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丹毒偏方大全
丹毒中药外治方
丹毒中药外治方温馨提示丹毒中药外治方1.升麻汤(1)处方升麻60g,漏芦、黄芩(去黑心)各90g,栀子(去皮)30g。
(2)方法以上方药细锉。
每次用15g,以水750ml,煎至450ml,去渣,下芒硝5g,搅匀,以纱布重浸汤中,温湖患处数十遍,每日2次。
2.白玉散(3)处方寒水石(煅存性,水飞)、朴硝、姜黄、当归各30g,青黛、甘草、黄柏末各9g。
(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芭蕉根汁加蜜调,以鹅翎扫上,干则再敷。
3.如冰散(1)处方朴硝150g(研),始粉、寒水石各90g,白芷30g,冰片3g(研)。
(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和匀,用新汲水调,稀稠适度,鸡翎涂扫,不令药干。
4.祛毒散(1)处方川升麻、漏芦、川芒硝、黄芩各60g,栀子仁30g。
(2)方法以上方药共捣为粗末,每用两匙头,以水300ml,煎至200ml,去渣儿,趁微热以软布蘸药拓疮上,以消为度。
5.清苦散(1)处方芙蓉叶、桑叶、白截、白及、大黄、黄连、黄柏、车前子、白芷、雄黄、芒硝、赤小豆各10g。
(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用蜜水调敷患处。
6.硝黄散(1)处方朴硝30g,大黄(细末)3g。
(2)方法以上2味药共研混匀,水调匀。
先用一小刀刺破丹毒,去赤晕恶血毒汁,再用鸡毛蘸药,时时涂搽。
7.金花散(1)处方郁金、黄芩、甘草、山栀、大黄、黄连、糯米各30g。
(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
蜜和冷水调,以鹅毛涂扫患处。
8.敷药散(1)处方绿豆30g,蝉蜕3g,荆芥穗、泽兰、连翘、白芷、蔓荆子各9g,秦皮、夏枯草各6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面,每次用9-12g,淡蜜水调敷患处。
9.四味散(1)处方明雄黄、苏雄各120g,白矾240g,冰片6g。
(2)方法将白矾砸成细面,然后徐徐兑入雄黄和苏雄,研匀后再把冰片研粉兑入即成。
用时,药粉适量,倾人碗内,以山西陈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薄厚约1分左右,如药干后再用毛笔蘸醋涂药上,以保持该药湿润直至8小时左右,然后以小米水洗干净。
中医治疗丹毒偏方验方效方
中医治疗丹毒偏方验方效方第九节丹毒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
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
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
”本病发无定处,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病因病机]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
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诊断]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
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
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
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
继则局部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
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
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
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
患处附近署核可发生肿痛。
发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
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本病由四肢或头面走向胸腹者,为逆证。
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炽盛,易致毒邪内陷,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2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很多人对丹毒并不是很多了解,事实上,在古代,医者们就对丹毒有所认识,因此,中医疗法治疗丹毒非常有效,丹毒最好治疗方法就是中医,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中医辩证施治丹毒,希望大家能了解丹毒的治疗。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一)临床表现丹毒是由丹毒链球菌侵犯皮肤和粘膜网状淋巴管而引起的一种有传染性的感染,好发于头面部及小腿。
中医称其为抱头火丹或大头瘟;生于小腿的叫流火;游走全身的叫赤游丹等。
表现起病急骤,先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继而皮肤发,红,色泽鲜红如丹,按之褪色,压力除去后,红色立即恢复。
局部有烧的感,疼痛轻微,但在头皮盖上之丹毒,疼痛较重。
