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工程技术原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沼 气 工 程 设 计 与 施 工》
第二章 沼气工程技术原理
本章内容:
1 2 3 4 5
基本概念与参数 沼气发酵原理
沼气发酵的基本条件
几种常见厌氧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作业、拓展及预习内容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参数
1、原料有机物含量和沼气产量评价指标 (1)总固体(TS) 又称干物质浓度,指将一定量的原料放置在100~105℃烘箱内,烘干至恒 重,烘干物质占总重的百分比。单位:% (2) 悬浮固体含量(SS) 是指水中不能通过过滤器的固体物。测定方法:定量滤纸过滤水样,将 滤渣于100~105℃烘干称重得出。单位:g/L或mg/L (3)挥发性固体(VS)和挥发性悬浮固体(VSS) 将测过TS和SS的残留物进一步放于马弗炉中,于550±50 ℃灼烧至恒重 ,挥发部分占原烘干物的质量百分比。单位:% (4)总有机碳(TOC) 样品中有机碳(物质)的含量,CH4的物质来源。单位:mg/L或mg/kg;
第三节 沼气发酵的基本条件
4、适宜的料液浓度(以TS浓度计算) 沼气发酵可在2~30%的范围内运行。浓度在20%以下称湿发酵,以上 称为干发酵; 夏季及南方地区气温较高,料液浓度可以低一些,6%~8%即可; 冬季及北方地区气温较低,料液浓度要求高一些,一般可达10%~12%。 5、中性略偏碱的pH值 沼气微生物最适宜的pH值范围是6.8~7.5。 6、适宜的C/N比例 沼气发酵微生物对碳素需要量最多,其次是氮素。 一般认为最佳的碳氮比为25:1,但并不十分严格,20:1到40:1的范 围内都可正常发酵。 粪便属于富含氮(N)的原料,秸秆属于富含碳(C)的原料,因此, 可将秸秆、粪便按适当比例混合做发酵原料。
在一般的厌氧反应器中,约70%的甲烷由乙酸分解而来,其余30%的
甲烷大多来自H2对CO2的还原;
第三节 沼气发酵的基本条件
1、严格的厌氧环境 沼气发酵微生物当中产酸菌和产甲烷菌都是严格的厌氧性细菌,尤其是 产甲烷菌,对氧气特别敏感。它们不能在有氧的环境下生存,即使微量氧 存在,其生命活动也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产甲烷菌要求在氧化还原电 位-330mv以下的环境生活,即:严格的厌氧环境。 2、适宜的发酵温度(8 ℃ ~65℃) 常温:10~30 ℃ 中温:35-45 ℃左右 高温:45-60 ℃左右 3、充足的发酵原料 原料是供给沼气发酵微生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和能量,是 不断产生沼气的物质基础。
第四节 几种常见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缺点: (1)消化器体积较大; (2)要有足够的搅拌,因此能耗较高; (3)生产用大型消化器难以做到完全混合; (4)底物流出该系统时未完全消化,微生物随 出料而流失; 三、塞流式反应器(PFR) 亦称推流式反应器,是一种长方形的非完全混 合消化器。高浓度悬浮固体原料从一端进入,从另
和产氢螺旋体等。
(2)产氢产乙酸菌 将上述分解物(主要为有机酸)进一步分解为乙酸、H2和CO2
(3)耗氢产乙酸菌
将H2和CO2合成为乙酸,以及代谢糖类产生乙酸。 (4)产甲烷菌
甲烷形成是由一群生理上高度专化的细菌——产甲烷菌所引起的。产甲
烷菌是厌氧消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食物链中的最后一组成员。 将乙酸和H2/CO2转化为沼气。
第四节 几种常见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二、全混式反应器(CSTR) 又名高速消化器,是在常规厌氧反应 器内安装了搅拌装置。 优点: (1)可进入高SS原料(TS20%); (2)消化器内物料混合均匀,活性区 遍布整个消化器,增加了底物和微生物 的接触机会,效率高; (3)消化器内温度分布均匀; (4)进入消化器的物料能够迅速分散 ,保持较低的浓度水平; (5)避免了浮渣、结壳、堵塞、气体 逸出不畅和短流现象;
