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18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默顿的中层功能主义13.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1910年7月5日出生于美国费城,家境贫寒,默顿以优异成绩考入坦普尔大学。
大学期间,默顿因选修辛普森教授主讲的《社会学入门》而对社会学发生兴趣。
1931年,默顿考入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成为那里第一批社会学研究生。
帕森斯、索罗金和纳策斯费尔德都对默顿产生了很大影响。
2.学术生涯1936年,默顿在哈佛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l947年,默顿转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1979年以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终身教授退休。
默顿同纳策斯费尔德在哥伦比亚大学长期合作,开展对社会问题的经验性研究。
l949年,默顿发表了《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书中阐明了经验研究的基本方式。
1957年他荣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l97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现在,默顿是美国科学院四位社会学院士之一。
3.学术贡献默顿的中程社会学理论在美国引起了广泛赞成。
这不仅由于默顿的中程社会学研究突破了帕森斯的宏观结构功能主义模式,在社会学研究中展开了新的学术层面,而且还因为这种中程研究注重经验事实,强调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使社会学研究体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精神。
4.主要著作除了产生重大影响的代表著作《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外,还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社会结构与失范》、《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的社会》、《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研究的连续性》、《社会理论与功能分析》等著作。
二、中程功能分析的基本原则1.中程理论默顿认为,在社会学学科基本成熟阶段,没必要再像帕森斯那样专心致志地建构宏大的理论体系,而应当从经验事实出发,在研究实际社会问题、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建构不远离经验事实的社会学理论。
默顿把按照这种原则建构的社会学理论称为中程理论。
(1)仅仅描述经验事实,在具体琐碎的经验事实中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观层面的假设,不能解释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无法说明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问题;(2)而试图用某些理论框架解释所有社会问题、旨在建立宏伟理论大厦的宏观社会学,距离经验事实太远,也无法具体而真实地回答现实社会问题。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第十六章至第三十章【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1.如何理解韦伯社会学同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联系?答: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是现象社会学的理论渊源:(1)韦伯深受德国历史主义的影响,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社会与自然不同,没有客观的规律,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用于研究社会,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
他认为,所谓社会行动,就是指行动者主观上有目的,并且其行动指向他人,意义为他人所理解的行动。
他从社会行动出发,研究社会关系、群体组织、制度与权力等等。
他的社会学坚持一种方法论个体主义,把理解与解释结合起来了,注重对主观因素的研究。
因此,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
(2)舒茨认为,韦伯的方法是正确的。
但是舒茨同时又认为,韦伯关于行动意义的概念充满矛盾,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存在很多不深入与模糊之处,舒茨对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极端历史主义”运用也不能接受。
因此,舒茨想为解释社会学建立一个意义理论的基础,并由此生发开来;创立了现象学社会学。
(3)由此可见,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端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
终其一生,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都是舒茨社会学思考的出发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就是对韦伯社会学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2.舒茨在哪些方面深化了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答:(1)舒茨指出韦伯观点的不足:①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关键是行动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根据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的强度程度不同,区分出从完全不考虑他人,到以对他人的行动意义的理解为基础而产生的行为,因而行动的意义就有多种含义。
因此,韦伯没有充分考虑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产生的复杂影响。
②韦伯在分析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时,只是把它们看成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真正区别。
③韦伯关于观察式理解与动机式理解的区分是无意义的,并不能真正理解行动的意义。
④韦伯对行动动机的论述,没有认识到,动机有两种含义,可以指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也可以指行动的原因,因此动机有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之分。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六章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一、名词解释1.方法论整体主义答: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群体行动的分析来说明学科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内容的方法体系。
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表,坚持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他们以宏观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的问题的分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环境的变迁,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