红疹向四周扩大,与正常皮肤界限明显。
有时可出现水泡,但很少化脓。
体弱幼儿脐部或外生殖器等部位所发生的丹毒,常伴有皮肤坏死。
下肢丹毒容易复发,多次发作后皮肤变厚形成象皮肿。
(二)辨证分型1.抱头火丹型发病急速,初起即见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咽干;常由一侧鼻部开始,颜面潮红肿痛,出现小片红斑,迅速向周围蔓延。
红斑边缘清楚稍高出皮面。
大便干结,小便赤短。
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宜清血热、祛风毒为主。
2.流火型(小腿丹毒)初期即恶寒发热,头痛,骨痛,小腿或足部红肿热痛,皮肤发亮。
如频繁发作,则成慢性,可发展为大腿风(即象皮肿)。
治宜清热利湿为主。
(三)食物疗法1.抱头火丹型(1)乌龙膏(经验方):陈小麦、米醋各适量。
用法:陈小麦愈久愈好,研粉。
以锅炒之成黄黑色,冷定研末,陈米醋调成糊,熬如黑漆,以瓷罐收之。
涂在丹毒部位,有较好疗效。
(2)紫麻凤凰衣(《本草纲目》):鸡卵膜衣12枚,麻黄1.5g,紫苑10g。
用法:将鸡卵膜衣焙于磨研为末。
以水煎麻黄、紫苑二味10分钟左右,去渣取汁送服卵膜衣末。
每日1剂,连服3-5日。
(3)丝瓜粥(经验方):嫩鲜丝瓜1条,白米50g,白糖适量。
用法:如常法煮米做粥,半熟时放入洗净切成粗段的鲜丝瓜,待粥熟去丝瓜,加糖,顿服。
丹毒的治疗偏方有哪些
丹毒的治疗偏方有哪些
丹毒患者是痛苦地,丹毒反复发作,不但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影响,也让他们的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再加上丹毒反复发作,给他们的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那么如何有效治疗丹毒呢?大家可以尝试一下丹毒的治疗偏方,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1、拌马兰头是丹毒的治疗偏方之一,而且方法简单。
在治疗时,我们需要准备马兰头约500克,在洗净之后放入沸水中几分钟,取出后切碎,然后加入糖、盐、味精等调料搅拌均匀,饮其水,一日三次即可。
2、马齿苋菊花粥。
选择菊花十五克,烘干研成粉备用。
取新鲜的马齿笕60克,洗净之后切碎备用。
将100克粳米淘洗干净,然后加入一千毫升水,和马齿笕一起煮粥。
在米粥即将煮熟的适合,加入菊花末一起煮片刻,之后即可出锅。
此粥需每日服用3次,连续服用几天,即可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以上是两种丹毒的治疗偏方,对于丹毒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可是,这些偏方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我们还是需要用专业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建议大家用中医传统药剂蒲银散。
蒲银散结合多种中药的精华,而且药性吸收特别好。
具有安
蒲银散 1
全、有效、使用方便等多重优势。
在丹毒治愈之后,还可以修复患者受损的皮肤,使其恢复正常的色泽。
由此可见,蒲银散是治疗丹毒的首选。
蒲银散 2。
祖传秘方:丹毒不必慌,根治神方黄豆膏
祖传秘方:丹毒不必慌,根治神方黄豆膏
祖传秘方:丹毒不必慌,根治神方黄豆膏
资料来源/网络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荷花小女子将致力于将手头世家所传的全国各民族海量的民间祖传秘方陆续整理登出,务求秘方齐备,为医家和普罗大众提供治病资源。
所登出的秘方中,有的虽然题目相同,但处方绝对不雷同!
本人所收录的中医秘方,凡末尾注有“撰方人、献方人、荐方人的”均出自古今名医的呕心沥血之作,历经几十年甚至千百年的临床验证的验方,可作参考的珍贵医家资源。
欢迎选用和转藏,造福天下百姓!
秘方:黄豆200g,猪胆5个。
用法:黄豆以水泡软后打碎,用猪胆汁拌匀,敷在患处用纱布覆盖,干了就换,接着再敷,一般敷三至五次痊愈。
方解:此方乃吾师父的祖传秘方,曾经年年患此病,断断续续无法痊愈。
经用本方五次断根,至此十多年没复发。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疗效显著。
献方人:纪老师名医
秘方
思想殿堂备考资源史海钩沉情感驿站百科大全男欢女爱星座风水文学漫步美食天下
网页特效美容美体。
丹毒偏方_有效治疗丹毒的偏方
丹毒偏方_有效治疗丹毒的偏方这个季节是丹毒的高发季节,如果不小心患上丹毒,该怎么办?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丹毒偏方,希望能帮到你。
丹毒偏方1.丝瓜粥准备1条的嫩丝瓜,洗干净之后切成粗断备用,需要50克的大米,适量的白糖。
就像家常煮粥那样,把大米煮成粥,当粥半熟时再加入丝瓜,等到粥熟了之后再把丝瓜捞起来,丢掉。
然后往粥里面加入白糖,就可以食用。
丝瓜粥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抱头火丹。
2.马齿觅茶需要新鲜的马齿觅30克,或是干货马齿觅20克也可以。
将新鲜的马齿觅清洗干净之后,加入适量的水,煎汤之后,就可以饮用。
马齿觅茶适用于抱头火丹。
3.蒲公英茶新鲜的蒲公英30克或是干货蒲公英20克。
将蒲公英洗干净之后,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汤,之后就可以饮用。
蒲公英茶具有清血热和祛风病毒的作用,适用于抱头火丹,以及伴有恶寒发热、头痛以及口渴咽干的患者。
4.茯苓菊花汤茯苓菊花汤,听这名字,感觉就挺好喝的样子。
需要各30克的土茯苓以及野菊花,15克的紫草。
制作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将这三种材料用水煎好就可以服用。
