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讲 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 5学时 ●宗教学的诞生 ●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 ●宗教的界定 ●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 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 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 进一步阅读书目 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绪论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 1999 年版。 卓新平:《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 年。 思考题 1.宗教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2.西方宗教学是由谁奠基的?中国宗教学近 20 年来的发展情况如何? 3.“宗教四要素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已有的各种宗教定义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界定宗教的?
3.具体要求: 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 态度和政策。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 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 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1.宗教有无起源? 2.灵魂观念对于宗教的产生与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原始宗教产生的经济基础和认识论根源是什么? 4.原始宗教有哪些基本特点?
第三讲 古代民族宗教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三讲 5学时 ●主要民族宗教的形成 ●古代埃及宗教 ●古代巴比伦宗教 ●古代中国宗教 ●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发展

宗教学原理复习提纲考博

宗教学原理复习提纲考博

一、宗教的本质1、“宗教”一词的定义与分析“宗教”是一个外来词。

它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源自印度佛教。

佛教以佛陀所说为教,以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宗教,意指佛教的佛法、教理。

我们现在所说的“宗教”,则由拉丁文religio衍化而来,有“联系”之意,泛指人与神的联系,人对神圣物的信仰。

我国古代典籍有类似的说法,《易经》就说过:“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古人的一种宗教现,它把宗教理解成一种用神道教化人民的手段。

《礼记.祭义》也说:“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意谓对鬼神的信仰与崇拜,是教他人民的至理。

我国近代有些人根据这个传统说法,从字面上解释宗教的含义,宗者本也;宗教者,有所本而以为教也。

亦即本诸神道以设教,达无疑是“神道设教”的另一种说法。

定义:角度众多,定义众多,科学的宗教定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现后始被作出。

恩格斯《反社林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非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吕大吉在《宗教学通论新编》中进一步认为: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井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对马克思主义定义的分析: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既概括地反映了宗教的基本特征,又指明了宗教与其它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的根本区别,它完全适合于说明古今中外的一切宗教。

第一“,它概括了所有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的基本特征,即“幻想的反映”。

世界上的一切宗教观念就其本质说,无不是“幻想的反映”,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的佛,道教的神仙以及原始宗教的神灵鬼怪,超自然的巫力……统统都是幻想的产物。

第二,揭示了宗教的特殊内容和对象,即信仰和崇拜“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宗教的崇拜对象既是一种“外部力量”,同时又不是一种与人们的生活了不相关的“外部力量”,它同人类息息相通;同时,人们所崇拜的对象,并不仅限于人格化的神灵,宗教调查的大量事实表明.许多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并没有明确的人格化的神灭观念,因此,用“外部力量”更能全面概括一切宗教的信仰和崇拜对象。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名词解释:1、宗教:是关于超⼈间、超⾃然⼒量的⼀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对之表⽰信仰和崇拜的⾏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化体系。

宗教4个基本的要素: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仪式和宗教器物。

2、灵魂观念:宗教所信的灵魂是寓于个体之中、赋予个体以⽣命⼒,可以独⽴于形体并主宰其活动的超⾃然存在。

3、神灵观念:是各个宗教信仰体系的基础,任何宗教都不存在是否相信神的有⽆问题,没有神也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宗教也将⽆从说起。

4、神性:神灵是⼈的创造,神性则是⼈的⾃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异化。

①信仰者相信神灵经常关⼼并⼲预世界。

②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懂得究竟通过什么样的⼀种安排,才能体现它对⼈的意愿。

③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然⼒量和权能,能实现和完成通过⾃然途径所不能实现的意图。

神性的三个内容实质上是⼈类⾃⾝活动的三种特性的宗教异化形式,它是把⼈的⾏为所具有的意志、智慧和权能转移给神灵的结果。

5、神迹观念:神迹,宗教赋予神的基本特性之⼀。

对于神可创造神迹事件的信仰,是⼀切宗教的特性。

宗教赋予神的意志、智慧和能⼒是超⼈的、超⾃然的,神灵必须显现出超常的能⼒来证明⾃⼰可以随⼼所欲、意到事成。

这种内在的可能性,表现于事实之中就是宗教所谓的神迹,即神按照⾃⼰的意志和能⼒创造的某些特殊事件。

6、宗教经验:就是宗教信仰者对于神圣物(神、神圣⼒量、神性物)的某种内⼼感受和精神体验。

狭义的经验是指直接的感性经验,即⼈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义的经验包括了主体从各种⼼理活动中得到的感受,即对于内部世界的感知,包括了痛苦和欢乐等内省体验,带有极强的主体性和情感性。