2.社会组织答: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3.社会资本(科尔曼)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4.法人行动者答: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科尔曼认为,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始的社会组织正逐渐被人工创建的、有目的的各种社会组织所代替。
这些新的社会组织已经和自然人一起构成社会的基本行动单位,科尔曼称之为“法人行动者”。
在现代社会,企业、学校、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等社会组织都是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
5.形式理性答:形式理性是指理性选择中的意识活动形式应当是计算的。
计算有几个最基本的特点或内容:量化、符号化、逻辑推论和效益预测。
6.实质理性答:实质理性是就理性选择行为的内容而言,是理性选择的目标和结果的实现程度。
同形式理性相比,实质理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因为它并未表现出清晰的形式。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八章组织社会学理论28.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理论1.行为科学理论(1)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行为科学理论以社会人为人性假设,认为企业组织中的人不仅拥有经济性需要,还同时具备社会性需要。
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肇始于人际关系学派的霍桑实验。
(2)霍桑实验霍桑实验,即20世纪20年代起在大型工业企业——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力公司的霍桑发电厂进行的著名调查,整个实验一共进行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照明”实验。
就霍桑发电厂方面,实验的既定目标是研究工厂车间的照明条件的改善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是两个实验小组的照明条件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劳动产量却不相上下,照明条件充其量不过是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二阶段是“继电器装备”实验,以期发现在照明条件之外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性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生产过程中软性的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较之硬性的技术和物质条件更具影响力。
霍桑实验第二阶段所发现的“企业组织中的人不仅拥有经济性需要,还同时具备社会性需要”,引发了许多人际关系学派的研究者的理论探索。
麦克格里哥将这些研究成果纳入其著作《企业的人性面》,并论述了著名的“Y理论”。
第三阶段的研究,直接以工人对工作的态度及情感为理论起点,实验结果是工作态度的影响因素并非局限于是否获得重视以及自身的声誉,而是复杂到既有资料无法解释。
第四阶段实验——“绕电话线”实验,凭借参与观察和访问相配合的方法最终发现,工厂里存在着非正式的小群体,它强烈地左右着个体的行为。
非正式组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一种非正式的发生影响,这种规范直接关系到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深为成员们所认同和关注,个别成员的不服从行为将受到小群体的严厉制裁。
(3)行为科学理论的两条途径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提出从两条不同的途径对劳动者的组织环境进行改善:①聘用一些顾问人员,其任务就是耐心地倾听工人们的抱怨。
为这种方法所设计的相互交流技术,促进了现今普遍使用的间接指导技术的发展。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1.布迪厄怎样反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他在什么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答:(1)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①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②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2)在布迪厄看来,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表现了学术界对社会生活的分裂性认识。
①社会物理学方法所把握到的物质关系和社会现象学所把握到的精神关系,是从不同的原则分析出来的两种层面的客观关系,但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在一起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关于社会生活客观性的理解是简单的,其重要失误在于它未能在形成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客观性,而无论何种类别的社会客观性都不是离开主观性独立自生的,都是在各种主观因素的参与中才生成的,社会物理学方法否认了这一点,把具有客观性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中的主观因素完全“物化”了。
②社会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物理学的直观机械性。
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它未能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放到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去考察,缺乏对主观性要受到种种外在条件限制的理解,所以陷入了欧洲哲学史上目的论的旧辙。
(3)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但是客观性研究应当优先于主观性研究,并且关于各种社会位置或社会条件的客观性分析是关于精神意识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2.怎样理解和评价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答:(1)布迪厄多次指出,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确立了研究社会问题的关系论原则。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名词解释1.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答: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
犯罪就是⼀种正常现象,因为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
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活的⼀般条件有关。
他认为,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在这种观点上的。
2.有机整合(团结)答:有机整合是建⽴在社会分⼯和个⼈异质性基础上的⼀种社会联系⽅式。
