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微尺度传热ppt

合集下载

微尺度传热ppt

微尺度传热ppt

• 气体稀薄效应
通常用努曾数来表示气体稀薄的程度
当kn《1,连续介质区;0.01<kn<0.1, 滑移区; 0.1<kn<1,过渡 区, kn》1,自由分子流区;气体的稀薄性一般导致气体流动阻 力降低和换热减弱。
微喷管:缝宽19微米, 微喷管:缝宽19微米, 19微米 308微米 深308微米 图2 微喷管
2、微尺度流动和对流换热
• 流动阻力规律与常规尺寸条件下的不同 • 充分发展通道流的阻力因子与雷诺数的乘积不再是常数, 而应是雷诺数的函数。 • 微细通道湍流的 Nu比常规情况高 • 微细通道流传热数据很分散 • 微细通道层流向湍流过渡的雷诺数减小
影响微细流动与传热现象的某些因素:
• 流体的压缩性
由于微细通道内压力降很大,导致流体密度沿程有明显的变化,所 以必须考虑流体的压缩性,它不仅会形成加速压降,而且还将改变速 度剖面。
• 界面效应
在微细管道中液体表面张力将起更为重要的影响,此外,由于固壁 有时带静电,液体可以有极性 ,静电场的存在会阻碍液体中离子的运 动,从而使液体流动阻力增加,同时对微细管道中传热也会有重要影 响。
三、微尺度传热研究的主要问题
• • • • 微尺度导热 微尺度流动和对流换热 微尺度热辐射 微尺度的相变传热
1、的物理机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导热问 题中的特征长度有关;另一方面导热能力与材料中晶粒大小有关,当 尺寸减小时,晶粒尺寸会随之减小,由于晶粒界面增大,所以输运能 力减弱,导热系数降低。
图3
图3示出了系统水平上的热耗散与系统体积之间的关系图;从图可见, 所有气冷系统数据均范入图3中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带内,由此带的斜率 看出,气冷系统中的体积热耗散密度几乎独立于系统尺寸,其范围大约在 3000W/m3—7000w/m3之间,其中笔记本电脑中的体积热耗散密度最 高,达7000W/m3。如此高密度的热量输运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冷却微小系统的困难在于:首先,冷却空气速率不能太高,以尽可能减小 声学噪音;其次,器件结构紧凑性要求仅允许保留有限的冷却流体空间; 第三.同样的要求不允许在模块上安装大容量热沉(扩展表面);第四,低 造价的原则要求尽可能地采用塑料封装;露片,而这又会增大芯片与模块 表面之间的导热热阻,于是热量将主要聚集在基底材料上、所以,针对各 类电子器件中相当高的热源密度(图4),寻找具有高效热输运效能的微槽传 热方法多年来一直是人们探索的主题。

最新微尺度传热ppt

最新微尺度传热ppt
所有这些都说明微米/纳米电子机械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 和意义,在这些小型或中型尺寸的系统中 ,无一例外地要用到受迫对 流空气来冷却发热器件。
图3
图3示出了系统水平上的热耗散与系统体积之间的关系图;从图可见, 所有气冷系统数据均范入图3中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带内,由此带的斜率 看出,气冷系统中的体积热耗散密度几乎独立于系统尺寸,其范围大约在 3000W/m3—7000w/m3之间,其中笔记本电脑中的体积热耗散密度最 高,达7000W/m3。如此高密度的热量输运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冷却微小系统的困难在于:首先,冷却空气速率不能太高,以尽可能减小
• 另一类是当容器或通道尺寸缩小至与核的临界直径具有同 一量级时,相变及其换热规律必会发生变化。
四、微尺度传热的主要应用领域
1、薄膜中的热传导
1987年 ,瑞士科学家发现 YBa2Cu3O7陶瓷在温度35 K以上具有超 导电性即高温超导性。人们第一次认识到自然界存在一个超导体及半 导体均可工作的温度范围 ,于是一种集超导体-半导体于一身的功能 强大的复合器件应运而生。这类器件的基本单元是一种沉积在硅或镓 砷化物基底上的高温超导薄膜,其内外的传热问题与超导的研究和应 用密切相关 ,因而对薄膜热物性及其热输运规律进行研究自然就成为 提高仪器性能的关键所在。
• 导热的辐射效应
电子器件和电子封装中的介电薄膜材料的导热行为可能产生异常 情况,当膜厚很小时,可以用辐射传递问题来分析和讨论晶格振动。
2、微尺度流动和对流换热
• 流动阻力规律与常规尺寸条件下的不同 • 充分发展通道流的阻力因子与雷诺数的乘积不再是常数,
而应是雷诺数的函数。 • 微细通道湍流的 Nu比常规情况高 • 微细通道流传热数据很分散 • 微细通道层流向湍流过渡的雷诺数减小