(4)在水力负荷较高或悬浮物较多时易流失活性污泥和微生物,运行技 术要求较高。
第四节 几种常见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五、升流式反应器( USR ) 是一种结构简单、适用于高悬浮固 体原料厌氧处理的反应器。 发酵原料从底部进入反应器,与反 应器内活性污泥接触,实现污染物的 快速降解。未被消化降解的固体颗粒 和活性污泥依靠自然沉降滞留在反映 其内,上清液从反应器上部溢出。 该反应器结构简单,无需搅拌,可 进入高悬浮固体发酵原料(TS>12% 以上),而且不需出水回流和三相分 离器装置,特别适用于高浓度、高悬
第三节 沼气发酵的基本条件
7、足量、优质的接种物(活性污泥) 引入产甲烷菌群,实现快速启动及正常产气的基础。 一般要求接种物达到发酵料液总量的10~30%,才能保证正常启动和旺
盛产气。
常用的接种物来源包括:①正常使用的沼气工程内的活性污泥及沼液; ②使用多年的厕所底泥;③阴沟底泥;④沤制半年以上的各种粪便的底泥 ;⑤人工厌氧堆沤方法制备的接种物。 厌氧消化过程生成的H2S使污泥呈黑色,因此发育良好的污泥一般为油 亮的黑色。一般采用每克VSS的每天最大甲烷产量750mL的污泥作为标准 厌氧活性污泥。(实物展示) 8、搅拌 搅拌的目的是使发酵原料分布均匀,增加沼气发酵微生物与原料的接触 ,加快发酵速度,提高产气量。同时也可防止大量原料浮渣结壳,致使原 料利用率降低,阻碍产生沼气的释放。
④产甲烷菌为不产甲烷菌清除代谢废物,解除反馈抑制; ⑤不产甲烷菌与产甲烷菌共同维持发酵环境的pH值。
第二节 沼气发酵原理
3、主要的沼气发酵理论: (1)二阶段理论 1936年由Barker首次提出,简要描述了沼气的发酵过程,该理论认为沼 气发酵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产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 由于两阶段理论解释了沼气发酵的主要过程,而且对实际工程有很好的 指导作用,因此,目前应用仍较为广泛;
第四节 几种常见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优点: (1)除三相分离器外,消化器结构简单,无搅拌装置及填料; (2)有机负荷大大提高; (3)颗粒污泥的形成使厌氧微生物天然固定化,增加了工艺的稳定性; (4)出水悬浮物含量低;
缺点:
(1)需要安装三相分离器; (2)需要安装布水装置;
(3)要求进水固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浮物含量低;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参数
(4)污泥停留时间(SRT) 单位生物量在处理系统中的平均停留时间。 (5)污泥体积指数(SVI) 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静置30min后,每克悬浮固体所占的体积(mL )。或单位体积水样在静置30min后,污泥的体积数(mL)。 是衡量污泥沉降性能的重要指标。 (6)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 指单位质量的厌氧活性污泥产甲烷的最大速率。单位:m3· 4/( CH
复杂有机物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
与Bryant等人提出三阶段理论同时,Zeikus等人提出了沼气发酵四阶段 理论,该理论在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耗氢产乙酸过程,即由耗氢产 、醇类 乙酸产乙酸菌把H +CO 脂肪酸(丙酸、丁酸、乳酸等) 转化为乙酸(CH3COOH),形成了水解阶段、
2 2
Ⅰ
发酵性细菌
kgVSS· d)。
该参数表示了厌氧活性污泥所具有的潜在产甲烷能力。
第二节 沼气发酵原理
沼气发酵是一个由多种类群细菌参与完成的,通过分解有机物并产生以 CH4和CO2为主要产物的,复杂的微生物学过程。 1、沼气发酵的特点 沼气发酵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参与发酵微生物种类繁多,混菌发酵。 (2)发酵原料复杂,来源广泛,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COD大于 50000mg/L); (3)厌氧发酵自身能耗低,相同条件下仅为好氧分解的1/30~1/20; (4)沼气发酵装置(厌氧反应器)种类繁多,条件适合,均可产气;