现代发达的社会像⼀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样,其中每个⼈都按照社会分⼯执⾏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迪尔凯姆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
有机整合是迪尔凯姆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有机整合成为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和社会专业化⽽造成的两者之间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化各个⽅⾯,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
3.集体意识答:集体意识是迪尔凯姆提出来的,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意识⽽存在,但它⼜不同于个⼈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已的特性,⼜有⾃⼰的⽣存条件和发展模式,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这⼀定义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集体意识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致,即由更⼀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4.《劳动分⼯论》答:《劳动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发表于1893年的著作。
该书是作者的第⼀部代表作。
在书中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分⼯有正常的分⼯和变态的分⼯。
正常的分⼯产⽣了社会团结,对社会秩序发挥了正⾯的维护功能。
变态的分⼯有:速度过快的分⼯(导致个⼈⾏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不平等的分⼯(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协调的分⼯(导致社会成员⾏动不协调,劳动积极性下降)。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组织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八章组织社会学理论1.如何认识西方组织社会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答:西方组织社会学理论包括组织行为理论、组织结构理论、组织系统与组织环境理论。
其各自形成与发展过程简述如下:(1)组织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包括行为科学理论、科层制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企业伦理学理论。
①行为科学理论以社会人为人性假设,认为企业组织中的人不仅拥有经济性需要,还同时具备社会性需要。
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人际关系学派的霍桑实验。
②科层制理论。
韦伯首先论述了科层组织的实用性,他认为科层制的组织效率远高于神秘主义组织和传统型组织。
科层制组织的工具理性趋向使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个理性化的进程,文化、宗教等组织也不可阻挡地采用科层制的组织行为方式,效率与效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信仰与理想则淡出人们的社会生活。
③社会网络结构的理论主要有三种,即以科尔曼和普特南为代表的社会资本理论、以博特为代表的结构洞理论以及以华森和斯特盖兹为代表的小世界网络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既是在个体之间、组织之间以及个体与组织之间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联系,又是通过这种联系获取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本的数量决定着个体或组织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处于关系稠密的网络中的个体或组织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而在社会网络中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社会资本影响着社会网络的扩展,处于某一社会网络中的个体或组织更倾向于根据已有网络的特征和规范来寻找确定交往对象。
结构洞理论认为,一个网络中最能给参与者带来信息与资源优势的位置位于关系稠密地带之间,而不是居于关系稠密地带之中;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地带就是结构洞,它的存在能使参与者在信息与资源方面的优势和整个社会网络的价值得以提升。
小世界理论以“六度分离”理论为基础,后者由心理学家密尔格莱姆于20世纪60年代在实验中提出,它指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都由于能够通过平均6个熟人实现相互联系,而存在“六度分离”现象;这种“六度分离”现象实际上正是现实世界中聚集程度较高的社会网络,它表明尽管世界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但信息传递的速度并不因此而降低,信息传递的途径也并不因此而繁杂、漫长,由此产生的小世界效应,能使大世界转化为小世界。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4.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迪尔凯姆(E.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生于法国埃皮纳尔的犹太人家庭。
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士,家庭的宗教传统对迪尔凯姆的影响很大。
2.经过两次挫折,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迪尔凯姆结识了许多后来在法国学术界发生重大影响的年轻人,对迪尔凯姆影响最大的是历史学家德·古兰依和哲学家布特鲁。
后去德国深造,主修教学法。
在莱比锡,受冯特心理实验室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影响,坚定了他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信念。
3.1886年,迪尔凯姆发表了《社会科学的最近研究》、《德国道德的实证哲学》等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1888年,发表了《自杀与出生率》。
l893年,完成了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并获得博士学位。
1895年发表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这些学术成果不仅使迪尔凯姆在法国学术界的影响迅速扩大,而且也使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4.1896年,迪尔凯姆被聘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不久,创办了法国第一本社会学杂志《社会学年鉴》。
这两件事被视为社会学发展的两件大事,标志着社会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了大学的讲坛,标志着社会学已在欧洲学术之林赢得了一席之地,并且有了宣传自己的场所和空间。
在主编《年鉴》的l2年中,迪尔凯姆先后出版了《论自杀》《图腾崇拜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重要著作,后来出版的一些著作,如《原始分类》《道德教育》《职业伦理与大众道德》《社会主义与圣西门》等,也都是在这个期间写作的。
5.迪尔凯姆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就辉煌,而且在社会活动上也十分活跃。
