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检测及临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冠心病患者检测抗凝血酶Ⅲ的临床意义

冠心病患者检测抗凝血酶Ⅲ的临床意义

冠心病患者检测抗凝血酶Ⅲ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水平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的7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症33例;稳定性心绞痛39例;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分析各组AT-Ⅲ活性水平。

结果:三组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6.79,P=0.000);两两比较,急性冠脉综合症组显著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4)。

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T-Ⅲ活性水平明显降低,检测AT-Ⅲ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有益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抗凝血酶Ⅲ;冠心病;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4-0138-02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管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导致冠心病的根本原因,高凝状态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凝血酶在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1]。

AT-Ⅲ具有抗凝血酶丝氨酸蛋白酶活性功能,是维持凝血系统和抗凝平衡的重要物质。

有研究[2]发现AT-Ⅲ活性在未治疗冠心病患者中明显降低,可作为靶点治疗冠心病。

本研究旨在观察AT-Ⅲ活性在冠心病患者中变化,为诊断、治疗监测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的7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症33例;稳定性心绞痛39例;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准确采集患者枸橼酸钠1:9抗凝血;4000rpm离心10分钟;AT-Ⅲ检测原理为发色底物法,使用的仪器为赛科希德SF-8100型全自动凝血测试仪。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

人抗凝血酶Ⅲ研究进展

人抗凝血酶Ⅲ研究进展

人抗凝血酶Ⅲ研究进展刘倩;符潮;唐青海;杨海【摘要】人抗凝血酶Ⅲ(Human Antithrombin,hATⅢ)是机体抗凝系统发挥其生理功能的主要因子,对血液循环、血浆渗透压平衡、止血抗凝、抗炎等机制均具有重要作用,与各种疾病的表征高度相关.该文综述了hATⅢ 的基因结构、蛋白结构、生物功能以及其重组表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hATⅢ 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hATⅢ 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5页(P128-132)【关键词】人抗凝血酶Ⅲ;基因结构;蛋白结构;生物功能;重组表达;研究进展【作者】刘倩;符潮;唐青海;杨海【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环境学院,湖南衡阳 421008;赣南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赣南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环境学院,湖南衡阳 421008;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环境学院,湖南衡阳 421008;赣南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2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是机体内对立统一的生理功能系统,也是维持血液动态平衡的生理机制。

作为抗凝系统发挥生理功能的主要因子,人抗凝血酶Ⅲ(Human antithrombin,hATIII)是由4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糖蛋白,它可与凝血系统中的多种酶类结合,使其活性得到抑制[1],从而发挥抗凝作用,因此血浆中hATIII的含量是判断血栓形成的重要依据之一。

hATIII对血液循环、血浆渗透压平衡、止血抗凝等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与各种疾病的表征高度相关[2],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研究发现,hATIII除了具有强大的抗凝功能外,还具有抗炎、抗菌、抗血管生成等重要功能,成为血液疾病和新药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述了hATIII的基因结构、蛋白结构、生物功能以及hATIII重组表达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人抗凝血酶及抗凝系统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目的和意义2:抗凝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2.1 血小板抑制剂2.2 抗凝剂2.2.1 直接抗凝剂2.2.2 间接抗凝剂3: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3.1 传统抗凝药物研究3.1.1 口服抗凝药物3.1.2 静脉注射抗凝药物3.2 新型抗凝药物研究3.2.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3.2.2 抗凝酶抑制剂3.2.3 抗因子Xa药物3.2.4 其他新型抗凝药物4: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4.1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4.1.1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4.1.2 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 4.1.3 罕见血栓性疾病的治疗4.2 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 4.2.1 出血4.2.2 肝功能损害4.2.3 肾功能损害4.2.4 药物相互作用4.3 抗凝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4.3.1 剂量调整4.3.2 患者筛选4.3.3 遗传因素的影响5:抗凝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5.1 研究领域的展望5.2 新药研发的方向6:结论7:参考文献附件:本文中涉及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数据法律名词及注释:1:口服抗凝药物:指患者通过口腔途径摄入的抗凝药物,常见的有华法林、达比加群酮等。

2:静脉注射抗凝药物:指患者通过静脉途径注射的抗凝药物,常见的有肝素、低分子肝素等。

3: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指通过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来达到抗凝作用的药物,例如达比加群酮、阿哌沙班等。

4:抗凝酶抑制剂:指通过抑制凝血酶前体的活化过程来达到抗凝作用的药物,例如华法林、香豆素等。

5:抗因子Xa药物:指通过抑制凝血酶的形成过程中的因子Xa活性来达到抗凝作用的药物,例如利伐沙班、伊早等。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D_二聚体及抗凝血酶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D_二聚体及抗凝血酶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43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10月中第21卷第29期·临床研究·作者简介:田应敏(1982.11—),女,贵州贵阳开阳县,汉族,本科,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产前筛查和诊断、血液骨髓检查。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及抗凝血酶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田应敏(兴义市人民医院检验科,贵州 黔西南 562400)【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浆D 二聚体(D-D)及抗凝血酶(AT)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共100例,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健康组。

