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总论

合集下载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1、作物育种学、品种的概念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2、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作物育种学的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物育种学的任务:(1)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2)搜索、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3)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简述作物品种的概念和作用4、基本概念:自然进化、人工进化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演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三大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相互关系: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基本方向。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作物遗传方式的种类:一类是有性繁殖,凡是由雌配子(卵子)和雄配子(精子)相互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称为有性繁殖。

第二种是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主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1)自花授粉是指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代表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分子辅助育种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传统育种,加速品 种的遗传改良。
作物品种改良的途径与方法
选择育种
通过选择优良个体,培 育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
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 优势,创造新品种的方
法。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 诱发基因突变,创造新
品种的方法。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 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04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与策略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
01
02
03
04
提高作物产量
通过改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
求。
增强抗逆性
提高品种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如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 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改善品质
改良品种的品质特性,如营养 价值、口感、色泽等,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处理种子,诱发基因突 变,从中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选择育种
通过对自然变异或人工创造变异的选择,选育符合人 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现代育种技术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造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细胞工程育种
通过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等技术,创造具有优良 性状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实践案例分析
水稻育种
介绍我国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典型案例,如超级稻的培 育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小麦育种
分析小麦育种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在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方面 的实践成果。
玉米育种
探讨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在提高产量和抗 逆性方面的实践案例。

12.23作物育种学(总论+水稻)

12.23作物育种学(总论+水稻)

作物育种学(总论)必须掌握的内容(一)注:带“s”的是ppt的思考题,这个整理的内容不全,还需完善绪论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第一章1 有性繁殖: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异化授粉、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配子的结合(受精)过程,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植株营养体繁殖、无融合生殖)S2 无融合生殖(植物的雌雄性性细胞甚至雌配子体内的某些单、二倍体细胞,不经过正常受精和两性配子的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及其类型?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生产上的意义?1.无性系品种的选育可采用有性杂交和无性繁殖相结合的方法,迅速固定优良性状和杂种优势。

2.芽变育种是营养体无性系品种育种的一种有效方法。

S3 自交的遗传效应。

1 自交使杂合基因型趋向纯合2 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型的后代发生性状分离3 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型的后代生活力衰退正确理解P16的“Xn =(1-1/2 r )*100%”,r=自交代数。

Xn为后代纯合比例4 “自交引起后代生活力衰退”,为什么?(群体中被掩盖的不利隐形基因,将因纯合而被表现出来)这对自花授粉作物和异花授粉作物来说有何异同?自花授粉作物:由于长期自交,群体内个体的基因型是纯合的,个体间基因型是同质的,表现型是整齐一致的。

异化授粉,品种群体内个体的基因型是杂合的,个体间的基因型是异质的。

S5 品种的概念(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及其基本特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6 作物品种一般可分为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和无性系品种,论述四种类型品种群体的遗传组成及其育种特点?自交系品种:从突变中及杂交组合中经过多代自交加选择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特点:1.自交 + 单株选择,连续自交下选择纯合优良的基因型 2.拓宽遗传变异范围,从变异丰富的大群体中选择优良基因型杂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作物育种学总论

作物育种学总论

作物育种学总论名词解释:1、杂交育种:通过两个或更多各亲本品种杂交获得杂种,进一步从杂种后代自交分离群体内选择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2、回交育种:两种亲本杂交后,从F1回交于亲本之一,从回交后代选择特定植株仍回交于该亲本,如此连续进行若干次自交选择育成新品种的方法3、育种目标: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提出应具有的优良的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4、种质资源:一般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类生物类型5、特殊配合力:指两个特定亲本系所组配的杂交种的产量水平6、一般配合力:指一个纯系亲本与其他若干系品种杂交后,与其杂种一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7、胞质不育:是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8、细胞质雄性不育:是一种不能产生有活力或可育花粉的母性遗传现象9、核不育性:受细胞核不育基因控制的,与细胞质无关的雄性不育类型10、品种审定:新品系或引进品种在完成品种试验程序后,省级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试验结果,审定其能否推广,能推广的审定其范围,这一过程就叫品种审定11、区域试验:是鉴定作物新品种使用价值和适应区域范围的一种多点试验,包括点的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试验12、垂直抗性:寄主品种对病原菌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免疫或高抗,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的13、水平抗性: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14、复合杂交: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15、单交:两个品种进行杂交称为单交,只需进行一次杂交,简单易行,育种方便16、群体杂交:通过鉴定选择,人工控制的自由交配等一系列育种手段,改变基因、基因型频率,增加优良基因的重组,从而达到提高有利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方法17、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所具有的产生完整生物个体的固有能力1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作物育种学总论全套课件