面对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迪尔凯姆亲身投入这些矛盾之中,满腔热忱地支持他认为是正义和有益社会进步的一方。
二、社会事实的性质与解释1.社会事实的含义迪尔凯姆认为,真正的客观性追求不能仅仅归结为对社会有机体组织与行为的研究,而应从社会现象的一般普遍性来把握社会学研究对象。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第六章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858—918)出⽣于德国⼀个犹太富商家庭。
中学毕业后,齐美尔到柏林⼤学学习历史和哲学。
1881年,齐美尔撰写了博⼠论⽂《根据康德的⾃然单⼦论谈物质的性质》,并获得了博⼠学位。
2.学术⽣涯齐美尔长期在柏林⼤学任教,但⼀直被排斥在正式学术圈之外。
但⼈们都承认,他和滕尼斯⼀起创⽴了德国社会学,并且是他开始了西⽅社会学由宏观层⾯向微观层⾯的转化。
齐美尔开设的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多种领域,不仅⼴⼤青年学⽣在他那⾥接受了充实⽽⽣动的知识,⽽且像韦伯、卢卡奇、布洛赫、舍勒、曼海姆、阿多尔诺、霍克海墨等⼀⼤批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也在齐美尔精彩⾮凡的讲演中获益匪浅。
科瑟在评价齐美尔的学术影响时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19世纪90年代到第⼀次世界⼤战及战后,没有⼀个德国的知识分⼦能够逃脱齐美尔的修辞和辩证技巧的强有⼒的影响。
”3.时代背景齐美尔的学术与教学如此活跃,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齐美尔学术与教学的⾼峰期,正是“铁⾎宰相”俾斯麦当权时期。
在强权专制下,统⼀的德意志帝国在1870年对法战争取得胜利后迅速发展起来。
这种发展迅速⽽⼜⽭盾重重的德国现实,反映在齐美尔的学术思想中,蒸蒸⽇上的德国经济和德国⼯业,是齐美尔始终以激进的态度抨击时弊、张扬进步的现实基础。
齐美尔的思想实质上是代表着刚刚获得较⼤经济实⼒的德国资产阶级精神表现。
4.主要著作齐美尔著述甚丰,⽣前曾发表200多篇⽂章,其中有三分之⼀为学术论⽂,在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和⽂艺批评等⽅⾯的著作有20余部,其中影响较⼤的有:《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伦理学科学导⾔》《货币哲学》《社会学》《纯粹理性批判》《⽣命观》等等。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信任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信任理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资本答:社会资本是经济社会学的一个概念,社会学家布迪厄最先于1980年明确提出这个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和虚拟资源的总和,个人或者群体通过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相互熟悉和认可关系的优势而逐渐增加这种资源。
2.道德规范论答:以福山为代表的“道德规范论”认为,社会信任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基于文化道德规范,是文化道德规范的产物。
任何社会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密码,文化密码类似于基因,以某种形式代代相传。
社会信任作为某一社会文化密码的一部分,也具有遗传的特点。
社会信任来自“遗传的伦理习惯”,是某一社会共享的文化道德规范的产物。
在不同文化道德规范环境下的国家,如受基督教、儒教、伊斯兰教等文化道德规范影响的国家,其社会信任模式与程度是不同的。
3.理性博弈论答:科尔曼从理性选择理论出发提出的“理性博弈论”认为,社会信任是理性人之间不断理性博弈的产物,是理性行动者之间彼此做出的理性行为。
理性行动者彼此给予对方信任,他们预期的可能所得一定大于可能所失,如果他们的预期的可能所得小于可能所失,他们彼此之间也一定不会产生信任。
这种社会信任又是在不断重复的理性博弈过程中产生的。
这决定了理性行动者之间一定是非常熟识的。
社会信任一定是彼此相互十分了解的人们之间的信任,是朋友或熟人之间的信任。
理性行动者做出合理的理性选择的一个最为关键因素是信息,因此,能否获得有关对方动机和能力的信息是决定社会信任能否产生的关键变量。
二、简答题1.社会资本有哪些特征及消极后果?答:(1)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①不可让渡性,是指社会资本是一种具有个性的资本,它与拥有者共存,并且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围;②互惠性,是指社会资本在使用上可以达到互惠的效果,并能促进集体行动;③可再生性,是指社会资本是非短缺的,可以通过使用和投入而得到增加;④公共产品性,社会资本的这一性质决定了社会资本的其他性质,同时也将社会资本与其他形式的资本区分开来;⑤产生于社会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于社会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⑥它是无形的,表现为社会交往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⑦具有不可转让性,是一种拥有者可以共同使用的“公共物品”;⑧生产性、为行动者的行动提供便利。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导论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西方社会学的兴起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学问,是对社会危机的反应(1)社会学概念的提出孔德在19世纪30年代提出社会学概念之际,正是旧的封建秩序被暴力革命摧毁,新的资本主义秩序尚未确立,资产阶级政权不断更迭,各种经济问题频发的时期。
如何摆脱秩序混乱的社会困境,取得资本主义工业和文化的胜利,是摆在思想家面前的紧迫任务。
孔德把社会秩序作为其社会学核心概念之一,充分地说明社会学形成之初就是对社会危机的反应。
(2)各类社会学实证社会学把社会现象作为客观对象,试图用物理学方法描述社会整合与进化的规律;解释社会学把社会现象看作人的主体活动结果,试图用人文学科的理解与评价方法阐释社会行动的根据与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社会学把社会现象看作实践过程,试图用唯物的辩证思维方式,批判地揭示社会异化原因和人类自由解放道路。
不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采用何种方法,得出何种结论,社会学都是一种直面现实、参与现实、力求把现实从困境中解脱,让人类从危机中超越,寻求幸福、和平、自由的实践性学科。
2.社会学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继续社会学同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同黑格尔的理性哲学,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实证社会学,解释社会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是欧洲形而上学的传统,尤其是对黑格尔理性哲学的批判性继续。
(1)实证社会学。
孔德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反对理性,而是反对被包含在传统理性概念中的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实证社会学并未完全超越理性哲学的传统,只不过把科学理性、认知理性和客观理性,从作为总体的传统理性中提取出来并绝对化罢了。
实证社会学试图以科学理性把握客体的确定规定性。
(2)解释社会学。
以韦伯为代表的解释社会学,试图通过意义阐释来解释社会行动的主观根据或主观理性。
