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语文议论文写作评讲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写作评讲
导学案
一、回顾材料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有人认为追求好的名声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人认为追求好的名声是一种负担。(2018届扬州市三模)
二、批阅印象
(一)审题立意
本次作文立意只要能扣住“名声”这一核心概念,谈“要追求好的名声”和“不要刻意追求好的名声”都可算作正确,高明的同学会把两者结合起来谈:“要追求好的名声,但不能刻意、过度追求”。
立意举例:
1.追求好的名声,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2.追求好的名声要适度、要理性。
3.好的名声不是刻意求来的,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名声于我如浮云/如枷锁/如重担/如镣铐;勿为名声所累/所缚/所蔽/所役/所苦……
【存在问题】
可以说,本次写作审题立意的难度不大,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偏题作文的存在,有一部分作文谈追求,大部分偏题。作文由不要求名,转到谈“平平淡淡才是真”,“要追求本心”,“要获得洒脱,活出自我”。
还有一些套作,事先背好了材料不管对错就往上面套,比如“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故事”,“海上琴师的故事”,“瞿秋白的故事”……真是不动脑筋,缺乏灵活运用素材的能力。
(二)论据使用
同学们的素材积累已然很丰富,这次作文中使用的素材撞车较少,没有出现扎堆现象,出现了很多有个性的例证。
【存在问题】
有的学生论据使用比较随意,不少文章材料与论题毫不相干,有的文章大量使用材料不作分析,有的作文使用的素材接近十个,把这些素材去除,文章只剩几句话。
例如一篇题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作文中,先后用了张岱、余光中、林语堂、麦加、赵匡胤、胡适、纪伯伦七个例证,用张岱《幽梦影》中的话引出话题——不要跟随别人的脚步,用余光中的例证说明他已将追求好的名声成为了一种负担,用林语堂和麦加的话来论述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作家,用赵匡胤和胡适的例证说明好的名声是责任和担当,用纪伯伦的话来论人不能迷失自我。这篇文章貌似好作文,其实只是将自己知道的素材堆砌起来,不知所云。
(三)论证说理
【存在问题】
说理简单,论述粗糙,在不相干处浪费笔墨,看似很有道理,实则隔靴搔痒,不能击中要害。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在100岁感言中谈到。是的,我们心之所向,与他人无关,追求至善至美,是令人敬仰的。不必为一些杂言碎语而自扰你追求的名声的路。你的好的名声是指生活的简朴,心灵的丰富,人格的高贵。你若介意别人的看法。那么这些将成为你这条路上的负担。所以止息外在的喧哗带来的内心的波动吧。
三、我的建议:紧扣核心概念
(一)标题拟写紧扣核心概念
引用诗句要注意相关性,同样是苏轼的诗句“应似飞鸿踏雪泥”就比“一蓑烟雨任平生”更贴切。
人无佳名则不立不逐名,则无羁且将声名水上书当笏蟒切换渔樵
(二)结构思路围绕核心概念
入山浮海终非计
1-2节树立靶子,批判隐士遁世逃名的现象
3节分析隐士逃名“非计”的两层原因
4节明确人生应敢于求名的观点,以年轻的萨特为例
5节辩证分析:过于逐名不可,以陈寅恪为例
6节深入分析:成名后应保持平常心,以库切为例
7节点出“逐名逐利须有为”,呼应标题与开头
(三)分论点设计阐释核心概念
紧紧围绕核心概念,老老实实讲道理,写好分论点。
1.从原因分析角度阐释核心概念:
在当代社会中。影响力决定着你的社会地位。而好的名声是有影响力的重要,一个重要前提。追求好的名声可以让自己赢得尊重,而非万人唾弃。
2.从心理分析角度阐释核心概念:
追求好的名声可能源于虚荣心,或渴望得到社会认同的心理,这样的人刻意的去做一些让众人认同的事。
3.从限制语角度阐释核心概念:
但是那些视追求好名声为理所当然的人,知道“好”究竟在哪里吗?“好”并非简单的一呼百应,从古至今,名声讲究一个“清”字。
4.从破立结合角度阐释核心概念:
现实中不惜自黑求名的人,为求好名声而虚假慈善的人,为获得别人认同而放弃原则的人,看见了淤泥中的石像,都该自惭形秽。好名声固然可以激励我们向善向义,可为了一点微薄的认同感,难道可以奴役自己的心灵吗?