采取全自动血凝仪对病例组患者及健康组体检者血浆D-D 和AT 进行检测、比较。

结果:病例组血浆D-D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 <0.05),且AT 活性明显低于健康组(P <0.05)。

结论:血浆D-D 与AT 联合检测对DN 早期诊断、疗效监测、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血浆D 二聚体;糖尿病肾病患者;抗凝血酶;检测;临床价值【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29-0043-03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的合并症之一,可出现尿蛋白进行性增高,同时可出现血压升高、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

此外,还可出现肢体浮肿。

由于体内长期处于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慢性损伤、功能障碍,体内抗凝与纤溶活性等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影响。

而血浆D 二聚体测定是对人体血浆内血浆D 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检测,通过检测手段计算出血浆D 二聚体的含量来帮助诊断病情[1]。

正常情况下要求血浆D 二聚体含量小于0.5毫克每升,如果体内血浆D 二聚体含量增高,考虑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形成了血栓,常见于心肌梗死、脑梗死、静脉血栓等病症。

而AT 是血浆凝血酶、活化因子V 的抑制剂,不可逆的抑制这些酶的复合物。

血液透析患者中抗凝血功能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血液透析患者中抗凝血功能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预防血栓形成的策略研究
研究抗凝血药物对血 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 患者对血栓形成的认 识和自我管理意识。
探索非药物治疗方法 ,如运动、饮食等, 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监测抗凝措施,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预测患者预后
抗凝血功能检测可以预测血液透析患 者的预后,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长期 生存率和并发症风险。
通过对抗凝血功能指标的动态监测, 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趋势, 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 的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血液透析患者中抗凝血功能的检测 与临床意义
• 血液透析患者抗凝血功能检测的重要性 • 血液透析患者抗凝血功能检测的方法 • 血液透析患者抗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 血液透析患者抗凝血功能异常的处理措施 • 血液透析患者抗凝血功能检测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血液透析患者抗凝血功能检测的重要 性
维持患者生命
03
血液透析患者抗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 意义
评估患者病情状况
抗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反映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情状况,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 态和血栓形成风险。
通过检测抗凝血功能指标,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从而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指导临床治疗
抗凝血功能检测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帮助医生选择 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04
血液透析患者抗凝血功能异常的处理 措施
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
如肝素、华法林等,用于预防血 液透析过程中血栓形成。
血小板抑制剂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 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血栓形成的风 险。
调整透析方案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抗凝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抗凝药物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将对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一、传统抗凝药物1、肝素肝素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之一,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

肝素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需要静脉注射,使用时需要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调整剂量,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低分子肝素则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更长的半衰期,皮下注射即可,使用较为方便,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2、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口服的维生素 K 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

华法林的抗凝效果个体差异较大,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治疗窗窄,容易受到食物和药物的影响,导致出血或抗凝不足等并发症。

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1、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口服后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活性成分,能够特异性地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达比加群酯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但需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调整剂量。

2、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

它们通过直接抑制 Xa 因子的活性来阻断凝血瀑布的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发挥抗凝作用。

这些药物具有口服方便、起效迅速、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肾功能不全或存在药物相互作用时,仍需要谨慎使用。

三、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1、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

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₂DS₂VASc 评分≥2分的男性和≥3 分的女性,推荐使用抗凝药物进行血栓预防。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研发进展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研发进展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研发进展抗凝药物是预防或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如中风、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然而,传统的抗凝药物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需要经常监测和调整剂量。

开发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新型抗凝剂是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学习不同类型抗凝剂的理论基础、已获批抗凝剂的适应症,以及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抗凝剂。

内容提纲如下:引言:凝血和纤溶的机制第一部分: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钠维生素K拮抗剂第二部分: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bivalirudin)达比加群(Dabigatran)第三部分: Xa因子抑制剂伊诺肝素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度沙班(Edoxaban)磺达肝癸钠(Fondaparinux)第四部分: 临床试验中的新型抗凝剂:XI因子抑制剂小分子化合物:Milvexian(Bristol-Myers Squibb和Johnson & Johnson联合开发)等。

单克隆抗体:阿贝西单抗(Abelacimab)等引言凝血和纤溶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途径。

凝血的主要目的,是在血管损伤部位形成稳定的凝块以止血。

纤溶的主要目的,是在损伤愈合时溶解凝块,恢复血流。

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持止血和预防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凝血过程可分为两种途径: 外在途径和内在途径。

外源性途径是由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启动的,当内皮细胞受损时,组织因子暴露。

TF结合因子VIIa,激活因子X到Xa。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机体在血管内部发生损伤时,通过激活凝血因子来形成血栓以止血的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出凝血因子XII,它与凝血因子XI和凝血因子IX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凝血因子X到Xa。

因子Xa将外源性途径与内源性途径连接起来。

凝血因子X与凝血因子V、磷脂质和钙离子共同作用,将凝血因子II(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检测方法建立及初步应用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检测方法建立及初步应用