作物育种学总论全套课件

2024/1/30
18
基因工程育种法
基因克隆与转化
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载体上,通过转化等方法导入受体细胞,培育出 转基因作物。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作物基因组进行定点编辑,实现基因敲除、插 入或替换等,创造新的变异类型。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挖掘作物基因组中控制重要性状的基 因或位点,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遗传物 质变异,从变异后代中选择符合 育种目标的个体。
25
种子质量控制与管理
种子质量评价标准
包括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 等指标,确保种子质量符合国家 标准。
种子检验与认证
通过专业机构对种子质量进行检 验和认证,确保种子质量可靠。
01 02 03 04
2024/1/30
种子生产技术
回交育种
将优良品种与某一亲本进行多次回交,使后代逐渐接近优良品种 ,同时保留某些特定性状。
17
诱变育种法
物理诱变
利用物理因素如射线、激光等处 理作物种子或植株,诱发基因突 变,产生新的变异类型。
化学诱变
利用化学诱变剂处理作物种子或 植株,诱发基因突变,产生新的 变异类型。
生物诱变
利用某些生物因素如病毒、细菌 等感染作物,诱发基因突变或染 色体畸变,产生新的变异类型。
汰不利变异,使作物性状向目标方向发展。
2024/1/30
12
有性杂交与基因重组原理
有性杂交的意义
有性杂交是实现基因重组的重要途径 ,可以创造新的变异类型,为育种提 供丰富的遗传资源。
基因重组的结果
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现 型,为育种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

作物育种学总论(全)题库

作物育种学总论(全)题库

名词解释: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群体。

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稳定性,Stability ),同时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致性,Uniformity),并在这些性状上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有所区别(特异性, Distinctness)种(species):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化、形态特征的生物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种内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subspecies):不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生境不同导致两地植物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

变种(variety):具有相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微生境不同导致植物间具有可遗传的差异。

作物品质:指作物经济器官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

株型:指作物的茎、枝、叶等主要光和器官在植株上的着生态势。

合理的株型可使作物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提高有机物的合成,为高产打好基础。

有性繁殖(Sexually propagating):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 )异花授粉(cross-pollination )常异花授粉(often-cross pollination )无性繁殖(Asexually propagating ):不经过两性配子的受精过程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同一花朵内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或同一株的花粉传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的授粉方式。

异花授粉雌蕊柱头接受异株花粉受精的授粉方式常异花授粉: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衍后代的授粉方式。

自交不亲和性:具有两性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的某些植物,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自交不亲和性是一种受遗传控制的、提高植物自然异交率的特殊适应性。

作物育种学总论

作物育种学总论

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总论绪论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学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作物育种学的:A、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B、搜集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C、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突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4、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能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包括有意的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6、品种:是指具有共同来源和一致性状的栽培作物,遗传性稳定,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第一章作物的繁育方式及品种类型1、作物繁殖方式:(1)作物繁殖的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有性繁殖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A、自花授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

B、异花授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等,自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C、常异花授粉:棉花、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高粱、蚕豆等,自然异交率在5%——50%之间。

(3)无性繁殖的营养繁殖:甘薯、马铃薯、木薯、甘蔗等。

2、作物品种的类型和各类作物的育种特点:(1)类型:A、自交系品种;B、杂交系品种;C、群体品种;D、无性系品种。

(2)育种特点:A、自交系品种:a、自花授粉加单株选择的育种方法;b、拓展遗传变异范围,在大群体中进行单株选择。

B、杂交系品种:a、包括自交系育种和杂交组合育种两个育种程序,贯穿于两个程序之间的关键问题是自交系间的配合力测定;b、对影响亲本繁殖和配制杂种产量的性状必须加强选择;c、需要建立相应的种子生产基地和供销体系。