7、巫术:是⼀种⼴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和各历史阶段的宗教现象。

它的通常形式是通过⼀定的仪式表演来利⽤和操纵某种宗教信仰对象影响⼈类⽣活或⾃然界的事件,以满⾜⼀定的⽬的。

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的实物和咒语。

内蒙古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内蒙古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613民族学通论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北京;
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再版
813蒙古历史与文化
哈·丹碧扎拉森主编《蒙古民俗学》,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
《蒙古人民共和国民族志》(第一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内蒙古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Hale Waihona Puke 考试科目参考书目(请按报考专业所属学院及科目代码查询)
001蒙古学学院
615文学理论与蒙古族文学
塞希雅拉图主编《蒙古族文学史》(古代)(蒙文)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苏优格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现当代)(蒙文)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何木辛华主编《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815语言学理论与现代蒙古语
内蒙古大学蒙古语研究所《现代蒙古语》(上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2005年修订;清格尔泰《现代蒙古语语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五所高等院校主编《现代蒙古语》。纳·官其格苏荣主编《语言学概论》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
《法理学》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宪法》韩大元主编法律出版社
841法学综合二
《刑法学》高铭暄马克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法学》王利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05外国语学院
251英语
《英语》1--4册,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复旦大学外文系文科英语教材编写组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年3月;
003经济管理学院
632少数民族经济民族学基础

宗教学复习资料

宗教学复习资料

宗教学复习资料宗教学概论复习题一、填空1、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包括(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根据崇拜对象的数量:多神教、独尊一神教、二元神教、一神教等根据宗教的形成方式分为:自发(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2被称为西方宗教学之父的是(麦克斯。

缪勒)3宗教观念主要包括了(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三个方面。

4英国学者泰勒在其名著()中提出并论证了宗教起源的万物有灵论观点。

5恩格斯把原始社会中的宗教又称为()。

6宗教节庆:佛诞节(农历4月8日)、涅槃节(农历2月15日)、基督教复活节、穆罕默德升天遨游朝觐耶路撒冷的(登霄节)、易卜拉欣受安拉启示宰羊代子献祭的(古尔邦节)、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成道节(农历12月8日)、8以色列人的民族宗教是()。

9主教制(天主教、新教安立甘宗);长老制(加尔文宗);公理制(公理会、浸礼会)10基督教神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上帝论)、(基督论)、(教会论)等。

11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包括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等。

12印度教的三大纲领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二、判断题1在原始宗教中,(自然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2在古典宗教中,(社会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4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5在原始社会中,祖先崇拜一般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在宗教团体的组织形式上,佛教、伊斯兰教实行的寺院制。

7基督教《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

8“上帝已死神学”是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9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10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神话的思维方式是“原逻辑”的。

11“缘起”学说构成了整个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

12艺术与宗教都是在作为共同根源的社会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活动。

13宗教信仰率与人口集约化程度之间存在反比的函数关系。

宗教学概论第1章 宗教与宗教学

宗教学概论第1章 宗教与宗教学
• 鲁道夫·奥托著,《论“神圣”》(Rudolf Otto, The Idea of the Holy,德文版Das Heilige, 1917),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 版社2003[=1995]
• 大卫·休谟:《宗教的自然史》(David Hume,The Natural History of Religion)徐 晓宏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参考书目(B)
• 卓新平编著:《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 何光沪主编:《宗教学小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 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北京: 东方出版社,1988