每天服用1剂,分为三次来进行。
一般服下3~6剂基本上就能够痊愈。
茯苓菊花汤能够清热,有利于趋势,并且清血热,具有解毒的功效。
只用于丹毒患者。
5.荔枝海带汤听这名字就觉得怪怪的,荔枝是甜的,而海带煮甜的话好吃吗?不管好不好吃,试一试就知道啦,先来看下怎么做吧。
需要15克的海带,5枚荔枝干果,适量的黄酒。
将海带和荔枝干果用黄酒和谁适量煎好后,就可以服用。
材料和做法都很简单,如果好奇是什么味道,不是丹毒患者也可以试试看。
丹毒的中医治疗方法1.风热火炽证见于头面、耳项、臂膊等处,灼红,重则双目合缝,不能睁开。
伴见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以散风清热解毒为主,方以化斑解毒汤加减。
2.肝经郁火证发于胸腹、腰背、胁肋、脐周等处,红肿,向四周扩展,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以清肝利湿解热为法,方以柴胡清肝汤加减。
3.湿热火盛证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4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于皮肤,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扩展,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临床表现: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结肿大。
病情多在 4~5 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三)证候诊断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或伴恶寒发热;甚或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胃纳不香;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慢性期血瘀湿阻证:发于下肢,常反复发作,病情进展缓慢,患肢肿痛不甚,色暗红,可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象皮腿。
舌脉:舌红或紫暗,苔黄,脉弦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治法:凉血清热,利湿解毒(1)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小豆、赤芍、金银花、泽泻、虎杖、黄柏、蒲公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法①贴敷疗法:外敷膏药:适用创面无水疱,局部红肿者,可选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或青黛膏或芩柏膏,每日1次,6天1个疗程;中药湿敷:适用于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
丹毒偏方
丹毒偏方
丹毒,有被称为流火,是一种皮肤类疾病。
发病时常为大面积红肿,这里提供的偏方可能不会使您痊愈,但用来排除毒素还是有效的。
★1.蜣螂治疗丹毒
准备蜣螂2只。
将其烘干研粉,用麻油拌之成膏状,使用时取适量药膏涂于疮面,为防玷污衣物,可用纱布包扎起来。
每日换药一次,一般3~5天就可痊愈。
如果所得丹毒伴有全身症状,需要配合内服的清热解毒药一同治疗。
如果已经化脓,要配合切开引流术。
这时,仍旧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
★2.紫花地丁治疗下肢丹毒
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15克,黄柏10克,赤茯苓10克,
丹皮10克,川牛膝10克,车前子30克。
将上药一同用水浸泡,半小时后用大火煮沸,然后改小火再煮20分钟,这只是第一阶段。
同一剂药用同样的方法再重复一次,然后合二为一。
每日饭后(三餐任选一餐即可)30分钟内温水送服。
★3.芙蓉叶解决丹毒
选取芙蓉叶适量,阴干后研成细末,用时以清茶调成糊状涂患处,每天数次。
也可制成玉容膏,即取芙蓉叶100克研成细粉,凡士林400克加热溶化后,将细粉兑人并调匀,有条件者可加人苯酚(碳酸)液8滴,以作防腐之用。
将软膏敷于患处。
每日2~3次。
丹毒是要尽快治愈的,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
芙蓉膏治丹毒
家庭医药 2017.0352传统医学表示认可表示有疑问表示不认可海螵蛸粉治浅度溃烂期褥疮选择较大块干净洁白海螵蛸数块,用小刀刮去表层污物,然后刮成粉末(硬壳层不要),用单层纱布过筛(如数量多可用簸斗),除去粗粒,装入洁净瓶内高压消毒备用(一般间隔7~10天需重复高压消毒)。
使用时先将创面常规消毒,然后用棉签取药粉撒在创面上,以全部撒满为度。
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
以后视分泌物情况每隔2~3天换药1次。
如溃疡面干净,换药2~3次即愈。
如换药2~3次无效,可改用其他药物治疗。
重庆永川 唐建平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豪点评:海螵蛸又名乌贼骨,系乌贼鱼的骨状内壳,本品味咸涩,性微温,归脾、肾经,功能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
传统用治崩漏便血、遗精带下、吐血、疮多脓液、胃痛吞酸等病症,并能外治损伤出血、皮肤溃疡、阴囊湿疹等症,故用治褥疮是合适的。