传热学 微尺度ppt

传热学 微尺度ppt

二、一些典型微热器件及其相应的热现象
所以,针对各类电子器件中相当高的热源密度 (图1.4),寻求具有高效热输运效能的微槽传热方法 多年来一直是人们探索的主题。
图1.4 模板上各类热源的几 何结构及其设置
二、一些典型微热器件及其相应的热现象
• 5、微型换热器 如上所述,微型换热器最实际的应用是在微电 子器件的冷却上。现代微制造技术的进展已经使得 加工由多个水力学直径在10到10³μm之间的微型管道 组成的换热器成为可能。这类流动槽道或交错肋片 通常制作在硅、金属或其他合适材料的薄片上,每 一薄片既可单独组成一个平板换热器,也可堆叠和 焊接在一起以形成平行的顺流或逆流换热器(见图1.5 及图1.6)。
二、一些典型微热器件及其相应的热现象
图1.7 微热管运行示意图
二、一些典型微热器件及其相应的热现象
• 6、微型燃气透平用燃烧室 Waitz等新近发展了一个针对微燃气透平的燃 烧室,如图1.8
图1.8 微型燃气透平发电机
二、一些典型微热器件及其相应的热现象
微型和常规器件在设计上的差别大多是由于尺 寸缩小引起的,但它也受燃烧室与发动机的相对尺 寸、周期压比、材料温度极限等影响。微型燃烧室 的一些特别之处在于: (1) 具有更短的用于混合和燃烧的停留时间; (2) 附加的能量损失主要由较高的比表面积决定; (3) 采用了难熔的结构陶瓷。 微机电技术是在一些难熔结构陶瓷的微加工成 为可能后才得以实现的,这些材料具有适应恶劣环境 的优异的机械、热学及化学性质。它们已经成为制造 某些大尺度器件的着眼点。
微米/纳米尺度传热学
第一章 绪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一章 绪论
一 、导言 二、一些典型微热器件及其相应的热现象 三、微器件中传热问题的尺寸效应 四、微尺度传热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

微尺度传热

微尺度传热
微尺度导热问题中表面形 状的影响
1、问题的描述
加热定位在两个同心的圆筒中间无限薄圆筒壳, 并且考察壳和圆筒外围(或内围)稀薄气体之间 的传热。讨论壳的凸侧(或凹测)及其附近的温 度分布。
2、导热微分方程
其中
第二类温度阶跃边界条件
第一类温度阶跃边界条件去掉上式第二项 令
3、非线性Shakhov动力学模型的描述
Shakhov动力学模型方程
无量纲化和坐标变换可得
4、结果与讨论(数值模拟)
克努森数Kn:来判断流体是否适合连续假设
加热圆跃随克 努森数变化的变化
实线第一类温度 分布 虚线第二类温度 分布
壳凹面和凸面径向上热流密度的幅值
谢谢!