宗教与宗教学
• 五、宗教学研究趋向
• 2、社会世俗化 • 按照贝格尔的说法,世俗化就是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摆脱宗教制度和宗教象
征控制的过程,人们越来越少地依靠宗教来理解世界和个人的生活。 • 席勒尔把世俗化的主要特征概括为6个方面: • (1)宗教的衰退,即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意义; • (2)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此生此世更为迫切的需要和问题,宗教团体的价值
第一讲 绪论
☼ 热身问题 1、宗教学的定位—知识域的鸟瞰 2、几个基本概念的区分 3、宗教学的确立和发展 4、学习宗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 “只知其一,一无所知” • 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 • 在我们这个时代,要既不冒犯右派又不冒
根leig,意指联结、约束(to bind),因此religion指人与外在于自己的 神或某种力量的联结与纽带,亦指人与超人力量的特殊契约关系。史 密斯指出,Religion的用法因人而异,但其形容词式比名词式意义更 稳定,其基本意义在罗马宗教深受希腊影响后也始终保持,特别是其 两种基本词义。 • 第一强调外在客观现实,强调外在于人而控制人的力量。 • 第二则强调人对此外在力量的主观态度和情感。两者固然难以截然分 开,因为“我们局外人会认为这些力量是主观想象的产物,但信徒相 信或感觉到它们在某些事物或实践中真实存在”。大体上,在religion 现代意义产生前的漫长发展中,其第二义指内心虔诚感更为重要。随 着基督教会的出现与发展,在早期基督教作家笔下,religion仍既指主 观虔信,也指仪式、礼拜乃至教会组织结构。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一)(二)学时学分:90学时,共5学分。

分为两个学期。

第1学期54学时,3学分,第2学期36学时,2学分开课对象: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各个高等院校宗教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宗教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导读性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重要指导原则,通过对宗教的本质的探讨和要素分析;宗教现象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等多个视角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学科体系,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和研究宗教现象的立场、方法;能够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理解宗教对社会、人生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本课程的任务: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宗教学理论的合理成果,对中国宗教史和世界宗教史的基本事实进行剖析和综合的比较,以“四要素”为主要内容,在“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的理论框架内,对宗教学的学科体系进行梳理;综合历史上的宗教学研究成果对宗教现象做结构的分析、对宗教演化的历史做客观分析;以有别于西方语境下的宗教学叙事方式,加入中国的特色和本专业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的成果,讨论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

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分析宗教问题的立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基础。

需先修哲学原理课程,或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续课程可以根据“编”的结构继续修习。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78学时;讨论及其他实践环节12学时;论文4学时(非授课时间完成)。

作业与考核方式:两个学期均为期中开卷考试;期末为闭卷考试。

第一学期考核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第二学期注重分析能力的提高。

在第一学期安排读书报告一次,第二学期则安排读书报告一次,集体论文写作和个人论文写作各一次。

成绩计算:平时10%,以出勤情况和讨论发言结合计入成绩;期中30%,以平时作业和期中考试结合计入成绩;期末60%,以闭卷考试分数计入成绩。

2023年宗教学专业考研书目

2023年宗教学专业考研书目

2023年宗教学专业考研书目宗教学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宗教现象、宗教文化、宗教信仰、宗教历史、宗教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同时宗教学也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常见的2023年宗教学专业考研书目,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宗教学专业考研教材1.《宗教学基础与方法》(孟令诚、张超主编)该教材介绍了宗教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并对宗教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

该教材讲解详细、通俗易懂,是宗教学专业初学者的入门教材。

2.《宗教学概论》(杨蓓蓓、马久改编整理)该教材系统介绍了宗教学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主要流派和发展历程,还对各大宗教的信仰、礼仪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该教材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详实全面,适合宗教学专业考研学习者使用。

二、宗教学专业考研参考书1.《宗教的公共生活》(哈贝马斯著,张世良等译)该书主要探讨了宗教在公共领域中的角色和地位,分析了宗教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关系。

该书遵循思辨性、探究性的原则,针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思考,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宗教与现代化的路口》(贾一平等著)该书主要研究了宗教与现代化、世俗化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宗教的研究,探讨了宗教对现代化的影响、现代化对宗教的影响,并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该书思路清晰、洞见深刻,适合宗教学专业考研学生借鉴。

3.《蒙元时期的东西文化交涉与宗教性转型》(穆江著)该书通过对蒙元时期宗教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探讨了东西文化交涉下的宗教性转型现象。

该书结论明晰、依据详实,对宗教学专业考研学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4.《宗教与文化的交织: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儒教比较研究》(詹姆斯·A.贝克著)该书主要对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儒教在文化交织方面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