上方具有药源广、价廉、制作简便、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可供进一步验证应用。
刺五加叶方治Ⅱ度烧伤先将刺五加叶于铁锅内文火焙干呈黄褐色,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浓茶水或l :l000的新洁尔灭溶液冲洗消毒创面,去除黏附在创面上的异物,剪除水疱表皮,清除坏死组织及脓液,用无菌棉签或棉球拭干创面液体,然后在创面上涂一层桐油或菜油,将药粉均匀撒在创面上,以药粉不被桐油或菜油浸湿为度,再以无菌纱布覆盖包扎。
2~3天换药1次。
重庆永川 唐建平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豪点评: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及根茎,又名五加参,具有与人参相类似的多种药理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上方所用的药物是刺五加的叶,含有多种刺木骨甙,功能舒筋活血,消肿止痛。
本品用治烧伤,古今文献未见记载。
Ⅱ度烧伤波及皮肤生发层和真皮层,如何减少创面渗出,有效止痛,防治感染,早期结痂、脱痂,是临床对烧伤药物的要求。
据临床观察发现,使用上方后,其创面很快形成一层痂膜,能有效地保护创面,防止感染,具有良好的止痛、抗炎、收敛、祛腐生肌及缩短病程的功效。
治疗丹毒典型病例
治疗丹毒典型病例明医公开课第34期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作者:张志伟编辑/邓爽校对/余洪导读:本期,来自山西太原的张志伟老师首次在公开课上分享自己的文章。
张老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深谙看病之精髓,用药精当。
今天就推送一篇张老师关于治愈丹毒之症的医案一则。
丹毒,因其色如涂丹,故名丹毒。
历代医家认为初起者,多因心火妄动,三焦风热,或肝风内动,或脾胃湿热,或风邪外袭。
西医认为丹毒是皮肤和黏膜网状淋巴管急性炎症,治病菌为溶血链球菌。
其特点是蔓延很快,很少发生组织坏死和化脓,全身反应剧烈且容易复发。
中医文献因其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腰胯者,称为内发丹毒,发于小腿,足部者,称为流火,初生儿发者,称为赤游丹。
现代医学称本病为丹毒。
查:高××,女,50岁,一年前突发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踝关节皮肤变硬,增厚,经某院诊为“硬皮病”,服来弗米特、醋酸泼尼松等药物一年未见好转。
2015年10月27日,因病情加重,右下肢红肿灼热疼痛,体温39°C就诊,患者拒服中药,要求输液治疗,予左氧,头孢呋辛,维生素C,维生素B6,治疗半月好转。
12月8日,病情又复发,又经上法治疗2天,见其全身出现散在性小红疹,伴有瘙痒,经劝改服中药。
查其症:右下肢前缘红肿憋胀疼痛,皮肤颜色泛红,触之灼手,神疲乏力,舌苔好黄腻,脉滑数。
诊为湿热下注,阻滞气血,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用五神汤和四妙散加味。
地丁15g 车前子15g 银花15g 川牛膝15g 茯苓10g 苍术10g 黄柏10g 生薏仁30g 鸡血藤30g 赤芍15g 丝瓜络10g 连翘15g 公英15g 甘草6g 方中以银花、连翘疏风清热解表,公英地丁清热解毒,苍术黄柏车前子茯苓清热利湿消肿,牛膝,鸡血藤,赤芍补血活血通经,丝瓜络除湿通络,甘草调和诸药。
二诊,12月11日,服药3剂后,右下肢红色消褪,灼热疼痛消失大半,仍硬肿,上方加萆薢10g 猪苓10g以利湿消肿。
丹毒用什么散剂治疗效果最好
丹毒用什么散剂治疗效果最好丹毒(Erysipelas)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
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
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丹毒虽然只是皮肤病,却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丹毒的发生常伴随有皮肤粘膜的擦伤及其他细微不易发现的皮肤破损,如足癣、虫咬等皮肤疾病诱因,尤其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故平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对皮肤粘膜的小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柔嫩,很容易造成损伤,故要精心照护。
糖尿病患者皮肤最易发生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小的感染源应积极处理,防止病灶的扩散引发丹毒。
中医学认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为主,可由风湿热诸邪化火而致。
其中发于颜面者,又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发生于新生儿或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或游火。
辨证论治可分为四型。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
中医学认为,丹毒多因血热内郁,外感毒邪,侵犯肌肤,或因肌肤破损,感染毒邪,毒邪乘隙而入,郁蒸血分所致。
《圣济总录》有载:“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
”治疗丹毒最好的方法是使用中药散剂-----徐清宣堂蒲银散徐清宣堂蒲银散,根据徐氏秘方,选用天然纯中药熬制而成,专门治疗丹毒,又名“流火”,疗效显著,从百年之前就极有口碑。