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是 人体内凝血和抗凝血相互作用以维持生理平衡的产物,是凝血酶 (thrombin,T)生成和凝血系统激活的标志物之一。
肝素(heparin,H)催化TAT的形成,首先肝素结合抗凝血酶 (antithrombin,AT),形成肝素一AT二联体(H—T),使AT抗凝活性基团暴
一 经过抗体配对试验,用针对TAT的凝血酶部位的Ⅺ号单抗作捕获抗
体,用针对TAT之抗凝血酶部位的Ⅲ号抗体作酶标检测抗体,建立了检测
TAT的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法的线性检测范围为
0.4—63.O!LLg/L,批内cV为3.9%一5.9%,批间cV为9.1%一13.3%,回收率为
92.6%一104.9%。加入20“gml的AT和凝血酶原对TAT检测无影响。检测
modification of thrombin’S and antithrombin’S structures will emerge.SO TAT
should have neoantigen different from thrombin and antithrolI虹in.Base 0n
those cases,and in order to obtain mere monoclonal antibodies specific to TAT the sNile time reduce cross-actions with thrombin or antithrombin,we
situations.
Behring laboratory in Germany coated microtitration plates with rabbit antibodies against human thrombin,conjugated horseradish peroxidase to

抗凝血酶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展

抗凝血酶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展

血浆源性 A T简 称 p T A A 。p T是体 内重要 的天 然抗凝 蛋
白, 于丝氨酸蛋 白酶抑制物 家族成 员 , 属 其血 浆浓度 约为 10 0

减 少 ; i sn等 的研 究 表 明 , T 作 为 一 种 非 急 性 期 反 应 蛋 Ne e s A
10 5
m ( 3 i o/ ) A l 2—  ̄ lL 。p T由 肝 脏 及 血 管 内皮 细 胞 产 . , m
者 问 保 持 动 态 平衡 。 DC 时 , 者 问 的 动 态 平 衡 遭 到 破 坏 , I 两 其 改 变 可 分 为 不 同 的 阶段 。在 DC的前 期 , 然 抑 制剂 可 灭 活 相 I 天
相关死亡率有所下 降, 但其并 发症 的发病率仍在 上升 , 故其 总 死亡率仍高 。弥散性血 管 内凝血 ( i e ia di rvsua ds mnt n aacl s e t r
关 键 词 : 抗 凝 血 酶 ; 弥 散性 血 管 内凝 血
[ 中图分类号] 5 4 8 [ R 5. 文献标志码 ] [ A 文章编号 ]0 9 6 1 (0 8 O 一3 — 3 10 —2 3 20 ) l0 6 0
近 年 来 , 着 抗 生 素 治疗 及 l 监 护 水 平 的 提 高 , 血 症 随 临床 败
根据其 15位的天 门冬酰氨是否含糖 基可分 为含糖基 的 异 3
构体及无糖基的 1异构体 。由于 异构体 15位 的糖 基可位 3 3 阻肝素的结合 , 故其与肝素的亲和力小于 D异构体 。现还通过
转 基 因 绵 羊 获 得 了 重 组 抗 凝 血 酶 , 称 rT M sa i i s 简 A 。 aak H r e o
4 A 治 疗 D C 的 机 制 T I

抗凝血酶iii测试原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抗凝血酶iii测试原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抗凝血酶iii测试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介绍抗凝血酶III测试原理,并对其概述、研究背景和目的进行说明。

抗凝血酶III测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血液系统疾病风险。

这项检测技术基于抗凝血酶III的作用机制,旨在帮助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1.2 研究背景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抗凝剂,在调节凝血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通过与活性凝血因子结合,特别是与IIa(即凝血酶)结合来发挥作用。

正常情况下,AT-III能够抑制凝血过程,维持正常的凝血平衡。

当AT-III功能异常或水平降低时,会导致异常的凝血状态,增加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

因此,了解和评估AT-III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抗凝血酶III测试原理进行全面的概述和说明。

我们将介绍这项测试的方法和结果解读,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领域和价值。

除了心血管疾病和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还将探讨其他相关疾病中抗凝血酶III测试的应用。

最后,本文将总结回顾并展望未来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同时探讨该测试技术对医学实践的启示与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抗凝酶III测试原理以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和应用这一检测方法,从而提高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2. 抗凝血酶III测试原理:2.1 概述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是一种重要的血浆蛋白,主要起到抑制凝血过程中促进凝块形成的因子活性。

其在机体内与血栓状况密切相关,因此检测抗凝血酶III水平对于评估个体的凝血功能状态以及判断疾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2 测试方法抗凝血酶III的测试方法主要是利用免疫学技术进行定量测定。

一般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放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电泳法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它通过将被测物(抗凝血酶III)与特异性标记物结合,再加入特异性抗体生成免疫复合物,并经过染色或荧光检测系统来量化测定。