第四节 几种常见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四、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UASB) UASB是目前发展最快 的消化器,其特征是自下而 上流动的污水通过膨胀的颗 粒状污泥床被消化分解,整 个反应器分为三个区,即污 泥床、污泥层和三相分离器 。沼气工程发酵原料在污泥 床和污泥层去被消化分解, 产生的沼气随升流的固体、 液体在三相分离器区实现分 离并被收集。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参数
(5)化学需氧量(COD) 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的有机物被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完全氧化,消 耗氧化剂的量,以氧气(O2)表示。单位:mg/L
(6)生化需氧量(COD)
由于微生物活动,将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氧的量。通常用在 20 ℃恒温培养5d,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来衡量,用BOD5。 (7)BOD5/COD 反应水中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程度。0.3~0.4~0.58。 表2-1 BOD5/COD值与可生物降解性参考数据 (8)原料产气量(产气潜力)
(视频:沼气工程技术原理)
第四节 几种常见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概念:大中型沼气工程所采用的工程主体即厌氧反应器。 经过近几十年国内外研究及工程实践,常规厌氧反应器、全混式反应器 、塞流式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升流式反应器等5种类型比 较适合于大中型沼气工程实际。 一、常规厌氧反应器 密闭池体,仅为沼气发酵提供厌氧环境,无 搅拌装置,结构简单。 原料自然沉降,从上到下依次分层为:浮渣 层、上清液层、活性层、沉渣层。 沼气发酵活动旺盛场所只限于活性层。 发酵效率低,造价低廉,应用广泛;多于常 温下运行,采用批量或半批量发酵工艺。
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原料,在适宜条件下经厌氧微生物完全消化所 产生的沼气量。
单位:L/(kg· TS)或L/(kg· VS) (9)产气速率 指单位时间的产气量。单位: L/h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参数
(10)池容产气率 指单位时间、单位发酵罐容积的产气量。单位:m3/m3· d 2、厌氧反应器的运行参数 (1)容积负荷 消化器单位体积每天所承受(能消化分解)的有机物的量,通常以 kgCOD/m3· d表示。沼气工程上常用kgTS/m3· d或kgVS/m3· d表示。
可溶性有机物
产 酸 阶 段
不溶性有机物
细菌细胞
有机酸、醇、 CO2、H2
其他产物
细菌细胞
CH4、CO2
产 甲 烷 阶 段
第二节 沼气发酵原理
(二)三阶段理论 1979年,Bryant等人提出,将沼气发酵过程分成由三大代谢类群微生物 引起的三阶段理论,即水解阶段、产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 (三)四阶段理论
第二节 沼气发酵原理
第二节 沼气发酵原理
(5)不产甲烷菌 在沼气发酵系统中,不直接产生甲烷的微生物,主要包括一些好
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
主要作用为将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成简单小分子有机物。 二者的关系: ①不产甲烷菌为产甲烷菌提供食物; ②不产甲烷菌为产甲烷菌创造适宜的厌氧环境;