该书精细而深入的论述方式,让宗教学专业考研学生能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宗教实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宗教学概论讲义

宗教学概论讲义

宗教学概论绪论宗教学学科源流及进展一、宗教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美国文化史和宗教史学家克里斯托弗·道森强调:“伟大的宗教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

”对于西方宗教学研究,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uller,1823—1900)、爱德华·泰勒(Edward B.Tylor,1832—1917)、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艾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和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六人最为重要。

一、宗教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1背景:一些东方学学者,接触了大量的宗教资料;现代科学思维,打破了唯我独尊的宗教传统思维。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而近代基督教海外传教活动也为之提供了接触其他宗教的众多机会。

到17、18世纪时,一些欧洲学者开始对宗教系统研究,出现了一批描述宗教现象和宗教历史的著作,如赫尔伯特的《论异教》、休谟的《自然宗教史》和布罗塞的《论物神崇拜》等。

18、19世纪之交,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并研究古代印度、波斯和埃及的宗教经典。

1771年,法国学者杜白隆法译了波斯古经《阿维斯陀》,此后又用拉丁文译出印度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

德国学者格罗德芬于1802年破译楔形文字成功。

法国学者商博良也因1822年译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成果而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

许多学者还展开了对古巴比伦宗教文献的整理研究。

这样,埃及学、亚述学、伊朗学、印度学、希伯来学等新学科相继奠立,它们为系统研究宗教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和先进的研究手段。

这一时期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也为宗教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西方人类学者对尚处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阶段的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土著民族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到有关原始文化及宗教的重要材料,出版了大量学术论著。

宗教学概论考试题资料

宗教学概论考试题资料

一、如何理解上帝这一概念几点感受⏹1、在日常话语中,上帝主要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惊奇!大喜!大悲!平常感觉不到上帝的存在,只有在出现奇迹或大喜大悲时才感到其存在。

人在大喜大悲时呼喊上帝,表示对上帝作为主宰者能施赏罚的人格特征的有意与无意的承认。

⏹2、“上帝”在日常观念中是正义的化身。

与之相对的黑暗势力代表是“歌革和玛各(Gogand Magog)”。

⏹3、日常语言与观念中的“上帝”与宗教(哲学)中的“上帝”有同有异。

一、理解上帝⏹1、泛神论的上帝:上帝被消融于自然之中⏹印度教经典《奥义书》载有一段父子问答,通过盐溶于水的现象寻找宇宙本质和上帝。

(1)上帝作为遍布于万物之中的内在本质而存在。

人类感觉不到上帝,但他遍布于一切实在之中。

就像盐溶于水。

(2)泛神论是“神即一切”主义,相信神就等同于自然界或作为整体的世界。

有滑入无神论的趋向⏹2、一神论的上帝:上帝是一个终极实在一神论的宗教不只是基督教,还有犹太教、伊斯兰教等。

这三大宗教尽管有诸多差异,但在这个基本的上帝观念上却是一致的。

这个上帝就是其所信奉的最高的神圣的和绝对的永恒的终极实在。

⏹3、基督教的上帝:狭义的上帝⏹基督教的上帝观:这个上帝是创生天地、三位一体、救赎人类、全知全善全能的神圣的终极的精神实在。

⏹其直接来源是犹太教的上帝观(如《申命记》):⏹(1)犹太希伯来的上帝观,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唯一神论。

唯一神的上帝观第一次充分有效地进入了人们的意识之中。

⏹(2)基督教的唯一神的上帝观承犹太人的上帝而来,相信仅仅只有一个最高存在,它是人格的、道德的,它要从它所创造的人类得到一种完全的、无条件的响应。

⏹1、《旧约》的上帝(犹太教的上帝观):上帝是以色列人的民族神⏹(1)它与以色列民族史联系在一起。

它把以色列和别的民族鲜明地区分开来。

⏹(2)它是以色列人民的一神论信仰。

以色列人民是上帝的选民。

⏹(3)上帝爱护以色列人民,和他们签订契约,为他们制订律法,要求他们对他绝对忠实与崇敬。

宗教学纲要——精选推荐

宗教学纲要——精选推荐

《宗教学纲要》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

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宗教观念:是一种宗教世界观,是个宗教作为其信仰的支柱观念及所形成的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