抗凝血酶-Ⅲ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

抗凝血酶-Ⅲ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

抗凝血酶-Ⅲ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摘要】本文回顾AT-Ⅲ的生物学作用并就AT-Ⅲ在临床相关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抗凝血酶-Ⅲ临床意义1 抗凝血酶抗凝血酶Ⅲ(A T-Ⅲ)是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其抗凝作用占体内总抗凝作用的50%-60%,[1]主要的功能为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并抑制促凝血酶生成的凝血因子,它直接与过量的凝血酶作用,形成变性凝血酶而使其失活。

T AT是凝血酶与抗凝血酶一Ⅲ以1:1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使凝血酶灭活,血浆中检出TAT反映了凝血酶的生成和凝血酶活性的增高,因此该指标是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2]。

2 AT-Ⅲ的生理学作用AT-Ⅲ在肝素的介导下可与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活化中心的丝蛋白残基结合而使其灭活。

因为A T-Ⅲ是肝素辅助因子.肝素可与AT-Ⅲ的赖氨酸残基形成复合物从而加速 AT-Ⅲ对凝血酶的灭活.此外A T-Ⅲ对血小板聚集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AT-Ⅲ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凝血酶的活性强弱,其水平降低可发生血栓或DIC。

因此AT-Ⅲ的水平对维持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3 临床应用价值3.1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A T-Ⅲ缺乏是发生静脉血栓的常见原因之一,亦与动脉血栓形成有关.国内有研究报道[3],冠心病组患者血清中的抗凝血酶原抗体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水平偏高(p<0.05)。

可见A T-Ⅲ的检测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李莉,刘瑞云等[4]发现冠心病患者体内AT—I I I活性明显低于健康者.而其与凝血酶形成的复合物含量却显著升高,提示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亢进,抗凝减弱。

因此,抗凝血酶II I能预测冠心病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增强抗凝血酶III抗凝活性的研究可对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起指导作用。

3.2在脑血管系统中的作用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研究表明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抗凝血酶水平降低可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已有文献表明[5],脑梗塞患者外周血浆存在AT一Ⅲ活性降低所导致的高凝状态。

凝血抑制物抗凝血酶Ⅲ的临床研究

凝血抑制物抗凝血酶Ⅲ的临床研究

类疾 病 有 着密 切 的关 系 。尤 其 在 弥 散 性 血 管 内 凝 血 ( C 中 DI )
作用 意义 重 大 。本 文 就 其 与 其 他 各 类 疾 病 的关 系作 一 综 述 。
1 特 征
A 一 T Ⅲ是 一 种 A球 蛋 白 , 是 单 链 糖 蛋 白 , 要 在 肝 脏 中 亦 主
【 关键 词】 抗 凝 血 酶 Ⅲ ; 急性 心 肌 梗 死 ; 支 原 体 肺 炎 ; 全 身 炎症 反 应 综 合 征 ; 多器 官 功 能 障 碍 综合 征
DI :0 3 6 /.sn 1 7 — 4 5 2 1 . 6 0 5 O 1 . 9 9 jis . 29 5 . O 0 1 . 6 6
堕堕堂皇I 堕


第 1 期 LbMe l , uut 00 V 17N .6 6 a dCi A gs 21 ,o. ,o 1 n
凝 血 抑 制 物 抗 凝 血 酶 Ⅲ的 临 床 研 究
古 丽 杰 克 热 ・阿 不 都 克 热 木 吾 尔也 提 ・阿 不 都 克 热 木 述 , , 综 田 刚 审 校 ( . 疆 维 吾 尔 自治 区 1新 克 拉 玛 依 市 中心 医 院 检 验 科 8 4 0 ;. 津 公 安 医 院 检 验 科 40 02 天 304 ) 0 0 0
5 2 与肝 脏 疾 病 的关 系 我 国 是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高 发 地 区 , . 估 计每年约 有 3 O万 人 死 于 肝 病 , 血 及 纤 溶 功 能 障 碍 是 重症 肝 凝 病 的 主 要 表 现 之 一 。肝 细 胞 损 害 时 血 液 中 的凝 血 因 素 与抗 凝
因素 保 持 一 个 低 水 平 , 衡 一 旦 被 破 坏 , 组 织 坏 死 或 细胞 溶 平 如

