案:黑龙江省漠河县2. 我国领土最东端位于_______。

答案:黑龙江省抚远县3. 我国领土最西端位于_______。

答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4. 我国领土最南端位于_______。

答案:海南省南沙群岛曾母暗沙5.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_______。

答案:鄱阳湖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答案: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 请简述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答案: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

3. 请简述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

答案: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是复杂多样,山地和高原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

4. 请简述我国河流的主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经地理常识试题:地理国情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您!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是我国宪法制度中具有自身特色的两项制度。

下列对这两项制度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

A.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B.自治区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C.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D.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包括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独立的外交权
2.
温室效应将引起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生态恶化,引起温室效应的最主要的气体是( )。

A.氮氧化合物
B.二氧化碳
C.臭氧
D.氟利昂
3.旱作农业的农作物中,占重要地位的是( )
A.小麦
B.玉米
C.大麦
D.高粱
4.
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总水量的2.5%,其中70%以上
以( )形式存在。

A.两极冰盖和高山冰川
B.地下水
C.湖泊
D.江河
5.
关于我国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工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县级以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B.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科研活动和先进科研成果推广工作
C.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组织各级各类抗震救灾工作
D.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执行抗震救灾任务
1.答案: D
解析: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是没有独立的外交权和防务权,D选项表述有误,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相关知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自治的制度。

其基本内容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按其行政区划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

特别行政区制度是由特别行政区和制度构成的合成词,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基本法的规定而设立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并规定特区政府对所辖区域社会的政治、经济、财政、金融、贸易、工商业、土地、教育、文化等方面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制度,是一国两制的具体实践。

2.答案: B
解析: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温室效应的原因。

故本题选B。

而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

在平流层的臭氧能保护地表生物不受紫外线的侵害。

氮氧化合物有毒性,能致人于死地。

3.答案: A
解析: 旱作农业是指无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雨养农业。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半数以上。

位于昆仑山-秦岭-淮河-线以北,大致包括北方15个省、市、自治区。

而该区域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

因此本题选A项。

4.答案: A
解析:
世界水资源中有97.5%为咸水,淡水仅占2.5%。

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

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主要分布在湖泊、河流、水库和浅层地下水源。

故正确答案为A。

5.答案: C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

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财政列入经费预算,A说法正确;
该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经费投入,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B说法正确;
该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C说法不正确;
该法第九条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执行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D说法
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1.
地球上只有温带才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寒带和热带是长冬无夏和长夏无冬。

其原因是( )。

A.由地球自转引起
B.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当离太阳远时光线照射少,为冬季;离太阳近时为夏季
C.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有一定夹角所致
D.热带的地形地貌构成使之不易散热
2.
下列有关海洋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水所含的元素超过了人体吸收的限度,所以不能喝
B. 黑潮是纵贯大西洋的一支海流,由于污染,海水呈黑色,所以被称为黑潮
C.科学家认为,海平面的升降是由于大陆板块运动或全球气候的冷暖变化引起的
D.海洋中容纳有巨大的热量,在不断与外界交换和传输自身热
量的过程中,对大陆的气候起到了调节作用
3.
直立的竹竿在正午时影子最长的那一天是北半球的( )。

A.冬至
B.夏至
C.春分
D.秋分
4.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

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氢氧化物
5.
赤潮主要由( )引起的。

A.珊瑚虫
B.低气压
C.浮游生物
D.火山喷发
1.答案: C
推荐: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