③不产甲烷菌为产甲烷菌清除有毒物质;
一段流出,发酵原料在消化器内的流动呈活塞式推
移状态,随着料液的流动,原料依次经水解酸化阶 段、产氢产乙酸阶段、产甲烷阶段被逐步降解。实 际应用中,为减少反应器占地及工程施工方便,常 采用消化器内设置挡板的方式。
第四节 几种常见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优点: (1)不需搅拌,结构简单,能耗低; (2)除适用于高悬浮物的废物处理外,尤其适用于牛粪的消化; (3)运转方便,故障少,稳定性高; 缺点: (1)固体物质可能沉于底部,影响消化器的有效体积; (2)需要固体和微生物的回流作为接种物; (3)由于反应器体积/面积的比值较小,难以保持温度恒定; (4)易产生结壳;
(5)产甲烷菌要求氧化还原电位-330mv以下,即严格厌氧环境。
2、参与沼气发酵的细菌(沼气发酵的微生物类群) (1)发酵性细菌 水解纤维素、蛋白质、脂类为可溶性糖类、肽、氨基酸和脂肪酸等。
第二节 沼气发酵原理
水解菌(大多为厌氧菌,也有兼性菌):梭状芽孢杆菌、拟杆菌、丁酸 菌、嗜热双歧杆菌、产气梭状芽孢杆菌、产琥珀酸梭状菌、北京丙酸杆菌
容积负荷是消化器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
(2)厌氧反应器污泥负荷 指每千克厌氧活性污泥每天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单位: kgCOD/(VSS· d)。是衡量厌氧活性污泥活性(对有机物分解能力)的 重要指标。 (3)水力滞留时间(HRT) 指进入消化器的水在反应器内的平均停留时间,单位d或h。
HRT(d)=消化器有效容积(m3)/每天进料量(m3)
Ⅱ 产氢产乙酸细菌 发酵(或酸化)阶段、产乙酸阶段、产甲烷阶段;
乙 酸
Ⅳ 耗氢产乙酸细菌 Ⅲ 产甲烷细菌
H2+CO2
CH4+CO2
第二节 沼气发酵原理
产甲烷阶段的生化过程: 乙酸 H2+CO2 甲酸 甲醇 CH3COOH=CH4 +CO2 H2 +CO2 =CH4 +H2O 4HCOOH =CH4 + 3CO2+ 2H2O 3CH3OH =3CH4 + CO2+ 2H2O
第二章 沼气工程技术原理
本章内容:
1 2 3 4 5
基本概念与参数 沼气发酵原理
沼气发酵的基本条件
几种常见厌氧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作业、拓展及预习内容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参数
1、原料有机物含量和沼气产量评价指标 (1)总固体(TS) 又称干物质浓度,指将一定量的原料放置在100~105℃烘箱内,烘干至恒 重,烘干物质占总重的百分比。单位:% (2) 悬浮固体含量(SS) 是指水中不能通过过滤器的固体物。测定方法:定量滤纸过滤水样,将 滤渣于100~105℃烘干称重得出。单位:g/L或mg/L (3)挥发性固体(VS)和挥发性悬浮固体(VSS) 将测过TS和SS的残留物进一步放于马弗炉中,于550±50 ℃灼烧至恒重 ,挥发部分占原烘干物的质量百分比。单位:% (4)总有机碳(TOC) 样品中有机碳(物质)的含量,CH4的物质来源。单位:mg/L或mg/kg;
第三节 沼气发酵的基本条件
4、适宜的料液浓度(以TS浓度计算) 沼气发酵可在2~30%的范围内运行。浓度在20%以下称湿发酵,以上 称为干发酵; 夏季及南方地区气温较高,料液浓度可以低一些,6%~8%即可; 冬季及北方地区气温较低,料液浓度要求高一些,一般可达10%~12%。 5、中性略偏碱的pH值 沼气微生物最适宜的pH值范围是6.8~7.5。 6、适宜的C/N比例 沼气发酵微生物对碳素需要量最多,其次是氮素。 一般认为最佳的碳氮比为25:1,但并不十分严格,20:1到40:1的范 围内都可正常发酵。 粪便属于富含氮(N)的原料,秸秆属于富含碳(C)的原料,因此, 可将秸秆、粪便按适当比例混合做发酵原料。
在一般的厌氧反应器中,约70%的甲烷由乙酸分解而来,其余30%的
甲烷大多来自H2对CO2的还原;
第三节 沼气发酵的基本条件