抗凝血酶Ⅲ检测的临床应用

抗凝血酶Ⅲ检测的临床应用
血管内皮损伤 (1)AT合成减少 (2)TM缺陷,PC活化障碍
四、抗凝血酶Ⅲ检测的临床应用
(九)AT与肺病
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普遍存在AT-Ⅲ活性显著下降、凝血功能减退等 情况,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和肺小动脉血栓形成,加重病情变化甚至 恶化。
对胸腔积液的良、恶性诊断是一大难题,有学者发现出现胸腔积液的肺 癌患者血液中AT-Ⅲ较正常人及结核患者显著降低,因此血液中AT-Ⅲ的 检测对于良、恶性胸腔积液具有辅助诊断。
(三)AT与脑血管疾病
AT-Ⅲ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梗死面积越大, AT- Ⅲ活性下降明显; NIHSS 评分越高损害严重者, AT- Ⅲ活性下降明显。
抗凝血酶Ⅲ在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测中的应用[J]. 养生保健指南,2021(42):35-36.
四、抗凝血酶Ⅲ检测的临床应用
(四)AT与肝脏疾病
AT-Ⅲ的合成部位主要在肝脏,内皮细胞也有部分合成,故各类肝病致 肝功能受损时,AT-Ⅲ呈获得性减少。其中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ATⅢ活性明显降低,慢性轻度肝炎和慢性中度肝炎降低程度较轻,血中 AT-Ⅲ随肝细胞坏死程度加重而降低,因此AT-Ⅲ活性测定可作为判断肝 脏病变严重程度的较敏感的监测指标。
四、抗凝血酶Ⅲ检测的临床应用
(五)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肾脏疾病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常规疗法,血透前进行AT-Ⅲ的 测定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尿毒症患者常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血液粘稠度 增高及纤维蛋白溶解发生障碍现象。
血透患者长期持续肝素治疗,血浆中AT-Ⅲ消耗增多,其活性下降,肝 素敏感性下降,临床在给尿毒症患者血透时常出现肝素耐药,单纯增加 肝素剂量无法改善抗凝效果。因此,血透前进行AT-Ⅲ活性测定,除诊 断尿毒症患者抗凝功能外,还有助于判断血透时肝素的抗凝效果,对于 AT-Ⅲ活性明显降低者,血透前进行AT-Ⅲ治疗可达到较好的抗凝效果。

抗凝血酶的临床应用进展

抗凝血酶的临床应用进展
24
h的血小板、凝血及纤溶指标,发现败
血症性休克患者的AT活性明显低于败 血症、重症败血症患者。肝功异常的患者 明显比肝功正常的患者对AT的反应性 低。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败血症 的严重程度和肝功正常与否是AT活性 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认为,患者对AT
万方数据
塞旦医堂盘查2螋生筮2』鲞箜!!塑
M,Sawamura A,Yanagida Y。
[7]傅启华,许先国,丁秋兰,等.抗凝血酶
基因13389G缺失导致的I型抗凝血酶 缺陷症【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2,23
(11):588-590.
武a1.The response of
activity
antithrombinⅢ
polymerization
8evere
adults with noncarcliae cerebral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throm.
isehemia【J】.Clin Appl Thromb Hemost, 2003。9(2):155-162.
Hale Waihona Puke bosis[J】.Blood,2003,102(3):919-925.
的反应性不仅取决于系统性炎症。还与 合成减少有关。还有研究人员【211对某重症 监护病房545例术后脓毒症患者进行了 一次回顾性分析。发现AT剂量调整组病 情和病程明显重于和长于固定剂量组。
28
(99Leu
to
Phe mutation)
and childhood
antithrombin
deficiency
1 1.1
PubMed检索,迄今报道(5卅的AT基因突 变超过了180种。随着国内检测技术的 更新,新的A'T突变屡见报道。2002年傅 启华等f11报道了一个遗传性AT缺陷症家 系并在国内首次进行了基因分析.发现 了AT基因外显子6区13389G缺失突 变。2005年周荣富等Isl发现了一种引起I 型抗凝血酶缺陷症的AT基因杂合性 C2757T突变。2006年张付华等I。I研究了 一个I型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该家系 由于AT基因外显子5区杂合性 9833T---'A无义突变引起AT缺陷.导致 静脉血栓,该突变国际上未见报道。杨芳 等【lOl报道了一个AT基因外显子5区的 A9850G杂合突变,导致His369--+Arg,引 起I型抗凝血酶缺陷症.此例也为国内 及国际上首次报道。 遗传性AT缺陷症的临床表现多种 多样.多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肠系膜血栓 肺栓塞等.心肌梗死脑梗死则比较少见。 近年来国外有学者报道了几例I临床表现 更为少见的遗传性AT缺陷症。Grim等flll 报道了l例发生中风的肥大性毛细血管 瘤综合征患者。该病是一种罕见的斑痣 性错构瘤病,以皮肤血管瘤,静脉曲张。 骨和软组织肥大为主要表现.神经系统 症状比较少见.通过筛查发现AT缺陷。 Saito等[12l收治l例以多发孤立的硬脑膜 动静脉瘘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AT缺陷 症患者。该患者首发症状为头痛和步态 不稳.多发孤立的动静脉瘘位于上矢状 窦的前半部。Peovska等l-31收治1例复发 心肌梗死患者。为一名年轻的足球运动 员,病因也是AT缺陷。Fujimori Y等11.1报 道1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同时有 SERPINCl基因错义突变导致的AT缺陷 及LMNA基因导致的扩张性心肌病。 1.2脑血管疾病AT活性检测的意义 在对台湾地区非心源性脑缺血人群(除 外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AT、PC、PS缺陷的情况进行研究时,发现 27%的患者有易栓倾向,其中Ps缺陷最 常见,只有l例是AT缺陷。在Pc活性正 常的患者中,AT与PC之间呈正相关。而 AT与Ps之间无相关性。由此认为,在当 地脑缺血人群中.AT缺陷并不是主要原 因旧。国内也有实验证明血浆AT活性降 低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而与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
缩短:
①高FIB血症; ②钙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及PH呈酸性 监控:可用于粗略检测肝素抗凝治疗。
五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g/L
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 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 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 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 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 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 肝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四 、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参考值:11-18秒
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 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 TT缩短,否则延长。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①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 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 ②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纤 溶期); ③纤维蛋白原减少; ④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 ⑤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 ⑥尿毒症。
七、血浆D-二聚体
正常参考值:0-0.8mg/L
临床应用: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亢进针对的重 要依据,是机体活动性血栓形成的特异性分子, 是筛查与诊断血栓性疾病最常用指标,也用于监 测溶栓治疗。
增加:
①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
②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DIC时血浆D-D显著升 高;
③溶栓治疗后。
八 、标本的采集、制备、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等注意事项
PT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 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 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 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 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抗凝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检测与临床应用评价