(整理)★作物育种学总论

(整理)★作物育种学总论

第1章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2.从作物育种的角度,简述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自交的遗传效应1.保持纯合基因型(自花授粉作物良种繁育的依据)2.使杂合后代基因型趋于纯合,并发生性状分离,每自交1代,杂合基因型减半; 杂合基因多,纯合慢【杂交育种、纯系(自交系)品种选育依据】3.后代生活力衰退杂合基因型作物自交后代生活力衰退(自交衰退);自花授粉作物杂交种也有衰退现象。

异交的遗传效应1.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2.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3.根据品种群体内个体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以及个体间基因型的情况,可将不同的品种归纳为哪几种群体类型?自交(纯)系品种(pure line cultivar)杂交种品种(hybrid cultivar)群体品种(population cultivar)无性系品种(clonal cultivar)第2章种质资源1.名词解释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 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起源中心:凡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且比较集中、具有地区特有变种性状和近亲野生(栽培)类型的地区。

初生中心:最初始的起源地(原生起源中心;)次生中心: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

原生作物:人类有目的驯化的植物(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等)。

次生作物: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当其被传播到不适宜于原生作物而对杂草生长有利的环境时,被人类分离而成为栽培的主体作物(燕麦和黑麦)。

遗传多样性:基因库或基因银行(gene pool,gene bank):指储备的具有形形色色基因资源的各种材料。

初级基因库( gene pool 1 ):资源材料间能相互杂交,正常结实,无生殖隔离,杂种可育,染色体配对良好,基因转移容易。

次级基因库( gene pool 2 ):资源间的基因能转移。

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不实或杂种不育,须借助特殊育种手段实现基因转移。

作物育种学总论

作物育种学总论

绪论
第一节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农作物品种有三个基本特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般可增产10%或更高。

②改进产品品质
③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
④扩大作物种植面积
⑤有利于耕种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生产率的提高。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育种目标要求提高
2.种质资源受到重视
3.新品种的选育效率提高
4.育种途径多样化。

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学总论

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学总论
型的品种都应具有“三性”
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 什么叫进化?
• 进化的三个基本因素是什么?他们之间 的关系如何?
• 什么是自然进化?什么是人工进化? • 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的异同点有哪些?
• 从进化的角度看,作物育种的实质就是 适当利用自然进化的人工进化。
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 遗传改良就是作物品种改良。新品种的 应用对提高作物产量的贡献率为40%。
间的协作 (四)种子产业化
三、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
• 常规育种是从遗传物质变异(基因突变、 染色体结构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以 及遗传物质重组所产生的各种变异类型 中,通过选择培育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 异品种。
• 它有如下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基因, 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水 平。2、盲目性较大。3、育种既是科学 又是艺术。
作物育种学总论
• 绪论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先看几个重要数据:
耕地占世界的
7% (15亿亩左右)
粮食总量占世界的 24% (5亿吨左右)
养活人口占世界的 22% (超过13亿)
人均粮食不到400公斤
• 人口还在增长(P1图) • 耕地还在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工业用
(二)分子育种的兴起
• 植物基因工程在育种上应用最重要的突 破是在抗逆性育种方面:TMV外壳蛋白 基因(烟草);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 (棉花、玉米),抗除草剂基因(大豆)
基因工程有3大优点:
• 源于生物的有利基因在人、动物、植物、 微生物四大系统内可进行随机交换。
• 基因工程可以获得生物的定向变异。 • 基因工程是使个别目的基因转移的技术。

作物育种学总论分解

作物育种学总论分解

作物育种学总论绪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实施“粮食安全”策略,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

一是通过作物的遗传改良,选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优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二是通过改善和保证优良品种的生长发育条件,充分发挥其高产优质高效的作用。

前者属于作物育种学科研究的内容,后者则主要是属于作物栽培学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02年的报告中指出,今后国际粮食总产量增长的20%可依靠面积的增加,而80%将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

