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重要条文和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是古代医学著作《金匮要略》的一级条文。

下面我将
以白话解释的方式来解读金匮要略一级条文:
1. 脉证并治,这一条文指的是通过观察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症状,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通过仔细观察
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出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
的治疗方案。

2. 伤寒论,这一条文是指《金匮要略》中关于伤寒病的论述。

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咳嗽、腹泻等。

《金匮要略》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
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伤寒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呕吐论,这一条文是指《金匮要略》中关于呕吐病的论述。

呕吐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消化系统疾病、
中毒、感染等。

《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呕吐的各种表现、病因、辨证施治等内容,为医生诊治呕吐病提供了参考依据。

4. 下利论,这一条文是指《金匮要略》中关于下利(腹泻)的
论述。

下利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腹胀等。

《金匮要略》中详细记录了下利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下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金匮要略,这一条文指的是整本《金匮要略》的内容。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是中医学宝贵的经典之一。

全书包括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对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的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对于临床医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为医生提供了宝贵的诊疗经验和治疗方案。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问:为什么高明的医生能够治疗未病之症?师曰:治疗未病之症,需要看到肝脏的疾病,知道肝脏传递给脾脏,就需要先治疗脾脏的实证。

四季脾王不受邪气的影响,不需要额外补充。

中等水平的医生不了解肝脏和脾脏之间的关系,看到肝脏疾病,却不知道要治疗脾脏实证。

肝脏疾病需要使用酸性药物进行补充,焦苦性药物进行辅助,甘味药物进行增强。

酸性药物进入肝脏,焦苦性药物进入心脏,甘味药物进入脾脏。

脾脏能够伤害肾脏,如果肾脏气血微弱,水分就不能流动。

水分不能流动,心火气就会过旺,从而伤害肺脏。

肺脏受到伤害,金气就不能流动。

金气不能流动,肝脏气就会过旺,肝脏就会自我治愈。

这是治疗肝脏补充脾脏的关键。

如果肝脏虚弱,就需要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补充,如果肝脏实证,就不需要使用这种方法。

经文中说:“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这是它的意义。

其他脏器也可以参考这种方法。

人类天生具有五个常数,由于风气的影响而生长。

风气虽然能够生养万物,但也能够伤害万物,就像水能够浮舟,也能够覆舟。

如果五个脏器的元气畅通,人就会健康平和。

外来的邪气和风气会导致人的死亡。

千般疾病难以治愈,但不超过三种情况:第一,经络受到邪气侵袭,进入脏器和肠胃,是内部的原因;第二,四肢和九个孔道,血脉相互传递,阻塞不通,是皮肤外部的原因;第三,房室、金刃、虫兽等伤害。

详细了解这些,就可以治愈疾病。

如果人们能够保持谨慎,不让邪气干扰经络,适当调整经络,使其流向脏器和肠胃,就可以治疗疾病。

四肢感到沉重和不灵活,就可以进行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治疗方法,避免九个孔道阻塞。

此外,还需要避免违反法律法规,避免受到动物的伤害。

在饮食方面,需要减少冷热、苦涩、酸辣、甘甜等因素,避免身体虚弱,这样疾病就无法侵入身体的深处。

深处指的是三焦通会元气的地方,是血气流注的地方;表面指的是皮肤和脏器的文理。

问:什么是急需要救治里面和外面的病?师曰:如果医生给病人使用药物后,病人持续腹泻和身体疼痛,就需要急需治疗内部的病;如果身体疼痛后,腹泻得到缓解,就需要急需治疗外部的病。

中医《金匮》大纲条文 (2019版)