抗凝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检测与临床应用评价

经 和外 周神 经 系统 的多个 位点 , 响机体许 多生 理 B 差异 无显 著 性 。推测 瘦 素 除通 过 胰 岛 素一瘦 影 MI 系统及 代谢 通路 。 近年来 有学 者认 为瘦 素可 能作 为 素轴 引 起 能量 消 耗增 加 途 径造 成 C HF外 , 还可 通
脂 肪一 岛素 轴 的一部 分 [ , 胰 3 在脂 肪组 织 和胰 岛素 p 过 上述 其 它途径诱 发加 重 C ] HF。 细 胞 之 间建 立 了一 个 双 向反 馈 环 , 与 I 参 NS分 泌 及 其 敏 感性 的调 节 , 旦该 环 路被 破 坏 , 有 可 能 一 就
中的作 用 机制 可 能 与 炎性 细胞 因子 能通 过 减 弱 儿
[ ] 汪 晓 云 , 昆灵 , 亚 非 , .细 胞 间黏 附 分 子 一 1及 2 廖 王 等 细 胞 因 子 与 心 功 能 不 全 的 关 系 [] J .中 华 心 血 管 杂
志 ,0 1 2 ( 1 : 5 — 6 9 2 0 ,9 1 )6 8 5 . 收稿 日期 :0 60— 5 2 0— 91
茶 酚 胺 的正性 同心 力作 用 , 增加 诱生 性 NO, NO 使
抗 凝 治疗 后凝 血 酶 原 时 间检 测 与临 床 应 用评价
吕晓莉 , 健 康 , 小侠 , 任 李 李芒会 , 张
( 陕西 省人 民 医院检 验科 , 陕西西 安

70 6 ) 1 0 8
中图 分类号 : 4 . R4 6 1 2 文献 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6 17 1 ( 0 7 0 —0 —2 R5 2 5 4. 1 A 1 7 — 4 4 2 0 ) 21 90 人 工 心 脏瓣 膜 置 换术 后 的终身 抗 凝 治疗 是 关 系 到病人 长期 预后 的关 键 之一 。 随着换 瓣 手术 的 日 益广 泛 开展 , 如何 安全 有效地 对抗凝 治疗 的效果 进 行评 价并 对抗 凝药 物 的剂量进 行监 控 , 防止 并发 症 的发 生具 有 十分重 要 的意义 。 目前 最 常用 的方法 是 单一 口服 香豆 素类 药物 如华法 林等 。 类药 物 的安 此 均 年龄 3 。术后 口服华法 林 ( 兰奥 立安 药厂生 7Y 芬 产 ) . ~1 5mg 每 日一次 。应 用检 测 P 3 0 . , T监 测患 者术 前 ( ~2次 ) 术后 1w( 均 5次 ) 术后 1mo 1 , 平 ,