微尺度 传热

微尺度 传热

这里v0为特征速度,ν为流体动力黏度。Mach数 为流动速度与声速的比值
v0 Ma a0 (5.9)
Mach数为流体可压缩性的动力学测速。基于气体 分子动力学理论,可将平均自由程与黏度关联起 来,即
三、流体模型区域划分
1 L * vm 2
(5.10)
其中µ 为黏度, 于声速,且
一、导言
论偏离于传统流体力学理论所预示的情况,其摩 擦因子是Reynolds数的函数,乘积(f Re)值取决于 槽道表面的粗糙度,且最高可达118,远大于传统 流道下对应的层流值64,而且流体从层流转变到 湍流时的Reynolds数约为1000,这也与传统认识 不同;此外,Pfahler等对尺寸在0.5µm到50µ m的 槽道内气体和液体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其流 动假设得到充分发展,且槽道长度与其水力学直 径的比值非常大,因不能找到计算可压缩流的阻 力因子公式,作者们引用了前人的观察结论,将 不可压缩流的值用于一些亚音速可压缩流,于是 所测得的摩擦因子与采用不可压缩流理论预示出
二、一个典型微尺度流动现象
f (110 8) / Re Re 900 900 Re 3000 f (0.195 0.017) / Re0.11 3000 Re 15000 (5.4) f 0.165(3.48 log Re)2.4 (0.081 0.007)
三、流体模型区域划分
对稀薄气体动力学的先期实验工作,是由Knudsen 在1909年完成的,在零Knudsen数极限,连续动量 和能量方程中的输运项可以忽略,而N-S方程可简 化为无黏Euler方程,热传导、黏性扩散以及耗散 效应均可忽略。从连续介质的观点看流动可近似 为等熵(即绝热及可逆)过程,而分子观点则认为每 一处速度分布均处于局部平衡或呈Maxwell形式。 随着Kn的增加,稀薄效应变得更为显著,从而会 最终使连续模型不再成立。不同Knudsen数区域可 归纳如下:

《传热实验讲稿》课件

《传热实验讲稿》课件
数据解释:根据分析结果,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
数据应用: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如优化传热设计、提高传 热效率等
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估
误差来源:仪器误差、操作误差、环境误差等
误差分析方法: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等
不确定度评估: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等 误差和不确定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 能导致实验结果偏离真实值
互动环节:适当设置提问、讨论等互动环节,增加听众的参与感和兴趣
课件制作:使用简洁明了的PPT模板,避免过于花哨或复杂的设计,确保听众能够清晰地看到 内容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实验日期:XXXX年XX月 XX日
实验设备:XXXX
实验步骤:XXXX
数据分析:XXXX
实验名称:传热实验 实验人员:XXXX
实验材料:XXXX
实验数据:XXXX
结论:XXXX
数据分析方法及示例
数据收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压力等数据
数据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形成表格或图表
数据分析: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和趋势
加深对传热现象的理解和认 识
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和参考
实验原理简介
传热实验:研究热量传递的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热量传递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方式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分析热量传递的过程和规律,得出结论
实验设备和材料
实验设备:热电偶、温度计、热电阻等 材料:金属、非金属、陶瓷、塑料等 实验环境:恒温、恒湿、无尘等 实验步骤:预热、测量、记录、分析等
03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步骤详细说明
搭建实验装置:按照实验 要求搭建传热板、热源、

传热的三种方式ppt课件

传热的三种方式ppt课件

2024/7/14
5
物质的导热系数在数值上具有下述特点:
(1) 对于同一种物质, 固态的导热系数值最大,气态的 导热系数值最小; (2)一般金属的导热系数大于非金属的热导率 ; (3)导电性能好的金属, 其导热性能也好 ; (4)纯金属的导热系数大于它的合金 。
导热系数数值的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取决于物质的 种类、物质结构与物理状态, 此外温度、密度、湿度 等因素对导热系数也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温度对导热 系数的影响尤为重要。
t
(1)左侧的对流换热
tf1
Ah1
tw1 tf1
tw1 tf1 1
tw1 h1
tw1 tf1 Rh1
Ah1
(2)平壁的导热
0
A tw1 tw2
tw1
tw 2
tw1 tw2 R
A
2024/7/14
h2 tw2
tf2
x
18
(3)右侧的对流换热
Ah2
tw2 tf 2
一、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 导热 对流 辐射
2024/7/14
1
1、导热
在物体内部或相互接触的物体表面之 间,由于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 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
纯导热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内部,也可以 发生在静止的液体和气体之中。
2024/7/14
2
大平壁的一维稳态导热
(1)热量从高温流体以对流换热(或对流换热+
辐射换热)的方式传给壁面;
(2)热量从一侧壁面以导热的 高
方式传递到另一侧壁面;