(四)适当使用比喻论证
梁实秋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曾言:“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把虚名比作“浮云、青烟、枷锁、重担、镣铐”的人很多,也很能为大家所接受,但是没有新意,有位同学把名声比作肥皂,则令人耳目一新。
培根将好的名声比作香皂,原因无他。有价值的物正如甜美的香皂,不仅难以分解。而且会不断清洗人藏污纳垢的容器——身体乃至灵魂。
四、佳作欣赏
声名水上书
西谚云“人的一生就是把名字写在沙子上。”潮水一来,名字便冲没了。而济慈的墓志铭则更为彻底:“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一边写一边消失,不必等潮水出没。
从中我们不难窥见一颗看淡名声、凡心素履的灵魂。只有这样的灵魂,方能在工业化的狼烟中守住一片净土。人生在世,名声便如一个无形的鬼魅相伴左右。有欲求而不得者,有不欲而无法摆脱者。倘若没有书名声于水上的超然,则难以独善其身。
追求名声本无可厚非,人都想在世界上留下自己今生今世的证据。古有万里觅封侯、名属凌烟阁的美好愿望,今人亦有扬名立万的期待。只要取之有道,其实无伤大雅。
然而,一旦太过看重名声,视其为是非功过的唯一评判标准,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设的囚笼之中。茨威格拒绝任何形式的荣誉,一生未接受任何一枚勋章。在《昨日的世界》序言中,他坦言:“我并非对荣誉有什么过敏反应,只是担心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不错,人一旦落入名缰利锁中,便决难挣扎开去。名声就如一片泥潭,多少人溺于其中,无法自拔,乃至不知自拔。人生若如此,则成为波德莱尔笔下“追逐影子的人”,没入了无边黑暗之中。
对名声的盲目追求,本质上是自信心的孱弱与自我独立人格的式微。名声来自于他人的肯定,对名声的追求即是渴慕他人的认可。可是,寻求今生今世的证据,何必非得寻诸他人?詹姆斯·乔伊斯不是说过“始终你只是自己生命的目击者与见证人”吗?何苦追着名声不放?只要回归内心,让自己肯定自己的生命,也可以在世上留下足迹,不愧于这一场生命征途。
看淡名声,不仅是文人墨客们淡漠世嚣的文化掩体,更是现代人涤除心灵杂尘、倒清肺里淤泥的精神绿洲。现代人每日浸渍于物欲中,不免衣袖沾尘,肩头惹灰,若能不时拍打尘垢,与世俗声名保持一定距离,则有助于心灵空灵,双目明亮。嵇康诗曰:“虽饰以金镳,飨以佳肴,欲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看待名声,就是要有志在丰草而不求金镳的超然,于万千尘埃中守一片净土。
将声名书于水上,不乱于心,不执于情,以“凡心所向,素履可往”的淡定,给今生今世的证据署上了自己的姓名。
一万年来我著史
从皖至京,驾马飞驰,意气风发,李鸿章不禁一问: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候!
这是怎样的胸襟与气魄呢?
我想,这至少是“敢以天下为已任。”至少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少是“赢得生前身后名!”
借文天祥一诗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苦短,而声名可至万世。当年已年迈的羊祜,终是在与吴国的僵持中草草终其一生,而功名未就,所以后人不禁慨叹“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从屈原起,怀才不遇便成了骚人心中难抹的痛楚。于是王粲在当阳城楼上嗟叹道:“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如果不在这有生的数十年里立功立德立言,又怎能指望数千年后的人们仍知道你来世的足迹?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名声,是我们今生今世最好的证据。
可追求名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如李鸿章般振聋发聩的反问,更多的是孜孜以求的坚守。缪钺先生在他的词评中以一种新的角度解读了岳飞:“一种壮怀能蕴藉,请君细读小重山。”原来岳飞不止有“怒发冲冠”“莫等闲”的金刚怒目,也有壮怀蕴藉的菩萨低眉,而这些都是他对功名的渴望,是对“精忠报国”的诠释。
可惜这种蕴藉的壮怀却总是容易被人歪解,曲解。这恰如现在的颓废文化,仿佛在宣扬一种“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开阔”之境,这其实是对先贤的亵渎。
不要总以为陶潜不务声名,他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呐喊与抗争。不要总觉得梅花凌寒独立,与世无争,她也有“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灿烂绽放。陶渊明与梅,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立言,而他们的豁达,则是来自于王安石笔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的开阔、自得之境。
诸君,还是在毛泽东的诗词里找寻对名声的理解吧。敢问:“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教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敢放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敢笑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同学,你可有名垂青史的志向吗?
你敢想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境地吗?
你要相信,登科后的李鸿章,肯定找了一块空地,大笑一声:
一万年来我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