抗凝血药物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抗凝血药物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抗凝血药物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王秀;夏泉【摘要】国内外对抗凝血药物研究进展迅速,针对不同靶点、不同作用机制的新型药物正在进行临床实验或业已上市.新型抗凝血药物凭着它本身的优势将逐渐代替传统抗凝药物.%At present, the study on anticoagulants develops quickly in recent decade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emerging oral anticoagulant agents have target selective and multiple mechanisms, which are undergoing clinical experiment or have gone on the market. The novel anticoagulants will replace gradually traditional anticoagulant agents depending on their inherent advantages.【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1(015)010【总页数】4页(P1189-1192)【关键词】抗凝血药物;Xa因子;凝血酶【作者】王秀;夏泉【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血栓形成,即局部血液凝块形成,是导致心肌梗死和中风等动脉疾病以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药物治疗在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抗血栓形成药物可按作用机制分为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直接溶血栓药物等,临床上均能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其中抗凝血药物是通过影响凝血因子,从而阻止血液凝固过程的药物,临床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抗凝血药物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抗凝血药物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U i rt. ̄r— rd h r cui l hms)L brt yo ttA m nsai rdt n l hns Mein , e i 3 0 2 nv sy Ii Gae amaeta e ir aoao ae d iirt no a ioa ie dc Hf 2 02 ) ei d p c C t r fS t o fT i C e i e e
安 徽 医 药 A h i dc1 n h r aeta Jun l 2 1 O t1 (0 n M Mei Ⅱ dP am cui l ora 0 1 c;5 1 ) 0 c
‘ 19‘ 18
◇综 及研 究进展
王 秀 夏 泉 ,
素 。尽 管 这 种 针 对 Xa的 选 择 性 抑 制 作 用 , 能 会 在 产 生 抗 可 栓 作 用 的 同 时 无 抗 凝 血 作 用 , 此 无 出 血 等 作 用 , 此作 用 还 因 但
未得 到临床证 实。它们 的临床作 用有很 好 的可预见性 , 因此 不需像肝 素那 样需 要严密的临床监测 。低分子 量肝 素对 血小 板聚集 的抑制作用 小于 肝素 。 目前 , 方量 最大 的低 分子 量 处 肝素类 物 质 是 SnfA et ao — vni 司 的 依 诺 肝 素 ( nxpr / i s公 E oaai n
a e t v a g ts l cie a d m u t e me h nim s, i h a eun r o n lnia x e i n rh v o n t e ma ke. g n sha e tr e ee tv n li c a s pl wh c r deg i g ci c le p rme to a e g ne o h r t Theno e n— v la tc a u a t l e a e g a ual r dto la tc a u a g nt e e i n t e ri e e ta v n a e . io g l ns wilrplc r d ly ta iina n io g lnta e s d p ndng o h i nh r n d a tg s Ke r y wo ds: n io g l ns;a trXa;h o a tc a u a t f co t r mbi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凝血酶检测及临床研究进展
抗凝系统是维持机体出血与止血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抗凝系统中某些因子的数量或功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就有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是人体抗凝系统的主要因子之一,约占抗凝系统总活性的50%~70%,它与人体发生各类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笔者从at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等方面对其作一综述。

1 抗凝血酶的分子结构及功能
抗凝血酶(at)是一单链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8.2ku,血浆浓度为2μmol/l。

a t分子主要由9个a-螺旋结构(a-至i-螺旋)、3个β折叠(a-至c-β折叠)、1个反应中心环(reactive center loop,rcl)共同组成一个大小75~100a的球状分子。

at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区,一个是位于n端的肝素结合区,一个是位于c端的反应位点。

at通过arg393-ser394的丝氨酸蛋白酶反应点及lys残基(第125位、第107位和第136位)和arg残基(第129位和第145位)有关2个功能位点,与肝素、凝血酶结合发挥其抗凝作用,其抗凝作用占体内总抗凝作用70%左右。

at与肝素的结合,是at抗凝功能中的重要一环,在肝素存在下,at的抗凝作用可以增加数千倍。

在人体有生理意义的有3种亚型:at-i、at-ⅲ、at-ⅵ,肝素主要通过加强at-ⅲ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速度依赖于肝素,但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量取决于at
的活性。

1993年,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推荐将at-ⅲ简称为at。


于at-i实际上是纤维蛋白,at-ⅵ为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故只有at-ⅲ才具有抗凝血酶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常常以测定血浆at 的水平作为判断机体抗凝水平和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实验室指标,也据此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价疗效。

2 抗凝血酶检测方法及原理
严格按抗凝剂与血液1:9的比例采血。

严格按照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操作规程进行。

实验用发色底物法检测at,其原理为定量的凝血酶加入到待测血浆中,与血浆中at作用,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发色底物,释放出对硝基苯胺(pna),pna 在波长405nm处有最大吸收峰,pna显色深浅与at成反比。

3 抗凝血酶与主要疾病的关系
3.1抗凝血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研究表明,copd患者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血浆at含量都明显低于正常组,治疗后明显上升,这可能是由于copd患者长期缺氧、感染等因素使体内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或活化,从而使抗凝血酶的消耗增多,导致其抗凝机制出现异常,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肺小动脉血栓的形成,进而加重病情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加以适当的活血抗凝治疗对控制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copd常易并发肺小动脉血栓的形成,这与copd的高凝状态有关,持续的肺部微小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及加重肺动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3.2抗凝血酶与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在持续性高血糖状态下,可导致一些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及形态上的改变,特别是2型糖尿病,神经、血管、视网膜、肾脏等最易受累,血管内皮损伤、出凝血机制异常是其发生病变的重要原因。

单纯的控制血糖,似乎也不能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血浆中at明显下降。

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激活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清除局部病理产物的堆积,致使at下降。

此外,at相对分子质量小,通过肾小球,流失到尿液,尿中at水平增高导致血中at减少,并随着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加重而逐渐变化。

如果肾内凝血反复进行必将导致肾功能的减退以及肾小球硬化。

为此,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除了积极控制血糖,治疗原发病因外,还应进行血、尿中at的监测,以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3.3抗凝血酶与高血压病
原发生高血压病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的失衡。