单产提高的60%~80%将来源于良种的科技进步。

一、作物育种学及其内容、性质和任务1.什么是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制定育种目标及其实施策略;(2)搜集并研究、鉴定种质资源;(3)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与技术;(4)选择的理论和方法;(5)目标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鉴定与选择方法;(6)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7)育种不同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3.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是在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发掘、研究和利用有关的种质资源,针对一定地区的经济和生产发展的需要,采用适宜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于本地区的作物优良品种;同时在其繁育推广过程中,要保持和提高其种性,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优质种子,促进“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

作物育种学是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和植物生态学为主要理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今天的作物育种科学已远远超出一门学科的范畴,除了上述的主要理论基础外,它还涉及到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生物统计、农产品加工等多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而且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要做好育种工作,需要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还要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国内外育种工作的现状与动态,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育种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艰苦的劳动才可得以实现。

作物育种总论(独本农学自考资料)

作物育种总论(独本农学自考资料)

绪论作物品种:作物品种是在一定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一定作物群体。

它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状,在生物学上、经济上和形态上具有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

进化三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

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优良品种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4)扩大作物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1 研究作物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2 搜集和创造种质资源;3 研究良种繁育的方法和技术;4 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育种目标的制定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选择的理论与方法;人工创造新变异的途径、方法及技术;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常规育种:常规育种是从遗传物质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以及遗传物质重组所产生的各种变异类型中,通过选择培育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异品种。

常规育种的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基因,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水平。

2、盲目性较大。

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现代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1主要发展动向:育种目标要求提高。

2.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等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加强。

3.广泛采用现代技术和仪器,对目标性状进行微量、快速、精确的鉴定和分析,以提高选育效率。

4.除了传统的育种途径外,还大力开拓育种的新途径和方法,包括人工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
(3)在繁育、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数 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促进高产、优质、高 效农业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以 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涉及 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 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 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
3. 鉴定分析方法微量、精确、快速。 在目标性状的鉴定、分析、选择中,广泛采
用现代技术和仪器,进行快速、精确、微量和非 破坏性的鉴定分析,以提高育种效率。
4. 开拓育种新途径和新技术。 除应用传统的育种技术外,还大力开拓人
工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细胞工 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
遗传改良的作用:
1 提高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扩大其种植区域 2 改良其农艺性状,更利于栽培管理 3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以提高总产 4 改进产品品质,适应人类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5 增强对病虫害和环境胁迫的抗耐性,达到稳产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和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
1. 性质: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 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研究的重点是对作物进行遗传改 良,使得有利性状得到重组,达到高产、优质、 适应性强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研究的重点是改善作物生长发育 的环境条件,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各种生物都是从原始生物演变而产生的。这 种演变发展的过程称为进化过程。 决定进化的三大基本要素:遗传、变异和选择。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因素,选择决定着 进化的方向。 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进 化速度相对缓慢。