1、严格的厌氧环境 沼气发酵微生物当中产酸菌和产甲烷菌都是严格的厌氧性细菌,尤其是 产甲烷菌,对氧气特别敏感。它们不能在有氧的环境下生存,即使微量氧 存在,其生命活动也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产甲烷菌要求在氧化还原电 位-330mv以下的环境生活,即:严格的厌氧环境。 2、适宜的发酵温度(8 ℃ ~65℃) 常温:10~30 ℃ 中温:35-45 ℃左右 高温:45-60 ℃左右 3、充足的发酵原料 原料是供给沼气发酵微生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和能量,是 不断产生沼气的物质基础。
第四节 几种常见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缺点: (1)消化器体积较大; (2)要有足够的搅拌,因此能耗较高; (3)生产用大型消化器难以做到完全混合; (4)底物流出该系统时未完全消化,微生物随 出料而流失; 三、塞流式反应器(PFR) 亦称推流式反应器,是一种长方形的非完全混 合消化器。高浓度悬浮固体原料从一端进入,从另
和产氢螺旋体等。
(2)产氢产乙酸菌 将上述分解物(主要为有机酸)进一步分解为乙酸、H2和CO2
(3)耗氢产乙酸菌
将H2和CO2合成为乙酸,以及代谢糖类产生乙酸。 (4)产甲烷菌
甲烷形成是由一群生理上高度专化的细菌——产甲烷菌所引起的。产甲
烷菌是厌氧消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食物链中的最后一组成员。 将乙酸和H2/CO2转化为沼气。
第四节 几种常见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二、全混式反应器(CSTR) 又名高速消化器,是在常规厌氧反应 器内安装了搅拌装置。 优点: (1)可进入高SS原料(TS20%); (2)消化器内物料混合均匀,活性区 遍布整个消化器,增加了底物和微生物 的接触机会,效率高; (3)消化器内温度分布均匀; (4)进入消化器的物料能够迅速分散 ,保持较低的浓度水平; (5)避免了浮渣、结壳、堵塞、气体 逸出不畅和短流现象;
(4)在水力负荷较高或悬浮物较多时易流失活性污泥和微生物,运行技 术要求较高。
第四节 几种常见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五、升流式反应器( USR ) 是一种结构简单、适用于高悬浮固 体原料厌氧处理的反应器。 发酵原料从底部进入反应器,与反 应器内活性污泥接触,实现污染物的 快速降解。未被消化降解的固体颗粒 和活性污泥依靠自然沉降滞留在反映 其内,上清液从反应器上部溢出。 该反应器结构简单,无需搅拌,可 进入高悬浮固体发酵原料(TS>12% 以上),而且不需出水回流和三相分 离器装置,特别适用于高浓度、高悬
第三节 沼气发酵的基本条件
7、足量、优质的接种物(活性污泥) 引入产甲烷菌群,实现快速启动及正常产气的基础。 一般要求接种物达到发酵料液总量的10~30%,才能保证正常启动和旺
盛产气。
常用的接种物来源包括:①正常使用的沼气工程内的活性污泥及沼液; ②使用多年的厕所底泥;③阴沟底泥;④沤制半年以上的各种粪便的底泥 ;⑤人工厌氧堆沤方法制备的接种物。 厌氧消化过程生成的H2S使污泥呈黑色,因此发育良好的污泥一般为油 亮的黑色。一般采用每克VSS的每天最大甲烷产量750mL的污泥作为标准 厌氧活性污泥。(实物展示) 8、搅拌 搅拌的目的是使发酵原料分布均匀,增加沼气发酵微生物与原料的接触 ,加快发酵速度,提高产气量。同时也可防止大量原料浮渣结壳,致使原 料利用率降低,阻碍产生沼气的释放。
④产甲烷菌为不产甲烷菌清除代谢废物,解除反馈抑制; ⑤不产甲烷菌与产甲烷菌共同维持发酵环境的pH值。
第二节 沼气发酵原理
3、主要的沼气发酵理论: (1)二阶段理论 1936年由Barker首次提出,简要描述了沼气的发酵过程,该理论认为沼 气发酵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产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 由于两阶段理论解释了沼气发酵的主要过程,而且对实际工程有很好的 指导作用,因此,目前应用仍较为广泛;
第四节 几种常见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优点: (1)除三相分离器外,消化器结构简单,无搅拌装置及填料; (2)有机负荷大大提高; (3)颗粒污泥的形成使厌氧微生物天然固定化,增加了工艺的稳定性; (4)出水悬浮物含量低;