中医《金匮》大纲条文 (2019版)
一、1、2、7、11、12、13;
14、18、20、21、22
二、23、24
痉病的主证、主脉和分类,柔痉、欲作刚痉、阳明痉病的证治
湿病微发其汗和利小便的治疗原则和辨证论治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5;
10、11、12、13
百合病的概念、病机和正治法;狐惑病的临床表现和证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1、2;8、10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8、9、10、12、17、20、21;
31、33、42、43、45
肝胃虚寒、胃肠实热、寒热错杂、寒饮、阳虚饮停、寒饮搏结呕吐的证治。湿盛气利的治则,虚寒下利治禁,寒厥下利证治,热重下利证治。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1、2;3、4
疮痈初起脉症、痈肿辨脓法;肠痈的证治及鉴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黄疸病脉证治第十五
1、3、9、10、13、15、18、
16、19、20、22
黄疸病的病机特点、分类及主症,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正治法;湿热黄疸的证治;兼表虚证治、兼少阳证证治;虚黄证治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12、13;10、11;
14、15、16、17
惊悸的证治;吐血衂血的证治;下血病的证治;瘀血病的脉证病机及治法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1、2、3、4
奔豚气病的成因、主证,肝郁化热、阳虚奔豚、阳虚饮动奔豚的证治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1、3、4、5、6、7;
8、9
胸痹心痛短气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胸痹病典型证候和主方,重症、急症和轻证证治及虚实异治;心痛病轻症和重症的证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2、3、9、11、12、13;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药学中的一本重要著作,其名为《金匮真言要略》,简称《金匮要略》,是由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书中详细介绍了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键词的解释:1. 金匮:金匮指的是《金匮要略》这本书的名称。

金匮是一个比喻,意味着书中记录了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就像有一座金匣子保管着宝贵的知识一样。

2. 真言:真言指的是《金匮要略》书中所载的经验方法和治疗方案。

通过这些真言,医生可以识别疾病的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要略:要略指的是《金匮要略》的整体风格和写作特点。

这本书主要以简练、精炼的方式来描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突出了要点和关键。

4. 疾病分类:《金匮要略》将疾病分为内科和外科两大类,并在这两大类中进一步细分各种疾病,如中风、反胃、腎脚气等。

5.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指的是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

《金匮要略》重视对病因病机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和预防疾病。

6. 诊断方法:《金匮要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疾病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听取患者的声音、询问患者的症状和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进行诊断。

7. 治疗方法:《金匮要略》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按摩、艾灸等。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8. 药物应用:《金匮要略》详细记录了众多药物的性质、功效和用法。

其中包括中草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这些药物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

9.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利用针刺穴位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

《金匮要略》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应用。

10. 饮食调理:《金匮要略》重视饮食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系统、科学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经验的重要著作,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实脾:即调补脾脏。

此时性情旺盛,故云四时脾王。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误用补法,使病邪更盛,谓实实。

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要素。

疢难:此指疾病。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必定部位的一种外治方法。

语声寂然:形容病人寂静无声。

喑喑然:形容病人语声卑微而不清亮。

啾啾然:形容病人语声渺小而长。

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寸口:指脉法。

金匮脉法有两种,一种是独取寸口法,分寸口、关上、尺中。

另一种是三部诊法,分寸口(手太阴动脉)、跌阳(足阳明冲阳穴)、少阴(足少阴太蹊穴)。

本条寸口,是指两手的寸、关、尺六部脉,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季节到,第二个“至”指与季节相应的天气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天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卒厥:忽然发生晕厥的病证。

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

多由邪气隔绝正气,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浸淫疮:是皮肤病的一种,能从局部遍布浑身。

阳病十八:阳病是指属表面经络的病证。

《金鉴》云:“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也。

”阴病十八:阴病是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金鉴》云:“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疼、拘急,病皆在内,故为阴病也。

”六微:言六腑也。

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为六微。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七伤:大饱伤脾,震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虑思虑悲伤,风雨寒暑伤形,大惧怕不节伤志。

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妇人三十六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清便自调: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痼疾:难治的慢性久病。

卒病:忽然发生的新病。

所得:所合、所依赖的意思。

此指病邪相联合,即疾病的癥结所在。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 -回复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 -回复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回复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作者为张仲景。

它系统总结了先秦至东汉时期的医术,并用简明扼要的方式进行阐述。

金匮要略分为四卷,一共分为112条。

这些条文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防病保健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