宗教经验:是宗教信仰者对于神圣物(神、神圣、神性物)的某种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

宗教行为:宗教信仰者内在的宗教体验和宗教观念通过外在的身体动作和语言形态表现出来。

宗教体制:是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的外部形式或外在表现。

把这三要素的内容规范化和制度化,并把信众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统一起来,使之服从的一种共同规范。

宗教的四个要素:宗教观念、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宗教体制。

宗教观念的性质与地位:超人间的形式。

灵魂观念:是一切宗教观念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

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全部宗教意识的核心内容。

神灵观念:是各个宗教信仰体系的基础,任何宗教都不存在是否相信神的有无问题,没有神也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宗教也将无从说起。

巫术:是一种广泛在于世界各地区和各历史阶段的宗教现象。

选择题宗教的四要素:宗教观念宗教经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2宗教的观念: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

3神灵的种类:自然神氏族神职能神高位神或至上神绝对惟一神 4神灵世界的结构:多神型单拜主神型轮换主神型泛神型二元神型 5神迹是神灵神性的证明,神迹的创造者大致有如下几种:神和神圣力量宗教创建人圣人圣物圣地 6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对神圣物的依赖感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7各种宗教都有帮助信仰者获得宗教体验的手段,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理论的引导道德的争化药物的使用宗教的修习 8宗教经验的实质: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9 宗教的行为:巫术宗教禁忌献祭与祈祷 9是我们科学的认识巫术问题的关键,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几个问题:巫术不是科学巫术是宗教行为体系的一种现象体系巫术-宗教-科学三阶段进化论难以成立 10宗教体制: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11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宗教组织的性质形成于演变核心—僧侣类型社会作用 11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个人隐修寺院修道托锛僧及其修行 12宗教礼仪的功能:强化宗教信仰满足精神需要团结社会群体,整合行为模式 13在宗教学中,关于宗教起源的理论,其最有影像者大致有如下几种: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说万物有灵论祖灵轮或鬼魂论图腾论前万物有灵论原始启示说 14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15宗教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拜物教、多神教、一神教 16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17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自发性和朴素性整体性和排他性制度化的约束性鲜明的功能性18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神灵世界向金字塔结构发展地域保护神的出现产生世袭的“神圣”家族 19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全政治的适应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概说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 20宗教学的分支有哪三大类: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边缘学科。

宗教学概论知识点

宗教学概论知识点

宗教的起源及历史发展,六大宗教,宗教的要素,宗教的特殊本质,宗教的普遍本质,宗教的功能,宗教的世俗化,宗教对话与多元主义,宗教学范畴的基本意涵,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宗教观的形成及其理论背景,自然宗教,多神教,一神教,氏族宗教,民间宗教,世界宗教,犹太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宗教意识,宗教行为,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神圣者,宗教的社会本质,社会的文化本质,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的文化功能,宗教的世俗化与现当代神学的发展,宗教的地理分布、宗教冲突与人类文明,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宗教对话的层次性、基本中介和现实途径。

伦理学与宗教学考试大纲

伦理学与宗教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伦理学与宗教学》科目大纲(科目代码:901)学院名称(盖章):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负责人(签字):姜宗强编制时间:2014年7 月15 日《伦理学与宗教学》科目大纲(科目代码:901)一、考核要求《伦理学》科目主要从规范伦理学的角度,以人们现实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为探究对象,着重考核考生对道德的起源、本质、社会功能,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理论论证与实际应用,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方法与途径,当代社会应用伦理学的主要分支及其基本内容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宗教学》科目主要关涉宗教学这门人文学科的基本内容、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要求考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方法之后能够对现实存在的各种宗教现象进行恰当的分析和说明。

二、考核评价目标通过《伦理学》科目的考核,提高考生分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解决伦理道德问题的能力,加强个体德性修养,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本科目还考核考生对当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伦理难题和道德悖论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希望考生能够在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中寻求正确解决伦理道德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展示考生对于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伦理道德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