固 体
低 温
(3)热量从低温流体侧壁面以 流

对流换热(或对流换热+辐射换 体 壁 体

传热学-学习课件-专题1-微尺度传热问题

传热学-学习课件-专题1-微尺度传热问题
分子动力学方法则用于揭示那些量子力学效应不明显时的物 理现象的分子特征,它们也对分子统计理论,如Boltzmann 方法及直接Monte-Carlo模拟法,提供分子碰撞动力学方面 的知识;
直接Monte-Carlo模拟则是一种计算微尺度器件内(通常其 Knudsen数较大)尤其是稀薄气体流的流动和传热问题的方法;
对于具有量子效应的物理过程,如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金 属材料中的热传导问题等,应采用量子分子动力学方法。
微尺度传热的应用
1、薄膜中的热传导
1987年 ,瑞士科学家发现 YBa2Cu3O7陶瓷在温度35 K以上具有超导 电性即高温超导性。人们第一次认识到自然界存在一个超导体及半导体 均可工作的温度范围 ,于是一种集超导体-半导体于一身的功能强大的 复合器件应运而生。这类器件的基本单元是一种沉积在硅或镓砷化物基 底上的高温超导薄膜,其内外的传热问题与超导的研究和应用密切相关 , 因而对薄膜热物性及其热输运规律进行研究自然就成为提高仪器性能的 关键所在。
传热学研讨课 Heat Transfer Seminar
研讨主题:微尺度传热问题
主讲老师:王舫
课前准备:
从研讨内容中选定汇报主题,查阅微尺度传热研究的 相关资料(论文,图书,专利,新闻等),制作PPT 进行课堂汇报。
研讨内容:
微尺度判据; 微尺度传热特点; 微尺度传热的主要问题; 微尺度传热的应用
Kn 0.001
-连续介质区
0.001 Kn 0.1 -速度滑移、温度跳跃区
0.1 Kn 10 -过渡区
Kn>10
-自由分子流
当气体流动的Kn数大于0.001以后连续介质的假 定失效,流动与换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微尺度流动与传热的特点

传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课件

传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课件

导热系数
总结词
导热系数是描述介质导热性能的物理量。
详细描述
导热系数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等条件。导热系数越大,介质的导热性能越好。常见的物 质导热系数从大到小排列为:铜、铝、铁、玻璃、木材等。
稳态导热
总结词
稳态导热是指介质中的温度分布不随时间变化的传热过程。
传热的基本原理 和规律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传热的基本概念 • 热传导原理 • 对流换热原理 • 辐射换热原理 • 传热规律的应用
01
CATALOGUE
传热的基本概念
传热定义
传热定义
传热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 低温物体,或从一个物体的高温
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传热分类
根据传热机理,传热可分为热传导、 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基本类型。
热性能的参数。
辐射
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电磁波传递的 过程。辐射换热系数是表征物体 之间通过辐射进行热量传递的性
能参数。
传热过 程
热量平衡
在传热过程中,热量从高温物体 传递到低温物体,最终达到温度 平衡状态。
传热速率
传热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物体的物理性质、传热方式、 温度差等。
02
CATALOGUE
详细描述
在稳态导热过程中,介质内部没有热量积累,热量传递速率与热量生成或损失 速率相等。此时,介质内部的温度分布只与位置有关,而与时间无关。常见的 稳态导热现象包括物体的散热、地温梯度的形成等。
03
CATALOGUE
对流换热原理
对流换热定义
对流换热是指流体与固体壁面直接接 触时,由于温度差的存在而发生的热 量传递过程。
传热规律的应用
工业传热