下面将逐条解释金匮要略的一级条文。

第一至第十条:病有所生、常使邪气干燥。

古人认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外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而这些邪气多数是干燥无滋润的。

所以,人们在抵御疾病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体内的湿润,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第十一至第四十二条:病有脉,其脉有迟数、长数、滑数、洪数、浮散数、气散数。

这些条文主要是讲述了脉象的变化与不同疾病的关系。

古人通过观察脉搏的情况,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并作出相应的治疗。

第四十三至第五十九条:病有所生,常使痛则百节着。

这些条文表明人体疾病会导致全身各部位的疼痛。

古人通过辨别疼痛的部位和性质,进而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第六十至第七十一条:病发于表里.分为时期.势弱势强,羸瘦如竹。

这些条文说明了疾病在人体中的发展过程与不同阶段的表现。

疾病从表面到内部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尽相同。

第七十二至第八十九条:病有所生,时“斜”冷热。

这些条文阐述了疾病在人体内部引起的冷热感觉。

古人通过观察病人的体温、体表感觉和汗液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第九十至第九十三条:寸口与形,知病例方。

这些条文主要强调诊断的重要性。

古人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和外貌特征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作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第九十四至第九十七条:寸口望之,大小、长短各应法。

这些条文表明掌握脉搏的大小、长度等特征,对于判断疾病的阴阳、虚实等特点十分重要。

古人通过观察脉搏的大小、长度等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与发展趋势。

第九十八至第一百零一条:寸口针所往,去来如风前。

这些条文详细描述了针灸治疗的操作方法。

古人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以针刺,来恢复疾病时人体的正常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1.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4.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5.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6.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7.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方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8.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饴糖)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10.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11.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12.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1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白酒)1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1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1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诸之。

17.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8.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柴胡、黄芪、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19.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和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和名词解释

《⾦匮要略》重要条⽂和名词解释《⾦匮要略》重要条⽂和名词解释★为掌握背诵条⽂,▲为熟悉熟读条⽂,其余的了解即可。

注:⼀到七所有的章节都是⽼师上课所画重点内容,奔豚⽓和胸痹病两个篇章主要根据同届五年制的重点添加⽽成,同学们尚需根据⽼师上课的内容进⾏修改。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问⽈:上⼯治未病,何也?师⽈: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酸,助⽤焦苦,益⽤⽢味之药调之。

酸⼊肝,焦苦⼊⼼,⽢⼊脾。

【01】★夫⼈禀五常,因风⽓⽽⽣长,风⽓虽能⽣万物,亦能害万物,如⽔能浮⾈,亦能覆⾈。

若五藏元真通畅,⼈即安和。

客⽓邪风,中⼈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者,经络受邪,⼊藏府,为内所因也;⼆者,四肢九窍,⾎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肤所中也;三者,房室、⾦刃、⾍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能养慎,不令邪风⼲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节其冷、热、苦、酸、⾟、⽢,不遗形体有衰,病则⽆由⼊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所注;理者,是⽪肤藏府之纹理也。

【02】★师⽈:病⼈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腰痛背强不能⾏,必短⽓⽽极也。

【09】▲问⽈:病⼈有⽓⾊见于⾯部,愿闻其说。

师⽈:⿐头⾊青,腹中痛,苦冷者死;⿐头⾊微⿊⾊,有⽔⽓。

⾊黄者,胸上有寒;⾊⽩者,亡⾎也,设微⾚⾮时者死;其⽬正圆者痉,不治;⼜⾊青为痛,⾊⿊为劳,⾊⾚为风,⾊黄者便难,⾊鲜明者有留饮。

▲师⽈:⼨脉沉⼤⽽滑,沉则为实,滑则为⽓,实⽓相搏,⾎⽓⼊藏即死,⼊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唇⼝清,⾝冷,为⼊藏即死;如⾝和,汗⾃出,为⼊府即愈。