通过《宗教学》科目的考核,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宗教的起源、历史发展、宗教的特殊本质与普遍本质、宗教的要素等基本理论,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对宗教世俗化、宗教对话以及宗教多元主义现象进行一定的分析,并且对世界诸宗教,如犹太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的经典、教义、礼仪具备一定的了解。

最后需要明白宗教的和谐对于世界的和谐与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三、考核内容(《伦理学》部分)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道德与伦理的区别一、道德概念二、伦理概念三、道德与伦理的区别第二节伦理学的主要类型一、目的论二、道义论三、德性论第二章道德的演进第一节人的存在与道德的产生一、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二、道德产生的主观基础三、个体道德形成的动力机制第二节个体道德的形成一、选择及其责任:个体道德的逻辑起点二、珍惜生命:个体道德的现实基点三、个体的道德素质第三节个体道德的发展一、日常生活与个体道德二、冲突性情境与个体道德三、个体道德的发展阶段第三章道德的践履第一节道德行为的动因一、道德认知二、道德习惯三、道德激励四、道德成长第二节道德内化一、道德修养二、道德品质三、道德良心第三节道德评价一、道德的评价二、道德评价的形式三、道德教育的评价功能四、正义的实现第四章伦理关系第一节伦理关系刍论一、伦理关系的基本内涵二、伦理关系的形成条件三、伦理关系的社会功能第二节中国传统伦理关系一、传统伦理关系的类型二、传统伦理关系的协调原则三、传统伦理关系的价值反思第三节当代中国的伦理关系一、社会转型与伦理关系变迁二、当代伦理关系的形态及其准则三、当代伦理关系的调节机制第五章社会伦理规范第一节伦理规范界说一、伦理规范的发生及特性二、伦理规范的目标和提炼伦理规范的方式三、伦理规范的层次第二节伦理规范的类型一、核心伦理规范二、主要伦理规范三、初级伦理规范第六章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第一节社会公德一、社会公德的源起二、社会公德的原则三、社会公德的践行第二节婚姻伦理一、婚姻形态的历史演变二、婚姻冲突及其伦理调节第七章人与社会的伦理维度第一节经济伦理一、什么是经济伦理二、经济伦理中的几个热点问题三、我们应具有怎样的经济德性第二节法律伦理一、法律规范的特点二、公民为什么要守法三、法律的道德性第三节政治伦理一、政治活动与政治行为二、政治权威的伦理依据三、政治责任的履行第八章人与自然的伦理思考第一节生态伦理学概述一、生态伦理学的诞生二、生态伦理学的主要流派三、生态伦理运动的一个现实难题第二节现代生态思想家们的伦理思想一、梭罗的生态伦理思想二、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第三节发展中的当代生态伦理思想一、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二、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三、生物中心论四、深层生态学五、自然价值论第九章人与技术的伦理考量第一节生命伦理一、生命伦理学是什么二、生殖技术的伦理风险三、安乐死的伦理困惑四、基因治疗的伦理拷问第二节网络伦理一、网络伦理学概述二、网络社会热点问题的伦理分析三、网络社会中人的自由与责任第三节工程伦理一、工程伦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旨趣二、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与规范三、工程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及其伦理调控(《宗教学》部分)第一章宗教的起源第一节宗教的迷宫一、研究宗教起源问题的意义二、探究宗教起源问题的困难三、挡不住的诱惑四、宗教考古与“阿里阿德涅之线”第二节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探究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必要性二、人和自然关系的二重化与宗教的起源三、社会关系的神圣化与宗教的产生第三节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一、宗教观念产生的认识论前提二、宗教观念形成的“历史道路”三、“宗教的可