如果说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科学理性、客观理性是传统理性哲学的片面性继续,那么把主体意愿和主观理性作为基本原则的解释社会学,是传统理性哲学的又一种片面性继续。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答:“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做整体研究的社会科学。
它横跨经济、政治、人类学、历史及心理学。
它的意义在于寻找混合了人类知识及哲学的源头。
“社会学”一词是由孔德首创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
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
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会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目标。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由微观层次的社会行动或人际活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
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分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
家庭、各式各样的组织、企业工厂等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的共通点是一些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事实。
2.工业革命答:工业革命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是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社会问题答: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
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孔德的社会实证论)【圣才出品】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实证论2.1 复习笔记一、社会实证论概况1.社会实证论的含义社会实证论是以实证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德、穆勒、斯宾塞和迪尔凯姆等人,是他们明确阐述了社会实证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使早期社会学成为一门区别于哲学、文学、宗教学和伦理学且具有强烈自然主义(naturalism)色彩的社会“科学”。
2.社会实证论的产生(1)社会背景资产阶级在获取政权后迫切需要稳定社会秩序、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2)思想来源①经验主义培根和洛克都认为经验现象是独立于人们意识而自存的客观存在,人的认识起源于直接感知客观存在的感觉,感觉的可靠性在于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以感觉为基础的认识把握了客观现象及其规律就可以产生科学知识。
②科学主义崇尚实证科学,要求人们的思想与言行都应遵循实证科学原则与方法的科学主义,既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思想来源,也是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
伽利略和牛顿等自然科学家则对科学主义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模式作了具体论述。
③自然主义孔德说的只问“是什么?”而不问“应当是什么?”,这是一种否认主观性、创造性和价值要求的自然主义,是片面夸大社会现实自在性和自发性的客观主义。
顺应自然、服从客观,这是实证主义从自然主义或客观主义那里继承的品质,它使实证主义社会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④理性主义社会实证论只是反对理性主义中的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但同时却坚持了理性主义中的科学理性。
3.社会实证论的发展(1)社会实证论首先在法国和英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孔德在法国率先提出了实证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提出了从实证主义出发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构想。
迪尔凯姆把孔德的社会学构想系统化、具体化,社会实证论由此在学科之林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穆勒像斯宾塞一样在孔德思想的影响下,分别建立了唯名论的社会实证论和有机论的社会实证论。
孔德、迪尔凯姆、穆勒和斯宾塞的学说一般被称为早期社会实证论,主要流行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19.1 复习笔记一、恐惧与扭曲中的超越1.奇异的思想,怪诞的生活(1)富裕、节俭和要求严格的家庭生活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1926年10月15日在法国维埃纳省普瓦捷市出生。
父亲保罗·福柯不仅是医术高超的外科医生,而且是拥有两个私人诊所的大学教授,声望显赫,家庭十分富裕。
福柯在父母那里接受的训导是“生活要简朴,行为要规矩,做事要勤奋。
”福柯后来回忆自己的少年生活时,常常泛起阵阵深沉的压抑感。
(2)少年时期的三个可怕印象关于中小学的学习经历,福柯临终前在医院里回忆起三个可怕的印象。
①第一个可怕的印象:有父亲为了锻炼福柯的胆量,把他带到了自己的手术室,让他观看截肢手术。
看到患者的肢体被父亲血淋淋地割下来,福柯十分惊恐。
②第二个可怕的印象:1901年,警察在普瓦捷市的一家医院里发现了一个被囚禁了几十年的妇女,她因年轻时偷情怀孕,被家人当作精神病人送进了医院,关在黑屋子里。
福柯看到这条新闻后,在内心引起了剧烈震撼,对医院产生了恐怖。
③第三个可怕的印象:福柯在中学读书时一直是班里的好学生,后因德军入侵,一些插班的犹太学生成绩优异,将福柯挤到后边,福柯因此厌恶甚至诅咒他们。
不久,这些犹太学生都被法西斯侵略者关进了集中营,福柯同情他们并因以前对他们的责骂而产生了深深的内疚。
福柯后来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都与这些心灵刺激有关。
(3)巴黎高等师范时期1946年,福柯在经历了两次考试后,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读书期间,福柯以“学习狂”著称,他学养深厚、才识广博,同学们都很佩服他的能力。
然而,福柯很难与周围的同学和谐相处,他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待人傲慢,言谈尖刻,同学们都以为他精神不太正常避而远之。
(4)学术生涯与传奇人生①福柯曾两度自杀未遂。
人们把他自杀的原因归结为同性恋倾向受到了压抑。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组织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八章组织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资本理论答: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既是在个体之间、组织之间以及个体与组织之间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联系,又是通过这种联系获取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本的数量决定着个体或组织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处于关系稠密的网络中的个体或组织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而在社会网络中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社会资本影响着社会网络的扩展,处于某一社会网络中的个体或组织更倾向于根据已有网络的特征和规范来寻找确定交往对象。