【11】▲问⽈:脉脱⼊藏即死,⼊府即愈,何谓也?师⽈:⾮为⼀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者即死。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脉證第一【原文】問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③,四季脾王④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傷腎,腎氣微弱⑤,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

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

餘臟准此。

(一)【原文】夫人稟五常①,因風氣②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臟元真③通暢,人即安和。

客氣邪風④,中人多死。

千般疢難⑤,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脉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

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⑥、吐納⑦、針灸、膏摩⑧,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⑨、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⑩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体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爲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二)【原文】問曰: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体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体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十四)【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十五)【原文】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①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爲病。

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十六)【原文】夫諸病在臟①,欲攻②之,當隨其所得③而攻之。

如渴者,與豬苓湯。

餘皆仿此。

(十七)痙濕暍病脉證治第二【原文】太陽病,其證備,身体強几几然①,脉反沉遲,此爲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十一)【原文】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金匮要略》要点整理

《金匮要略》要点整理

《金匮要略》要点整理金匮名词解释:1.客气邪风:外至为客,不正为邪。

从外而来的的反常气候侵犯人体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此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2.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未至而至”指(雨水)时令未到而(温热)气候已到,是气候太过(阳旺)。

3.五邪中人:指病因,即风、寒、湿、雾、饮食5种病邪侵入人体。

4.治未病:广义的治未病指未病防病;既病早治;已病防传。

狭义治未病是指治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

5.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有调脾、健脾之说。

总意是通过调补脾脏可以抵抗肝邪的侵袭。

6.下利清谷:下利,痢疾与泻泄的统称。

清谷,完谷不化。

下利清谷,指泻下粪便清稀夹有未消化的食物。

此因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运化失司所致。

7.清便自调:“清”同“圊”,这里做动词用,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8.中暍:即伤暑。

是夏日感受暑热之邪,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证。

9.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百脉一宗,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即同归心肺所主为一宗。

此亦是百合病的病机,即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

10.声喝:即说话声音嘶哑,为湿热虫毒腐蚀咽喉所致,治以甘草泻心汤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11.太过不及:指脉象盛于正常的为太过,弱于正常的为不及。

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12.雷鸣切痛: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腹剧痛,如刀切之状为切痛。

是中焦虚寒并停水饮的腹满证的症状之一。

13.肝著:著,音、义同着,本义为附着、依附。

此引申为留滞之意。

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以胸胁痞闷不舒,胀痛或刺痛为主症。

14.肾着:着,又做著,意为留滞附着。

此指寒湿痹着于腰部,腰为肾之外府,故称肾着。

以腰部及腰以下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阴雨加重,多伴腹重下坠为主要临床表现。

15.胸胁支满:即胸办部有支撑胀满的感觉。

为痰饮病的主要症状,水饮之邪,侵犯肺肝,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而致胸胁支满。

金匮知识点:1.《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著名医家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悉备的诊治杂病的专著。

金匮要略条文重点期末考试必过

金匮要略条文重点期末考试必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治则与预防(1)治未病未病先防:【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有病早治:【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既病防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虚实异治、表里分缓急【问曰,病有急当救表救里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3)新久有先后【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4)攻邪当随其所得【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第三个原则(5)根据饮食居处和五脏喜恶护理。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湿病的治疗原则:发汗。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具去也。

】2、寒湿表实:寒湿伤表,营卫不和,麻黄加术汤。

3、风湿兼气虚:风湿在表,卫虚不固,防己黄芪汤。

益气除湿,调和营卫。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百合病:多因伤寒热病后,余热未尽,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导致心肺阴虚内热,临床表现为神志恍惚不定,口苦,便赤,脉微数。

2、百合病病因病机特征: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病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不合3、百合病主方:百合地黄汤。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治法:润肺宁心,滋阴清热。

组成:百合、生地黄汁【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4、百合病误吐:百合鸡子汤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1、中风辨证【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在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口吐涎。