研究发现:工期时血浆中at无显著性改变,尿中at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ⅱ期时随着尿中微量蛋白的出现,血中at下降,尿中at升高;ⅲ期时,血浆中at水平显著降低,尿液中at增高明显。

尿中at与尿中白蛋白有关,与血压高低无关。

尿中at水平增高导致了血中at减少,说明血液凝固性增高易形成血栓,如果肾内凝血反复进行,可导致肾功能减退以及肾小球硬化。

通过检测血、尿中at的变化,可以为临床监控高血压病及有无并发肾损害提供依据。

3.4抗凝血酶与脑梗死
tohgi等的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at明显下降,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高凝状态,at大量消耗所致,此变化且与年龄因素有关。

表明at的测定对进展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治疗及病情演变的观察提供了依据。

3.5抗凝血酶与肺疾病
胸腔积液的良、恶性诊断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

有学者发现,出现胸腔积液的肺癌患者血液中的at较正常人及结核性患者显著降低,而结核性患者血浆at略有升高,但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所以at的检测,对于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3.6抗凝血酶与妊高征
文献报道,正常孕妇at水平在整个妊娠期进行性降低,妊高征患者于孕20~24周起与对应的正常孕妇存在显著性差异,降低更为明显。

妊娠时由于活性高的凝血因子与at结合形成复合物,at被消耗而降低,导致高凝状态。

患者体内这种病理生理紊乱状态如未得到改善并继续发展,必然超出抗凝系统的代偿能力,最终形成血栓。

故有专家建议采用小剂量肝素改善微循环,以提高at的作用,这对于预防妊高征的发生及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因此,在产前除做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外,对高危人群监测at,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3.7抗凝血酶与肝脏疾病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估计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肝
病,凝血及纤溶功能障碍是重症肝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肝细胞损害时血液中的凝血因素与抗凝因素保持一个低水平,平衡一旦被破坏,如组织坏死或细胞溶解释放入血(含凝血酶),大量凝血因子被激活引起at的大量消耗,极易伴发dic。

at活性低于50%时有利于血栓形成,可以作为肝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血栓性疾病的依据。

临床上在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治疗无效时,可选用at制剂治疗,使体内at升高至80%以上再行肝素治疗,所以临床上治疗肝病伴发dic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利用肝素,达到最好的抗凝治疗效果。

3.8抗凝血酶与肿瘤
肿瘤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在肿瘤免疫性淋巴细胞的刺激下,可以合成释放大量组织因子(tf),而tf又是参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其因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由于肿瘤患者机体内增加了tf凝血因子,同时由于肿瘤浸润破坏周围器官、组织,使血管受损,打破了机体内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为了避免肿瘤患者高凝状态出现,机体必须调动抗凝血因子来与tf凝血因子形成复合物,从而消耗了机体内的抗凝物质,无论恶性肿瘤还是良性肿瘤其抗凝活性都比正常人低得多。

据此,抗凝血酶活性检测对于肿瘤患者出凝血状况的观察、诊断和疗效监测有重要意义。

另外,实验还发现恶性肿瘤抗凝血酶活性明显低于良性肿瘤,这对区别恶性与良性肿瘤具有一定价值。

3.9抗凝血酶与急性心梗(ami)
抗凝血酶(at)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因子,可抑制凝血酶类
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据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血浆at呈消耗性降低,其机制就是凝血酶与抗凝血酶结合形成的一种复合物tat(促凝血酶原激酶复合物),血浆tat水平的增高,可较早反映人体凝血及抗凝血功能。

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凝血系统处于异常活跃状态,其所导致的高凝状态是冠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冠脉血栓形成则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因素。

有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tat变化较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mb(ck-mb)、肌红蛋白等更为敏感,高tat的ami患者可能有心肌大片的坏死,因此,tat水平有助于ami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3.10抗凝血酶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获得性全身性出血、血栓综合征,其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预后凶险。

抗凝系统功能降低是dic发病过程的重要环节,约80%的急性dic患者at降低,治疗后at较治疗前显著回升,并接近正常水平。

at水平下降可能是由于at在凝血酶形成时不断被消耗,同时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酶降解所致。

临床上常采用抗凝血酶与肝素合用,既可减少肝素用量又可增强抗凝疗效。

因此,检测at不仅有助于dic的诊断,而且是肝素抗凝治疗及疗效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综上所述,正常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若失平衡就会有出血或血栓形成的危险,at是血浆中抑制凝血的关键物质,它可直接抑制凝血也可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抑制多种
凝血因子活性。

当体内启动凝血系统随之产生消耗性at减少,是体内处于高凝状态的客观指标。

因此,at的增多或减少是出血、血栓的关键,其不仅在copd、糖尿病、肝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中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在静脉血栓等疾病的治疗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脑梗、心梗、肺栓塞等突发疾病的协助诊断方面尤为重要。

由于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常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典型就进入到昏迷阶段,早期ct检查往往阴性,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常常失去溶栓时机,而at的检测对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发病机制,对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因此,at检测越来越受到检验界及临床医生的重视,并有望成为诊断血栓、出血等疾病的首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