微尺度对流传热

微尺度对流传热
微型热管理模块
在微电子封装中,通过微型热管理模块实现热量快速传输和均匀分 布,提高封装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 2
生物芯片的热管理
在生物芯片中,利用微尺度对流传热技术,实现 快速、均匀的热流传输,提高生物实验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微型冷却系统
在医疗植入物和精密手术器械中,利用微型冷却 系统降低设备温度,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效果。
加强实验研究
发展更为精密的实验测量技术,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为理论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注重实际应用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将研究成果转化 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微尺度对流传热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产 业化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采用多物理场耦合求解方法,综 合考虑流场、温度场、应力场等 物理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03
微尺度对流传热的实验研 究
实验设备与技术
微通道反应器
用于模拟微尺度流动和传热过程,具有高精 度和高通量的特点。
微流体芯片
用于研究微尺度流动和传热特性,具有微型 化、集成化和高灵敏度的优点。
光学显微镜
用于观察微尺度流动现象和测量流速、温度 等参数,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精度。
应用前景
探讨微尺度对流传热在微型热力系统、 微电子散热、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前景。
04
微尺度对流传热的应用
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微型热力发电
01
利用微尺度对流传热原理,将热能转化为电能,为微型设备提
供动力。
高效散热设计
02
在紧凑型电子设备中,通过优化微尺度对流传热路径,提高散
热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VS
研究现状
目前,研究者们在实验和数值模拟方面取 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对微尺度对流传热 的机理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 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涉及到更多实际 应用背景的问题。

传热学微尺度ppt课件

传热学微尺度ppt课件
建立和求解Boltzmann方程的主要动机源于两 类应用:其一是为了在当材料内能量载子的平均自 由程远小于问题的特征尺寸时,能够从微观模型导 出介质的宏观行为,所以这些应用是统计力学基本 问题的一种特殊情形,而统计力学的任务 就是在物
6
二、Boltzmann输运理论
质原子结构及其宏观连续介质行为之间建立一个桥 梁,此方面的典型应用是解释气体的宏观行为,并 从分子对相互作用定理计算出黏度及热传导系数。 Boltzmann方程的第二类应用是在平均自由程与特 征几何尺寸相比不再能忽略时对宏观介质的描述。 很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不再能指望介质的 “宏观行为”能够轻易地用密度、比热容、热导率 等量来描述,虽然这些概念仍然是有意义的,且最 后结果仍要借助于物体的可测量如温度来衡量。所 以,在这些条件下,Boltanann方程作为一个可涵 盖整个传热行为的方程而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4
二、Boltzmann输运理论
1、概述
众所周知,在动力学理论中,空间和时间内 的局域热平衡是一个隐含的固有假没。设体积的 特征长度为lr,时间尺度为τr,则当物体的尺寸 L=lr,或真实时间t≈τr ,也或二者兼有时,则动力 学理论不再成立,这是因为此时局域平衡假设不 再有效,为此需要一个更基本的理沦。 Boltzmann输运方程正是这样一种理论,它被认为 是现有方法中用来分析微尺度能量输运现象的最 具有普遍适用性、最基本和强有力的工具,虽然 其最初的主要目的是用作气体研究,但发展至今 已被推广用于范围极其广泛的各类介质。
加速度矢量口的分量。
vdt , t
dt )
f (v, r, t)dv dt
f t

scat
d
v
d

分子动力学ppt课件

分子动力学ppt课件
这里执行了两个NEMD模拟,模拟A和模拟B: 运行A模拟旨在探讨在LE-NEMD的基本特征 试验B目的是展示在一个高度不均匀系统LE-NEMD的性能
.
16
The specific enthalpy, h, in a local slab of volume V was calculated by
计算Cp和αp的波动公式: 在EMD模拟中,平均值<X>的统计误差通过下面的标准偏差来估计:
.
17
模拟A :超临界流体系统
左下图示为A模拟得到:剖面ZZ压力分量p ZZ,温度T,比焓h,和密 度ρ,
比焓和质量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图 圆圈表示由EMD算出的平衡值
.
18
➢ 温度T,比焓h,和密度ρ的 部分梯度值
微槽道中对流换热强度比常规尺度对流换热高 出两个数量级
超薄薄膜材料导热系数比常规尺度同种材料导 热系数低一到两个数量级
微尺寸物体自然对流换热比大空间自然对流换 热明显增强
这些微尺度条件下的传热现象,其中有些目前还无法由经典的传热 理论得到完整的解释。
在这样的背景下,分子动力学模拟法应运而生
.
3
单学坤 彭瑶nversity
1
背景介绍
举例: 微电子电路尺度己达微米量级中的导热对
流冷却 微槽道微米量级中的对流换热 薄膜材料的热传导 微电子机械系统中的流动与传热
共同的特点 换热是在微尺度条件下进行的
.
2
传统换热 微尺度换热
比较
微尺度传热具有新的特点和规律:
13
不同模型的过冷沸腾过程Comparison of sub-cooled boiling process in cases PT2, C-T2 and F-T2 at t = 200,300 and 400 ps. (White ellipses indicate where nano-scale gas cavities form).