徐清宣堂蒲银散的使用方法十分简单,只需取适量药粉以蜂蜜调匀,涂抹于患处即可,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等特点,安全、便捷无副作用,适用于不同年龄及不同部位的患者使用,对于治疗丹毒症,效果非常显著。
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下肢丹毒丹毒是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邪侵脉络,热毒搏结,郁阻肌肤而发,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或因足癣侵,皮肤擦伤,廉疮等皮肤有损,毒邪侵入而发,易反复发作。
见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一、诊断依据1.一般好发于小腿,多有足癣或足部外伤或廉疮。
2.足及下肢皮肤突然发红,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稍高于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色褪,放手恢复,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继之可发水泡、紫斑,甚至皮肤坏死。
多伴有发热,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3.易反复发作。
4.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二、辩证施治1、湿热下注证: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
伴见纳少,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当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为法,二妙汤加减。
金银花10克茯苓10克牛膝10克车前草20克紫花地丁10克萆薢10克黄柏10克生地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苡仁10克滑石包10克苍术10克上药水煎400mi,分二次服,每日一剂。
2、毒热入营证: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
治以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
水煎服,日1剂。
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或牛黄清心丸,选用一种。
三、其它疗法1.外治法:初期金黄散加白醋调,微湿敷,一日二次。
2.中成药:二妙丸口服。
3.下肢复发丹毒,局部消毒后,三棱针叩刺放血泄毒。
4.脓成切开排脓。
四、疗效评价1、治愈:局部红肿热痛消失,无畏寒发热;2、好转:红肿部分消退,疼痛减轻,无畏寒发热。
丹毒(秘方数:15)
丹毒(秘方数:15)丹毒(秘方数:15)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粘膜淋巴管所引起的淋巴管和淋巴管周围急性炎症,亦可由血行感染所致。
本病好发于小腿及面部,足癣和鼻炎常是主要诱因。
临床特征为发病急剧,常先有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继而患部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灼热紧张,迅速向四周扩展,严重时损害上可发生大疱,自觉灼热疼痛。
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加速,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等。
本病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称慢性复发性丹毒;下肢复发性丹毒,日久可继发象皮肿。
若发生于颜面部,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样改变。
本病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组织炎相区别。
本病的病原因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
全身治疗以青霉素疗效较好,磺胺类药及其他抗菌素亦可选用。
祖国医学对丹毒早有认识,《素问·至真大论》称之为“丹熛”。
《诸病源候论·丹候》曰:“丹者,人身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
并将丹分为十二种,其中“赤丹”与丹毒相似。
《千金要方.赤毒》载:“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
”本病好发于颜面、腿足,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因部位不同而名称亦异:发于头面的重者称大头瘟,轻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腰胯者称内发丹毒;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生于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毒。
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内因血分有热,外因火毒侵袭,郁于肌肤而成。