作物育种学总论

作物育种学总论

4 、小麦 5 、棉花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利用GMS和利用 人工去雄配制杂种两反面
第二节 杂种优势表现特征
一、杂种优势的普遍性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几乎所有生物都存在 杂种优势,可以这样说,凡能进行正常有性繁殖的动植物, 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杂种优势的表现方面:
1、生长势和营养体 2、抗逆性和适应性 3、生理功能方面 4、产量和产量因素方面 5、品质方面 6、生化表现方面
二、杂种优势表现的复杂多样性
作物杂种优势表现的影响因素:
1、作物种类 2、亲本纯度 3、亲缘关系远近 4、杂交组合 5、性状 6、杂交方式 7、环境条件
三、杂种优势的度量
1、中亲优势或相对优势
中亲优势(%) =(F1-MP)/MP ×100;MP=(P1+P2)/ 2 2、超亲优势 超亲优势(%)=(F1-HP)/HP×100 3、超标优势或竞争优势 超标优势(%) =(F1-CK)/CK×100 4、杂种优势指数 杂种优势指数(%)=F1/MP×100
(三)染色体组—胞质基因互作模式
第四节、杂种品种的选育程序
一、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条件 作物杂种优势要在生产上加以利用,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强优势的杂交组合 (二)异交结实率高 (三)繁殖与制种技术简单易行 二、亲本选配 双亲的遗传纯合度越高,杂种的一致性就越好,优势就越大。 优良的亲本是获的强优势杂种品种的基础。 (一)对杂种亲本的基本要求 1、纯度高 2、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 3、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 4、亲本自身产量高,开花习性符合制种要求
第三节、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
一、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机理假说
(一)显性假说
基本论点:F1集中了控制双亲有利性状的显性基因, 每个基因都能产生完全显性或部分显性效应,由于双 亲显性基因的互作作用,从而产生杂种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品 种 的 合 理 搭 配 在同一地区范围内,自然条件和生产条 件也不尽相同,生产上对品种的要求也就有 类型上的差异。因此,在制定育种目标时就 应考虑培育具有适当差异的几类品种,以满 足生产上搭配种植的需要。
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各种作物都有一系列性状,这些性状又 有其组成因素。其中特别需要改良的性状称
由以上可以看出
作物品种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优良品种的时间性和区域性。
优良品种包括品种品质和播种品质两层含义。
二、作物优良品种在发展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1.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在同样的区域和耕作栽培条件下,一般可增 产20-30%,甚至达到40-50%。
2. 改善产品品质。
禾谷类作物提高蛋白质含量,使氨基酸平衡; 油料作物提高脂肪含量,使脂肪酸平衡; 纤维作物提高纤维长度、强力等内在品质。
第三节
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一、作 物 品 种 的 概 念
作物品种是 (1) 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 类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 (2)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 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能与同一作物的其它 群体相区别; (3)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 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在繁育、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数 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促进高产、优质、高 效农业的发展。
3.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以 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涉及 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 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 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
3. 鉴定分析方法微量、精确、快速。 在目标性状的鉴定、分析、选择中,广泛采 用现代技术和仪器,进行快速、精确、微量和非 破坏性的鉴定分析,以提高育种效率。
4. 开拓育种新途径和新技术。 除应用传统的育种技术外,还大力开拓人 工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细胞工 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
三、优 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新品 种具有 优良的品质 (如出米率高、出粉率高、蛋白质含 量高、脂肪含量高、含糖量高、纤维内在品质好、有害物 质含量低等),甚至要求具有一定的 品质产量(如蛋白 质产量、脂肪产量等)。
四、适 应 性 强
培育作物品种即要考虑适应本地当前的自然条件,又 要考虑如何适应发展中的耕作栽培水平。 早熟:可避免后期灾害、利于耕作改制、提高复种指数。 矮化:抗倒、耐肥水、利于密植和机械化收获。 抗落粒:可减少收获中的损失。
为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一、产 量 性 状
产量的提高直接取决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增长。
禾谷类作物的籽粒产量 = 单位面积株数 株穗数 穗粒数 粒重 棉花的皮棉产量 = 单位面积株数 单株结铃数 单铃重 衣分 大豆和油菜籽粒产量 = 单位面积株数 株荚数 荚粒数 粒重
从细胞学,DNA序列分析等方法提 出棉属的进化图谱
二、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改良是指作物品种改良。 野生植物 栽培植物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发掘可供食用、饲用、 药用及工业原料用的各种植物种类的工作一直在 不断地进行着,从而使作物的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栽培作物的来源:
驯化,由野生植物驯化为栽培作物 创造,人工合成新物种 引种,从外国或其它生态区引进新品种
2.基本内容:
(1)在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发 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种质资源; (2) 根据各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基础,采用适 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于本地区生产发展需要的高 产、稳产、优质、抗(耐)病虫害和环境胁迫、生育期适当、 适应性较广的优良品种、杂交种或新作物;
三、育种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行性
高产、稳产、优质等是育种目标的一般化概念。制定 育种目标需要落实到具体性状上,并且要有明确的性状指 标。如禾谷类作物
单位面积籽粒产量 = 单位面积株数 株穗数 穗粒数 千粒重
所以,高产要落实到具体的产量组成因素上,各产量 组成因素的指标要明确,各产量组成因素要协调。 制定育种目标即要有前瞻性,又要切实可行。 目标太高不易实现,太低就可能落后生产需要。