传热学微尺度ppt

传热学微尺度ppt
01
0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考虑到上述原因,Adams等(1998)采用了直径为0.76mm和1.09mm的圆形槽道,对其中水的湍流单相受迫对流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由此避开了槽道高宽比引起的附加效应。图7.4为测试段中内径中为0.76mm的管道详细图示。整个测试段在一个铜圆柱上加工而成。Adams等(1998)的得到了一个一般性的Nusselt数为
正是这些复杂因素增大了分析微对流传热问题的复杂性,如何正确评价各种因素对微传热的贡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章将扼要介绍微对流传热方面的一些典型问题及其有关的物理机制。
7.2一些典型的微尺度对流传热现象
现在已经得到普遍认同的是,对于微结构内的流动和热交换,经典有效的模型不一定适用。比如,Wu和Little(1984)测量了流过四个微槽道测试元件(槽高在89m到97 m ,槽宽在312 m 到572 m 范围)中氮气的换热系数,试验给出的层流区、过渡区及湍流区由1000到3000的Reynolds数分开,层流Nusselt数随Reynolds变化,而过渡区换热数据很难关联,Reynolds比拟对于粗管中的湍流不再成立。Chio等(1991)测定了微管内氮气在层流和湍流区的摩擦和对流换热系数,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尺寸管道中得到的热流体关系严重偏离。对于直径小于10m或Reynolds数低于400的微管情况,其摩擦关联式C=fRe得到的常数是C=53而非传统的64,所测得的层流换热Nusselt数强烈地表现为Reynolds数的函数,而对于微管中的湍流换热,则7倍于由Colburn比拟j=f/8得到的值。
气或流体引起的摩擦力、静电力及黏性力的重要性不断增大,而此类规律尚未得到充分认识,所以隐含在各种微加工技术中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小器件的科学与工程基础。 借助于先进的微加工技术,目前制造由多个水利直径在10μm到1000μm的微小流道组成的微型热交换器已不成问题。微尺度对流换热的例子可以在不同结构如微凹槽表面(Xu及Carey,1990)、微热管(Swanson及Peterson,1995;Peterson等,1998)、微效应器、微控制器甚至一些生物反应器中找到,冲击流最近也被证实能较大的增强微槽道(Zhang等,1997)及电子芯片表面(Lin等,1997)的传热性能。研究者们也对小尺度方形槽道内流体的非牛顿行为和层流强化换热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Lin等,1996)。在许多应用中,微槽道内极强的过冷单项相受迫对流是一个有效的冷却机制,而宽度和深度加工为20m到1000 m范围的微槽道还被用于需要高热流的场合。由于在如此众多的领域,如微电子学、生物反应器及微热交换器等中的重要应用,微结构中的流动和传热已经成为近期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ns (10 - 9s) – ps ( 10 - 12s) -fs (10 - 15s) 其中ns 是目前数字系统如计算机的时钟脉冲宽度的量级。
图1 多尺度的客观世界
微尺度的流动和传热与常规尺度的流动和传热的 不同的原因:
(1)当物体的特征尺寸缩小至与载体粒子的平均自由程同一量级时, 基于连续介质概念的一些宏观概念和规律就不再适用,粘性系数、导 热系数等概念要重新讨论 , N-S方程和导热方程等也不再适用。
微细尺度传热是近些年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主要研究空间尺度和时 间尺度微细情况下的传热学规律。当尺度微细化后,其动和传热的规律已明显 不同于常规尺度条件下的流动和传热现象,换言之,当研究对象微细到一定程 度以后 ,出现了流动和传热的尺度效应。“微细”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而不是 指某一特定尺度。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定义。所谓“微尺度”并没有严格的 界定,只是一个相对大小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空间尺度,还包括时间尺度。随着 研究对象的不同,出现微尺度效应的时空尺度范围也不相同。