】2、历节病病机:肝肾不足,水湿内侵(肝肾);阴血不足,风血相搏;气虚饮酒,汗出当风;胃有蕴热,外感风湿;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3、历节病证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两条证及方方剂组成(1)风湿偏胜:桂枝芍药知母汤【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整理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整理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整理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整理1.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4.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5.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6.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7.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方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8.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饴糖)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10.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11.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12.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1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白酒)1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1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1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诸之。

17.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8.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柴胡、黄芪、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19.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重点归纳

《金匮要略》重点归纳

1、原著前 22 篇,计原文 398 条,共载方剂 155 味。

P22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P163 P23①治未病的脏腑。

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传变;②上工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助用入心之焦苦,益用入脾之甘味;④治未病应以整体观为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除治已病之脏外,并调未病之脏,防止疾病发展与蔓延。

⑤治病当辨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并通过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4 (1)利小便;(2)发汗(微“微似欲汗出” )。

P34(1)利小便(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2)发汗(腰“以上肿,当发汗” );(3)攻下逐水。

P194治则:当“以温药和之” ;(2)治法:①温化;②发汗;③利小便;④逐水。

P1755、即申时,指下午 3~5 时,也有认为是指傍晚左右。

P366定义: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

(2)病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心肺阴虚内热)。

P457因大黄?虫丸润以滋干,攻中寓补,峻剂丸服,意在缓攻,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作用。

缓“中补虚”是张仲景治疗虚劳干血的重要治法,虚劳伴瘀,理应祛瘀,因祛瘀方能生新,然虚劳干血已属久病,故只能缓攻瘀血,并扶助正气,这样才能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P888 P90①五脏气血阴阳虚损成劳,在治疗上重视补益脾肾二脏;②对阴阳两虚的错综复杂病证,治疗的重点是补脾肾,建中气,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③虚劳病虚实夹杂,虚多邪少者,宜扶正以祛邪,邪重而致虚者,宜以祛邪为主;④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

9分型:①邪实壅滞—葶苈大枣泻肺汤 P95②瘀热蕴肺—《千金》苇茎汤③血腐脓溃—桔梗汤(2)分期:①表证期—银翘散+鱼腥草、黄芩 P97②酿脓期—苇茎汤+鱼腥草、黄芩、黄连③溃脓期—苇茎汤合桔梗汤10形容喉间痰鸣声连绵不断,好像田鸡的叫声。

金匮要略重点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重点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重点名词解释【词解】前:指关前寸脉。