发展作物生产,提高作物生产水平,基本上 是通过作物的遗传改良和作物生长条件的改善两 个相互结合的途径来实现的。 P = G + E 任何一个性状的表现都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 因素两个方面决定的。 作物育种学研究的重点是对作物进行遗传改 良,使得有利性状得到重组,达到高产、优质、 适应性强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研究的重点是改善作物生长发育 的环境条件,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各种生物都是从原始生物演变而产生的。这 种演变发展的过程称为进化过程。 决定进化的三大基本要素:遗传、变异和选择。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因素,选择决定着 进化的方向。 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进 化速度相对缓慢。
人工进化是人类为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 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 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进化的方向主要取 决于人工选择的方向。 作物育种实际上就是作物的人工进化,是适 当利用自然进化的人工进化,其进化速度远比自 然进化速度快。
遗传改良的作用:
1 2 3 4 5 提高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扩大其种植区域 改良其农艺性状,更利于栽培管理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以提高总产 改进产品品质,适应人类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增强对病虫害和环境胁迫的抗耐性,达到稳产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和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
1. 性质: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 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总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育 种 目 标 作物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种 质 资 源 引种和选择育种 杂 交 育 种 杂 种 优 势 利 用 诱 变 育 种 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 抗 病 虫 育 种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3.目标性状的选育进一步得到协调改良。
株型育种、矮秆育种和高光效育种工作的开展, 使作物的农艺性状得到同步改进,生物产量和经济系 数进一步得到协调,抗病性和产品品质不断提高。 现代品种的特点是在综合性状鉴定和选择的基础 上,突出目标性状,是主要目标性状都得到协调改良。
二、对 作 物 育 种 工 作 的 展 望
第二节
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
育种目标体现育种工作在一定地区和时期的方 向和要求。制定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是:
一、国民经济需要和生产发展前景
在现有品种的基础上,选育新品种进行品种更新, 必须充分估计到将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发展的要 求。也就是说要求育种工作者要有一定的预见性。
二、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改进的主要性状 以当地现有推广品种为参考,从而选育 出能克服现有品种的缺点,保持和提高其优 点的新品种。在考虑主要目标性状 的同时, 还要兼顾 次要目标性状。因为随着主要目标 的实现,原来的次要目标性状就可能上升为 主要目标性状。
1.种质资源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70年代以来,国内外普遍加强了种质资源 工作,分别建立了现代化的种质资源库,实施了 微机管理,开展种质资源多种性状的观察、鉴定 和遗传研究,有力的促进了育种工作。
2.育种途径、方法和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



雄性不育系的发掘和利用,使杂种优势利用 取得突破进展。如水稻、玉米、高粱、烟草、甘 蓝型油菜、小麦和棉花等杂交种的利用。杂交稻 和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的选育与推广,我国处于国 际领先地位。 远缘杂交创造新物种和新类型。人工创造六 倍体和八倍体小黑麦、小偃麦。单倍体育种技术, 生物技术的应用和诱变育种取得出色成绩。 微量、快速、精确、非破坏性的性状鉴定技 术,有力地促进和提高了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育种 效率。
3. 保持稳产性和品质。
抗耐病虫害和环胁迫,减少和避免损失。
4. 扩大种植面积。
优良品种适应性广,适宜种植区域广泛。
5. 利于耕作制度的改革、适应机械化操作、 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选用生长习性、生育特性、株型等适宜的品 种可满足这些要求。
第四节
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一、国内外近代作物育种工作成就
作物育种学和作物栽培学有着不可分割 的关系,是植物生产科学的两个主要学科。
作物育种家必须精通作物栽培学,才 有可能成为优秀的、出色的育种家。而且, 掌握的知识越全面、越丰富,工作中才会得 心应手,成功的概率也越大。
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1.育种目标的制定和实现育种目标的相应策略; 2.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和创新; 3.目标性状选择的理论和方法; 4.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 5.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7.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 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良种繁育等。
这些著作的出版对促进我国作物育种和教学事业的发 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由水稻、小 麦的矮化育种和抗病虫育种所引起的“绿色革命”,极大地 推 动和促进了世界农业和植物育种学的发展。
现代作物育种的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表现在:
1. 育种目标不断提高。 现代农业对新品种不仅要求进一步提高增产潜 力,增强对多种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的抗耐性,广 泛的适应性;而且还要求具有优良的产品品质和 适应机械化操作等特性; 2. 种质资源工作不断加强。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和加强种质资源的搜集、 保存、研究评价、创新和利用;
1.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工作; 2.深入开展育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