缺点:
(1)需要安装三相分离器; (2)需要安装布水装置;
(3)要求进水固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浮物含量低;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参数
(4)污泥停留时间(SRT) 单位生物量在处理系统中的平均停留时间。 (5)污泥体积指数(SVI) 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静置30min后,每克悬浮固体所占的体积(mL )。或单位体积水样在静置30min后,污泥的体积数(mL)。 是衡量污泥沉降性能的重要指标。 (6)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 指单位质量的厌氧活性污泥产甲烷的最大速率。单位:m3· 4/( CH
复杂有机物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
与Bryant等人提出三阶段理论同时,Zeikus等人提出了沼气发酵四阶段 理论,该理论在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耗氢产乙酸过程,即由耗氢产 、醇类 乙酸产乙酸菌把H +CO 脂肪酸(丙酸、丁酸、乳酸等) 转化为乙酸(CH3COOH),形成了水解阶段、
2 2
Ⅰ
发酵性细菌
kgVSS· d)。
该参数表示了厌氧活性污泥所具有的潜在产甲烷能力。
第二节 沼气发酵原理
沼气发酵是一个由多种类群细菌参与完成的,通过分解有机物并产生以 CH4和CO2为主要产物的,复杂的微生物学过程。 1、沼气发酵的特点 沼气发酵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参与发酵微生物种类繁多,混菌发酵。 (2)发酵原料复杂,来源广泛,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COD大于 50000mg/L); (3)厌氧发酵自身能耗低,相同条件下仅为好氧分解的1/30~1/20; (4)沼气发酵装置(厌氧反应器)种类繁多,条件适合,均可产气;
第四节 几种常见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四、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UASB) UASB是目前发展最快 的消化器,其特征是自下而 上流动的污水通过膨胀的颗 粒状污泥床被消化分解,整 个反应器分为三个区,即污 泥床、污泥层和三相分离器 。沼气工程发酵原料在污泥 床和污泥层去被消化分解, 产生的沼气随升流的固体、 液体在三相分离器区实现分 离并被收集。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参数
(5)化学需氧量(COD) 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的有机物被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完全氧化,消 耗氧化剂的量,以氧气(O2)表示。单位:mg/L
(6)生化需氧量(COD)
由于微生物活动,将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氧的量。通常用在 20 ℃恒温培养5d,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来衡量,用BOD5。 (7)BOD5/COD 反应水中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程度。0.3~0.4~0.58。 表2-1 BOD5/COD值与可生物降解性参考数据 (8)原料产气量(产气潜力)
(视频:沼气工程技术原理)