后:指关后尺脉。

【词解】卒厥:卒同猝,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

【词解】里:病位在里的疾病。

表:病位在表的疾病。

清谷:饮食水谷之品。

清便自调:小便正常。

【词解】痼疾:经久难治的疾病。

卒病:新病。

【词解】在脏:这里泛指在里的疾病。

攻:作治疗解。

所得:指病邪相结合的意思。

【词解】刚痉:项背强急,口噤不开伴恶寒,无汗等表实证。

柔痉:项背强急,口噤不开伴不恶寒,汗出等表虚证。

【词解】其证备:具备这些证候。

几(音“殊”):形体颈项强急,俯仰不能自如的样子。

《说文》:“几字无钩无挑,有钩有挑乃几案之几字。

乃鸟之短羽貌,小鸟羽毛未丰,当飞之时,伸引其颈有强直之象,项背强直,状亦如之”。

【词解】内:同纳。

【词解】候:证候。

烦:谓疼痛而烦扰不宁。

【词解】日晡所:晡,即申时,约傍晚的时候。

取冷:贪凉的意思。

【词解】身重:身体困重。

【词解】太阳中热:是感受暑热而引起的太阳证。

【词解】发汗后:误用解表发汗法后。

【词解】:1.蚀:就是腐蚀。

2.阴:指前后二阴。

3.上部:指喉部。

4.声喝:此处据《辞海》“喝”读(yè),指说话声音噎塞。

【词解】魁羸:形容关节肿大。

沈氏、尤氏、《金鉴》俱作:“羸(wāng léi)”,是指身体瘦弱。

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

【词解】气:寒气。

【词解】身体不仁:局部肌肉麻木。

【词解】失精家:指经常梦遗、滑精之人。

梦交:夜梦性交。

【词解】里急:指腹部有挛急感,按之不硬。

【词解】不足:指虚证。

【词解】小便不利:小便失调。

【词解】风气:是泛指病邪,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入人体,能引起多种疾病。

【词解】虚烦:虚热扰神所致心烦,称虚烦。

【词解】羸瘦:羸弱消瘦。

干血:瘀血。

【词解】快药:指作用峻猛的攻下药。

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指稀痰。

【词解】不利:干燥不利,咯痰不爽。

【词解】喘不得卧:喘促不能平卧。

【词解】出:吐出。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5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20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2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10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8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8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3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5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17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18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螷虫丸主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0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5 肺萎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金匮要略》史上最强注解】精

【《金匮要略》史上最强注解】精
金匮:黄疸病并治第十五
金匮:惊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金匮:跗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金匮: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
金匮:方剂总汇
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金匮: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金匮: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金匮要略》史上最强注解】精
《金匮要略》是延续伤寒论而来的,属于杂病范畴之内,它每个章节讨论不同的病,兼有部分妇科等病证,它是伤寒杂病论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金匮:前言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
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
金匮: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金匮要略_考试复习参考

金匮要略_考试复习参考

金匮要略_考试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1、几(shu舒)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丰,伸颈欲飞而不能飞之态。

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俯卧转侧不能自如。

2、日晡所:晡,即申时。

指下午3—5时左右。

3、暍(ye椰):《说文》:伤暑也;《玉篇》:中热也。

4、鸠眼:鸠,鸟名,俗称斑鸠,其目色赤。

5、四眦:眦,即眼角,四眦,指两眼内外角。

6、烦冤:心中烦闷不舒,难以名状。

7、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8、四属断绝:四肢得不到气血营养。

9、魁羸:是形容关节肿大。

10、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脱离一样。

11、温温:作“蕴蕴”解,谓心中郁郁不舒。

12、干血:指瘀血之日久者,多是因虚致瘀,与《伤寒论》之“蓄血”证不同。

13、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14、胠:《说文》:亦(古腋字)下也。

即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15、鹜溏:鹜即鸭。

鹜溏,指如鸭的大便,水粪杂下。

16、黧黑: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引《韵诠》云:“黧,色黑而黄也。

”黧黑,谓面色黑而晦黄。

17、泄风:指风疹身痒的病机,是卫气排泄风邪外出的象征,故曰“泄风”。

18、晬(zui醉)时:即一周时,又称一昼夜。

二、简答和论述1、“治未病”的意义。

(1)治未病是一条纲领性原则,从虚实两面创立了治未病的具体方法;(2)知传是治未病的先决条件;(3)整体调节是治未病的关键,要点在已病之脏、欲传之脏、调控之脏,三者并治;(4)医用五行是一个开放的自稳调控系统。

2、百合病的病机表现。

百合病既是心肺阴虚为主的病变,故其证候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心肺阴虚内热而神明被扰,出现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和感觉等失调现象,但从形体上观察又如同常人,并无显著的病态,故曰“如有神灵者”。

二是阴虚内热的客观可凭症,即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这些当是百合病常见之症,但并非其独有。

根据上述两方面的病情,即可诊断为百合病。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方论》必背条文65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0.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13.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䅽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2.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3.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4.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5.百合病,渴不差者,括萎牡砺散主之论日: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其脉微数。

6.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干肛者,雄黄熏之7.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毗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示小豆当归散主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8.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9.疟母,宜鳖甲煎丸。

10.疟多寒者,名日牡疟,蜀漆散主之11.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12.风引汤:除热瘫痫。

13.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14.诸肢节疼痛身体魁底,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15.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6.血痹,阴阳俱微,处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茂桂枝五物汤主之。

17.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乳迟,为清谷亡血,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砺汤主之。

18.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1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但利小便则愈;肾气丸主之。