2.结构洞理论答:结构洞理论认为,一个网络中最能给参与者带来信息与资源优势的位置位于关系稠密地带之间,而不是居于关系稠密地带之中。
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地带就是结构洞,它的存在能使参与者在信息与资源方面的优势和整个社会网络的价值得以提升;因为在关系稠密的地带之内,每个参与者所得到的是彼此相同的信息,而在结构洞地带由于信息多样化,各参与者得到的是彼此不同的信息,因而利用这种差异化取得信息与资源优势。
3.小世界理论答:小世界理论以“六度分离”理论为基础,后者由心理学家密尔格莱姆于20世纪60年代在实验中提出,它指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都由于能够通过平均6个熟人实现相互联系,而存在“六度分离”现象;这种“六度分离”现象实际上正是现实世界中聚集程度较高的社会网络,它表明尽管世界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但信息传递的速度并不因此而降低,信息传递的途径也并不因此而繁杂、漫长,由此产生的小世界效应,能使大世界转化为小世界。
4.企业伦理学的观点答:企业伦理学认为,市场机制由于存在缺欠而并不能成为企业进行合理行为的基础,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并不都能改善社会整体利益。
企业的行动自由不能作为社会的最高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利益最大化,必须与对社会整体的责任相一致,企业必须在自身利益之外考虑社会伦理的要求,以合理解决冲突和利益矛盾。
5.组织文化理论答:组织文化理论是以组织文化为核心及特征的一种最新型的管理理论。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公正理论)【圣才出品】
第三十章社会公正理论一、名词解释1.宏观与微观的社会公正理论答:宏观的社会公正理论,是全球的、整体的、普遍的公正,主要从正义和公正的角度来阐释;微观的社会公正理论,更加重视人们的心理感受,是关于个人对于其他人的权利和责任的态度。
2.“世界公民社会”答:哈贝马斯的公正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世界公民社会”的构想中。
这一理想蓝图是这样的,这个社会的唯一的衡量尺度是:政治决策和法律准则必须反映公众意志,必须在公正、自由的基础上,在摒弃权力滥用的前提下,建立一种民主程序,让所有公民参与理性的协商,并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通过自由认同,达成合理的共识方才有效。
政治民主和法律民主结晶为一点,便是程序的公开性和公正性。
“世界公民社会”得以实现的前提是确保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和人权。
“世界公民社会”包含的具体内容体现了程序公正的原则。
世界公民权的关键在于,这种权利必须越过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各国政府,而落实到作为个人的法律主体上,并使个人作为自由、平等的世界公民联盟中的一员而享有不可剥夺的权利。
3.公正性期待答:公正性期待是霍曼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人在过去行动中所付费用和所得报酬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的主观期待。
个人在当前或今后的行动中仍然期待着这一比例关系在同样情况下再现。
若他实际获得少于这一期待时,就会感到不公正,产生相对剥夺感。
4.比较性答:比较性即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把自己的成本与报酬的比率,同那些与自己类似的人进行比较,当一个人与别人做相同的工作,具有同样的资历,如果他在交换中获得的报酬较少,那么他就会感到不公正。
5.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代际关系答:共时性的代际关系,亦即生活在“同一时态”中相邻几代人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代际之间的直接交往;历时性的代际关系,亦即现在的人与以后的人或者是现在的人与以前的人之间的关系。
6.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答: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指非左非右的“中间道路”。
在当代是指一种适应科技、经济、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哲学或理论。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六章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1.如何认识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研究的排斥与重新认同?答:(1)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研究的排斥:布劳①布劳坚决反对把理性选择研究引入社会学,他认为理性选择理论的任务是揭示个体怎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行为,因此它不是社会学的任务,社会学只有把这种关于个体怎样行为的问题留给其他学科去研究,才能保持自己的学科特点、完成自己的使命。
②布劳对理性选择的排斥,是在维护由迪尔凯姆确立的、并且由大多数社会学家坚持的社会学原则。
a.迪尔凯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客观的物,社会事实制约着个体行为,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不能用个体的行为特别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去解释它的实质与功能。
b.韦伯:把人及其行为纳入社会学的视野,但他是在经济学范畴里论述个体的选择行为,而不是在社会学范畴之内开展的讨论。
c.帕森斯:仍然在类型学的意义上讨论人们的行动模式,而不是在个体的选择活动中开展研究;在社会系统论中,把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看作两个独立并存的系统,这种划分的结果导致社会学和经济学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两个学科可以互不相关地开展自己的研究。
古德与哈勃①古德:尽管很多社会学家把理性选择研究从社会学的视野中排斥出去,但是社会学家们从来没有脱离理性思维,而且理性选择问题从来没有从社会学的视野中消失。
社会学家们都承认人的社会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而有目的的行为就一定包含有指向的选择,当社会学家研究人们的目的行为时,其实质也就是在研究人们的理性选择行为。
②哈勃:社会学不应当否定理性选择理论,否则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将无法确立自己的理论核心。
在哈勃看来,社会学面对人们的目的行为,应当在社会学的视野里开展对具有选择性的目的行为的研究,否则社会学研究将放弃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并转而失去中心、流于空疏。
③古德和哈勃再次提出了社会学长期为之困扰的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由迪尔凯姆创立的整体主义方法论,将个人行为和个人心理排斥在社会学视野之外,但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来都没有远离社会学。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七章社会学的制度理论一、名词解释1.演化博弈理论答:安德鲁·肖特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开创了演化博弈理论体系。
肖特最先对制度进行了演化博弈论分析,并建构了一个制度分析模型。
他继承了新古典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并强调博弈的重复性,认为参与者通过重复博弈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性规则、规范、传统,可以代际传递。