通常所指的空间微 尺度是跨越微米到原子尺度的宽广范围: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目前大部分的文章探讨了激光脉冲加热的金属薄膜,或是对半导 体等薄膜材料的研究和集中于某种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的研究, 如若对非金属薄膜材料的传热机理加以研究, 将使体积和重量不断 减少的半导体微尺度器件促成一些新的工程应用, 开辟新的市场,并 为有关基础探索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手段。
二、 微尺度传热的特点
- 微米- 亚微米- 纳米- 团簇- 原子其中微米范围的上限是在100μm 以下,而亚微米通常定义为0. 1μm 以下至nm 之 间。团簇一般定义为尺度为1nm 以下的原子聚合体,由几个到几百个原子构成。 在亚微米和团簇之间的1nm~100nm 范围是纳米体系所在处。目前集成电路的 特征线条尺寸已进入纳米范围。通常所说的时间微尺度的范围是:
微细尺度传热问题的工程背景来自于80年代高密度微电子器件的冷却 和90年代出现的微电子机械系统中的流动和传热问题它的特点是, 当空间 和时间尺度微细化后, 出现了很多与常规尺度下不同的物理现象, 其原因
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连续介质的假定不再适用,另一类则是各种作用 力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变化所需研究的挑战性问题有, 导热系数的 尺度效应、导热的波动现象, 微小通道中流动和传热, 流动压缩性 和界面效应等的影响, 微细尺度下的辐射和相变等。
(2)物体的特征尺寸远大于载体粒子的平均自由程,即连续介质的假 定仍能成立,但是由于尺度的微细,使原来的各种影响因数的相对重要 性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流动和传热规律的变化。
三、微尺度传热研究的主要问题
• 微尺度导热 • 微尺度流动和对流换热 • 微尺度热辐射 • 微尺度的相变传热
1、微尺度导热
• 导热系数的尺度效应
导热系数的尺度效应的物理机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导热问 题中的特征长度有关;另一方面导热能力与材料中晶粒大小有关,当 尺寸减小时,晶粒尺寸会随之减小,由于晶粒界面增大,所以输运能 力减弱,导热系数降低。
• 导热的波动效应
研究导热问题时,最常用的是傅立叶定律,即热流与温度梯度成 正比,然而 ,在研究快速瞬态导热时,发现傅立叶定律不再适用,此时 热量温度传播是以波动方式传播,这与基于傅立叶定律的抛物型导热 方程所阐述的的能量传递方式有很大不同。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微尺度传热ppt
目录
• 一、微尺度传热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 二、微尺度传热的特点 • 三、微尺度传热研究的主要问题 • 四、微尺度传热应用的主要领域 • 五、参考文献
一、 微尺度传热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早期的微尺度传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导热问题上,之后则扩展到辐射 和对流问题。关于微尺度下热导率依赖于材料厚度的认识追溯到20世纪 30年代,且最早是由物理学家认识到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热物理学 家(其中尤以美国加州大学的旧反霖教授为代表)开始注意到一系列工程器 件中的传热问题的尺寸效应,于是微尺度传热学俏然兴起,特别到80年 代后期进展更为迅速。因此,对于所有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设计 及应用来说,全面了解系统在特定尺度内的微机电性质及材料的热物性、 热行为等已经成为边在眉睫的任务;于是现代热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的一门崭新学 科——微米/纳米尺度传热学应运而生。1997 年国际传热传质中心首次 召开了微传热的国际会议,成为微尺度传热这一学科正式建立的标志[ 1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