20.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锁丸主之21.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22.五劳虚极底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和名词解释★为掌握背诵条文,▲为熟悉熟读条文,其余的了解即可。

注:一到七所有的章节都是老师上课所画重点内容,奔豚气和胸痹病两个篇章主要根据同届五年制的重点添加而成,同学们尚需根据老师上课的内容进行修改。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0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02】★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09】▲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色,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清,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11】▲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12】▲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穀(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5】▲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16】痉湿喝病脉证第二痉病★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7】★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1】(感寒为主)★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2】(受风为主)★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2)★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13)湿病★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14)▲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19)★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0】★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1】★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2】★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23)★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24)暍病★★【02】★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08】★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3】★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14】★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15】★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6】★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17】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0】★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6】★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13】★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14】▲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而肺痿。

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

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1】▲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必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以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5】▲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12】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气上从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3】★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4】★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5】★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9】名词解释:1.治未病:此处指治未病之脏腑。

2.实脾:调补脾脏。

3.四季脾王:指脾的运化功能一年四季均正常。

4.元真通畅:即生命物质充裕、生理功能正常、抗病能力强盛。

5.疢难:即疾病。

6.五常:五行。

7.风气:自然界气候。

8.元真:元气或真气。

9.客气邪风:泛指外来治病因素。

10.王时:指一年四季中五脏所主当令之时,此时五脏色脉有相应特征。

11.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该时令的气候。

12.脉脱:指脉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血脉一时不通所致。

13.浸淫疮:皮肤病的一种,疮面流黄水,可由一处蔓延及它处。

14.卒厥:突然发生晕厥的病症。

15.厥阳独行:阴阳失调其中的一种。

16.厥阳:阳气上逆。

17.大邪:指风邪。

18.小邪:指寒邪。

19.五邪中人:风,寒,湿,雾,饮食五种病邪侵犯人体。

20.前:指关前之寸部。

后:指关后之尺部。

21.目正圆:两眼直视不能转动。

22.吸促:指吸气浅短而快急。

23.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24.寂然:形容安静无声。

25.喑喑然:形容语声低微而不清。

26.啾啾然:形容语声细小而长。

27.下利清谷:泻下清稀,完谷不化。

28.清便自调:大便恢复正常。

29.痼疾:难治的慢性病。

30.卒病:突然发生的新病。

31.疮家:指久患疮疡或金刃创伤不愈的病人。

32.舒舒然:指病人身体强直,俯仰转侧不能自如。

33.口噤:指牙关紧闭。

34.背反张:角弓反张。

35.卧不着席:指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亦即角弓反张。

36.齘齿:上下牙齿相摩切磋有声。

37.灸疮:因火灸形成的疮疡。

38.如胎:胎,同苔。

如胎,指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

39.暍:伤暑,中热。

40.洒洒然:洒淅恶寒,毫毛耸立。

41.口开:谓暑热内扰,气逆张口作喘。

42.百脉一宗:谓人体血脉,同出一源。

43.常默默:谓病人精神不振,寂然不语。

44.中病:谓治疗方法得当,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

45.声喝:喝,声音悲咽,嘶哑。

46.半身不遂:指病人的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47.贼邪不泄:意为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48.喎僻不遂:即口眼喎斜,不能随意运动。

49.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50.魁羸:是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51.痹侠背行:“侠”与“夹”同。

即背左右两侧有麻木感。

52.马刀侠瘿:其生于腋下,形如马刀的名为“马刀”;生于颈旁如贯珠的名为“侠瘿”。

53.少腹弦急:小腹因虚寒而出现拘急。

54.两目黯黑:指白眼球呈青黯色而言,为瘀血特性之一。

55.缓中补虚:即寓补益于消瘀血之中,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56.肌肤甲错:形容皮肤粗糙,干燥,角化过度,外观皮肤呈褐色,如鳞状,是体内有瘀血的一种外候。

57.消渴:口渴不已,饮水即消,包括消渴病及消渴症。

58.快药:指泻下峻猛之药。

59.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指稀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