或由于皮肤粘膜有破损,毒邪乘隙而入。
凡发于头面者,多兼风热;发于腰胯者为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而成;发于下肢者为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发于小儿者多由内热所致。
发于头面宜散风清热解毒;发于腰胯宜清肝泄热利湿为主;发于下肢宜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为治。
(向熙瑞)方名:牛公凉血方【功能主治】功能散风凉血,清热解毒。
主治颜面丹毒,风热上扰症。
【处方组成】牛蒡子10克、蒲公英12克、板蓝根15克、玄参12克、野菊花10克、黄芩6克、银花12克、连翘10克、丹皮6克、赤芍10克、僵蚕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2剂,连服2天。
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丹毒中医诊疗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于皮肤,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扩展,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临床表现: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结肿大。
病情多在 4~5 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三)证候诊断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或伴恶寒发热;甚或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胃纳不香;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慢性期血瘀湿阻证:发于下肢,常反复发作,病情进展缓慢,患肢肿痛不甚,色暗红,可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象皮腿。
舌脉:舌红或紫暗,苔黄,脉弦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治法:凉血清热,利湿解毒(1)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小豆、赤芍、金银花、泽泻、虎杖、黄柏、蒲公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法①贴敷疗法:外敷膏药:适用创面无水疱,局部红肿者,可选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或青黛膏或芩柏膏,每日1次,6天1个疗程;中药湿敷:适用于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
丹毒的中药外治方
丹毒的中药外治方文章节选自《常见皮肤病中药外治方》丹毒,俗称“流火”,又名天火、丹熛、火丹等,因患处皮肤赤如涂丹、热如火灼而得其名。
本病发无定处,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多见于腿胫、头面部,发病前多有皮肤或黏膜破损史。
根据丹毒发病部位不同又有不同的命名,生于躯干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
丹毒一般起病急,发病前有全身乏力、恶寒发热、头痛恶心、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继而局部皮肤出现小片红斑,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成一大片,肤色多呈樱红色,略高出皮肤表面,皮损表面微肿、发亮、有光泽,可出现小水疱,病变皮肤与正常皮肤常有明显界限,部分患者红肿皮肤中央区色泽略淡,按压病变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立即恢复,患者常自觉灼热、疼痛,摸之灼手,触痛明显。
丹毒发病多与体表慢性病灶相关,如抱头火丹多由鼻、咽、耳等处的病灶而引起;流火则多由趾间皮肤破损或下肢外伤引起。
任何引起机体免疫力降低的因素都可以促使丹毒的发生,如年老人、儿童、营养不良、久病体弱、酗酒等。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病情严重者,则可缠绵数周,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若不及时治疗,贻误病情会危及生命。
丹毒是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的细小伤口入侵而引起的发生于真皮及皮下组织浅部淋巴管和淋巴管周围的急性炎症。
引起丹毒常见的病原菌为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这种链球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通过细微的皮肤损伤侵犯网状淋巴管,并累及邻近的皮下组织,然后迅速蔓延,也可经血行通道感染,所以鼻炎、抠鼻、掏耳、足癣等常成为丹毒的重要诱发因素,这些诱因会引发潜伏于淋巴管内的病原菌而导致丹毒复发。
西医治疗丹毒以抗生素为主,首选青霉素,对青莓素过敏者可以选择红霉素,以解除全身症状,控制炎症蔓延,防止复发,同时配合局部外敷治疗和物理治疗,减轻患处皮肤充血、疼痛的症状。