能性”存在于“最简单的抽象”中第二章宗教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宗教发展观的形成及其理论背景一、生物进化论的产生及其背景二、近现代历史进步观的形成及其意义三、宗教发展观的确立第二节从“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和“一神教”一、宗教历史发展的两个向度二、作为原始宗教的“自然宗教”三、从“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四、从“多神教”到“一神教”第三节从“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一、作为制度性宗教原始形式的氏族宗教二、从“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三、从“民族宗教”到“世界宗教”第三章犹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第一节犹太教概论一、犹太教的历史源流二、犹太教的经典和教义三、犹太教的礼仪和节日第二节基督宗教概论一、基督宗教的历史源流二、基督宗教的经典和教义三、基督宗教的礼仪和节日第三节伊斯兰教概论一、伊斯兰教的历史源流二、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教义三、伊斯兰教的教法、礼仪和节日第四章印度教、佛教和道教第一节印度教概论一、印度教的历史源流二、印度教的经典和教义三、印度教的礼仪和节日第二节佛教概论一、佛教的历史源流二、佛教的经典和教义三、佛教的戒律、行事和节日第三节道教概论一、道教的历史源流二、道教的经典、神仙崇拜、教义和方术三、道教的戒律、清规和节日第五章宗教的要素第一节宗教意识(上):宗教信仰与宗教观念一、宗教要素概论二、宗教信仰三、宗教观念(1)宗教神话四、宗教观念(2)宗教理论第二节宗教意识(下):宗教情感与宗教经验一、宗教情感二、宗教经验第三节宗教行为一、巫术二、禁忌与戒律三、宗教礼仪四、宗教节庆五、宗教修炼第四节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一、宗教组织二、宗教制度与宗教体制第六章宗教的特殊本质第一节宗教奥秘与对神圣者的信仰一、关于宗教的语源学解释与宗教的基本意涵二、宗教的奥秘与信仰的超越第二节宗教奥秘的解读与作为信仰神圣者的人一、宗教发生学与宗教信仰的生存论维度二、宗教信仰与人生救赎三、信仰的内在性与人的“自我意识”四、“向人自身的复归”与宗教意识的演进第七章宗教的普遍本质与功能第一节宗教的社会本质一、宗教之为一社会群体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宗教三、“成为宗教徒”与宗教社会化四、“宗教世界”与人类社会的“二重化”第二节宗教的社会功能(上):宗教与社会共同体一、宗教之为一社会意义系统二、宗教与社会的维系三、宗教与社会的创建四、教的社会功能的二律背反第三节宗教的社会功能(下):宗教与各亚社会系统一、宗教与政治和法律二、宗教与经济三、宗教与道德伦理和民风民俗第四节宗教的文化本质和文化功能一、宗教的文化本质二、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三、宗教与科学四、宗教与文学艺术五、宗教与哲学第八章宗教的世俗化第一节宗教的世俗化与宗教的历史发展一、宗教世俗化与宗教神圣化的张力二、宗教世俗化的历史维度三、宗教世俗化的现当代维度四、宗教的世俗化与宗教的发展前景第二节宗教的世俗化与现当代神学的发展一、宗教的世俗化与宗教及其神学的两难处境二、从正统派到虔敬主义和理性主义(自然神学)三、从理性主义(自然神学)到自由主义四、新正统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五、宗教的世俗化与神学的未来发展第九章宗教对话与宗教多元主义第一节宗教的地理分布、宗教冲突与人类文明一、宗教的地理分布与人类古代文明二、宗教的空间传播与宗教冲突三、当代的宗教分布与地区冲突四、宗教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第二节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一、宗教对话的三种模式:排他主义、兼容主义和多元主义二、希克的多元主义假说及其乌托邦性质三、作为通向世界和平之路的宗教对话第三节宗教对话的层次性、基本中介和现实途径一、宗教对话的层次性与平面化二、宗教对话的不可能性、可能性与基本中介三、宗教对话的现实途径:从文化对话到宗教信仰层面的对话四、参考书目1、李萍主编:《伦理学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3版。