第四节 几种常见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概念:大中型沼气工程所采用的工程主体即厌氧反应器。 经过近几十年国内外研究及工程实践,常规厌氧反应器、全混式反应器 、塞流式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升流式反应器等5种类型比 较适合于大中型沼气工程实际。 一、常规厌氧反应器 密闭池体,仅为沼气发酵提供厌氧环境,无 搅拌装置,结构简单。 原料自然沉降,从上到下依次分层为:浮渣 层、上清液层、活性层、沉渣层。 沼气发酵活动旺盛场所只限于活性层。 发酵效率低,造价低廉,应用广泛;多于常 温下运行,采用批量或半批量发酵工艺。
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原料,在适宜条件下经厌氧微生物完全消化所 产生的沼气量。
单位:L/(kg· TS)或L/(kg· VS) (9)产气速率 指单位时间的产气量。单位: L/h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参数
(10)池容产气率 指单位时间、单位发酵罐容积的产气量。单位:m3/m3· d 2、厌氧反应器的运行参数 (1)容积负荷 消化器单位体积每天所承受(能消化分解)的有机物的量,通常以 kgCOD/m3· d表示。沼气工程上常用kgTS/m3· d或kgVS/m3· d表示。
可溶性有机物
产 酸 阶 段
不溶性有机物
细菌细胞
有机酸、醇、 CO2、H2
其他产物
细菌细胞
CH4、CO2
产 甲 烷 阶 段
第二节 沼气发酵原理
(二)三阶段理论 1979年,Bryant等人提出,将沼气发酵过程分成由三大代谢类群微生物 引起的三阶段理论,即水解阶段、产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 (三)四阶段理论
第二节 沼气发酵原理
第二节 沼气发酵原理
(5)不产甲烷菌 在沼气发酵系统中,不直接产生甲烷的微生物,主要包括一些好
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
主要作用为将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成简单小分子有机物。 二者的关系: ①不产甲烷菌为产甲烷菌提供食物; ②不产甲烷菌为产甲烷菌创造适宜的厌氧环境;
③不产甲烷菌为产甲烷菌清除有毒物质;
一段流出,发酵原料在消化器内的流动呈活塞式推
移状态,随着料液的流动,原料依次经水解酸化阶 段、产氢产乙酸阶段、产甲烷阶段被逐步降解。实 际应用中,为减少反应器占地及工程施工方便,常 采用消化器内设置挡板的方式。
第四节 几种常见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优点: (1)不需搅拌,结构简单,能耗低; (2)除适用于高悬浮物的废物处理外,尤其适用于牛粪的消化; (3)运转方便,故障少,稳定性高; 缺点: (1)固体物质可能沉于底部,影响消化器的有效体积; (2)需要固体和微生物的回流作为接种物; (3)由于反应器体积/面积的比值较小,难以保持温度恒定; (4)易产生结壳;
(5)产甲烷菌要求氧化还原电位-330mv以下,即严格厌氧环境。
2、参与沼气发酵的细菌(沼气发酵的微生物类群) (1)发酵性细菌 水解纤维素、蛋白质、脂类为可溶性糖类、肽、氨基酸和脂肪酸等。
第二节 沼气发酵原理
水解菌(大多为厌氧菌,也有兼性菌):梭状芽孢杆菌、拟杆菌、丁酸 菌、嗜热双歧杆菌、产气梭状芽孢杆菌、产琥珀酸梭状菌、北京丙酸杆菌
容积负荷是消化器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
(2)厌氧反应器污泥负荷 指每千克厌氧活性污泥每天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单位: kgCOD/(VSS· d)。是衡量厌氧活性污泥活性(对有机物分解能力)的 重要指标。 (3)水力滞留时间(HRT) 指进入消化器的水在反应器内的平均停留时间,单位d或h。
HRT(d)=消化器有效容积(m3)/每天进料量(m3)
Ⅱ 产氢产乙酸细菌 发酵(或酸化)阶段、产乙酸阶段、产甲烷阶段;
乙 酸
Ⅳ 耗氢产乙酸细菌 Ⅲ 产甲烷细菌
H2+CO2
CH4+CO2
第二节 沼气发酵原理
产甲烷阶段的生化过程: 乙酸 H2+CO2 甲酸 甲醇 CH3COOH=CH4 +CO2 H2 +CO2 =CH4 +H2O 4HCOOH =CH4 + 3CO2+ 2H2O 3CH3OH =3CH4 + CO2+ 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