中医学认为,丹毒多由于素体血分有热,而又遇皮肤、黏膜破损,以致外受火毒与血热之邪相搏结,阻遏经络,蕴结肌肤,不得外泄所致;或由于皮肤黏膜破伤,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发于小儿者,则由胎火胎毒所致。
丹毒最好的治疗方法(民间偏方大全)
患者三天前开始自觉面部瘙如虫行之状嗣后面部皮肤隐现掀红即痒且痛常感恶寒发热头痛恶呕胸闷不舒呼吸急促大便干结已三天未行
丹毒最好的治疗方法(民间偏方大全)
银花芍药汤治丹毒 【功能主治】疏风解毒,凉血通腑。主治丹毒。 【偏方组成】银花12克,赤芍9克,黄芩6克,连翘9克,荆芥3克,山桅9克,竹叶6克,枳实4.5 克,大黄4.5克,薄荷2.4克(后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李某,女,51 岁。患者三天前开始自觉面部瘙,如虫行之状,嗣后面部皮肤隐现掀 红,即痒且痛,常感恶寒发热,头痛恶呕,胸闷不舒,呼吸急促,大便干结已三天未行。检 查眼睑、前额和鼻梁三处皮肤.红,赤色如丹,形如云片;体温38.3℃。经西医诊断,为颜面部丹 毒。诊见舌赤,少苔,脉浮数。证系热邪郁于血分,外受风邪,风热相搏,诱发而为抱头火 丹。治宜疏风解毒,佐以凉血通腑。以此方煎汤内服,另嘱其以消炎软膏敷贴局部,每日换一 次。用药之第二日,寒热已解,大便畅行,红肿亦见小退。惟中焦之热尚盛,将方中荆芥、大 黄去之,加人黄连2.4克,嘱其再进2剂。药后红肿完全消失,胸膈爽快,食之味香。但面部皮 肤尚有微痒,转用以凉血疏风之剂,其方为:菊花9克,丹皮4.5克,玄参9克,桑叶9克,生地 12克,蝉衣4.5克,炒山桅6克,甘草3克。又连进3剂,诸症皆除。 苦参治丹毒 【功能主治】主治丹毒。 【偏方组成】苦参适量。 【用法用量】将苦参研粉,加绿茶浓汁调成糊状,外敷局部红肿处,1日2次。药面用薄膜覆 盖,用针穿薄膜呈蜂窝状小孔,其范围根据疮面大小而定。 【宜忌】疮面溃烂者不可敷药,外敷内服药期间忌食腥辣之品。 【病例验证】李某,男,37 岁。左小腿内侧红肿疼痛1天,伴恶寒发热,头痛口渴,体温 39.7℃。诊断为急性网状淋巴管炎。给予青霉素静滴,口服先锋霉素治疗,用药3天热未退净, 小腿红肿不退。改按上方局部外敷苦参糊,1日2次。内服龙胆泻肝汤方加减。治疗3天后热除纳 佳,局部红肿基本消退。继用苦参糊外敷3日而愈。 鹿角霜熟地治丹毒 【功能主治】主治丹毒。 【偏方组成】鹿角霜、熟地各30克,川椒、麻黄、肉桂各5克,白芥子3克,炮姜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煎第3次熏洗患部。 【加减】若局部皮色紫暗者,加丹参20克,红花6克,鸡血藤30克;若疼痛者,加乳香、没药各6 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丹毒患者15例,服药6~30剂,均获痊愈。
草药偏方治百病-皮肤科部分-丹毒
草药偏方治百病-皮肤科部分-丹毒方 1〔组成〕鲜地丁 120g,金银花 30g,野菊花 30g,生甘草 15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头面部丹毒。
方 2〔组成〕毛花杨桃鲜根适量。
〔用法〕用第二次淘米水磨浓汁涂患处。
〔附注〕此方用于头面部丹毒。
方 3〔组成〕水龙胆草根 9~15g。
〔用法〕煎水服。
〔附注〕此方用于头面部丹毒。
方 4〔组成〕白鱼尾全草 10~15g。
〔用法〕煎汤服。
方 5〔组成〕板栗壳斗适量。
〔用法〕水煎洗患部。
〔附注〕此方用于丹毒红肿。
方 6〔组成〕鲜鸭跖草 60~90g(重症可用 150~210g)。
〔用法〕水煎服或捣汁服。
〔附注〕此方用于小儿丹毒,也可用于热痢或急性热病退热用。
方 7〔组成〕铃兰 30g。
〔用法〕煎水洗。
方 8〔组成〕黄花蒿 60g,牡荆叶 60g,威灵仙 15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小腿部丹毒(淋巴管炎)。
方 9〔组成〕雪上草根 21g,马兰根9g,青木香4.5g,丝瓜络9g,薄荷2.4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流火(小腿部红肿灼热、腹股沟淋巴结肿、身发寒热)。
方 10〔组成〕蛇根草 15g,珍珠菜 15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流火。
方 11〔组成〕鲜野甘草 60g,食盐少许。
〔用法〕同捣烂,水煎服。
方 12〔组成〕华东蒟蒻适量。
〔用法〕捣烂,拌入嫩豆腐,敷患处。
方 13〔组成〕鲜蜈蚣萍适量。
〔用法〕加食盐少许捣烂,贴大椎穴,症状未减者贴卤门,未见效者加贴脐中。
〔附注〕此方用于赤游丹毒。
方 14〔组成〕鲜少花鸭舌草适量。
〔用法〕捣烂敷患处。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痈肿、疱疹。
方 15〔组成〕腐蝉叶 120~150g。
〔用法〕水煎,待温,洗患处,洗时避风。
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于皮肤,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扩展,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临床表现: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结肿大。
病情多在 4~5 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三)证候诊断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或伴恶寒发热;甚或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胃纳不香;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慢性期血瘀湿阻证:发于下肢,常反复发作,病情进展缓慢,患肢肿痛不甚,色暗红,可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象皮腿。