宗教学04

宗教学04
第四讲宗教学中的心理研究与文化研究第四讲宗教学中的心理研究与文化研究1宗教心理学2詹姆斯主要著作3相关学科4研究的途径5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对象6文化研究及其意义1宗教心理学1宗教心理学大家或许已经注意到上一讲交叉与分支学科中仅提到以下五门学科
宗教学 宗教学概论》 《 宗教学概论》
宗. Mueller)要套用 、为什么缪勒( 要套用 Goethe 名言,说“He who knows only 名言, one religion knows none.”这样的话? 这样的话? 这样的话 2、“宗教史学派” 在宗教研究中主要受 、 宗教史学派” 到当时哪些思想的影响? 到当时哪些思想的影响? 3、历史上有关上帝存在的三种经典证明, 历史上有关上帝存在的三种经典证明, 主要是由哪些人提出来的? 主要是由哪些人提出来的? 4、“恶”的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 的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 解说? 解说? 5、请举出两位宗教社会学家的名字及其 、 相关著作。 相关著作。
其他几位代表人物
• 在欧陆方面,首先得提到弗洛伊德(Sigmund 在欧陆方面,首先得提到弗洛伊德 Freud,1856-1939),其次是荣格 ,其次是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 • 最早出版《宗教心理学》的则是美国常年关注 最早出版《宗教心理学》 性格研究的Edwin Diller Starbuck(1866 -1947), 性格研究的 ( ), 他于1899年发表 年发表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他于 年发表 。 • 早期另外两部值得重视的宗教心理学著作,分 早期另外两部值得重视的宗教心理学著作, 别是Edward Scribner Ames的The Psychology of 别是 的 Religious Experience (1910)和James H. Leuba 的A 和 Psychological Study of Religion (1912),前者借鉴 , 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后者引入了人类学 的方法和材料。 的方法和材料。

宗教与文化复习提纲

宗教与文化复习提纲

因果业报
• 因果,佛教教义中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 本理论。谓一切事物皆由因果法则支配,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众生行为能引 生之因果,善之业因必有善之果报,恶之 业因必有恶之果报,此称善因善果、恶因 恶果。心能造业、转业:业果若不定,便 成无因果;业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当 知业可转,如二水相投,热多冷从热,冷 多热从冷
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
• 五信是伊斯兰教的世界观和思想,包括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信 天使和信后世五个方面。 • 信安拉:安拉即真主。安拉洞察万物、全能于万物,宇宙间的一 切都是安拉的创造物。 • 信使者:受安拉启示并向世人宣传教义的人称为先知即使者,伊 斯兰教认为安拉曾在不同时期派遣不同的使者和先知向人间传道,穆 罕默德是安拉所派的最后的使者和先知。 • 信经典:相信安拉曾给不同民族降示过多部经典。《古兰经》是 安拉最后的启示,是最完整、最可靠也是最神圣的经典。 • 信天使:安拉七天内创造了万物,又从光中造化了天使。伊斯兰 教的天使分别负责传达天启、观察宇宙、末日审判和死亡。 • 信后世:人的现世生活是暂时的,还有后世生活。世界末日或审 判日终将降临,那日,所有亡灵都将复活,按生前善恶接受安拉审判。
涅磐
• 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一般指 破除烦恼、无明后所证得的精神境界,这 是一种不生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 境界
道教的信仰
• 道教的主要信仰包括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教的长 生观。道教的神仙信仰是在上古中国人不死信仰 基础上,建构起灵魂不死,长生不死和得道成仙 的理论体系,同时张扬神仙法术的威力无比、无 所不达、无所不克。道教的长生观重视生命、热 爱生活、把握自我,是一种带有强烈人文主义精 神的哲学命题,道教用精、气、神来解释生命和 长寿的本质。精是生命之根本,是构成人体的物 质基础;气是生命之动力,贯穿、推动、运作身 体这个小宇宙。神是生命之主宰,是一切意识、 知觉、思维等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考试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该专业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专业素质和研究潜力。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

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理论分析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掌握宗教学和宗教哲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世界各大宗教的基本知识。

2.对宗教学和宗教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事件及其发展和特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3.正确使用相关专业术语,清楚分析问题,具有较高宗教学知识素养和文字论述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科目考试为闭卷考试,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I.名词解释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宗教学理论与宗教哲学思想史的相关名词、概念、人物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给出简要的解释。

2.题型
要求考生解释宗教学名词5个。

II.简答题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根据宗教学理论与宗教哲学思想史的相关知识能够简要回答问题,并合理展开必要的分析和总结。

2.题型
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各个具体题目要求回答问题,共需回答3道简答题。

III.论述题
1.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宗教学理论和宗教哲学思想史给出有理有据的解答,并尽量展开理论分析和个人的见解,论述要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

2.题型
该部分共有2道论述题。

《宗教学概论》考试内容一览表
声明:此资源由本人收集整理于网络,只用于交流学习,请勿用作它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
删除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