他认为制度是信息设置,还为当事人“整理记忆”,并因此将他们正在进行的博弈从不完全记忆博弈转化为受制度支持的完全记忆博弈。
2.新制度经济学答:新制度经济学总体上主张以“历史起源的方法”研究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功能;新制度经济学主流坚持新古典经济的理论原则,广泛吸收以往各个阶段的经济学的重要思想,从交易的角度来研究交易成本中的制度要素,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进行了扩张,进而提出了丰富的制度思想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主流对制度、组织等不作区分,有意识地把二者视为一种集合体。
3.公共选择理论答:选择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布坎南。
公共选择理论探讨的是制约因素的选择、制约经济行动、博弈行动的宪法等规则的选择。
对制度进行了更为直接的分析,认为规则选择是博弈参与者取得“一致同意”的过程。
4.有限理性的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答:有限理性新制度主义主要以倪志伟等人为代表,持有一种深度理性观。
他们不拒绝理性行动假设,认为人是有预期理性的,个人行动是有目的的。
他们借用经典社会学的韦伯传统,坚持方法论个人主义,与经济学主流保持一致,坚持理性选择理论传统,把目的行动与制度分析结合起来了。
他们认为制度也是一种资本,会减少不确定性,会影响人们的偏好,形成人们之间的信任,使人们追求长期利益。
二、简答题1.关于中国制度变迁的研究有哪些?答:(1)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在整体的宪法制度研究上,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计划制度,是在革命政党广泛动员资源获得革命成功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依赖在革命中取得的合法性,对宪法以及各种社会制度进行全面的计划设计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七章社会学的制度理论1.怎样认识社会学对制度研究的历史演化?制度研究成为当代社会学热点的成因与表现如何?答:(1)社会学对制度研究的历史演化如下:①传统社会学的制度理论斯宾塞:从社会生物主义与个人主义出发,主张制度的自然生成,认为通过政府制定的制度对经济、社会、教育进行调节时,会产生负面影响。
制度的功能在于使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得到整合、实现秩序和稳定,制度是为确定社会关系和利益而由人们认可的程序和形式。
迪尔凯姆:从整体主义出发,认为秩序不能化约为社会个体的行为模式,制度总是处在不断形成、协调和衰败过程中,制度被人们所认同后,人们就会投入能量、情感,人们的行为模式就会被正式化、稳定化。
韦伯:制度包括习俗、惯例、社会规则、宗教、文化信仰、家庭、亲属关系、种族、社群、组织、阶级、特权团体、市场、法律与国家等;每种制度都有着独特的权力和机会结构。
制度不是既定的,而是在行动中形成的。
卡尔·波兰尼:资本主义无限制的市场化会损坏社会交往与文化结构,而非资本主义的市场是嵌入性的,市场制度与非市场制度的社会与经济目标存在很大的不同。
帕累托:制度背景主要反映的是情感而不是手段和目的的合理性。
传统社会学对制度的认识的共同特点:把制度与组织等同起来;认为规范与制度不同;注重社会制度及其变革的比较分析。
②现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帕森斯:制度是社会学的研究中心,制度理论应与行动理论结合起来。
在综合经典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从行动本身角度来解释社会制度的产生,但他最终走向了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制度之所以产生在于它有重要功能,而它又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化,内化于人们的内心,人只是制度规范的木偶。
默顿:制度结构对行动既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支持,行动以社会结构为选择中介,选择在机会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霍曼斯:个体行动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个体行动对于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符号互动理论:制度是行动者建构的,同时又会影响行动者。
冲突理论:制度是冲突的产物与解决途径。
③后现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a.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路向现代社会学关于现代社会制度的基本假设已经失败,反对科层制、自由民主制度、平等、中立性程序、非人性法则;反对整体性、元叙事,强调非正式制度如风俗、感觉、个人经验、反思、传统、神话、宗教等的作用;反对二元分离,主张行动的实践性;反对理性,主张不确定性、多样性、复杂性,并在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象学、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之间的关系中来思考制度问题。
b.后现代主义的建构路向从经验出发,制度与人的行动将达到本真的统一,其中伯格与拉克曼在现象学方法论与常人方法学的基础上,指出制度是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的一种建构,制度与行动是合二为一的,而人们总是存在把先前人们行动过程中产生的制度物化或者静态化,从而使人与制度发生分离,人成了制度的制约对象,从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④多元综合的时期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布迪厄、吉登斯等。
主要观点:试图在各种反帕森斯理论范式的新创见基础上,把传统、现代社会学统一起来,并引入博弈理论、认知理论、信息理论等,在理论上努力克服结构与行动、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微观的对立。
吉登斯:制度是一种活动与社会过程,把总体再生产包含的最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特征称为结构性原则,而把在这些总体再生产中时空伸延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称为制度,其实质是把制度理解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实践活动方式。
哈贝马斯:坚持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希望建立一种日常生活交往中的秩序,并且强调语言的作用,指出了交往行动中制度因素的重要性。
布迪厄:在社会场域理论中,对惯习、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进行了论述。
丹尼尔·贝尔:非正式制度在后工业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制度研究成为当代社会学热点的成因①西方制度主义兴起是人们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反思的产物。
古典经济学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出发,认为私有产权、市场、国家等是自发形成的制度,在保护私有产权的宪法秩序的前提下,人们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经济效率、经济均衡和社会普遍福利的增加,而把其他社会文化或制度因素排除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之外。