舌脉:舌红或紫暗,苔黄,脉弦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治法:凉血清热,利湿解毒(1)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小豆、赤芍、金银花、泽泻、虎杖、黄柏、蒲公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法①贴敷疗法:外敷膏药:适用创面无水疱,局部红肿者,可选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或青黛膏或芩柏膏,每日1次,6天1个疗程;中药湿敷:适用于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主治】滋阴凉血,清热解毒。主治丹毒。
【偏方组成】金银花20克,玄参15克,当归10克,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发于颜面者,加牛蒡子、桑叶、菊花;发于胸腹者,加柴胡、龙胆草、郁金、黄芩;发于下肢者,加黄柏、猪苓、赤小豆、牛膝 ;高热者,加生石膏、知母、花粉;血热者,加丹皮、赤芍、紫草;便秘者,加大黄;反复发作者,加路路通、鸡血藤、防己、冬瓜仁;肿胀 者,加泽泻、薏苡、木瓜、乳香、没药。局部用马勃、朴硝各90克,冰片5克,制为面,与捣烂鲜马齿苋90克,香油适量,调成糊状外敷。
鹿角霜熟地治丹毒
【功能主治】主治丹毒。
【偏方组成】鹿角霜、熟地各30克,川椒、麻黄、肉桂各5克,白芥子3克,炮姜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煎第3次熏洗患部。
【加减】若局部皮色紫暗者,加丹参20克,红花6克,鸡血藤30克;若疼痛者,加乳香、没药各6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丹毒患者15例,服药6~30剂,均获痊愈。
【用法用量】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过筛,用凡士林适量加热后,调人已和匀的药水成膏,装瓶备用。用时,根据丹毒大小范围,将膏药涂于患部,外盖敷料,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止。
【病例验证】用本方治疗小儿丹毒患者31例,经换药4~8次,均获治愈。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丹毒患者31例,其中2~3天痊愈者19例,4~6天痊愈者10例,1周痊愈者2例。
银花地丁治丹毒
【功能主治】主治丹毒。
【偏方组成】金银花、紫花地丁各30克,野菊花15克,黄柏、丹皮、赤芍、泽兰、牛膝、泽泻各10克,萆光(氵光)、碧玉散(包)各12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药渣外敷于患处,保持湿润,每日用药1次。
苦参治丹毒
【功能主治】主治丹毒。
【偏方组成】苦参适量。
【用法用量】将苦参研粉,加绿茶浓汁调成糊状,外敷局部红肿处,1日2次。药面用薄膜覆盖,用针穿薄膜呈蜂窝状小孔,其范围根据疮面大小而定。
【宜忌】疮面溃烂者不可敷药,外敷内服药期间忌食腥辣之品。
【病例验证】李某,男,37 岁。左小腿内侧红肿疼痛1天,伴恶寒发热,头痛口渴,体温39.7℃。诊断为急性网状淋巴管炎。给予青霉素静滴,口服先锋霉素治疗,用药3天热未退净,小腿红肿不退。改按上方局部外敷苦参糊,1日2次。内服龙胆泻肝汤方加减。治疗3天后热除纳佳,局部红肿基本消退。继用苦参糊外敷3日而愈。
【加减】高热者,加紫雪丹;肿胀甚,有水疱者,加车前子、防己;苔腻纳呆者,加苍术、生薏苡仁;反复发作、肿硬用清利通络法治疗下肢丹毒120例,用药4~16日后,其中治愈112列,占93.33%;好转8例,占6.67%,总有效率为100%。
菊花茯苓饮治丹毒
【功能主治】主治丹毒。
【偏方组成】野菊花、土茯苓各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加冷水浸泡片刻,水煎2次,取药汁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丹毒患者15例,均获治愈。其中服药3剂治愈者4例,5剂治愈者8例,6剂治愈者3例。
生川军黄连膏治丹毒
【功能主治】主治小儿丹毒。
【偏方组成】生川军、生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生草乌、生川乌,川黄连各100克,黄柏、黄芩、红花、生甘草各50克,凡士林适量。
中医治疗丹毒偏方大全
银花芍药汤治丹毒
【功能主治】疏风解毒,凉血通腑。主治丹毒。
【偏方组成】银花12克,赤芍9克,黄芩6克,连翘9克,荆芥3克,山桅9克,竹叶6克,枳实4.5克,大黄4.5克,薄荷2.4克(后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李某,女,51 岁。患者三天前开始自觉面部瘙,如虫行之状,嗣后面部皮肤隐现掀红,即痒且痛,常感恶寒发热,头痛恶呕,胸闷不舒,呼吸急促,大便干结已三天未行。检查眼睑、前额和鼻梁三处皮肤.红,赤色如丹,形如云片;体温38.3℃。经西医诊断,为颜面部丹毒。诊见舌赤,少苔,脉浮数。证系热邪郁于血分,外受风邪,风热相搏,诱发而为抱头火丹。治宜疏风解毒,佐以凉血通腑。以此方煎汤内服,另嘱其以消炎软膏敷贴局部,每日换一次。用药之第二日,寒热已解,大便畅行,红肿亦见小退。惟中焦之热尚盛,将方中荆芥、大黄去之,加人黄连2.4克,嘱其再进2剂。药后红肿完全消失,胸膈爽快,食之味香。但面部皮肤尚有微痒,转用以凉血疏风之剂,其方为:菊花9克,丹皮4.5克,玄参9克,桑叶9克,生地12克,蝉衣4.5克,炒山桅6克,甘草3克。又连进3剂,诸症皆除。