这种经济理论的实践结果却是不断的经济危机与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在此种情况下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学,特别是其中的奥地利边际效用学派,虽然视制度文化因素为影响人们的偏好或者效用的函数,但是仍然认为这些因素是外生于经济过程的。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达国家中,社会发展出现了福特式生产体制与福利国家制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开始重视政府及其宏观政策、经济科层组织中的经理阶层的管理这两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但仍认为非正式制度因素对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组织经济绩效的提高起着干扰作用而力图排除之,其结果加速了福利国家的危机与福特制的危机。
随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诸学派,重视货币、供给、个人理性预期等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态度,受到历史方法的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特别是经济社会学的批判。
促使经济学主流根本地改变对制度的看法的,是科斯、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诸流派。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主流虽然对各学科的制度研究的复兴具有重要影响,但其理性选择理论基础上的制度理论并不为所有人接受。
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很多新制度主义学者都试图从旧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学派那里去寻找制度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主流不同的诸多新制度理论及新制度主义流派。
②西方社会制度主义的兴起,也与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的演进,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中的运用,但鉴于发展中国家独特的传统与现代重叠的社会结构,发展经济学较为注重综合性的分析。
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有一个从土地、劳动、货币资本,到技术、人力资本再到制度、文化、心理等递进的过程,相应地,对于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也先后将注意力集中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发展教育等方面。
由于这些药方并没有明显的效果,自1980年以来,发展经济学又集中于分析建立正式的现代产权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益重视,并对上述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发展经济学的制度分析促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并直接激起了各种新制度主义思潮在发展中国家中的盛行。
发展社会学、现代化理论也都存在相似的情况。
③西方制度主义的兴起,归根结底是对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反应。
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生产与组织方式的大变革,西方发达国家多单位的科层制大企业以及大批量生产模式开始衰落,企业组织日益小型化、网络化。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也出现了转型,社群力量与公民社会日益突显。
人们日益认识到,再也不能仅仅从外在制度条件的角度去研究经济效率、社会问题了,制度因素本身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重要部分,因而必须就制度因素本身进行研究。
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时空抽离状态所带来的多元文化问题,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对制度的研究。
(3)制度研究成为当代社会学热点的表现制度理论不断发展,形成了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两大流派①背景——有限理性的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背景——有限理性新制度主义是主流,主要以倪志伟等人为代表,持有一种深度理性观。
他们不拒绝理性行动假设,认为人是有预期理性的,个人行动是有目的的。
他们借用经典社会学的韦伯传统,坚持方法论个人主义,与经济学主流保持一致,坚持理性选择理论传统,把目的行动与制度分析结合起来了。
他们认为制度也是一种资本,会减少不确定性,会影响人们的偏好,形成人们之间的信任,使人们追求长期利益。
背景——有限理性的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把制度规范作为一种社会资本,使人们克服短期利益问题而追求长期利益,从而克服囚徒困境问题。
②整体主义的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整体主义传统的社会学新制度主义主要体现在以迈耶为代表的组织社会学中,在总体上强调社会制度、文化因素对于行动者的的合法化机制。
2.如何认识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成功对社会学提出的挑战?社会学应当怎样回应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挑战?答:(1)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观点与对社会学提出的挑战有:①新制度经济学总体上主张以“历史起源的方法”研究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功能;②新制度经济学主流坚持新古典经济的理论原则,广泛吸收以往各个阶段的经济学的重要思想,从交易的角度来研究交易成本中的制度要素,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进行了扩张,进而提出了丰富的制度思想与理论;③新制度经济学主流对制度、组织等不作区分,有意识地把二者视为一种集合体。
(2)社会学对新制度经济学挑战的回应:改变现在这种散乱的状态,要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制度理论。
①综合性制度理论的构成要素: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社会资本、信用和网络;知识与学习;认知过程与价值观念。
②马克思的制度思想是综合性制度理论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的制度理论的前提是个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研究生产关系、所有制入手,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制度,揭示了人类经济社会制度更替的一般规律。
他们运用矛盾分析法,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论主要是从宏观、价值角度进行研究,与各种新制度主义在理论假设与方法论、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等。
③综合性制度理论的方法论问题。
尼尔森等人认为,要建立一种综合性的制度理论,是非常困难的,但并非没有可能,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形成一种大家认可的方法论基础。
他认为这种方法论基础由四个理论假设,三个方法论上的共同取向组成。
四个理论假设是:有限理性的行动者假设。
文化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